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個糖尿病的救命真相
商品資訊
系列名:心靈養生
ISBN13:9789862351468
替代書名:50 Diabetes Myths That Can Ruin Your Life: And The 50 Diabetes Truths That Can Save It
出版社:臉譜文化
作者:莉娃‧葛林柏格
譯者:洪世民
出版日:2011/12/22
裝訂/頁數:平裝/320頁
規格:21cm*15cm (高/寬)
版次:1
商品簡介
破除迷思,擺脫恐懼,活出健康──
而這是決定患者會活得備受煎熬,還是健康長壽的關鍵。
關於糖尿病,原來你都想錯了──
● 愛吃甜食會導致糖尿病?
真相:其實不會。糖尿病多半是遺傳性易患病體質加生活型態不良,或自體免疫反應所致。
● 體重過重的人才會得到糖尿病?
真相:實際上,第 2 型糖尿病患者中,約有 20% 的人體重沒有過重,而多數得到第 1 型糖尿病的人也沒有這個問題。
● 家族有好多人有糖尿病,所以我一定逃不掉?
真相:雖然你可能有易患第 2 型糖尿病的體質,但仍可做許多預防措施。
● 得了糖尿病就難逃失明、洗腎與截肢的命運?
真相:實際上,是「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才會導致這些後果。
● 開始得打胰島素時,表示病情已經到末路了?
真相:對大多數糖尿病患者而言,開始注射胰島素絕非末路,而是更健康的開始。
糖尿病恐怕是受到最多誤解的疾病了。本書的作者莉娃‧葛林柏格(Riva Greenberg)在十八歲那年被診斷出罹患糖尿病,之後有三十二年的時間她一直活在恐懼中,她害怕的是糖尿病患者最後一定難逃失明、洗腎和截肢的命運。直到她參加一個糖尿病的研討會裡,聽到糖尿病心理學家威廉‧波倫斯基博士(William Polonsky)的一句話:「糖尿病不是失明、腎臟病或截肢的主因」,她才驚覺原來大家一直認為的糖尿病事實,竟然可能是錯的?而且長久以來,她都認為控制糖尿病就得將血糖控制在「完美」的狀態,因此血糖值的控制對她而言是最大的折磨。
在波倫斯基博士改變她一生的那天,莉娃‧葛林柏格與糖尿病共存的方式徹底改變,她深切體認到唯有消除迷思,才能用真相的力量掌握她的糖尿病病情。她在本書中提出了糖尿病最常見的五十個迷思,除了從自己本身的經驗之外,她也向糖尿病領域的數十位專家請益,透過頂尖專家的建議和打動人心的病患故事,本書帶出了一定要知道的真相,有助於患者積極控制病情,活出健康、長壽的人生。
作者簡介
莉娃‧葛林柏格(Riva Greenberg)
糖尿病病患、專家及輔導員,與糖尿病共存三十餘年,著有《愛護有糖尿病的你:入門篇》(The ABCs of Loving Yourself with Diabets)。她為《糖尿病健康》(Diabetes Health)雜誌撰稿,並常在糖尿病會議、對支持團體發表演說。目前居住於紐約布魯克林。
翻譯簡介
洪世民
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曾主編語言教學雜誌,現為專職譯者,譯作涵蓋商業、管理、藝術、歷史及小說。
【審訂者】
游能俊(游能俊診所院長、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
李怡慧(游能俊診所營養師、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合格衛教師)
林呈蔚(游能俊診所營養師、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合格衛教師)
名人/編輯推薦
【推薦人】(按姓名筆劃序)
何橈通(台北榮總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及陽明大學教授)
杜思德(彰化基督教醫院鹿基分院院長)
辛錫璋(高醫附設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內科主治醫師)
