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香港外科醫生:六十年回憶錄
滿額折
香港外科醫生:六十年回憶錄
香港外科醫生:六十年回憶錄
香港外科醫生:六十年回憶錄
香港外科醫生:六十年回憶錄
香港外科醫生:六十年回憶錄
香港外科醫生:六十年回憶錄
香港外科醫生:六十年回憶錄
香港外科醫生:六十年回憶錄
香港外科醫生:六十年回憶錄
香港外科醫生:六十年回憶錄
香港外科醫生:六十年回憶錄
香港外科醫生:六十年回憶錄
香港外科醫生:六十年回憶錄
香港外科醫生:六十年回憶錄
香港外科醫生:六十年回憶錄
香港外科醫生:六十年回憶錄
香港外科醫生:六十年回憶錄
香港外科醫生:六十年回憶錄
香港外科醫生:六十年回憶錄
香港外科醫生:六十年回憶錄
香港外科醫生:六十年回憶錄
香港外科醫生:六十年回憶錄
香港外科醫生:六十年回憶錄
香港外科醫生:六十年回憶錄
香港外科醫生:六十年回憶錄
香港外科醫生:六十年回憶錄
香港外科醫生:六十年回憶錄
香港外科醫生:六十年回憶錄
香港外科醫生:六十年回憶錄
香港外科醫生:六十年回憶錄
香港外科醫生:六十年回憶錄
香港外科醫生:六十年回憶錄
香港外科醫生:六十年回憶錄
香港外科醫生:六十年回憶錄
香港外科醫生:六十年回憶錄
香港外科醫生:六十年回憶錄
香港外科醫生:六十年回憶錄
香港外科醫生:六十年回憶錄
香港外科醫生:六十年回憶錄
香港外科醫生:六十年回憶錄
香港外科醫生:六十年回憶錄
香港外科醫生:六十年回憶錄
香港外科醫生:六十年回憶錄
香港外科醫生:六十年回憶錄
香港外科醫生:六十年回憶錄
香港外科醫生:六十年回憶錄
香港外科醫生:六十年回憶錄
香港外科醫生:六十年回憶錄
香港外科醫生:六十年回憶錄
香港外科醫生:六十年回憶錄
香港外科醫生:六十年回憶錄
香港外科醫生:六十年回憶錄
香港外科醫生:六十年回憶錄
香港外科醫生:六十年回憶錄
香港外科醫生:六十年回憶錄
香港外科醫生:六十年回憶錄
香港外科醫生:六十年回憶錄
香港外科醫生:六十年回憶錄
香港外科醫生:六十年回憶錄
香港外科醫生:六十年回憶錄
香港外科醫生:六十年回憶錄
香港外科醫生:六十年回憶錄
香港外科醫生:六十年回憶錄

香港外科醫生:六十年回憶錄

定  價:NT$ 620 元
優惠價:90558
領券後再享89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61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5~6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16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李樹芬(一八八七~一九六六),既是香港著名的醫生,也是革命元勳,一生充滿傳奇。《香港外科醫生──六十年回憶錄》是他晚年寫成的回憶錄,其中談到他早歲參加革命的經過、養和醫院在他的領導下如何茁壯成長,以及香港日據時期的所見所聞等。此書出版逾半世紀,至今仍極有披閱價值,現重新整理出版,以饗各方讀者。

▋本書特點
‧ 此書出版於50多年前。很多人都知道這部書,學術界亦時有引用,但此書一直未有公開發售。現重新出版,讀者當感興趣。
‧ 作者是香港著名醫生和革命元勳。
‧ 文筆生動有趣。
‧ 是中國近代史的重要見證。

作者簡介

李樹芬,1887年生於香港,童年在廣州度過,其後與父親居於美國波士頓三年。1902年,李醫生回港入讀拔萃男書院,翌年考入香港西醫書院,1908年以優異成績畢業,隨後負笈英國愛丁堡大學深造,1910年獲頒內外科醫學士。辛亥革命後,他赴廣州出任廣州政府首任衛生司司長,未幾返港開設診所。1921年重返愛丁堡大學,1922年獲頒英國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士銜。1923至1925年出任廣東公醫醫學院院長,該校於1925年成為廣東公醫大學醫學院(現為中山大學轄下之醫學院)。

1926年,李醫生返港重新開診,及後應養和醫院董事會成員之邀,出任養和醫院院長及董事會主席。李醫生亦積極投身公共事業,戰前曾出任香港市政局及立法局議員。二戰期間香港淪陷,李醫生拒絕投敵,隻身逃往中國大陸暫避。1945年香港重光,李醫生重返香港,先後出任香港防癆會董事及香港喜靈洲麻瘋院委員。1956年擔任美國胸科學會監察委員,1961年獲頒國際外科學院名譽院士。

李醫生於1966年離世,生前曾言道:「願盡我一生,使世界比我初生所見的更為美好,此乃吾之信念也。」李醫生為養和打下穩固基礎,使其得以立足香港逾九十年,成為本港首屈一指的私家醫院之一﹔其一手建立的李樹芬醫學基金會,至今仍為本地醫學發展不遺餘力,致力薪火相傳。李醫生以努力和功績實踐信念,確實讓世界更添美好。

