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025新年快樂!買書領券省荷包
悠悠我思
滿額折

悠悠我思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40 元
優惠價
79348
庫存 > 10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細味悠悠文化歷史 源遠流長啟迪我思

中國的五千年文明歷史悠久,我們要如何以古鑑今?地理與歷史又如何影響著時人?

本書作者葛劍雄教授多年來筆耕不輟,遨遊萬裡,尤其醉心研究「歷史時期的地理」─跟歷史學黏合的地理學。本書收錄了他近年撰寫的文章,並分為四個部分:「議古•論今」、「歷史•地理」、「學者•藏書」及「書序•回憶」,以深入淺出的手法和輕鬆的筆調分析中國地理、歷史、文化、人物與現代中國的淵源和關係。除此之外,作者又分享了他對不同學人的感思、研究的心得,以及他作為圖書館館長多年的所見所聞。

「悠悠」,既表達了個人心懷的悠然意遠,也呈現了歷史的綿長與地域的廣袤。本書內容題材廣泛,每篇文章都呈現了一代學人的「思」,讓讀者跨越古今中外,進出於文本與生活,遊走於繁華都會與險峻極地之間,以傳統文化審視當下的中國。

作者簡介

葛劍雄,復旦大學資深教授,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歷史學部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主要研究範疇包括歷史地理、中國史、人口史、移民史、文化史等,著有
《中國人口史》、《中國移民史》、《統一與分裂:中國歷史的啟示》等。

