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被現代學者胡適讚歎為長期“沉埋不顯”的“絕代奇書”,但在整個封建社會歷史時期其思想內容都沒有被很好地挖掘。相應地,《淮南子》在歐美的譯介要較《論語》《道德經》等典籍滯後,直至2010才出版第一部英語全譯本。本書共計七章,首次整合研究這部“絕代奇書”相對薄弱的國內傳承和較為滯後的國外譯介。國內傳承部分,首先全面整理《淮南子》誕生至今的傳承成果,尤其是改革開放迄今的研究,繼而專題式探討淮南國、淮南王及《淮南子》,最後深入論述了宜科學傳承的“道法自然”觀。國外譯介部分,首先全面梳理《淮南子》在世界各國的主要譯介成果,其次對比研究國內全譯本Huai Nan Zi和國外全譯本The Huainanzi,再次以“大中華文庫”和《淮南子》英譯為個案全面論述了中國典籍譯介的現狀及問題,最後基於副文本理論對典籍譯介的重要啟示,指出典籍譯介過程中所涉作者、編者、譯者、編輯、出版社、媒體乃至讀者等主要相關角色應在副文本環節充分發揮各自的作用,盡可能地通過創設副文本為預期讀者構建閱讀所必要的社會歷史文化語境。本書既全又新且有深度,全在全面涵蓋國內兩千多年的傳承和國外近鄰遠邦的譯介,新在筆者開闢《淮南子》譯介研究新領域和本書創新國內傳承與國外譯介的整合研究,深度具體體現在對淮南國、淮南王、《淮南子》版本、“道法自然”觀、英譯本底本、孿生譯本對比、典籍譯介出去的眾妙之“門檻”的深入論述。本書兼跨《淮南子》研究領域和翻譯研究領域,既能給《淮南子》愛好者提供國內外視野,又能給翻譯研究尤其是典籍譯介研究人員提供借鑒和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