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南懷瑾選集(第11卷)(典藏版)(套裝全12卷)》是國學泰斗南懷瑾先生(1918-2012)目前為止在中國大陸出版的最權威最全備的作品集。作品集涉及範圍,以時空論,乃古今中外。以現代學科分類論,乃文史哲。以傳統學術分類論,乃儒釋道,實則千門萬戶,未有不涉及者。南懷瑾選集典藏版十二卷不但是南懷瑾先生在紙面所顯現出的淵博如海之學問,有心的每一位讀者,更能從中體悟到南先生作為一位大修行人由博返約之深邃面貌。
眾所周知,中國傳統文化千門萬戶,鬱鬱璨璨,而儒道釋實為其綱要。南先生會通三教,群機都攝,尤擅講論佛法,拈花一脈,紹流如緒,浩浩乎卮言日出,妙義宛然,等身著作,千言萬語,一一從智慧海中稱性流出,而皆為眾人講說,讀其書,想其人,山高水長,人所唱歎。
癸巳之春,中國大陸有南先生其人其書已二十餘載,經臺灣老古文化獨家授權,《南懷瑾選集》在原來基礎上體量擴容為12卷。復旦大學出版社精心審讀校對,善為裝幀,名之為《南懷瑾選集》典藏版以行世。
《南懷瑾選集》典藏版各卷收錄作品皆為當代學術精華,二十餘年來無數讀者從中受益。具體書目為:第一卷:《論語別裁》。第二卷:《老子他說》、《孟子旁通》。第三卷:《莊子諵譁》。第四卷:《易經雜說》、《易經系傳別講》。第五卷:《禪宗與道家》、《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秘學》、《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第六卷:《禪海蠡測》、《禪話》、《中國佛教發展史略》、《中國道教發展史略》。第七卷:《歷史的經驗》、《亦新亦舊的一代》、《中國文化泛言》。第八卷:《如何修證佛法》、《藥師經的濟世觀》、《學佛者的基本信念》。第九卷:《金剛經說什麼》、《楞嚴大義今釋》。第十卷:《圓覺經略說》、《定慧初修》、《楞伽大義今釋》。第十一卷:《原本大學微言》。第十二卷:《南懷瑾講演錄》、《南懷瑾與彼得?聖吉》、《答問青壯年參禪者》、《人生的起點和終站》。
《大學》是儒家的代表作之一,相傳為孔子的學生曾子(曾參)所著。它與《中庸》《論語》《孟子》合稱“四書”,是宋代以後士人學子必讀的教科書。文中以“明明德”、“親民”、“至善”為綱,“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目,對道德修養與社會政治的關係作了系統的論述,對我國古代的思想文化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原本大學微言》是南懷瑾先生有關《大學》的講記。書名中說的“原本大學”,指的是《大學》的古本《小戴禮記?大學》。南先生以淵博的學識,綜羅大量的文史典故,對《大學》中的微言大義作了揭示,給人以知識的樂趣和人生的啟悟。
眾所周知,中國傳統文化千門萬戶,鬱鬱璨璨,而儒道釋實為其綱要。南先生會通三教,群機都攝,尤擅講論佛法,拈花一脈,紹流如緒,浩浩乎卮言日出,妙義宛然,等身著作,千言萬語,一一從智慧海中稱性流出,而皆為眾人講說,讀其書,想其人,山高水長,人所唱歎。
癸巳之春,中國大陸有南先生其人其書已二十餘載,經臺灣老古文化獨家授權,《南懷瑾選集》在原來基礎上體量擴容為12卷。復旦大學出版社精心審讀校對,善為裝幀,名之為《南懷瑾選集》典藏版以行世。
《南懷瑾選集》典藏版各卷收錄作品皆為當代學術精華,二十餘年來無數讀者從中受益。具體書目為:第一卷:《論語別裁》。第二卷:《老子他說》、《孟子旁通》。第三卷:《莊子諵譁》。第四卷:《易經雜說》、《易經系傳別講》。第五卷:《禪宗與道家》、《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秘學》、《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第六卷:《禪海蠡測》、《禪話》、《中國佛教發展史略》、《中國道教發展史略》。第七卷:《歷史的經驗》、《亦新亦舊的一代》、《中國文化泛言》。第八卷:《如何修證佛法》、《藥師經的濟世觀》、《學佛者的基本信念》。第九卷:《金剛經說什麼》、《楞嚴大義今釋》。第十卷:《圓覺經略說》、《定慧初修》、《楞伽大義今釋》。第十一卷:《原本大學微言》。第十二卷:《南懷瑾講演錄》、《南懷瑾與彼得?聖吉》、《答問青壯年參禪者》、《人生的起點和終站》。