林瑞祥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創會名譽理事長
停、看、聽,讓糖尿病與你共舞
杜思德
當今已是知識經濟與資訊爆炸的社會,然而,我們卻可以發現不論年紀或病齡多寡,病人仍深深的受到社會大眾對糖尿病與胰島素既有刻板印象或偏差觀念影響。一旦,聽到罹患糖尿病或是需要接受胰島素治療,病人內心便直接將它與生活不方便、失明和洗腎等結果畫上等號,更出現很多負面的情緒,即便給予詳細的醫療衛教解釋,接受度仍十分有限。
在門診時,最常遇到糖尿病病人,用沮喪的口氣說:「得到糖尿病什麼都不能吃,也不敢參加過夜活動,生活真的很麻煩!」而聽到要施打胰島素治療的病人,反應更是激烈:「要打胰島素,那我再來會不會就要洗腎,我的人生快要沒希望了。」
本書作者也在書中提到這類的迷思:「糖尿病就像是一種活生生把你吃掉的疾病,讓人無法想像會產生多糟的狀況,但其實不然,只要控制佳,飯前與飯後血糖和糖化血色素均在標準內,糖尿病病人仍是可以健康長壽。」、「施打胰島素則是控制血糖最好的方法,不等於失敗。然而,只有醫師請你控制血糖,而你不肯時,才稱為失敗。」
身為醫療工作者,深刻體會,糖尿病患者須擁有正確控制糖尿病的觀念,這是保持健康所應必備的能力;但也發現,透過何種管道以學習到正確的觀念,卻是其中的關鍵。
尤其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如何辨別,到底學習到的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知識與觀念?當身體健康或生活面臨重大改變時,病患常會選擇相信錯誤的訊息,致延緩疾病治療,產生更嚴重的結果。
作者本身既是第 1 型糖尿病病患,也是糖尿病的相關專業人員。因有感於自己罹病時,對糖尿病也有相同的錯誤迷思,導致自己內心充滿焦慮與擔憂。作者期望,將所有病人及家屬對糖尿病的迷思,集結成書,更將自己親身的經驗與正確的糖尿病觀念,透過書籍傳遞給所有對糖尿病有誤解或疑惑的病人與家屬,讓我們可以一次破解所有常見的迷思。
本書提供我們完整且正確的糖尿病觀念,並以正向積極的態度鼔勵病人:「糖尿病是提醒我們要更注重健康,並期望可以由糖尿病尋找更偉大的人生目標與意義」。
你也有相同的糖尿病迷思嗎?那麼,請趕快翻閱本書,破解迷思,讓糖尿病隨著你快樂自在的腳步,舞出健康人生。
(本文作者為彰化基督教醫院鹿基分院院長)
序
自序
聽到「糖尿病不是失明、腎臟病或截肢的主因」的那一天,我的人生驟然改變。三十二年前在我被診斷出糖尿病的那一刻起,我一直活在恐懼當中,深怕糖尿病的某種併發症終將為我帶來毀滅。聽到那句話,我先是困惑地一愣,接著便大大吐了一口氣。那句話改變了我控制糖尿病的做法,也改變我的人生。
那句話是糖尿病心理學家、行為糖尿病研究中心(Behavioral Diabetes Institute)創辦人威廉.波倫斯基(William Polonsky)博士,在「應對糖尿病」(Coping with Diabetes)研討會上說的。周圍所有聽眾的臉上,無不顯出與我同樣的驚訝。我們一直認為的糖尿病事實,竟然可能是錯的?接著,波倫斯基又說:「控制不當的糖尿病才是導致這些結果的主因。」剎那間我恍然明白,了解真相可賦予我們何等強大的力量,以及誤信迷思會如何削弱人的意志。我長久以來的恐懼轉為希望:希望,如果我妥善控制糖尿病,那些重大併發症或許就不是命中注定。
隔年我參加了波倫斯基博士的另一場研討會。那是專為病情控制「脫軌」的患者舉辦的。我會去探索是因為在訪問過百餘名糖尿病患者之後,我希望更了解為什麼某些人會比其他人勤於控制糖尿病。我獲悉了幾個人們放棄的原因:有人是因為資訊不充分,或缺乏情感上的支持;有人不認為努力會有成果;有人過分聚焦於病情的控制,忽略了控制之後的好處;有人認為必須完美地控制糖尿病(我也曾飽受這種謬論的折磨),因此一旦遭遇挫折就覺得失敗。和行為糖尿病研究中心另一位臨床心理醫師蘇珊.古茲曼(Susan Guzman)聊過後,我了解到維持完美的血糖不僅沒有必要,也是不可能的(而且,為完美控制糖尿病付出的心力,可能會把你逼瘋)。
