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1/20-1/26最高享89折優惠別錯過!
盛宣懷與南洋公學史料彙編
滿額折

盛宣懷與南洋公學史料彙編

商品資訊

定價
:NT$ 1500 元
優惠價
851275
庫存:1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38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所收錄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之「盛宣懷與南洋公學史料」分藏各類檔案中,主要有「宮中檔硃批奏摺」、「軍機處檔摺件」與「史館檔」三者。

清代大臣以奏摺奏報政事,皇帝則以硃筆御批,是為宮中檔硃批奏摺。奏摺經過硃批之後,發交軍機處抄錄副本乙份,或辦理、或存檔備查;原件繳回,副本存留軍機處,故稱之為軍機處檔奏摺錄副;奏摺內之附件,如圖、清單等,則與奏摺錄副一齊收藏於軍機處,合稱「軍機處檔摺件」。

光緒二十二年,創辦於上海的南洋公學是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先鋒,也是今日交通大學的前身,創辦者為清季興辦實業的名臣——盛宣懷。在南洋公學籌備初期,盛宣懷參酌自己在天津辦學、籌備達成館、日本師範學校與法國國政學堂等教育實例,形成師範院、中院、上院,蒙學堂、特班、東文(日文)班和商務學堂等教育單位的教育體系,成為晚清江南最具規模的學術單位,其為國培養實業人才的精神,衍生而為今日的國立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西安交通大學等知名學術重鎮,其百年樹人的歷史精神,歷久而彌新;故宮所藏文獻,更是見證此一巨變的重要史證。

為慶祝國立交通大學在臺復校六十年,國立交通大學與故宮同仁協同合作,續擴大整理清宮檔案中關於創辦人盛宣懷的史料,在院藏清代檔案中,特檢出與盛宣懷、南洋公學籌備、總理何嗣焜、沈曾植、汪鳳藻、總提調伍光建、譯書活動等人物史實文獻若干件,完成了整理、釋文、標點和編輯等工作,編為《盛宣懷與南洋公學史料彙編》,使存世之交大校史史料得以重光。

作者簡介

主編簡介

國立故宮博物院副院長 黃永泰博士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工學碩士、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建築博士,具國家考試建築師及高考建築工程科資格。曾任高雄市政府工務局幫工程司、審計部簡任稽察兼科長、中央研究院專門委員、總務主任、臺南市政府副秘書長、正修科技大學建築系兼任教授,及國立故宮博物院常務副院長等職,為博物館工程專業背景及建築業務之專家,現任國立故宮博物院政務副院長。

國立故宮博物院文創行銷處副研究員 郭鎮武博士

美國加州諾斯諾普大學科技管理碩士、克雷蒙研究院彼得杜拉克管理學院資訊管理碩士、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博士。曾任職於中華民國總統府、行政院文建會、國立故宮博物院。現任文創行銷處副研究員。著有論文三十餘篇。長期關注博物館管理、數位典藏和新媒體科技應用等領域。

國立交通大學教務長 盧鴻興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電機工程系畢業,後赴美國康乃爾大學取得統計學碩士、博士學位。曾任國立交通大學統計所所長、理學院科學學士學位學程班主任、理學院院長、大數據研究中心主任。現任國立交通大學教務長與統計所教授。研究專長與授課領域為科學計算、影像科學、生物資訊等,發表過近百篇期刊、會議論文。

序 一甲子懷蓄舊志‧六十年再創新猷/張懋中
百餘年前在上海徐家匯成立的南洋公學,是今日國立交通大學的源頭。創辦人盛宣懷眼見清季時局困難,欲以實學興國,而設立學校、培育學貫中西的實學人才乃其根本,故於光緒二十二年設立了「南洋公學」。其後民國肇建,時局動盪,隸於交通部而絃歌不輟。民國十年(一九二一),與其他同屬交通部所轄四校,併稱為「交通大學」。抗戰軍興,移校重慶,改隸教育部,始稱為「國立交通大學」。民國三十八年(一九四九),因國共內戰校務中輟,至四十七年(一九五八),交大在校友奔走下,始於新竹復校,迄今已一甲子。世變雖鉅,然實學興國之初衷舊志,交大人從未忘懷矣。