《大學》是儒家的代表作之一,相傳為孔子的學生曾子(曾參)所著。它與《中庸》《論語》《孟子》合稱“四書”,是宋代以後士人學子必讀的教科書。文中以“明明德”、“親民”、“至善”為綱,“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目,對道德修養與社會政治的關係作了系統的論述,對我國古代的思想文化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原本大學微言》是南懷瑾先生有關《大學》的講記。書名中說的“原本大學”,指的是《大學》的古本《小戴禮記?大學》。南先生以淵博的學識,綜羅大量的文史典故,對《大學》中的微言大義作了揭示,給人以知識的樂趣和人生的啟悟。
作者簡介
南懷瑾,1928年生於浙江溫州樂清縣,以書香門第,幼承庭訓,泛覽舊學,又勤于習武。抗戰伊始,先生甫冠,乃投筆從戎,躍馬西南,爾後執教於當時的中央軍校及金陵大學。先生資稟超脫,不為物羈,每逢閒暇,芒鞋竹杖,遍歷山川,訪求大德,遭逢奇人異士甚夥,轉益多師,皆助道行。曾閉關峨眉山大坪寺三載,絕頂風雪,覃思賾奧,遍窺佛藏。旋走康藏,謁密教高僧,于藏傳佛教各派教義,均有精深研究。既離藏,轉赴昆明,初講學于雲南大學,後任教于四川大學。
名人/編輯推薦
《南懷瑾選集(典藏版)(第11卷)》編輯推薦:璀璨國學,正知不絕,南師一脈,紹繼如縷。見地、修證、行愿,拈提精要,光耀千古,會通儒道釋,勤懇宣說,皆為眾人,日月行邁,傾心相伴,惠澤不竭,今當典藏。南懷瑾選集典藏版12卷,目前最全的南先生著作匯集,復旦大學出版社全新校訂,隆重推出。臺灣老古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獨家授權,依臺灣老古文化最新版審讀校訂,南懷瑾思想體系的一次新的總匯,中國大陸最為精準的南氏作品集。
中國傳統文化千門萬戶,郁郁璨璨,而儒道釋為其綱要,先生會通三教,群機都攝,尤擅講論佛法,拈花一脈,紹流如緒,浩浩乎卮言日出,妙義宛然,等身著作,千言萬語,一一從智慧海中稱性流出,而皆為眾人講說,讀其書,想其人,山高水長,人所唱嘆。
《南懷瑾選集》(典藏版)12卷本與原《南懷瑾選集》10卷本的差別:
1.經臺灣老古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授權,增入《莊子諵譁》、《南懷瑾與彼得?圣吉》、《南懷瑾講演錄》、《答問青壯年參禪者》、《人生的起點與終站》五書(中國大陸獨家發行),與原十卷本合并,厘定為十二卷,重加校訂,善為裝幀,名之為典藏版以行世。
2.對典藏版的十二卷本逐字逐句進行重新審稿,首要的注意點即在書中的知識類問題上,眾所周知,復旦版十卷本中的絕大部分內容是南先生的演講或講課整理稿,興之所至,難免有所不夠準確之處,雖然經過臺灣老古同仁的細心訂正,但不可避免的仍需大量仔細的編校工作。
3.在臺灣老古的要求下,我們對復旦版和老古文化最新版的全部不同處,進行了逐一核對。這些不同處,是根據當時的社會情況有所取舍的,大概分為4種情況:(1)知識類不同,既有同一名詞在說法上的不同,也有復旦版對老古版某些概念進一步的說明,有些進一步的釋義工作,對大陸讀者來說,的確很有必要。(2)義理不同。(3)根據當時社會思想狀況,對書中尤其是宗教性內容作了刪改,這次據現狀作了一定的恢復。(4)主觀增刪,比如書中南先生帶領弟子學習佛法時的儀式性內容被刪去,其實影響了理解相關義理的完整性。以上四類情形這次均酌情予以恢復。
4.重新撰寫南懷瑾選集典藏版出版緣起,并數易其稿,力圖在新形勢下,能盡量客觀地描述南先生的生平,以及我們所能窺見到的他的成就。
5.重新改定十二卷本每一種著作的出版說明,除了交代該著作的背景外,也準確地說明了該著作的最新版本情況。
6.出于市場角度考慮,對典藏版的版式統一進行了美化處理,封面亦重新設計。
中國傳統文化千門萬戶,郁郁璨璨,而儒道釋為其綱要,先生會通三教,群機都攝,尤擅講論佛法,拈花一脈,紹流如緒,浩浩乎卮言日出,妙義宛然,等身著作,千言萬語,一一從智慧海中稱性流出,而皆為眾人講說,讀其書,想其人,山高水長,人所唱嘆。
《南懷瑾選集》(典藏版)12卷本與原《南懷瑾選集》10卷本的差別:
1.經臺灣老古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授權,增入《莊子諵譁》、《南懷瑾與彼得?圣吉》、《南懷瑾講演錄》、《答問青壯年參禪者》、《人生的起點與終站》五書(中國大陸獨家發行),與原十卷本合并,厘定為十二卷,重加校訂,善為裝幀,名之為典藏版以行世。
2.對典藏版的十二卷本逐字逐句進行重新審稿,首要的注意點即在書中的知識類問題上,眾所周知,復旦版十卷本中的絕大部分內容是南先生的演講或講課整理稿,興之所至,難免有所不夠準確之處,雖然經過臺灣老古同仁的細心訂正,但不可避免的仍需大量仔細的編校工作。
3.在臺灣老古的要求下,我們對復旦版和老古文化最新版的全部不同處,進行了逐一核對。這些不同處,是根據當時的社會情況有所取舍的,大概分為4種情況:(1)知識類不同,既有同一名詞在說法上的不同,也有復旦版對老古版某些概念進一步的說明,有些進一步的釋義工作,對大陸讀者來說,的確很有必要。(2)義理不同。(3)根據當時社會思想狀況,對書中尤其是宗教性內容作了刪改,這次據現狀作了一定的恢復。(4)主觀增刪,比如書中南先生帶領弟子學習佛法時的儀式性內容被刪去,其實影響了理解相關義理的完整性。以上四類情形這次均酌情予以恢復。
4.重新撰寫南懷瑾選集典藏版出版緣起,并數易其稿,力圖在新形勢下,能盡量客觀地描述南先生的生平,以及我們所能窺見到的他的成就。
5.重新改定十二卷本每一種著作的出版說明,除了交代該著作的背景外,也準確地說明了該著作的最新版本情況。
6.出于市場角度考慮,對典藏版的版式統一進行了美化處理,封面亦重新設計。
序
南懷瑾選集典藏版出版緣起
南懷瑾先生(1918-2012),生于浙江溫州樂清縣,以書香門第,幼承庭訓,泛覽舊學,又勤于習武。抗戰伊始,先生甫冠,乃投筆從戎,躍馬西南,爾后執教于當時的中央軍校及金陵大學。先生資稟超脫,不為物羈,每逢閑暇,芒鞋竹杖,遍歷山川,訪求大德,遭逢奇人異士甚夥,轉益多師,皆助道行。曾閉關峨眉山大坪寺三載,絕頂風雪,覃思賾奧,遍窺佛藏。旋走康藏,謁密教高僧,于藏傳佛教各派教義,均有精深研究。既離藏,轉赴昆明,初講學于云南大學,后任教于四川大學。抗戰勝利后返鄉,不久歸隱杭州天竺和江西廬山,潛心治學。后至臺灣,受聘于文化大學、輔仁大學,以及其他大學、研究所,又傳學日本、美國和中美洲諸國。2006年創建太湖大學堂于江蘇吳江的太湖之濱,絳帳傳薪,弦歌不輟。
中國傳統文化千門萬戶,郁郁璨璨,而儒道釋為其綱要,先生會通三教,群機都攝,尤擅講論佛法,拈花一脈,紹流如緒,浩浩乎卮言日出,妙義宛然,等身著作,千言萬語,一一從智慧海中稱性流出,而皆為眾人講說,讀其書,想其人,山高水長,人所唱嘆。
復旦大學出版社于1990年梓行《論語別裁》,此先生文字首現于中國大陸,此后又有二十四種重要作品陸續推出,澤被讀者,甲于書業。2003年7月,經先生和原出版單位授權,復旦大學出版社將二十四種著述編成十卷,精裝刊印,風行宇內。
癸巳之春,中國大陸有先生其人其書已二十余載,經臺灣老古文化獨家授權,《南懷瑾選集》體量擴容為12卷。復旦大學出版社精心審讀校對,善為裝幀,名之為《南懷瑾選集》典藏版以行世。又排印《論語別裁》線裝限量本,古雅可寶,貢獻書林。
《南懷瑾選集》典藏版各卷收錄情況如下:
第一卷:《論語別裁》
第二卷:《老子他說》、《孟子旁通》
第三卷:《莊子諵譁》
第四卷:《易經雜說》、《易經系傳別講》
第五卷:《禪宗與道家》、《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秘學》、《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
第六卷:《禪海蠡測》、《禪話》、《中國佛教發展史略》、《中國道教發展史略》
第七卷:《歷史的經驗》、《亦新亦舊的一代》、《中國文化泛言》
第八卷:《如何修證佛法》、《藥師經的濟世觀》、《學佛者的基本信念》
第九卷:《金剛經說什么》、《楞嚴大義今釋》
第十卷:《圓覺經略說》、《定慧初修》、《楞伽大義今釋》
第十一卷:《原本大學微言》
第十二卷:《南懷瑾講演錄》、《南懷瑾與彼得?圣吉》、《答問青壯年參禪者》、《人生的起點和終站》。
復旦大學出版社 謹識