能夠區分迷思與真相之後,我與糖尿病共存的方式也徹底改變。首先,我積極樂觀多了:我知道只要「吃得健康」、經常運動、定期服藥、管理壓力和定期回診,那些併發症將成為特例而非慣例。第二,我開始密切注意這個領域的新發現與創新,而且得知明確的方向帶給我全新的興奮與希望感。第三,控制糖尿病成為我引以為傲的一件事。我尊重自己為它付出的努力,敬重我出色的成績,也將「錯誤」視為學習良機。但這與我一開始的態度,可是南轅北轍。
十八歲時我被診斷出第 1 型糖尿病,在醫院住了四天。我的醫師採用威嚇戰術,詳盡描述他相信我未來會碰上的諸多併發症;他的確成功了,往後幾年,對其中一種併發症──失明──的恐懼,夜夜伴我入眠,之後又頻頻在夜闌人靜時浮現。在我罹患糖尿病的最初十幾年,我的生活和多數病患如出一轍:對本身行為的後果既無知又不以為意。直到我因高血糖而出現一些較輕微的併發症,了解到控制血糖的重要性,我才慢慢開始注重自身健康,並設計一套自己能夠做到的
治療計畫。我控制糖尿病的決心在四十八歲時更加堅定強烈,因為我在那年結婚,突然,除了我之外,我的健康也對另一個人至關重要了。
今天,我所掌握的糖尿病資訊非常充足。我經常和全國各地的病友交流,指導他們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並且找一個適合自己的理由來支持自己全心投入病情控制;為了這本書,我向糖尿病領域的數十位專家請益,日後還是會持續進行專訪,蒐集人們受糖尿病影響的故事。我也在研究正向情緒,如自豪、感謝與寬恕,可以如何幫助我們堅持自我照護的行為。我也教導人們,就算得了糖尿病(甚至拜糖尿病所賜),我們仍可活出燦爛的一生。
在波倫斯基博士改變我一生的那天,我認識到唯有消除迷思,才能真正掌握真相的力量。可惜,治療多數病患的仍是那些不了解最新糖尿病護理標準的全科醫師(general practitioners)。這些醫師往往沒有充足的時間指導病患如何控制糖尿病,也沒受過協助病患改變行為模式的訓練。所以,藉由頂尖糖尿病專家之助,我要將「真相」,也就是關於糖尿病照護你必須了解的每一個面向交給你。身為「患者-專家」(很炫的名詞,說明我和糖尿病一起生活、學到豐富資訊,整體來說也控制得相當成功),我的工作讓我得以置身在一群最慷慨的糖尿病專家中,他們願意每天貢獻寶貴的時間、知識和熱情來改善病患的生活。衷心希望本書能帶給你一切所需真相,讓你活出燦爛的一生──健康、快樂、長壽,且能得償所願的人生。
審訂序
50個糖尿病的迷思與事實
游能俊
糖尿病是當今社會很普遍存在的慢性疾病,全球有三億六千萬人,台灣有將近一百四十萬人罹患此病。雖然這個疾病被歷史記載已有三千五百年,但人們對這個疾病的了解始終是片段的,即便是當今醫學如此發達,知識傳播更是無遠弗屆,但有關糖尿病的「迷思」從來就沒消失過,有些人出於關心卻以訛傳訛散布了錯誤的信息,這些「迷思」影響了部分有糖尿病的人,選擇了錯誤、逃避或消極的方式,來面對自身的糖尿病。
作者莉娃‧葛林柏格(Riva Greenberg)本身在十八歲得到第 1 型糖尿病,後來也投身成為糖尿病衛教師,有自身的遭遇經驗,與接觸病友的心得,將迷思與事實分為常見、醫藥、食物、身體健康、心理與實務六個面向,總共列舉了 50 個「迷思」與「事實」,雖然是以在美國的觀察敘述,但這些「迷思」普遍存在於不同國家與種族的糖尿病人中,文中提及在美國的醫療、健保、訊息查詢、資源狀況,因國情不同,審校時加註了許多台灣的狀況,以方便讀者運用書籍中的訊息。
「迷思」來自知識不足或不正確,舉例來說,在台灣有不少人相信「西藥傷腎」的籠統說法,事實上不當使用抗生素與止痛藥的確是造成腎臟功能的原因之一,但其它絕大多數的西藥並不會傷腎,特別是需長期使用於治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的藥物,皆不會損傷腎臟,反而是忽略了三高的控管,才是腎臟功能不好的主因。
