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美術史,職場必備的商業素養
商品資訊
系列名:人文思潮
ISBN13:9789861343402
替代書名:世界のビジネスエリートが身につける教養「西洋美術史」
出版社:先覺
作者:木村泰司
譯者:林詠純
出版日:2019/05/01
裝訂/頁數:平裝/272頁
規格:21cm*14.8cm*1.6cm (高/寬/厚)
版次:1
適性閱讀分級:610【九年級】
定價
:NT$ 320 元優惠價
:90 折 288 元
絕版無法訂購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能夠欣賞名畫,才能融入商業;可以知曉藝術,才能戰勝競爭。」
udnFunLife聯合數位文創 董事長 李彥甫推薦
★ 第一本專為商業人士打造的西洋美術史入門
★ 濃縮了2500年西洋美術史的精華
★ 長踞Amazon分類榜暢銷第1名
★《產業新聞》《朝日新聞》《日經新聞》各大媒體報導
★ 附全彩藝術形式年表,讓你一表在手,快速掌握2500年的藝術重點
培養藝術素養,是全球化浪潮下,
商業人士對自己最重要的投資!
本書濃縮了2500年西洋美術史的精華,
不僅可增進個人氣質和文史常識,
更能豐富談資,
為你的商業溝通大大加分!
★專業推薦:
作家、節目主持人 謝哲青
《故事》網站主編 胡川安
udnFunLife聯合數位文創 董事長 李彥甫
一本書掌握2500年西洋美術史精華,
連帶擁有最根本的世界史知識!
內含近100幅重要的繪畫、雕塑、建築作品!
你曾經趕風潮走進美術館,卻只落得呵欠連連?
到訪歐洲,卻看不懂石柱、遺跡的偉大在哪裡?
接待外國客戶和友人進博物館,卻不知道該如何引導?
每年舉辦超過百場藝術講座、日本首屈一指的西洋美術史學家木村泰司說,「藝術」是社交場合上最安全的話題,也是歐美社會最重要的共通語言。透過他的引領,還原歷史現場、解構古人想法,你將看到西洋藝術的氣勢與美麗,讀到西方傳統的知性與理性。
◎每件藝術作品都像是個時空膠囊
談美術,更要談歷史。因為每一件藝術作品都凝結、反映了各個時代政治經濟、宗教氛圍、哲學思想、風俗習慣、文化價值觀,和「美的典範」的變遷。
◎美術不是用看的,而是用讀的
不懂得欣賞藝術作品,就像在沒有字幕的情況下,觀看聽不懂的外語電影。透過閱讀,讓你快速掌握積累2500年的西洋美術史,將藝術知識,轉化為藝術知性的愉悅享受。
透過本書打開通往「世界」的大門!晉升能與別人談藝術的商業高手!
古今中外的有趣對照及Q&A:讓你信手拈來,對話不冷場。
◎希臘美術篇◎
現代人為愛美健身
VS.
希臘人推崇肉體美,是為累積德行、接近神,是優秀之人的必要條件
Q:古典時期的雕像為什麼天生臭臉?
A:希臘人認為有意識地節制情感表現,才是善的行為。
◎羅馬美術篇◎
現代人上健身房運動
VS.
羅馬人喜歡去公共浴池,服務、運動兼社交
老一輩將祖先遺照擺在家裡
VS.
羅馬人把祖先製成雕像,放在家中祭拜
◎哥德式美術篇◎
Q:哥德式教堂設計挖空的彩繪玻璃裝飾,只為了美觀?
A:不只如此。彩繪玻璃隨天氣幻化出不同變化的光芒,能向不識字的人傳達基督宗教的教義,讓人在視覺上意識到神的存在。
◎威尼斯畫派篇◎
現在威尼斯是「蜜月勝地」
VS.
十六世紀的威尼斯可是一座「隨便丟顆石頭都能打到妓女」的享樂之都
◎洛可可樣式篇◎
當代男性流行緊身、合身款式的西裝
VS.
十八世紀男性褲裝(短褲)緊到連坐下都沒辦法,甚至宮廷人還分別準備坐下、站立兩套褲裝
80年代半屏山髮型曾轟動一時
VS.
路易十六時代,女性髮型「爭相比高」,高到無法坐馬車;一七七八年的歌劇院,甚至還禁止頭髮梳太高的人入場,不然會擋住舞台
udnFunLife聯合數位文創 董事長 李彥甫推薦
★ 第一本專為商業人士打造的西洋美術史入門
★ 濃縮了2500年西洋美術史的精華
★ 長踞Amazon分類榜暢銷第1名
★《產業新聞》《朝日新聞》《日經新聞》各大媒體報導
★ 附全彩藝術形式年表,讓你一表在手,快速掌握2500年的藝術重點
培養藝術素養,是全球化浪潮下,
商業人士對自己最重要的投資!
