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解讀敦煌:佛陀的本生因緣故事(簡體書)
滿額折

解讀敦煌:佛陀的本生因緣故事(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49.8 元
定價
:NT$ 299 元
優惠價
87260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7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佛陀為什麼經歷無數次生命輪回?
佛陀的前世有什麼神奇經歷?
佛陀如何拯世濟民?
佛陀為什麼化身為國王、婆羅門、商人、女人、動物?
本生因緣故事蘊涵什麼深意?
本生因緣故事如何從印度傳入中國?
《解讀敦煌·佛陀的本生因緣故事(平裝版)》根據敦煌石窟現存壁畫上所能識別的畫面,講述了佛陀生前無數世的舍身求法、犧牲救世、無盡施孝親愛民和度化眾生的故事。

作者簡介

敦煌研究院:敦煌學研究的科研單位,也是保護敦煌石窟(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和其它文物的文博單位。
樊錦詩:原敦煌研究院院長,現為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自1963年自北京大學畢業後已在敦煌研究所堅持工作40餘年,被譽為“敦煌女兒”。主要致力石窟考古、石窟科學保護和管理。

名人/編輯推薦

本書由敦煌研究院資深攝影師拍攝的兩千幅精美照片,向讀者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多姿多彩的敦煌石窟藝術。由樊錦詩領銜的敦煌研究院資深專家組成的作者隊伍,深入淺出地向讀者解析藏經洞的奧秘,本書將向全世界展示中華民族在歷史上創造的傑出藝術成就和東方古代文化的輝煌,向全世界講述歷史留在敦煌的繁華和一個個悠遠的故事。

偉大的哲人釋迦牟尼
距今兩千五百年前,是世界上大哲學家們十分活躍的時代。正當中國的孔子、希臘的蘇格拉底、猶太人耶穌活躍於歷史舞臺之時,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印度,也誕生了一位偉大的哲人,他就是佛教的創立者釋迦牟尼。在世界文明的歷程中孔子、蘇格拉底、耶穌和釋迦牟尼並稱為“四大聖哲”。
公元前565年左右,釋迦牟尼誕生於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羅衛國(據推測為今尼泊爾境內泰來地區的提羅拉科特遺址),俗姓喬達摩(梵文Gotama,一譯瞿曇),名悉達多(梵文Siddhattha,意譯吉財)。父親是凈飯王,屬於釋迦族。釋迦牟尼作為王位繼承人,從小接受良好的婆羅門教育。但他卻在二十幾歲時有感於人世生、老、病、死各種苦惱,舍棄了王族生活,告別親人妻子,出家修行。在四處求學並苦行六年皆無結果之後,釋迦牟尼否定了自虐般的修行,來到菩提樹下靜思,終於覺悟成佛,並以“四諦”◎、“十二因緣”◎為基礎構筑了自己的教法體系,創立了佛教。從此他被人們尊稱為釋迦牟尼,梵文akya-muai,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