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邀約我編一套叢書,希望由著名的人文學者來 執筆,反映文、史、哲、藝各個領域的學術研究,最好是呈現長期累積 的研究心得與新知,厚積薄發,深入淺出,讓一般讀者讀得興味盎然。 這一套書要有學術內容,但不是那種教科書式的枯燥羅列,或是充滿了 學術術語與規範的高頭講章。社長與副社長跟我討論了一番,勸我出面 聯繫學界名流,請他們就自己著作中,挑選一些比較通俗而有啟發性的 文章,或說說自己在學術研究上最有開創性的心得,編輯成書,出版一 個系列,以吸引關心人文知識的讀者,並能刺激青年學者,啟導他們在 學術研究的道路上,得到前輩的啟發,追尋有意義的學術方向。
大學出版社出版學術書籍,一般有兩種類別與方向:一是毫無趣味 的入門性教科書,雖然言之有物,卻乾巴巴的,呈現某一學術範疇的全 面知識,主要提供基礎學問給學生,可以作為回答考試的標準答案。另 一類則是學術專題的深入研究,將學者鑽研多年所累積的學術成果撰寫 成專著,解決特定的學術問題,為學術的提升貢獻新知,是專家寫給專 家看的書籍。
出版社想出的這一套叢書系列,是希望我聯絡學界耆宿,說服他 們寫隨筆文章,揭示自己潛泳在學海中的經驗與心得,既要有知識性, 有學術的充實內涵,又要有趣味性,點出探求學術前沿與新知的體會。 其實,這類文章最難寫,先得吃透了整個學術領域的知識範疇,潛泳其間,體會出知識體系的脈絡,然後像葉天士那樣的名醫把脈一樣,知道 學術研究的病灶難點,指出突破的方向與探索的前景。出版社希望的目標,聽起來很有道理,說起來很輕巧,卻是最難以做到的。
現在有許多學術著作,展示了刻苦鑽研的成果,像清朝的考證學 一樣,旁徵博引,把古往今來的相關知識全都引述了一通,類似編了本 某一專題的註解大全,最後才說出幾頁自己的研究心得。有些論述長篇 累牘,往往沒有什麼新意,只讓我們看到作者皓首窮經的辛苦耕耘,卻 不一定有什麼收穫。這樣的研究專著,看來是為了學術職場的升等,寫 給學術考核的專家們看的。精深難懂的研究專著,有其出版的必要,因 為它總是長期學術耕耘的成果,功不唐捐,甚至有可能是可以傳世的巨 作,要經過好幾代學者的分析才能體會其中的奧義。但是,一般而言, 大量的學術專著也只是顯示了作者的努力,讓學術同行認可其專家的地 位,是給少數研究者看的。有他不多,沒他不少,對學術的發展與知識 的傳播,似乎無關緊要。一般的知識精英,對學術有興趣,是想知道研 究領域出現了真知灼見,能夠啟動深刻的人文思考,並不想知道某一專 題研究的過程與細節,就好像人們都對科學研究的成果感到興趣,卻不 肯待在實驗室裏,跟着科學家長年累月觀察實驗的過程。所以,出一套 叢書,請學術名家就他們畢生研究的經驗,以隨筆的形式,總結一下心 得,則是大家都喜聞樂見的。
接受了出版社的委託,聯絡了一些朋友,大家都很給面子,說「應 該的,應該的」,做了一輩子學問,也該總結一下,讓一般讀者知道探 求學問的門徑,理解人文學術研究的心路歷程。反正都到了退休的年 齡,完全不必理會學術職場的名利,可以靜下心來反思自己的學術道 路,如何可以金針度人。大家有了撰著的興趣,都問我,這套學者隨筆 叢書的名稱是什麼。我突然福至心靈,好像是天上文曲星派了個小精靈 來點醒,脫口就說,「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有了,就是「青青子衿」 系列。
「青青子衿」一詞,來自《詩經.鄭風.子衿》,詩不長,只有三段: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按照漢代學者的解釋,是講年輕人輕忽了學習,讓老師們有點擔 心,希望他們回到學校,認真讀書。陳子展先生是這樣譯成白話的:
青青的是你的衣領,悠悠不斷的是我的憂心。縱使我不往 你那裏去,你難道就不寄給我音訊?青青的是你的佩玉綬帶,悠 悠不斷的是我的心懷。縱使我不到你那裏去,你難道就不到我 這裏來?溜啊踏啊,在城闕啊。一日不見,如三月啊!
這首詩的解釋,過去是有歧義的,主要是朱熹推翻漢代以來的詮 釋,認定了「鄭風淫」,所以,這也是一首男女淫奔之詩。結果朱熹的 說法成了明清以來的正統解釋,連現代人談情說愛,也都喜歡引述這首 詩,特別是「一日不見,如三月兮」這兩句,很容易就聯想到《王風. 采葛》同樣的詩句,讓人日思月想,情思綿綿。其實,認真說起來,朱 熹的說法並不恰當,這首詩也不是一首「淫詩」。漢代的《毛傳》明確 指出,「《子衿》刺學校廢也。亂世,則學校不修焉。」對「嗣音」的 「嗣」字,解釋得很清楚:「嗣,習也。古者教以詩樂,誦之歌之,絃 之舞之。」至於「一日不見,如三月兮」,《毛傳》說,「言禮樂不可一 日而廢。」鄭玄則箋解說:「君子之學,以文會友,以友輔仁。獨學而 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唐代孔穎達《毛詩正義》更延伸解釋:「禮樂 之道,不學則廢,一日不見此禮樂,則如三月不見也,何為廢學而遊觀 乎?」大體說來,從漢到唐的經解詮釋,說的是嚴師益友,互勉向學的 意思,比起朱熹突然指為「淫奔之詩」,要恰當得多。
清末的王先謙在《詩三家義集疏》中,引述古人對《子衿》一詩的 理解與傳述,是這麼說的:
魏武《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 今。雖未明指學校,但無別解。北魏獻文詔高允曰:道肆陵遲, 學業遂廢。《子衿》之嘆,復見於今。《北史》:大寧中徵虞喜為博士,詔曰:喪亂以來,儒規陵夷,每攬《子衿》之詩,未嘗 不慨然。宋朱子《白鹿洞賦》:廣《青矜》之疑問,宏《菁莪》 之樂育。皆用《序》說。
列舉了曹操以來,歷代對《子衿》的理解與認識,包括朱熹的《白 鹿洞賦》在內,都同意《毛序》的詮釋,是關心學業,沒有人提起「淫 奔」的想法。也不知道朱熹撰寫《詩經集傳》的時候,是否突然吃錯藥 了,滿心只想男女之事,讓後人想入非非。
當然,詩無達詁,可以隨你解釋,只要解釋得通就好。我們採用漢 代去古未遠的解釋,希望青年讀者讀了這套書,可以對學術發生興趣, 在人文思維方面得到啟發。假如你堅持「青青子衿」是首情詩,那更 好,希望你能愛上這套書。
鄭培凱