本書濃縮了2500年西洋美術史的精華,
不僅可增進個人氣質和文史常識,
更能豐富談資,
為你的商業溝通大大加分!
★專業推薦:
作家、節目主持人 謝哲青
《故事》網站主編 胡川安
udnFunLife聯合數位文創 董事長 李彥甫
一本書掌握2500年西洋美術史精華,
連帶擁有最根本的世界史知識!
內含近100幅重要的繪畫、雕塑、建築作品!
你曾經趕風潮走進美術館,卻只落得呵欠連連?
到訪歐洲,卻看不懂石柱、遺跡的偉大在哪裡?
接待外國客戶和友人進博物館,卻不知道該如何引導?
每年舉辦超過百場藝術講座、日本首屈一指的西洋美術史學家木村泰司說,「藝術」是社交場合上最安全的話題,也是歐美社會最重要的共通語言。透過他的引領,還原歷史現場、解構古人想法,你將看到西洋藝術的氣勢與美麗,讀到西方傳統的知性與理性。
◎每件藝術作品都像是個時空膠囊
談美術,更要談歷史。因為每一件藝術作品都凝結、反映了各個時代政治經濟、宗教氛圍、哲學思想、風俗習慣、文化價值觀,和「美的典範」的變遷。
◎美術不是用看的,而是用讀的
不懂得欣賞藝術作品,就像在沒有字幕的情況下,觀看聽不懂的外語電影。透過閱讀,讓你快速掌握積累2500年的西洋美術史,將藝術知識,轉化為藝術知性的愉悅享受。
透過本書打開通往「世界」的大門!晉升能與別人談藝術的商業高手!
古今中外的有趣對照及Q&A:讓你信手拈來,對話不冷場。
◎希臘美術篇◎
現代人為愛美健身
VS.
希臘人推崇肉體美,是為累積德行、接近神,是優秀之人的必要條件
Q:古典時期的雕像為什麼天生臭臉?
A:希臘人認為有意識地節制情感表現,才是善的行為。
◎羅馬美術篇◎
現代人上健身房運動
VS.
羅馬人喜歡去公共浴池,服務、運動兼社交
老一輩將祖先遺照擺在家裡
VS.
羅馬人把祖先製成雕像,放在家中祭拜
◎哥德式美術篇◎
Q:哥德式教堂設計挖空的彩繪玻璃裝飾,只為了美觀?
A:不只如此。彩繪玻璃隨天氣幻化出不同變化的光芒,能向不識字的人傳達基督宗教的教義,讓人在視覺上意識到神的存在。
◎威尼斯畫派篇◎
現在威尼斯是「蜜月勝地」
VS.
十六世紀的威尼斯可是一座「隨便丟顆石頭都能打到妓女」的享樂之都
◎洛可可樣式篇◎
當代男性流行緊身、合身款式的西裝
VS.
十八世紀男性褲裝(短褲)緊到連坐下都沒辦法,甚至宮廷人還分別準備坐下、站立兩套褲裝
80年代半屏山髮型曾轟動一時
VS.
路易十六時代,女性髮型「爭相比高」,高到無法坐馬車;一七七八年的歌劇院,甚至還禁止頭髮梳太高的人入場,不然會擋住舞台
作者簡介
木村泰司
西洋美術史學家。1966年出生。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美術史學士,倫敦蘇富比美術教養講座WORK OF ART結業。在倫敦時,從歷史悠久的美術品、家飾、餐具等真品當中學習。現在每年於東京、名古屋、大阪舉辦約100場演講。在日本出版了多本藝術主題的著作,本書為台灣的第一本出版專書。
西洋美術史學家。1966年出生。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美術史學士,倫敦蘇富比美術教養講座WORK OF ART結業。在倫敦時,從歷史悠久的美術品、家飾、餐具等真品當中學習。現在每年於東京、名古屋、大阪舉辦約100場演講。在日本出版了多本藝術主題的著作,本書為台灣的第一本出版專書。
序
【序】
美術史是全球菁英的「共通語言」
社會邁入全球化,現在就連日本也開始意識到美術史的重要。近十年來,以財經或業界人士為對象所開設的美術相關講座愈來愈多,我也有更多機會可以在企業教美術史。
美術史是歐美人士必備的素養,也是歐美社會重要的共通知識與溝通話題。參加講座的學員當中,曾經派駐或留學歐美的人,更能理解其必要。尤其位居高位者與其配偶,在社交場合與地位相符的當地人士交流之際,更是深刻感受到美術史的必要。
我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讀過美術史,在學期間曾發生過一件事,讓我深切體會美術史對菁英分子的重要性。當時我選修了美術史的高級課程「早期尼德蘭繪畫」。
進入高級課程之後,選課的都是主修美術史的學生。同學幾乎都是熟面孔,但其中有一位明顯是初次見面。
學期進行了一段時間,我和這個同學有了交談的機會,於是我試著問他:
