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手興家:香港家族與社會1841-1941
商品資訊
系列名:商業/文化/社區:香港企業家傳記系列四
ISBN13:9789888420230
出版社:香港中華書局
作者:鄭宏泰; 高皓
出版日:2016/07/01
裝訂/頁數:平裝/360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現任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助理所長、香港中文大學全球中國研究項目總監、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及政治發展研究中心聯席主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香港大學人文社會研究所名譽助理教授。鄭宏泰博士在香港大學先後考獲工商管理學士、哲學碩士及哲學博士學位,主要從事華人家族企業研究、企業家精神與社會網絡、華人社會變遷與身份認同、香港金融市場變革與發展,以及香港和澳門社會調查與分析等。
高皓
現任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全球家族企業研究中心主任、戰略合作與發展辦公室主任,《家族企業治理叢書》及《家族財富傳承叢書》主編。高皓博士先後獲頒清華大學工學學士、北京大學經濟學學士及清華大學管理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領域為家族企業治理與傳承(家族治理、股權設計、傳承規劃、繼承人培養、家族與職業經理人、華人家族文化與價值觀等),及財富管理與傳承(家族財富戰略規劃、家族辦公室、家族信託、家族基金會等)。
目次
前言
第一章 香港神話與家族傳奇的開端
尋找創富與締造商業傳奇的主角
渣甸與麥地臣:殖民地的造王家族
高三貴家族:混合華洋種族,結交黑白兩道
盧亞貴與何福堂家族的不同發展道路
第二章 移民湧入後的開荒與經營
開埠之初的原居民與移民家族
南北行高滿華家族與金山莊李陞家族
金山歸僑利良奕家族與莫仕揚買辦家族
匯豐銀行與東華三院:華洋顯赫家族俱樂部
第三章 土生一代嶄露頭角,樓股先抑後揚
青年周壽臣、何東、周少岐和李石朋
首次「樓災」,華洋家族「大洗牌」
股市興旺與金融家族的誕生
首次「股災」,家族財富大轉移
第四章 華洋家族開拓港九和新界
遮打與何啟家族各領風騷
瘟疫肆虐與強租新界的衝擊
搶米風潮與米業家族整合
開發九龍的嘉道理、曹善允和布力架家族
第五章 海外歸僑家族的落戶與分途並進
澳洲歸僑與百貨家族:先施、永安和大新
東南亞歸僑與藥店家族:余東旋和胡文虎
當押與銀號家族:李右泉和馮平山
開闢永遠墳場,富家大族決定紮根香港
第六章 家族在政治漩渦中的應變與靠攏
華商實力日強,議政參政風起
美國歸僑與革命:李煜堂家族的故事
告老還鄉的周壽臣與香港政治丕變
前清遺老居港,政府調整吸納對象
抗議示威日多,不同家族矛盾加劇
第七章 粵港政商角力,社經環境變遷
廣東政局詭變,香港家族變陣
何東推動和平會議,陳廉伯商團武裝
省港大罷工對家族和社會的衝擊
大家族創立電話公司,帶動社會變遷
港府調整吸納政策,周壽臣封爵入局
第八章 巨富二代、聯姻與女性角色
富二代各領風騷:羅文錦、楊國璋與周埈年、周賜年
利銘澤與何世禮:學成歸來,貢獻家國
大有銀行與東亞銀行的創立與家族聯姻
巨富女家長:何妙齡與張靜蓉的半邊天
第九章 家族間的鬥爭、挫折與恩怨
李石朋與利希慎家族的世紀官司訴訟
周少岐家族於山泥傾瀉中蒙難
治安不靖,利希慎被殺
買辦家族與洋行大班的勾心鬥角
「九老會」——巨富家族的聯誼會
第十章 行行出狀元,家族各領風騷
養和醫院與李樹芬家族
利豐公司與李道明、馮柏燎家族
中巴與九巴的巴士家族
恒生銀行與華人金融家族
第十一章 戰火中的香港家族與社會
抗戰軍興的家族與社會變遷
各方精英湧到,文人辦報救國
1941,關鍵的一年
第十二章 世紀發展與殖民統治檢視
百年經歷的滄海桑田
殖民統治的種種歧視
社會貧富懸殊與嚴重不公書摘/試閱
第一章 香港神話與家族傳奇的開端
尋找創富與締造商業傳奇的主角
香港由荒涼小漁村發展成國際大都會的故事,過去一直被形容為「神話」,彷彿各種成就──高樓大廈拔地而起、聯繫網絡無遠弗屆、社會制度健全高效,乃至人文氣質多元開放等──是一下子由神仙「變」出來似的。我們每天營營役役,甚少停下步伐,放慢生活節奏,想想這個「神話」到底是如何發生的?香港實際上是憑什麼條件突圍而出的?發展過程又曾遭遇何種挑戰與挫折?未來又應如何強化本身的優勢?以及在改善缺失與不足的同時,當內外形勢千變萬化之時,應採取何種策略再闖高峰呢?
