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取向
商品資訊
ISBN13:9789862802649
出版社:學富文化
作者:W. Lawrence Neuman 著; 陳榮政 主譯
出版日:2014/07/01
裝訂/頁數:平裝/546頁
規格:26cm*19cm*2cm (高/寬/厚)
版次:2/e
商品簡介
本書原著者之撰寫有幾項特色:
一、以生活的實例引導讀者進行研究的思考
作者認為我們日常生活中到處都可以看見社會研究。我們也將面臨愈來愈多對現象與資訊進行判讀的機會,這些過程將不可避免的運用到有系統的思考與科學性的資料分析整理。
二、由淺入深的知識架構分析
作者在每一章節中均附有與該章節主題相關之小欄位──「知識庫」,與讀者進行科學式的對話,讀者自可透過當中之閱讀,培養深入之科學論證能力。
三、平鋪直敘說明進行社會科學研究的適合渠道
社會科學研究從廣義來看可分為質性與量性的方式,每一種方式皆指向不同的研究素材和研究發現。本書在帶領讀者如何進入社會科學研究的殿堂的思考下,對於此兩種研究渠道有極為生動之說明,使得者能針對不同的研究目的和可取得之素材,進行合適的研究思考與設計。
四、適合作為研究計畫設計與報告的參考樣本
任何正式的研究進行前,一定會針對研究目的、研究動機、研究問題進行論述,並藉由既有相關的實徵性研究進行文獻分析,再針對研究對象與問題的取向進行研究的設計。
社會研究是一種產生知識的過程,而非只是一種蒐集的技巧。比起我們日常生活所使用的那些方法,它更具有結構性、組織性與系統性。基於研究所獲得的知識,將更具有真實性,也更少錯誤。儘管研究並不總是產生完美的知識,但是比起日常生活經驗所獲得的知識,缺陷更少。譯者認為,在幫助目前社會科學領域所處之各項專業進行有效的理解,本書具有一定之工具式功能。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陳榮政
國立陽明大學碩士、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博士、倫敦大學聯位學位
研究專長:教育社會學、教育政策、比較教育
現任: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專任副教授
鈕則謙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
學術專長:社會學、社會科學研究方法
現任:靜宜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序
前言
許多學生第一次接觸社會研究法的課程時,都是抱著緊張與不安的心情。有時候,這是因為他們把這堂課跟數學、統計聯想在一起,而這些科目在過去都給了他們不愉快的經驗;有時候,則是讓他們想到跟實驗法這些自然科學課程的奮鬥;也有的時候,他們並不知道該對這門科目抱著什麼期望,並且認為,這個科目超過他們的程度,只適合高級的、非常聰明的學者。
《基礎社會研究法》這本書,將向你介紹社會研究,並且以一種沒有壓力的方式告訴你,「研究者都做些什麼,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樣不僅能夠令人興奮,而且也能掌握做「真實」研究的重要性。儘管研究方法的具體細節,會要求學科的思考以及嚴謹性,但是,對所有大學生而言,這很容易可以達到。一旦你克服了這些不安,並且瞭解到什麼是研究,或許,你就會覺得研究是相當迷人的。社會研究方法論的課程不同於其他的社會科學課程,大部分的課程,都是在檢視不平等、犯罪、種族分工、性別關係、都市社會等等的主題內容。但方法論的課程,則是與這些主題相關,既有助於系統地思考這些內容,又能夠揭示如何獲得這些內容。
本書想讓人覺得容易理解,而且平易近人,但是,平易近人並不代表著這本書就像「米老鼠」或是「棉花糖」一樣。事實上,適當的研究是一種嚴肅的活動,而且,研究進行的好壞,也是有目共睹的。此外,研究也會處理重要的倫理議題,這些發現會影響政策決定以及政策關懷。最後,研究也會產生新的知識,或是讓我們瞭解議題的重要性。就像護士、社工人員、警官、教師、醫生或顧問,每天的實際生活都會處理嚴肅的議題,並對人們生活產生實際的影響一樣,社會研究也是如此。
《基礎社會研究法》這本書,有三個目的。首先,它要告訴你,社會研究也是個非常重要的事業,它離你並不遠──你可以瞭解它的。其次,它從已經發表的「實際研究」中,摘錄很多的範例,告訴你研究的發現,以及在教科書或媒體中發現的資訊來源。最後,它給你一個基礎,讓你能夠做進一步的研究,並且告訴你,這種活動需要奉獻、創意以及成熟的判斷。
社會研究並不只是遵循食譜的配方、尋找正確的公式或是不加思索、盲目地遵從固定程序或途徑。它是個創造的過程,要求個人的整合能力、道德選擇,而且對於社會世界,願意自由且開放地提問,並有著深深的使命感。
我在15年前編寫的社會研究教科書,範圍較大且較為深入,這些年也經過幾次不斷地更新,本書則是該書的精簡版,希望能夠對較少專業背景的同學,用較簡單的方式介紹社會研究。它也反映出這25年來,我從學生那裡學到的東西,讓我能夠幫助大學生瞭解並體會社會研究方法。
就好像其他的寫作一樣,本書也反映出它的作者。從一開始,我就堅定地認為,量化與質化兩種研究途徑對於研究的價值。我認為,每一種途徑都提供了一種獨特與互補的觀點來瞭解社會世界,兩者都很重要且都是必須的。在修正的第二版中,包含了從近期文獻摘錄的範例、為了表達更為清楚所做的改寫、新的兩個章節,並重新組織了內容,以求更為平順的展現。
主譯者序
籌譯本書的時候,過程中經常與自我對話:我們的學術出版圈還會欠缺這一類的書嗎?本書中文版本的問世,可為華語世界的社會科學研究增加多少的價值?但隨著編譯工作逐漸完成,上述之困惑逐漸得到正向之解答,也希望藉著本篇譯者序言,帶領讀者先行閱覽本書內容編寫獨特之處。