南懷瑾先生(1918-2012),生于浙江溫州樂清縣,以書香門第,幼承庭訓,泛覽舊學,又勤于習武。抗戰伊始,先生甫冠,乃投筆從戎,躍馬西南,爾后執教于當時的中央軍校及金陵大學。先生資稟超脫,不為物羈,每逢閑暇,芒鞋竹杖,遍歷山川,訪求大德,遭逢奇人異士甚夥,轉益多師,皆助道行。曾閉關峨眉山大坪寺三載,絕頂風雪,覃思賾奧,遍窺佛藏。旋走康藏,謁密教高僧,于藏傳佛教各派教義,均有精深研究。既離藏,轉赴昆明,初講學于云南大學,后任教于四川大學。抗戰勝利后返鄉,不久歸隱杭州天竺和江西廬山,潛心治學。后至臺灣,受聘于文化大學、輔仁大學,以及其他大學、研究所,又傳學日本、美國和中美洲諸國。2006年創建太湖大學堂于江蘇吳江的太湖之濱,絳帳傳薪,弦歌不輟。
中國傳統文化千門萬戶,郁郁璨璨,而儒道釋為其綱要,先生會通三教,群機都攝,尤擅講論佛法,拈花一脈,紹流如緒,浩浩乎卮言日出,妙義宛然,等身著作,千言萬語,一一從智慧海中稱性流出,而皆為眾人講說,讀其書,想其人,山高水長,人所唱嘆。
復旦大學出版社于1990年梓行《論語別裁》,此先生文字首現于中國大陸,此后又有二十四種重要作品陸續推出,澤被讀者,甲于書業。2003年7月,經先生和原出版單位授權,復旦大學出版社將二十四種著述編成十卷,精裝刊印,風行宇內。
癸巳之春,中國大陸有先生其人其書已二十余載,經臺灣老古文化獨家授權,《南懷瑾選集》體量擴容為12卷。復旦大學出版社精心審讀校對,善為裝幀,名之為《南懷瑾選集》典藏版以行世。又排印《論語別裁》線裝限量本,古雅可寶,貢獻書林。
《南懷瑾選集》典藏版各卷收錄情況如下:
第一卷:《論語別裁》
第二卷:《老子他說》、《孟子旁通》
第三卷:《莊子諵譁》
第四卷:《易經雜說》、《易經系傳別講》
第五卷:《禪宗與道家》、《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秘學》、《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
第六卷:《禪海蠡測》、《禪話》、《中國佛教發展史略》、《中國道教發展史略》
第七卷:《歷史的經驗》、《亦新亦舊的一代》、《中國文化泛言》
第八卷:《如何修證佛法》、《藥師經的濟世觀》、《學佛者的基本信念》
第九卷:《金剛經說什么》、《楞嚴大義今釋》
第十卷:《圓覺經略說》、《定慧初修》、《楞伽大義今釋》
第十一卷:《原本大學微言》
第十二卷:《南懷瑾講演錄》、《南懷瑾與彼得?圣吉》、《答問青壯年參禪者》、《人生的起點和終站》。
復旦大學出版社 謹識
目次
《原本大學微言》:
導讀
第一篇:開宗明義
一、原本《大學》的原貌
二、從教授來訪說起
自幼誦讀益處多
但開風氣不為師
三、沉冤莫白的“四書”
被誤用於考取功名
變本加厲的新八股
四、書生大半出農村
傳統的農村生活
農村自動自發的教育
五、啟蒙教育的審思
一夜發白《千字文》
先學做人,再談政治
六、烏鴉式的讀書法
但求能夠寫信記帳
學童“齊放好喉嚨”
七、先擺幾個方塊陣
“道”字的五個內涵
“德”字的內涵
“天”字的五個內涵
八、大人之學的探討
怎樣才算是“大人”?
《乾卦?文言》新解
還它的本來面目
九、中原文化的精品
北方與南方的文學風格
《大學》首文竟可以治病!
十、《大學》修養的次第
四綱、七證、八目
自立立人而達於至善
自覺覺他而覺行圓滿
十一、朱晦翁昧改《大學》
“親民”改作“新民”!
擅自改編《大學》次序
一字之差的故事
十二、“明明德”要“明”什麼?
宋儒理學興起的背景
朱子“虛靈不昧”說的探究
第二篇:七證的修養功夫
十三、千古難明唯自“知”
謝謝你沒有說破
“渾沌”竟不得好報!
十四、沿流不“止”問如何
“知”與“止”的互動關係
吹毛用了急須磨
十五、實在難能說一“定”
“止”與“定”的因果關係
九次第定的修證功夫
“覺”與“觀”的四個層次
十六、寧“靜”致遠究如何
重點在“淡泊”上
“動”與“靜”的現象
形而上之道的“靜”
千斤之重的“能”字
十七、無處將心為汝“安”
須先做到身心“輕安”
徹底“安心”的故事
十八、眾裡尋他千百“度”
“慮”及“思”、“想”的意義
“慮而得”的道理
第三篇:內明之學
十九、萬古帝王師之學
曾子“內聖外王”的大手筆
莊子所見略同
“聖王”須德術兼備
二十、知所先後的知性
胎兒是否有“知”?
王陽明如何“致知”?
明辨“能知”與“所知”
“生而神靈”參《內經》
二一、致知與格物
從“知人”到“知物”之性
《易經.系傳》可旁通
窮理盡性,以濟天下
二二、智知萬物自知難
看萬物如何分類
仁民愛物天下平
二三、物欲催人肯自憐
反觀人類發展史
東西方分野的關鍵
追逐消費的危機
二四、身心情智與物化
人身只有使用權
從《內經》看修身的內涵
心物一元防“物化”
二五、誠意正心修身與知至
從“性”到“性理”之學
自性如何“止於至善”?
