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
:NT$ 6000 元優惠價
:90 折 5400 元
絕版無法訂購
商品簡介
序
目次
商品簡介
函裝手工宣紙綾面絹簽穿線精裝【經典復刻版】
《傳習錄》是王陽明的問答語錄和論學書信集,全面闡述了王陽明主要的哲學思想,體現了王陽明辯證的授課方法和極富特色的語言藝術,對研究王陽明的思想及心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此版《傳習錄》傳承古法,精校精創,所用宣紙全部來自安徽涇縣,以宋代工藝純手工製作,本書以清乾隆武英殿版刻書體作為原文字體,使崇賢善本具有了與眾不同的藝術性和收藏性。
《傳習錄》是王陽明的問答語錄和論學書信集,全面闡述了王陽明主要的哲學思想,體現了王陽明辯證的授課方法和極富特色的語言藝術,對研究王陽明的思想及心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此版《傳習錄》傳承古法,精校精創,所用宣紙全部來自安徽涇縣,以宋代工藝純手工製作,本書以清乾隆武英殿版刻書體作為原文字體,使崇賢善本具有了與眾不同的藝術性和收藏性。
序
明代思想家王陽明是一代心學的集大成者,其學說是繼朱熹之後儒家哲學發展的人一高峰,受到後世的廣泛推崇。曾國藩認為他「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蔣介居崇拜他,說「陽明心學是我終生的精神食糧」;教育家陶行知原名文浚,因推崇他的「知行合一」學說而改名陶行知。王陽明的影響還遠及海外。陽明學在明末由朱舜水傳至日本,並在明治維新時期成為傳統思想抵制全盤西化的基礎。日本近代軍事家東鄉平八郎折服於王陽明的學說,為此還專門刻了一枚印章,上書「一生俯首拜陽明」。王陽明的心學產生了如此久的影響,而最能集中體現他心學觀點的著作,使是這部《傳習錄》。
王陽明,名守仁,字伯安,號陽明,浙江承宣佈改使司紹興府餘姚縣(今浙江餘姚市)人。他年輕時曾認真研讀朱熹的所有著作,後來思想發生轉變,不再認同朱熹的格物窮理之說,提出「知聖人之道,吾性自足」的觀點。王陽明是中國古代屈指可數的幾位在「立德」、「立言」、「立功」等方面成就都很顯著的文武全才,他曾率兵平息寧王朱宸濠叛亂,鎮壓過廣西農民起義。《明史‧王守仁傳》封他的評價是:「終明之世,犬臣用兵制勝,未有如守仁者也。」《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他「不獨事功可稱,其文章自足傳世也」。
《傳習錄》是王陽明的問答語錄和論學書信集,全面闡述了王陽明主要的哲學思想,體現了王陽明辯證的授課方法和極富特色的語言藝術,對研究王陽明的思想及心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傳習錄》的書名源自《論語‧學而》中的「傳不習乎」一語,全書分上、中、下三卷,由王陽明弟子整理,在他去世後人進行了幾次增補。上卷經王陽明本人審閱,中卷裏的書信走他本人所寫,下卷雖未經本人審閱,但較具體地體現了他晚年的思想。
《傳習錄》詳盡地闡發了王陽明豐富的哲學思想。聞於心學,他認為「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上卷中記載了一個著名的故事:王陽明和弟子們遊山時,一名弟子指著山中的花樹問道:「天外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對此,王陽明的看法是:朱看花時,心不起作用,也就無花;看花時,花纔得以顯現。王陽明提出「良知說」,認為人心的靈明即走良知,良知即是天理,天地萬物皆從靈明中產生。「知行合一」走《傳習錄》中討論的重要問題,王陽明在該書上卷中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走知之成。」在中卷中說:「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離,衹後世學者分作兩截用功,失卻知行本體,故有合一並進之說。」在下卷中說:「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即便是行了。」由此可見,陽明所言之「扣行合一」,並非認識真實踐的統一,而是將知與行合二為一,將「行」歸入「知」中,以知為行。
《傳習錄》經王陽明弟子徐愛、薛侃、鐵德洪等先後整理,數次增刪。本書原文以清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刻本《王陽明先生全集》中的《傳習錄》為底本,並參校謝廷傑在隆慶六年(一五七二)出版的《王文成公全書》、清道光六年(一八三六)刊本《王陽明全集》;本書同時彙集了歷代中外學者的評注,是一部版本優良的名家彙評版《傳習錄》。
此版《傳習錄》,是崇賢善本的重要藏品。崇賢善本傳承古法,精校精創,所用宣紙全部來自安徽涇縣,以宋代工藝純手工製作,使這種已產生千年的工藝技術得以再次發揚,並且繼承了宋、元、明、清各代版刻藝術的精華,歷時彌珍,可以保值增值。本書以清乾隆武英殿版刻書體作為原文字體,使崇賢善本具有了與眾不同的藝術性和收藏性,與現今已然泛濫的工業化複製品大為不同。衹需一卷在手,使可使藏家有如置身書香彌漫的名人書齋,與古聖先賢神交對話。