誠然,對於香港的「成功故事」,坊間著作可謂不少,1997年回歸前的討論尤多,而分析角度則頗有不同。綜合而言,有論者從傳統殖民地主義者的角度看,認為香港的發展,與歐洲人引入現代化政法體制、經濟建設,以及營商、管理與工作倫理有關,令香港的社會內涵及精神特質脫胎換骨。
亦有論者從自由經濟的社會視野出發,認為香港自開埠以來即定位為「自由港」,高舉自由市場的旗幟,並奉行簡單低稅制,因而吸引了中外資本及人力資源絡繹不絕地到來,加上大小商人與普羅民眾積極打拼、自食其力的精神,從而令經濟一直充滿發展動力。
有論者則從政府管治入手,指出殖民地統治者堅持「小政府」的原則,將發展經濟的責任交給自由市場的「無形之手」,本身只集中維持法治、穩定社會秩序、保障基本人權及私有產權等,而政府行政又可維持穩定與高效,香港經濟因而可以欣欣向榮。
沿着「小政府」的理論脈絡和視野,有論者表示香港社會的秩序可以保持相對穩定,與政府所採取的「行政吸納」策略發揮巨大效應有關。此機制既可達至「選拔人才,為我所用」的目標,亦有助提升殖民管治的認受性,減少社會矛盾,因而可令經濟的持續發展及社會的長久穩定得到更大保障。
更有論者分析,在殖民統治時期,居港華人普遍政治冷感,既不積極參與政治,亦對政府沒有要求,他們只想憑一己之力改善家人的生活環境,遇有困難亦只會向家人求助,即所謂「功利家庭主義」心態,甚少期望或要求政府給予援手。正因如此,殖民地政府與華人社會之間,出現了「低度社會政治結合的制度」狀態,彼此甚少干預,亦各取所需,並能各憑所長謀求發展,因而成為支持香港經濟發展和政治穩定的核心元素。
還有,有些分析從移民心態及中國與世界形勢在不同時代的急速轉變入手,詮釋香港「神話」背後某些較少人了解的關鍵。這種分析指出,大量移民受不同外圍因素的影響,在不同時期湧入香港,為香港經濟注入新力量。而移民具有只求溫飽、克勤克儉,並且不想為社會製造麻煩的特質,他們成為有助經濟發展、並可促進社會穩定的極重要元素。
除此之外,對於香港的發展歷程,坊間尚有各種不同的演繹,但因篇幅所限,在此不作一一介紹了。概括而言,不同理論均認為,無論是管治、制度、文化,以至人文素質等方面,香港自開埠以降即逐步有效地建立起來,令社會矛盾能在不同機制的相互牽引及制衡中抵消,管治權威不受巨大挑戰,將整體社會的着力點投放到經濟建設之上,各行各業穩步發展。不少社會熱切渴望的「人盡其才、物盡其用、貨暢其流」理想,在香港得到了逐步落實,社會因而可以不斷發展,日後取得了令人艷羨的成果。
還有一點常被忽略但卻極為重要的,相信是香港乃華人社會中最早能夠擺脫傳統商業規範,成功發展現代資本主義的地方──其中以金融資本主義的茁壯成長及成功蛻變,最令人嘖嘖稱奇,日後更可崛起成為區域國際金融中心,與國際金融重鎮紐約及倫敦並駕齊驅、分庭抗禮。而此一特殊地位或角色的奠立,相信正是香港的優勢所在,亦是她可支持國家在新世紀不斷壯大、繼續開拓,並且走向世界核心的動力泉源。
二千多年前,看透人生世情的司馬遷,以其萬鈞筆力書寫了流傳萬世的《史記》。此書不但開了多項史學上的風氣,針砭時弊,還一反只書帝王將相的傳統,為「四民之末」的商人立傳,編寫了〈貨殖列傳〉,讓范蠡、子貢、白圭、猗頓等人的陶朱計然之學與傳奇故事,得以流傳下來,開創了富商巨賈同樣可以流傳萬世之先端。
