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025國際書展現場活動搶先看
帝國落日:晚清大變局(增訂版)
滿額折

帝國落日:晚清大變局(增訂版)

商品資訊

定價
:NT$ 580 元
優惠價
79458
庫存:5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3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為著名歷史學家袁偉時教授的代表作,與一九九二年初版相比,此增訂版增加了約百分之六十的內容。

作者分析晚清大變局之底蘊,縱觀當時的政府、民間、外來文化等不同層面的政治博弈,以重要的歷史事件為脈絡,以有代表性的歷史人物為經緯,編織了一幅全面系統的晚清歷史圖卷,有助讀者對當時巨變中的社會有清醒認識。今日看來,對晚清中國社會的深刻分析不但具有歷史意義,也有現實意義。中國人追求現代文明,經過一個多世紀的徘徊顛躓,至今仍在「摸着石頭過河」,彼岸何在,言人人殊。而要認清今日的處境,不可不檢討昨日的得失,本書為有志於探討國家發展道路的讀者,提供多方位思考的路徑。

作者認為,縱觀歷史,橫觀世界,現代化轉型的三大環節是:自由、以法治為基礎的穩定、融入世界。今日看來,這三大環節仍未成為多數國人的共識。因此,探究晚清歷史,凝聚改革共識,仍是當務之急。前人救國的心志,應為後人繼承,前人走過的彎路,應避免重蹈覆轍。中國這隻古老大船,霧海夜航,吉凶難卜。認清歷史,是重新出發的起點。

作者簡介

袁偉時,一九三一年生,廣東興寧人,廣州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已退休)。主要研究近代中國和中國文化。已出版的著作有:《晚清大變局》、《遲到的文明》、《纏鬥——方生與未死》、《文化與中國轉型》、《昨天的中國》、《文化:中國與世界》、《告別中世紀——五四文獻選粹與解讀》、《中國現代思想散論》、《路標與靈魂的拷問》、《中國的歷史教科書問題》、《大國之道》、《近代中國論衡》及《中國現代哲學史稿》。

本書的厄運與文明、野蠻在中國的搏鬥──繁體字增訂版序言

 

本書初版於一九九二年,經過三次增訂,字數由二十七萬增至四十二萬,是迄今最完備的版本。謝謝天地圖書有限公司的顏純鈎先生以出版家的敏鋭和辛勞,使這一版能順利面世。

讀者的喜愛,是對作者的最高獎賞。這部書能夠二十多年長盛不衰,原因不外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它在中國大陸中國近代史研究領域率先説了與官話、套話不同的真話、自己的話,以嶄新視角、翔實的史料為根據提出許多新見,赢得了讀者的心。

學術是在自由討論中自然更替的。真與偽、是與非歸根到底是由鐵面無私的時間判定的;讀者的選擇,同行的褒貶,會激起漣漪,掀起波濤;權力的介入則只能製造泡沫、笑柄乃至冤屈。

不幸,這部剖析百年前大清皇朝興亡哀樂的小書從面世後,居然遭遇四次橫禍。

第一次,一九九五、一九九六年間,國家教委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中心與其他單位合作,連續召開討論會、座談會,批判他們眼中中國近代史研究的異端。本書好些論點被他們列為靶子。批判文章、發言和有關消息在他們辦的《高校社會科學》及《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求是》等報刊登出。一九九七年這些批判文章和發言集結成書,書名是《走甚麼路──關於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的若干重大是非問題》,特別標明國家教委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中心組編,主編是沙健孫、龔書鐸。四十一篇文章和發言中,張海鵬佔六篇,龔書鐸五篇,李文海四篇,沙健孫三篇。這四位先生以緊跟、打棍子著稱於世,並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捍衛者自居,「文化革命」後中國近代史領域的風浪幾乎都是他們一手挑起的。而他們深得官方信任,霸佔了學位授予權審定、研究經費分配、教科書審定等大權,是學者得罪不起的。

