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公衛、醫療健康相關系所、公衛師國家考試,一定要必備的一本書!
各大學公衛相關系所的學者們齊力著作。
│當代公共衛生學叢書│
臺灣於2020年完成公共衛生師立法,每年舉行國家考試,科目包含:衛生法規及倫理、生物統計學、流行病學、衛生行政與管理、環境與職業衛生、與健康社會行為學。本叢書由各領域專家共同撰寫,不管是當成授課教材或學生自習,都是最佳選擇。
│環境與職業衛生│
《環境與職業衛生》涵蓋本領域重要的核心能力及觀念,分為:一、環境衛生:導致健康危害的各種環境暴露,從化學性、物理性、到生物性,以及環境影響、健康風險之評估與預防;二、職業衛生:各種職場危害,從化學性、物理性、生物性、人因工程、到心理危害,以及預防與管理。
各大學公衛相關系所的學者們齊力著作。
│當代公共衛生學叢書│
臺灣於2020年完成公共衛生師立法,每年舉行國家考試,科目包含:衛生法規及倫理、生物統計學、流行病學、衛生行政與管理、環境與職業衛生、與健康社會行為學。本叢書由各領域專家共同撰寫,不管是當成授課教材或學生自習,都是最佳選擇。
│環境與職業衛生│
《環境與職業衛生》涵蓋本領域重要的核心能力及觀念,分為:一、環境衛生:導致健康危害的各種環境暴露,從化學性、物理性、到生物性,以及環境影響、健康風險之評估與預防;二、職業衛生:各種職場危害,從化學性、物理性、生物性、人因工程、到心理危害,以及預防與管理。
作者簡介
總編輯
陳為堅 國立臺灣大學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特聘教授;國家衛生研究院神經及精神醫學研究中心主任
李玉春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跨專業長期照顧與管理碩士學位學程兼任教授
陳保中 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國立臺灣大學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特聘教授
主編
陳美蓮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環境與職業衛生研究所特聘教授
吳章甫 國立臺灣大學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教授
作者群
(依姓名筆劃排列)
王根樹 國立臺灣大學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教授
吳章甫 國立臺灣大學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教授
吳焜裕 國立臺灣大學食品安全與健康研究所教授
李俊璋 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衛生學科暨環境醫學研究所特聘教授
林子賢 中國醫藥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
郭浩然 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衛生學科暨環境醫學研究所特聘教授
陳永仁 臺北市立大學衛生福利學系副教授
陳秋蓉 長榮大學安全衛生科學學院教授
陳美蓮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環境與職業衛生研究所特聘教授
陳振菶 中國醫藥大學職業安全與衛生學系教授
陳培詩 高雄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
陳叡瑜 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
張偉翔 國立成功大學食品安全衛生暨風險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
黃耀輝 國立臺灣大學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教授
劉宗榮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食品安全及健康風險評估研究所榮譽教授
蔡坤憲 國立臺灣大學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教授
蔡朋枝 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衛生學科暨環境醫學研究所特聘教授