釋迦牟尼在成道之後,奔波於各地傳教說法。傳教過程中他廣收門徒,使僧團組織逐漸擴大,結交國王和商人,使佛教的影響也越來越大。最後他在北印度的拘尸那迦城附近的婆羅林中去世。
◎知識庫
四諦
佛教的基本教義之一。即苦諦、集諦、滅諦、道諦。因被認為是神聖的真理,故亦名“四聖諦”。最早,四諦是佛陀向憍陳如等五人所說,從那以後,佛陀傳法教化,都以四諦為核心。
十二因緣
亦稱十二緣起。是佛教三世輪回的基本理論。包括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等十二個部分,稱為十二支或十二有支。此十二支為一總的循環鏈條,每兩支間順序成為一對因果關係。任何有生命的個體,在沒有達到解脫前,均需依這些因果律在三世、六趣中生死流轉,永無終期。人們貧富貴賤壽夭等差別,以及存在社會中的不平等,即植根於此。
0-1印度阿旃陀石窟壁畫灌頂儀式
公元2世紀
太子在王宮內舉行灌頂儀式。印度古代國王即位時,國師要以“四大海之水”,灌於國王頭頂,表示祝福。佛教密宗仿效此法,在僧人繼阿阇梨位時,設壇舉行灌頂儀式。
神化的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為求真理而奔波的一生,他和世間所有人一樣,度過了生、老、病、死的歷程,沒有什麼神秘色彩。但公元1世紀,大乘佛教興起,佛陀被全面神化了。《佛所行贊》就是這一時期在貴霜國王迦膩色迦的號召下撰寫的文學作品,這是歷史上首次將釋迦牟尼一生事跡作了神化和頌揚。接著,佛經中出現了記述釋迦牟尼事跡的本生和本行,加進許多充滿神話色彩的傳說故事,亦幻亦真,遠離了原來釋迦的歷史面目,而將釋迦作為宗教信仰上的崇拜物件,並賦予他理想化的、超人性的一面,使他變成佛教徒們敬仰的神。
本生,梵語作Jataka,音譯多伽,意為“本起”、“本緣”。佛教認為,釋迦在過去無數世,與眾生相同,也處於六道輪回之中。他之所以能成佛道,是因其在無數輪回之世能堅定信念作舍身救世、施物濟人的菩薩行以及堅持修行、精進求法的個人歷煉,並修滿“六度”◎的緣故。
本生,就是講述佛陀前無數世的的修行故事。巴利文《小部》中的一部經典《本生經》,敘述佛陀前世曾為國王、婆羅門、商人、女人、象、猴等眾生靈所行善業功德的寓言故事,發揮了佛教的基本教義。另外還有一些佛陀講述弟子及旁類(動物)過去世的故事,稱之“本事”,梵語作itivrttaka,音譯伊帝曰多迦,也歸入佛陀的本生故事中。
因緣,梵語作nidana,音譯尼陀那。即人世事物形成的因由和機緣,指佛向大眾講述生死輪回、因果業報的種種事例,以渡化眾生。
還有一種,謂之譬喻,梵語作avadan,音譯阿波陀那,它以譬喻解說本生、因緣經義,使眾生易於領悟。譯經大師鳩摩羅什譯的《大莊嚴論經》就是以故事解說佛法,圍繞著佛法講故事的典型作品。這類經還有《法句譬喻經》、《雜譬喻經》、《舊雜譬喻經》、《百喻經》等。後也歸於本生、因緣故事中。
本行,即佛傳,記述了釋迦牟尼人世間的事跡,從他出生、成人、出家、苦修、悟道、說法直至涅槃的事跡。
其實,佛陀的前生並不存在,但佛教出於神化佛陀的目的,創造了佛陀的各種神話,包括創造佛陀前生的神話,都是為了贊頌和烘托佛陀今生的神聖,實際是釋迦傳記的延長。所以,釋迦本生和本行既有聯系,又有區別。《解讀敦煌系列》之《從王子走向神壇——釋迦牟尼的傳奇一生》對佛陀的一生有專述,故在此不贅。
古印度是一個神話故事盛行的國度,有許多先賢故事、民間傳說、遺聞稗史和啟智寓言,極具傳奇性和感染力。佛教就把這些生動的故事,融入因果業報、輪回轉世的思想和慈憫眾生、拯世濟民的道德規範,作為釋迦前世、今世的業績,以弘揚佛理,感染世人。