「冒昧請問,你是美術史的學生嗎?」
結果他給了我一個意想不到的答案,「我的主修是物理喔。」
我聽了接著問:「物理?為什麼物理系的人要來選這堂課呢?這又不是通識課程度的美術史課程。」
結果他回答:「因為出社會之後,如果沒辦法跟別人聊聊自己母國的美術,不是很丟臉嗎?」
我聽到他的回答,才知道原來他是荷蘭(尼德蘭)裔美國人。
那時我深刻感受到歐美下一代的菁英意識有多高,直到今天我都忘不了當時的衝擊與感動。
我有一個朋友是全美排名前十的國際律師。我是他孩子們的教父,因此我回到日本後,仍長年與這一家子保持往來。不僅朋友擔任國際律師,他的夫人也非常優秀,離開柏克萊之後進入劍橋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就讀,隨後在哈佛大學取得博士學位,最後也進入耶魯法律學院。夫妻兩人都是頂尖的「知識菁英」。
我從他們身上也深刻感受到歐美菁英根深柢固的美術史素養。舉例來說,他們贊助的美術館舉辦特別講座時,我曾與他們一同前往聽講。他們在講座上能夠落落大方地向美術史學家精準提問,讓我相當佩服。
不只這對夫妻,我至今為止認識的歐美菁英都理所當然地具備美術史素養。為什麼歐美能有如此根深柢固的西洋美術史素養呢?
因為在歐美,「美術」與政治、宗教不同,是最安全的話題,同時又能反映出一個國家當時的宗教、政治、思想和經濟背景。日本人在欣賞美術時,難免會把「感性」這個詞彙掛在嘴邊。然而,了解美術其實也能學習那個國家的歷史、文化與價值觀。
我演講時總是告訴聽眾:「美術不是用看的,而是用讀的。」回顧美術史,也會發現西洋美術傳達的正是西方傳統的知性與理性。西洋美術自古以來也是信仰的投射對象,因此發展成為傳達特定訊息的手段,所以欣賞西洋美術時,不只要用「看」的,也要用「讀」的。換句話說,美術品或建築物,正是反映各個時代的政治、宗教、哲學、風俗、價值觀的結晶。在全球化社會的溝通當中,當然需要理解這些背景。
反觀日本,美術史這個領域的學問尚未滲透到一般大眾當中。儘管如此,日本仍有非常多的展覽活動。尤其東京一年到頭都有展覽,甚至連海外美術館的一級館藏品也到日本展出。
不過多數人在面對這些作品時頂多只懂得欣賞,這麼做彷彿在沒有字幕的情況下,觀看聽不懂的外語電影。
但在歐美,就連小小孩都在老師或館員的引導下欣賞美術品。各位如果去過歐美的美術館,或許也目擊過這樣的情景。畢竟如果只是自己隨意欣賞,學到的東西還是比較少。
可惜的是,日本並未實施這樣的美術教育。我從這樣的狀況中,也能深切感受到日本與世界的差距。日本沒有因為過於缺乏美術(也就是美術史)造詣,而覺得羞愧。
當然也有人會說:「我只待在日本,不需要這樣的知識吧。」
但世界逐漸朝全球化邁進。現在這個時代,已經不能再說:「我是日本人,不需要了解歐美的狀況。」而敏感度高的企業早就察覺這點,所以試圖為儲備幹部培養這方面的素養。
於是我決定撰寫本書。我為了讓更多讀者學會不熟悉的美術史,從西洋美術約二五○○年的歷史中,挑出最基本的必備知識,濃縮在這本書裡。本書並非解說美術作品,而是希望讀者將美術史當成一種「素養」來學習,所以我仔細地寫下這些作品背後的歷史、事件、文化與價值觀。
讀者不僅能夠透過本書取得世界菁英具備的知識,也能以歷史背景為基礎,將美術史的概念與知識記在腦海裡。如此一來無論在美術欣賞或社交的場合,都能擁有更寬廣的世界。
請務必藉著本書打開通往「世界」的大門。
美術史是全球菁英的「共通語言」
社會邁入全球化,現在就連日本也開始意識到美術史的重要。近十年來,以財經或業界人士為對象所開設的美術相關講座愈來愈多,我也有更多機會可以在企業教美術史。
美術史是歐美人士必備的素養,也是歐美社會重要的共通知識與溝通話題。參加講座的學員當中,曾經派駐或留學歐美的人,更能理解其必要。尤其位居高位者與其配偶,在社交場合與地位相符的當地人士交流之際,更是深刻感受到美術史的必要。
我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讀過美術史,在學期間曾發生過一件事,讓我深切體會美術史對菁英分子的重要性。當時我選修了美術史的高級課程「早期尼德蘭繪畫」。
進入高級課程之後,選課的都是主修美術史的學生。同學幾乎都是熟面孔,但其中有一位明顯是初次見面。
學期進行了一段時間,我和這個同學有了交談的機會,於是我試著問他:
「冒昧請問,你是美術史的學生嗎?」
結果他給了我一個意想不到的答案,「我的主修是物理喔。」
我聽了接著問:「物理?為什麼物理系的人要來選這堂課呢?這又不是通識課程度的美術史課程。」
結果他回答:「因為出社會之後,如果沒辦法跟別人聊聊自己母國的美術,不是很丟臉嗎?」
我聽到他的回答,才知道原來他是荷蘭(尼德蘭)裔美國人。
那時我深刻感受到歐美下一代的菁英意識有多高,直到今天我都忘不了當時的衝擊與感動。
我有一個朋友是全美排名前十的國際律師。我是他孩子們的教父,因此我回到日本後,仍長年與這一家子保持往來。不僅朋友擔任國際律師,他的夫人也非常優秀,離開柏克萊之後進入劍橋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就讀,隨後在哈佛大學取得博士學位,最後也進入耶魯法律學院。夫妻兩人都是頂尖的「知識菁英」。
我從他們身上也深刻感受到歐美菁英根深柢固的美術史素養。舉例來說,他們贊助的美術館舉辦特別講座時,我曾與他們一同前往聽講。他們在講座上能夠落落大方地向美術史學家精準提問,讓我相當佩服。
不只這對夫妻,我至今為止認識的歐美菁英都理所當然地具備美術史素養。為什麼歐美能有如此根深柢固的西洋美術史素養呢?
因為在歐美,「美術」與政治、宗教不同,是最安全的話題,同時又能反映出一個國家當時的宗教、政治、思想和經濟背景。日本人在欣賞美術時,難免會把「感性」這個詞彙掛在嘴邊。然而,了解美術其實也能學習那個國家的歷史、文化與價值觀。
我演講時總是告訴聽眾:「美術不是用看的,而是用讀的。」回顧美術史,也會發現西洋美術傳達的正是西方傳統的知性與理性。西洋美術自古以來也是信仰的投射對象,因此發展成為傳達特定訊息的手段,所以欣賞西洋美術時,不只要用「看」的,也要用「讀」的。換句話說,美術品或建築物,正是反映各個時代的政治、宗教、哲學、風俗、價值觀的結晶。在全球化社會的溝通當中,當然需要理解這些背景。
反觀日本,美術史這個領域的學問尚未滲透到一般大眾當中。儘管如此,日本仍有非常多的展覽活動。尤其東京一年到頭都有展覽,甚至連海外美術館的一級館藏品也到日本展出。
不過多數人在面對這些作品時頂多只懂得欣賞,這麼做彷彿在沒有字幕的情況下,觀看聽不懂的外語電影。
但在歐美,就連小小孩都在老師或館員的引導下欣賞美術品。各位如果去過歐美的美術館,或許也目擊過這樣的情景。畢竟如果只是自己隨意欣賞,學到的東西還是比較少。
可惜的是,日本並未實施這樣的美術教育。我從這樣的狀況中,也能深切感受到日本與世界的差距。日本沒有因為過於缺乏美術(也就是美術史)造詣,而覺得羞愧。
當然也有人會說:「我只待在日本,不需要這樣的知識吧。」
但世界逐漸朝全球化邁進。現在這個時代,已經不能再說:「我是日本人,不需要了解歐美的狀況。」而敏感度高的企業早就察覺這點,所以試圖為儲備幹部培養這方面的素養。
於是我決定撰寫本書。我為了讓更多讀者學會不熟悉的美術史,從西洋美術約二五○○年的歷史中,挑出最基本的必備知識,濃縮在這本書裡。本書並非解說美術作品,而是希望讀者將美術史當成一種「素養」來學習,所以我仔細地寫下這些作品背後的歷史、事件、文化與價值觀。
讀者不僅能夠透過本書取得世界菁英具備的知識,也能以歷史背景為基礎,將美術史的概念與知識記在腦海裡。如此一來無論在美術欣賞或社交的場合,都能擁有更寬廣的世界。
請務必藉著本書打開通往「世界」的大門。
目次
前言 美術史是全球菁英的「共通語言」
第1部 以「神」為中心的世界觀如何形成? 希臘神話與基督宗教
為什麼古代的雕像要「裸體」?――希臘美術
追求「男性之美」的古希臘價值觀
古希臘的發展與美術的變化
現存的希臘美術幾乎都是「仿製品」
小知識 和平祭典「奧林匹克」的起源
羅馬帝國的繁榮與帝國特有的美術發展――羅馬美術
羅馬美術的另一支源流「伊特魯里亞」
從追求「美感」的時代進入「寫實性」的時代
帶給後世影響的羅馬大規模建築
羅馬帝國的衰退與基督宗教美術的萌芽
基督宗教社會來臨――宗教美術、仿羅馬式藝術
宗教美術起源於「用看的《聖經》」
基督宗教最大教派「羅馬教會」的發展緣由
修道院的興盛帶來仿羅馬式藝術的誕生
朝聖熱潮帶動都市化與「哥德式美術」的萌芽
小知識 基督宗教獲得承認以前的基督宗教美術
法國王室的考量與全新的「神之家」――哥德式美術
哥德樣式中隱含著什麼樣的政治訊息?