今年交大與國立故宮博物院簽訂合作備忘錄,偕手在科技展演與藝術文化課程中跨域合作,雙方在合作中發現故宮所藏清宮檔案中,有眾多盛宣懷與南洋公學的相關檔案。遂於今年三月二十九日,擇要向各界公開了與南洋公學初期發展有關史料十二種,更首次披露了清國史館為終於任上的南洋公學首任總理何嗣焜所修的傳稿,並經故宮的周維強副研究員與本校黎漢林教授等團隊合作製作成新媒體裝置,置於浩然圖書館內,向各界展示校史。

此後,故宮周維強副研究員等同仁與教務長盧鴻興教授協同合作,續擴大整理清宮檔案中關於創辦人盛宣懷的史料,在短短的數個月內,完成了整理、釋文、標點和編輯等工作,編為國立故宮博物院藏《盛宣懷與南洋公學史料彙編》。使存世之交大校史史料得以重光,也為慶祝復校六十週年的活動畫下了美好的句點,個人謹代表交大,感謝他們的無私付出。

回首交大於新竹復校,披荊斬棘,創業維艱,悠悠一甲子時光已然飛逝,在交大師友秉持實學興國的理念下,早已枝開葉蔓,今日在臺灣學術、產業和文化各領域,都有交大傑出校友的身影。出版史料彙編以為校慶賀禮,既是回首歷史,也是展望將來,祈交大師生校友更能同行致遠,百尺竿頭,再創新猷。是為序。

國立交通大學校長 張懋中
中華民國一〇七年十一月九日

目次

3 序 一甲子懷蓄舊志‧六十年再創新猷/張懋中
4 專論 校首南洋,崇實興國:院藏盛宣懷、南洋公學及首任總理何嗣焜等史料/周維強
24 凡例
35 宮中檔硃批奏摺
55 軍機處檔摺件
297 史館檔

書摘/試閱

專論 校首南洋,崇實興國:院藏盛宣懷、南洋公學及首任總理何嗣焜等史料
南洋公學是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先鋒,也是今日交通大學的前身。光緒二十二年,它創辦於上海,創辦者則是清季興辦實業的名臣盛宣懷。今年(編按:一〇七年)適逢交通大學在臺復校六十週年,在院藏清代檔案中,特檢出與盛宣懷、南洋公學籌備、總理何嗣焜、沈曾植、汪鳳藻、總提調伍光建、譯書活動等人物史實文獻若干,並耙梳校史,以為紀念。

創始人盛宣懷

盛宣懷(1844-1916),字杏蓀,江蘇省常州府武進縣人,秀才出身。他力主路礦、電線和航船為立國之要,受直隸總督李鴻章(1823-1901)的重用。又以創立學堂、譯館和銀行,被晚清維新派詩人陳三立(1853-1937)稱為「一代之才臣」。他由登萊青道,調津海關道,屢遷至工部、郵傳部侍郎,擢郵傳部尚書,及充會辦商務大臣,商稅事務大臣,加太子少保銜,直至郵傳部大臣。晚清名臣陳夔龍(1857-1948)曾稱他「而航業電政鐵路鑛務諸端,紛然並起矣,然疑撼交乘,財力並殫,忍尤叢垢,劌心嘔血,垂三、四十年,僅僅有此成績於國中者,厥惟武進故郵傳大臣盛公之功」,故他可以說是晚清推動實業興國的代表人物。

天津學堂、達成館與南洋公學

光緒二十一年,盛宣懷時任津海關道,他籌款設立學堂,招選生徒,延請華洋教席,教導天算、輿地、格致、製造、汽機、化礦等學術,經直隸總督王文韶(1830-1908)奏請開辦。次年春,盛宣懷又在上海捐購基地,照天津學堂的學制稍加修訂,由兩江總督劉坤一(1830-1902)籌款議建南洋公學。九月,因刑部侍郎李端棻(1833-1907)上奏推廣學校,盛宣懷遂向朝廷奏〈條陳自強大計〉時,提出設立學堂的構想:「竊謂各府州縣驟難徧設學堂,宜令各省先設省學堂一所,教以天算、輿地、格致、製造、汽機、礦冶諸學,而以法律、政治、商稅為要;先設武備學堂一所,教以築壘測地、槍礮製造、彈丸發送、隊伍分合、馬騎控御諸學,而以兵律戎機、有勇知方為要。在下之趨向,全視在上之用舍。同文館、廣方言館出洋學生麋費不少,而得人不多。……今不能盡改科舉之制,似宜專設一科,裁天下之廣額,為新學之進階,明定功令,使文武學堂卒業者皆有出身之正途,齊仕進於科第,則聞風興起,學校如林,人才自不可勝用。應請特簡通知時務學行俱懋之大臣專司學政,會同禮、兵二部提挈綱領,一新海內之觀聽,有志之士不自奮於有用之學者,未之有也。」可知盛宣懷最初的興學目的,是為了培養人才,部份取代科舉取士,使其為國家所用,其願景目標是各省設立省學堂一所和武學堂一所。

