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是一部包含美術、音樂、戲曲、舞蹈、曲藝等主要藝術門類的綜合性的大型藝術通史。全書按照中國歷史發展順序列卷,上起原始社會,下迄清宣統三年(西元1191年),共14卷,本卷為第十卷明代卷上編,以大量翔實的圖像、文獻資料為基礎,講述明代表演藝術的演化發展,包括戲曲、曲藝(說唱)、音樂、舞蹈諸門類。本書對20世紀各藝術門類的研究成果進行了全面總結和集成,對21世紀藝術史研究具有很大啟發,集合了學術性、文獻性、審美性和實用性四大價值體現。
目次
導言
第一節 專制統治下的藝術
一、明初文化專制對藝術的壓抑
二、明中葉意識形態的失控與藝術的生機
第二節 晚明人文思潮與藝術的復興
一、資本主義萌芽和市民運動興起
二、文藝領域的以“情”反“理”
三、中、西文化藝術的交流
第三節 明代文學與藝術
一、明初“臺閣體”與藝術的貴族化
二、前后七子的復古主義對藝術的影響
三、“性靈派”與“從人心流出”的藝術創作
四、文學與藝術在題材內容上的互相借鑒
第四節 明代宗教與藝術
一、依托于宗教的藝術活動
二、道、釋思想對藝術創作的影響
三、宗教與藝術的人本精神
第五節 明代各藝術門類的融合
一、舞臺藝術的融合
二、造型藝術的融合
三、舞臺藝術與造型藝術的融合
第一章 中國戲曲的 第二座高峰~明傳奇
第一節 明代傳奇概述
一、由宋元南戲到明傳奇
二、明傳奇發展的三階段
第二節 “嘉靖三記’’的現實主義精神
一、水滸戲的代表作《寶劍記》
二、直擊現實的《鳴鳳記》
三、昆腔新聲的開山作《浣紗記》
第三節 戲曲大師湯顯祖
一、湯顯祖的生平和思想
二、 《牡丹亭》等“四夢”的思想意蘊
三、“四夢”的創作方法和藝術風格
第四節 晚明其他作家作品
一、群芳競艷
二、高濂的《玉簪記》
三、沈璟的《義俠記》
四、周朝俊的《紅梅記》
五、玉茗堂追隨者吳炳
六、“發于其情”的《嬌紅記》
第二章 明傳奇的舞臺藝術
第一節 音樂體制和聲腔
一、曲牌體制
二、海鹽腔和昆山腔
三、余姚腔、弋陽腔及其他土俗之腔
第二節 表演藝術
一、腳色行當的健全成熟
二、歌舞成分的進一步戲劇化
三、人物刻畫更為細膩動人
四、表演風格的形成
五、“導師”與表演藝術的提高
第三節 舞臺美術
一、劇場舞臺
二、人物造型
三、景物造型
第三章 明雜劇的變體和式微
第一節 明初雜劇的創作和演出
一、由元入明的雜劇
二、朱權及其作品
三、朱有墩的《誠齋樂府》
第二節 明中后期的雜劇
一、康海、王九思的《中山狼》
二、豐富多彩的喜劇樣式
三、雜劇的“南化”和衰落
第三節 明雜劇巨擘徐渭
一、徐渭生平
二、《四聲猿》和《歌代嘯》
三、徐渭雜劇的人文精神
四、徐渭雜劇的喜劇風格
第四章 明代目連戲與祭賽演劇
第一節 目連戲
一、目連戲緣起
二、明代目連戲概況
三、鄭之珍的《目連救母勸善戲文》
四、獨特的戲劇文化現象
第二節 儺戲
一、儺俗淵源與明代儺俗
二、明代儺戲
第三節 賽社演劇
一、明代的賽社演劇
二、山西的《迎神賽社禮節 傳簿四十曲宮調》
第五章 明代曲藝
第一節 明代的曲藝活動
一、統治者上層與說書
二、民間說書活動
三、民間唱曲活動
四、兄弟民族曲藝的逐步成熟
第二節 平話與話本