蔡詩偉 國立臺灣大學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教授
龍世俊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研究員
簡戊鑑 國防醫學院生命科學研究所合聘教授
陳為堅 國立臺灣大學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特聘教授;國家衛生研究院神經及精神醫學研究中心主任
李玉春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跨專業長期照顧與管理碩士學位學程兼任教授
陳保中 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國立臺灣大學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特聘教授
主編
陳美蓮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環境與職業衛生研究所特聘教授
吳章甫 國立臺灣大學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教授
作者群
(依姓名筆劃排列)
王根樹 國立臺灣大學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教授
吳章甫 國立臺灣大學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教授
吳焜裕 國立臺灣大學食品安全與健康研究所教授
李俊璋 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衛生學科暨環境醫學研究所特聘教授
林子賢 中國醫藥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
郭浩然 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衛生學科暨環境醫學研究所特聘教授
陳永仁 臺北市立大學衛生福利學系副教授
陳秋蓉 長榮大學安全衛生科學學院教授
陳美蓮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環境與職業衛生研究所特聘教授
陳振菶 中國醫藥大學職業安全與衛生學系教授
陳培詩 高雄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
陳叡瑜 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
張偉翔 國立成功大學食品安全衛生暨風險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
黃耀輝 國立臺灣大學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教授
劉宗榮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食品安全及健康風險評估研究所榮譽教授
蔡坤憲 國立臺灣大學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教授
蔡朋枝 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衛生學科暨環境醫學研究所特聘教授
蔡詩偉 國立臺灣大學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教授
龍世俊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研究員
簡戊鑑 國防醫學院生命科學研究所合聘教授
序
我國於2020 年通過公共衛生師法,隨即在2021 年首次將公共衛生師證照納入國家考試,「當代公共衛生學」,全套書共六部,包括衛生法規及倫理、生物統計學、流行病學、衛生行政與管理、環境與職業衛生、健康社會行為學,架構上即是根據國家公衛師的考試科目進行編撰,希望能夠幫助有志於從事公共衛生師工作者,瞭解公共衛生的範疇並學習所需基礎專業知識,未來無論在任何工作場域,遇到各種涉及群眾健康的議題時,能發揮所學並規劃解決問題的路徑,完成公共衛生預防疾病,促進群眾健康的使命。
