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末代王朝與近代中國
滿額折

末代王朝與近代中國

商品資訊

定價
:NT$ 500 元
優惠價
79395
庫存:2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1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從太平天國到七七事變,
是充滿造神和仇外的國共黨史;
拋開黨國一家的論點,
還原這段被消失的中國近代史。

※為事件翻案、幫名人卸妝……,近年來流行史觀大轉彎,
但日本學者早在15年前,就已經為「老師沒教的中國近代史」大翻案!
‧現在的中國,並非繼承滿清、也非承襲明朝,而是太平天國。
‧自強運動失敗不是因為慈禧太后的保守,而是太后黨和保皇黨的內鬥。
‧中日關係真正交惡,並非始於甲午戰爭,而是日俄戰爭。
‧孫文和洪秀全一樣,深受基督教教義影響──但華人世界很少提到這點。
‧現在的中國國民黨和孫文的關聯極少,反而和共產黨十分相似。

經歷鴉片戰爭和甲午戰爭的失敗,面臨亡國危機的清朝末年,由工人、農民、學生和知識分子引發的變革,挽救中國免於成為殖民地。擺脫以往中國近代史悲情晦澀的印象,用「嘗試復興中華」的民族主義角度,評論從1850年太平天國之亂,到1936年七七事變爆發這段期間的近代中國,正是幾道自南邊吹來的新時代強風,讓「中華」由死地而復生。我們聚焦在這四個主導中國近代史方向的事件,並剖析其中幾位關鍵人物的性格與行為,如何造就他們對於歷史走向的影響。

◎近代中國發生的各種革命與戰役,都是由來自南方、由不同文化圈碰撞出的火花。
中國近代史上,有四場源起南邊的「北伐」:太平天國起義、辛亥革命、北伐戰役、共產黨興起。每一場戰亂流離帶來的文化衝擊,都形成一場變革動盪,帶來下一場戰爭,讓這段清末民初的歷史更加詭譎多變。
研究太平天國、移工歷史和文化族群的日本學者第一人──菊池秀明,一改日本學者著重中國共產黨革命史或毛鄧路線派別史,提出統括、完整的中國近代史圖像,結合文化史和移民史,重構出臺灣讀者從未見過的晚清與民初印象。

◎鴉片戰爭只是歐美想做生意的手段,太平天國才是真正影響中國近代歷史走向的大事件!
鴉片戰爭之後,簽訂了中國對外的第一個不平條約,但嚴格來說,「太平天國」才是促使中國革新、西化、近代化的關鍵。
由於太平天國是第一個在亞洲出現的基督教國家,因此,在鴉片戰爭之後,列強對中國緩慢又不情願的開港通商感到不耐,因此一度考慮轉而支持太平天國。可惜的是,洪秀全並未脫離中國自古以來的華夷之別和朝貢心態,最終使得列強反感,決定保持中立並維持向清朝施壓的策略。
太平天國所提出的《天朝田畝制度》以及《資政新篇》的內容,顯現了洪秀全對於中國式烏托邦理想的追求,清末的維新變法派繼承了田畝制度的大同思想,由毛澤東在人民公社實際推行;《資政新篇》的近代化路線,則是由清末的洋務運動開始施行,連接到鄧小平的改革開放路線。幾乎可以說,現代中國的樣貌,是繼承太平天國的遺產建立的。

◎從東亞史的角度來看,甲午戰爭的結果,如何影響了之後的中國和日本?
甲午戰爭的敗北,不只代表清廷自強運動的失敗,也代表維持東亞秩序的中國「朝貢體制」就此崩解;兩次鴉片戰爭都沒能動搖中華思想對儒教文化的自信,卻在這場失敗的衝擊後出現了變化。至於看似取得勝利的日本,卻因此捲入歐美帝國主義的競爭浪潮,開啟了近代日本史中爭戰不休的一頁。

「中國發展成為具有優勢性、壓倒性影響力的國家,在其高壓統治的政治手段面前,東亞的人們面臨新的問題──該與中國維持著何種互動關係?」──〈繁體版作者序〉
現今的中國,已是不可忽視的世界強國之一,急於讓全世界都知道,它已經恢復大國榮光、「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同處東亞地帶的日本,和臺灣面臨相同的問題:該如何看待這個在近代史上交纏糾葛的國家?