本生、因緣故事在中國的傳播
本生、因緣故事散見於很多經典中,據傳印度巴利文記載的本生故事就有500餘則。現在印度還有公元2世紀巴爾湖特(Bharhut)、山奇(Sanchi)、摩陀羅(Mathura)、犍陀羅(Gandhara)、阿旃陀(Ajanta)等古塔及石窟中的本生、因緣故事的藝術遺跡。這些本生故事很快就傳遍南亞和東南亞地區,並傳入中國新疆和中原地區。
東漢明帝年間,佛教傳入中國。作為一種外來的宗教體系,佛教在中國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其勢頭和信徒的數量很快超過了中國本土的教派。印度及西域僧人東來傳法,漢地的僧人們西去求經。無數高僧大德殫精竭慮,研思精微,逐漸將佛教典籍譯成漢文,整理排目,最終形成了完整的漢譯佛經。本生、因緣故事隨著漢譯佛經在中國的流傳廣泛傳播,其中的一些故事更是婦孺皆知。
傳入中國的本生、因緣故事,在新疆的克孜爾、庫本吐拉等多處石窟,敦煌地區各石窟,大同云岡、洛陽龍門、天水麥積山等多處石窟都留下了足跡。這些石窟中彩繪和雕刻了大量的本生、因緣故事畫。上述石窟中雖不乏藝術價值很高的精品,但總體上都不及敦煌的本生因緣故事畫。
敦煌壁畫中的本生、因緣故事
敦煌的本生、因緣故事畫,從4到6世紀(十六國到隋)約200年,此後又在8世紀到10世紀(晚唐到宋)的200多年間再次出現,在藝術上有連續性,保存了十分豐富翔實的資料。敦煌的本生因緣故畫,本質雖屬佛教,但它入壁繪畫的題材,卻反映了一定時期的歷史情景、社會狀況、政治變化及傳統思想,具有較強時代精神和民族特點。而且在晚唐、五代、宋的本生因緣故事畫中,可以見到它與中國古代文學中的變文、講經文相輔相成,從而推動中國文學藝發展的關係。總之,敦煌的本生因緣故事畫,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
在敦煌石窟中,本生、因緣故事畫主要繪於早期的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等洞窟和晚期的晚唐、五代洞窟。按現存畫面所能識別者,共涉及53個故事、124幅畫。內容多為佛陀生前無數世的舍身求法、犧牲救世、無盡施舍、偉大的哲人釋迦牟尼
距今兩千五百年前,是世界上大哲學家們十分活躍的時代。正當中國的孔子、希臘的蘇格拉底、猶太人耶穌活躍於歷史舞臺之時,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印度,也誕生了一位偉大的哲人,他就是佛教的創立者釋迦牟尼。在世界文明的歷程中孔子、蘇格拉底、耶穌和釋迦牟尼並稱為“四大聖哲”。
公元前565年左右,釋迦牟尼誕生於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羅衛國(據推測為今尼泊爾境內泰來地區的提羅拉科特遺址),俗姓喬達摩(梵文Gotama,一譯瞿曇),名悉達多(梵文Siddhattha,意譯吉財)。父親是凈飯王,屬於釋迦族。釋迦牟尼作為王位繼承人,從小接受良好的婆羅門教育。但他卻在二十幾歲時有感於人世生、老、病、死各種苦惱,舍棄了王族生活,告別親人妻子,出家修行。在四處求學並苦行六年皆無結果之後,釋迦牟尼否定了自虐般的修行,來到菩提樹下靜思,終於覺悟成佛,並以“四諦”◎、“十二因緣”◎為基礎構筑了自己的教法體系,創立了佛教。從此他被人們尊稱為釋迦牟尼,梵文akya-muai,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