潔淨的環境是孕育豐盛健康生態,奠定民眾健康生活的基礎。近代基因遺傳學研究指出,一生的健康取決於生命歷程各階段以及各面向的環境條件,包括孕育生命起點的產前環境以及後天各面向的生活環境,這些環境條件,加上個人生活習慣,乃至特定工作環境的暴露,共同交互作用決定了疾病基因的表現型和表現程度。換句話說,基因在人的健康只扮演一部分的角色,反而是生命歷程的環境暴露才是最重要的決定關鍵,這個科學發現,直指健康生活環境與職業環境是支持民眾健康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可喻。
本書包括第一篇環境衛生十章與第二篇職業衛生八章,特邀國內教研專精的熱心學者所撰寫,是一部極具價值的參考書籍。若作為教科書使用,每章可規劃以2-4 小時介紹。在第一篇環境衛生部分,第1 章先建立讀者毒理學基本概念,接續在第2-7 章就不同環境因子說明,包括空氣、噪音、水、廢棄物、食品、病媒與化學物質,第8 與9 章則帶入具整合性概念之全球環境變遷及環境與健康風險評估相關議題,第10 章則為事故傷害與預防介紹。第二篇職業衛生部分,在第11-15 章就工作場域不同危害類型分類說明,包括物理性、化學性、生物性、人因性以及社會心理性等五大因子,第16-17 章為整合運用之暴露與風險評估以及危害預防與管理,最後第18 章說明前述危害可能引起之職業病。另因部分主題基礎科學理論相同,為避免內容重複,於主文中提醒讀者可跨各章節相互參考,例如第2 章介紹環境空氣污染時,提及個人暴露量測技術及生物性氣膠可參閱第12 與13 章。
環境與職業衛生學著眼於認知與評估生活與職業環境中,影響健康的風險因子,進而規劃系統性的風險控制與解決方案,建構永續的治理架構,提供支持性的健康工作與生活環境,以維護群眾健康。期待讀者研讀各章內容後,皆能具備公共衛生專業人員在環境與職業衛生面向應有之知識。
主編:陳美蓮、吳章甫謹誌
潔淨的環境是孕育豐盛健康生態,奠定民眾健康生活的基礎。近代基因遺傳學研究指出,一生的健康取決於生命歷程各階段以及各面向的環境條件,包括孕育生命起點的產前環境以及後天各面向的生活環境,這些環境條件,加上個人生活習慣,乃至特定工作環境的暴露,共同交互作用決定了疾病基因的表現型和表現程度。換句話說,基因在人的健康只扮演一部分的角色,反而是生命歷程的環境暴露才是最重要的決定關鍵,這個科學發現,直指健康生活環境與職業環境是支持民眾健康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可喻。
本書包括第一篇環境衛生十章與第二篇職業衛生八章,特邀國內教研專精的熱心學者所撰寫,是一部極具價值的參考書籍。若作為教科書使用,每章可規劃以2-4 小時介紹。在第一篇環境衛生部分,第1 章先建立讀者毒理學基本概念,接續在第2-7 章就不同環境因子說明,包括空氣、噪音、水、廢棄物、食品、病媒與化學物質,第8 與9 章則帶入具整合性概念之全球環境變遷及環境與健康風險評估相關議題,第10 章則為事故傷害與預防介紹。第二篇職業衛生部分,在第11-15 章就工作場域不同危害類型分類說明,包括物理性、化學性、生物性、人因性以及社會心理性等五大因子,第16-17 章為整合運用之暴露與風險評估以及危害預防與管理,最後第18 章說明前述危害可能引起之職業病。另因部分主題基礎科學理論相同,為避免內容重複,於主文中提醒讀者可跨各章節相互參考,例如第2 章介紹環境空氣污染時,提及個人暴露量測技術及生物性氣膠可參閱第12 與13 章。
環境與職業衛生學著眼於認知與評估生活與職業環境中,影響健康的風險因子,進而規劃系統性的風險控制與解決方案,建構永續的治理架構,提供支持性的健康工作與生活環境,以維護群眾健康。期待讀者研讀各章內容後,皆能具備公共衛生專業人員在環境與職業衛生面向應有之知識。
主編:陳美蓮、吳章甫謹誌
目次
第一篇 環境衛生
第1章 毒理學概論 │劉宗榮
第2章 空氣污染與噪音 │吳章甫、林子賢、陳振菶
第3章 水污染與飲水衛生 │王根樹
第4章 廢棄物管理 │陳永仁
第5章 食品安全:場域外管理的重要性 │吳焜裕
第6章 病媒管制與健康一體 │蔡坤憲
第7章 毒性及關注化學物質管理 │李俊璋、張偉翔
第8章 全球環境與氣候變遷 │龍世俊
第9章 環境影響評估與健康風險評估 │陳美蓮
第10章 環境相關之事故傷害與預防 │簡戊鑑
第二篇 職業衛生
第11章 物理性危害 │陳振菶
第12章 化學性危害 │蔡詩偉
第13章 生物性危害 │陳培詩
第14章 人因工程 │黃耀輝
第15章 職場社會心理危害 │陳叡瑜
第16章 暴露與風險評估 │蔡朋枝
第17章 職業健康危害之預防與管理 │陳秋蓉
第18章 職業病概論 │郭浩然
名詞索引
第1章 毒理學概論 │劉宗榮
第2章 空氣污染與噪音 │吳章甫、林子賢、陳振菶
第3章 水污染與飲水衛生 │王根樹
第4章 廢棄物管理 │陳永仁