由“意”衍生的各種心態
心、意、識(知性)的差別
從人身生命的形成說起
行為大半受情緒影響
二六、堯舜不來周孔遠
堯舜周公的好榜樣
孔子重視仁民愛物而尊王
第四篇:外用之學
二七、三代以後的帝王與平民
“齊家”的婦女真偉大
帝王家庭問題多
管仲與齊桓公的精彩對話
二八、帝王樣板齊桓公
真正的政治家是什麼?
齊桓公是什麼樣的人物?
管仲怎麼報答鮑叔牙?
今天還須向管仲借鏡
二九、身世堪憐一霸君
一統中國的歷史背景
呂不韋的“奇貨”投資計劃
秦始皇從整頓宮闈著手
秦始皇的性格是如何形成?
秦始皇的一封親筆信
滅六國者,六國也
三十、秦始皇治國之道評議
奉行秦孝公以來的法治
焚書坑儒事件的真相
郡縣為中央的“分公司”
張良一席關鍵性的盤算
三一、歷代帝王修身齊家有幾人?
“修身”從自我批評做起
大舜孝感天地平天下
三二、劉邦打天下而不能“齊家”
從劉邦的“龍顏”說起
“豁達”背後的身世和性格
“驕縱”的呂後實在不簡單
史書給劉邦的短評
劉邦與呂後之間的鉤心鬥角
為劉漢後代的悲劇奏了序曲
三三、慈惠愛人的漢文帝
得力于母親的教誨
兩封信就化解了兩場兵災
賈誼堪問唯鬼神
漢武帝、元帝文化政策的流弊
第五篇:內外兼修之道
三四、從自淨其“意”做起
原本《大學》自釋“誠意”的八正知
自欺、欺人、被人欺三步曲
“慎獨”要慎什麼樣的“獨”?
“誠於中,形於外”的深遠道理
學養須從日常行事中過來
總結歷史人物經驗在“自明”
君子為什麼“無所不用其極”?
“誠意”在外用上也須“知止”
三五、修身與正心
人身難得要珍惜
“心”能轉“身”的道理
管子有關身心的學說
莊子特別為殘障者加油!
中印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修身的重點在正其心
三六、中國文化傳統的“家”
祠堂曾是社會安定的基石
“社會福利”工作由來已久
從“張公百忍”的故事說起
堯可不願多子多孫哪!
三七、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修身齊家的五個心理問題
由“親愛”而產生心理偏差的故事
由“賤惡”而產生心理偏差的故事
從“畏敬”鬼神說到近代“人造神”
從史實中領悟“畏敬”的正反道理
從史實中體會“哀矜”的正反作用
從史實中瞭解“敖惰”的心理背景
給自己、父母、領導人的啟示
第六篇:齊家治國
三八、從治國必齊其家說起
中國上古社會以“禮治”為主
談“民主”要從自己身上做起
三九、周室治國齊家的故事
“三太”的母儀
太伯推位讓國的遺風
週末第一文化大使——季劄
孝、弟、慈的道理
推位讓國與統一江山
四十、治國當家的原則
自知與知人
出使西藏的禪宗大師
從清朝得到的歷史教訓
四一、法治與治法
為什麼“率天下以暴,而民從之”?
制定法令的基本原則
多做好事才是真修行、真學問
四二、先看《詩經》怎麼說
“宜室宜家”的深意
溫柔敦厚的詩教
四三、煉石補天靠母性
從“只知有母”到“女主內”的演變
“三從四德”的時代意義
四四、治國齊家須女寶
從“婦德”到“母儀天下”
“為政”不等於“政治”
第七篇:治國平天下
四五、人世難能天下平
先瞭解“天下”的原義
什麼叫“矩之道”?
四六、天秤不自作低昂
當政者“不中不正”的後果
先“立德”才能得民心
當政者特別要注意一言一行
“財”、“貨”的原義
劉邦、李淵、朱元璋的老實話
四七、上臺容易下臺難
阿斗與孫皓的對比
劉毅的大膽直言
四八、魏晉南北朝的時代
要瞭解當時的三個關鍵問題
“胡”、“華”民族的混和
胡漢文化的另一面
石勒與佛圖澄的故事
苻堅見不到鳩摩羅什
儒家沉寂、佛家昌盛的時代
四九、南朝權位戲連場
劉准、蕭衍、蕭繹、陳叔寶的故事
楊堅、楊廣父子的故事
誰能逃避無形的因果定律?
五十、所治在法,能治在人
曾子從《秦誓》上發揮
秦穆公重用百里奚
“蹇叔哭師”的故事
由余論文化與文明之辨
怎樣對待鄰國的聖人
從三方面來看秦穆公
五一、義利之辨的財經學說
民富即國富,國富則民強
注重財政的名相、名臣
曾子處義利之間的故事
如果孔門弟子少了子貢,行嗎?
