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025新年快樂!天天領券享優惠!
生死之間02︰葉克膜的故事
滿額折
生死之間02︰葉克膜的故事
生死之間02︰葉克膜的故事
生死之間02︰葉克膜的故事
生死之間02︰葉克膜的故事
生死之間02︰葉克膜的故事
生死之間02︰葉克膜的故事
生死之間02︰葉克膜的故事
生死之間02︰葉克膜的故事
生死之間02︰葉克膜的故事
生死之間02︰葉克膜的故事
生死之間02︰葉克膜的故事

生死之間02︰葉克膜的故事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50 元
優惠價
90405
庫存:1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生死之間》是柯文哲體悟的生與死,堅持的是與非;
《生死之間2》跟著柯文哲穿梭死亡戰場,重回他奮勇向前的初心!

-----------------------------------------------------------------
我是柯文哲。
在我三十年的行醫生涯中,生死抉擇幾乎都與葉克膜有關;
葉克膜體現了所有醫學倫理的問題,因為它就站在生死的中線上。
我常說,醫學救命不是奇蹟,而是智慧和經驗的累積。
每一個成功救回的病人背後,都是一連串正確醫療手段的總和;
每一個無法挽救的病人死後,則有許多生者的懊悔與值得探討的課題。
在這本書裡,我想要說更多生與死的故事,
這些經歷是我最重要的生命資產,也是最能為我引路的標竿,
更是我之所以成為我的證明。
過去幾十年,醫學有兩大進步領域,一是重症醫學,另一則是癌症醫療。我親眼目睹重症醫學的快速進步,有了葉克膜、心室輔助器、器官移植等等創新且突破性的醫療儀器與技術。其中,葉克膜的出現,徹底改變了我對於生死的看法,也讓我必須在許多無奈的人生問題中,找尋解決的辦法。
在我看來,今天的每一個醫師都像是一四九二年的哥倫布,正航向不可知的冒險。我們終究只能用此刻擁有的的技術救眼前的病人,或許不斷遭遇失敗,但只有面對失敗,才能創造更好的醫療環境──為了未來的病人。
做醫師做久了,對於很多事情,不再像年輕時那樣看得那麼重,尤其是對於世俗的成敗。年輕時的柯文哲與現在的柯文哲,想法截然不同,因為面臨生死,你會突然發現一個人真正能夠掌握的東西,其實沒有想像中那麼多。過去病患家屬經常問我「手術成功率有多少」、「有多少機率能活」,我很難給確切的數字,因為醫療現場充滿不確定性,生命更是充滿變數。
我認為,醫療應該是為了解除病人的痛苦,不管是生理的、心理的、還是靈性的痛苦。醫生做的事不只是救一個人,而是解救個人背後整個傷心無助的家庭。
在醫療這條路上,有時是生命花園的園丁照顧花草,有時是那些花草的枯榮度化了園丁。
本書特色︰
․動人的生死衝擊與醫病倫理的血淚交織
 安裝葉克膜對需要的人來說是救命,但對某些人來說可能是場惡夢。生死的抉擇往往落在家屬與醫生身上,如果病人雖然活著,但生活品質不好、非常非常痛苦時,停止治療會是必要的一步,而為家屬承擔決定的責任,是醫生可以做也應該做的事。
․像CSI現場一樣的葉克膜搶救生命大作戰
葉克膜協助醫師在死亡的戰場上判斷敵人,確保在最好的狀態下施以最好的治療方法,盡可能挽回病患的生命。好比說,過去碰到猛爆性心肌炎的患者,病患只有死路一條,但有了葉克膜之後,大約能夠救回七成患者。對醫生來說,葉克膜帶來了巨大衝擊。以往交由上天或命運決定的事情,現在可能就在醫生的一念之間。
․葉克膜引路,深入未曾走過的醫學領域
 每救一個病患,無論成敗,累積的病例都是厚厚一大疊,這些紀錄裡,有必須視為前車之鑑,永遠不可再犯的教訓,也有可以繼續深入研究,說不定能延伸出全新治療方法的新思路。