第5章 食品安全:場域外管理的重要性 │吳焜裕
第6章 病媒管制與健康一體 │蔡坤憲
第7章 毒性及關注化學物質管理 │李俊璋、張偉翔
第8章 全球環境與氣候變遷 │龍世俊
第9章 環境影響評估與健康風險評估 │陳美蓮
第10章 環境相關之事故傷害與預防 │簡戊鑑
第二篇 職業衛生
第11章 物理性危害 │陳振菶
第12章 化學性危害 │蔡詩偉
第13章 生物性危害 │陳培詩
第14章 人因工程 │黃耀輝
第15章 職場社會心理危害 │陳叡瑜
第16章 暴露與風險評估 │蔡朋枝
第17章 職業健康危害之預防與管理 │陳秋蓉
第18章 職業病概論 │郭浩然
名詞索引
書摘/試閱
第 8 章 全球環境與氣候變遷
前 言
氣候變遷是21 世紀全人類面臨的最大挑戰,人類賴以生存的空氣、水、土地等皆是地球的寶貴資產,然人口增長及每人平均耗用資源的增加,使得全世界採擷過多的資源,且排放過多的廢棄物,已造成全球環境與氣候的劇烈變化,本章先由宏觀角度介紹星球健康概念、氣候變遷健康風險及脆弱度評估(第一節),再進一步介紹目前全球與臺灣氣候變遷的現況及預估趨勢(第二節),說明氣候變遷對健康之直接與間接衝擊(第三節),再介紹能提昇星球健康之減碳與健康調適策略,以達成環境永續並確保人類健康與福祉(第四節),最終是本章總結(結語)。
社會發展過程中,對資源、糧食及居住空間的需求,亦導致其他大規模環境變遷,例如土地利用由天然地表變成人造建物、物種滅絕、海洋變遷等等,這些環境變遷皆受到氣候變遷之影響,並有極其複雜的交互作用。因此,研究個別議題時,須同時考慮氣候變遷與其他環境變遷(土地、海洋、生態等)的交互影響,及這些交互影響對公共衛生的衝擊。由於氣候變遷是目前全世界面臨最嚴峻的挑戰,因此本章由氣候變遷角度切入,著重探討氣候變遷對公共衛生之衝擊,以及如何減緩氣候變遷,並以健康調適策略增加公共衛生韌性。
第一節 星球健康與氣候變遷衝擊
本節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紹宏觀之星球健康的概念,作為瞭解氣候變遷對公共衛生衝擊的基礎知識;第二部分介紹氣候變遷事件對人類社會之整體衝擊,以及降低衝擊所致健康風險的相關概念;第三部分介紹氣候變遷衝擊之脆弱度評估。
一、星球健康(Planetary health)
近年全球公共衛生學界提倡須以宏觀的「星球健康」角度,提昇公共衛生對人類社會的貢獻。傳統環境衛生探討一城市一社區環境惡化對當地居民的健康影響;星球健康則更強調地球整體環境的健康方是保障公共衛生的基本條件,因此應有組織地集結大家力量維護地球的健康環境,以保障人類健康與福祉,這是公衛人的使命。由於人為排放過多污染物造成全球氣候變遷,星球健康的概念擴大傳統環境衛生的關懷範疇,進一步提昇公共衛生的貢獻以解決全人類面臨的永續發展問題。
[...]
二、氣候變遷對人類社會之整體衝擊
根據世界氣象組織規定,一個地方至少30 年以上的氣象統計資料,代表此地的平均氣象狀態,方稱之為此地的「氣候」(climate)特徵。「氣候變遷」(climate change)是指此地長時間的平均氣象狀態發生改變。譬如臺灣有7 個100 年以上的氣象站,所記錄的百年溫度和降雨變化就是該地氣候特徵,該地的地理位置、高度、地形是氣候特徵的影響因子。
我們常聽到的「天氣」一詞與「氣候」有所差別,「天氣」(weather)是指短時間內某一地區的氣象條件,例如溫度、降雨等幾小時、一天或一星期內變化的氣象狀況。每日天氣預報,就是告訴我們明天可能發生的氣象變化,提醒攜帶雨具或多穿衣物保暖。且天氣的時空變化性非常大,一地由清晨至中午的溫度差異可能高達十度;同一時間,高雄和臺北的天氣不會完全相同;甚至同一縣市內相鄰幾百公尺之降雨情況亦可能不同。而氣候則是一地30 年的長期平均氣象狀態,它是緩慢漸進的趨勢變化。在長期氣候趨勢緩慢變化時,究其根本原因是大氣層內能量失衡,因此也會影響短期天氣發生劇烈變化的頻率及強度。
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報告是目前全球公認探討氣候變遷最具權威的報告。圖8-2 取自IPCC 第五次評估報告,呈現氣候變遷事件對自然生態及人類社會衝擊及其風險之概念圖[2] 。圖中將氣候變遷起因區分為「自然」或「人為」;自然原因包括太陽週期變化或火山爆發等造成的氣候變異;而目前因人類排放溫室氣體造成的氣候變遷,稱為「人為氣候變遷」。圖下方由右方之「社會經濟過程」(socioeconomic process)連結至左方「人為氣候變遷」(anthropogenic climate change)的途徑,即代表人為排放溫室氣體使大氣層吸熱能力增加,以及森林砍伐等土地利用改變以致影響溫室氣體涵容能力下降的過程,最終導致「人為氣候變遷」。
[...]