另一種迷思來自錯誤的因果推論,常見的幾個有關胰島素的說法包括:「注射胰島素會洗腎、失明」、「胰島素只在嚴重病症者使用」。事實上所有的第 1 型糖尿病皆須從發病起就開始注射胰島素,作者在文中就舉例說明,這類病患皆因注射胰島素而維持了他們的健康與長壽。而許多第 2 型糖尿病患在生命的末期或嚴重併發症發生之前接受胰島素治療,這是因為在高血糖、生命徵象不穩定、口服藥物失效、胰島素分泌功能嚴重不足下,胰島素是控制血糖最安全有效的藥物,但這樣的治療過程即使控制好血糖,卻未必能挽回併發症繼續惡化的命運,更可能不是控制了血糖就能搶救即將凋零的生命,這些令人心痛的經歷,因錯誤的時序推論,被簡化為注射胰島素後發生失明、洗腎或中風等嚴重殘疾,在我從事糖尿病診療的這二十二年間,因這類「迷思」所困、不願意積極接受胰島素治療者,從來沒有在診間消失匿跡過。
人們習慣以疼痛、身體產生異狀,來判定是否需要回應或尋求醫療協助,這是人類的本能。殊不知,在與糖尿病共處的漫長歲月中,絕大多數的時間,血糖的高低起伏並不會對身體發出訊號,只有在低血糖時,身體才會發出警報,因此以有沒有不舒服來決定血糖穩定良好,是完全不可靠的,在不作血糖測量的情況下,再有經驗的醫師也無從判斷病患的血糖數值。這類主觀感受造成的「迷思」,若不以客觀方法印證自身健康狀況,在不會有身體明顯不適的假象下,眼睛、腎臟、神經、大血管的健康皆有可能因長期高血糖,悄然受到侵蝕而逐步惡化,一旦感到受併發症影響,往往身體的傷害已無法彌補。
雖然因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所造成的失明、腎病變所造成的洗腎、神經病變所造成的截肢,皆是當今社會此三大殘疾的主因;但這只發生在延遲診斷、長期控制不良、疏於定期檢查、未落實自我照護行為的患者身上。慢性併發症的嚴重性,不時被媒體報導,醫療團隊也經常「提醒」患者,並藉以勸說患者加強控制,無形中造成病患憂心健康惡化,擔心終究會失去自我健康的掌控能力。糖尿病需要配合生活調整的疾病,透過醫師與衛教師的教導,配合自己的努力,力行健康生活,許多病患都能化危機為轉機。「迷思」雖較少存在於醫療專業人員,但醫療專業人員,對實證醫學所提供的「事實」指引,卻也不見得普遍遵守並推行。
有待民眾與醫療團隊,一起來重「事實」破「迷思」,是改善糖尿病照護成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台灣,「糖尿病衛教學會」認證了 4,500 位「糖尿病衛教師」,這些衛教師分別在醫院與診所提供服務,也和本書原著作一樣,可提供最正確的糖尿病資訊。醫療資訊日新月異,本書提出的「 50 個糖尿病的迷思與事實」雖可提供民眾釋疑解惑,也鼓勵讀者多和衛教師一起討論。台灣的醫療制度為糖尿病患規畫了「糖尿病醫療給付改善方案」,民眾加入這個照護計畫,能獲得完整的檢查與一年四次的衛教服務。隨書並提供「游能俊診所」編製的「糖尿病健康手冊」,這是一本濃縮健康紀錄與七項行為叮嚀的實用手冊,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發揮學習與運用的能力,自在愉快地與糖尿病一起生活。
(本文作者為游能俊診所院長,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
目次
序
第一部 常見的迷思
迷思1. 吃甜食會導致糖尿病
迷思2. 體重過重者才會得糖尿病
迷思3. 我不必特別操心,因為醫師說我的「血糖只偏高一點點」或「只是處於臨界點」
迷思4. 第 2 型糖尿病不如第 1 型嚴重
迷思5. 我才剛確診,還不可能出現併發症
迷思6. 唯有成人才會得第 2 型糖尿病;孩童才會得第 1 型
迷思7. 開始注射胰島素,便是步上窮途末路
迷思8. 家族有好多人有糖尿病,所以我一定逃不掉
迷思9. 有糖尿病的人不能吃糖
迷思10. 糖尿病是導致失明、心臟病發、腎臟病與截肢的主因
迷思11. 多數糖尿病患者終究會失去雙腳
迷思12. 注射胰島素很痛
迷思13. 我沒有辦法防止我的孩子得到糖尿病
迷思14. 糖尿病患一定要穿特製的鞋子
第二部 醫學的迷思
迷思15. 糖尿病藥物會使體重增加
迷思16. 我沒有出現症狀,所以不可能有糖尿病
迷思17. 如果我減肥成功,且不需要再用藥,就代表糖尿病已離我遠去
迷思18. 治療第 2 型糖尿病沒有新招
