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男少女見學中─日本時代修學旅行開箱
商品資訊
ISBN13:9789865321703
出版社: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作者: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策畫; 蔡淑君-撰文
出版日:2020/11/10
裝訂/頁數:平裝/233頁
規格:21cm*16.8cm*1.4cm (高/寬/厚)
版次:初
商品簡介
1.六條日本時代修學旅行路線首度公開。
2.從起源到詳細路線、景點趣聞,完整呈現日本時代的修學旅行樣貌,也看見當時的臺灣風土與人文,以及與現在的連結。
3.運用臺灣歷史博物館館藏的畢業紀念冊與相關文獻、研究,以淺顯易懂、生活化的文字,搭配趣味、親切的路線圖、插圖,全書讀來宛如跟著重新走過一遍這些路線。
【內容簡介】
日本時代的少男少女們,
他們的校外旅行是什麼模樣?
去了哪裡?帶了什麼東西?坐了什麼車?參觀了哪些地方?
讓我們一起穿越時空,回到那些年的修學旅行記憶中。
在求學的過程中,不論是校外教學、隔宿露營、夏令營、畢業旅行,經常都讓學生們十分期待,也為校園生活增添難忘的回憶。而這些珍貴的旅行經驗,更經常是畢業紀念冊內容的一部分。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收藏了許多日治時代的畢業紀念冊,珍貴的影像一頁一頁記錄著學生時期最美好的校園生活記憶:遠足、登山、旅行、海水浴等。其中的旅行,主要是指修學旅行,類似於現今的校外教學旅行,由於是大家一起進行長時間的旅行,最令人難忘。
《少男少女見學中――日本時代修學旅行開箱》運用這些畢業紀念冊中的照片,搭配其他文獻史料與當今研究成果,呈現九十餘年前校外教學旅行的樣貌。從旭小學校的始政四十年博覽會各地主題旅遊、永樂公學校的農林產業見學、臺中第一師範環島一周全記錄、靜修女學校的中南部之旅、嘉義農林學校的澎湖之旅,到臺南第二高女的日本遊,這些修學旅行路線的背後,各有其脈絡與資訊,也傳達不同的政策與教學需求。
除了呈現少男少女的過人體力(有些路線的景點密集度讓人驚嘆與驚嚇),和跨越時空的青春記憶,路線中的部分景點,如赤崁樓、鵝鑾鼻燈塔、阿里山神木、日月潭、礁溪溫泉、知本溫泉等,至今依然是熱門景點。讀者在更加貼近前人校園生活之餘,也可以按書再次走過這些路線、景點,感受穿越時空的樂趣。同時,也能從當時流傳下來的旅行心得,感受少男少女們在見學途中的青春印記。
作者簡介
位於臺南。
我們以腳踏的土地為舞臺,以生活其中的人為主角,以所用之物為核心,在時間的縱深下呈現族群互動、環境變遷的歷程,期待營造一座屬於全體臺灣人的歷史博物館。
近年以館藏教育史料規劃「校園生活記憶庫」資料庫,希冀以跨越不同世代但共有的上學經驗,建立屬於臺灣人的國民記憶。
撰文/蔡淑君
生活於臺南。
文字工作者,旅行愛好者。
自小聽著長輩說日本時代故事,沒想到有一天能以文字開箱超有趣的修學旅行,立志要親身走完書中的六條路線。
序
規劃緣起/
穿越一幀幀照片,遇見來自學校的旅人
翻閱近百本日本時代校園畢業紀念冊,不少臺灣少男少女在求學過程中的青春時光逐漸浮現。隨著一張一張經由人工史料解讀的過程,我們發現不論時間、地域、學校,這些畢業紀念冊中頁面編排、照片內容、背景地點、拍照形式,竟然有許多主題形式上的雷同。從盯著課本與講臺黑板的室內課程、揮灑汗水的體育課與團體競爭的運動會、課後依著興趣加入的社團活動,這些近百年前的影像,居然正與今日我們成長中的上學經驗互相呼應著。
