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疆域與政區
滿額折
疆域與政區
疆域與政區
疆域與政區
疆域與政區
疆域與政區
疆域與政區
疆域與政區
疆域與政區
疆域與政區
疆域與政區
疆域與政區
疆域與政區
疆域與政區
疆域與政區
疆域與政區
疆域與政區
疆域與政區
疆域與政區
疆域與政區
疆域與政區
疆域與政區
疆域與政區
疆域與政區
疆域與政區
疆域與政區
疆域與政區
疆域與政區
疆域與政區
疆域與政區

疆域與政區

定  價:NT$ 440 元
優惠價:90396
領券後再享89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44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5~6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11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我國古代的行政區劃起源於何時,眾說紛紜,占主導的意見認為,行政區劃始於大禹時代:《尚書‧禹貢》將中國劃分為九州: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雍州。隨著朝代更迭,疆域變遷,行政區劃也不斷變化。秦漢設郡縣,唐分道,元置省,一朝有一朝的狀況,一朝有一朝的對策,區劃總歸要為現實政治服務。

作者簡介

主編簡介
葛劍雄 祖籍浙江紹興,曾任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歷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現任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著有《西漢人口地理》、《中國人口發展史》、《普天之下:統一分裂與中國政治》、《統一與分裂:中國歷史的啟示》、《簡明中國移民史》(合著)、《中國移民史》等。

作者簡介
李曉傑,1965年生,1988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歷史系。曾在北京故宮博物院任助理館員。1996年畢業於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獲歷史學博士學位。2001-2002年度為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現為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歷史政治地理研究,論著有《東漢政區地理》、《體國經野——歷代行政區劃》、《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先秦卷》等。

目次

總序

 

第一章:「九州」與郡縣

1.《禹貢》中的「九州」與「五服」 二

2. 商、周時期的疆土 五

3. 春秋時期的「縣」與「郡」 九

4. 戰國時期主要諸侯國的疆域及其郡縣設置 一四

 

第二章:六合一統

1. 從「三十六郡」到「四十八郡」 二二

2. 西漢的分封 二六

3. 漢武帝時期的開廣疆土 三七

4. 東漢的分封與郡國的變遷 四四

5. 十三部刺史與州牧 五三

6. 西域都護府與西域長史府 五五

 

第三章:從「三分天下」到「八王之亂」

1. 曹魏的統一北方與分封 六三

2. 蜀漢的「南撫夷越」 六五

3. 孫吳的嶺南拓疆 六六

4. 三國時期兩種特殊的行政制度—遙領與虛封 六七

5. 西晉的宗室分封與永嘉二十一州 六八

 

第四章:中原淪喪南北分

1. 混亂的十六國疆界 七四

2. 東晉南朝的僑州郡縣 八三

3. 南北朝州郡的虛濫 八八

4. 北魏「六鎮」 九〇

 

第五章:「天可汗」的疆土

1. 隋的政區改革與域外拓展 九四

2. 貞觀十道與開元十五道 九九

3. 三種類型的府制 一〇三

4. 赤畿望緊上中下 一一〇

5. 得得失失羈縻州 一一一

6. 天寶十節度 一一五

7.「安史之亂」與唐疆域的收縮 一一七

8. 藩鎮割據 一一八

9. 五代十國的紛爭 一二一

 

第六章:「強幹弱枝」的新嘗試

1. 宋的統一與路制的推行 一二八

2. 崇寧二十四路 一三二

3. 宋遼之爭與「澶淵之盟」 一三七

4. 遼、金、西夏的疆域與政區 一三九

5. 岳飛北伐與「紹興和議」 一四八

6. 南宋十六路 一五二

 

第七章:犬牙交錯話行省

1. 空前廣袤的疆土 一五四

2. 行省制度與元中期的十一省 一五四

3. 多層級的複式地方行政區劃 一六一

4. 宣慰司道與宣慰司、宣撫司和安撫司 一六四

5. 元宣政院轄區 一六五

6. 別失八里、哈剌火州、哈密力及澎湖巡檢司 一六七

 

第八章:退縮中的疆土

1. 前後期疆域的變動 一七二

2. 都指揮使司、布政使司及提刑按察使司 一七三

3. 兩京十三布政使 一七四

4. 巡撫、總督的設置及其轄區 一八〇

5. 都司衞所 一八二

6. 土司 一九〇

7. 長城「九邊」 一九三

 

第九章:「桑葉」帝國

1. 統一疆域的形成 一九六

2. 內地十八省及其屬下各級政區 一九七

3. 改土歸流 二〇二

4. 盛京三將軍(東三省) 二〇四

5. 伊犁將軍(新疆省) 二〇七

6. 西藏、青海辦事大臣及其轄區 二一二

7. 烏里雅蘇台將軍 二一五

8. 漠南蒙古二區 二一六

9. 台灣省 二一七

 

主要參考書目 二二〇

書摘/試閱

第一章

「九州」與郡縣—先秦時期行政區劃的虛構與現實

《禹貢》中所提到的九州名稱為: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

州、豫州、梁州、雍州。

春秋時期,隨着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一種新型的制度正在萌發,並對加強國君地方統治漸漸起到一種積極的作用,這便是郡縣制。