盛宣懷在此摺後摺片陳述了興學的規劃,他認為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在於「藩士翹楚,厚其資裝,就學外國」,因此應在北京和上海各設立一所官員(成材之士)在職進修的達成館,「京官取翰林編檢、六部司員;外官取候補候選;州縣以上,道府以下,令京官四品以上,外官三品以上,各舉所知,出具切實考語保送,特簡專司學政大臣考取分發」,學制為三年,每館學員三、四十名,「專學英、法語言文字,專課法律、公法、政治、通商之學,」將畢業生作為出使大臣的隨員。至外國後,至外國大學進修,三年後歸國,可「內而總署章京,外而各口關道使署參贊」,在資望逐步累進中,即可備選為出使大臣或總署大臣。他認為上海達成館應設在南洋公學內。

設立達成館的建議,雖然在十二月經王大臣會議後,決定改由戶部撥解經費,但遲遲未有下文。盛宣懷遂奏請將原為達成館所募經費,交由南洋公學運用,以早日完成南洋公學的籌建工作。而南洋公學繼承了原來達成館的設計精神,在二十三年二月,考選了「成材之士」四十名,聘請華洋教習,成立了師範院。學習中西學術,以「明體達用,勤學善誨」為指歸。並模仿日本師範學校附屬小學校,別選年十歲內外,至十七八歲止,聰穎幼童一百二十名,設一外院學堂,令師範生分班教之。比及一年,師範諸生且學且誨,頗得知行並進之益。外院生亦多穎異之姿,能志於學。二十四年,成立須各修業四年的中院和上院,成為修業八年才能畢業的學校。

除此之外,因總理衙門和禮部奏定經濟特科歲舉之制,盛宣懷為「俾天下新設學堂、書院所教有用之學,皆得學成而各盡其用」,特師法法蘭西國政學堂設「出使、政治、理財、理藩四門,而四門之中,皆可兼學商務、經世大端,博通兼綜」的精神,來設立南洋公學。

南洋公學的師範院學生,其實大多為貢生和廩增附生最多。貢生是指秀才考試中成績優異,可入京師國子監讀書者。所謂廩增附生是,是生員中的三類:廩膳生員(廩生)、增廣生員(增生)和附學生員(附生)。這些生員經歲、科兩試一等前列者,方能取得廩名義。名額因州、縣大小而異,每年發廩餼銀四兩。所以南洋公學的師範生,大多是秀才出身。而中上院的學生,也有來自「名列膠庠之士」的讀書人。因此,南洋公學學生的程度確實較高。

南洋公學的擴張與困境

光緒二十八年九月十七日,盛宣懷奏報〈為南洋公學辦理及選舉章程事〉,向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奏陳籌備概況。南洋公學在其積極規劃下,二十三年(1897),開設師範,二十四年(1898)開設中院。二十五年(1899)開設蒙學堂,二十七年(1901)開設特班和東文(日文)班。上院則先設政治專班為預科,再定期開辦。商務學堂則預定於二十九年(1903)開辦。此時南洋公學經過六年籌備,已然綱舉目張。

不過,盛宣懷主動奏報籌備概況,實與朝廷制訂新制選舉章程有關。光緒二十七年(1901)八月初二日,朝廷頒佈上諭:「各省設立學堂,所有慎延師長,妥定教規,及學生卒業應如何選舉鼓勵,一切詳細章程,著政務處咨行各省悉心酌議,會同禮部覆核具奏。」不過卻只有署理山東巡撫袁世凱(1859-1916),在九月二十四日遵旨將設學堂酌擬教規謹將試辦章程繕單呈覽。袁世凱所擬〈山東省城試辦大學堂暫行章程〉,共分為辦法、條規、課程和經費四個部分,內容十分完備詳盡。