李維達醫生序

養和醫院由本港華人西醫創辦,是香港首間、亦是至今由醫生經營和管理的私家醫院。

伯父李樹芬醫生是養和首任院長,乃早年香港醫學領袖之一,與一眾香港及海外著名醫生非常熟稔。他每年都會外遊,順道與各國名醫交流,並參觀當地醫院,時有啟發。他引進了海外最新的醫療器材及技術,令養和的設備得以改進,服務水平不斷提升。

在協助醫生及照顧病人方面,伯父深知護士擔當了重要的角色。一九二七年,他在養和成立全港首間由私家醫院開辦的護士學校,自行培訓護士。全部學生經精心挑選,數十年來學費全免,並提供免費住宿。在教學方面,養和的醫生多年來一直參與護士培訓,為護士學生授課。這開啟了養和優良的護理服務傳統。

一九六六年,伯父離世,家父李樹培醫生接任院長。家父深受伯父影響,深信員工是養和最寶貴的資產,故此不論經濟情況如何,從未減薪裁員。他亦為護士學生及職員提供各類資助及獎學金,令養和最寶貴的資產得以「增值」。

「優質服務 卓越護理」,是家父為養和定下的服務宗旨。他認為養和要有最好的護士、設備和儀器,並深信管理層要身在前線,親身接觸其他醫生、護士及病人,養和方能提供最好的醫療和護理,吸引全港最好的醫生。他本人以身作則,直至一百歲時依然應診,備受同業及各界人士尊崇。後來我接任院長,了解到醫院發展有賴醫學專業的領導,遂邀請多位專科名醫及港大前教授擔任養和副院長。我與一眾副院長既參與醫院行政,亦秉承家父傳統在前線診症,憑着個人的理想、經驗及建議,一起貫徹養和的管治理念,致力提升服務水平。此外,管理團隊亦有護理、商業、財務及法律等專才支援前線醫護團隊,大家理念一致,羣策羣力,令養和成為本港首屈一指的私家醫院,品牌得以廣傳,贏得海內外的認同。

養和多年來熱衷培訓下一代的醫生,並與各地大學及大學教授緊密聯繫,從而加深對前線醫生的了解,緊貼醫學最新發展。在護理方面,不論是來自本院護士學校或其他大學的護士,我們都期望她們可以吸收養和文化,持續進修,提升效率,擔當醫生的重要醫療夥伴。二〇一六年,養和推出在職培訓平台「百年樹人計劃」(Project 100),資助合資格護理及專職醫護人員到國內及海外受訓、參與國際性學術會議及修讀專業進修課程,提升學術及專業水平。參加者有機會接觸各地醫院文化及營運模式,學習最頂尖的醫學技術,擴闊視野,回港後有助提升養和的服務和運作,令養和可以不斷前進。

伯父以行動奠定養和根基,以理念啟發每一代養和人追求卓越,「養和之父」之美名,當之無愧。醫學發展瞬息萬變,病人及家屬的期望亦與日俱增,我們將繼續秉承伯父確立的優良傳統,積極求變,順勢發展,與前線醫護人員同心協力,緊密合作,病人得以安心接受治療及休養,造福大眾。

是為序。

李維達醫生
養和醫療集團行政總裁
養和醫院院長
眼科專科醫生
許幹森序

李樹芬醫生是我的舅父,在家族中地位顯赫,堪稱族中首長。

李醫生英文流利,是上世紀初少數到過外國留學的華人,日治前受港英政府委任要職,是香港首席華人代表之一,大家都很仰慕他。

我年輕時在赤柱聖士提反書院就讀,當時正值日本侵華前夕,每逢放假回鄉探親,都會住在李醫生位於廣州河南的老家,與他的父母同住。

造物弄人,我完成中學會考之日,就是香港淪陷之時。日本軍政府厲行歸鄉政策,我被迫還鄉,途經桂林和韶關,輾轉回到廣州老家。後來我畢業於嶺南大學,一九四六年來港,即到中環拜會李醫生。

李醫生當時是養和醫院院長,他在中環的醫務所亦非常繁忙。匆匆一見,印象中的他是嚴肅、有威嚴,但非常友善,跟以往親戚間相傳者無異。

對我們而言,李醫生儼如一族之長﹔對養和來說,他更是無可取替。李醫生獲邀擔任院長之前,養和醫院入不敷支,舉步維艱。他到任後毅然重組養和,不惜舉債擴建,業績初見曙光之際又逢日軍攻港,期間救傷扶危,以一人之力保護全院上下,免受日軍蹂躪,箇中辛酸,可見於他這本《香港外科醫生》。後來李醫生受日治政府威脅,被迫逃回大陸,重光後回港着手重建醫院,使其得以在極短時間內重新投入服務,並適逢戰後人口急增需求膨脹,積極擴充,為養和建立了穩固的基礎。

