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據時期的香港簡史
商品資訊
商品簡介
《香港》是日佔時期出版的香港研究。全書條分縷析,綜述香港開埠一百年的發展。作者從宏觀的角度,從東亞整體的發展出發,探討香港的重要之處。此書側重經濟層面,透過大量圖表和數據,深入剖析中國、英國、日本與香港的關係和互動。《香港》一書亦反映了日本方面在戰前及戰時對香港形勢的種種評估和構想。
作者簡介
作者
小椋廣勝(1902-1968)
國際關係學者,戰時曾在同盟通信社香港支局工作。著作有《戦争危機の分析》、《ウォール街》、《世界現代史事典》(與岡倉古志郎合編)等。
譯者
林超純
中山大學日本文學學士,香港中文大學日本學碩士、博士。現為香港中文大學日本研究學系博士後。研究興趣為日本近代思想史、中日近代思想文化交流史。
名人/編輯推薦
「眾多戰前研究香港的日文書籍中最優秀及影響最持久的著作。」
序
1941 年(昭和十六年)12 月8 日大東亞戰爭爆發。陸軍部隊在8 日天色未明時開始攻擊香港,海軍部隊封鎖壓制香港殖民地所有沿岸。我軍開戰第五天即已突破九龍半島,在12 日早上又完全攻佔九龍街市一帶;13 日、17 日兩次敦促香港總督投降而被拒後, 18 日半夜斷然登陸香港島,攻擊其要塞之中心。11月25 日下午5 時50 分香港總督提出投降照會,當日7 時30 分停戰、解除敵人武裝,並於26 日下午6 時完全佔領香港島。至於佔領後香港之管理,則是在1 月19 日設置香港佔領地總督部。磯谷廉介中將擔任香港佔領地總督。於是,香港在1941 年從百年來英帝國東亞侵略據點之地位,搖身一變而為大東亞共榮圈的一環,由此獲得新生。
作者小椋廣勝君在1938 年(昭和十三年)5 月被委任於同盟通信社香港分局工作,除1940 年(昭和十五年)11 月至1941 年6 月短暫赴馬尼拉之外,一直參與在香港的報道通訊。他於大東亞戰爭爆發前兩天的12 月6 日離開香港進入廣東,以從軍記者身份參加香港攻略戰,確是描述香港最合適的人選。本書寫於大東亞戰爭即將爆發之際。然而對於當時面臨的問題,即大東亞共榮圈建設計劃中的香港未來,在第一章「香港的經濟地理」中所寫香港的地理條件中,已充分展示其洞見。全書對於香港的地位和情況闡釋得淋漓盡致,這點與岩波新書《蘇彝士運河》(福岡誠一氏譯)中的處理相似。然而,以往缺乏其他關於香港的國語2著作,因此本書在香港復興與建設階段所作出的貢獻是毋庸置疑的。
松本重治
1942 年(昭和十七年)2 月
-------------------
1 編者按,原文作1 月,有誤。應為12 月。
目次
目錄
出版說明 iii
導言戰前香港史研究的奇葩:
小椋廣勝《香港》的史學價值
吳偉明教授 iv
序 ix
一香港的經濟地理 1
二香港的歷史 17
初期的英中貿易 18
鴉片戰爭 24
香港的建設和第二次鴉片戰爭 41
香港的經濟發展 57
一、英中關係 57
二、香港之富的成立 60
三、香港經濟的確立 66
四、香港貿易的動向 71
香港的衰退 76
一、英中關係 76
二、香港的危機 81
三香港的經濟機構 87
香港的貿易 88
一、作為貿易轉運港的香港 88
二、香港貿易的動向 101
三、香港的走私 126
四、我國和香港的貿易 129
香港的金融 137
一、香港的貨幣 137
二、香港的金融地位 142
在香港的投資 149
一、英國的投資 149
二、華人資本 163
三、日本公司 174
四東亞現今之形勢與香港 177
滿洲事變到盧溝橋事件 178
中國事變與香港 186
書摘/試閱
戰前香港史研究的奇葩:
小椋廣勝《香港》的史學價值
昔日我在東京大學法學部留學時,幾乎每天都在法學部圖書館流連,從中發現了一堆在二次大戰前由日本人撰寫介紹香港的書籍。除概論性的入門書外,還有很多資料詳實的報告書,例如香港礦業、水道、植物的資料集。我不禁驚訝日本人對戰前香港調查是如此的認真及全面。可惜當時我正忙於撰寫有關德川易學的博士論文,所
以無暇研究這些戰前香港的日文資料。
