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藝術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事實上藝術即為人類文化中重要的一環。藝術由藝術家所創造而存在,使觀者得以共享,進而豐富了人生的意義與價值,這其中藝術家、觀眾與人類的生活存在著互補與互足的關係。
本書的內容概括藝術的意義與創造、藝術品的特質、藝術的欣賞與批評、藝術與人生的關係等層面。作者透過理論與實例之介述,引導讀者認識並建立有關藝術的基本概念,適於高中(職)、專科、大學的學生,以及對藝術有興趣的人士參閱。
作者簡介
陳瓊花
現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專任教授
學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學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
美國伊利諾大學藝術教育博士
經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代理副校長、副校長、教務長、進修學院院長、教發中心主任、藝術學院院長、表演藝術研究所籌備主任等職
國際實徵美學學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mpirical Aesthetics)亞洲地區主席及期刊(Empirical Studies of The Arts)審查委員
藝術教育研究期刊(Research in Arts Education)副召集人及主編
臺灣首部藝術教育政策白皮書計畫主持人
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手冊「藝術與美感教育」文本主筆
著作:
《藝術、性別與教育:六位女性播種者的生命圖像》
《視覺藝術教育》
《兒童與青少年如何說畫》
《自然‧寫生‧林玉山》
《台灣現代美術大系——鄉土采風水墨》
《美國藝術教育國家標準》(譯)等
序
增訂三版序
修訂這本《藝術概論》的心情,感覺是回顧自1995年被自己「拋棄」未曾照顧的「孩子」。所幸,三民將「她」帶領的很好,到2011年2月二版一刷前即有12刷的朋友及先進們的參與照養,很難不開懷。也因此,要特別感謝三民書局編輯部非常耐性的提醒與督促,終於讓「她」能有嶄新的面貌和大家見面。
「情緣」、「感覺」及「想像」一直是「藝術」之所以能擁抱大家的地方。是巧合,更是「情緣」,1995年之所以能順利出版,是因為當時在國科會的補助導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攻讀博士學位,1995年利用暑假在美國,將歷年教授這科目的經驗與教材,整理書寫而成。今年的修訂,也在美國同樣的學校,也是因為國科會補助科技人員的短期出國,這次,窗外飄著雪花。所以,在相隔近17年後,很幸運的,能重拾「書寫」的「感覺」,也開始「想像」如何透過文字,讓「她」能如同「藝術作品」一般,提供宏觀的視野與想像,讓「她」能擁有無限可能與暗示的魅力,是最大的努力。
17年來,世界改變許多。當時,雖然電腦已普及,但與現在相比,彷彿是不同的星球,用來存文稿的3.5磁碟片,已走入歷史。全球化的網路世界,充滿無限的創意與可能,人人都有極大的方便與自主性,「創作」屬於自己獨特的意義、脈絡與情節,創造精彩燦爛的花花故事。「人」也變得「大方」,邀請或受邀分享的行為,成為「常態」與「習慣」。所以,生活在這樣一個可以「自由存取」的時代,「藝術」的範圍與概念,更是存活在每一個人的判斷與詮釋。「她」的無窮幻變,正因為人的「自由」與「她」的開放。
同意也好,反對也成,雖然有17年時空的更迭,一如往昔,「藝術」在專業的藝術界有「她」的面貌,「藝術」在一般人的眼中有「她」的身分,「藝術」在二者之間也有「她」的分身。事實上,不必拉扯,也不必爭執,你我之間都有「她」的存在,也因此,我們分別得以深刻體會或了解「她」多元珠璣般的特質。顯然的,「她」的存在,在於我們有所「感受」而且能「辨別」其「差異」[1]。
因此,「藝術」在本書中所指,是專業藝術社會系統中所認定者,也是一般藝術社會中所賦予者,更是前二者所共構指稱者。當我們作為藝術家的角色時,我們可能在不同的時空,或相同的時空,同時扮演著觀者的角色。藝術家與觀者的共同組成,創造真實而理想的藝術社會。
為明確如此的看法,《藝術概論》的再版,便將原來架構中之〈藝術家的創作活動〉作些微的調整,為〈藝術的意義與創造〉以求與〈藝術的欣賞與批評〉較為一致性的內涵敘述邏輯;再者,深化有關藝術意義的相關學說與論述,並在〈藝術的欣賞與批評〉之「藝術欣賞的態度」中增補「藝術欣賞者的類型與意義」,「藝術欣賞的方法」中補充知覺的歷程;此外,調整藝術的類別、增補相關的藝術作品、調修全書的語詞及所引用藝術家或學者的全名與著作等。惟有關藝術梗概的基本論述,仍延續原書的根本架構,即環繞著〈藝術的意義與創造〉、〈藝術品〉、〈藝術的欣賞與批評〉、〈藝術與人生〉等關係四個主要章節發展。
希望藉由本書的論述,能提供讀者掌握藝術理論的基礎。
陳瓊花
注1:
有關「差異」可能是表象、內涵或結構上的不同或不ㄧ致性,是「物」自身結構之間、「物」與「物」之間、或「物」與外面「實在世界」之間的對照所形成;差異的概念是西方哲學、美學、與藝術哲學長期所討論的議題之一(其他如「同ㄧ性」(identity)、「對抗」(opposition)、「類似」(analogy)和「相似」(resemblance))。最早的概念應可溯及柏拉圖(Plato)在《共和國》(The Republic)所提出的,三種程度的「真實」;譬如我們所熟悉使用的「床」,代表「床」的理式概念(ideas),以及藝術作品的「床」,都是「床」的差異。有關「差異」請參:Deleuze, G. (1968). Difference et repetition. [Difference and repetition] (P. Patton trans. 1994).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目次
1-1 藝術的意義與特質
1-2 藝術的功能
1-3 藝術的起源
1-4 藝術的類別
1-5 藝術創造的意義
1-6 藝術創造的過程
問題討論
第2章 藝術品
2-1 藝術創造材料的類型
2-2 藝術的形式要素
2-3 藝術的形式原理
2-4 藝術表現的題材
2-5 藝術表現的內容蘊涵
問題討論
第3章 藝術的欣賞與批評
3-1 藝術欣賞的態度
3-2 藝術欣賞的方法
3-3 藝術批評的種類
3-4 藝術批評的方式
3-5 中西藝術欣賞與批評的取向
3-6 藝術欣賞與批評的價值
問題討論
第4章 藝術與人生
4-1 藝術與個人的關係
4-2 藝術與社會的關係
4-3 美感經驗與人生經驗的關係
4-4 藝術活動與生活內涵的關係
4-5 精緻文化與生活品質的關係
問題討論
參考書目
中文
西文
評論 新增評論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