再次,崇賢善本的《傳習錄》在審美上立足高端,由版刻專家和著名設計師聯袂打造,擇選歷代版刻、版畫插圖,具有超凡的審美氣象,使其審美品味不但包蘊歷代精華,亦自成一格。每個時代都應該有自己的經典,崇賢館致力於編輯出文義精深、品相高雅的珍稀善本,並傳諸後世。
《傳習錄》是中國古代哲學史中的一部重要著作,王陽明的心學理論糾正了程朱理學煩瑣的弊端,強調了道德意識的自覺性,形成了影響深遠的陽明學派。我們希望經過這次整理加工,呈現給讀者的是一部極具權威性的崇賢館版本《傳習錄》,為王陽明思想的詮釋及傳播做出一點有益的探索和貢獻。
王陽明,名守仁,字伯安,號陽明,浙江承宣佈改使司紹興府餘姚縣(今浙江餘姚市)人。他年輕時曾認真研讀朱熹的所有著作,後來思想發生轉變,不再認同朱熹的格物窮理之說,提出「知聖人之道,吾性自足」的觀點。王陽明是中國古代屈指可數的幾位在「立德」、「立言」、「立功」等方面成就都很顯著的文武全才,他曾率兵平息寧王朱宸濠叛亂,鎮壓過廣西農民起義。《明史‧王守仁傳》封他的評價是:「終明之世,犬臣用兵制勝,未有如守仁者也。」《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他「不獨事功可稱,其文章自足傳世也」。
《傳習錄》是王陽明的問答語錄和論學書信集,全面闡述了王陽明主要的哲學思想,體現了王陽明辯證的授課方法和極富特色的語言藝術,對研究王陽明的思想及心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傳習錄》的書名源自《論語‧學而》中的「傳不習乎」一語,全書分上、中、下三卷,由王陽明弟子整理,在他去世後人進行了幾次增補。上卷經王陽明本人審閱,中卷裏的書信走他本人所寫,下卷雖未經本人審閱,但較具體地體現了他晚年的思想。
《傳習錄》詳盡地闡發了王陽明豐富的哲學思想。聞於心學,他認為「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上卷中記載了一個著名的故事:王陽明和弟子們遊山時,一名弟子指著山中的花樹問道:「天外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對此,王陽明的看法是:朱看花時,心不起作用,也就無花;看花時,花纔得以顯現。王陽明提出「良知說」,認為人心的靈明即走良知,良知即是天理,天地萬物皆從靈明中產生。「知行合一」走《傳習錄》中討論的重要問題,王陽明在該書上卷中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走知之成。」在中卷中說:「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離,衹後世學者分作兩截用功,失卻知行本體,故有合一並進之說。」在下卷中說:「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即便是行了。」由此可見,陽明所言之「扣行合一」,並非認識真實踐的統一,而是將知與行合二為一,將「行」歸入「知」中,以知為行。
《傳習錄》經王陽明弟子徐愛、薛侃、鐵德洪等先後整理,數次增刪。本書原文以清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刻本《王陽明先生全集》中的《傳習錄》為底本,並參校謝廷傑在隆慶六年(一五七二)出版的《王文成公全書》、清道光六年(一八三六)刊本《王陽明全集》;本書同時彙集了歷代中外學者的評注,是一部版本優良的名家彙評版《傳習錄》。
此版《傳習錄》,是崇賢善本的重要藏品。崇賢善本傳承古法,精校精創,所用宣紙全部來自安徽涇縣,以宋代工藝純手工製作,使這種已產生千年的工藝技術得以再次發揚,並且繼承了宋、元、明、清各代版刻藝術的精華,歷時彌珍,可以保值增值。本書以清乾隆武英殿版刻書體作為原文字體,使崇賢善本具有了與眾不同的藝術性和收藏性,與現今已然泛濫的工業化複製品大為不同。衹需一卷在手,使可使藏家有如置身書香彌漫的名人書齋,與古聖先賢神交對話。
再次,崇賢善本的《傳習錄》在審美上立足高端,由版刻專家和著名設計師聯袂打造,擇選歷代版刻、版畫插圖,具有超凡的審美氣象,使其審美品味不但包蘊歷代精華,亦自成一格。每個時代都應該有自己的經典,崇賢館致力於編輯出文義精深、品相高雅的珍稀善本,並傳諸後世。
《傳習錄》是中國古代哲學史中的一部重要著作,王陽明的心學理論糾正了程朱理學煩瑣的弊端,強調了道德意識的自覺性,形成了影響深遠的陽明學派。我們希望經過這次整理加工,呈現給讀者的是一部極具權威性的崇賢館版本《傳習錄》,為王陽明思想的詮釋及傳播做出一點有益的探索和貢獻。
目次
【傳習錄上】
徐愛錄
徐愛引言
徐愛跋
門人陸澄錄
門人薛侃錄
【傳習錄中】
錢德洪序
答顥東橋書
答周道通書
答陸原靜書
答歐陽崇一
答羅整庵少宰書
答聶文蔚書
答聶文蔚第二書
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
教約
【傳習錄下】
門人陳九川錄
門人黃直錄
門人黃修易錄
門人黃省會錄
錢德洪曰
門人黃以方錄
錢德洪跋
徐愛錄
徐愛引言
徐愛跋
門人陸澄錄
門人薛侃錄
【傳習錄中】
錢德洪序
答顥東橋書
答周道通書
答陸原靜書
答歐陽崇一
答羅整庵少宰書
答聶文蔚書
答聶文蔚第二書
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
教約
【傳習錄下】
門人陳九川錄
門人黃直錄
門人黃修易錄
門人黃省會錄
錢德洪曰
門人黃以方錄
錢德洪跋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