目次

第一編 議古.論今
厓山之後
如何評價施琅的歷史貢獻
抵抗外敵入侵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
不同文化應該相互理解和欣賞
是什麼導致傳統文化斷裂
存在與影響 —歷史上的中外文化交流對「一帶一路」 戰略的啟示
人口國策的堅持與調整
傳統文化的現代轉換
移民史研究的精細化和地域化
我對海派文化的幾點看法
釋「小官巨貪」、「清水衙門」
擇校與「學區房」

第二編 歷史.地理
天堂杭州
成都,成「都」?
地名、歷史、文化
被高估的民國學術
紀錄片能成為歷史的一部分嗎
為什麼要報考歷史專業

第三編 學者.藏書
《周有光百年口述》讀後
懷念侯仁之先生
記憶中的筱蘇(史念海)先生
真正的學者—悼石泉先生
稽山仰止 越水長流—懷念陳橋驛先生
用地圖繪就中國歷史 —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歷史地圖集》
藏書的歸宿(一)
藏書的歸宿(二)
未建成的施堅雅文庫
圖書館的難題
我為藏書找到了歸宿

第四編 書序.回憶
仰望星空 依託大地 —復旦大學學生會「星空講壇」五周年寄語
七十而思—《我們應有的反思》自序
《行萬裡路》自序
攝影集《三江源.歷史跫音》序言
為南京擬《世說新語》推介
童年生活中的江南「糞土」
乘飛機—當年的夢想與記憶

書摘/試閱

厓山之後

公元 1279 年 3 月 19 日(宋帝昺祥興二年、元世祖至元十六年 二月癸未),宋元在厓山(今廣東江門市新會區南海中)海上決戰, 宋軍潰敗,主將張世傑退守中軍。日暮,海面風雨大作,濃霧迷 漫,張世傑派船來接宋帝出逃。丞相陸秀夫估計已無法脫身,先令 妻子投海,然後對九歲的小皇帝趙昺說:「國事如此,陛下當為國 死。」背着他跳海殉國。

 七天後,海面浮起十萬餘屍體,有人發現一具穿着黃色衣服、 繫着玉璽的幼屍,元將張弘範據此宣佈了趙昺的死訊。消息傳出, 完全絕望的楊太后投海自殺。張世傑被地方豪強劫持回廣東,停泊 在海陵山(今廣東陽江市海陵島),陸續有些潰散的部眾駕船來會 合,與張世傑商議返回廣東。此時風暴又起,將士勸張世傑棄舟登 岸,他說:「無能為力了。」張世傑登上舵樓,焚香祈求:「我為趙 家已盡了全力,一位君主死了,又立了一位,如今又死了。我之所 以不死,是想萬一敵兵退了另立一位趙氏後裔繼承香火。現在又刮 那麼大的風,難道是天意嗎?」風浪越來越大,張世傑落水身亡。

至此,南宋的殘餘勢力已經全部滅於元朝。

一年後的至元十七年,被俘的宋將張鈺在安西以弓弦自縊而 死。此前張鈺曾為宋朝固守合州,元將給他送去勸降書:「君之為 臣,不親於宋之子孫;合之為州,不大於宋之天下。」(你不過是 宋朝的臣子,不比皇室的子孫更親;合州不過是一個州,不比宋朝 的江山更重要。)但張鈺不為所動,直到部將叛變降元,自己力竭 被俘。