「光=神」的絕對價值觀
建造大教堂的熱潮結束與「國際哥德樣式」的發展
第2部 在繪畫中展現的歐洲都市經濟發展 文藝復興開始,接著進入繪畫的時代
西洋繪畫典範三巨頭――文藝復興
「重生」的古代之美
達文西曾是軍事技術人員
文藝復興全盛期因宗教改革而告終
都市經濟發展帶來的藝術革新――北方文藝復興
影響達文西的創新繪畫
市民階級崛起下的「勸世」繪畫
透過繪畫解讀尼德蘭的混亂
小知識 德國美術史之寶─杜勒與克拉赫納
另一場文藝復興在自由之都開花結果――威尼斯畫派
貿易大國威尼斯的發展與衰退
自由與享樂之都誕生的謎樣繪畫
威尼斯繪畫的二度輝煌
天主教 VS.新教帶來的新興宗教美術――巴洛克美術
「新教」的誕生
否定宗教美術的新教,與肯定宗教美術的天主教
卡拉瓦喬的創新手法
反宗教改革的天之驕子貝尼尼
小知識 巴洛克繪畫之王「魯本斯」
荷蘭獨立與普及市民的日常繪畫――荷蘭繪畫
荷蘭獨立與市民階級崛起
為市民而畫的各種荷蘭繪畫
林布蘭與維梅爾
小知識 十七世紀荷蘭人的「鬱金香狂熱」
第3部 法國成為美術大國的理由 「偉大法蘭西」誕生的背景
君主專制與路易十四――法國古典主義
路易十四打造的「偉大法蘭西」
美術家在藝術發展落後的法國所面臨的矛盾
不識普桑,就沒資格談法國美術
小知識 古典主義以前的法國風格
革命前夕的片刻享樂――洛可可樣式
從「國王的時代」走向「貴族的時代」
爆發「理性」與「感性」之戰
洛可可繪畫三大巨匠
「法國大革命」的腳步聲已然響起
拿破崙皇帝的形象戰略――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
法國大革命與「新古典主義」揭開序幕
不輸現代政治人物的「拿破崙」形象戰略
「理性」與「感性」之爭再度掀起
在兩種風格間搖擺的畫家
第4部 近代社會如何改變文化? 工業革命與近代美術的發展
描繪「貧富差距」與「社會現實」的決心――寫實主義
庫爾貝直接描繪「現實」的革新性
從馬內的畫作解讀十九世紀法國社會的「黑暗」
工業革命與文化落後國家英國的反擊――英國美術
為什麼英國美術讓人印象薄弱?
透過「肖像畫」綻放光采的英國美術
洛翰成為英式庭園的靈感來源
工業革命後,英國進一步發展出國力與文化
「田園」風景在工業革命時代流行的理由――巴比松畫派
近代化產生「田園風景」的需求
執沙龍之牛耳的「學院派」
大家為什麼當初不接受印象派?――印象派
從「畫什麼」的時代進入「怎麼畫」的時代
以馬內為中心聚集的印象派畫家
印象派的處女秀──「聯展」
美國人掀起印象派熱潮
美國資金開啟「現代藝術」的世界――現代藝術
美國資金撐起歐洲的藝術與文化
女性開拓的現代藝術世界
在義務精神下發展出來的「企業藝文贊助活動」
結語
書中收錄藝術品一覽表
第1部 以「神」為中心的世界觀如何形成? 希臘神話與基督宗教
為什麼古代的雕像要「裸體」?――希臘美術
追求「男性之美」的古希臘價值觀
古希臘的發展與美術的變化
現存的希臘美術幾乎都是「仿製品」
小知識 和平祭典「奧林匹克」的起源
羅馬帝國的繁榮與帝國特有的美術發展――羅馬美術
羅馬美術的另一支源流「伊特魯里亞」
從追求「美感」的時代進入「寫實性」的時代
帶給後世影響的羅馬大規模建築
羅馬帝國的衰退與基督宗教美術的萌芽
基督宗教社會來臨――宗教美術、仿羅馬式藝術
宗教美術起源於「用看的《聖經》」
基督宗教最大教派「羅馬教會」的發展緣由
修道院的興盛帶來仿羅馬式藝術的誕生
朝聖熱潮帶動都市化與「哥德式美術」的萌芽
小知識 基督宗教獲得承認以前的基督宗教美術
法國王室的考量與全新的「神之家」――哥德式美術
哥德樣式中隱含著什麼樣的政治訊息?
