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025新年快樂!買書領券省荷包
中國民族關係散論
滿額折

中國民族關係散論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60 元
優惠價
90324
庫存:2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9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輯錄了作者近年來對於中國民族和民族關係的一些觀察和思考,兼具學術性和可讀性。組成全書的三十二篇文章既相對獨立,又互相關聯。本書雖然主要討論二十世紀以來中國民族和民族關係的方方面面,但也涉及到古代和未來的民族關係,並且對於中國和其他一些國家有所比較。
作者雖然身為漢族,但能夠超越狹隘的漢族主義或大漢族主義的立場,而以一個中國公民的資格發表意見。作者在引言里写道:“希望自己能夠走出官方理論和政策的限制,而試圖以一個獨立觀察者的身份來探討民族關係的方方面面。我雖然一直身處學術界,但我其實很希望自己能夠擺脫象牙塔式的思維方式和寫作風格,能夠為大眾而不只是幾個學術界同仁寫作。”

 

作者簡介

韓孝榮,生於安徽省肥西縣將軍嶺。先後就讀於廈門大學(歷史學學士),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民族學碩士), 杜蘭大學 (人類學碩士) 和夏威夷大學 (歷史學博士) 。曾任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夏威夷大學西瓦湖分校人文分部,美國康涅狄格州三一學院歷史系,新加坡國立大學歷史系和美國印地安納州巴特勒大學歷史與人類學系。現為嶺南大學歷史系教授。

著有《中國思想中的農民:1900-1949》(Chinese Discourses on the Peasant, 1900-1949, 紐約州立大學出版社, 2005),《紅神: 韋拔群和他領導的南中國的農民革命,1894-1932》(Red God: Wei Baqun and His Peasant Revolution in Southern China, 1894-1932,紐約州立大學出版社,2014) 及多篇論文。