釋迦牟尼在成道之後,奔波於各地傳教說法。傳教過程中他廣收門徒,使僧團組織逐漸擴大,結交國王和商人,使佛教的影響也越來越大。最後他在北印度的拘尸那迦城附近的婆羅林中去世。
◎知識庫
四諦
佛教的基本教義之一。即苦諦、集諦、滅諦、道諦。因被認為是神聖的真理,故亦名“四聖諦”。最早,四諦是佛陀向憍陳如等五人所說,從那以後,佛陀傳法教化,都以四諦為核心。
十二因緣
亦稱十二緣起。是佛教三世輪回的基本理論。包括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等十二個部分,稱為十二支或十二有支。此十二支為一總的循環鏈條,每兩支間順序成為一對因果關係。任何有生命的個體,在沒有達到解脫前,均需依這些因果律在三世、六趣中生死流轉,永無終期。人們貧富貴賤壽夭等差別,以及存在社會中的不平等,即植根於此。
0-1印度阿旃陀石窟壁畫灌頂儀式
公元2世紀
太子在王宮內舉行灌頂儀式。印度古代國王即位時,國師要以“四大海之水”,灌於國王頭頂,表示祝福。佛教密宗仿效此法,在僧人繼阿阇梨位時,設壇舉行灌頂儀式。
神化的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為求真理而奔波的一生,他和世間所有人一樣,度過了生、老、病、死的歷程,沒有什麼神秘色彩。但公元1世紀,大乘佛教興起,佛陀被全面神化了。《佛所行贊》就是這一時期在貴霜國王迦膩色迦的號召下撰寫的文學作品,這是歷史上首次將釋迦牟尼一生事跡作了神化和頌揚。接著,佛經中出現了記述釋迦牟尼事跡的本生和本行,加進許多充滿神話色彩的傳說故事,亦幻亦真,遠離了原來釋迦的歷史面目,而將釋迦作為宗教信仰上的崇拜物件,並賦予他理想化的、超人性的一面,使他變成佛教徒們敬仰的神。
本生,梵語作Jataka,音譯多伽,意為“本起”、“本緣”。佛教認為,釋迦在過去無數世,與眾生相同,也處於六道輪回之中。他之所以能成佛道,是因其在無數輪回之世能堅定信念作舍身救世、施物濟人的菩薩行以及堅持修行、精進求法的個人歷煉,並修滿“六度”◎的緣故。
本生,就是講述佛陀前無數世的的修行故事。巴利文《小部》中的一部經典《本生經》,敘述佛陀前世曾為國王、婆羅門、商人、女人、象、猴等眾生靈所行善業功德的寓言故事,發揮了佛教的基本教義。另外還有一些佛陀講述弟子及旁類(動物)過去世的故事,稱之“本事”,梵語作itivrttaka,音譯伊帝曰多迦,也歸入佛陀的本生故事中。
因緣,梵語作nidana,音譯尼陀那。即人世事物形成的因由和機緣,指佛向大眾講述生死輪回、因果業報的種種事例,以渡化眾生。
還有一種,謂之譬喻,梵語作avadan,音譯阿波陀那,它以譬喻解說本生、因緣經義,使眾生易於領悟。譯經大師鳩摩羅什譯的《大莊嚴論經》就是以故事解說佛法,圍繞著佛法講故事的典型作品。這類經還有《法句譬喻經》、《雜譬喻經》、《舊雜譬喻經》、《百喻經》等。後也歸於本生、因緣故事中。
本行,即佛傳,記述了釋迦牟尼人世間的事跡,從他出生、成人、出家、苦修、悟道、說法直至涅槃的事跡。
其實,佛陀的前生並不存在,但佛教出於神化佛陀的目的,創造了佛陀的各種神話,包括創造佛陀前生的神話,都是為了贊頌和烘托佛陀今生的神聖,實際是釋迦傳記的延長。所以,釋迦本生和本行既有聯系,又有區別。《解讀敦煌系列》之《從王子走向神壇——釋迦牟尼的傳奇一生》對佛陀的一生有專述,故在此不贅。