作為商業城市,香港割讓成為英國殖民地時更開宗明義地以自由貿易為號召,並一反中國傳統所言的「本富為上,末富為次,奸富為下」的教條,不但出現農業式微,各種商業反而極為發達的現象,連一直被傳統社會視為「下三流」的「奸富」行業──例如黃(娼妓業)、賭(博彩業)及毒(鴉片貿易),曾先後被列為合法專利行業,令妓院、賭館及煙館等成行成市,社會幾乎一面倒地「向錢看」。無數商人在「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的背景下各展所長,反而造就了香港經濟高度發達的「神話」。
不少家族或個體的故事,已零星散落地記載於不同論述或著作中,有些讓人耳熟能詳,但更多更大的部分──尤其在內外局勢發生巨大轉變時家族如何緊抓機會、乘時而起,以及他們之間有何交往與合作等──則記錄不詳、所書甚少,有些甚至近乎消聲匿跡了。本書則希望承接司馬遷為商人立傳之風氣,嘗試在不同歷史檔案或文獻中耙梳鈎沉,有系統地探討不同家族如何在香港社會叱咤風雲、起替興落。
毫無疑問,對於香港的發展「神話」,學術界的分析雖然五花八門、各有角度,亦各有可取之處,但往往只從宏觀角度入手,並流於表面,亦缺乏縱深及兼顧時局逆轉帶動社會蛻變的意識,因而令人對香港的成功故事有一種由神仙「變」出來的印象。
有鑑於此,本書的分析將由社會結構的最重要及最基本單位──家庭或家族(為方便討論,往後一律以家族稱之)──入手,並沿着企業家(或稱資本家)如何創造財富、打拼事業,進而帶動經濟發展的視角,以家族及企業的成長、壯大、調整、東山再起或分家後下一代另起爐灶等不同的發展軌跡為例,探索、折射香港社會走過的曲折歷程,從而說明香港的成功故事,其實是數代香港人以血汗辛勤耕耘、用心栽種所取得的成果。
可以這樣說,香港過往所取得的成果,不但得來不易、道路坎坷跌宕,過程更充滿辛酸,而背後更有無數觸動人心且鮮為人知的大小故事:有些故事是窮小子白手興家成為大富豪;有些是熱心推動社會運動、幫助弱勢社群;有些是專注教育,致力提升港人教育水平;有些是盡心盡力灌溉香港這個「文化沙漠」,希望造出綠洲;亦有埋首科學研究、醉心體育運動;甚至有些是皓首窮經,希望尋求學術突破;更有不少只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克守己任、恪盡本份、努力打拼以求改善家人生活質素的平凡故事而已。
不同階層為着各自的人生理想及生活目標而打拼的故事,散落於社會各個角落,有些有幸成為社會焦點,吸引傳媒的注視及報導,令他們的舉動廣為流傳,但不少卻默默無聞,隨着時光流逝而灰飛煙滅,彷彿沙灘上的足印般在大浪沖刷後再沒痕跡了。
雖則如此,我們卻不能否定,這些各有不同的故事,乃香港成功故事不同段落及篇章的重要組成部分。若然可將這些故事編織並彙集起來,既能豐富香港故事的內容及養份,更可令其情節顯得有血有肉,亦更富人情味。而這正是驅使我們嘗試學習二千多年前史學泰斗司馬遷編寫〈貨殖列傳〉的精神與做法,沿着不同家族發展軌跡的視野,勾勒不同家族在不同時代各展所長,以及在不同層面發光發熱的獨特遭遇與經歷,說明「商不出則三寶絕,虞不出則財匱少」的道理。