作者簡介

菊池秀明
一九六一年生於神奈川縣。畢業於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部,東京大學研究所文學博士。曾任中部大學國際關係學部講師、副教授,現為國際基督教大學教授。專長為中國近代史,特別是太平天國、中國移民社會史、民族關係史。透過多次田野調查以及廣泛收集各領域文獻,力圖重現「太平天國及其時代」。
主要著作有《廣西移民社會與太平天國(正文篇、史料篇)》(風響社)、《太平天國與歷史學──客家民族主義的背景》(《岩波講座‧世界歷史20 亞洲的「近代」》,岩波書店)、《從太平天國看異文化接受》(世界史手冊65,山川出版社)。

目次

目錄
【序章 南風──來自邊境復興中華的嘗試】
由近代意象看日本與中國/相反的兩部中國近代史/由南方邊境吹拂而來的新時代之風
【第一章「南風」吹拂──太平天國運動與列強】
洪秀全對基督教的接納與拜上帝會
探訪洪秀全故鄉的日本人/洪秀全的幻想與對基督教的接納/紫荊山上的傳教活動與破壞偶像運動
太平天國起義與攻佔南京
「天父、天兄下凡」與金田起義/太平軍進攻南京及其主張/太平軍的宣傳活動及其紀律
地上天國的現實與湘軍的登場
太平天國北伐及其失敗/天京的建設與《天朝田畝制度》/曾國藩與湘軍的創建
天京事變與第二次鴉片戰爭
太平天國的內部分裂/第二次鴉片戰爭與清朝/太平天國的外交與《北京條約》
《資政新篇》與太平天國的滅亡
洪仁玕至天京與《資政新篇》/太平天國的滅亡與常勝軍/太平天國運動的遺產

【第二章 動盪的中華世界──洋務運動與甲午戰爭】
洋務派的登場與近代化事業
中國近代化的起源/慈禧太后的登場與洋務運動的開始/洋務運動的擴大與官僚資本主義
「中體西用」論的理想與現實
洋務派的思想及其源流/近代化與儒教的正統論/洋務運動與地方民族主義
「邊境危機」與中法戰爭
清朝統治的衰退與伊犁問題/緬甸與越南的動向/中法戰爭與邊境管理的僵局
圍繞著琉球與朝鮮李朝之間的中日關係
近代初期的中日關係與出兵台灣/清朝對邊境統治的重新思考與《江華條約》/中日之間在朝鮮問題上的糾紛
甲午戰爭與《馬關條約》
日本的戰爭準備與光緒皇帝的親政/東學黨起義與日本‧中國/甲午戰爭的爆發與李鴻章/《馬關條約》與臺灣民主國

【第三章 民族主義的誕生──戊戌變法與義和團】
列強瓜分中國與變法派的登場
政治都市‧北京/列強瓜分中國/《天演論》的衝擊與變法派的登場/強學會與譚嗣同的《仁學》
變法運動與戊戌政變
日本模式的提出/戊戌變法的開始/伊藤博文的中國行與戊戌政變
反基督教事件與義和團的登場
宗教性的時代/基督教的中國傳教與仇教事件/義和團的登場
北京的義和團與清朝、列強
義和團攻入北京/清朝宣戰與北京籠城戰/八國聯軍與《辛丑和約》
另一個義和團──中國人移民問題與抵制美貨運動
日本人的義和團觀與中國保全論/美國的反華僑暴動與黃禍論/抵制美貨運動與民族主義

【第四章 大清帝國的日暮黃昏──末代皇帝與辛亥革命】
清末中國人的日本留學與日俄戰爭
一百年前的日本留學熱潮/留學生的派遣與日本衝擊/留學生的反清與反日本
孫文的登場與日本
孫文的生平與洪秀全/興中會的成立與廣州起義/與宮崎滔天的相遇/兩廣獨立計畫與惠州起義
革命派的成長與中國同盟會
激進派留學生與孫文/革命派的成長/中國同盟會的成立/中國同盟會中的孫文
謀求救國之途
梁啟超與中國同盟會的論戰/中國同盟會的路線對立與內部糾紛/光緒新政與張謇的立憲改革
大清帝國的日暮黃昏與辛亥革命
宣統皇帝溥儀之生平/攝政王的政治與鐵道國有化問題/同盟會中部總會與武昌起義/袁世凱的再登場與清朝的滅亡