-----------------------------------------------------------------
台大醫學院榮譽教授朱樹勳
台大醫院心血管中心主任 陳益祥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黃勝堅
立法委員 蔡壁如 專文推薦

作者簡介

柯文哲

台北市長。
曾任台大醫院創傷醫學部主任、台大醫學院教授。台大醫院史上首位專責重症加護的醫師,引進葉克膜急救方式,建立器官捐贈移植登錄系統。
以「白色力量」為號召,打破藍綠對立,改變選舉文化;以急重症外科醫生的務實、效率、精準、誠實、尊重專業、要求細節為原則,打造SOP,翻轉政治,管理與擘劃市政。
二○一九年成立台灣民眾黨。

名人/編輯推薦

推薦序
術德兼備的先行者 / by 台灣大學名譽教授朱樹勳
一九九○年我當台大外科主任時,為了讓科內各位醫師都學有專精,推行每一位醫師都應朝次專科努力。重大手術開完刀後都要進入加護病房,當時都由開刀者負責照顧。如果病人情況惡化,而開刀者正在開別的刀或者有其他的事情,無法即時處理病情變化,可能導致病況惡化,甚至難以挽回。為了讓重症病人在加護病方受到更好的照顧,我乃決定建立加護病房的專責醫師,不要開刀、不要看門診、也不要收住院病人,專責醫師的戰場就是加護病房。其他醫師沒有意願接受,只有柯P答應接受這個國內第一個新專科的挑戰。
一九九四年我送他到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醫學院外科進修一年,專攻加護病房及重症醫療;回國後,升他為外科加護病房主任。柯P天資聰敏,認真努力,整天待在加護病房,遇到病危的,他會想盡辦法挽救,使用創新的方法救回病人。他每天清晨七點就出門,騎著腳踏車到醫院上班,半夜十二點才回家,從醫的三十年間,除非出國參加醫學會議,不論過年過節或颱風地震,他天天都上工,時時在待命,即使回家手機也是二十四小時開著,以便讓醫院同事隨時都能找得到他。
這本書描述的是葉克膜如何進入台灣發展的故事。一九七二年美國外科醫生羅伯特.巴列特(Robert H. Bartlett)首次將葉克膜應用在急性呼吸窘迫症的病患,開啟了葉克膜的臨床應用。柯P率先將葉克膜技術從美國引進,增加台灣心臟開心手術、心臟移植及其他重症病人的存活率。
我擔任台大醫院外科主任期間,柯P曾向我建議,在台大醫院外科加護病房開始試行臨床藥師制度,而其現在已是全台各大醫院的常規制度。由此可見,他是具備開創精神的先行者。
柯P是我認識的人裡面,最有話直說,也最勇於做自己(Be Yourself)的性情中人。他講究扎實的科學基本功,注重細節,照顧病患時很有愛心、耐心與同理心,並且不吝於分享經驗,撰寫並建立完整的管理系統與SOP制度,以提升葉克膜技術的效率。在他的悉心帶領之下,二○○二年台大的葉克膜團隊,已經躍居世界第二大,僅次於巴列特醫師領導的密西根大學團隊――證明這支跟時間賽跑、對抗死神的隊伍所付出的努力,獲得了應有的肯定。
十七年前台灣的SARS病例中,有一例因為病況嚴重使用到葉克膜,病患被安置在台中醫院的負壓病房中。院方向台大醫院求助,希望把患者轉診到台大照護,柯P認為感染性很高的病患,最好不要轉診,避免傳染擴散,於是他自告奮勇率領葉克膜團隊前往當地支援。為了追根究柢,勇敢的柯P不畏高度感染的機率,換上隔離衣,堅持親自進到負壓隔離病房去檢查病患的情況,果然發現葉克膜根本沒有裝好。葉克膜團隊以及領導者勇敢無私的奉獻,確實讓人佩服。
這本作品裡充滿感人的故事、生死抉擇,以及視各種情況克服葉克膜的困難,永不放棄。讀者可以更深度探討生命的尊嚴、生命的價值,了解視病猶親、愛人如己的良醫,如何在面臨生死抉擇之間,盡力為病人爭取最適當的醫療與照護。
無論醫生或病人都有七情六慾,也都是血肉之軀,同樣會面臨生老病死、生離死別的考驗與試煉。如何鞭策勉勵自己成為醫術與醫德兼備的醫師,在每一個職位與不同的人生旅途上,成為願意為民眾的福祉無私奉獻的人,應該是我們不斷在砥礪自己的課題。
柯P在台大醫院時,使用葉克膜治療急重症挽回無數病人的生命而聞名國際,遇到困難時皆能克服困難往前邁進。希望他從政時也能本著不懼艱難的挑戰,導正政治、社會的沉痾。