其中最吸引人的主題是校外教學「修學旅行」,這個不論是過去或現在,一直都是學生喜愛且記憶深刻的活動,可以說是臺灣人共同的校園記憶之一。因此,我們將「修學旅行」作為深入策劃的主題,從影像中歸納,重新認識這些幾乎人人都去過的旅遊地點。
書中所運用的史料,時間點約落在昭和年間一九三○至一九四五年,當時的時空背景又是如何呢?一九三○年代的臺灣,正朝向工業化發展的轉折點,嘉南大圳與日月潭發電計畫完工、霧社事件爆發、臺北帝國大學設立、始政四十週年紀念博覽會舉辦;而島外的局勢,在經濟大蕭條後,世界各國邁向更激進的作為,以及專制強權崛起。以整體旅遊環境而言,大眾社會文化的興起,交通建設越趨完備、觀光業發展蓬勃、商業經濟興盛,這些都提供有利的條件。隨著一九四○年代前後戰爭開打,島內推行皇民化運動與南進政策。不過這段期間內,修學旅行仍持續舉辦。
旅行看起來輕鬆,但不只是遊玩,參觀的行程與地點因應不同的政策與教學需求,各有背後的脈絡與意圖傳達的資訊。然而,即使可能是體制下的樣板行程,人們卻也因著這樣難得的機會,出門遠行時身旁不是家人而是同學與師長,體驗生命裡的此時此地。
一同跟隨這些來自學校的旅人,透過他們的腳步與目光所見,再次沿途瀏覽歷史上的臺灣風景。
這些日本時代校園畢業紀念冊,來自於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的館藏,陸續於二○一八年「上學去—臺灣近代教育特展」展覽與「校園生活記憶庫」資料庫中公開。
本書以畢業紀念冊影像為骨幹,以校方行程規劃與學生遊記為血肉,在兼顧活潑趣味的書寫筆法,描繪日本時代臺灣學生以修學旅行為由,親身經歷這些在室內課程與書本上得不到的種種。主要內容呈現六條歷史上修學旅行路線,選擇上除涵蓋不同地點區域、旅遊類型、參訪主題,以及各種不同類型之學校,更重要的是,這些地點與行程都是今日能抵達並實際走訪之處。從過往至今日,不同時代、不同的族群,將各自的生活經驗融進對地景的印象中,交織出更多元的記憶。
礙於篇幅,本書仍有許多細節未能完善呈現。希冀拋磚引玉,讓更多臺灣故事被看見。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目次
閱讀說明
序曲。
教室外的課堂:修學旅行,共有青春
三堂意猶未盡的旅行課:遠足、見學與修學旅行
旅行怎麼開始:修學旅行在學校教育裡的角色
預備。
領隊老師手刻鋼板製作旅行手冊
按表操課四天三夜的行程表
一入學就預備,旅費慢慢存
群體生活規定多,一舉一動都是校譽
攜帶物品清單,第一次出遠門就上手
帶著「課本」去旅行?!景點指南超專業
啟程。
帶著畢業紀念冊去旅行:六條現在來走也可行的旅行路線
路線1:始政四十年博覽會各地主題旅遊:跟著旭小學校深度探訪
路線2:農林產業見學之旅:永樂公學校的雙重見學
路線3:前進東部、跋山涉水的臺灣風土見聞:臺中師範學校環島一周全記錄
路線4:以我所見的青春組曲:靜修女學校的臺灣中南部旅行記事
路線5:離島初體驗:嘉義農林學校的澎湖行
路線6:春暖櫻花開,內地修學好驚奇:臺南第二高女日本遊
那個年代在畢業紀念冊上打卡的熱門景點
神社:與神同行走透透
阿里山:神木、日出、雲海、小火車
公園:不是在公園,就是在往公園的路上
溫泉:走到哪泡到哪,最喜愛的溫泉旅行
歷史古蹟:跨時空的土地記憶
產業見學:認識產業與設施發展
歸途。
交通建設擴張了旅行範圍:日本時代的臺灣島內交通
每個人都是土地的記錄者
畢業紀念冊典藏的臺灣樣貌
附錄
參考資料
書摘/試閱
序曲。
教室外的課堂:
修學旅行,共有青春
在學生期待的事物當中,校外的旅行必定是其中之一,不論是校外教學、夏令營,還是畢業旅行,都在學生生涯中增添難忘的回憶,將這些珍貴的旅行記憶編排進畢業紀念冊中,成為臺灣人共同的成長記憶。