一、“平話”和“評話”
二、話本的編刊和影響
三、說書話本與章 回小說
第三節 詞話及其他
一、 “說唱詞話”與“彈唱詞話”
二、彈詞和陶真
三、成化本說唱詞話
四、《大唐秦王詞話》
五、“木皮鼓詞”
六、宣卷和道情
第四節 大說書家柳敬亭
一、柳敬亭其人
二、柳敬亭的說書藝術
三、莫后光的說書理論與柳敬亭的成長
第六章 明代南北曲和小曲
第一節 北曲
一、歌壇舊盟主
二、唱法變異
第二節 南曲
一、“弦索官腔”與南曲之腔的分化
二、各路俗腔的音樂狀況
三、“水磨”雅調的劃時代成就
第三節 彈唱“弦索調’’
第四節 小曲及其他歌調
一、小曲之興
二、小曲的音樂特征
三、其他歌調
第七章 明代器樂及其他音樂種類
第一節 器樂
一、琴樂
二、弦索樂與琵琶
三、吹管與吹打樂
第二節 宗教音樂
一、佛教音樂
二、道教音樂
第三節 宮廷音樂
第四節 少數民族音樂
一、北方各民族的音樂
二、西南各民族的音樂
三、中南及東南各民族的音樂
第八章 明代舞蹈
第一節 民俗舞蹈的發展
一、漢族民間舞蹈
二、兄弟民族舞蹈
第二節 宮廷舞蹈的式微
一、祭祀雅舞
二、禮佛樂舞
三、宴饗之舞
第三節 戲曲舞蹈的崛起
一、舞蹈的轉型
二、 “文”變而“質”存
三、集傳統之大成
第四節 “純舞”余緒
第九章 明代劇論、樂論和舞論
第一節 明代劇論
一、朱權的《太和正音譜》及其風格論
二、徐渭的《南詞敘錄》和本色論
三、李贄的戲曲批評和“化工說”
四、湯顯祖的創作論和“神情說”
五、王驥德的《曲律》和“風神論”
六、潘之恒的“曲話”和表演論
七、孟稱舜的人物“造形”論
八、呂天成、祁彪佳的戲曲品鑒
第二節 明代樂論
一、新舊并陳的音樂思想
二、琴譜與琴學
三、曲學
四、中國樂律學的集大成者——朱載埔
第三節 明代舞論
一、韓邦奇的《苑洛志樂》
二、張敉的《舞志》
三、朱載堉的舞學
四、朱載堉的舞譜
參考文獻
后記
第一節 專制統治下的藝術
一、明初文化專制對藝術的壓抑
二、明中葉意識形態的失控與藝術的生機
第二節 晚明人文思潮與藝術的復興
一、資本主義萌芽和市民運動興起
二、文藝領域的以“情”反“理”
三、中、西文化藝術的交流
第三節 明代文學與藝術
一、明初“臺閣體”與藝術的貴族化
二、前后七子的復古主義對藝術的影響
三、“性靈派”與“從人心流出”的藝術創作
四、文學與藝術在題材內容上的互相借鑒
第四節 明代宗教與藝術
一、依托于宗教的藝術活動
二、道、釋思想對藝術創作的影響
三、宗教與藝術的人本精神
第五節 明代各藝術門類的融合
一、舞臺藝術的融合
二、造型藝術的融合
三、舞臺藝術與造型藝術的融合
第一章 中國戲曲的 第二座高峰~明傳奇
第一節 明代傳奇概述
一、由宋元南戲到明傳奇
二、明傳奇發展的三階段
第二節 “嘉靖三記’’的現實主義精神
一、水滸戲的代表作《寶劍記》
二、直擊現實的《鳴鳳記》
三、昆腔新聲的開山作《浣紗記》
第三節 戲曲大師湯顯祖
一、湯顯祖的生平和思想
二、 《牡丹亭》等“四夢”的思想意蘊
三、“四夢”的創作方法和藝術風格
第四節 晚明其他作家作品
一、群芳競艷
二、高濂的《玉簪記》
三、沈璟的《義俠記》
四、周朝俊的《紅梅記》
五、玉茗堂追隨者吳炳
六、“發于其情”的《嬌紅記》
第二章 明傳奇的舞臺藝術
第一節 音樂體制和聲腔