另一位宋朝的忠臣文天祥,於宋祥興元年(元至元十五年, 1278 年)十二月被元兵所俘。他堅貞不屈,以各種方法自殺,或 有意激怒元方求死。被押抵大都(今北京)之初,文天祥仍求速 死,但言辭中已不否認元朝的既成地位,在自稱「南朝宰相」、「亡 國之人」時,稱元朝平章阿合馬為「北朝宰相」。此後,文天祥的 態度發生了微妙的變化,據《宋史.文天祥傳》,在答覆王積翁傳 達元世祖的諭旨時,他說:「國亡,吾分一死矣。儻緣寬假,得以 黃冠歸故鄉,他日以方外備顧問,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國之大 夫不可與圖存,舉其平生而盡棄之,將焉用我?」如果說《宋史》 係元朝官修而不足信,王積翁有可能故意淡化文天祥的對抗態度, 那末鄧光薦所作《文丞相傳》的說法應該更可信,《傳》中文天祥 的回覆是:「數十年於茲,一死自分,舉其平生而盡棄之,將焉用 我?」但除了沒有讓他當道士及今後備顧問二事外,承認元朝已經 取代宋朝的態度是一致的。

而且,在文天祥被俘前,他的弟弟文璧已在惠州降元,以後出 任臨江路總管。據說文天祥在寫給三弟的信中說:「我以忠死,仲 以孝仕,季也其隱」;明確了三兄弟的分工。實際上,文氏家族的 確是靠文璧贍養,文天祥被殺後,歐陽夫人是由文璧供養的,承繼 文天祥香火的也是文璧之子。這更說明,根據文天祥的價值觀念,他是宋朝的臣子,並出任過宋朝的丞相,宋朝亡了就應該殉難,至 少不能投降元朝當它的官。但他承認元朝取代宋朝的事實,包括他 的家人、弟弟、妻子在內的其他人,可以當元朝的順民,甚至出 仕。也就是說,在文天祥心目中,這是一場改朝換代,北朝戰勝南 朝,新朝取代前朝。

另外一位宋朝的孤忠的基本態度,與文天祥相同。

曾經擔任宋江西招諭使的謝枋得,曾五次拒絕元朝徵召。在答 覆那些奉命徵召的官員時,謝枋得說得很明白:「大元制世,民物 一新。宋室孤臣,只欠一死。枋得所以不死者,九十三歲之母在堂 耳。」「世之人有呼我為宋逋臣者亦可,呼我為大元游惰民者亦可, 呼我為宋頑民者亦可,呼我為皇帝逸民者亦可。」「且問諸公,容 一謝某,聽其為大元閑民,於大元治道何損?殺一謝某,成其為大 宋死節,於大元治道何益?」也就是說,他承認宋朝已亡,元朝已 立,只要元朝不逼他出來做官,願意當一名順民,不會有什麼反抗 的舉動。但元福建參知政事魏天祐逼他北行,他最終只能在大都絕 食而死。

態度最堅決的是鄭思肖,在宋亡後他依然使用德祐的年號,表 明他不承認元朝,希望能等到宋朝的「中興」。但到「德祐九年」, 即文天祥死後次年,他也不再用具體的年份記錄,證明他對復國已 完全絕望,實際已不得不接受元朝存在的事實。不過,像鄭思肖這 樣的人在宋遺民中亦屬絕無僅有。

這一方面固然是由於元朝已經擁有宋朝全境,除非逃亡越南或 海外,宋朝遺民只能接受既成事實,即使他們心中不承認元朝。另 一方面,宋朝從一開始就沒有能統一傳統的中國範圍,早已習慣了與「北朝」相處,並且實際上已經將它們看成中國的一部分。宋朝 與遼、金的關係,如果從名義上說,宋朝往往居於次位,如不得不 稱金朝皇帝為「大金叔皇帝」,而自稱「大宋侄皇帝」。宣和二年 (1120 年)宋朝與金朝結盟滅遼,紹定五年(1232 年)與蒙古聯合 滅金,都已將對方視為盟國或敵國。所以,在宋朝的忠臣和遺民的 心目中,只會是厓山以後無宋朝,卻不會是厓山以後無中國。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348
庫存 > 10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