我們在校園生活中累積知識技能,學習倫理道德,也在教室外拓展新的視野;有些記憶已經遠走,有些記憶新如昨日,旅途中大聲嬉鬧的聲音彷彿仍在耳邊,夾在抽屜縫隙中抄寫必帶物品的泛黃紙條,畢業紀念冊上每一張剪裁過的照片,都留著記憶……,時光雖已往前跨了不小的步伐,青春卻依舊燦爛如新生。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收藏了許多日本時代的畢業紀念冊,些許泛黃的紙頁,一張一張記錄下美好的校園生活記憶:遠足、登山、旅行、海水浴場等。其中的旅行,主要是指修學旅行,類似於現今的教學旅行,由於是大家一起進行長時間的校外密集生活與旅行,最令人難忘。
探查修學旅行的源頭,來自十六世紀歐洲因地理大發現而興起「旅行教育」的「唯實論」觀點,主張用感官來認識世界。到了十八世紀,歐洲家庭教師已帶領富家子弟前往各地遊歷,學外語、禮儀,接觸異國文化。
在日本的江戶時代,原有的賞花(花見——はなみ)、新年參拜(初詣——はつもうで)、遊船、參觀名勝或展覽(見物——けんぶつ)、散步、登山等活動,也被視為校外活動的原型。
一八八四年,日本國內開始出現「遠足活動」這個名詞,將上述的這些活動做了歸類,當時的日本教育家澤柳政太郎也對此下了這樣的定義:「遠足是在校外透過長距離的步行,使學生得到身心的鍛鍊,或者是獲取自然與文化財等在教室內難以得到的經驗,如此具備教育性意義的學校行事。」
因此,在修學旅行尚未正式命名之前,通常會以「長途遠足」來稱呼。直到一八八七年高等師範學校首次以「修學旅行」之名旅行,一八八八年文部省正式將修學旅行納入「尋常師範學校設備準則」中,修學旅行逐漸與遠足分開:將當天往返的步行訓練或教學延長的博物研究,稱為「遠足」;而過夜、兼有遠足與野外教學,以獲得補充學科知識或實務參訪為目的,則是「修學旅行」。
修學旅行納入近代化教育,成為校園生活的固定行程,在旅行未普及的年代,或許是許多臺灣人的第一次旅行。旅行的照片留存在畢業紀念冊中,一代一代封藏著青春的記憶,也悄悄記錄著土地的樣貌。翻視這些珍貴的史料,彷彿也翻閱著過往時空,百年前的神社、公園、景點……日本時代的風景躍
然於眼前,流轉於時光中的變與不變,堆疊著島嶼的深刻。
由修學旅行的教育延伸,不僅能獲得歷史、地理的知識,從行程安排、行前注意事項與修學心得報告中,得以窺見移植的帝國文化、產業建設與禮儀要求,無形中代代累積,也成為臺灣人深植的內涵。
在這個旅行成為顯學的年代,透過旅行培養了看世界的眼光,較以往更容易獲取教室之外的豐富體驗,親身感受課本中陳述的地理風貌,在生活中認知教育的功能。或許也可以選擇一種旅行方式:跟著「少男少女見學路線」去旅行,走過前人的路徑,在時光中依然存在的景點裡,連結了時空。
三堂意猶未盡的旅行課:
遠足、見學與修學旅行
根據林雅慧〈「修」臺灣「學」日本:日治時代臺灣修學旅行之研究〉一文,當時學校的旅行大致有以下的劃分:
‧遠足:以步行為主,距離較近,通常不過夜,一天來回。
‧登山:安排攀登玉山、中央山脈或從阿里山步行至塔塔加。
‧環島旅行:通常是在十月份,透過發展成熟的交通工具,進行環島一周。
‧區域旅行:進行臺灣本島各地的參觀、見學。
「遠足」:始於足下的體能操練
遠足概念的發源地日本,一八八四年開始出現「遠足」一詞,一八八五年的步兵操練,則等同於結合了遠足、運動會、行軍旅行;一八八六年,東京師範學校甚至實施了長達十二天十一夜的「長途遠足」!這麼長的活動天數被視為是修學旅行的開端,隔年高等師範學校進行了修學旅行,再隔一年修學旅行被列入教育方針。
在臺北地區的學校畢業紀念冊中,可以看到草山等近距離景點的照片,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第八屆的畢業紀念冊照片,還列出了遠足的地點,分別是基隆強行遠足、湖口強行遠足、淡水強行遠足等,能在學校課程中穿插遠足課程,是令人期待的喘息!