當時要是被這些官辦報刊點名批判,職稱、研究經費等等就要泡湯,各種折磨接踵而至。幸好筆者已經退休,這些韁繩對我不起作用了。其他麻煩還是有的,一笑置之就是了。

廣東的另一左棍聞風而動,專門召集會議佈置批判袁某。歷史學界的學者沉默以對。中山大學哲學系當時的系主任奮勇當先,一連發表十多篇文章和講話討伐在下,甚麼否定反帝、反封建等等,帽子挺嚇人。我克己禮讓,先後只寫了兩篇文章(已收入拙著《中國現代思想散論》)回敬,他便安靜下來了。有一次,他們以廣東省社會科學聯合會的名義在廣東肇慶召開會議,討論愛國主義問題,意在批判筆者(本書重要論點之一是必須區分兩種類型的愛國主義,反對離開社會轉型談甚麼「愛國主義」,哄騙國人),邀請我參加。我的答覆很簡單:「沒空!」他們只好自娛自樂去了。

學術上有不同觀點,非常正常。爭論甚至非常激烈的爭論,打一場筆仗,明辨是非,取長補短,推動學術發展,善莫大焉!不過,在人民共和國,事情變質了。領袖的著作和官方的調子成了判定學術是非的標準。有些掛着學者徽章的人士,熱衷揣摸上意,做思想警察,舉報異端,立功受獎。

這次風波是對自由主義的全面征討。就歷史領域而言,主要對象是李澤厚、劉再復的《吿別革命》,也對準李慎之、資中筠等人的文章和筆者的這部小書。

第二次橫禍出現在二○○三、二○○四年。

二○○三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本書的第一次增訂本,易名為《帝國落日‧晚清大變局》。初印五千,一個月內就銷完了;再印三千也在一個多月內售罄;一再登上廣州地區人文社科銷售首位。當時中國互聯網商業還不發達,賣書主要靠實體書店,這個紀錄來之不易。

有人坐不住了,向教育部舉報這部書有問題;教育部呈報中宣部,要求處理。主管這件事的中宣部副部長徐帷誠立即責成江西省委宣傳部嚴查。出版社非常緊張。按當時的規矩,要是出了政治上「有問題的壞書」,輕則停業整頓,重則吊銷出版執照。事關幾百人的飯碗,哪能不急?幸虧當時的出版社的社長是很有責任心的漢子,立即關門幾天,把這部書重讀一遍。他的讀後感是:一部很好的書!立即找到省委宣傳部負責人彙報自己的意見。該負責人指示:你找專家審讀,寫出審讀報告。幾個專家讀後也認為是好書。報吿遞上中宣部,他們既不肯定,也不否定,但不繼續追查,此事就不了了之。

第三次是二○○九年。

這一年湖南嶽麓書社打算給我出文集。第一批包括本書在內一共六本,一切準備就緒,推廣工作先聲奪人。好些報刊發表了書評、書影,各大網站預售很紅火。書已印完,每一種印數都頗大,就差裝訂了。突然,晴天霹靂,某位高官問湖南有關部門負責人:你們要出袁偉時文集是嗎?不要出!於是,在無邊的權力威脅下,一切停擺。不久,全部印好的書籍化為紙漿。我慫恿出版社裝訂幾套留作紀念,他們也不敢。據説,一共損失了四十多萬元。

第四次是二○一四年。

在明報出版社二○○六年繁體字版基礎上,我再次增訂,增加了新內容,由北京線裝書局出版,初印三萬冊。巿面開始出售。不知是誰作孽,先後幾道禁令下來,先説民營實體書店可以賣,新華書店和機場的書店不能賣,三大網站要下架;接着説用《海國圖志》的地圖為封面會引起外交糾紛,要換封面才能再印。可是,重新設計封面報上去,又説這本書不准再印,倉庫裏的也要封存,但禁令不能外傳!顛三倒四,步步緊迫,打了你,不講理由,且不准叫痛!

我不知道他們的神經為甚麼如此脆弱,對一部小書竟如此害怕?

叩問蒼天,為甚麼百年前的陳年舊事仍是禁臠,不准平民百姓隨意説上幾句?