迷思19. 如果生病的時候(例如感冒或得流感),幾乎沒進食,我就不該服用糖尿病藥物
迷思20. 如果糖尿病控制得宜,就不必再看醫師了
迷思21. 如果注射胰島素,白天和睡前必須吃點心
迷思22. 「第 1 型糖尿病會有新療法」這話我聽了三十年,但一切如昔
迷思23. 女性糖尿病患者不該懷孕
迷思24. 日常生活的緊張和壓力對病情沒有影響
迷思25. 有醫師幫我控制病情,我自己就不必擔心了
第三部 飲食的迷思
迷思26. 我必須遵守特定的「糖尿病飲食」
迷思27. 健康食品不會使血糖升高
迷思28. 我再也不能吃我愛吃的食物了
迷思29. 反正有藥物「罩」我,我吃什麼都不打緊
迷思30. 感覺出現低血糖症狀時,我該一直吃甜食直到感覺好轉為止
迷思31. 糖尿病患只能吃標榜「無糖」或「糖尿病專用」的甜食
迷思32. 我不能喝酒,因為酒會使血糖升高
第四部 健身的迷思
迷思33. 我必須減掉很多體重,病情才會好轉
迷思34. 如果有用藥,運動對於控制病情就無關緊要了
迷思35. 如果我的腳真的有問題,就一定會痛
迷思36. 我的視力愈益模糊,那是因為我老了
迷思37. 運動對糖尿病患來說是不安全的
迷思38. 糖尿病與男性勃起障礙或女性性問題無關
迷思39. 我的腳痛沒辦法緩解
迷思40. 糖尿病當然不會危害我的牙齒和牙齦
第五部 心理的迷思
迷思41. 控制糖尿病是片刻不得喘息之事
迷思42. 如果醫師說我該注射胰島素了,就表示我失敗了
迷思43. 我應該可以輕鬆自如地應付糖尿病
迷思44. 青少年一旦了解妥善照顧自己的重要性,便高枕無憂了
迷思45. 得到糖尿病什麼好處也沒有
第六部 實務的迷思
迷思46. 我申請不到糖尿病治療、用品和衛教的財務援助
迷思47. 胰島素瓶一旦打開使用,就必須冷藏保存
迷思48. 注射器、筆型針頭或採血針皆不可重複使用
迷思49. 我不能帶注射器和其他糖尿病用品上飛機
迷思50. 如果我得戴上胰島素幫浦,病情就真的很糟了
書摘/試閱
迷思1
吃甜食會導致糖尿病
真相:其實不會—至少不是你所想的那樣。糖尿病是遺傳性易患病體質加生
活型態不良,或自體免疫反應所致。不過,對第 2 型糖尿病患而言,吃過量的
糖可能會影響糖尿病基因之誘發。
和許多糖尿病患團體聊過之後,我了解仍有很多人相信這個迷思。他們認為自己會得糖尿病是因為小時候或上個月吃了太多派和冰淇淋。有一次,我到南達科他州蘇族瀑布市(Sioux Falls, South
Dakota)入住飯店,準備隔天上午對一個病患團體發表演說時,我注意到飯店接待櫃台上放著一大盤自製巧克力碎片餅乾。當我凝視著餅乾,為是否該縱容自己天人交戰時,為我辦理住房的女人拿起一塊餅乾,向我眨眨眼,笑著說:「我或許不該吃這個,我媽患有第 2 型糖尿病,這塊餅乾很可能決定我的命運。」沒錯,如果她攝取太多熱量而體重超重,她或許會得糖尿病,但並非因為那些熱量來自糖。
「diabetes mellitus」是俗稱「糖尿病」(diabetes)的正式名稱,為血糖異常增高引起的多種代謝失調疾患,而血糖異常增高不是因為吃糖,而是負責維持正常血糖值的胰島素濃度不足。各種類型的糖尿病,包括較常見的第 2 型、第 1 型和妊娠糖尿病,成因都不一樣,但皆非吃甜食或澱粉類食品所致。第 2 型糖尿病的成因是胰島素分泌不足或功能失常,或兩者兼有。換句話說,不是你的胰臟無法製造足夠的胰島素,就是你的身體對自行產生的胰島素沒有恰當的反應。後面這種情況稱為「胰島素阻抗」(insulin resistance),即你的身體不能有效利用胰島素,而使你的細胞無法從血液中獲得足夠的糖。
第 1 型糖尿病與免疫系統有關。正常情況下,免疫系統會保護你不受病毒及細菌侵犯,一旦罹患這型糖尿病,免疫系統會攻擊並殺死胰臟裡的胰島β細胞(即生成胰島素的細胞),不出幾個月到一年,你的身體將只能分泌微量胰島素,甚至完全製造不出來了。這種現象的成因迄今不明,但科學家認為遺傳加上一或多個環境誘發因素(包括壓力、毒素或病毒等)的可能性很大。第 1 型糖尿病好發於兒童時期,但任何年紀都可能罹患。沒錯,第 1 型糖尿病患者常誤以為他們是嗜吃甜食才會發病。一位糖尿病衛教師告訴我,她班上一位新來的確診病患告訴她,他十分肯定自己會得病是因為前幾個月吃了太多葡萄。