 

1.《禹貢》中的「九州」與「五服」

我國古代的行政區劃起源於何時,雖然歷代諸說紛紜,莫衷一是,但其中有一種說法明顯佔據主導地位,即認為行政區劃應開始於大禹時代。持這種觀點的依據是,在儒家經典著作《尚書》中,有一篇稱為《禹貢》,其中十分詳盡地䆟述了大禹九州的地理範圍劃分。

那麼這種說法可信程度究竟怎樣呢?在對此問題進行判斷之前,還是先來看一看《禹貢》九州究竟是怎麼說的吧。

《禹貢》中所提到的九州名稱為: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這九州的範圍所及,北到燕山山脈與渤海灣,南到南嶺一帶,東到大海,西到隴東高原。按照《禹貢》中所䆟述的文字,九州的具體劃分情況大體如下:

冀州 西、南、東三面都以黃河為界。相當於今天的山西與陝西間黃河以東、河南和山西間黃河以北及山東西部、河北東南部地區。山有壺口(在今山西吉縣西北、陝西宜川東北)、梁山(在今陝西韓城)、岐山(在今陝西岐山東北,古名天柱山);川有衡漳(今漳水)、恒(今唐河)、㠛(今靈壽以下滹沱水)。這一州被認為是帝都的所在。

兗州 「濟、河惟兗州」。在古濟水與古黃河之間,相當於今天的河北、河南、山東三省交界的部分。川有九河(黃河下游分支,九表示多數,並不是實指),灉水(黃河支流),沮水(濟水支流)。

青州 「海、岱惟青州」。在渤海與泰山之間,相當於今天的遼東、山東兩個半島。川有濰水、淄水、汶水(今大汶水)。

徐州 「海、岱及淮惟徐州」。在黃海、泰山、淮河之間,相當於今天的山東南部、江蘇、安徽北部。山有蒙山(在今山東蒙陰南)、羽山(在今山東郯城縣東北);川有淮水、沂水。

揚州 「淮、海惟揚州」。淮河以南東至海,相當於今天的江蘇、安徽南部,江西東部。水有彭蠡(今鄱陽湖)、震澤(今太湖)。

荊州 「荊及衡陽惟荊州」。從荊山到衡山以南,相當於今天的湖南、湖北與江西西部。山有荊山(在今湖北南漳)、衡陽(在今湖南衡山西);川有江漢(今嘉陵江)、沱水(江水支流)、潛水(漢水支流)。

豫州 「荊、河惟豫州」。荊山與黃河之間,相當於今天的河南、湖北北部。川有伊、洛、瀍、澗四水。

梁州 「華陽、黑水惟梁州」。華山以南、怒江以東,相當於今天陝西南部與四川地區。山有岷山(在今四川松潘)、嶓山(今陝西寧強北嶓塚山)、西傾山(在今青海同德東北)、蔡山(無考)、蒙山(在今四川崇慶縣西);川有沱水、潛水。

雍州 「黑水、西河惟雍州」。秦嶺以北,東到黃河,西至張掖河,相當於今天的陝西中部與北部、甘肅及其以西的地區。山有荊山(今陝西朝邑西北北條荊山)、岐山、終南山(今秦嶺)、鳥鼠山(在今甘肅渭源西南、隴西縣西)、三危山(在今甘肅敦煌東南);川有弱水(今甘肅張掖河)、渭水、涇水、漆水、沮水及灃水。

由上面的䆟述,可以清楚地看出,九州所涉及的這些地區,是處於大禹時代的人們不可能認知的。因此,近代以來,經過學者們的研究,論定《禹貢》實際上是戰國時期的人假託大禹所作,書中所記載的地理狀況,都是戰國時期的現象,所謂「九州」之說,不過是戰國時流行的一種烏托邦式的空想,反映了當時學者對未來統一國家的一種設想,其實,大禹九州根本就沒有實現過。因此,九州並不像一般古人所認為的那樣是中國最早的行政區劃。

在《禹貢》中,除了九州制之外,還記載了另一種區劃,即「五服」制。

本書所附的這張「五服圖」,便是古人根據《禹貢》中所說的「五服」而畫的示意圖。

在《禹貢》中,關於五服制是這樣描述的:以國王所居住的京城為中心,以四方五百里為一等,共分為五等。由京城向外,依次為:

甸服:王都五百里之內的區域,是以農業為主的直接統治區;

侯服:甸服以外四方五百里之地,為諸侯統治區;

綏服:侯服以外四方五百里之地,這一區域介於中原與少數民族之間,是需要加以綏撫的地區;

要服:綏服以外四方五百里之地,屬於邊遠地區;

荒服:要服以外四方五百里之地,是蠻荒之地。

前文已經提到,九州制是以名山大川作為界限來劃分區域的,雖然是一種虛構,但多少還有一些可使人相信的成分。然而像五服制這樣,在二千五百里正方形的土地範圍內的規整劃分,則實在難以得到人們的認可。