【第五章 「民之國」的試煉──袁世凱政權與日本】
中華民國的成立與《臨時約法》
一顆子彈之後/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與《臨時約法》/袁世凱的開發獨裁與地方民族主義
二次革命與袁世凱政權
孫文訪日與日本對辛亥革命的反應/善後大借款與二次革命/袁世凱政權與其特質/中華革命黨與孫文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二十一條要求》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日本佔領青島/《二十一條要求》與中國/反日民族主義情緒的高漲
袁世凱的帝制復活與日本
袁世凱的野心與不安/古德諾與帝制運動/日本的動向與坂西利八郎
護國運動與軍閥混戰的揭幕
護國運動與袁世凱之死/段祺瑞政權與西原借款/清朝復辟事件與護法戰爭

【第六章 青年的季節──五四運動與馬克思主義】
《新青年》與北京大學
天安門事件與五四運動/北京大學的改革與蔡元培/制定國語與關於女性解放之議論
魯迅與文學革命
魯迅的日本時代與公務員生活/文學革命與〈狂人日記〉/《阿Q正傳》與中國社會
巴黎和會與五四運動
兩個講和會議/五四運動的開始/運動的擴大與拒絕簽署條約/日本留學生的動態與吉野作造
馬克思主義的接收與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中國對馬克思主義的接納/共產國際與中國的共產主義運動/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以及第一屆全國代表大會

【第七章 革命尚未成功──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
華盛頓體制與孫文的革命方針
孫文的「大亞洲主義」演講/《華盛頓條約》與軍閥混戰/陳炯明的聯省自治與馬林
第一次國共合作與蔣介石
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成立/黃埔軍官學校與蔣介石/孫文的北上與逝世
〈無花的薔薇〉與北伐開始
魯迅與三一八事件/蔣介石的崛起與中山艦事件
北伐的展開與湖南農民運動
魯迅的廣州行與北伐軍的勝利/北伐下的政治抗爭與毛澤東的湖南農民運動視察
四一二事件與國共合作的崩壞
南京事件的發生與蔣介石/共產黨的上海起義與四一二事件/國共合作的崩壞與魯迅

【第八章 內憂與外患之下──南京國民政府與九一八事變】
北伐再起與出兵山東
張作霖炸死事件與日本/蔣介石的下台與訪日/濟南事件與佐佐木到一
北伐成功與南京國民政府
張學良的登場與南北統一/關稅自主權的恢復與日本/中原大戰與廣州國民政府
毛澤東的山區革命與圍剿
偉大的鄉下人‧毛澤東/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設與梁漱溟/圍剿與中華蘇維埃共和國
九一八事變與末代皇帝
柳條湖事件與日本/戰火的擴大與南京國民政府/末代皇帝的再登場

【第九章 築建抗日長城──滿州國與長征‧西安事變】
滿州國的成立與其現實
一二八事變的爆發與魯迅/滿州國的成立與善意的惡政/李頓報告書與侵占熱河
安內攘外與長征的開始
安內攘外政策的提出與第五次圍剿/起死回生的長征/遵義會議與周恩來
高漲的抗日情緒
蔣介石的抗戰準備與獨裁體制/中國民權保障同盟與魯迅/日本分離華北與一二九學生運動/義勇軍進行曲與《八一宣言》
西安事變與張學良
苦惱的東北軍統帥/用事實回答/被監禁的蔣介石/蔣介石‧周恩來會談實現

【第十章 邊境的街道與人們──香港、臺灣及上海】
作為異文化窗口的香港與上海
顯示時代活力的邊境/草創時期的香港與上海/日本音吉與唐行者/近代文明的洗禮與東亞同文書院
臺灣與日本型近代的走向
臺灣總督府與後藤新平/《臺灣青年》與議會設置請願運動/霧社事件與《莎韻之鐘》
大革命時代的上海與香港
五卅運動與省港罷工/臺灣共產黨與朝鮮人的獨立運動
尾聲‧魯迅的遺言與日本人
魯迅之死與內山完造/鹿地亘的日本人反戰同盟/二十一世紀的日本與中國