古印度是一個神話故事盛行的國度,有許多先賢故事、民間傳說、遺聞稗史和啟智寓言,極具傳奇性和感染力。佛教就把這些生動的故事,融入因果業報、輪回轉世的思想和慈憫眾生、拯世濟民的道德規範,作為釋迦前世、今世的業績,以弘揚佛理,感染世人。
◎知識庫
六度
指六種從生死此岸到達涅槃彼岸的方法或途徑,是大乘佛教修習的主要內容。包括布施、持戒、忍、精進、定和智能。布施就是施舍和給予。持戒就是要持守具德或良善的行為。忍就是在面臨嗔怒或侮辱時,仍然能保持慈悲心。精進就是應該做的事情要精勤努力去做。定就是排除雜念,鍛練意志,一心利益眾生。智能就是廣泛研習世出世間一切學問和技術。
0-2印度阿旃陀石窟壁畫持蓮菩薩
公元2世紀
印度阿旃陀石窟壁畫中最杰出的作品。菩薩右手持蓮花,身體作優美的S形,半睜半閉的雙眼俯瞰著一切,神態寧靜。這一源於2世紀的印度藝術經典作品,在敦煌壁畫中保留了濃烈的印記。
0-3牙雕騎象菩薩
7世紀
高15.8厘米,厚7.5厘米
甘肅省安西市榆林窟舊藏
印度巴拉王朝的作品。外部雕一騎象菩薩,內有五十四個造像,完整地表形了釋迦牟尼地生平事跡。
本生、因緣故事在中國的傳播
本生、因緣故事散見於很多經典中,據傳印度巴利文記載的本生故事就有500餘則。現在印度還有公元2世紀巴爾湖特(Bharhut)、山奇(Sanchi)、摩陀羅(Mathura)、犍陀羅(Gandhara)、阿旃陀(Ajanta)等古塔及石窟中的本生、因緣故事的藝術遺跡。這些本生故事很快就傳遍南亞和東南亞地區,並傳入中國新疆和中原地區。
東漢明帝年間,佛教傳入中國。作為一種外來的宗教體系,佛教在中國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其勢頭和信徒的數量很快超過了中國本土的教派。印度及西域僧人東來傳法,漢地的僧人們西去求經。無數高僧大德殫精竭慮,研思精微,逐漸將佛教典籍譯成漢文,整理排目,最終形成了完整的漢譯佛經。本生、因緣故事隨著漢譯佛經在中國的流傳廣泛傳播,其中的一些故事更是婦孺皆知。
傳入中國的本生、因緣故事,在新疆的克孜爾、庫本吐拉等多處石窟,敦煌地區各石窟,大同云岡、洛陽龍門、天水麥積山等多處石窟都留下了足跡。這些石窟中彩繪和雕刻了大量的本生、因緣故事畫。上述石窟中雖不乏藝術價值很高的精品,但總體上都不及敦煌的本生因緣故事畫。
0-4乘象入胎
據佛經記載,釋迦牟尼母摩耶夫人夢見一菩薩乘象從她的右脅進入腹中,因而受孕。這是佛經對釋迦牟尼出生的一種神化。圖中菩薩半跏趺坐在白象背上。白象長鼻上翹,足踏彩蓮奔跑,在飛天的承托下,翱遊虛空。通過白象的姿態,極力渲染急迫投胎的情景。自由飛翔的飛天,乘龍引導的飛仙,以及漫天飄浮的祥云、鮮花,襯托出熱烈的氣氛。
初唐莫高窟329窟西壁龕頂北側
0-5夜半逾城
據佛經記載,釋迦牟尼在見識到生、老、病、死的苦惱後想要出家,其父凈飯王為阻其出家,派重兵守衛,釋迦牟尼在天人的幫助下得以逾城出家。這是佛經對釋迦牟尼出家的一種神化。圖中釋迦牟尼騎馬逾城,前有二飛天持花引導,身後天女奏樂相送,白馬低首揚蹄,二天王承托,馬蹄逾城飛翔。天王翻轉靈動的身姿,表現出疾馳飛逾的動感。
隋莫高窟397窟西壁龕頂南側
敦煌壁畫中的本生、因緣故事