「光=神」的絕對價值觀
建造大教堂的熱潮結束與「國際哥德樣式」的發展
第2部 在繪畫中展現的歐洲都市經濟發展 文藝復興開始,接著進入繪畫的時代
西洋繪畫典範三巨頭――文藝復興
「重生」的古代之美
達文西曾是軍事技術人員
文藝復興全盛期因宗教改革而告終
都市經濟發展帶來的藝術革新――北方文藝復興
影響達文西的創新繪畫
市民階級崛起下的「勸世」繪畫
透過繪畫解讀尼德蘭的混亂
小知識 德國美術史之寶─杜勒與克拉赫納
另一場文藝復興在自由之都開花結果――威尼斯畫派
貿易大國威尼斯的發展與衰退
自由與享樂之都誕生的謎樣繪畫
威尼斯繪畫的二度輝煌
天主教 VS.新教帶來的新興宗教美術――巴洛克美術
「新教」的誕生
否定宗教美術的新教,與肯定宗教美術的天主教
卡拉瓦喬的創新手法
反宗教改革的天之驕子貝尼尼
小知識 巴洛克繪畫之王「魯本斯」
荷蘭獨立與普及市民的日常繪畫――荷蘭繪畫
荷蘭獨立與市民階級崛起
為市民而畫的各種荷蘭繪畫
林布蘭與維梅爾
小知識 十七世紀荷蘭人的「鬱金香狂熱」
第3部 法國成為美術大國的理由 「偉大法蘭西」誕生的背景
君主專制與路易十四――法國古典主義
路易十四打造的「偉大法蘭西」
美術家在藝術發展落後的法國所面臨的矛盾
不識普桑,就沒資格談法國美術
小知識 古典主義以前的法國風格
革命前夕的片刻享樂――洛可可樣式
從「國王的時代」走向「貴族的時代」
爆發「理性」與「感性」之戰
洛可可繪畫三大巨匠
「法國大革命」的腳步聲已然響起
拿破崙皇帝的形象戰略――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
法國大革命與「新古典主義」揭開序幕
不輸現代政治人物的「拿破崙」形象戰略
「理性」與「感性」之爭再度掀起
在兩種風格間搖擺的畫家
第4部 近代社會如何改變文化? 工業革命與近代美術的發展
描繪「貧富差距」與「社會現實」的決心――寫實主義
庫爾貝直接描繪「現實」的革新性
從馬內的畫作解讀十九世紀法國社會的「黑暗」
工業革命與文化落後國家英國的反擊――英國美術
為什麼英國美術讓人印象薄弱?
透過「肖像畫」綻放光采的英國美術
洛翰成為英式庭園的靈感來源
工業革命後,英國進一步發展出國力與文化
「田園」風景在工業革命時代流行的理由――巴比松畫派
近代化產生「田園風景」的需求
執沙龍之牛耳的「學院派」
大家為什麼當初不接受印象派?――印象派
從「畫什麼」的時代進入「怎麼畫」的時代
以馬內為中心聚集的印象派畫家
印象派的處女秀──「聯展」
美國人掀起印象派熱潮
美國資金開啟「現代藝術」的世界――現代藝術
美國資金撐起歐洲的藝術與文化
女性開拓的現代藝術世界
在義務精神下發展出來的「企業藝文贊助活動」
結語
書中收錄藝術品一覽表
書摘/試閱
【內容連載】
為什麼古代的雕像要「裸體」? 希臘美術
追求「男性之美」的古希臘價值觀
二〇〇四年的雅典奧運開幕式中,舞者穿著彷彿全裸一般的服裝登場,象徵著古代的奧林匹克競技幾乎以裸體進行。古希臘人與美形的眾神同樣以裸體參加競賽。
這裡所謂的「神」不同於基督宗教裡「絕對的神」。祂們雖然超越人類,但另一方面又具備喜怒、愛恨等人類的情感,是一群富含個性的神。希臘人認為,人類的形體來自神的賜予,優美的人類形體能夠取悅眾神。希臘人基於上述認知,產生「神也喜歡優美的男性裸體」的思想。以這個思想為背景,希臘人具有「美=善」的信念與價值觀。他們認為男性保持優美的形體也是累積德行,追求外表之美是成為優秀之人的必要條件。
西元前六世紀末之後,希臘在舉行祭祀雅典守護神雅典娜的泛雅典娜祭典(Panathenaia)時,也會定期舉辦男子選美大會,象徵的就是這樣的價值觀。由此可知,「美」能夠更靠近神,而神也會因為美而喜悅的價值觀相當普及。這是一種「美男子=奉獻給神之物」的觀念。美對希臘人而言相當重要,甚至能夠決定人格,與日本「男人不是看臉」的價值觀相當不同。附帶一提,男子選美大會也有長青組,因此受歡迎的不是只有年輕男性(但皺紋仍被視為老醜)。