主要人物略傳
歷史關鍵詞解說
參考文獻
年表
索引

書摘/試閱

◎由近代意象看日本與中國
本書的內容是中國近代史,我想以一個問題來作為正文的開端:請問,正在閱讀本書的你,對於書名上的「近代」一詞,有什麼看法呢?
多數的日本人,對於「近代(modern)」一詞,通常抱持著正面的印象。舉例而言,「近代」一詞,可以讓日本人聯想到明治時代所流行的「文明開化」,像是男性剪成短髮 配上西洋服裝的打扮、鐵道旁的煉瓦歐風建築,以及醫療技術的進步與學校等。近代日本引進歐洲文明與資本主義化,可說是為日本人帶來了富裕舒適的生活。
那麼,本書所要述說的中國,又是何種境況呢?而「近代」一詞在中文的意義上,至少在回顧中國歷史時所伴隨的,往往是沉重、消極的印象。因為在中國的歷史上,「近代」,是一個屢受外國侵略,面臨著國家、民族存亡危機的時代。
舉例來說,現在中國所推行改革開放政策的雛形,最早可以追溯到一九七五年,由當時的周恩來總理所提出的「四個現代化」,在這個口號中,並未採用「近代」一詞。最直接的理由是,根據中國官方的時代劃分,認為自鴉片戰爭起,至一九一九年的五四運動為止,為中國的近代史,其後則是現代史。由此可見,對中國人而言,近代史被認為是一段屈辱、抵抗侵略的歷史。
二十一世紀的今日,中國終於能夠洗刷近代以來所飽嚐的屈辱。其中最好的例子,便是鴉片戰爭後成為英國殖民地的香港,在經過一百五十六個年頭之後,於一九九七年回歸中國。此外,於二○○八年所舉辦的北京奧運,就如同當時東京奧運對日本人的意義一般,是一個讓中國人切身感受到新時代即將到來的里程碑。
當然,要清算過去的歷史,需要經過一段很長的時間,而現在的中國,也還身處在這一段過程之中。二○○一年,日本在教科書上將侵略行為正當化的記述,再次引燃教科書論述的戰火;二○○三年在西安、二○○五年在中國各地所發生的反日遊行等,不時趨於緊張的中日關係,顯示出即便是今日,苦難的近代史仍是多數中國人所共有的「負面記憶」。
◎相反的兩部中國近代史
本書所記述的中國近代史,具體而言,指稱的是鴉片戰爭後的十九世紀中葉以後,至中日戰爭 爆發前的一九三六年。若要用一句話來形容此一時期,便是「復興中華的嘗試」。然而,究竟該如何對這一項嘗試做出評價,中國史學家們的意見始終存在著很大的分歧,而原因必須從現代中國這數十年來劇烈震盪的政治中來探索。
日本真正開始研究中國近代史的契機,是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國。過去日本人總是輕視中國,並對侵略(中國)之事實保持視而不見的態度;當時,這個被稱呼為「新中國」的社會主義政權的誕生,帶給日本人巨大的衝擊。人們也試圖從中國近代史中,尋求另一種可能性,亦即是否存在著與一九四五年因戰敗而挫折的近代日本,另一種不同「近代」的可能性。
由此為發端的中國近代史的研究,將重心放在闡明中國革命成功的理由之上。特別是日本的研究,是在冷戰的體制之下,以批判軍國主義的復活、推進社會民主化的政治課題之下所開展出來的成果。
然而,這些研究大多偏重於與中國共產黨相關的革命運動歷史,比起實證性的分析,反而是帶有先入為主的成見,以「是否在革命上有所貢獻?是否反對革命?」之標準來評斷善惡。此外,中日之間直到一九七二年才恢復建交,對日本而言,中國可說是「尚未見面的情人」,包裹著一層神祕的面紗。因此,當時的中國近代史研究,想必也會出現背離中國社會的實際狀況,淪為偏向理念性的研究成果。
一九七八年開始施行的改革開放政策與中日之間正式的交流活動,為中國近代史研究帶來了巨大的變化。隨著一九五七年的「反右派」鬥爭,以及文化大革命中對知識分子的鎮壓及迫害等,中國現代史的黑暗面被搬上了檯面,以革命勝利為頂點的歷史模範受到了極大的震撼。再加上一九八九年的天安門事件,要求政治民主化的中國學生遭到政府的鎮壓,以及東歐、蘇聯等社會主義諸國的瓦解,對於革命中國的幻滅,也是無法避免的。親眼目睹中國社會「落後」狀況的日本人,也不再將中國視為日本應該學習的近代榜樣,而是普遍地認為,中國只是一個極其普通的發展中國家。
