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新加坡地名探索(簡體書)
滿額折

新加坡地名探索(簡體書)

商品資訊

定價
:NT$ 680 元
優惠價
90612
庫存:2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8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新加坡地名命名理據豐富多樣,不僅與本地多元種族、多元文化的社會結構相關,也與它的歷史、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狀況密切相關。

隨著新加坡獨立後迅速崛起,各類基本建設和工業、商業飛速發展,新的製造區、商貿區、海港區、居住區不斷湧現和拓展,有些舊地名消失,新的地名產生了,名目繁多。本書分兩部分進行了研究。

上部:新加坡地名演變研究。是對新加坡地名的形成;新加坡地名的基本結構;華文地名的特點;新加坡地名的規範化等的深入研究。

下部:新加坡地名由來研究(地名錄與地名注)。作者對新加坡開埠以來,幾千處街道、社區、馬路名稱之由來和變化進行深入的考索。總結其命名的特點、語詞的淵源,分析它們來自不同種族、國家,反映各地區經濟狀況,歷史文化特徵,分辯正式稱謂、民間俗稱,條分縷析地對各類地名來龍去脈作了相當詳細的考辯。

從本書對新加坡地名所作的詳盡分析,可以一窺新加坡的歷史文化風貌和社會圖景。

作者簡介

黃友平生於福建南安,11歲前往新加坡定居。獲哥倫坡計畫獎學金前往紐西蘭攻讀大學,在坎特伯雷大學(University of Canterbury)機械工程系畢業。回新加坡後,在政府部門與私營企業擔任技術工作,且在1994至1998年間被派駐上海,開發中國市場與培養技術人材。退休後進修北京大學與南京大學的中國語言文學課程。

本書前部分是根據作者2006年南京大學碩士畢業論文改寫,What’s In the Name?為作者地名書的英文版。

名人/編輯推薦

推薦詞 

作者通過閱讀大量的歷史文獻以及舊報章,從中挖掘出很多第一手資料,使本書的內容更豐富與更翔實。本書對於新加坡地名歷史演變趨勢的分析水準很高,其範圍之廣、研究之深,是前所未有的。
——黃海教授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商學院前院長
新加坡前國會議員


此書既具有説明人們認識新加坡地理面貌的實用價值,又保存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可以尋憶前輩足跡,起到觀古鑒今、繼往開來的積極作用。
——譚家健客座教授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前客座教授

目次

上部 新加坡地名演變研究

2 第一節 緒論

4 第二節 新加坡地名的種類與結構
4 (一)單詞地名
4 (二)雙詞地名(專名+通名或通名+專名)
6 (三)複合地名
6 (四)異常結構

9 第三節 新加坡地名特點
10 (一)以外國地名命名(移用地名)
10 (二)以外國名士為地名
11 (三)以歐籍居民為地名
11 (四)以亞裔居民為地名
12 (五)與經濟貿易活動有關的地名
15 (六)政治制度與地名
17 (七)歷史遺跡與地名
18 (八)宗教文化與地名
20 (九)宗族模式與地名
22 (十)教育與地名
23 (十一)女性地名
24 (十二)主題園區(生活社區)
27 (十三)地名冊的遺漏

27 第四節 新加坡的華源地名
27 (一)以中國地名為華源地名
28 (二)以中國先賢為華源地名
28 (三)以華人店號為華源地名
28 (四)以華人姓名為華源地名
30 (五)其他的華源地名

31 第五節 華文地名標準化
32 (一)音譯意譯造成的異名
33 (二)音譯用字的不同造成的異名
34 (三)音譯方法的不同造成的異名
34 (四)俗稱(慣用地名)

36 第六節 地名的演變
36 (一)拼寫演變
37 (二)通名演變
38 (三)專名的演變
39 (四)更名
44 (五)異地同名
45 (六)異時同名
46 (七)重複命名或接收
46 (八)新加坡地名的雅化

48 第七節 結語
48 (一)地名數量由少而多
48 (二)通名類別越來越多
49 (三)地名中的生造成分越來越多
49 (四)舊俗稱地名消失與新俗稱地名的興起
50 (五)與歷史越來越脫節
50 (六)派生地名越來越多
51 (七)序列/數字地名由少至多
51 (八)忽視文化內涵
52 (九)隨時代而更新
52 (十)歷史人物紀念性地名的消失
53 (十一)餘言

下部 新加坡地名由來研究
(地名錄與地名注)

56 常見地名中英巫對照表
57 常見通名英巫中對照表

443 略語表

446 參考文獻

452 後記

454 附錄、俗稱地名

書摘/試閱

上部
新加坡地名演變研究
第一節 緒論

地名是特定地理實體的名稱,是一定地域的標誌。地名不僅代表命名物件的空間位置,指明它的類型,而且還常常反映出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特徵。從文化學的角度上看,地名是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產物,既有一個時代文化特徵,又具有相對穩定性,能保留較多的歷史資訊,積澱深厚的文化。