敦煌的本生、因緣故事畫,從4到6世紀(十六國到隋)約200年,此後又在8世紀到10世紀(晚唐到宋)的200多年間再次出現,在藝術上有連續性,保存了十分豐富翔實的資料。敦煌的本生因緣故畫,本質雖屬佛教,但它入壁繪畫的題材,卻反映了一定時期的歷史情景、社會狀況、政治變化及傳統思想,具有較強時代精神和民族特點。而且在晚唐、五代、宋的本生因緣故事畫中,可以見到它與中國古代文學中的變文、講經文相輔相成,從而推動中國文學藝發展的關係。總之,敦煌的本生因緣故事畫,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
在敦煌石窟中,本生、因緣故事畫主要繪於早期的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等洞窟和晚期的晚唐、五代洞窟。按現存畫面所能識別者,共涉及53個故事、124幅畫。內容多為佛陀生前無數世的舍身求法、犧牲救世、無盡施舍、孝親愛民和釋迦成佛後化渡有緣之人的故事。它與印度和中國新疆各石窟所刻繪的本生、因緣故事畫不同之處,除了藝術風格不同外,還在於敦煌石窟中的本生、因緣故事畫,除一幅以傍類(九色鹿)為主角外,餘皆以人為主角。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漢族傳統的儒家重人事的思想。
北周以前,敦煌被北方少數民族統治,他們篤信佛教,但並不重理義而重禪行。因此,這個時期敦煌最初的部份石窟主要是為坐禪觀像而鑿的;石窟中所繪壁畫,自然也主要是義理不復雜、適於禪修觀像的本生、因緣(也包括佛傳)等故事畫。

目次

前言 13
第一章 舍身求法的驚人勇氣
毗楞竭梨王身受千釘求法 28
尸毗王割肉救鴿 31
敦煌尸毗王本生故事畫來自何方? 35
婆羅門聞偈舍身 40
虔阇尼婆梨王剜身千孔求法 43
第二章 布施一切的濟民情懷
月光王施頭 48
薩埵太子舍身飼虎 52
敦煌與其他地區的薩埵太子故事畫有何不同? 57
快目王施眼 61
須達拏太子施象 63
敦煌須達拏太子本生故事畫如何迎合漢族的口味? 70
第三章 持戒禁欲的堅定信念
難陀出家 76
沙彌守戒自殺 81
為什麼中國各地的沙彌守戒自殺故事畫各不相同? 87
微妙比丘尼 90
獨角仙人 93
勸人守戒的故事畫如何體現人性化? 95
第四章 感天動地的孝悌之心
須阇提太子割肉濟父母 100
善事太子入海取寶珠 104
敦煌善事太子本生故事畫的藝術特色 108
睒子深山奉親 111
為什麼睒子故事畫在中國和印度都深入人心? 116
第五章 勸人為善的期盼
九色鹿的故事 120
為什麼敦煌九色鹿故事畫被稱為藝術經典? 124
五百強盜成佛 127
為什麼敦煌五百強盜成佛故事畫具有珍貴價值? 131
海神難問船人 134
梵志摘花墜命 136
無惱皈佛 137
斑足王聞偈從善 140
象護與金象 144
檀膩 奇遇 146
第六章 禮佛大福報
須摩提女請佛 152
恒伽達舍身求道 156
波斯匿王女金剛變美 159
妙音比丘 161
勞度叉斗聖 162
為什麼說勞度叉斗聖變畫是漢族僧人獨創的中國式藝術? 166
第七章 敦煌本生因緣故事畫的漢化歷程
本生因緣故事畫的漢化之初 172
漢化的秀骨清像初現敦煌 181
從內容到形式的漢化 187
本生因緣屏風畫的出現 193
附錄 敦煌大事記

書摘/試閱

此時,勞度叉卻說:“我長年累月地學習佛法,費了不少心思。陛下您怎麼可以不費一點心力就白白聽到這些高深的佛法?您若想聽,就答應我的一個要求。”國王痛快地答應道:“我曾向全國宣布詔令說,會滿足宣法人的一切要求,自然不會食言。你有什麼要求就盡管說吧!”於是勞度叉說:“我只有一個要求,那就是在你的身上釘一千個鐵釘。”勞度又說完,斜眼看著國王,等待國王拒絕,好羞辱國王一番。不料國王聽後當即慷慨答應,並派遣使者普告天下:七天之後,毗楞竭梨王將如約在身上釘一千個鐵釘子。