序 1 引言
幾年前,無意中發現一個有趣的算命網站。站主聲稱讀者只要輸入姓名和生辰等個人資料,他的萬能軟件就不只馬上能測算你今生的婚姻、財氣、官運、壽命、性格、人品等等,而
且可以立即推斷出你前世的基本生存狀況。我對這後一項功能特別感興趣。
在輸入必須的信息之後,電腦屏幕上閃出了一行醒目的黑體字:你前世不是漢人!
這幾個字讓我吃驚,不是因為我這個在傳統漢族地區出生長大的“純漢人”從未想到過我前世不是漢人這種可能性,而是因為我很久以來一直就覺得我前世或祖上很可能不是漢人。我秘密地創造出並懷抱著這種異端奇想主要是為了向自己解釋為什麼我對於和少數民族有關的一切都那麼癡迷。
這種癡迷也許是始於激情滿懷的大學時代吧,但其實在那之前很久就已經有一些預兆了。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在貧窮而又閉塞的安徽中部鄉村地區度過童年和少年歲月,那裏唯一的少數民族是一些散居的回族。鄉間生活單調而沉悶,於是幼年的我便熱衷於跟著大人走親訪友,而且覺得親友家越遠越好。大約四、五歲的時候,有一天有幸隨著爺爺、奶奶到一個叫馬窪的村子去串親戚。長大後了解到,馬窪離我們村也就三、四里路左右,但因為我們那天是一步一步走過去的,而記憶中在那之前從來不曾一次走那麼遠的路,便覺得我們是在走向天邊。因為感覺是在走向一個從未去過的遙遠的地方,我也就格外興奮。
親戚家姓陶,長大後才知道那是皖中回族白、米、陶、沙四大姓之一。那天招待我們的是和我爺爺奶奶年齡相仿的陶家的爺爺奶奶。在他們家我體驗了很多永生難忘的人生第一次:第一次吃羊肉,好像還是一種冷盤;印象中也是第一次看到潔白可愛的小羊羔 —— 我們吃飯的時候,他們就在飯桌下面鑽來鑽去;第一次聽說有一群叫回民的人,他們不吃豬肉,而且死後要埋在一種長條形而不是圓形的墳墓中。回家的路上,我們看到了一座那樣的墳墓。爺爺奶奶說裏面埋着陶家的另一個成員,而他幾年前死於盲腸炎。那也是我第一次聽說盲腸炎這種可怕的疾病。爺爺還告誡我,吃飯時一定要注意不要吃進沙子,否則就會得上盲腸炎,然後就可能會死。從那以後,我吃飯時對於隱藏在飯粒中的沙子就格外警惕。
我想我那時應該還不知道自己是個漢人,但在那天之後,我就隱約意識到,在我生活的小天地裏,至少存在著兩種人,就是不吃豬肉、死後要埋在長條形墳墓中的回民和愛吃豬肉、死後要埋在圓錐狀墳墓裏的“我們”。在我這個生活環境比較單調和枯燥的鄉村兒童眼中,這些和“我們”不太一樣的回民是一群熱情友好並且非常有趣的人。
懂事後我花了一些時間去研究我們家和陶家究竟屬於哪一種親戚關係。我的發現是,我們和他們既不是血親,也不是姻親。我們兩家好像是一九五八年大躍進的時候才變成親戚的。那時我的爺爺和陶家的爺爺都被徵召到一個很遠很遠的地方去修鐵路,他們在相處的過程中變成了好朋友。他倆的友誼似乎證明了:勞動不只能創造人,還能創造人與人之間的美好感情。爺爺奶奶從來不用朋友這個詞去描述他們的這對朋友,而總是稱他們為親戚,顯然是因為他們覺得親戚這個詞能更好地表述他們和這對朋友的親密程度。
我後來再沒有去過陶家,雖然初中畢業後曾經多次走過或坐車經過那條離馬窪不遠的鄉村公路,但陶家的爺爺奶奶和一位叔叔後來都不止一次到過我們家。每次爺爺奶奶都要挽留他們吃飯,但每次都被他們婉言謝絕了。記得有一次陶奶奶來我們家,我奶奶當著她的面,把我家本來就已經乾乾淨淨的鍋碗瓢盆又洗刷了不下三遍,只是為了她能留下吃頓飯,但她還是不肯賞光。她的固執令我非常失望,因為如果她肯留下來,我就能得到一次難得的改善伙食的機會 —— 我已經準備好隨時接受奶奶的指令去抓捕一隻在場地上尋找蟲子和穀粒充饑的公雞或母雞。直到今天,每當讀到有關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官方論述時,總會想起我奶奶。我可以確定,我目不識丁的奶奶一生中從來不曾接觸過那些論述。她那麼賣力地想向她的“親戚”證明我們家的炊具和餐具都是乾淨的,決不是為了執行某一項政府的政策,而是出於發自
內心的對於少數民族朋友和親戚的尊重和情誼。
那次馬窪之行後過了幾年,我上了初中。班裏有兩位來自馬窪的回族同學。那位樸實敦厚的男同學做過我的同座,而那位回族女同學則美艷如花,一度是包括我在內的一些男同學暗戀的對象。高中階段,我轉到了一所離家更遠也更大的學校,而那所學校有更多回族同學。只是這些回族同學並不都像陶家的爺爺奶奶那樣嚴格遵守穆斯林的飲食禁忌。據說他們中有些人會背著父母到漢族同學家裏享受大肉的美味。