希臘之所以會如此推崇男性之美還有另一個背景,那就是當時希臘男性有服兵役的義務。他們透過服兵役來取得選舉權。在古希臘的城邦斯巴達,男子七歲就得離家接受軍事訓練。
換句話說希臘男性必須鍛鍊身體,最後演變成肉體優秀性的競爭。這點就連哲學家也一樣,譬如知名哲學家柏拉圖(西元前四二七年左右~前三四七年)的本名是亞里斯多克勒斯(Aristokles),柏拉圖其實是綽號,表示「肩膀寬」的意思。
因為這樣的背景,古希臘發展出以追求男性之美為主的雕刻。
首先誕生的是名為「古風時期(Archaic Greece,前六〇〇年左右~前四八〇年)」的樣式。一般認為,希臘美術在後來的「古典時期(前四八〇年~前三二三年)」發展成熟,而為其「古典、規範」打造基礎的就是古風時期。現在被我們當成美麗的藝術品,珍藏在歐美的美術館的希臘雕像,就從古風時期開始製作。
古風時期的雕刻受埃及美術影響,以直立的姿勢為特徵。但希臘雕刻不同於埃及美術,是沒有支撐的獨立雕像。
古風時期的雕像,分成為了供奉在神殿而製作的「庫洛斯像(Kouros)」與「柯瑞像(Korē)」,前者是少年、青年的意思,後者則是少女的意思。從早期的柯瑞像身上可以看到埃及風格的髮型,彷彿就像戴著厚重的假髮,至於服裝則展現出表現女性肉體特徵的意圖。男性雕像則呈現裸體,以重心放在單腳,彷彿就像要跨步而出的「對置(contrapposto)」姿勢為特徵。
「光=神」的絕對價值觀
哥德樣式的大教堂促使民眾將意識從地上轉往天上,能夠有效提高民眾對宗教的激情。不只在外觀上強調壓倒性的高度,教堂內部也透過梁柱、尖拱,以及在天花板交叉的肋拱穹窿增添上升的感受。
此外,天花板的重量也不像過去那樣必須以牆面支撐,而是由梁柱與外部的飛扶壁(flying buttresses)撐起,所以牆壁能夠建造得較薄,牆面也能大幅度挖空,並在挖空的部分鑲嵌美麗的彩繪玻璃,而彩繪玻璃也成了哥德式美術的代名詞。包含雕刻在內的建築與美術合為一體就是哥德式美術的特徵。
彩繪玻璃除了可向不識字的人傳達基督宗教的教義,同時也能讓透過窗戶照入的光呈現更美麗的效果。「光」對基督徒而言就是「神」,哥德式建築能使人在視覺上意識到神的存在。
彩繪玻璃隨天氣變化的光芒,對當時的人而言展現的正是神的不可思議。
當時的人們生活在以神為中心的宗教世界,「神就是光」是他們的「真理」,現代人必須先記住這點才能理解哥德大教堂美的概念。雖然也有像聖彼得大教堂那樣的例外,但教堂基本上面朝西側,祭壇所在的高壇配置在東側,因為東邊是聖地耶路撒冷的方向,也是太陽(神=光)升起的方向。
愈古老的彩繪玻璃具有色彩愈濃烈的特徵,譬如沙特爾大教堂或巴黎聖徒禮拜堂的彩繪玻璃,色彩就彷若紅藍寶石。因為當時的人們將內部閃爍的寶石光芒視為接近神之光的高貴事物。而對基督徒而言,寶石與黃金就是天國(天上的耶路撒冷)的建築材料。
除此之外,色彩在過去也象徵財富,中世到哥德時期的雕刻也像人偶一樣著上鮮豔的色彩,現在只不過是褪色而已。想像一下大教堂門口裝飾的雕刻群色彩鮮艷的樣貌,應該和我們現在所見的印象大相逕庭。西洋美術的雕刻不再上色,是日後文藝復興時期以後的事情。
為什麼古代的雕像要「裸體」? 希臘美術
追求「男性之美」的古希臘價值觀
二〇〇四年的雅典奧運開幕式中,舞者穿著彷彿全裸一般的服裝登場,象徵著古代的奧林匹克競技幾乎以裸體進行。古希臘人與美形的眾神同樣以裸體參加競賽。
這裡所謂的「神」不同於基督宗教裡「絕對的神」。祂們雖然超越人類,但另一方面又具備喜怒、愛恨等人類的情感,是一群富含個性的神。希臘人認為,人類的形體來自神的賜予,優美的人類形體能夠取悅眾神。希臘人基於上述認知,產生「神也喜歡優美的男性裸體」的思想。以這個思想為背景,希臘人具有「美=善」的信念與價值觀。他們認為男性保持優美的形體也是累積德行,追求外表之美是成為優秀之人的必要條件。