推薦序
由終而始,從心出發 / by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黃勝堅
正當提筆寫這篇序時,腦中浮現十幾年前加護病房的一幕。
某天一位張姓中年女士到神經外科找我,希望我能去探視她罹患肺癌併多重器官衰竭的姊姊。當下我陪她走到隔壁的胸腔外科加護病房,經了解,病人已經使用葉克膜長達四個多月(在當時已破紀錄),更令人驚訝的是她腫脹泛黃的身軀(因為肝衰竭黃疸),連我這個在重症領域打滾多年的老鳥,也是第一次看到這種場景。
主治醫師是年輕的學弟(現在已是台大的名醫),站在床邊看顧病人,張女士急忙拉著他的手,哭著說道:「謝謝你用心照顧我姊姊,我每天來看她都好難過,能不能放手讓她走!」沒想到我這學弟居然鎮靜地回答:「如果妳來看她會覺得難過,妳不用來沒關係,我會好好照顧姊姊。」聽到這樣的回答,我不知道該哭還是該笑,這麼有愛心又認真的醫師,面對死亡和醫療極限,唯一能做的,居然是奮戰到底!
每當病情膠著陷入困境時,「有所為」是醫師最簡單的答案,殊不知,這樣的直覺與反射,常常把病人與家屬帶入無底深淵。甚至到現在(台灣的安寧醫療已經走了三十年),許多醫師還是被這個問題所困擾。以前我常常被拜託去救人,現在卻常常被拜託去協助談放手。
二○二○年初,旅居美國多年的好友打電話給我,哭著說父親中風多年,最近因吸入性肺炎,住在醫院使用呼吸器已經兩個多月,之前父親曾簽下「安寧意願書」,家屬希望能撤除維生醫療,可是主治醫師表示病患不是生命末期。
對自己放下是智慧,對他人放手是慈悲。台灣的醫療發達,就醫方便,可是對於醫療極限,往往沒有共識。再加上避談死亡,一旦面對生死決策,常常會偏向延長死亡過程的方向去做決定。無效醫療的結果,病人受苦、家屬受苦,這也是目前健保危機的重要原因。
要解決這樣的問題,必須經由教育與宣導,有計畫地提升死亡識能。唯有透過不斷的對話與討論,讓大家對生命尊嚴的議題有更進一步認識,如此一來這個社會在面對死亡的過程與結果時,才會產生更多的正能量。
這本書談到許多生死的議題,有多重的面向,有感動的故事、有事後的反省與檢討,非常值得反覆品味。更重要的是,透過生命故事的闡述,能夠讓讀者好好思考,如果你是當事者,你將會如何做決定?如何面對死亡、了解死亡,才能讓我們的生命更有意義?