在我離開老家的鄉村世界到兩千公里外的一座城市讀大學之前,從來不曾碰到過回族之外的任何其他少數民族同胞。因此,當我看到那行“你前世不是漢人”的黑體字後,立即就想到:如果我前世就住在安徽的話,那我前世一定是回族了。這似乎也解釋了我為什麼一直以來就覺得羊肉是世界上最香美的肉食,而從來聞不到漢族朋友們常常提起的羊肉的膻味來。這或許也可以解釋我家和陶家的有些神秘的親戚關係。我們兩家這輩子能成為像真親戚一樣親密的假親戚,也許就是因為前世我們都是回族,是真的親戚。
但我這種“前世是回族”的信仰到了兩年前卻受到了另一種更有歷史依據的新理論的強烈衝擊。這種新理論認為,我與羌藏系民族的關係比我與回族的關係可能更加親密。
其實早在三十年前我還在大學讀書的時候,就曾懷疑我在血統上可能與羌藏系民族有關。那時拜讀過後來做過我上司的民族史專家史金波先生和寧夏學者吳峰雲先生所作的有關元代安徽官僚學者余闕的一篇論文。余闕是西夏後裔,祖籍地在河西走廊一帶,屬於可能與藏族和漢族都有遠親關係的党項羌族。元朝時余闕的父親被派到安徽做官,余闕便出生在廬州(合肥),並成為合肥周圍一群余氏後裔的始祖。兩位先生的論文中引用了他們在合肥近郊某地收集到的一份余氏家譜,其中提到余闕後裔的一支後來從合肥近郊搬往遠郊一個叫做將軍嶺的地方。將軍嶺正是我的故鄉,而我的母親正是余家的女兒。只是因為將軍嶺有好幾支余氏,我當時還無法確定余闕的後裔究竟是那幾支余氏中的哪一支。
兩年前在故鄉表哥家裏見到新修的母親家族的族譜。上面清清楚楚地寫著,我母親的那一支余氏正是那些搬遷到將軍嶺的余闕後裔。表哥表嫂雖然不識字,但很重視這部用文言文寫就的家族歷史,把她放在廳堂裏過去供奉祖先牌位、文化大革命期間擺放紅寶書的位置。我和表哥開玩笑說,憑著這部族譜,我們可以試著向政府申請做回少數民族。只是轉念一想,覺得這樣可能會冒犯我的那些與西夏和党項羌沒有任何關係,而很可能具有極強“純漢人”意識的父親一方的列祖列宗們。
我的前世究竟是回族,還是羌族,抑或是我情有獨鍾的其他某個少數民族?我是否真的有前世呢?這些都是偶爾想一想覺得很好玩,想多了卻純粹是自尋煩惱的問題。但我有祖先這一點卻是完全不成問題的。我們每個人都有祖先,卻不是每個人都知道自己的祖先是誰。我能夠把母親一方的祖先追溯到荒遠的元代,覺得很幸運。余闕後裔的歷史證明了中國民族史家們所偏愛的有關中國各民族歷史關係的一種表述,就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原因之一就是“你可以變成我,我也可以變成你”。余闕的父親生活在一個變亂時期,他雖然生為被蒙古人征服了的羌人,是個亡國奴,卻被蒙古人派到漢人地區管治漢人,而他的後代很快就被他所管治的漢人同化了 —— 今天他們都是漢人。余闕的父親難道就沒有幾個兄弟姐妹,姑叔姨舅?他們中難道就沒有一兩個得以徹底打入蒙古統治者的主流社會,並
漸漸變成蒙古人?或許也有一兩位跑到離西夏故地並不十分遙遠的西域並融入當地的突厥民族?還有些人可能會躲到青藏高原上本族系的羌藏族群當中。
余闕的家族是這樣混雜,其他羌族的或其他民族的家族也應該是這樣混雜。毛澤東的先祖,不是也曾經迎娶過雲南的少數民
族女子嗎?岳飛的後代,不也有人做了滿清八旗子弟嗎?閩粵一帶的漢人,與古代的百越民族多有混血,正如北方的漢人,不少都有草原遊牧民族的血統。如果我們再算上一些傳說中的親緣關係,那麼各民族之間的親戚關係就更加錯綜複雜了。例如,有人相信,漢人意識特強的客家人其實是匈奴人的後代,而一種更為可信的說法是,客家人與畬族和其他一些山地少數民族有著密切的親緣關係。姓韋的壯族同胞很多都相信自己是漢朝大將韓信的後代,而他們的先祖是為了躲避呂后一派的追殺才被迫放棄“韓”字的左半邊的。還有一些壯族認為自己是北宋時期朝廷派到廣西鎮壓當地少數民族和漢族起義的來自山東的漢族官兵的後裔,因此,他們的祖先不但不是壯族先民,還是壯族先民的敵人。雲南的基諾族同胞相信自己是諸葛亮手下將士的後代,而中國南方很多民族都崇拜葫蘆,因為他們相信葫蘆是中國很多民族的共同祖先。彜族認為漢、傣、彜、僳僳、藏、白、回等民族都是從同一個葫蘆裏走出來的親兄弟;拉祜族則相信,葫蘆先是孕育了一對男女,而這對男女又成為拉祜、佤、哈尼、彜、傣等九個民族的共同始祖。佤族也有類似的傳說,而傈僳族的傳說則略有不同。他們認為,葫蘆並沒有直接生產出人類,卻在一場洪水中拯救出一對兄妹。由於其他人都已死去,這對兄妹為了延續人類的血脈,只好忍羞結為夫妻,並生下五個孩子,分別是漢族、傈僳族、彜族、獨龍族和怒族。苗、瑤、畬、羌等民族把蚩尤和盤瓠供奉為共同的祖先,有的瑤族也奉炎帝為祖先,而這幾位神話人物又把這幾個民族與漢族連在一起。甚至古代的越南人也自認是炎帝的後代,而韓國人則把黃帝和伏羲奉為先祖,因此他們與漢人和中國一些其他民族也是遠親。這些故事和信仰的真實性恐怕永遠都無法得到證明,但這些民族之間自古就有或遠或近的親緣關係則是毋庸置疑的。