《貨殖列傳》的妙論卓見
第八篇:儒學演化與國家發展
五二、宋儒程明道《定性書》點滴
從佛教傳入到理學的興起
康熙善學《定性書》
五三、“四書”、“五經”和中國文化
五經博士的開始
玄學和玄談的時代
唐代文藝輝煌的風韻
儒佛道與唐代文化
百丈禪師與呂純陽的深遠影響
《原道》與《複性書》的出現
五四、儒家經學與李唐五代
五代是第二次南北朝的開始
李嗣源的向天禱祝
五五、兩宋守文弱主的由來
杜太后“母儀可風”
“燭影斧聲”的疑案
宋真宗神道設教的愚民政策
五六、宋初文運和宋儒理學
文運鼎盛的前因
錢若水一番有骨氣的話
范仲淹是真正的儒宗儒行
栽培宋初一代大儒
北宋後期儒林道學的現象
蘇東坡對神宗的建議
五七、南宋王朝和四書章句
宋高宗兩道互相矛盾的詔書
評朱子所謂“帝王之學”
主張學以致用的名儒
五八、蒙古西征與西方人的誤解
成吉思汗為何西征?
以藏密為主之下的儒家
五九、明清的科舉與宋儒的理學
為朱元璋做個心理分析
科舉取士的利弊
陽明學說的興起
總結明朝的政治文化
六十、外示儒學內用佛老的清朝
清取天下幾異數
勤于治學的康熙
中國之患重在邊防
六一、從雍正說到乾隆4
晝夜勤勞“辦事定”
雍正如何“平天下”
大禪師整頓佛教
定鼎守成一奇才
十全老人的乾隆
第九篇:西方文化與中國
六二、鳥瞰西方文化的演變
明清之際的中西文化交流
清初以來西方國家的重大變革
美國文化與美式霸主
六三、反思檢討三大問題
一、有關國際形勢問題
二、西方的文化和文明
三、有關人文文化與政治社會
六四、結語:中國希望和平共存的世界
……
導讀
第一篇:開宗明義
一、原本《大學》的原貌
二、從教授來訪說起
自幼誦讀益處多
但開風氣不為師
三、沉冤莫白的“四書”
被誤用於考取功名
變本加厲的新八股
四、書生大半出農村
傳統的農村生活
農村自動自發的教育
五、啟蒙教育的審思
一夜發白《千字文》
先學做人,再談政治
六、烏鴉式的讀書法
但求能夠寫信記帳
學童“齊放好喉嚨”
七、先擺幾個方塊陣
“道”字的五個內涵
“德”字的內涵
“天”字的五個內涵
八、大人之學的探討
怎樣才算是“大人”?
《乾卦?文言》新解
還它的本來面目
九、中原文化的精品
北方與南方的文學風格
《大學》首文竟可以治病!
十、《大學》修養的次第
四綱、七證、八目
自立立人而達於至善
自覺覺他而覺行圓滿
十一、朱晦翁昧改《大學》
“親民”改作“新民”!
擅自改編《大學》次序
一字之差的故事
十二、“明明德”要“明”什麼?
宋儒理學興起的背景
朱子“虛靈不昧”說的探究
第二篇:七證的修養功夫
十三、千古難明唯自“知”
謝謝你沒有說破
“渾沌”竟不得好報!
十四、沿流不“止”問如何
“知”與“止”的互動關係
吹毛用了急須磨
十五、實在難能說一“定”
“止”與“定”的因果關係
九次第定的修證功夫
“覺”與“觀”的四個層次
十六、寧“靜”致遠究如何
重點在“淡泊”上
“動”與“靜”的現象
形而上之道的“靜”
千斤之重的“能”字
十七、無處將心為汝“安”
須先做到身心“輕安”
徹底“安心”的故事
十八、眾裡尋他千百“度”
“慮”及“思”、“想”的意義
“慮而得”的道理
第三篇:內明之學
十九、萬古帝王師之學
曾子“內聖外王”的大手筆
莊子所見略同
“聖王”須德術兼備
二十、知所先後的知性
胎兒是否有“知”?
王陽明如何“致知”?
明辨“能知”與“所知”
“生而神靈”參《內經》
二一、致知與格物
從“知人”到“知物”之性
《易經.系傳》可旁通
窮理盡性,以濟天下
二二、智知萬物自知難
看萬物如何分類
仁民愛物天下平
二三、物欲催人肯自憐
反觀人類發展史
東西方分野的關鍵
追逐消費的危機
二四、身心情智與物化
人身只有使用權
從《內經》看修身的內涵
心物一元防“物化”
二五、誠意正心修身與知至
從“性”到“性理”之學
自性如何“止於至善”?
由“意”衍生的各種心態
心、意、識(知性)的差別
從人身生命的形成說起
行為大半受情緒影響
二六、堯舜不來周孔遠
堯舜周公的好榜樣
孔子重視仁民愛物而尊王
第四篇:外用之學
二七、三代以後的帝王與平民
“齊家”的婦女真偉大
帝王家庭問題多
管仲與齊桓公的精彩對話
二八、帝王樣板齊桓公
真正的政治家是什麼?
齊桓公是什麼樣的人物?
管仲怎麼報答鮑叔牙?
今天還須向管仲借鏡
二九、身世堪憐一霸君
一統中國的歷史背景
呂不韋的“奇貨”投資計劃
秦始皇從整頓宮闈著手
秦始皇的性格是如何形成?
