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1/15(三)凌晨網頁進行維護,造成不見敬請見諒
五四百周年︰啟蒙、記憶與開新(上下冊)
滿額折
五四百周年︰啟蒙、記憶與開新(上下冊)
五四百周年︰啟蒙、記憶與開新(上下冊)
五四百周年︰啟蒙、記憶與開新(上下冊)
五四百周年︰啟蒙、記憶與開新(上下冊)
五四百周年︰啟蒙、記憶與開新(上下冊)
五四百周年︰啟蒙、記憶與開新(上下冊)
五四百周年︰啟蒙、記憶與開新(上下冊)
五四百周年︰啟蒙、記憶與開新(上下冊)
五四百周年︰啟蒙、記憶與開新(上下冊)
五四百周年︰啟蒙、記憶與開新(上下冊)
五四百周年︰啟蒙、記憶與開新(上下冊)
五四百周年︰啟蒙、記憶與開新(上下冊)
五四百周年︰啟蒙、記憶與開新(上下冊)
五四百周年︰啟蒙、記憶與開新(上下冊)
五四百周年︰啟蒙、記憶與開新(上下冊)
五四百周年︰啟蒙、記憶與開新(上下冊)
五四百周年︰啟蒙、記憶與開新(上下冊)
五四百周年︰啟蒙、記憶與開新(上下冊)
五四百周年︰啟蒙、記憶與開新(上下冊)
五四百周年︰啟蒙、記憶與開新(上下冊)
五四百周年︰啟蒙、記憶與開新(上下冊)
五四百周年︰啟蒙、記憶與開新(上下冊)
五四百周年︰啟蒙、記憶與開新(上下冊)
五四百周年︰啟蒙、記憶與開新(上下冊)
五四百周年︰啟蒙、記憶與開新(上下冊)
五四百周年︰啟蒙、記憶與開新(上下冊)
五四百周年︰啟蒙、記憶與開新(上下冊)
五四百周年︰啟蒙、記憶與開新(上下冊)
五四百周年︰啟蒙、記憶與開新(上下冊)
五四百周年︰啟蒙、記憶與開新(上下冊)
五四百周年︰啟蒙、記憶與開新(上下冊)

五四百周年︰啟蒙、記憶與開新(上下冊)

商品資訊

定價
:NT$ 1070 元
優惠價
90963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28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五四」是近現代中國最重要的一個歷史時期,大師輩出,言論百花齊放,北大和清華等院校,保守與革新,均能就國家的復興與現代化提出各自的見解,他們的所思所論對近百年的中國發展影響甚遠,有的議題即使到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值得我們繼續討論與反思。

作為啟蒙的「五四」,百年來已是中國人的記憶,成為近代中國的文化符號。在深入探討和客觀反思的同時,更應注意「五四」開創的新思維、新事業和新方向。這個基礎是中國邁向新的百年的起步。

為了籌備和紀念五四一百周年,主編廣邀海內外學者撰文,就不同的角度表達對「五四」的見解。本書所收的四十多篇文章,分別來自不同地區和機構的專家學者,正好呈現了「五四」多元的樣相。按照文章的內容,粗略分為四輯︰一、五四新文化的反思;二、五四在各地的迴響;三、五四新文學和教育;四、五四人物與學派。既回顧了百年來的五四運動史研究,又論述了新文化運動如何開展,尤其是新文學及教育、學術方面的人物、學派和作品等;五四運動在各地的迴響,近如天津,遠至南洋,還有幾篇文章探討五四與香港的關係,反映了大家對這領域的重視,可以視為本書特色之一。

特色
香港「五四」百周年的紀念出版物中唯一一本具原創元素的論文集。

內容豐瞻,角度多元,作者涵蓋海內外,內容涉及宏觀的反思,也有微觀的人物、地方、學派、教育文學等方面的研究。

作為啟蒙的「五四」,百年來已是中國人的記憶,成為近代中國的文化符號。在深入探討和客觀反思的同時,更應注意「五四」開創的新思維、新事業和新方向。這個基礎是中國邁向新的百年的起步。

給每一個關心中華民族未來發展的人

作者簡介

周佳榮,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歷史系畢業,香港大學哲學博士; 曾留學日本, 專攻東亞歷史、明清學術史及近代中國思想史。任教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多年, 講授「中國文化: 傳承與變遷」、「北宋史家與詩人」、「明清史」、「明清小說與中國社會」、「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近代中國思潮」等科。現為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榮休教授及近代史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新亞研究所亞太研究中心主任、特聘教授及導師。

區志堅,香港浸會大學博士,現任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教學研究及支援中心副主任。歷任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專上學院助理課程總監兼高級講師、香港警務處歷史學會顧問等,並為多間中學擔任中國歷史科及通識科專題研習顧問,為報刊撰寫通識教育專欄。著作有:《馬鞍山風物誌:馬鞍山礦業的盛衰》(合編)、《香港海關百年史》、《改變香港歷史的六十篇文獻》(合編)、《辛亥人物群像》(合編)及編著多本關於通識科──當代中國及今日香港、中國語文、中國歷史課題的教科書。

黎志剛,香港新亞研究所碩士學位。1992年在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獲得博士學位,博士論文《中國第一間公司與政府:輪船招商局中的官僚、商人及其資源分配》獲頒美國經濟史學會(EHA)1993年度的亞歷山大•格申克龍獎(Alexander Gerschenkron Prize),該獎項專門用於獎勵最佳非美國經濟史研究的博士論文。先後任教于猶他大學(University of Utah)、新英格蘭大學(University of New England),現為澳洲昆士蘭大學(University of Queensland)歷史哲學學院教授(Reader),與何漢威、陳慈玉等人共同發起、創辦「全漢昇講座」(2012)。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社會史研究中心學術委員、上海社科院特聘研究員、清華大學華商研究中心學術委員、復旦大學上海史國際研究中心和孫中山博物館顧問以及香港中文大學訪問教授等等。