如説針對我個人吧,近年新出的幾部書仍在自由流通,亦可在報刊發表文章。

百思不得其解。

一百二十年前,嚴復大聲疾呼:「國貴自主,人貴自由」,一語道破了中國社會轉型的根本問題。一九四五年抗日戰爭勝利,實現了國家獨立。七十年來,個人自由的保障,卻非常玄虛。在這裏,你亦步亦趨,聽從號令,大體平安無事,還可分點餘瀝。假如你要自由伸展手腳,就會動輒得咎,甚至禍從天降!

一百二十年前,譚嗣同仰天長嘯,以血薦軒轅的大智大勇呼喊「衝決網羅」!大陸中國人背後仍是清晰可見、無所不在的大網。

當代中國的基本矛盾是現代文明與該死未死的野蠻的搏鬥。

我,一介書生,一生讀書、教書、寫書,別無長技。要是我的文字有助於中國人識別黑白,我會高興地説一句,盡了自己的責任了!

這部書説了與眾不同的話,但句句都有根有據。

是耶,非耶?讓讀者和時間去判斷吧。

深信歷史洪流,誰也無法阻斷。

 

二○一五年八月十日星期一

於廣州中山大學笑笑齋,年方八十四

目次

大災難理應帶來大覺醒──第四版感言 10

本書的厄運與文明、野蠻在中國的搏鬥──繁體字增訂版序言 17

卷首獻辭 22

 

【第一章】 中國傳統文化與近代中國社會轉型的困境 26

一、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傳統社會 26

二、經濟自由被剝奪的嚴重後果 29

三、捆綁思想的鎖鏈 40

四、宗法專制的上層結構 51

五、宗法專制體系中的基層組織 57

 

【第二章】 從林則徐到郭嵩燾 62

一、從毀譽迥異談起 62

二、中國傳統愛國主義的結晶 63

三、近代愛國主義的發展 67

四、近代救國道路的探索 78

五、兩種類型的愛國主義 83

 

【第三章】 經世致用思潮與鴉片戰爭後改革的延誤 86

一、統治者的應變思路 86

二、通向「師夷長技」之路 88

三、「整頓」落空的緣由 96

四、致富路上的關隘 101

五、經世致用思潮的內在矛盾 106

 

【第四章】 魏源的改革開放思想與經世致用思潮 108.

一、摒棄華夷之辨,倡導各國友好平等相處 108

二、師夷長技和改革社會運行機制 115

三、經世致用思潮的新高峰 121

四、社會文化氛圍與個人命運 131

 

【第五章】 從徐繼畲看愛國與投降 134

一、「投降」應有嚴格的界定 135

二、開放與愛國 140

三、排外與愛國 146

 

【第六章】 洪秀全、洪仁與晚清思想研究的誤區 152

一、洪秀全思想的特點 152

二、《資政新篇》與太平天國的現實 160

三、晚清思想研究的誤區 168

 

【第七章】 洋務思潮與王韜、馮桂芬、鄭觀應等的探索 173

一、從經世致用到洋務思潮 173

二、中西文化的比較與選擇 178

三、富強之路的探索 196

四、對和與戰的思考 202

五、學習西方三階段説獻疑 207

六、巨人與配角 208

 

【第八章】 西方在華人士與洋務思潮 211

一、《局外旁觀論》與洋務思潮的形成 212

二、甲午前的啓蒙活動 219

三、正確處理中西文化的忠吿 225

四、富強之路安在 230

五、革新政治的勸牖 240

六、鼓吹思維方式的變革 251

七、日本模式與印度模式 258

 

【第九章】 曾國藩思想面面觀 274

一、曾國藩屬哪一家 274

二、從曾國藩看儒學如何應變 281

三、曾國藩有沒有「賣國投降」 295

四、曾國藩對中國文化的貢獻 302

 

【第十章】 李鴻章的是是非非 333

一、擺正個人與環境的關係 333

二、海防塞防之爭的實質 334

三、中法之戰的是與非 342

四、在朝鮮陷入泥潭的原因 355

五、「避戰求和」的是非與實質 364

六、挪用海軍經費中的微妙心態與背景 373

七、全面腐敗怪誰人 379

八、從政敵的平議看三次締約 390

九、李鴻章的歷史地位 395

 