另外,遠足還有進階版,那就是登山活動,針對學生健康體能所發展出的課外活動之一,期望達到:
‧教育性:透過親身踏查與實地的感官經驗,印證室內課堂中所學的課本知識。
‧健身性:鍛鍊學生身體,以成為國家未來強壯的基礎。
‧思想改革:從對自然界的陌生到面對自然,同時進行不同類型地點的參訪,潛移默化中帶入近代化、文明化,並培養愛國情操。
「見學」:百聞不如一見的場域教學
見學,來自於日文,是參觀學習的意思。「從見中學」,透過實地走訪來認識土地,也是校外活動的重點。從近郊校外遠足、登山、臨海,到利用現代化鐵道、巴士環島以深化集體意識,見聞興盛的農工畜產國力……
在一篇一篇旅後心得的字裡行間,學生們記錄所見所聞,展現著求知若渴的能量,其中也偶有流露對當時統治者日本帝國的景仰與讚嘆。日本時代如此,中華民國政府來臺後延續學校教育體制,同樣透過指定參觀十大建設、總統府……等政經建設的校外活動,建立起世代的共同記憶與認同感。
親身走訪現場,課本知識連結場域,從身體記憶所學,在世代共同的經驗中,更能理解「見學」的深意。重新細思,我們孩提時代以為像是遊樂般的校外教學,其實對建立世界觀佔有多大的影響!
「修學旅行」:拓展視野的深度體驗
既然是明令於法的「校外教學」活動,顯然「修學旅行」是一系列以學習、觀摩為主要目的而進行的旅行課程,透過五感經驗結合學科知識進行學習或調查,親身體驗其中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知識。這可以說是學生在踏入社會之前,最能夠將教室講學與實際結合的未來準備課。
「修學旅行」通常被安排在各階段學校生活的最終學年,又或者依不同年級有不同的行程規劃,形式大致可分為島內與島外旅行兩類,由教職員帶領學生,除了知識學習,團體活動與住宿亦是重要的規劃,促進同學之間的情感交流。
臺南高等工業學校的校友在一九三七年的校刊《龍舌蘭》中,記錄他們為期一個月的日本修學旅行:從臺南搭上火車,隔日從基隆港出海,同船還有臺北高等工業學校及基隆高等女學校、新竹高等女學校。期間經歷了船內機關室見學,三天後到達福岡便直奔八幡製鐵所,然後一路進行神戶、京都、東京等地的汽車會社、航空器工廠等與所學專業相關的見學,其中不乏三菱空機製作、住友製鋼所等現在仍屹立的知名企業。旅行到名古屋,還與屏東農業學校一起參觀,有了更密切的交流,遊記最後寫下未來希望能在專門學校當同學的期望。
旅行怎麼開始:
修學旅行在學校教育裡的角色
臺灣最早的校外教學旅行是什麼時候呢?一八九七年,也就是日本治理臺灣的第三年,當年校舍尚未完工的國語學校第一屆學生,就在臺灣總督府撥經費贊助下,前往日本,也為臺灣的修學旅行揭開序幕。
前面提到日本自江戶時代開始,就有賞花、遊船的戶外活動傳統,進入到明治年間的現代化改革,混合進鍛鍊體能的行軍遠足雛形。在近代學校教育體制建立後,由師範學校為首,帶入邊走邊進行學術研究的概念,誕生了近代的「修學旅行」。
「修學旅行」初始的文部省令準則和內涵
自一八八八年起,日本各地的師範學校,都開始修學旅行,文部省除了表示此舉的教育效果值得肯定之外,隨後更將其公告為官方教育法令上的準則、逐漸被各級學校採用,並衍生出單純見學的行程。
這個時期的修學旅行樣態,除了見識特色自然景貌以獲得地理、歷史知識之外,其他如象徵「近代化文明設施」的東京都景、植物園、博覽會……等,都有極高的佔比。但隨著國際情勢與日本社會變遷的交互作用下,修學旅行更被賦予了強化「忠君愛國理念」的任務,除了參拜神社之外,甚至加入了參觀海防軍設等帶有國防意識的行程。
參觀行程從見中學之外,旅途中的「行儀」都是修習
除了「傳統思想、體能訓練、智育教學、國族意識」等透過行程表一探教育目的之外,學生也在團體旅行活動中,獲得了「德智體群美」的全方位教育。其中,「群育」更是整趟旅遊中的大重點。
在一九三六年永樂公學校的修學旅行規劃中,老師們所提出的幾大準則中包括:注意服裝儀容、注意說話遣詞、互助合作並保持愉快友好、不可有損學校的名譽。並就上下交通工具、列隊行進、中途休息、泊宿禮儀、見學重點等列出規定,一起來看看吧!