光緒皇帝命將袁世凱所奏章程通行各省仿照舉辦。而劉坤一和張之洞(1937-1909)也奏請「將學堂各生分別鼓勵,明降諭旨」。光緒皇帝命政務處「妥議具奏」,同時令「政務處會同禮部,將選舉鼓勵章程速行妥議具奏」。政務處大臣奕劻(1838-1917)奏稱:「擬請俟專齋畢業後,即由該督撫、學政嚴加考試拔尤,擬取等第,咨送京師大學堂覆試,候旨欽定,作為舉人貢生。其取定之舉人仍俟積有成數,由京師大學堂嚴加考試拔尤,擬取等第,咨送禮部,奏請特派大臣考試,候旨欽定,作為進士,聽候殿試錄用。其餘未盡事宜,應俟各省學堂奏明開辦後,隨時酌定,請旨遵行,以期仰副朝廷勸學育才,實事求是之至意。」奕劻這一將學校與科舉接軌的政策,帶給了籌備較早,且規章制度不同的南洋公學困境。

盛宣懷在光緒二十八年九月十七日奏報中指出,南洋公學上院所設課程較山東學堂高,但在等級上卻難以比擬,為此憂心影響南洋公學的未來的生源。他希望南洋公學能夠依照新頒《欽定高等學堂章程》和《學堂選舉章程》辦理,將南洋公學明定為「南洋高等公學堂」,所有畢業生由他與南洋大臣、江蘇學臣等會同考校,諮送京師大學堂,以確保學生的晉身之階。奏報上呈後,硃批交管學大臣議奏。

當時的管學大臣是張百熙(1847-1907),字詒孫,湖南長沙人。同治十三年(1874)進士。光緒二十七年(1901)十二月,任管學部大臣,受命妥定京師大學堂學堂章程。二十八年(1902)正月,奏陳籌辦大概情形。他是晚清學部和成立京師大學堂的重要推手。出於謹慎,他在摺片中主張,需要詳細考察南洋公學的學堂章程和所有學生功課成績,才能核實其是否與《欽定高等學堂章程》規定相符。

經歷數月之後,張百熙考察了南洋公學業務,遂與學務大臣孫家鼐(1827-1909)和刑部尚書管大學堂事榮慶,聯名合奏解決學制問題。聯名排行第一的是孫家鼐(1827-1909),字燮臣,安徽壽州人。咸豐九年(1859)一甲一名進士,授修撰。歷侍讀,入直上書房。二十九年(1903)十一月,充學務大臣。而位列第三的是榮慶(1859-1916),字實夫,鄂卓爾氏,蒙古正黃旗人。光緒九年(1883)會試中式,十二年(1886),成進士。二十八年(1902),授刑部尚書,管大學堂事,並協助張百熙修飾立憲後的學制,以學堂制取代原有的科舉制度。

三位重臣的總結意見為:「該公學中院學生既升入高等商業學堂,將來畢業出身即與省會高等學堂無異,自應照章考試,以昭慎重。擬令就近飭由上海道會同該公學監督考送,江蘇巡撫、學政會同覆試,合格者再行升入上院,作為高等商業學堂學生。其學科程度,畢業年限均照此次奏定章程辦理,並將督課情形隨時咨報以憑考覈。」因此,南洋公學中院學生將參加由上海道會同南洋公學監督考試,並由江蘇巡撫、學政會同覆試後,合格者才得升入上院。使南洋公學高等學堂畢業生將等同於省會高等學堂畢業生。至此,南洋公學順利的成為君主立憲新學制中的重要人才培育基地。

留名青史的首任總理何嗣焜

南洋公學的首任總理是何嗣焜(1843-1901),關於何嗣焜的描述並不多,但本院所藏張樹聲保薦的奏報,可以觀察到長官張樹聲對他的評價。張樹聲(1824-1884),字振軒,安徽合肥人,廩生出身。因咸豐三年(1853)太平軍進入安徽北部,他招團練抵抗,在太湖、官亭等地擊敗敵軍,並協防合肥。同治十二年(1873),任江蘇巡撫,他尋訪得知江蘇武進縣生員何嗣焜是「學有本原,洞達時務」之人,故邀其為幕客。經過共事,張樹聲發覺何嗣焜「操志之堅,制行之卓,有迥非常人所能及者」,對於他在軍務和政務上的協助甚為重要。張樹聲認為,何嗣焜是淡於榮利之人,三十歲即放棄科舉考試,決心講求經世之學,其才識與吳大澂相當,以密摺建議朝廷錄用。張樹聲先後保舉過何嗣焜出任知縣、直隸州知州。本摺片內容充分反映出何嗣焜優秀的人格特質。