一、曲牌體制
二、海鹽腔和昆山腔
三、余姚腔、弋陽腔及其他土俗之腔
第二節 表演藝術
一、腳色行當的健全成熟
二、歌舞成分的進一步戲劇化
三、人物刻畫更為細膩動人
四、表演風格的形成
五、“導師”與表演藝術的提高
第三節 舞臺美術
一、劇場舞臺
二、人物造型
三、景物造型
第三章 明雜劇的變體和式微
第一節 明初雜劇的創作和演出
一、由元入明的雜劇
二、朱權及其作品
三、朱有墩的《誠齋樂府》
第二節 明中后期的雜劇
一、康海、王九思的《中山狼》
二、豐富多彩的喜劇樣式
三、雜劇的“南化”和衰落
第三節 明雜劇巨擘徐渭
一、徐渭生平
二、《四聲猿》和《歌代嘯》
三、徐渭雜劇的人文精神
四、徐渭雜劇的喜劇風格
第四章 明代目連戲與祭賽演劇
第一節 目連戲
一、目連戲緣起
二、明代目連戲概況
三、鄭之珍的《目連救母勸善戲文》
四、獨特的戲劇文化現象
第二節 儺戲
一、儺俗淵源與明代儺俗
二、明代儺戲
第三節 賽社演劇
一、明代的賽社演劇
二、山西的《迎神賽社禮節 傳簿四十曲宮調》
第五章 明代曲藝
第一節 明代的曲藝活動
一、統治者上層與說書
二、民間說書活動
三、民間唱曲活動
四、兄弟民族曲藝的逐步成熟
第二節 平話與話本
一、“平話”和“評話”
二、話本的編刊和影響
三、說書話本與章 回小說
第三節 詞話及其他
一、 “說唱詞話”與“彈唱詞話”
二、彈詞和陶真
三、成化本說唱詞話
四、《大唐秦王詞話》
五、“木皮鼓詞”
六、宣卷和道情
第四節 大說書家柳敬亭
一、柳敬亭其人
二、柳敬亭的說書藝術
三、莫后光的說書理論與柳敬亭的成長
第六章 明代南北曲和小曲
第一節 北曲
一、歌壇舊盟主
二、唱法變異
第二節 南曲
一、“弦索官腔”與南曲之腔的分化
二、各路俗腔的音樂狀況
三、“水磨”雅調的劃時代成就
第三節 彈唱“弦索調’’
第四節 小曲及其他歌調
一、小曲之興
二、小曲的音樂特征
三、其他歌調
第七章 明代器樂及其他音樂種類
第一節 器樂
一、琴樂
二、弦索樂與琵琶
三、吹管與吹打樂
第二節 宗教音樂
一、佛教音樂
二、道教音樂
第三節 宮廷音樂
第四節 少數民族音樂
一、北方各民族的音樂
二、西南各民族的音樂
三、中南及東南各民族的音樂
第八章 明代舞蹈
第一節 民俗舞蹈的發展
一、漢族民間舞蹈
二、兄弟民族舞蹈
第二節 宮廷舞蹈的式微
一、祭祀雅舞
二、禮佛樂舞
三、宴饗之舞
第三節 戲曲舞蹈的崛起
一、舞蹈的轉型
二、 “文”變而“質”存
三、集傳統之大成
第四節 “純舞”余緒
第九章 明代劇論、樂論和舞論
第一節 明代劇論
一、朱權的《太和正音譜》及其風格論
二、徐渭的《南詞敘錄》和本色論
三、李贄的戲曲批評和“化工說”
四、湯顯祖的創作論和“神情說”
五、王驥德的《曲律》和“風神論”
六、潘之恒的“曲話”和表演論
七、孟稱舜的人物“造形”論
八、呂天成、祁彪佳的戲曲品鑒
第二節 明代樂論
一、新舊并陳的音樂思想
二、琴譜與琴學
三、曲學
四、中國樂律學的集大成者——朱載埔
第三節 明代舞論
一、韓邦奇的《苑洛志樂》
二、張敉的《舞志》
三、朱載堉的舞學
四、朱載堉的舞譜
參考文獻
后記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