西元前六世紀末之後,希臘在舉行祭祀雅典守護神雅典娜的泛雅典娜祭典(Panathenaia)時,也會定期舉辦男子選美大會,象徵的就是這樣的價值觀。由此可知,「美」能夠更靠近神,而神也會因為美而喜悅的價值觀相當普及。這是一種「美男子=奉獻給神之物」的觀念。美對希臘人而言相當重要,甚至能夠決定人格,與日本「男人不是看臉」的價值觀相當不同。附帶一提,男子選美大會也有長青組,因此受歡迎的不是只有年輕男性(但皺紋仍被視為老醜)。
希臘之所以會如此推崇男性之美還有另一個背景,那就是當時希臘男性有服兵役的義務。他們透過服兵役來取得選舉權。在古希臘的城邦斯巴達,男子七歲就得離家接受軍事訓練。
換句話說希臘男性必須鍛鍊身體,最後演變成肉體優秀性的競爭。這點就連哲學家也一樣,譬如知名哲學家柏拉圖(西元前四二七年左右~前三四七年)的本名是亞里斯多克勒斯(Aristokles),柏拉圖其實是綽號,表示「肩膀寬」的意思。
因為這樣的背景,古希臘發展出以追求男性之美為主的雕刻。
首先誕生的是名為「古風時期(Archaic Greece,前六〇〇年左右~前四八〇年)」的樣式。一般認為,希臘美術在後來的「古典時期(前四八〇年~前三二三年)」發展成熟,而為其「古典、規範」打造基礎的就是古風時期。現在被我們當成美麗的藝術品,珍藏在歐美的美術館的希臘雕像,就從古風時期開始製作。
古風時期的雕刻受埃及美術影響,以直立的姿勢為特徵。但希臘雕刻不同於埃及美術,是沒有支撐的獨立雕像。
古風時期的雕像,分成為了供奉在神殿而製作的「庫洛斯像(Kouros)」與「柯瑞像(Korē)」,前者是少年、青年的意思,後者則是少女的意思。從早期的柯瑞像身上可以看到埃及風格的髮型,彷彿就像戴著厚重的假髮,至於服裝則展現出表現女性肉體特徵的意圖。男性雕像則呈現裸體,以重心放在單腳,彷彿就像要跨步而出的「對置(contrapposto)」姿勢為特徵。
「光=神」的絕對價值觀
哥德樣式的大教堂促使民眾將意識從地上轉往天上,能夠有效提高民眾對宗教的激情。不只在外觀上強調壓倒性的高度,教堂內部也透過梁柱、尖拱,以及在天花板交叉的肋拱穹窿增添上升的感受。
此外,天花板的重量也不像過去那樣必須以牆面支撐,而是由梁柱與外部的飛扶壁(flying buttresses)撐起,所以牆壁能夠建造得較薄,牆面也能大幅度挖空,並在挖空的部分鑲嵌美麗的彩繪玻璃,而彩繪玻璃也成了哥德式美術的代名詞。包含雕刻在內的建築與美術合為一體就是哥德式美術的特徵。
彩繪玻璃除了可向不識字的人傳達基督宗教的教義,同時也能讓透過窗戶照入的光呈現更美麗的效果。「光」對基督徒而言就是「神」,哥德式建築能使人在視覺上意識到神的存在。
彩繪玻璃隨天氣變化的光芒,對當時的人而言展現的正是神的不可思議。
當時的人們生活在以神為中心的宗教世界,「神就是光」是他們的「真理」,現代人必須先記住這點才能理解哥德大教堂美的概念。雖然也有像聖彼得大教堂那樣的例外,但教堂基本上面朝西側,祭壇所在的高壇配置在東側,因為東邊是聖地耶路撒冷的方向,也是太陽(神=光)升起的方向。
愈古老的彩繪玻璃具有色彩愈濃烈的特徵,譬如沙特爾大教堂或巴黎聖徒禮拜堂的彩繪玻璃,色彩就彷若紅藍寶石。因為當時的人們將內部閃爍的寶石光芒視為接近神之光的高貴事物。而對基督徒而言,寶石與黃金就是天國(天上的耶路撒冷)的建築材料。
除此之外,色彩在過去也象徵財富,中世到哥德時期的雕刻也像人偶一樣著上鮮豔的色彩,現在只不過是褪色而已。想像一下大教堂門口裝飾的雕刻群色彩鮮艷的樣貌,應該和我們現在所見的印象大相逕庭。西洋美術的雕刻不再上色,是日後文藝復興時期以後的事情。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