李醫生經營養和,盡顯其個人識見及魄力﹔他亦富冒險精神,閒時熱愛打獵,斑豹、犀牛、巨象、雄獅、猛虎盡是他的收藏品。從年少時投身反清革命,到率先引入西方先進醫療技術,破除迷信,只要是對的,李醫生便會義無反顧,敢於開創新天新地。及後,李醫生捐出時值一千八百萬港元的養和股額成立李樹
芬醫學基金會,成為當時養和醫院最大單一股東。多年來基金會為醫學教育、臨床科研及慈善事業不遺餘力,致力實踐李醫生盡其所能,使世界更為美好的信念。李醫生以過人的識見、堅毅的意志、為後世造就美好的抱負,獻出一生。其畢生風浪起跌,盡錄於《香港外科醫生》,永遠值得後世細味、閱讀、紀念和垂範。

許幹森
養和醫院經理(財務)

曹延洲醫生序

李樹芬醫生是我姐夫李樹培醫生的兄長,是上世紀初少數曾出國深造、回港後積極參與公共事業及醫學教育的香港華人。年輕時家庭飯聚,跟李醫生偶有見面,覺得他是一個嚴肅、慈祥的長輩。後來讀到他的自傳《香港外科醫生》,對他有更深的了解。

一九五八年我從香港大學醫學院畢業,隨後到英國深造。一九六四年,香港大學成立兒科部,獲李樹芬醫學基金會資助聘請臨時講師(Temporary Lectureship),我有幸獲選。李醫生事前全不知情,直至後來我倆在養和午餐時才知悉。他驚訝之餘,亦不忘語重心長地提醒我,不要以為自己是因為親戚關係而獲聘,要好好盡展所長。

李醫生是一位外科醫生,曾出任中華民國衛生司司長兼臨時總統府醫事顧問,以及廣東公醫大學醫學院校長等要職。後來他肩負營運養和醫院的重任,設立護士學校,為養和發展奠定重要的基礎。只要披閱《香港外科醫生》一書,便可知道他一直心繫家國,寄望國家醫學及醫學教育可以長足發展,一如書中自序所言「以臻強身強種之境」。他將所有養和持股用作成立李樹芬醫學基金會,就是一心為下一代略盡綿力,「使世界比我初生所見的更為美好」。時至今日,基金會致力支持本港醫學教育,於香
港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成立多個基金教授席,並積極資助各類科研活動。

基金會現時是養和醫院的單一股東。養和醫院一直秉承「優質服務 卓越護理」的信念,成功招攬本港優秀醫護人才,贏得病人及公眾信任。養和醫院並非私人控股,收益撥入基金會。近年醫院發展蒸蒸日上,基金會的資源亦漸見充裕,足以支持醫院擴建、購置先進儀器及增聘人手,日後將進一步推動本港醫學及護理教育,提升醫療水平,實踐李醫生的理念。

《香港外科醫生》記錄了李醫生的精采一生。我在李醫生過世後才加入養和,雖無緣和他共事,卻在行醫、醫院行政,以至做人處世都深受其影響。他為養和默默耕耘,對社會無私奉獻,令本港醫療發展可以走得更前更遠。他建立的雄厚根基,不僅是屬於養和,更是屬於整個社會及所有華人。他,確實使世界更為美好。

曹延洲醫生
養和醫療集團首席醫務總監
養和醫院副院長
兒科專科醫生

編輯說明
作者早於一九六四年出版Hong Kong Surgeon ,
翌年出版中譯本《香港外科醫生― 六十年回憶錄》
為保留原書面貌,新版除改正書中錯字、
補正漏字和統一部分用字以外,其他一律不作修改。
原書中有部分內容與史實及英文版有出入者,
則於書末註釋另行標示。


引言

余聞李樹芬博士之名久矣。一九六一年,英國醫學報編輯格力醫師赴澳洲參加醫學會議,道經芝加哥,此沉靜而莊嚴之英國友人,以滿懷興奮之態度告余:「閣下若至香港,勿忘一訪李樹芬其人。」翌年,余卒獲得良機與李醫師會晤,且與彼結交為好友,其時李博士正在著作此書之英文本,余請求一閱原稿,李氏慨允。閱之再三,余極欣賞本書內容之豐富與筆墨之生動。李君為人,經歷繁廣,趣異事跡層出不窮。彼不獨為一有名之外科醫師,且對於建築及醫院行政亦有名於時。李博士曾為孫中山先生之醫事顧問,可見其人多才多藝矣。此外,對設置庭園幽雅之居所、培植花木,皆精密有緻,況復經常漫遊世界各地,見聞廣博,再加美術觀感,談吐幽默,使人可親。再者,李博士對於貧困者極表同情,且常予援助,益使人欽其風義。此書所述,偶而一觀或未知其真趣,細讀必能神往也。本人曾到其「白璧」與「青璧」兩別墅,親歷其地,更欽佩其美學造詣。讀者如未諗李博士其人其事,可在此書中得之。