糖尿病最常見的第三種類型是妊娠糖尿病。這種類型與第 2 型類似,但只發於妊娠期女性。根據美國糖尿病學會的報告,妊娠糖尿病每年大約影響美國 4% 的孕婦(約十三萬五千人)。其成因不明,但一般認為是出自母體胎盤的荷爾蒙妨礙了母親胰島素的作用,進而導致母體血糖升高。
第 2 型糖尿病的成因
當我們攝取糖或澱粉類食物,血糖值會升高,而胰臟會分泌適量的胰島素,將血糖控制在正常範圍內。在第 2 型糖尿病患者身上,胰島素的生成或作用成效不彰,因此在進食之後,你的血糖一升高便回不去正常範圍。臨床醫師視糖尿病為「胰島素功能不足」,而非糖的問題。不過,這裡有個嚴正的警告:就算吃糖不會導致糖尿病,但紐約市貝思以色列醫院(Beth Israel Hospital)糖尿病控制計畫主任傑拉德.伯恩斯坦醫師(Gerald Bernstein)指出:「如果你有糖尿病基因,長期過量攝取甜食仍可能對β細胞造成過大壓力,使其受損,而加快糖尿病發病速度。」他還說,攝取過多卡路里和脂肪也會強化胰島素阻抗,催促糖尿病基因發揮作用。伯恩斯坦醫師建議,如果你有罹患第 2 型糖尿病的風險,也嗜吃甜食,你就該做足夠的體能活動來
燃燒過剩的熱量,並控制體重。這將有助於減輕β細胞所受的壓力。
如果你已罹患第 2 型糖尿病,你的β細胞或許已失去若干功能,但維持理想體重和規律運動能幫助你遏止進一步的耗損。
伯恩斯坦醫師表示,如果你沒有糖尿病基因,那麼不管你吞了多少糖或脂肪,都不會得糖尿病,但這裡也有個變數:年齡。到了八十歲,你的胰島β細胞或許已無法像四十年前那般運作,可能也無法如以往那般承受過多甜食或過重體重帶來的壓力了。
胰島素阻抗增強會引發第 2 型糖尿病
第 2 型糖尿病通常在胰島素阻抗持續增強數年後發病。早期的胰島素阻抗,一般稱作「糖尿病前期」,因為那往往是第 2 型糖尿病的前身。研究顯示,糖尿病前期患者多半會在十年內得到第 2 型糖尿病。
在出現胰島素阻抗的早期階段,β細胞仍強壯得足以克服當前的阻抗,但隨著阻抗愈來愈強,胰臟會試圖分泌更多胰島素,導致β細胞受損。最後,胰臟無法製造足夠的胰島素來滿足需求,使血糖升至會被判定為糖尿病的濃度。引發胰島素阻抗,終致糖尿病基因顯現的三大主因是:體重過重、久坐不動和年齡達四十五歲以上。
專家視野
傑拉德.伯恩斯坦(醫學博士,紐約市貝思以色列醫院)
◆照護自身糖尿病的五種做法
1. 你的身體時時在變,你周遭的世界也不斷在變。別將前一次測量的血糖值視為當然,盡可能經常檢測。
2. 運動是普遍未被充分利用的糖尿病照護方式。做你能力所及的運動,但一定要常做。
3. 以平常心看待血糖檢測和胰島素注射,它們將成為家常便飯,而非什麼大事。
4. 絕不要停止向你的醫師、衛教師和藥師請益。盡可能攫取一切資訊。
5. 糖尿病學習是沒有終點的。
迷思7
開始注射胰島素,便是步上窮途末路
真相:事實上,這是更妥善控制血糖的開始。
知名的波士頓約瑟琳糖尿病治療中心(Joslin Diabetes Clinic)一診斷出病人患有第 2 型糖尿病,就立刻開給他們胰島素。服務於該診所的糖尿病衛教師兼護理人員安吉拉.楊格斯(Angela Youngers)告訴我:「我們一開始便用胰島素做治療,是因為它能把血糖控制得更好。」很多人一聽到胰島素就直接聯想到病情惡化,或者以為胰島素會導致併發症。但兩者皆非。對於多數不投以關注的人(以及少數明明嚴加控制但命運多舛的人)來說,糖尿病是一種漸進性的病症,也就是你的身體製造的胰島素是逐漸愈來愈少,或者你運用自體生成胰島素的能力日益低落。因此,對大多數患者而言,開始注射胰島素絕非「窮途末路」,而是更健康的開始。
第 2 型糖尿病的初始治療通常是調整飲食、運動,有時配合口服藥物協助控制血糖。通常在幾個月或幾年後,病患就需要增加藥量才能將血糖控制在正常範圍,這時,一般會多加一、兩顆藥錠。藥量會隨著β細胞功能漸失而遞增,到頭來,多數患者不得不注射胰島素。