也許您不會相信,戰前研究香港最深入的不是華人或西洋人,而是日本人。當英國出版商查德維克·希利(Chadwyck-Healey)在1995 年編輯The Nineteenth Century Index(《十九世紀書目》)時,只能找到寥寥數本有關戰前香港的書;又當香港學者李培德在《香港史研究書目題解》(2001 年)中以1950 年代為香港史研究的形成期,感嘆戰前缺乏這方面的著作——其實我們一直忽略了日本人的貢獻。
以我所見,香港史研究書籍最早在甲午戰爭期間出現,它們是香港商人陳鏸勳(?-1906)的《香港雜記》(1894 年)及居港德人歐內斯特·歐德理(Ernest John Eitel, 1838-1908)的Europe in China: The History of Hong Kong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Year 1882 (1895)。前者主要介紹19 世紀末的香港現狀,後者則是首部香港通史。戰前以中、英文撰寫的香港研究著作還有李史翼、陳湜合編的《香港──東方的馬爾太》(1930 年)及溫妮弗蕾德·活特(Winifred A. Wood)
的 A Brief History of Hong Kong( 1940)。
跟西洋人、中國人的零星著作不同,日本人在戰前研究香港獲日本官方及大企業的支持,因此較具規模。最初的日文著作是由日本外務省通商局編的《香港事情》(1917 年)及前田寶治郎的《香港概觀》(1919 年),兩者主要功用是幫助日商了解香港經商環境。1930 年代以降,中日兵戈相見,日本人基於情報、經貿及軍政上的需要,更為認真地搜集香港的資料。這方面的著作有丸山政男大佐編的《為攻略英領香港之兵要地誌並作戰資料》(1934 年)、三井物業香港支店編的《香港概觀》(1939 年)、朝日新聞社東亞問題調查會編的《香港と海南島》(1939 年)、矢野仁一的《アヘン戦争と香港》(1939 年)、香港日本商工會議所編的《香港年鑑》(1941 年)及小椋廣勝的《香港》(1942 年)。《香港》可謂是眾多戰前研究香港的日文書籍中最優秀及影響最持久的著作。
小椋廣勝(1902-1968)是國際經貿史學者, 1926 年畢業於東京商科大學(一橋大學前身)。跟中國學大師內藤湖南(1866-1934)相似,小椋早年亦曾當過記者。他在戰前是朝日新聞社香港特派員,從事香港史的研究。《香港》是其處女作,於1942 年由東京岩波書房以文庫本(赤版岩波新書)出版,成為戰前日本人研究香港的代表作。他在香港日治時期的前半仍留港,曾出資修建女作家蕭紅(1911-1942)在淺水灣的墓,被香港文學研究者小思(盧瑋鑾)稱作「仗義的日本人」。戰後小椋一直於京都立命館大學任教,曾出任經濟學部部長及經營學部教授。
小椋的背景直接影響《香港》的獨特性格。第一,它是學術著作,不同於一般調查報告書、資料集及概論入門書。《香港》是首部戰前香港經貿史,有助一般日本讀者認識香港在亞洲的經貿角色。其內容中肯平實,日本軍國主義色彩極之稀薄(除了有使用「ABCD集團」、「大東亞共榮圈」、「東亞新秩序」等當時日本流行的詞彙外),感覺不是為統治香港而做的情報調查,而是出自他個人對亞洲經貿史的學術興趣。小椋有系統地整理從鴉片戰爭至香港淪陷之間一百
年(1840-1940)的香港經貿史,使用的資料包括香港政府發佈的官方數據及英日中三語的書籍、報章及文章,甚至運用西方學刊的學術論文。引用數字及文字時均表明來源及附加註釋。
第二,它不是資料集,而是帶有作者精闢分析的歷史書。在大量資料背後留下作者的評述。閱讀此書一開始便可知作者非泛泛之輩,它從國際關係的視角分析香港在珠江三角洲、遠東及南洋三大經貿圈的獨特地理優勢及角色。作者對英治香港的觀察十分敏銳,例如指出實施一地兩制、港人身份認同混亂、被列國視作角力場,及在危機、變化中不斷尋找新的機遇及角色。以上的香港性格,即使在戰後至今仍以不同方式延續着,不能不佩服小椋驚人的洞悉力!
近年戰前香港史的著作湧現,但是學界普遍有一個盲點,就是甚少參考戰前日人的相關著作。2020 年香港商務印書館決定出版《香港》的中文版,有助不諳日語的讀者瞭解昔日的香港,實在極具意義。
吳偉明
香港中文大學日本研究學系教授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