【第十一章】 千古遺恨,失足何處 407

一、西方列強扮演的是甚麼角色 407

二、錯誤的發展道路 409

三、見識短淺和軟弱的領導核心 421

四、摧殘人才、壓抑生機的政制 427

五、文化封閉的必然惡果 434

 

【第十二章】 戊戌維新與慈禧、康有為的兩面性 444

一、從誰是罪魁禍首談起 444

二、愚昧吞噬了生機 448

三、教主與維新領袖的內在矛盾 455

四、建立現代文化教育制度 460

 

【第十三章】 張之洞與大清帝國的世代交替 463

一、近代中國罕見的道德典範 463

二、擺脱清流意識,參與東南互保 467

三、漢陽鐵廠與洋務派經濟思想的巔峰 475

四、戊戌維新中的表現和遭遇 489

五、進入中樞的悲喜劇 509

六、清末新政與江楚三摺 512

七、教育領域新舊交替中的建樹與局限 519

八、中體西用與法制、政制改革關鍵時刻的恐懼 524

九、人治思維與制度改革的滯後 532

 

【第十四章】 晚清官員貪污的特點與根源 535

一、貪污受賄是晚清官場無所不在的風氣 535

二、制度缺陷是貪污成風的主要根源 538

三、改革中的無序狀態 541

四、專制主義的必然惡果 542

五、歸根到底是官本位社會的毒瘤 545

 

【第十五章】 清末新政與二十世紀中國社會的變革 547

一、最大成就是經濟自由 547

二、現代社會運作架構的建立 555

三、兩個功虧一簣説明甚麼? 568

 

【第十六章】 埋葬大清帝國的兩道催命符 576

一、黃花崗:損失慘重的孤注一擲 576

二、拖延政治體制改革的嚴重後果. 578

三、踐踏法治引發保路運動 589

四、專制政權轉型的歷史教訓 599

 

附錄一:第一版篇後絮語 602

附錄二:增訂新版(第二版)後記 604

附錄三:為清除思想三害敲邊鼓──繁體字版(第三版)跋 607

書摘/試閱

【第十章】 李鴻章的是是非非

 

友:談洋務運動離不開李鴻章,可他至今仍是眾説紛紜的人物。真想聽你吹一吹。

袁:的確,李鴻章後半生的歷史就是洋務運動興起和衰敗的縮影。他生前已是毀譽參半,而近四十多年來,中國大陸的史家幾乎眾口一詞,諡之為賣國殘民的反面教員,直到這幾年雖然罵聲未斷,而力求全面分析的文章卻似有增加之勢。要把諸多歧見理出頭緖真不容易。但歧見往往蘊藏着學術發展的契機。所以,這是值得聊聊的話題。

 

一、擺正個人與環境的關係

友:問題的癥結在哪裏?

袁:我想,仍然離不開時勢與人這個古老的歷史之謎。不能脱離具體的社會環境去評判歷史人物。抽象地説,許多史家都同意這個原則。但在看待李鴻章這樣複雜的歷史人物時,無意中往往忽視了這個原則。

他同曾國藩一樣,都以鎮壓太平天國為時賢所咎。但這個結論包含着一個前提:太平天國比清王朝更先進,從而更有利於中華民族的發展。可是,這僅是個沒有成為事實的假設。而近年來不少史家已有力地證明,《天朝天畝制度》本身帶有很大的落後性;太平天國政治上實行的是中世紀式的專制統治;經濟上或是實行摧殘生機的平均主義,或是照舊完糧納税;先進的《資政新編》懸諸高閣,洪仁玗實際執掌權力的時間很短。太平天國也是一個宗法專制政治集圑,其活動的後期尤為明顯。如果無法駁倒上述結論,那麼,太平天國同清政府的戰爭不過是兩個宗法專制集團之間的搏鬥,曾國藩、李鴻章如何定位不是要重新考慮了嗎?