臣民百姓聽到此事後,紛紛云集宮門,苦苦哀求國王說:“陛下,您要為全國臣民的著想啊!千萬不能因為一個婆羅門的幾句話,而將自己置於險地啊!”毗楞竭梨說:“我在過去無數世中,為了眾生,犧牲過無數次,但這些都不是為求佛法。只有這次身釘千釘是為了求得佛道。我成佛後,就可以幫助你們脫離苦海。你們就不要再勸阻我了。”七天後,勞度叉為國王宣講了佛法頌詞。國王就讓侍從在自己身上釘了一千個鐵釘。釘釘的侍從看到國王血肉模糊,哀慟難忍,換了一個又一個釘子,而國王卻始終面帶微笑。所有臣民百姓見狀,都以身投地,嚎陶痛哭,哭聲震動了諸天神。諸天神驚訝萬分,於是一起觀看人間,看見了為求佛法而身受千釘之痛的毗楞竭梨王,都被他的精神斷感動。
帝釋天飄然降到毗楞竭梨王面前,問道:“大王為求佛法,忍受如此巨痛,釘壞了身體,不後悔嗎?”毗楞竭梨王正色道:“我身釘千釘,只為求佛道,毫不後悔。”帝釋天又問:“我見你疼痛得都坐不直了,你卻說不後悔。你怎麼證明你沒有後悔?”於是毗楞竭梨王發誓說:“如果我至誠無二,毫不後悔,就讓我釘壞的身體馬上愈合吧!”話音剛落,他的身體就恢復如故。頓時諸天神、臣民百姓歡喜跳躍,無比高興。
莫高窟北涼275窟,隋代302窟,晚唐85窟,五代98窟、108窟、146窟,北宋55窟均繪此故事。其中以275窟畫面尚清晰完整。
畫中只有釘刺一個畫面,僅畫毗楞竭梨王、釘刺人和勞度叉三人。其中勞度叉形象塑造生動,堪稱佳作。畫中人物的身體外廓及胸、腹等部位,為褐黑色條狀粗線。過去,人們認為它是外廓線,更有認為它是中國千餘年前就有的“抽象派”畫法的實證。其實這是莫大的誤解,它並非線條,而是凹凸暈染所塗的肉紅色帶,由於千年日光照射,而變為褐黑色,真正的外廓線是色帶外的細勁鐵線描,現在仍可細辯識別。新疆克孜爾石窟38窟亦畫此故事,年代較莫高窟早。畫中國王立於菱形圖案的花樹叢中,一人坐地上,以釘刺其腹。
莫高窟及克孜爾石窟畫面,構圖都簡單明了,抓住重點,突出釘釘這一震撼人心的場面。這是早期壁畫的特點。
知識庫婆羅門教古代流行於南亞次大陸的一種宗教信仰。據傳起源於公元前1500年左右的印度河流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以《梨俱吠陀》、《耶柔吠陀》、《娑摩吠陀》、《阿闥婆吠陀》、《梵書》、《森林書》、《奧義書》作為經典,視為天的啟示或神的啟示。推崇婆羅門至上,祭祀萬能。信奉多神,如各種人格化的自然神、動植物神,被神話的祖先、英雄和各種精靈,各種女神以及一切代表邪惡勢力的神等。宣揚人生有利、欲、達摩(履行社會道德和世俗義務)、解脫四大目的。利、欲是為了維持人生存的需要,達摩是實現解脫的必要前提,人生的最終目標是實現精神的解脫,達到靈魂與神相結合的至高境界。還宣揚善惡因果,人生輪回。將信徒分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四個種姓。各種姓之間在職業、婚姻、宗教禮儀、法律、道德和日常生活諸方面都有嚴格的界限和規定。
……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60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