面對上述的現實狀況,多數日本人的想法開始改變,認為眼前的中國並非是因為革命而出現的新社會,而是在革命之後仍維持傳統特質的社會。加上外國人可以長期停留在中國國內,有助於加深對於中國的觀察與理解,特別是在近代史的研究領域中,出現了許多利用日本國內無法取得的史料而發表的研究成果。
儘管經過了上述的努力與嘗試,希望能夠勾勒出中國近代史的新輪廓,但從現在的角度看來,卻還是存在著許多的侷限。因為這些嘗試,是從相對於過往農村革命史的主流出發,注重改革史而非革命史,重視都市史而非農村史的研究。即使許多歷史事實確實因此獲得釐清,但終究不過是填補這塊研究上的空白罷了。用較為苛刻的眼光來看,只不過是將政治情勢上的變化(由毛澤東的革命路線,轉換至鄧小平的改革開放路線),反映在中國近代史研究上的結果。
更重要的問題是,過往的這些努力與嘗試,雖然在單一、細部的歷史上累積了詳細的研究成果,卻無法取代過往的革命典範模式,提出一個統括的、完整的歷史圖像。這在今日的學術界中可說是共通的問題,在中國近代史的領域中,專史內的分類愈來愈細化,導致統合、概括的概念與研究難以生成。
◎由南方邊境吹拂而來的新時代之風
在撰寫本書的過程中,二○○三年十月,新聞報導了蔣介石的夫人宋美齡逝世的消息,享年一百零三歲。繼張學良於二○○一年逝世之後,宋美齡的逝世,也代表本書所涉及的中國近代史上的主要登場人物,皆已仙逝。
說到張學良,記憶猶新的是,張學良在一九九○年接受日本NHK(日本放送協會)電視台的採訪。為了讓日本的年輕人知道中日之間曾有著這麼一段不幸的歷史,時隔半個世紀,現身於公眾媒體上的張學良,精神奕奕地述說著那段陳年往事。中國有句成語為「蓋棺論定」,這兩位最後的當事人(張、宋)逝世,也正提醒著我們,該是以冷靜的態度來評論這個時代的時候了。
那麼,我們又該如何來描繪中國近代史才好呢?本書嘗試從「南方邊境吹來新時代之風」的視角,來捕捉這個時代的剪影。太平天國的起義、辛亥革命、國民革命以及中國共產黨的革命運動等,都是興起於南方大地,而後朝向北方發展。自強運動、變法運動等改革運動及新思想、新文化的接納與創造,擔負其中的重要角色與中心人物,也大多出身南方,或是以當時已發展的邊境街道作為運動推進的舞台。
眾所周知,地大物博的中國,南北兩地是完全迥異的社會。南方為稻作區,主食為稻米;北方則是小麥區,以麵類為主食。而代表北方的北京話,與香港、廣州人們所說的廣東話,更是互不相通,宛如兩國不同的語言。連接著地平線一望無際的平原,以及由乾燥黃土所覆蓋的華北大陸,與山川河流密布、地勢高低起伏、臨海與外國相通、開放的華南地區,遑論風景,就連人們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也是各有特色,互不相同。或許兩地的人們,在價值觀上也是相異的。
正如本叢書系列在各卷中所述說的一般,在近代以前,中國歷史上的新風氣往往是興起於北方邊境。中國文明每逢動盪時期,總是能夠吸收周邊世界所勃興的能量與活力,實現復興和擴張,延續數千年的命脈。承擔著這一項使命的旗手,是由北方而來的各部遊牧民族,外來的文化刺激也多是藉由內陸的貿易通道(絲路)傳遞進來。
當蒙古時代的海上交易以及大航海時代之後,世界各國間的交流網路逐步建立,情況也隨之不斷的變化。不過,宣告著新時代來臨的南風席捲中國全土的時刻,可說是本書所關心的「近代」以後,才真正開始的。本書的登場人物──洪秀全、孫文,以及孫文的後繼者蔣介石,皆是以南方邊境為出發點,將熱情傾注在稱為「北伐」的北上作戰之中。此外,以南方的農村根據地為出發點的毛澤東,其邊境革命也是朝著黃土高原的盡頭──延安,一路播下新時代的種子。換言之,所謂的近代中國,是中國史上首次由南方開始復興之路的時代。
接著,就讓我們來看看,與這股南風一同吹起,復興中華的嘗試與苦難的一齣戲劇。面對著列強(也包括過去的日本)的侵略,如何從不斷的挫折與失敗中重振雄風,宛如不死鳥一般浴火重生的中國,想必能夠為生活在這個不透明時代的我們帶來勇氣。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395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