秦始皇的一封親筆信
滅六國者,六國也
三十、秦始皇治國之道評議
奉行秦孝公以來的法治
焚書坑儒事件的真相
郡縣為中央的“分公司”
張良一席關鍵性的盤算
三一、歷代帝王修身齊家有幾人?
“修身”從自我批評做起
大舜孝感天地平天下
三二、劉邦打天下而不能“齊家”
從劉邦的“龍顏”說起
“豁達”背後的身世和性格
“驕縱”的呂後實在不簡單
史書給劉邦的短評
劉邦與呂後之間的鉤心鬥角
為劉漢後代的悲劇奏了序曲
三三、慈惠愛人的漢文帝
得力于母親的教誨
兩封信就化解了兩場兵災
賈誼堪問唯鬼神
漢武帝、元帝文化政策的流弊
第五篇:內外兼修之道
三四、從自淨其“意”做起
原本《大學》自釋“誠意”的八正知
自欺、欺人、被人欺三步曲
“慎獨”要慎什麼樣的“獨”?
“誠於中,形於外”的深遠道理
學養須從日常行事中過來
總結歷史人物經驗在“自明”
君子為什麼“無所不用其極”?
“誠意”在外用上也須“知止”
三五、修身與正心
人身難得要珍惜
“心”能轉“身”的道理
管子有關身心的學說
莊子特別為殘障者加油!
中印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修身的重點在正其心
三六、中國文化傳統的“家”
祠堂曾是社會安定的基石
“社會福利”工作由來已久
從“張公百忍”的故事說起
堯可不願多子多孫哪!
三七、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修身齊家的五個心理問題
由“親愛”而產生心理偏差的故事
由“賤惡”而產生心理偏差的故事
從“畏敬”鬼神說到近代“人造神”
從史實中領悟“畏敬”的正反道理
從史實中體會“哀矜”的正反作用
從史實中瞭解“敖惰”的心理背景
給自己、父母、領導人的啟示
第六篇:齊家治國
三八、從治國必齊其家說起
中國上古社會以“禮治”為主
談“民主”要從自己身上做起
三九、周室治國齊家的故事
“三太”的母儀
太伯推位讓國的遺風
週末第一文化大使——季劄
孝、弟、慈的道理
推位讓國與統一江山
四十、治國當家的原則
自知與知人
出使西藏的禪宗大師
從清朝得到的歷史教訓
四一、法治與治法
為什麼“率天下以暴,而民從之”?
制定法令的基本原則
多做好事才是真修行、真學問
四二、先看《詩經》怎麼說
“宜室宜家”的深意
溫柔敦厚的詩教
四三、煉石補天靠母性
從“只知有母”到“女主內”的演變
“三從四德”的時代意義
四四、治國齊家須女寶
從“婦德”到“母儀天下”
“為政”不等於“政治”
第七篇:治國平天下
四五、人世難能天下平
先瞭解“天下”的原義
什麼叫“矩之道”?
四六、天秤不自作低昂
當政者“不中不正”的後果
先“立德”才能得民心
當政者特別要注意一言一行
“財”、“貨”的原義
劉邦、李淵、朱元璋的老實話
四七、上臺容易下臺難
阿斗與孫皓的對比
劉毅的大膽直言
四八、魏晉南北朝的時代
要瞭解當時的三個關鍵問題
“胡”、“華”民族的混和
胡漢文化的另一面
石勒與佛圖澄的故事
苻堅見不到鳩摩羅什
儒家沉寂、佛家昌盛的時代
四九、南朝權位戲連場
劉准、蕭衍、蕭繹、陳叔寶的故事
楊堅、楊廣父子的故事
誰能逃避無形的因果定律?
五十、所治在法,能治在人
曾子從《秦誓》上發揮
秦穆公重用百里奚
“蹇叔哭師”的故事
由余論文化與文明之辨
怎樣對待鄰國的聖人
從三方面來看秦穆公
五一、義利之辨的財經學說
民富即國富,國富則民強
注重財政的名相、名臣
曾子處義利之間的故事
如果孔門弟子少了子貢,行嗎?
《貨殖列傳》的妙論卓見
第八篇:儒學演化與國家發展
五二、宋儒程明道《定性書》點滴
從佛教傳入到理學的興起
康熙善學《定性書》
五三、“四書”、“五經”和中國文化
五經博士的開始
玄學和玄談的時代
唐代文藝輝煌的風韻
儒佛道與唐代文化
百丈禪師與呂純陽的深遠影響
《原道》與《複性書》的出現
五四、儒家經學與李唐五代
五代是第二次南北朝的開始
李嗣源的向天禱祝
五五、兩宋守文弱主的由來
杜太后“母儀可風”
“燭影斧聲”的疑案
宋真宗神道設教的愚民政策
五六、宋初文運和宋儒理學
文運鼎盛的前因
錢若水一番有骨氣的話
范仲淹是真正的儒宗儒行
栽培宋初一代大儒
北宋後期儒林道學的現象
蘇東坡對神宗的建議
五七、南宋王朝和四書章句
宋高宗兩道互相矛盾的詔書
評朱子所謂“帝王之學”
主張學以致用的名儒
五八、蒙古西征與西方人的誤解
成吉思汗為何西征?