本書原著者之撰寫有幾項特色:
一、以生活的實例引導讀者進行研究的思考
作者認為我們日常生活中到處都可以看見社會研究。在這個強調專業分工愈趨細緻的後工業社會,無論是社會企業、教育專業、政府官員、商業服務人員、新聞工作者,或是健康照顧專家們,將面臨愈來愈多對現象與資訊進行判讀的機會,這些過程將不可避免的運用到有系統的思考與科學性的資料分析整理。
二、由淺入深的知識架構分析
作者在每一章節中均附有與該章節主題相關之小欄位──「知識庫」,與讀者進行科學式的對話。如在「知識庫4.9」中,舉例美國科學界長期以來認為兒童近視與家庭對夜燈的使用有正向相關,但卻忽略了開夜燈的行為可能是近視的雙親累積已久的生活習慣,故兒童的近視可能也是來自於雙親的遺傳,與開夜燈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諸如此類的科學式對話,於本書各章節中皆俯拾可得,讀者自可透過當中之閱讀,培養深入之科學論證能力。
三、平鋪直敘說明進行社會科學研究的適合渠道
社會科學研究從廣義來看可分為質性與量性的方式,每一種方式皆指向不同的研究素材和研究發現。本書在帶領讀者如何進入社會科學研究殿堂的思考下,對於此兩種研究渠道有極為生動之說明,使讀者能針對不同的研究目的和可取得之素材,進行合適的研究思考與設計。例如以進行科學研究皆須處理的信效度問題,作者即以極為淺顯的說明方式,解釋質性與量性在處理的內涵與意義展現上的應然與實然,使讀者不至困惑與混淆。
四、適合作為研究計畫設計與報告的參考樣本
任何正式的研究進行前,一定會針對研究目的、研究動機、研究問題進行論述,並藉由既有相關的實徵性研究進行文獻分析,再針對研究對象與問題的取向進行研究的設計。此一過程需要縝密的思考以為輔助,並需不斷與有經驗的研究學者進行對話,但倘若受時空所限制無法有上述的輔助和對話,則本書的設計恰可彌補此一需求。換言之,若讀者有意獨自進行社會科學領域之研究,本書應可成為自修與臨摹之範本。
社會研究是一種產生知識的過程,而非只是一種蒐集的技巧。比起我們日常生活所使用的那些方法,它更具有結構性、組織性與系統性。基於研究所獲得的知識,將更具有真實性,也更少錯誤。儘管研究並不總是產生完美的知識,但是比起日常生活經驗所獲得的知識,缺陷更少。譯者認為,在幫助目前社會科學領域所處之各項專業進行有效的理解,本書具有一定之工具式功能。
陳榮政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
目次
主譯者序 ix
第一部分:基礎
第1章 進行社會研究 1
導論 2
社會研究的選項 3
科學的運作方式 10
研究進行的步驟 13
研究的面向 15
結論 29
第2章 理論與社會研究 31
導論 32
理論是什麼? 33
理論的組成部分 35
理論的面向 40
社會科學的三種主要取向 56
動態的二元性 60
結論 62
第3章 社會研究的倫理 63
導論 64
為何需要倫理 64
權力關係 66
包含研究參與者的倫理議題 67
倫理與科學社群 80
倫理與研究贊助者 82
研究的政治 87
價值中立與客觀研究 88
結論 90
第4章 學術文獻回顧與研究規劃 93
導論 94
文獻回顧 94
使用網路做社會研究 109
質化和量化研究的定位 114
質化研究議題 119
量化研究議題 123
結論 145
第5章 質化與量化的測量 147
導論 148
為何需要測量 149
量化與質化的測量 150
測量過程的組成部分 151
信度與效度 157
量化測量的指導 166
指數的建構 172
量表 175
結論 187
第6章 質化與量化抽樣 189
導論 190
非機率抽樣 190
機率抽樣 196
結論 218
第二部分:進行量化研究
第7章 調查研究 221
導論 222
調查研究的邏輯 223
問卷的建立 225
調查類型:優、缺點 246
訪談 251
道德調查 259
結論 261
第8章 實驗研究 263
導論 264
隨機分配 266
實驗設計邏輯 269
內在與外在效度 281
實務考量 289
實驗研究結果:進行比較 290
實驗倫理漫談 293
結論 294
第9章 非反應式研究和次級分析 297
導論 298
非反應式測量 298
內容分析法 301
現有統計資料/文件和次級分析 313
推論和理論測試的議題 324
結論 326
第10章 量化資料分析 327
導論 328
資料處理 328
單變項結果 332
雙變項結果 341
兩個以上變項 350
推論統計 357
結論 361
第三部分:進行質化研究
第11章 田野╱實地調查 365
導論 366
田野╱實地研究的邏輯 369
選擇地點與開始接近 373
田野中的關係 380
觀察與蒐集資料 383
田野╱實地研究訪談 395
離開田野 401
焦點團體 402
田野╱實地研究的倫理兩難 402
結論 405
第12章 歷史─比較研究 407
導論 408
歷史─比較研究的邏輯 410
歷史─比較研究計畫的步驟 415
歷史脈絡中的資料和證據 418
比較研究 424
歷史─比較研究的對等性 432
倫理 436
結論 436
第13章 質化資料分析 439
導論 440
資料分析的比較方法 440
編碼和概念的形成 442
質化資料的分析策略 449
其他技術 454
質化資料的軟體 457
結論 459
第四部分:撰寫研究報告
第14章 撰寫研究報告 461
導論 462
研究報告 462
結論 482
關鍵詞彙 483
參考文獻 517
索引 539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