此外,如果如實地把李鴻章看作特定的社會政治勢力的代表,就不能不觀察他所活動的年代全部社會政治結構,就應該具體分析和對比各派代表的主張,從中引出符合實際的結論。多年來,人們熱衷於譴責洋務派「賣國」,但是,我們卻很少看到對這些「賣國」主張賴以出現的社會背景的分析。於是,李鴻章之流彷彿是天生的「賣國」胚子。如果慈禧別具慧眼,選擇了另一愛國志士執掌實權,中國近代史似乎就將面目一新。這樣的推論,能令人信服嗎?

友:任何有影響的歷史人物都不可能是荒島中的魯濱遜。不過,光發牢騒還不成,還得結合具體的歷史事件來談。

袁:十九世紀下半葉的中國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每十年必有一次重大戰爭。而從七十年代起,李鴻章都是這些戰爭的當事人之一。我們不妨透過這些戰爭來看李鴻章的是是非非。

 

二、海防塞防之爭的實質

友:七十年代最大的戰爭莫過於左宗棠率軍收復新疆。這是中華民族在十九世紀唯一取得重大勝利的愛國壯舉。在這次戰爭中左宗棠成了民族英雄,而主張放棄新疆的李鴻章被目為賣國,不是理所當然的嗎?

袁:收復新疆無疑是正確的愛國壯舉。李鴻章在新疆問題上同左宗棠意見相左。但兩者的分歧是不是愛國與賣國之爭?

賣國是指背叛國家或為了個人及小集圑的私利出讓國家權益的嚴重罪行。它應該有嚴格的界説,不能隨意混淆。同時,對待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一定要有實事求是精神,不能離開歷史環境和全面情況作出簡單、片面的論斷。

左宗棠、李鴻章等人是在甚麼情況下提出各自的主張的呢?同治十三年(一八七四)三月,日本藉口台灣居民殺死琉球船民,派兵侵略台灣。一向被視為「蕞爾」小國的日本因學習西方而崛起,竟敢藐視以天朝大國自居的清帝國,震動了朝野上下。同年九月,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又一次上奏海防亟宜切籌,朝廷命軍政大員詳細籌議。李鴻章於十一月初二上《籌議海防摺》提出了自己的建議。此摺內容豐富,稍後再作全面分析。這裏先看看他關於新疆的主張:

「近日財用極絀,人所共知。欲圖振作,必統天下全局通盤合籌而後定計。新疆各城自乾隆年間始歸版圖,無論開闢之難,即無事時歲需兵費尚三百餘萬,徒收數千里之曠地,而增千百年之漏卮……而論中國目前力量,實不及專顧西域,師老財痛,尤慮生他變。曾國藩前有暫棄關外,專清關內之議,殆老成謀國之見。今雖命將出師,兵力餉力萬不能逮。可否密諭西路各統帥,但嚴守現有邊界,且屯且耕,不必急圖進取;一面招撫伊犁、烏魯木齊、喀什噶爾等回酋,准其自為部落,如雲貴粵蜀之苗瑤土司,越南、朝鮮之略奉正朔可矣。……況新疆不復,於肢體之元氣無傷;海疆不防,則腹心之大患愈棘……只此財力,既備東南萬里之海疆,又備西北萬里之餉運,有不困窮顛蹶者哉。」1朝廷既沒有採納李氏的意見,也沒有贊同全力注重西征的主張,而傾向於海防塞防並重。而左宗棠在稍後的覆奏中,看似支持朝廷意見,實際是主張全力西征。因為在他看來,海防沒有現實的危險:「竊維泰西諸國之協以謀我也,其志專在通商取利,非必別有奸謀……商賈計日求赢,知敗約必礙生計也,非甚不得已,何敢輒發難端。自輪船開辦,彼挾以傲我者,我亦能之;而我又博心抑志,方廣求善事利器益為之備;謂彼猶狡焉思啓,顧而他之,似亦非事理所有。」2

既然西方各國無意侵犯,而自己也已有足夠的準備,海防不足為慮,言下之

意就是應該全力西征。以上是當時海防、塞防之爭中雙方的主要觀點。

老弟看看,這像不像愛國與賣國之爭?左宗棠倒認為「此皆人臣謀國之忠,不以一己之私見自封者也。」3

----------------------------------------

1 李鴻章:〈籌議海防摺〉,《李文忠公全集》(以下簡稱全集),奏稿卷二十四第一八-一九頁。

2 左宗棠:〈覆陳海防塞防及關外剿撫糧運情形摺〉(光緒元年三月初七日),《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四十六第三三-三四頁。