推薦序
我敬重的「柯學長」――柯P / by 台大醫院心血管中心主任陳益祥
柯文哲市長與我共事了二十多年,在醫院亦合作亦競爭。在他未去市政府前,晚上十、十一點手術結束後,有時我會去他辦公室聊近況或八卦,或聆聽他近來讀書的心得,或對醫院時事的觀點。有些思考的確跳出了醫療象牙塔的思維,但「文人論壇」,常常流於清談,後來他入主北市府,就無此機緣了。這次有機會幫「老柯」寫序,著實是我的榮幸。
看了柯市長的最新著作,使我感覺到過去三十年來努力的過程,歷歷浮現眼前,幕幕清晰。每個案例都是心理及生理的天人交戰,常常忙碌後,這些案件在我腦中的記憶就讓下一個緊急事件所填滿。然而每個案例背後的故事,才是引人深思的一環,我也是在十數年後方知其中內幕,或當時病患及家屬未能表達之苦衷。
由於時空環境的關係,葉克膜在台灣被神化了;然而它對急重症醫療的貢獻無可抹滅。國外早在一九七○年代就開始發展葉克膜,中間經歷一段挫折期,原因是人體試驗失敗,後來從人、機器、制度等各方面分析改進後再起飛。而台灣的葉克膜在一九九○年代起步,正好是國外檢討失敗的那段時間。我們抱持著「盡信書不如無書」的態度,因應實務需求調整做法,原則一樣,裝備沒有百分百照抄,只要認為合理就往前走。當然,能夠這樣大膽嘗試、闖出一片天的原因,很大程度在於葉克膜是沒有辦法下最後的求生存之路,它是最後的醫療手段,所以倫理方面比較說得過去。
柯P大我兩屆。我們兩個人都是往前衝的個性,但因為工作屬性不同,在醫療現場我往往無法花太多時間跟病人聊天,因為多跟這個病人說一點,救治那個病人的機會就少一點。相對來說,柯P在加護病房時,對家屬是很好的心理治療師,有必要解釋時,他會願意坐下來好好跟對方溝通。後來我常在想,也許我應該更人性一點。
醫療是前線,背後是人性。每個急重症醫療的決定,都是醫師經過一番心理掙扎才做出來的。柯P讓人看到了醫療底下的人性掙扎。無可否認,醫療過程充滿各種不確定性,所以我常告訴學生:「人做人的事,神做神的事,但不要把自己當神。」
人生是短暫的,唯有死亡才是永恆。再偉大的人,也抵擋不了死亡。一個人頂多活一百年,而一百年對宇宙而言只是滄海一粟。每個人都是人生的過客,終究只能留在別人的記憶裡。人類的歷史,就是生死的歷史,而我們能做的,就是留下一些好的足跡。
本書中提到的每個痛苦案例,不論成果是令人高興或失望,柯P在事後對於每個抉擇都會做深入的反省,對單一事件或制度流程做檢討,將企業管理的原則引入複雜醫療的行為及決定。而這樣的習慣再再出現於他的從政之路,建立起可依循、可微調的規範(SOAP)。此外,在敍述制度及反省之餘,同時也看到他對各項使命的努力過程。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也沒有憑空掉下來的機會,唯有做好每一個階段上天或長官所付予的任務,上帝自然會開啟另一道門或路途。這樣的信念可以給下一代年輕人一些啟示,與其花時間抱怨,不如腳踏實地做好每一次的「灑掃進退」。每天進步一點,就能解決多一點問題。就像我常說的,任何事都不可能一次到位,如果這樣,iphone只會有一支,沒有iphone12。
柯P對人、對家屬的關心,以及由葉克膜的運用所衍伸之生死觀的辨證與思考,現在已是醫學倫理必須觸及的領域。文中也可以感受到他對改變現有政治環境氛圍的初衷,這個心態及規格已經超越醫療層面,而是「上醫醫國」的境地。我們也寄望他能夠改變現有的政治制度,讓台灣的政治能向正面再提升。

目次

第一部 醫學救命不是奇蹟,是知識和經驗的累積
第一章 台灣最有名的醫師是「葉醫師」
第二章 如果當時有葉克膜,她就有機會活下來!
第三章 葉克膜協助醫師在死亡戰場上判斷敵情
第四章 為了搶救病人,醫師簽下生死狀
第五章 葉克膜適應症越多,就越多病人受惠
第六章 病人都死了,為什麼還要檢討死亡?
第七章 移動式救援大作戰
第八章 葉克膜戰車全台跑透透
第九章 比病患更像病患的護理師
第十章 葉克膜引路,深入未知的醫學領域
 從醫三十年心境轉折──從「見山是山」又回到「見山是山」
 第二部 生命不可承受之輕與重
第一章 做錯一個決定,代價就是一條生命
第二章 十六天的無心人,衝擊生死觀念
第三章 安裝葉克膜,到底是治療誰?
第四章 生命有價
第五章 那些死亡病例教我們的事
第六章 死亡讓生命更靠近
第七章 請在天黑以前關機
第八章 也許不是醫學極限,而是身體的極限
第九章 殺人未遂有罪,救人未遂有罪嗎?
第十章 那些走過的路與山後的風景
結語 對抗死神的天使,還是對抗上帝的魔鬼
附錄一、葉克膜小組成員感想
附錄二、家屬與病患真心話