若從歷史學者黃仁宇所倡議的大歷史視野看,中國商人能夠充分各展所長,賺取及積累財富,並取得受人艷羨的社會地位,除了先秦時期,便只有割讓為英國殖民地後的香港。正因這個特殊歷史背景,筆者相信,透過對不同家族故事的發掘及探索,我們既可更為實在及具體地了解香港如何在開埠後,在不同時期、不同層面上發揮本身貫通東西、聚合華洋及連結中外的樞紐角色;同時更可十分深刻地體會近代中國幾經劫難、歷盡滄桑的發展,以及其政治形勢的波譎雲詭;甚至可藉此了解作為華人社會的香港,走進現代資本主義道路的過程與重心所在。
在往後的篇章中,討論焦點將集中於如下六個重要層面上:其一是家族的崛起及發展軌跡。藉不同時代及不同模式的創業及經營故事,本書將說明華人家族企業的商業倫理、創業精神與管理哲學等獨特與有趣之處。至於不同家族如何動員子孫們的積極性,或是如何在風起雲湧的時局中緊抓機遇,施展渾身解數,以爭取家族的最大利益,奠下家族在香港的歷史地位,亦會談及。
其二是家族的壯大及多元化策略。此重點在於闡述不同家族在港謀生並站穩腳步後,如何憑取長避短的方法爭取發展空間,並藉多元化策略一方面消解內部矛盾與衝突,另一方面則會集中分析其降低發展風險,保障家族長期興盛的不同方法。
其三是家族的婚姻特質與婦女角色。此點雖是確保家族繁衍不絕時不可或缺的一環,但在過往的討論中卻相對缺乏,令婦女在家族、企業及社會所作的貢獻未能全面呈現,而婦女在父系社會的傳承角色,過往亦常被忽略,本書亦會在這方面多作深入的探討和分析。
其四是家族人脈及社會網絡的經營。除了按社會既定制度運作,不同家族同時亦會建立各種人脈關係與社會網絡,一來擴展生存空間,尋找發展機會;二來可視作家族在不同層面或時期抵禦衝擊的屏障;三來更被看作防止風險及提升競爭力的互補機制。對於以上種種令人入迷的社會行為或非正式的「制度」安排,筆者亦會深入淺出地談談以上不同類型的人脈關係,以及社會網絡的特質,並說明其對家族延續的作用。
其五是家族的興替及傳承特點。華人家族常被指「富不過三代」或「君子之澤三世而斬」,更鬧出不少兄弟內鬥及親人反目等爭逐家產問題,而「諸子均分」的繼承方法,則被指不利資本積累。到底這是怎樣一回事?又說明何種發展規律?本書當會深入討論。
其六是家族的傳統及文化基因。重視血緣、講求關係,以至用人唯親,強調內外親疏之別等,一直被指是窒礙華人家族、企業及社會發展的因素。但如果深入一點看,它又是華人社會經濟充滿動力的其中一個力量泉源。儒學巨擘錢穆曾言簡意賅地指出:「中國文化全部都是在家庭文化上築起的」。這到底是哪一碼事呢?中國家族文化有何獨特之處呢?背後反映了何種思想及核心價值呢?又對未來發展有何啟示?
對於以上的連串疑問,筆者在最後階段亦會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一些綜合性的觀點和分析。一句話,造就香港「神話」的,是無數家族──有大有小、或中或西──數代人的辛勤汗水和默默耕耘,將他們的故事不折不扣、不誇不狂地和盤托出,力求反映事實,折射歷史前進的軌跡,則肯定有助我們對身處社會的認識和了解。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