3 同上,第二一一 一頁。

 

【第十一章】 千古遺恨,失足何處

 

袁:不弄清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對曾國藩、李鴻章的了解仍然是片面的。我們應該花點時間聊聊這個問題。

 

一、西方列強扮演的是甚麼角色

友:洋務運動與明治維新同時起步,卻結果迥異。是不是西方列強厚彼薄此,壓力集中到中國以至難逃大劫呢?

袁:這個問題的實質是西方列強在晚清扮演的是甚麼角色。學術界有兩種完全不同的答案。多年來中國大陸的史家幾乎異口同聲一再確認西方帝國主義的侵略是近代中國社會進步和國家獨立的最主要障礙。而近年有的則走向另一極端,把西方列強武裝侵略視作催促中華民族覺醒的必要條件。我不同意後面這種觀點。原因非常簡單:這種侵略行徑對雙方都是恥辱和發展中的重負。中國因戰敗而賠款割地固是奇恥大辱,為販毒而戰、焚燒和劫掠文化珍寶、敲詐弱小民族也是號稱文明之國無法磨滅的恥辱。同時,對侵略者説來,這不僅是道義上的罪行,而且必然遭到歷史的懲罰。日本自十九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一再殘酷掠奪中國,導致它畸形發展,令日本和許多國家的人民都飽嘗戰爭苦難,且種下了一九四五年大失敗的根源。而帝國主義的侵略是中國發展的嚴重障礙更是洞若觀火的事實。在西方列強的炮艦威脅下,中國失去了關税自主權,從而喪失了落後國家保護自己經濟的重要屏障。例如,一八六五年至一八八六年間,僅中國各港口每年正式進口的鴉片就值二千三百萬至三千七百五十萬両白銀,相當於每年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如果加上走私部分,數額更加驚人。又如,清政府歷年的對外賠款,不計利息便達七億多両,約等於一九一一年全國廠礦全部資產的七倍(純外資企業除外)。僅此兩項就猶如兩條巨大的吸血管,令中國人民淪為替外國侵略者賣命的苦力。至於西方列強利用不平等條約賦予他們的各種特權對中國發展生機的摧殘,更難以數計。

不能混淆來自外部的兩種衝擊。一是武裝入侵帶來的社會震盪。其影響主要是負面的。另一是先進文化輸入引起的回響。戰爭只令人們看到西方的船堅炮利;而真正幫助中國人比較全面地了解西方、推動中華民族覺醒的正是這種和平的文化交流。比較一下馮桂芬的《校邠廬抗議》和鄭觀應的《盛世危言》,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站在歷史潮流前列的知識分子的思想認識的巨大飛躍。要是説前者繼魏源之後主要就經濟上如何學西方提出建議的話,後者則已就系統改造中國社會使之現代化提出了全面綱領。而就發行數量及影響大小來説,後者也遠勝前者。同時,在六十年代初,與馮桂芬有共同認識之士寥若晨星;而經過三十年間中西文化多渠道的交流,至九十年代初要求系統改革中國社會的明達之士已此呼彼應,見識在鄭氏之上者也大有人在。那種認為沒有外國侵略者的暴力敲打,中華民族就不可能奮起的觀點是膚淺和片面的見識。

正如前人已一再指出的,西方列強在中國的作用是複雜的。形象地説,他們既是引路的先生,又是攔路打劫的強盜。帝國主義與封建主義(中世紀宗法專制社會制度及其意識形態)是近代中國前進的兩大障礙的論斷是正確的。不過,中國發展的快慢歸根到底取決於內部狀況。除了外敵入侵的戰爭時期以外,近代中國發展的主要障礙也來自內部。因此,差不多同時被迫打開國門,外部條件也大體相同的中日兩國遭遇如此不同,主要原因在兩國自身。

 

二、錯誤的發展道路

友:流行的説法是洋務運動所以失敗,在於它企圖以不改變原有體制為前提去學習西方。你同意嗎?