一、 上下交通工具時的注意事項:
‧上下車或船要排隊,不可爭先恐後。
‧在車上時要坐在固定的位置。
‧維持車內清潔。
‧要保持安靜、注意禮儀。
‧頭手不要伸出車外。
二、 列隊行進時的注意事項:
‧要保持整齊。
‧靠左通行。
‧未經允許不得離隊。
三、 休息中的注意事項:
‧不可以買吃的。
‧不可以跑遠。
‧集合整列要快速。
四、 住宿注意事項:
‧注意不要造成旅館的困擾。
‧維持便所(廁所)清潔。
‧遵守用餐禮儀。
‧入浴要遵守順序不得嬉鬧。
‧外出務必得到許可!必須在約定時間內回來。
‧絕對不准單獨外出,必須三人以上同行。
‧攜帶品要各自整理。
‧熄燈後禁止說話。
‧要好好記住旅館的名字。
五、 見學注意事項:
‧遵守規定、注意禮貌。
‧見學中保持安靜。
‧回到旅館後把筆記寫起來很重要。
六、 其他注意事項:
‧不要吃太多。
‧不要在路上亂買東西。
‧不舒服要馬上跟老師報告。
‧仁丹(由日本森下仁丹株式會社所販售的一種口服成藥,自一九○五年開始販售至今,有提神醒腦之功效,是日本家庭的常備藥)要準備好。
‧太熱也不要踢被子。
‧每天都要大便。
‧旅行之前開始注意衛生。
有關修學旅行的注意事項,可以發現關於「禮儀」的規定佔了大多數。
除了修學旅行手冊的規定之外,從學生們遵循指導在旅程中抽空寫下的心得中,也經常可以看到相關的字眼,例如:「到達下榻處之後,必須先整頓自己的行囊,接著才去用餐」,以及「自由時間獲得許可後,才能結伴出外購買土產」,或與當地的親友見面等。
此外,修學旅行不僅對學生來說是件大事,對學校職員更是教學之外的重大工作項目之一。除了要協助學生逐年存錢、分期繳納旅費,並進行行前調查之外,還需要在出發前安排知識教育、安全教育、危機教育等。
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在一九四二年《中南部修學旅行甲班參加者名簿暨行程表》中,明列使用標準正確的國語(日語)的規定。臺南末廣公學校在一九三七年《アクセントを附したる公學校話方科教授細目》課本中,甚至有以修學旅行為主題的日文會話課。
值得注意的是,那些如同日記般的旅行心得,字裡行間除了記錄興奮之情、感謝老師的照顧、此趟旅行對人生的意義或對未來的影響……等標準典範作文之外,也流露著對國家的仰慕與驕傲,充分展現出修學旅行對思想的深化。
現行臺灣教育制度中的「校外旅行」
「通過多見,以達廣視」,是修學旅行的主要目的。不能否認日本的教育制度是隨著殖民政策來到臺灣,也因此在培養國民思想的課程中擔任了值得深刻解讀的重要角色。但回歸其成果,確實改變了單純坐在案前挑燈的書房教育,打開學生們學習的繽紛扉頁,也為歷史留下珍貴影像。
對照現行臺灣教育部國中小戶外教育實施原則中,建議的旅行頻率為「每學期至少一次」,地點則有「以學生生活經驗為中心,由近至遠」的原則。大致上仍和百年前軌跡相似。
在路線及活動設計,更明訂有幾個大方向,節錄如下:
‧參訪公共機關,使學生認識家鄉,凝聚並啟發公民意識、啟發公共參與。
‧整合社教機構,如科工館、博物館等,增加多元學習體驗。
‧走讀臺灣鄉鎮文史百科,強化認識臺灣及地方特色。
‧認識海洋地形及文化,透過踏查自然潮間帶地形、漁市……等,培養熱愛海洋思想。
‧參訪農場、牧場……生態中心等地,透過體驗活動以培養愛鄉愛土情懷。
再回過頭看看日本時代的修學旅行景點,可歸納出以下四個大項:1、自然景觀 2、名所古蹟 3、富有涵養國民精神教育之場所 4、近代建設設施。
雖然小背包裡的點心不同、去的地點更多元,旅行的內容也隨時代變化著,但除了學生對於出門遊玩的雀躍與珍貴回憶不變之外,修學旅行實施的脈絡,與臺灣近百年來發展的學校教育制度絲縷相連。
豆知識
日本時代的校外活動
•遠足:所有徒步至校外進行、特別是與體能鍛鍊有關的活動,當天往返。
•強行遠足:長距離的遠足,但也是當天往返。
•修學旅行:一夜以上的住宿,利用交通工具移動,進行包含學術研究、觀光遊憩、體能鍛鍊等的校外活動。
•登山:列為體育活動之一,具有健康、實學與教化的目的,通常會和遠足與修學旅行一起進行,以登低山為主,即使是登高山,也走相對安全的路線。
•臨海教育:透過居於海濱附近的建築物,在師長的指導下共學、共食、共寢,實踐規律課表,進行日本泳法的動態游泳活動和涵養智識的靜態學科複習。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