前美國醫學報編輯
現任《世界醫學新聞雜誌》編輯 費史彬醫師 作於美國芝加哥

依班尼斯醫師序

余甚引為幸,得以認識一位名醫,其一生之事蹟,有如神話之《天方夜譚》,充滿驚人冒險與偉大。由幼年在加拿大滿地可偶為頑童以石塊擊穿頭顱至今日所獲取應得之榮譽與地位,其一生之成就,堪作為吾人之模範,此人乃李樹芬博士也。

李博士與余曾多次在香港、利維里亞、紐約、維納斯等名勝地相晤,交談時,每使余神往,其言行使余永誌不忘者也。今李君在此書述及其一生瑰奇之經歷,及記載中國現代史事,如民初政府之奮鬥,與西方國家之關係等。至要者,乃彼能自創其歷史,是以當較錄述之歷史尤為生動信實也。

李樹芬博士為外科醫師中之傑出者,在中國革命初期,當孫逸仙先生為臨時大總統時,彼曾任衛生司司長;其後至香港,建立醫院為人羣服務,對於貧病者,尤為顧及,同時,對於青年有志於醫學者均加以鼓勵及扶植。李君對於香港大學貢獻亦復不少,是以該大學醫學系一所建築物命名為「李樹芬樓」。

李博士有超卓之審美能力,觀其兩所別墅─ 香港之「白璧」與九龍青山之「青璧」─ 設計與佈置之精美而可知。其私人遊艇「飛鳳」號常作來往兩處之交通工具。

除建管全球最大之私人醫院及創立李樹芬醫學基金以促進醫學教育等外,李君乃唯一之中國籍狩獵家,能獵得世上最兇險之「六大獸王」(即獅、象、虎、犀牛、斑豹與野牛),此等獵獲物,多已製成標本陳列於「白璧」別墅內,尤引人注目者,乃巨型猛虎一頭,其標本之精製,有如活虎,張牙露爪,雙目炯炯生光,皮毛似仍發出汗味,惟步經陳列之猛虎而至戶外時,環境驟變,蓋李君在園中所植之二千餘株玫瑰,四處盛開,清香撲鼻,可見李博士對美術確有心得。

玫瑰與猛虎,可視為李君之性格及其生活─在美麗方面有如玫瑰,在艱苦之遭遇時則有如遇殘酷之虎爪。如欲知李君常帶歡容處世,則必先知其個性,蓋彼視死有如在比賽中之拳術家,對敵手毫無
畏懼也。其對生,則視之有如青年對其深戀之少女,充滿熱情與欣快。

忍耐、宏毅、堅強、勇敢、勤奮,此數項為李醫師完成其光輝成績之德行,是以其能抗拒疫癘、瘧疾、肺癆、十二指腸潰瘍、高血壓,以及犀牛之衝襲,及第二次大戰日軍佔港之艱苦。李君之經歷,可謂比之電影傳奇毫無遜色。雖然李君苦患備嘗,然其對於人類之同情與博愛心,反而增加。

此書充滿奇異、孝友、勇敢,及事業之成功,自必為文學界成功之作品無疑。

前紐約醫學院醫學歷史教授
現《M.D 醫學新聞雜誌》發行人兼總編輯 依班尼斯醫師 作於紐約

自序

二十多年前,革命元老伍于簪先生曾贈我一副對聯云:

「〇〇〇〇〇〇〇 著書無字不千秋」

此聯之意義深印在我的腦海中,因為它頗合於我的進取心也。可惜,在一九四一年日本侵襲香港時,將之遺失。復因年遠忘記了上聯,苦思不得,時時為此而請教飽學之士,但是,仍未能獲得適當和愜意之上聯。

有一天,我漫遊巴黎,在公園閒步,靈感忽至,擬了一句上聯如下:

「建國有方非一日」,乃急赴巴黎珠江酒家將之記錄,不久,我和前國民政府駐英大使鄭茀庭(天錫)博士共餐於倫敦。鄭博士對於國學造詣極深,我提此上引之下聯,向其請教,他沉思多時,仍無佳句,我乃告以「建國有方非一日」,鄭博士稱讚不已,因錄之作為紀念。

再者,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期,我在美國,我的女兒芙馨、芙蓉亟欲得悉我一生經過歷史,尤其希望得知我在日治下香港三十八個月的經過,希望我將之著述。當時,我既逃出日軍鐵蹄下,亦擬將日軍在淪陷區之暴行發表,是以將逐一經過事件錄之成章,定名《日本黑龍會罪惡史》經紐約出版商接納出版,其後不久,原子彈投落廣島,將日人霸夢粉碎,戰爭結束,對於戰時故事,似乎不很適宜了。故出版商勸我將原文改編,以適應時代,當時,我接受了。

回香港之後,目睹我創辦的,從前完善的養和醫院,業已破爛不堪,於是,我集中全力,將之回復原狀,為此而無暇顧及寫作。年復一年,時間在沉重的工作負擔中悄悄逝去,我的書還不曾寫。

一九六一年,我從醫務事業退休,結束我五十餘年為社會作醫事服務。我的女兒及親友們,尤其是依班尼斯醫師,力勸我重理舊作。他曾閱讀原稿,很欣賞此書的內容,且認為目擊者陳述日軍佔領香港時之殘酷事實,可垂永久。因此,我再執筆將昔日舊稿資料適宜之一部分參入新作。