袁:這個論斷過於籠統。如果把它理解為應該首先集中精力推翻清帝國,恐怕有點過於武斷。太平天國失敗後至戊戌變法期間,革命的主客觀條件均不具備,不能説這時任何改革都必然失敗,而在於改革的內容和方法是否恰當。但「改變原有體制」的內涵如指的是系統改造原有社會運行機制,那自然不無道理。換句話説,問題不在於曾國藩、李鴻章、恭親王等人不應該發動洋務自強運動,而在於他們沒有找到改革舊體制,實現國家富強的正確道路。洋務運動所以失敗,是由於它犯了三個致命的錯誤:

第一,以官辦和辦軍火工業為主,經濟失去自我發展的活力。

據經濟學家們估算,至一八九四年為止,全國工業、採礦和交通運輸業的資產總值六千七百四十九萬元;其中官方資產為四千七百五十七萬元,佔百分之七十。而在官辦企業中,屬輕工業的只有紡織行業的四百九十萬元,佔官辦企業總資產的百分之十點三。1

這種狀態導致國內消費品市場很大一部分被外國商品所佔領。例如,一八七一年至一八九三年間,每年輸入的棉布便達二千八百四十九萬至四千四百九十一萬元,成了除鴉片之外的最大宗進口貨;而同一時期輸入的棉紗也由三萬七千七百九十一公擔上升至七十萬公擔。2諸如此類的消費品通常技術較易掌握,投資省而利潤高,本是富國裕民的重要基礎,當時拱手讓給別人,反成了中國又一大漏卮。

更嚴重的是官辦或官督商辦企業把種種官僚病帶進經濟活動過程,使之喪失了推動經濟不斷發展的內在動力。這些企業充塞着腐朽的衙門作風,機構臃腫,冗員甚多,官派的總辦、會辦等大員,大部分是不懂經營管理而又不願認真學習的庸碌官僚,再加上企業的盈虧盛衰與這些官僚沒有直接的利害關係,營私舞弊倒能飽填私囊,其前途也就不卜而知了。特別是那些投資最多的造船製炮的軍事企業,從購置設備、原材料至員工薪金均向官府報銷,產品也由各地官府備款具領或撥交各軍使用而抵扣軍費。這些企業雖然擁有比較先進的機器設備,但愚蠢地割斷了它與巿場的聯繫,經營管理停留於「前現代」的水平上,無一例外失去了自我發展的活力。

----------------------------------------

1 許滌新、吳承明:《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第二卷第一○五七-一○五八、一○六五頁,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年北京。

2 嚴中平:《中國近代經濟史統計資料選輯》第七四頁,科學出版社一九五五年北京。

 

【第十二章】 戊戌維新與慈禧、康有為的兩面性

 

百日維新,百年滄桑。百年前的戊戌變法既是系統改革的英勇嘗試,又是近代中國第一次群眾性啓蒙運動(維新思潮)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個影響深遠的政治和思想文化運動仍有不少問題有待深入研究。竊以為甚至當前的一些思想文化爭議,亦可從當年的成敗中得到有益的啓示。

 

一、從誰是罪魁禍首談起

是誰斷送了戊戌維新?這是史家們至今仍聚訟不已的問題。

政變是慈禧的斷然措施,老佛爺自然難逃罪責。不過,百年來不斷有人為她辯解。史家們認為,沒有慈禧首肯,光緖皇帝根本不敢幹這麼大的一件事。包括《定國是詔》在內的不少「聖旨」,下達前都曾送慈禧審定。康有為呈遞的變法條陳和《俄彼得政變記》、《日本變政考》和李提摩太等撰譯的《泰西新史攬要》、《列國變通興盛記》均曾由光緒帝「恭呈慈覽」。1百日維新期間,光緖帝曾十二次專程赴頤和園朝拜慈禧,這些會見絕不僅是禮儀性的。越來越多人認為,把慈禧説成完全因反對維新而發動政變,最少是把複雜的歷史事件看得過於簡單了。