書摘/試閱

第三章 葉克膜協助醫師在死亡戰場上判斷敵情
如果沒有葉克膜先把病人的病況穩定下來,讓醫師能夠從容準備,也不可能成功植入心室輔助器。這也就是我說的,用葉克膜向上帝買時間。


台大醫院開始使用葉克膜是在一九九四年,距今已經有二十六年的歷史。
我當年到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進修的項目是「人工肝臟」,回國後卻接到指令:全力發展心臟外科和器官移植,而兩者的交集就是心臟移植。心臟移植後不見得立刻就能發揮功能,因此在手術縫合後,放開血管夾,真的是「不成功便成仁」,所以我們一直想要找到一種可以暫時替代心臟功能的方法,為心臟移植爭取更多緩衝的時間,葉克膜正好符合這個需要。
心臟衰竭者若等不到器官捐贈,葉克膜可短期支撐病人的循環,讓等待心臟移植的時間延長;移植後的心臟若不能立刻發揮功能,葉克膜可以暫時支持循環,等待心臟功能恢復,甚至進一步尋找原因並加以排除。就算最後真的救不回病患,也讓醫師有機會找出失敗原因,以利下一次改進。甚至有時還可撐到下一個再心臟移植的機會。
葉克膜在台大醫院最初的運用是為了心臟移植所需,因此被外科列為第一優先事項,獲得人力、物力最大的支持,得以迅速發展起來。
今天我們看待葉克膜覺得很平常,但在二十六年前,這項醫療科技的引進,開展了重症醫學各個的領域,許多原本回天乏術的病例,都得到了活下去的機會。