這種漸進式治療過程的目的是在你的胰臟逐漸無法滿足你對胰島素的需求之際,控制胰島素阻抗增強。胰島素阻抗會增強通常是肥胖和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所致:然而,遺傳、某些藥物和其他一些疾病(例如多囊性卵巢症候群)也是因素。有超過四成的第 2 型糖尿病患注射胰島素。今天,包括美國糖尿病學會在內的科學與醫學社群,都建議提早使用胰島素介入。
很多人也誤以為胰島素會引發諸如失明、腎衰竭和截肢等糖尿病併發症,這或許是因為他們見到自己的摯愛在改採胰島素療法後不久就蒙受這樣的苦難。但這些併發症不是注射胰島素所致,而是前幾年未能控制血糖的後果。
胰島素的益處及副作用
使用胰島素兼有短期與長期的益處。短期好處包括更妥善地控制血糖,這可幫助患者降低疲勞感、提振活力、改善視力和一覺到天亮,或許還能預防或反轉併發症。長期益處則是降低糖尿病併發症的風險,除了上述幾項,尚包括心臟病、眼疾、神經病變、循環問題、胃輕癱(胃排空緩慢)、聽力喪失、扳機指和糖尿病手關節病變,手部和手指僵硬等。
儘管注射胰島素不會帶來許多口服藥物容易引發的副作用(如噁心、腹瀉、胃痛和皮膚起疹子等),但有些人會發生糖尿病脂肪肥大症:出現在注射位置的凹陷或隆起情況。這是由於針頭重複施打於同一位置或部位,造成皮下脂肪反覆流失或增生所致。在罕見的病例中,患者也可能對某種胰島素制劑的防腐劑過敏,而胰島素也可能導致低血糖症。
醫師為何不願立刻開給病患胰島素
患者之所以認為一旦醫師建議使用胰島素,就代表步上「窮途末路」的主因,就是胰島素被採用的時機—常做為最後的手段。不同於約瑟琳糖尿病中心會在一診斷出第 2 型糖尿病時立刻開給胰島素,多數診所和醫師都會等好幾年,等到β細胞幾乎完全喪失功能為止才讓病患使用。衛教師貝蒂.布萊肯里吉(Betty Brackenridge)指出,很多病患無法提早使用胰島素的主因,是醫師本身對於胰島素的專業知識不足,欠缺使用胰島素方面的訓練。多數醫科學生在校學習糖尿病的時間頂多一、兩天。內分泌醫師艾爾.赫許(Irl Hirsch)表示,他把醫學院學生帶去門診,拿一瓶胰島素給他們看的時候,大多數學生都是第一次看到胰島素。如果你認為胰島素可能有助於你更妥善地控制血糖,那麼,即使你的醫師沒有開給你胰島素,你也可以主動跟醫師要求。
專家視野
貝蒂.布萊肯里吉(亞利桑納州鳳凰城糖尿病管理及訓練中心專業培訓部主任)
◆照護自身糖尿病的五種做法
1. 弄清楚自己需要控制糖尿病的原因。如果只是照醫師囑咐去做,那絕對堅持不久。唯有追求自己的目標,才能讓你持之以恆。
2. 不要有罪惡感;糖尿病是疾病,不是人格缺失。你應能擁有長壽而健康的人生,所有付出的榮耀也都屬於你。
3. 定期檢測血糖,成為全球首屈一指、「你的」糖尿病的專家。唯有檢測才能告訴你該如何在不放棄控制糖尿病的前提下吃你愛吃的東西,過你想過的日子。
4. 了解需要做些什麼才能保護你的健康(如每年檢查一次眼睛、每三個月做一次糖尿病相關檢測)。有必要就請醫師幫你做。唯有定期檢查才能在問題變得危險之前及時發現。
5. 成功的糖尿病治療是一段旅程,而非終點。當你的控制效果發生變化而找不出明顯原因,請向你的醫療團隊求助。你或許該更換藥物了。
迷思26
我必須遵守特定的「糖尿病飲食」
真相:事實上,已經沒有「糖尿病飲食」這種東西了。
現在,建議糖尿病患遵照的飲食指南和給全體美國人的指南是一樣的:吃蔬菜、水果、全麥、瘦肉、低脂乳製品、健康的脂肪和適量的纖維。再也沒有所謂「糖尿病飲食」這種事了。你甚至可以吃甜食,只要確定它們符合飲食計畫即可。對於任何患有糖尿病的人來說,能使你把血糖、膽固醇、血壓和體重維持在目標範圍,並允許你享受食物,不至於讓你覺得過分受限的飲食計畫,即有效的飲食計畫。
設計健康的飲食計畫
健康的飲食計畫也應針對食物的量、用餐時間,以及醣類(引起血糖升高的主要食物種類)的一致性等問題。
1. 量:多數營養師建議大部分的女性第 2 型糖尿病患每餐吃45g∼60g 的醣類,男性則吃 60g∼75g。你吃的食物種類或許不同,但為了維持血糖值,你每餐攝取的醣類份量應該一致。例如,如果你今天早餐吃麥片加牛奶,明天吃蔬菜歐姆蛋,那麼由於這兩份餐點的醣類含量不同,你的血糖也會迥異。
2. 用餐時間:健康的飲食計畫應針對「在什麼時候吃東西」的問題提供選擇。多數每隔四小時吃一次正餐的人不需要吃點心,因為按時吃正餐就有助於維持血糖值。但如果你服用需要吃點心的藥物,或許就必須更常吃東西了。如果你透過計算醣類的量來配合藥物及醣類攝取,你就有最大的自由決定何時用餐。