可以說,中國的歷史有多長,中國各民族和家族的歷史就有多長。恐怕沒有幾個家族或民族可以證明,他們漫長的歷史上從不曾與外族通婚,或是從不曾做過外族。這就印證了當代一些研究民族意識和民族關係的學者們的一個共識,就是民族認同以及其他一些認同都是可以隨時間和環境的改變而改變的。也正是因為各民族之間有文字記載和沒有文字記載的剪不斷、理還亂的錯綜複雜的關係,才不斷有理想主義者把所有中國人甚至所有人類描繪為一個由血親和姻親連成一體的大家庭。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所謂“純種的”民族。我們不只應該大方承認我們其實都是“雜種”,還有理由為此感到自豪。
我的党項羌族祖先余闕雖是個西夏亡國奴的後代,卻不但有幸得以生存,而且在文化上成為名重一時的儒家學者,在政治上成為權傾一時的朝廷重臣。可以說,他年輕時曾經得益於他那個時代的特殊的民族關係,因為他在蒙古人的政治體系和漢人的文化體系中都屬於成功人士,但最終他卻在元末漢人反抗蒙古皇帝的起義中被漢人殺害,成為那個時代的特殊民族關係的犧牲品。歸根結底,他是一位悲劇人物。蒙古人毀了他的國家,他卻對蒙古皇帝忠心耿耿並因此丟了性命;漢人終結了他的生命,他的子孫卻都變成了漢人。他的個人際遇充分表明,一個多民族的政治社會體系,總是既有多彩多姿、和睦共進的積極的一面,也有矛盾、衝突,甚至相互殺戮的消極的一面。元朝的時候是這樣,今天也還是這樣。如果民族關係是以和睦共處為主流的話,那麼生活在一個多民族的環境中就非常幸運,至少在社會文化方面不會像單一民族國家那麼單調乏味;但如果各民族之間陷入你死我活的爭鬥之中而不能自拔,那生活在一個多民族的環境中就非常不幸。正因為這樣,維護民族間的和睦關係,讓每一個民族的成員都生活得幸福自在,對於任何多民族國家來說都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目標。而要達到這個目標,政府和社會中的每一個成員都要承擔相應的責任。
這本小書集錄了我近年來對於中國民族和民族關係的一些零星的觀察和思考。其中有些文章曾經在報紙和刊物上發表過,但在收入本書時都做過或多或少的修改。我想特別申明的是:我雖然身為漢族,但我真誠地希望自己能夠超越狹隘的漢族主義或大漢族主義的立場,而以一個中國公民的資格發表意見。我雖然曾經身為官方研究機構的成員,但我熱切地希望自己能夠走出官方理論和政策的限制,而試圖以一個獨立觀察者的身份來探討民族關係的方方面面。我雖然一直身處學術界,但我其實很希望自己能夠擺脫象牙塔式的思維方式和寫作風格,能夠為大眾而不只是幾個學術界同仁寫作。也是出於這方面的考慮,書中大部分文章都沒有詳細的註釋,而只在一些文章的篇末附有參考書目。我還必須坦白交待,在民族關係和民族政策方面,我基本上是屬於“只要不分離,其他都好說”的那一派。我不支持分離並不是因為我認為在學術上我們可以證明所有的少數民族都沒有分離的權利,而是因為我相信從政治的角度來看,在包括中國在內的大多數地區,分離並不是解決民族問題的最佳方案。只是我寫這本小書的目的並不在於說服讀者接受我的觀點,而是為了引起各民族讀者朋友們對於中國民族問題的思考和關切,因為歸根結底,民族問題會影響到我們每一個人,需要我們一起來關心和面對。

目次

1 • 引言
9 • 民族是什麼
17 • 五族、一族還是五十六族
25 • 民族識別與階級成份
33 • 漢族:熾熱的熔爐 冰冷的雪球
41 • 壯族:漢族支系還是少數民族?
49 • 民族觀念與地方觀念
57 • 民族與土地
65 • 民族與宗教
73 • 民族與語言
81 • 民族主義與民族關係
89 • 民族自決權與民族關係
97 • 照顧還是還債
107 • 歧視與民族歧視
115 • 文革時期的民族關係:尼木和沙甸
123 • 多元文化主義與中國
131 • 教育與民族關係
139 • 言論自由與民族關係
147 • 我們能向美國學什麼?
155 • 民族問題上的左與右
163 • 民主化與民族關係
173 • 全球化與民族關係
181 • 從潼僑到藍田:特小民族的未來
189 • 當代國際政治中的跨界民族問題
203 • “邊疆”的涵義
211 • 民族與暴力
219 • 三一四之後的西藏
233 • 如何解決新疆的民族問題
243 • 胡耀邦與當代中國的民族問題
251 • 新疆與西藏
259 • 香格里拉的啟示
273 • 結語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24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