電影除了在屏幕上的再現外,還有甚麼可能性?在數碼年代,電影與人工智能的關係是甚麼?本書回顧橫跨十三年的媒體藝術展覽CINEMA 2.0,展示電影作為思考與策展的方法。此展覽項目由媒體藝術家葉旭耀及策展人范可琪共同策劃,多年來嘗試探索當代科技與媒體文化,包括監控、演算法、後人類及遊戲等各種議題。 此書不單是展覽的紀錄,更試圖重溯電影,告別固有的概念,以跨學科及媒體考古學等方式重新探索電影與科技文化的關係。書中除了珍貴的展覽文獻,亦有重要的媒體藝術家邵志飛及羅海德等撰寫專文,擴展我們對當代文化的思考,同時引領我們走進新媒體藝術的世界。 Contemplating cinema beyond its traditional screen-based form, what other possibilities are there for cinema? In the digital age,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nema,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algorithms? This book reviews the 13-year media art exhibition CINEMA 2.0, which showcases cinema as a method of thinking and curating. The exhibition, co-curated by media artist Ip Yuk Yiu and media art curator Kattie Fan, has covered key issues in contemporary technology and media culture, such as surveillance, algorithms, posthumanism and games. This book serves as more than a mere documentation of the exhibitions. It attempts to retrace cinema, bidding farewell to fixed concepts and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s be
溫德斯談電影全集,三部曲之第三部德文翻譯‧全新繁體中文版第一手觀點▎溫德斯名列當代電影大師之後的回顧&反思 ▎榮獲坎城、威尼斯、柏林影展大獎導演完成《巴黎‧德州》、《慾望之翼》等代表作之後溫德斯以更高視野思考●對談──拍片歷程∣創作啟蒙|人生的轉變|導演榜樣|童年記憶|演員表演|男性情誼|影像技術|城市文化電影未來∣德國意識|身份認同∣影像觀點《直到世界末日》、《城市時裝速記》、《慾望之翼》、《巴黎德州》創作始末●溫德斯 VS 高達對話全記錄影像比故事更有能力趨近真實,或甚至更有能力趨近謊言!──溫德斯▌溫德斯的回顧&反思台灣首度譯自德文的溫德斯電影寫作全集三部曲,本書收錄了第三部,是溫德斯1988年至1992年期間發表的文章、演講稿和訪談紀錄。1988年的他,已陸續完成代表之作,包括1984年《巴黎,德州》、1987年《慾望之翼》等片,他開始以更高視野反思電影,回顧自身歷程,外界訪談也更深入探索他身為德國導演的身分認同、對城市文化的思索與影像觀。▌三部曲:觀看的行為──影像的反思本書中,我們看著溫德斯如何利用接受記者和電影界人士專訪的機會,確立自身立場,並釐清自已與他人、城市和環境的關係,帶領我們看到他如何更深刻地思考自身及他的電影作品。他並詳細地談論自己在撰寫電影腳本時的工作情況、新的影視技術(例如錄影技術和高畫質電視等)的可能性與危險性,以及對於自己既是德國人和歐洲人,同時也是世界公民的自我認知。▌與高達喇迪賽,與柯波拉針鋒相對,暢談為何走上電影之路多次的對談和受訪中,溫德斯反覆回顧,談童年、談父親、談搖滾樂、談導演生涯的兩次轉捩點,提及年少的他,一直想成為畫家,大學時雙主修醫學和哲學,步上電影之路只因暖氣不足,去電影資料館取暖看電影而開啟。一路上,與其他大師的交流與互動,更是機鋒處處,他與高達,都為「拍片資金」苦惱。溫德斯總為拍片期間資金可能付諸流水擔驚受怕;高達則是有多少花多少,闡述自己如何在資金窘迫的情況下拍《斷了氣》。赴好萊塢拍《神探漢密特》時史無前例的磨合與挑戰,與製作人柯波拉之間的拉踞,親身見證在好萊塢一千本腳本,只有一百本有機會放在製作人桌上,最後只有十本進入前製,但最終只有一本會被拍成電影的殘酷事實。▌影像比故事更有能力趨近真實?或謊言?溫德斯在書中無意間勾勒出來的東西,正是他本身對於察覺的微型理論。他曾表示,「和思考不同的是,人類的觀看並不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