康有為是戊戌維新的領袖和主要策劃者。除了堅決反對變革的頑固派訾之為大逆不道外,在支持或同情維新的人士中,指摘康氏把事情辦壞了的也大有人在。對康氏的指摘集中在這麼幾點:

1、不顧客觀條件,不分主次,冀圖短期內「全變」。百日維新期間發出有關的「上諭」竟達一百一十多件,絕大部分成為各級官員奉而不行的具文。

2、重符號,輕實質,重形式,輕內容,在時機不成熟的情況下,輕率地侵犯傳統的神聖符號,授人以柄。他認為,只要皇帝駕臨乾清門,召集各大臣在此宣誓,「令群臣簽名具表,咸去守舊之謬見,力圖維新。……重罰一人以懲其後……一日之間,風雲倶變,更月得數詔頒下,則海內皆動色奔走矣。」2服式、髮式、紀元都是無足輕重的形式,但在中國文化傳統中卻一貫視為神聖不可侵犯乃至包含某種神秘意義的象徵。清帝國建國之初,便有「留髮不留頭」之説,那條辮子,尤其敏感。時至九月,維新事業已岌岌可危,康有為偏偏鄭重其事上書,請求「皇上先斷髮易服,詔天下,同時斷髮,與民更始,令百官易服而朝」,並「大集群臣誓於天壇太廟,上吿天祖,下吿臣民……即以今年改元為維新元年」!3他甚至鼓動皇帝,把國號改為「中華」二字。4這些雖未被光緖皇帝採納,已流言廣佈,徒增阻力。諸如此類稚拙言行,無非表明他缺乏一個政治家應有的駕馭全局的才能。

3、在康氏「以皇上之聖武行之,中國之強,可計日而待也」等取快一時的言詞鼓動下,光緖皇帝在條件不成熟之時,匆忙裁減和嚴厲處理官員,四面樹敵。沒有通盤籌劃和妥善安置、耐心説服,突然下令裁去一大批閒散衙門和冗員。有知情者寫道:「戊戌變政,首在裁官,京師閒散衙門被裁者不下十餘處,連帶關係因之失職失業者將及萬人,朝野震駭,頗有民不聊生之戚。」5加上各地亦有不少官員面臨被裁的威脅,一下子把眾多官員推向反維新陣營。與此同時,因禮部主事上書受到壓制,把該部滿漢尚書和其他主要官員全予革職,新舊矛盾更加激化。本已勢孤力單的維新派,陷於日益孤立的困境。

4、熱衷於軍事政治投機,沒有切實做好基礎工作。

任何有顯著成效的改革,必然以思想變革為先導。甲午戰敗後,辦報、辦學、組織學會的熱潮雖然有助於一些官僚、士紳特別是年輕士人的覺醒,但這個基礎非常薄弱。康有為等人沒有以轉變觀念特別是「開官智」為中心環節,而把力氣花在無益大局甚至極其有害的事情上去了。

首先是混淆學術與政治,在並非必要的情況下主動去觸犯主流社會的大忌,嘩眾取寵地鼓吹「託古改制」、「三世」説、「偽經」説,疏遠了一大批有可能參與維新的大臣和士紳,引起革新派的衝突和分裂。6再則致力於軍事、政治投機,開創了近代中國的惡劣先例。

 

----------------------------------------

1 孔祥吉:〈百日維新失敗原因新論〉:《戊戌維新運動新探》,三六○頁,湖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八年。

2 康有為:〈請御門誓眾摺〉,湯志鈎編:《康有為政論集》,二九二頁,中華書局一九八一年北京。

3 康有為:〈請斷髮易服改元摺〉,《康有為政論集》,三六九頁。

4 康有為:〈請君民合治滿漢不分摺〉,同上,三四二頁。

5 陳夔龍:〈夢蕉亭雜記〉,中國史學會主編《戊戌變法》(一),四八五頁,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七年。

6 汪榮祖:〈論戊戌變法失敗的思想因素〉,《晚清變法思想論叢》,台北聯經出版社一九八三年。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無庫存之港版書籍,將需向海外調貨,平均作業時間約3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縮短等待時間,建議您將港書與一般繁體書籍分開下單,以獲得最快的取貨速度。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458
庫存:5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