新加坡在元朝時稱“單馬錫”(Temasek/Tumasik,爪哇語“水鎮”或“海鎮”之意。傳說蘇門答臘的一位叫山尼垃•烏塔馬的王子自廖內出外在海上航行時,被狂風刮到了一個小島上。王子上島後遇見一隻渾身赤紅、頭黑胸白的獅子,王子就把小島命名為“新加坡拉”(Singapura)。在梵文中,“新加”(Singa)意為“獅子”,“坡拉”(pura)意為“城”,因此新加坡的別稱為“獅城”。1755年 J. C. Bellin 繪製的航海圖將新加坡稱為“長島”(Pulau Panjang)。1819年英國人佔領新加坡拉後,把它改名為新加坡(Singapore)。

新加坡還有很多舊名,如:緣自爪哇語 Temasek 的音譯“淡馬錫”;中國古籍記載中的“龍牙門”、“淩牙門”;緣自巫語 Selat 的音譯“石叻” 、“息辣”、“息力”;Singapore 的音譯“星加坡”、“星嘉坡”、“新嘉坡”;以及我們非常熟悉的簡稱“星洲”(Sin Chew)、星島、叻埠、叻坡、實叻埠與石叻埠等。

對新加坡地名的研究,首推 H T Haughton,1889年,他在皇家亞洲協會海峽分會期刊第20集(Journal of the Straits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為73條地名作注。1905年,H W Firmstone 在同期刊第42集發表了225條地名的華文俗稱。新加坡的地名錄散見於多年的年鑑,但這些地名錄只記載市區的道路,鄉村或郊外的地名都未收錄。1936年,殖民地政府的勘測部出版了 Singapore Gazetteer: index to roads(《新加坡地名錄》),共收錄了近千條的市區與鄉村地名,它可能是最早的完整地名錄。1939年,Raja Singam(拉惹辛甘)出版了 Malayan Street Names(《馬來亞街名》)。當時馬來亞包括新加坡,所以在這本書中,除了介紹了馬來亞半島的地名淵源,還為將近500條的新加坡地名作注。潘醒農也在同年編輯了《南洋各屬地名、街名錄》。後來,他把這書修改並擴充內容,於1952年出版了《東南亞地名、街名錄》,其中除了收錄約1600條新加坡的英漢對照地名外,還附有一張市區的地圖。這是現存最早的新加坡中文地名研究專著。

1950年2月1日新加坡殖民地政府勘測部出版了Road and Street Directory Guide to Postal Districts(《道路與街名錄及郵政分區指南》)這是新加坡史上第一本最完整的英文地名錄,記載了近1600條地名。但其中有明顯的排字錯誤。到了1953年,此書已出了三版。1954年開始,政府出版機構還以英文推出了一系列的新加坡地圖冊(Singapore Street Directory)。這些地圖冊子把新加坡劃分為數百社區,詳細繪出各社區的地圖。到了1966年,此書已經出了八版。

1967年,李健才以第八版為底本,加入街道的英漢對照表及華文的名勝古跡介紹,由知識出版社出版了《星加坡指南與街道名錄》,成為新加坡有史以來的第一本完整的華文地圖冊子。但這冊子中的華文地名,除了不統一外,也有較高的隨意性。2005年1月23日,新加坡《早報》以“很多路名他說了算”為題,介紹李健才出版這本地圖冊的經歷。李健才更現身說法,詳述他當年走遍大街與小巷,記錄與核查已樹立的華文路牌。至於其中的混亂的情況,並非全是出版社的過失,因為有些不倫不類的華文地名,早就由殖民地政府定了,並設立了路牌;或者早就約定俗成,出現於華人社會和華文報章。

1968年1月18日,新加坡文化部“華文街名標準化委員會”正式成立,該委員會經過14次討論後,規範了2500多條道路的中文名。新加坡政府更於1970年7月出版《新加坡指南•附英華對照街道索引》來推廣規範化的地名。自此以後,新加坡的英文和華文地名指南都是由文化部或政聯公司出版。直到2000年,邁迪脈思(Mighty Minds)出版社才打破這種壟斷的局面,出版了同名的 Singapore Street Directory,同時附有英漢對照街道索引。

1993年,新加坡國家檔案館主編了Street Names of Singapore(《新加坡街名》),這是自拉惹辛甘後,最為完整的新加坡地名檔案,對新加坡地名的來歷及原義有相當詳細的闡釋。但它是屬於官方檔,沒有中文譯本,而且並未公開出售。

上世紀初,新加坡出版了兩部有關新加坡地名的著作:Street Names of Singapore 和 Toponymics — A Study of Singapore Street Names。不過,這兩部著作至今尚未有中文譯本。後者由新加坡國立大學地理系兩位副教授V R Savage 先生和 B S A Yeoh(女)博士編著而成。

近年來,新加坡的華文地名正逐漸引起人們的關注。2005年6月中旬,新加坡陸路交通管理局(簡稱陸交局)公佈了暫訂新地鐵站名,其中把英文地鐵站Bayfront 音譯為“貝弗蘭”,華社一片譁然,在《聯合早報》討論了好幾天。最後,陸交局以“海灣舫”為站名。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612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