這本書的出版,除上述原因外,絕無名利意圖,最主要之目的,因本人感覺我國人大致體弱多病,而科學底醫師尚大感缺乏,是以有鑒於此,本人將歷年奮鬥積聚而來之資金創立李樹芬醫學基金以促進醫學教育,以及從事醫學的精深研究和培植醫學人才,希望同胞共同努力以臻強身強種之境。現在尚未達到目的,希望同志同道有如國父之遺囑其中所云:「……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仍須努力……」。

此外,本書特以我國為背景,祈望我國與西方得以互相了解,此乃現代世界和平之最大關鍵。

我寫作這本書時,自身恍惚如重溫舊夢,希望,讀者們能共享我的回憶。
李樹芬
一九六五年一月十四日

目次

目錄

李維達醫生序 v
許幹森序 viii
曹延洲醫生序 x
編輯說明 xii
引言 xiii
依班尼斯醫師序 xiv
自序 xvi

第一卷 踏在兩個世界的一個人
第一章 幻變
一 思往事 004
第二章 醫科學生時代
一 昔日的香港 018
二 醫科學生世界 023
三 愛丁堡大學 031
第三章 辛亥革命
一 我和同盟會 036
二 東三省的大疫症 041
三 廣州光復 045
四 購械專員 050
五 第一任衛生司司長 052
第四章 革命後的生活
一 再返廣州 058
二 軍閥時代的國會與憲法 063
三 孫中山先生與我 067
第五章 行醫與狩獵
一 醫院的誕生 070
二 我的私人業務 073
三 一個獵人的誕生 080

第二卷 在黑龍會的陰影下
第六章 天堂變成地獄
一 十年一瞥 132
二 凶兆 136
三 閃電襲擊 139
四 在炮火下的醫院中 145
五 生死之間十八日 150
第七章 勝利者
一 恐怖的三日 154
二 記總醫官江口上校 159
三 劫掠 164
四 東洋化之區 172
五 一九四二年之孽種 176
六 賄賂 179
第八章 在太陽旗下
一 集中營的生活 184
二 三度受審 191
三 佔領期間之日本行政 199
四 死亡競賽 203
第九章 逃亡
一 準備 210
二 搬運行李 216
三 亡命者 222

第三卷 自由的追求
第十章 自由中國
一 在桂林和家人重聚 234
二 空戰勇士 240
三 戰時名城─ 昆明 244
四 戰時首都─ 重慶 248
第十一章 西行
一 印度插曲 256
二 倫敦空襲 260
三 自由之國 264
第十二章 重返香港
一 再度穿上白色醫袍 268
二 發展驚人的香港 271
三 現代美國大文豪海明威 274
第十三章 愉快的生活
一 萬年青 280
二 白璧、青璧、飛鳳 284
三 茶經 290
四 醫學基金會 295
五 黃昏 299
李維達醫生、李維文跋 302
附錄
作者資歷 306
社團服務與其他 307
學銜 309
註釋 310

書摘/試閱

第一卷
踏在兩個世界的一個人

第一章
幻變

一、 思往事

我是一個忙人,過去如此,現在也是如此。

過去在診症室裏,在手術室裏,工作的繁忙和緊張,自然可以想像得之的;現在,雖然祇是處理醫院的行政事務,但也足夠忙了整日的時間。

當然,這不過是指我每天辦公時間內的工作情形。當我工作完畢,駕車回到太平山鄰脈,拔海千呎的石崖上看到刻着「白璧」兩字的門樓的時候,我身心又回復舒暢了。

「白璧」是我寓所的題名。當我在廊道或花園閒步的時候,近可俯瞰維多利亞全城景色,遠可遙望九龍迷朦的嶂嶺。一甌碧茗,萬道彩霞,和我手植的千株玫瑰,溫馨壯麗,相互輝映,藏遊休息之餘,又不禁縈憶着我童年的故鄉了。

我的故鄉是廣東台山縣城東約十里的香頭墳村,李氏族人,聚居於此。

村名香頭墳,原有一段悲壯史實,茲並及之:
當南宋末年時,宋帝昺死於新會崖門後,當時有一重臣逃奔至我村,為元兵所斬,屍體為鄉人發現,但已失去頭顱。眾感其忠,乃用檀香木雕一頭形,合葬本村。地以人傳,所
以本村就名為「香頭墳村」了。

因為談到我的家鄉,不禁又使我想念起我的宗族,「毋忘宗祖」,是我國的倫理,也是我國數千年來的優美文化,所以散處全世界各地的華僑,即使遠離祖國數代,而仍然不忘鄉邦,熱愛祖國,中山先生認為「華僑乃革命之母」,其思想實由宗族觀念所孕育而成。

我李氏宗祖,源出我國西北甘陝,所以李氏子孫均以「隴西」為郡望,後來歷經各朝變亂,便逐漸南移,落籍各省。我遠祖的一脈,即移籍粵省新會縣七堡鄉,俗稱「七堡李」,旋遷台山縣的纏禾田,因子孫繁茂,我祖遂分徙至城東約十里的鄉村,那就是上文所說的香頭墳村了。