前 言
氣候變遷是21 世紀全人類面臨的最大挑戰,人類賴以生存的空氣、水、土地等皆是地球的寶貴資產,然人口增長及每人平均耗用資源的增加,使得全世界採擷過多的資源,且排放過多的廢棄物,已造成全球環境與氣候的劇烈變化,本章先由宏觀角度介紹星球健康概念、氣候變遷健康風險及脆弱度評估(第一節),再進一步介紹目前全球與臺灣氣候變遷的現況及預估趨勢(第二節),說明氣候變遷對健康之直接與間接衝擊(第三節),再介紹能提昇星球健康之減碳與健康調適策略,以達成環境永續並確保人類健康與福祉(第四節),最終是本章總結(結語)。
社會發展過程中,對資源、糧食及居住空間的需求,亦導致其他大規模環境變遷,例如土地利用由天然地表變成人造建物、物種滅絕、海洋變遷等等,這些環境變遷皆受到氣候變遷之影響,並有極其複雜的交互作用。因此,研究個別議題時,須同時考慮氣候變遷與其他環境變遷(土地、海洋、生態等)的交互影響,及這些交互影響對公共衛生的衝擊。由於氣候變遷是目前全世界面臨最嚴峻的挑戰,因此本章由氣候變遷角度切入,著重探討氣候變遷對公共衛生之衝擊,以及如何減緩氣候變遷,並以健康調適策略增加公共衛生韌性。
第一節 星球健康與氣候變遷衝擊
本節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紹宏觀之星球健康的概念,作為瞭解氣候變遷對公共衛生衝擊的基礎知識;第二部分介紹氣候變遷事件對人類社會之整體衝擊,以及降低衝擊所致健康風險的相關概念;第三部分介紹氣候變遷衝擊之脆弱度評估。
一、星球健康(Planetary health)
近年全球公共衛生學界提倡須以宏觀的「星球健康」角度,提昇公共衛生對人類社會的貢獻。傳統環境衛生探討一城市一社區環境惡化對當地居民的健康影響;星球健康則更強調地球整體環境的健康方是保障公共衛生的基本條件,因此應有組織地集結大家力量維護地球的健康環境,以保障人類健康與福祉,這是公衛人的使命。由於人為排放過多污染物造成全球氣候變遷,星球健康的概念擴大傳統環境衛生的關懷範疇,進一步提昇公共衛生的貢獻以解決全人類面臨的永續發展問題。
[...]
二、氣候變遷對人類社會之整體衝擊
根據世界氣象組織規定,一個地方至少30 年以上的氣象統計資料,代表此地的平均氣象狀態,方稱之為此地的「氣候」(climate)特徵。「氣候變遷」(climate change)是指此地長時間的平均氣象狀態發生改變。譬如臺灣有7 個100 年以上的氣象站,所記錄的百年溫度和降雨變化就是該地氣候特徵,該地的地理位置、高度、地形是氣候特徵的影響因子。
我們常聽到的「天氣」一詞與「氣候」有所差別,「天氣」(weather)是指短時間內某一地區的氣象條件,例如溫度、降雨等幾小時、一天或一星期內變化的氣象狀況。每日天氣預報,就是告訴我們明天可能發生的氣象變化,提醒攜帶雨具或多穿衣物保暖。且天氣的時空變化性非常大,一地由清晨至中午的溫度差異可能高達十度;同一時間,高雄和臺北的天氣不會完全相同;甚至同一縣市內相鄰幾百公尺之降雨情況亦可能不同。而氣候則是一地30 年的長期平均氣象狀態,它是緩慢漸進的趨勢變化。在長期氣候趨勢緩慢變化時,究其根本原因是大氣層內能量失衡,因此也會影響短期天氣發生劇烈變化的頻率及強度。
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報告是目前全球公認探討氣候變遷最具權威的報告。圖8-2 取自IPCC 第五次評估報告,呈現氣候變遷事件對自然生態及人類社會衝擊及其風險之概念圖[2] 。圖中將氣候變遷起因區分為「自然」或「人為」;自然原因包括太陽週期變化或火山爆發等造成的氣候變異;而目前因人類排放溫室氣體造成的氣候變遷,稱為「人為氣候變遷」。圖下方由右方之「社會經濟過程」(socioeconomic process)連結至左方「人為氣候變遷」(anthropogenic climate change)的途徑,即代表人為排放溫室氣體使大氣層吸熱能力增加,以及森林砍伐等土地利用改變以致影響溫室氣體涵容能力下降的過程,最終導致「人為氣候變遷」。
[...]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