以藏密為主之下的儒家
五九、明清的科舉與宋儒的理學
為朱元璋做個心理分析
科舉取士的利弊
陽明學說的興起
總結明朝的政治文化
六十、外示儒學內用佛老的清朝
清取天下幾異數
勤于治學的康熙
中國之患重在邊防
六一、從雍正說到乾隆4
晝夜勤勞“辦事定”
雍正如何“平天下”
大禪師整頓佛教
定鼎守成一奇才
十全老人的乾隆
第九篇:西方文化與中國
六二、鳥瞰西方文化的演變
明清之際的中西文化交流
清初以來西方國家的重大變革
美國文化與美式霸主
六三、反思檢討三大問題
一、有關國際形勢問題
二、西方的文化和文明
三、有關人文文化與政治社會
六四、結語:中國希望和平共存的世界
……
書摘/試閱
歷史上描寫漢高祖劉邦,豁達大度。事實上,劉邦還不及齊桓公的胸襟。他因為鮑叔牙的話,提醒他的興趣,就赦免了管仲,甚至把整個政權都交給他辦,委任為相,還尊稱他叫仲父,等于現代人叫干爸或大爺,因為管仲比他歲數大得多。
更有意思的一段,要看齊桓公與管仲的對話:
管仲說:“斧鉞之人也,幸以護生,以屬其腰領,臣之祿也。若知國政,非臣之任也。”我是應該被你砍頭的罪人,但非常僥幸的,你能原諒放過我,還保全了我的頭和腰身連在一起活著,只要你給我一口飯吃就好了。如果要我擔任國家的大政,恐怕不是我能勝任的吧!
齊桓公很干脆地說:“子大夫受政,寡人勝任。子大夫不受政,寡人恐崩。”只要你先生肯接受我的委任,擔任國家政治的重任,那我一定做得好國家領導的重任。如果你不肯擔任重責,我恐怕自己會攪崩了!
你看他說得多么坦白誠懇,所以管仲也很快地答應了。這叫做早已兩廂情愿,彼此客氣一番,當然一拍即合。好比現在京戲上唱的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都是彼此心照不宣了。歷史政治上,有時是很討厭、很可怕的。但有時,真如兒戲,一場天下大事,只在三言兩語,談笑間決定了全盤的命運。猶如賭徒,揮手一擲,滿盤皆贏,但也可能一敗涂地。所以古人說:“雖日人事,豈非天命哉!”但精彩的還在下文呢!
過了三天,齊桓公對管仲說:“寡人有大邪三,其猶尚可以為國乎?”老實對你講,我這個人,有三樣很大的壞毛病,據你看,我真的還可以做大事業,可以擔當一個國家的領導人嗎?管仲說:“臣未得聞。”我還沒有聽人講過你的缺點(其實,管仲這句話是謊話,故意給齊桓公留點面子,保存他的自尊心)。
齊桓公就說,第一“寡人不幸而好田,晦夜而至禽側田,莫不見禽而后反,諸侯使者無所致,百官有司無所復”。我真不幸,平生癖愛出去打獵,不管白天夜里,喜歡獵捕禽獸為樂。每次打獵,一定要獵獲到很多動物,才肯回來。所以使各國來的大使,等了很久也見不到面。政府里的百官和擔任公職的人們,沒有機會向我匯報請示。因為我只管好玩,不喜歡辦公做事。
管仲說,“惡則惡矣,然非其急者也”。這種習慣,壞是很壞,但還不是最重要的關鍵。
齊桓公又說,第二我很不幸,喜歡喝酒,白天夜里,連續地喝。那些外國使節,根本見不到我的面(省略原文)。
管仲說,這也是很壞的惡習慣,但還不是最關鍵的。
齊桓公再說,第三我有很不好的稟性污點,非常喜歡女色,而且亂來。因此,在長輩中的阿姑,平輩的姊妹,都有被我污染的,就不能出嫁了(這就是古代大家族社會的陰暗面)!
管仲說,這是壞透了的習慣,但還不算是最重要的關鍵。
齊桓公聽到管仲這樣答復,真的奇怪,用一副怪模怪樣的眼光,很緊張地問管仲,你說我有這三樣很壞的惡習慣,都還可以擔當領導國家的大任,那么,還有什么不可以的事呢?
管仲說:“人君唯優與不敏則不可。優則亡眾,不敏不及事。”做一個國家主體的領導人,最要緊的不是一個優哉游哉、優柔寡斷、沒有智慧、拿不定主張的個性,同時,又不夠聰明,碰到事情,反應不敏捷,有這兩種毛病,實在不足以擔當治國的重任。因為優柔寡斷、馬馬虎虎,使部下輕視,失去崇敬信仰的重心,能干肯干的人才就別有作為了。如果碰到事情,反應不靈敏,缺乏決斷,糊里糊涂,那還能做什么事呢?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