我祖父諱進聖公─ 祖母鄺氏─ 經營航業,擁有大洋船(俗稱「大眼雞」)十數艘。我對航海及遊船的特別愛好,雖非遺傳,至少也可以說是深受影響了。

我祖父既擅海洋經商,大有所獲,同時在鄉廣置園地,墾植禾田甘蔗,阡陌連綿,一望無際,雖逐什一,已成富豪,為了防盜,金元硬幣,窖藏地下的,真是難以計算了。

我祖父在航海中,某次遭遇颶風,不幸舟覆人亡,所以祖父的墳墓,僅葬一銀像作為象徵,這和宋末忠臣的以檀香木代替頭顱下葬,實在太巧合了。

我的祖父去世以後,因我家人丁稀少,鄉中惡劣父老,以勢欺凌,恃勢強霸,財產物業,橫遭佔騙,所餘不多。時先父僅稚齡九歲,既失所恃,又逢噩運,其零仃孤苦,是可以概見的。

我先父兄弟共四人,長名作堯,字學桓;次名作舜,字學棟;三名作文,字學松;先父最幼,名作武,字學柏。尚有姊二人,因年遠已記不起她們的名字了。

先父學柏公雖然幼年喪父,幸尚薄有餘蔭,更得鄉親尚義資助,賴能苦讀詩書,力求進取,先父對國學頗有根基,即源於此。

年二十一,即隨三伯學松赴美經商。後奉祖母命回里成婚,即家母黃銀寬氏。外公黃廷錦先生,向在廣州經商,在高第街開設鞋店,先母是他的長女,愛護備至,因居省垣,見聞較博,性亦聰穎,幼喜隨其母唱誦坊間流行以忠孝節義故事編成曲句的木魚書,朗朗上口,過目不忘,間有疑難,不恥向人求教,所以,雖未入校讀書,依然能夠知書識字。及長,對女紅特別感到興趣,繡鳳描龍,裁縑縷錦,無不另具巧思,益知其聰慧過人而更具藝術天性了。

時台城商賈,慕名訂購顧繡應市者甚多,鄰里婦女請教裁剪及縫製技巧者幾無日無之,先母不憚煩瑣,且亦諄諄不倦,其治事之篤,助人之誠,鄰里無不德之。

先母手藝的精湛,顯然是得自外曾祖父的感染與遺傳,蓋外曾祖父經營鞋業,所有鞋款及鞋楥均由他親自設計及縫製,出品之佳,可為同業矜式。因此,我想到我和我的胞弟樹培對於外科手術的敏捷周全,可能也受到先母及外曾祖父的感染與遺傳了。

先父以商務關係,往來港美之間,常涉重洋,在港曾與學松三伯合資經營華茶出口及金山莊等業務,莊名「瑞英昌」,設在西環,舊名「金魚塘」地區,我家也在附近,而我就是在那裏誕生的。

後來為了更求發展,先父與三伯將在港商號結束,聯同赴美,在三藩市開設煙行,兄弟合力同心,營謀已臻盛境,不料三伯飽暖思淫慾,涉足歡場,甚至與彼邦人士爭風,幾遭暗算,三伯幸得同鄉友好的暗通消息和協助,始得乘夜下船歸國,從此不敢再渡美洲,在美的商店,祇好交由先父獨
自經營,不料兄弟䦧牆之禍,就由此引起了。

自從三伯回國後,先父經常有款匯回,即在他起程時亦曾給他一千元,可是,慾壑難填,居心叵測。值先父回國,竟指先父短給利潤,更慫恿大伯學桓、二伯學棟協同對先父諸多為難,提出盡將先父在鄉的物業禾田,賠償三伯,彼等最初請鄉中父老調處,但多不值其所為,僅略讓步,彼等因大慾難償,乃回舊村纏禾田,串同以秀才身份而作鄉紳的李月垣擔任裁決,月垣為鄉中的貪婪劣紳,人所共知,在受賄協謀之下,竟主張把先父名下的物業田地大部沒收,或減為半數,並揚言:「如此處斷,學柏並無吃虧。」意謂先父尚有其他財富密藏,三人竟合力將先父雙手緊縛高懸,再用桿棒
輪流拷打,私刑迫供,慘遭荼毒,祖母鄺氏,因偏愛彼等,對其幼兒在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悲慘命運下,亦不勸阻,是以其他親友,都變成愛莫能助了。直至先父遍體鱗傷,幾頻於死,彼等始罷手離去。幸得鄰人激於義憤,見義勇為,乃將先父解下,並扛返家中,經月餘醫理,始告痊癒,雖曰命運注定,也是不幸中的大幸了。

讀前賢曹子建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不禁唏噓感慨系之!而大伯、二伯及三伯等,對先父不祇相煎太急,竟以勒搾金錢而不惜傷天害理,欲置先父於死地,一念及此,痛心何極!