目次

【上冊】

前言︰五四百周年獻禮

 

五四新文化的反思

材料、詮釋與價值重估 ── 百年五四運動史研究之檢視

歐陽哲生(北京大學歷史系)

 

五四運動 ── 精英心態、民族情緒和歷史的時空錯位

魏楚雄(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

 

「五四」百年 ── 從集體記憶到歷史記憶

丘為君(台灣東海大學歷史系)

 

新文化運動前有關傳統與現代之爭

李朝津(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

 

轉型變化.多元競逐.歷史記憶 —— 重訪「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三個論述向度

黃子峰(香港聖公會教育歷史文獻計劃)

 

反思五四運動 ── 分辨「激進新文化運動」與「承傳新文化運動」

周啟榮(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山東大學高等儒學研究院/山東大學儒家文明協同創新中心)

 

批判五四 ── 中國文化失位與懺悔

蔡思行(香港樹仁大學歷史系)

 

百年運動莫忘初衷 ── 學生與學死

陳學然(香港城市大學歷史學系)

 

五四時期婦女報刊 ── 中國新女性形象的確立

周佳榮(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新亞研究所)

 

五四與中國婦女解放

彭淑敏(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

 

五四在各地的迴響

五四運動的世紀回望 ── 以天津為考察對象

侯杰(天津南開大學歷史系)、殷樂(天津南開大學歷史系)

 

從「五四」運動的組織與行動特徵看二十世紀前期廣東政治運動生態的演化

李慶奎(廣東省宗教文化局)、李舒揚(廣東廣雅中學)

 

五四時期香港中學生的愛國思想 ──《英華青年》與《英華月刊》的啟示

許振興(香港大學中文學院)

 

關於五四運動在香港影響的初步探討

嚴柔媛(香港嶺南大學香港地方志辦公室)

 

香港新文學起源初論

陳智德(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系)

 

「五四旗手」魯迅訪港與香港文學的關係

葉德平(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

 

從七十年代保釣運動參與者角度表述五四運動

陳德明(香港公共管治學會)

 

抗戰時期見於香港《立報》的「五四」紀念

樊善標(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

 

百年五四、南洋餘波

衣若芬(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人文學院)

 

排日?新文化?── 二十世紀的南洋華人對五四的反應

羅樂然(澳門大學歷史系)、孔令俐(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人文學院)

 

【下冊】

 

五四新文學和教育

從晚清到「五四」── 論新舊教育理念的交接與磨合

趙雨樂(香港公開大學人文及社會科學院)

 

淺析「五四啟蒙」的「化西」現象

賴志成(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文文學系)

 

修養(Bildung傳統與蔡元培的教育理念

麥勁生(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

 

《狂人日記》的「吃人」與中國文化及「國民性」

張釗貽(澳洲昆士蘭大學歷史及哲學探索學院/北京第二外語學院)

 

反叛的政治與發憤的抒情 ── 魯迅的革命抒情詩學

王家琪(香港樹仁大學中文系)

 

「五四」百周年 ── 胡適「八不主義」評議

莫雲漢(香港珠海書院中文系)

 

「五四」學術遺產的再思考 ── 以胡適的《鏡花緣》詮釋為例

潘光哲(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前「五四」俄歐文學翻譯第一燕 ── 周氏兄弟《域外小說集·安樂王子》失敗考辨

張惠(香港珠海學院中文系)

 

「後五四時期」的調和思想:以周作人為例

曾卓然(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

 

日記三種 ── 丁玲成長小說初探

黃念欣(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

 

清華歸國學人對中國近現代科學發展之貢獻

甘穎軒(香港浸會大學國際學院)

 

百年「五四」── 陳鶴琴與中國幼兒教育

黎志剛(澳洲昆士蘭大學歷史哲學學院)

 

「五四運動」對蒙特梭利教育在中國的發展及影響

劉詠思(香港蒙特梭利研究及發展學會)

 

五四人物與學派

新文化的理想與困窘 ── 蔡元培看五四運動

歐陽哲生(北京大學歷史系)

 

從「新」到「舊」:時代變遷中的「傳統」── 以劉師培在《國粹學報》和《國故》的不同境遇為例

李帆(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

 

陳獨秀五四時期的工運路

梁寶龍(香港工運史研究小組)

 

左舜生的「五四」角色及其他

郭世佑(上海同濟大學歷史研究所)

 

五四前後的張謇 ── 一位篳路藍縷的實業教育家

周俊基(武漢華中師範大學)

 

「五四」與毛澤東農村調查 ── 兼評《中國佃農生活舉例》

楊彥哲(澳洲昆士蘭大學歷史與哲學學院)

 

五四啟發 ── 錢鍾書憂患意識與其治學、創作中的現代性

潘筱蒨(馬來西亞拉曼大學中文學院)

 

五四後的儒學 ──《經學抉原》與民初經學之走向

張凱(浙江大學歷史學系)

 

融會中西、固本開新 ── 五四後期東南大學「學衡派」文化主張述論

申曉雲(南京大學歷史系)

 

南高學派與五四新文化運動

吳忠良(浙江工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五四時期另一種「新文化」── 五留美學人劉伯明、吳宓與人文精神在南高之流播

區志堅(香港樹仁大學歷史系)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963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