何嗣焜,江蘇武進縣人諸生,與盛宣懷同鄉。同治初年,跟隨淮軍,在蘇州和常州間作戰,江蘇巡撫張樹聲延致幕中,前後十餘年。後由大學士李鴻章敘勞,保訓導教諭。光緒初年,參與平定廣西叛逃總兵李揚才,由張樹聲奏保知縣。八年(1882),在天津由張樹聲和李鴻章奏保,以直隸州補用。十年(1884),張樹聲上疏論薦,稱「服官南北,一切吏治、軍謀、理財、柔遠諸大政,幸而不致隕越者,實何嗣焜之力居多也。」十二年(1886),劉銘傳(1836-1896)奏調奉旨迅速赴臺,以事未行。十三年(1887),黃河在鄭州決口,河南巡撫倪文蔚(1823-1890)奏調何嗣焜赴工差遣,鄭州工賑事竣,決河合龍。十五年(1889),倪文蔚奏保以知府補用,加三品銜。隨後他退居武進西鄉耕作退隱。

光緒二十二年(1896),盛宣懷開始籌辦南洋公學,經過充分考慮,覺得「非該員不足當此選」,遂親自前往延請,他要何嗣焜「以時局艱危,不當徒為潔身之士」,終於說服其出任南洋公學總理。盛宣懷向朝廷奏報時稱:「查有奏調三品銜分省補用知府何嗣焜,學術精湛,不求聞達。臣與縱論西學為用,必以中學為體,考核程功次序,極為精邃,志氣尤堅卓,不致始勤終惰。當經派委該員總理南洋公開事務。」,對他評價甚高。何嗣焜就任總理以後,建立了寬大的公學校舍和嚴謹的經費管理制度,陸續開辦師範院,次立外院、中院、上院等。南洋公學的教育對於中國和西方的學術都很重視。中國學術的部分,師法宋儒經義治事,以《六經》為體,以歷代政書,如《通典》、《通考》、《通禮》為用,分門研究。而西方學術,則始於西文、西語,以漸及於各國法律、政治。開辦四年後,成效漸著,先後遣送學生游學日本、英、美各國。

光緒二十七年(1901)正月十二日,南洋公學總理何嗣焜因病去世。同年十月二十六日,時任兩江總督臣劉坤一和商務大臣盛宣懷聯名上奏,認為何嗣焜「學行允孚,體用明白,正可舉為總辦學堂者勸」,是興辦新式教育的典型,請求將其生平事蹟宣付史館立傳。在此摺中,劉坤一和盛宣懷分別回顧了何嗣焜任官的重要經歷和生平學行。何嗣焜創校的貢獻卓著,是中國興辦新式教育的典範人物,盛宣懷因此建請朝廷將何嗣焜生平事蹟宣付史館立傳,此請在光緒二十七年(1901)十一月十五日獲得了朝廷的同意。

在朝廷同意何嗣焜生平事蹟宣付史館立傳後,光緒二十七年(1901)十二月十八日,內閣抄錄的奏摺內容和硃批送交禮部,二十八年(1902)二月,由禮部員外郎以咨文知照國史館,由國史館辦理立傳。在國立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史館檔」傳包中,尚保留著此份咨文。在禮部咨文前貼有國史館簽條,除書有奏摺錄副的事由外,尚有國史館二位漢提調簽收,時間在二月十九日。咨文的主體是奏摺錄副,其後有禮部接辦此文的公文書,內容說明錄副來由及硃批內容,紙張接合處及咨文末蓋有禮部滿漢合璧之藍色騎縫章。

「循吏」一詞出於《史記‧太史公自序》:「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無稱,亦無過行。作循吏列傳第五十九。」故原係形容奉法循理的官吏。後世逐漸引伸發展而為良吏的代稱。何嗣焜忠於職守,沒有惡績,且終於任上,自然在傳統的正史體例,符合循吏列傳的精神。在院藏「史館檔」《何嗣焜傳包》中,共有四個版本的〈循吏何嗣焜傳〉。本件是其中之一,從內容可見,史官大量參酌了劉坤一和盛宣懷聯名奏請將何嗣焜事蹟宣付史館的奏摺。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5 1275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