乃天眼昭昭,報應不爽,請讀下文,便知作惡的人,無法逃避天譴了!余寫至此,望我後輩,以此為戒,切記切記!

我家自遭這次慘變後,僅存藉以為生的禾田三數小幅,生活之苦,概可想見,而三伯學松惡心未息,竟不許我家耕耘這些劫餘薄田,先母以其欺人太甚,悲憤至極,忍無可忍,乃親到三伯家備陳苦況,並予質詢,在激動之下,覓得廚菜刀,向額前自砍,藉了殘生,用作屍諫。

在爭持擾攘,號啕囂叫中,聲達戶外,驚動鄰人麕集,咸加勸阻,但先母已受創傷,血流遍地。卒由鄰人扶回家中,在無可奈何中,忍痛度日。

事有湊巧,在數天後,三伯學松的幼子,突然死去,彼竟遷怒先母,謂驚嚇其子,以至夭亡。乃將其子的遺骸,納入鐵罐中,用蜆灰醃藏,謂要強迫先母食之,並聲言要殺我償命,真不料其忍心害理,違背倫常,一至於此。

先母聽到消息,祇好閉門不出,暫避其兇,乃學松人面獸心,竟持利斧,先將矮門劈碎,且劈且罵,狀如瘋狂,幸而大門堅厚,且關防甚密,雖受千鎚百斬,卒無法闖進。假如稍有疏虞,先母必難倖免於刀斧之戮了!

當時我和我的姊姊也在屋內,見情勢甚急,為之心膽俱裂,因為外既無援救之人,內又乏抗拒之力,坐以待斃的死亡威脅,恐慌實已達到極點。繼而聞學松在門外大聲叫罵,並且揚言將該灰醃之孩屍從屋頂擲下,作為恐嚇。

自此以後,先父即逃匿鄉外廟宇,擬戴髮修行,作出家人,先母亦逃避他家。但三伯學松,仍欲殺我而甘心,當時我僅七歲,祇好隨遠親作叔阿白及學林四姆二人遠走石板潭外祖母家避難,留在家中的,僅我大姊翠月一人。大姊當時雖然僅十三歲,但已由吾母許配了劉家,當時社會風習,女子既許親,即為別家之人,所以,三伯雖兇,也不敢越權相犯。

三伯學松,平時愛穿白色長衫,我曾因為偶然從遠處看到一個穿白長衫的影子,便驚慌到仆地不起,蓋當時我身體既弱,又染慢性瘧疾,且腦海中,常存一個可怕的暗影,精神的萎靡、身心的悸震,我的童年,真可以說是苦難重重了。

我的童年生活,簡直是一部憂患餘生的痛史,孟子說:「天之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也許這些苦難在我一生的奮鬥中增強了我無比的勇氣和力量!

此種不幸的倫常之變,持續將近一年,由於學松三姆的外家─ 也是石板潭村人─ 與外婆協商調解,始得暫告相安。直至祖母去世,糾紛才告終止。事後回思,祖母的偏愛偏憎,可能是助長了慘變的惡性發展。

先父幼年,飽經憂難,及長,對孝道無不敬謹奉行。某次將返美,臨行前對先母說,家中豢養的雞羣,不可賣去,應留作供奉祖母。這事雖微不足道,但也可概見他的孝心了。

中國的傳統觀念,是「百善孝為先」,先父以「崇善堂」作為我家的堂名,實在具有深意。而「不念舊惡」,也是中國人的道德觀念,先父對諸兄長過去的侵凌與侮辱,從不介懷,泱泱大度,實可謂與江海同量。

先父年逾五十,我鑑於他幼年遭遇辛苦,同時我亦任職至衛生部長、司長等職,即勸其擺脫操籌算勝的煩擾,安享餘年,先父乃在台城開設華福西藥房一所,聚精會神,作為排遣歲月的地方。每逢墟日,常佇立門前等候大伯學桓經過,即恭請其到茶樓,清談共酌,並選購魚肉菜蔬滿載親送歸去。孝悌之道,躬行不渝,先父也可以說是深得基督教的精神了。

三伯學松,僅三十多歲便逝世,距離他對先父母的惡虐不過三數年而已,即其兒女的壽命,亦難有超過三十者,其長子錦泮,在美尋花問柳,致染惡疾,半身癱瘓,且禍延妻子,不久便病死。次子錦棠,在港繼續經營從先父手中奪去的瑞英昌金山莊,後因患蠱歸鄉死去,兩人年齡,均未及三
十也。幼子早夭(前文已經說及),女三人,大的和次的均與華僑結婚,但兩者的夫婿,均在美早亡,俱無生育。其第三女,與夫婿窮耕於鄉,後患癲痴至死。學松不仁,禍延後代,實堪歎惜!諺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子女六人,結果如此,夫復何言!往事俱逝了,我也不想浪費筆墨,再描寫他們的醜惡了。

粵人重視「風水」之說,回憶我幼時,曾隨家人與地師視察祖墳,該風鑑家對我大感興趣,對我家人說:「此子相貌奇偉,將來必出人頭地,光宗耀祖,賴有此兒,惟將來雙目必患近視。」云云。