沒有葉克膜,沒有亞洲第一例雙心室輔助器手術**

我記得有位病患是當時的高雄市議員。一九九六年五月,她在議場上昏倒,被緊急送往醫院,X光發現她的心臟特別肥大。超音波檢測確定是擴大性心肌病變。雖然接受治療,但心臟持續衰竭,最後她轉到台大醫院等待心臟移植。才剛住進病房就出現心律不整,經過電擊搶救之後被送進加護病房觀察。
第二天我在加護病房查房時,發現她坐在床上,看起來正常,於是我說:「那就先轉回普通病房繼續觀察吧!」沒想到話才說完,她又出現心律不整,這一次雖然也做了電擊搶救,卻沒辦法把她的心臟給「電」回來,只好緊急裝上葉克膜。第二天,病人意識清楚,各個器官功能正常,顯然CPR時,葉克膜搶救得宜,沒有嚴重的休克傷害。
大家討論後認為若要過渡到心臟移植,還是要用支持期較長的心室輔助器。於是相關醫師把擺在倉庫已四年的機器推出來,拿出訓練資料好好研讀,作好萬全準備後,再把她送進開刀房,裝上心室輔助器(VAD),也就是俗稱的「人工心臟」。
心室輔助器和葉克膜的差異,主要在於使用時間的長短。葉克膜直接把導管插入股動脈、股靜脈,可以緊急裝設,立刻支持心臟和肺臟的功能,但使用期效比較短,超過一、兩個星期,併發症就越來越多。因為葉克膜有人工肺臟,需要廣大的膜表面積交換氣體,這就需要使用較多量的抗凝血劑,防止血液和膜接觸後產生血栓,長期使用抗凝血劑造成病人隨時都有出血的危險,因此葉克膜使用越久,除了感染、血栓之外,出血是很麻煩的併發症,尤其出血部位是在腦部時。
與葉克膜相比,心室輔助器因為沒有人工肺臟的部分,血液接觸的表面積少很多,抗凝血劑的需要量也少很多。當時的心室輔助器,大約可用兩百天左右,也就是說裝了心室輔助器,可以替病人多爭取一點時間以等待心臟移植的機會。至於現在的心室輔助器更可用好幾年,有時都取代心臟移植了。
這位病患的運氣很好,安裝心室輔助器後的第八天,就碰到一名腦死病人遺愛人間捐贈器官,於是我們為她進行心臟移植,手術很成功,後來她又多活了十幾年。
這是全亞洲第一個心室輔助器的病例,台大醫院還特別召開記者會,對外說明手術的過程。但現場有一位記者提出尖銳的質問,他說:「據我所知,台大醫院購買心室輔助器已經四年了,為什麼這四年都把機器放在倉庫裡,不拿出來使用呢?」
我們回答記者:沒有萬全的準備,我們不輕易使用。但真正的原因是,沒有人願意當實驗小白鼠。病患如果情況還好,誰也不願意冒險當「亞洲第一例」;等到情況不好了,譬如在CPR搶救,生命跡象不穩定,這時勉強開刀,失敗的機率太高,醫師也不願嘗試「亞洲第一例」的開刀。
所以,如果沒有葉克膜先把病人的病況穩定下來,讓醫師確認病人狀況值得開刀,且有時間從容準備,也不可能成功植入心室輔助器。
這也就是我說的,用葉克膜向上帝買時間。在病情不確定時,先用葉克膜穩住病人的生命跡象,之後再思考如何進行下一步,並盡可能做最好的準備。
有一本書《核子武器與外交政策》,作者是前美國國務卿季辛吉。內容主要是在探討為什麼美國有原子彈,卻在越戰戰敗?季辛吉的結論是:原子彈雖然威力驚人,卻無法拿它去打叢林中流竄的越共。
同樣的概念也適用於醫療領域。面對不同的病人,在不同的狀態下,醫師必須選擇使用不同的治療方法。面對在林間亂竄的越共,或許派出藍波比投下原子彈更適合。
葉克膜可以先穩住病況,讓醫師做最好的判斷,再施以最佳的治療,給病患最佳的預後。

葉克膜首次搭配洗腎器,挽救腎臟衰竭病患**

很多人都以為葉克膜能治百病,實情並非如此,它至多只能暫時取代心臟和肺臟的功能。不過葉克膜可以與其他機器互補,達到更多治療的效果。
一個約三十三歲左右的男性病患,投宿一間廉價小旅社,睡前抽菸卻沒有處理好菸蒂,結果釀成了火災。他被消防人員搶救出來,緊急送進台大醫院。
他被送來的時候,二級燒燙傷約百分之二十表面積、三級燒傷約百分之二點五表面積。這個程度的燒傷不算難以治療。可是他投宿的小旅社隔間使用塑膠填充料,所以火一燒起來,黑煙密布,他在火場中吸入過量濃煙,肺功能嚴重受損。
我還記得燒燙傷加護病房打來了照會電話,但當時我手上有許多工作,然後……我就把這件事給忘了。回到家,坐在客廳裡一直覺得好像有什麼事情沒做?突然想起下午的照會電話,連忙騎腳踏車趕回醫院處理。
因為病患的肺部受損嚴重,緊急裝上葉克膜。但缺氧時間太久又併發急性腎臟衰竭,所以在葉克膜的線路上又加裝了洗腎設備,同時處理肺臟和腎臟的問題,雙管齊下總算搶回了一條性命。
這個病患可能因為年輕體力好、復原力強,裝了十六天的葉克膜,身體逐漸恢復。
我總是說,每一個成功救回來的病人背後,都是一連串正確醫療的總和。但每一個無法救回來的病人後面,有許多值得研究和改進的課題。人在成功的時候,不容易深刻反省;失敗時較能夠反省,反而帶來更多的進步。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405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