所以早在我國古代,就已有人對這種劃分的真實性提出過質疑。如今,經過學者們的研究,同樣證明五服制與九州制一樣,也是一種沒有付諸實際的空想。只不過九州制的空想是針對未來而出現的,而五服制的空想則是基於過去而編織出來的。因為在西周及其之前,確實出現過類似的分等統治,只是從未有過將每一等級定為五百里的做法。

 

2. 商、周時期的疆土

經現代學者研究證明,行政區劃不僅在傳說中的大禹時代不可能產生,就是在有文字可考、並且已經有國家出現的商代及西周時代,行政區劃也沒有立即出現。

商是一個有䋠悠久歷史的子姓部落,長期居住在黃河下游。其始祖名契,相傳曾輔佐大禹治水。從契傳十三世而到了成湯。公元前16世紀,湯滅夏,建立了商朝。

從現存史書中所出現的有關「內服」與「外服」的記載,可以看出在當時商朝已有一種很初級的中央與地方區域的劃分。

這是一種從政治層面上䋠眼,以對商王的親疏來確定劃分標準的體系。另外,在當時還存在䋠另外一種商王與地方政權的劃分脈絡,即「商」(王畿)與「四方」、「四土」的分別。這一脈絡則相對側重於區域層面,即以商王是否直接統轄該地區為區分的尺度。「內服」與「商」(王畿)、「外服」與「四方」或「四土」之間應有相互對應或重合之處,但恐怕不能完全統一。

依據有關史料推斷,當時商代的中心地區可能包括今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及山東西部。而商代的周邊區域則可能已經包括東到大海,西至陝西西部,南跨長江而達湖南、江西,北到山西中部,東北到遼寧,西南到四川的廣大地區了。

經過現在學者們的研究可以知道,商代中央與地方政權所存在的關係雖然已不是一般的國與國關係,而是一個國家內的中央與地方的關係,中央還對地方政權實行一定的控制,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商代的這種中央與地方的不平等與控制,還不是後世的中央對地方的支配,更與中央集權不同,因此,在當時還沒有出現任何形式的行政區劃。

再來考察一下西周的具體情況。周是一個古老的姬姓部落,在商朝建立之前,主要活動在今天陝西、甘肅一帶,其始祖名弃,傳說做過夏朝的農官,是種植稷和麥的創始人。到了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率軍大敗殷商的軍隊,商紂王被迫自殺而亡,周代由此建立,史稱西周。

由於周代是在殷商基礎之上建立的,因此,有些制度與商代有一定的承繼並有所發展。與商代一樣,周代也存在䋠中央與地方區域的劃分。周王即周天子享有國家的最高權力,其所統治的範圍稱為「天下」,不僅包括周代的中央地區,而且還包括遠離中央地區以外的廣大地區,也就是說,周天子是將其時已知的整個世界作為他的統轄範圍的。

周王直接控制的中央地區,即王畿所在,其時被稱為「周邦」、「周」、「有周」或「王國」。關於周朝王畿的範圍,以往一般以為應有幾個區域,一是以豐、鎬二京為主的「宗周」地區,即今陝西西安一帶的地區,這一地區還包括周人發祥及滅商以前的都城所在的周原地區。一是以東都洛邑為主的「成周」地區,即以今河南洛陽地區為中心的區域。甚至有人以為豐、鎬與洛邑是連成一片的。

在「周邦」之外的區域,被稱為「萬邦」,也叫做「多邦」、「庶邦」。所謂的「萬邦」(或「多邦」、「庶邦」)當指各類地方政權。萬邦是一個十分廣大的地區,《左傳》昭公九年(公元前 533 年)記載周景王所說的一段話對此有較確切的描述:「我自夏以后稷,魏、駘、芮、岐、畢,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東土也;巴、濮、楚、鄧,吾南土也;肅慎、燕、亳,吾北土也。」現在一般認為在萬邦區域分佈有許多地方政權,這些地方政權主要分為以下幾類:

一是由周初王室分封其子弟、功臣而形成的一批諸侯國。對我國古代歷史有一些了解的人們,一定都知道西周初年周公旦在平定了其兄弟管叔、蔡叔、霍叔等人的叛亂後,大規模分封諸侯的故事。從這件事中,我們可以得知,以周初的政治形勢來說,如果要周天子直接統治廣闊的被征服地區,實在有些力不從心,於是採取了封建制的辦法來解決這一問題。所謂封建制,即封邦建國,周天子將其所居住的王畿以外的地方,通過隆重的授土授民儀式,分封給同姓親戚與一些異姓功臣,建立諸侯國,讓他們來獨立管理所封土地及依附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民。

二是周天子以冊封的形式將原本已存在的方國部族變成自己名義上的諸侯國。如《史記 · 楚世家》就有這樣的記載,周成王時,楚國的先君熊繹即被「封以子男之田,姓羋氏,居丹陽」。他們的獨立性雖然比前面一種相對要大一些,但與周天子之間仍有明確的君臣名分。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96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5~6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