這不過是江湖客的口吻罷了!但回想過去數十年,我半生的學問、際遇和事業,似乎也說得上是十分偶合的。

早年,先父在鄉間私塾任教,我也隨父就讀。先父後得李君天樞的推薦,赴美國波士頓城任兆英祥商店司理,因為待人忠誠,任事負責,深得中西人士信任,業務便蒸蒸日上。

同事陳君昉南,阮君棟均為基督教信徒,以先父性本仁慈博愛,相與研討真理,故對教義信之益深。歸國後,我和我的母親及弟妹等,均先後信基督教。但當時鄉村風氣蔽塞,鄉親鄰里,對基督教並無好感。憶我童年時,已好打獵,曾舉鎗擊中一鳥,墜落鄰家屋頂,鄰人罵我為「耶穌仔」,不許
登屋,恐招來不祥,頑固幼稚,固屬可笑,但也可見到當時一般人士對基督教徒的態度了。

我的性格好動,幸母慈而父嚴,故管教甚緊。在十二歲的時候,父親由美來信,要我到美國去學習洋文,母親把原信去請教堂伯學彰先生,不料他並未詳細過目,便把信扔到地上,氣憤地說:「中文未懂,還讀甚麼英文呢!」於是,我把信拾回,先母失望回家,哭着對我說:「你今後更應該發奮讀書,免受他人鄙視呀!」

這番話,我一直深刻地留在我腦海中,印在我心版上,我今日之所以稍有成就,顯然是由於母親當年的訓誡和鼓勵所致。

現在,我的弟妹四人,樹芳、翠秀、樹培、樹滋,均獲大學畢業,寸草有心,春暉常念,大概可以稍慰母親在天之靈吧!

我的小學時代,除了兩次患瘧疾,一次意外受傷外,大都是不值得敘述的。

意外受傷,是由於玩弄火藥所造成的。我青年時期愛好槍械和愛好行獵,大概也是由於喜歡玩弄火藥所引起。當時的火藥,祇是從爆竹取出來的,我把它塞進一個末端鑽了小孔的銅筆套裏,然後把筆套縛在樹丫上,用火將有小孔的一端燃點,轟然聲響,有如放槍,此種玩意,實在樂此不疲。

有一次,可能因塞進火藥過多,筆套竟被炸碎,銅片擦傷了我的前額,創痕經過多年,才告平復。

十二歲時,我在鄉間小學畢業,即寄居廣州市外祖父家,轉入中學肄業。攻讀一年,即隨舅父赴美國波士頓城,途經加拿大滿地可城時,偶在街頭正欣賞着一間鐘表商店的櫥窗,突被頑童用石子擊中我的頭顱,本來,那時我國在滿洲統治之下,男子也一樣打着辮子的,同時,我也戴着草帽,但石子卻貫穿帽子,把我的頭皮劃破幾英吋那麼長,血流滿面,竟致暈倒,假如那石塊稍大,頭骨將告粉碎,而我也不會有撰寫此文的機會了。

當我醒來的時候,我已被送到醫院去了,傷口也經消毒和縫合。於是便繼續前往波士頓城。

遠渡重洋,得承父親歡笑,其喜可知,但父親以我辮髮滿染血漬,主張把它剪去,但當地華僑,人人蓄髮,而理髮師狃於習俗,也不敢替我動手,終於由我父親親自動手一剪,把我的三千煩惱絲解脫了。

不過,我對它依然餘情未了,曾把它珍藏在小箱子裏達數年之久。

頭部的創傷漸漸復元,當醫生替我解除縫線後,我用手撫摸我的傷痕,不特傷口毫無痛楚,而且平滑如昔,由此,我對西方醫術的神奇,發生了嚮往之心。也可以說是由這次意外受傷,迅速痊可,而立下對西醫尋源探奧的決心。

在波士頓,日間專習英文,晚間仍隨先父補修國學,星期日則由波特夫人教讀聖經,波特夫人是一個中年的美國婦人,對該地華僑,協助甚多,曾資助一個華籍學生,畢業於哈佛大學,因此華僑對她深具好感。

她除於星期日教我聖經外,每逢週四,我還到她家補習英語會話,及學習車縫家政,在完畢的時候,波特夫人多數請我吃果餅。

這樣的日子,很快就過了四1年,而在這四年中,我不祇從她那裏學到流利的英語,而且受到她崇高的基督品格影響與薰陶,這是我要對她特致敬意和感謝的。

這時我已十六歲,先父因退休回國,我也祇好隨行,返鄉後,承雙親之命,和寶珍女士結婚。

婚禮是依照中國傳統習俗舉行的,這種結合的最後決定,不是男女雙方,也不是人,而是兩根線香,說來也頗覺有趣。

辦法是由父母把我的名字和女子的名字,同寫在一張紅紙上面,然後將它放在祭祀祖先的香爐裏面,跟着燃點兩根線香插上去,如果該兩根線香的燃燒速度是相同而又緩慢的,就作為婚姻美好的象徵而把婚事決定下來,否則,就要另尋佳偶了。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558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5~6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