3. 貫徹性:你能堅持到底的計畫才是適合你的計畫。把你喜歡吃的健康食品納入你的醣類容許量,輪著吃,你才不會厭倦。如果你很想吃不在計畫中的食物,而且不吃會受不了,那就吃吧,只是吃完就要回歸計畫。這能避免你日後暴飲暴食。
計算油脂攝取量來減重或維持體重
多數人會計算熱量來維持體重或減重,營養師瑪格莉特.弗萊契(Megrette Fletcher)則建議改為計算脂肪:你一整天攝取的脂肪量,要等於你一餐吃下的醣類份量。因此,如果你是女性而每餐建議攝取45g∼60g 醣類,那你一天就該攝取45g∼60g的脂肪。如果你想減重,就盡量朝 45g 的那一端努力,相反地,如果你要維持體重, 60g 就是你的理想值。
脂肪、蛋白質和纖維素會如何影響血糖
醣類對血糖的影響最大,但脂肪、蛋白質和纖維素也有其作用。
脂肪和蛋白質對提升血糖值的影響微乎其微,但它們會減緩醣類的吸收。這就是為什麼許多人會覺得在吃披薩等食物時,血糖的上升會變得較慢,且高峰可能會出現在餐後四小時,而非兩小時。吃「複合式餐點」—結合脂肪、蛋白質、醣類和纖維素的餐點,能藉由減緩葡萄糖進入血液的速度來幫助穩定血糖,並增加飽足感。要製作複合式餐點相當簡單。一份含麥片、牛奶、桃子和葵花子的早餐,就是複合式餐點;它含有醣類、蛋白質、脂肪和纖維素。
纖維素也有助於穩定血糖。因為它能減緩食物在消化道前進的速度,使葡萄糖較慢進入血液。每一份量含有 5g 以上纖維素的食物,諸如豆類、高纖麥片、扁豆、燉飯或豆泥,都有助於預防血糖值激增與驟降。
助你實踐飲食計畫的致勝策略
儘管以往非常嚴格的糖尿病飲食已進化成健康的飲食計畫,你有時或許仍需一些幫助才能堅持下去。營養師弗萊契推薦一種名為「覺醒飲食」(mindful eating)的飲食策略。它有助於破除情感上的飲食習慣。「多數人吃太多東西是為了滿足情感上的飢餓。」弗萊契說。
杜克大學醫學中心的心理治療師莎夏.羅林(Sasha Loring)補充道:「多數人都沒在想自己正在吃什麼。大部分的人注意力都擺在下一口。」這兩種習慣都讓人難以產生飽足感。如果你有覺知地吃,你會專注於你正在吃的東西,有意識地品嘗每一口,並學會辨別你想吃的欲望究竟是生理還是情感需求,這樣便有助於避免吃太多和吃零食的情況。
在杜克大學與印地安那州立大學聯合進行的一項隨機對照實驗中,一些原本常暴飲暴食的人參加了為期九週的「覺醒飲食」計畫後,大吃大喝的次數從平均每週四次降為每週一次,胰島素阻抗的程度也緩和了。要練習「覺醒飲食」,請減緩用餐速度,並真正「看著」你正在吃的東西;注意它的氣味、形狀、顏色、質地和味道。享受每一次咀嚼的滿足感,專心體會你吃東西的感覺:你是著急地想吃更多東西,或覺得平靜而滿足?欲知更多有關「覺醒飲食」的資訊,請上「覺醒飲食中心」(The Center for Mindful Eating)網站。
外食也會讓你容易背離飲食的計畫。你無法確定外食食物的成分,或者一碟食物含有多少醣類或脂肪。主菜的量往往多於「一份」,而且你可能會覺得這是你該將一切警告拋諸腦後,款待自己的時候。以下是我在外食時的一些策略,讓我得以吃到我想吃的東西,也不違背我的飲食計畫。
● 讓服務生做你的盟友,問(親切地、迷人地、別有用心地問)餐廳是否能依照你的飲食需求量身訂作。
●如果主餐裡有米飯、義大利麵或馬鈴薯,而你必須注意醣類的量,可問問他們能否給你雙份綠色蔬菜或用生菜沙拉來替換醣類。
●請侍者把醬料、肉汁和沙拉醬放在旁邊。
●共享開胃菜。我和外子都會這麼做。
●主菜份量減半。如果份量太大,問餐廳能不能給你一半就好(當然價錢也要減半!)
●在甜點上桌前請餐廳幫你打包。我家附近一家餐館的套餐有附甜點,我都請他們直接打包,以免放到桌上來誘惑我。
●點菜單上沒有的東西。問問主廚能否幫你做菜單上沒有而你可以看到成分的料理。
十次有九次半,我的請求會得到微笑與尊重。餐廳想做你的生意。如果是府上附近的餐廳,讓他們知道若能給你方便,他們會常常見到你。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