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025新年快樂!買書領券省荷包
「癮」是心理創傷的答案或謎題?
滿額折

「癮」是心理創傷的答案或謎題?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80 元
優惠價
90342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從過癮到上癮
性成癮、整型成癮、藥物成癮、自傷成癮、網路成癮...
「癮」是心理創傷的答案或謎題?

「答案」是走到那裡後,就知道了;
「謎題」卻是原始的動力, 以各種樣貌的「為什麼」,存在日常生活和內心深處;「癮」的心理之謎,就在那裡默默替自己的命運上色。

也許找到人生的謎題,比找到答案更重要。

作者簡介

吳念儒|臨床心理師.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師
王盈彬|精神科專科醫師.王盈彬精神科診所暨精神分析工作室主持人
王明智|諮商心理師.大隱心理諮商所所長
陳瑞君|諮商心理師.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師
蔡榮裕|精神科專科醫師.臺灣精神分析學會名譽理事長
彭奇章|臨床心理師.若有光心理治療所所長
陳建佑|精神科專科醫師.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師
魏與晟|諮商心理師.松德院區諮商心理實習計畫主持
劉又銘|精神科專科醫師.台中美德醫院醫療部主任

【導讀】
「癮」的深度心理學
從電影、歌曲和臨床案例裡談潛意識

「癮的深度心理學」工作坊在2020年10月18日舉行。

整個工作坊的主要基礎論點是關於「癮」,除了生物學的理論外,我們站在心理學,尤其是精神分析取向的深度心理學角度,來想像和建構「癮」的多重樣貌。我們的假設基礎是從生命早年的「創傷」,尤其是「失落」的創傷而出現「防衛」,建構了「強迫式重複」。我們主張「癮」就是「強迫式重複」的一種代名詞,但是記憶的問題以及避開受苦的課題,使得創傷的記憶無法被以故事的方式記得,而出現在「行動」裡。

但仍有一個難題未解,那就是何以人大都有失落經驗?何以會衍生出目前的不同現象(癮)?這是未來值得再深入的課題。

孩童會有自己的想像,那是什麼?我們略有所知,是透過後來的結果,後來的問題、症狀和人際難題,但腳下就是最想抵達的地方嗎?這是落腳所在,我們如何趕離這地方,去經驗其它的呢?如果其它地方是文化沙漠,是「無」,是注意力沒有灌溉的地方,還能前往哪裡呢?

我們的延伸論點是,後來臨床所見的某個瞬間,或者個案所描繪的某個事件、某個記憶和想法,都是在歸因裡找處方,但是這就像一張相片是最後的結果,如果要用這個結果,作為了解以前的方式,那麼此刻愈是災難成形的概念和理論,就離原來難以言說的災難現場愈遙遠了。我們需要知道,我們的知識是有這種侷限的。

早年創傷是什麼?例如,對於受虐兒長大後的圖像,或是藥物成癮者的心理圖像,個案和我們此刻所談論的故事和想法,就像是朝井裡丟石頭,我們在等待回音,等待當年還存在者的回音,雖然那裡早就不再有以前的自己,不過,就「心理真實」的殘餘來說,是有著psychoanalytic baby在某處,我們找得到它嗎?我們在等待它的回音......

但是,它是否太驚恐,而只能逃避任何的尋找?它長期處於孤獨,因此對於長大的自己和治療師的問尋,仍是在驚恐裡,那是當年的驚恐再現,以新的版本重現當年的氣息,因此我們在建構個案早年的心理創傷史時,是在做什麼事呢?是要說給誰聽?當年的嬰孩聽得懂嗎?後來長大的自己,如何看待當年的自己呢?

他可能一直在等待當年那個小孩的回音,因此就一直說著故事,以前的和現在的,如同誘餌般,想讓當年的小孩能夠出來,從失落空洞裡出來迎接這些故事。但這是他還無法說話,或有話說不清楚的幼年時代的經歷,這小孩了解當時發生了什麼事嗎?他如何了解呢?這種了解是可能的嗎?也就是,他是在說故事給誰聽呢?尤其那是他覺得無法了解的災難故事。

演講內容相當豐富,以下僅截取部分說法作為參考。

《從深度心理學談某電影裡的性成癮》(主講人:吳念儒/王明智),談論「性愛成癮的女人」(Nymphomaniac),是丹麥導演拉斯.馮.提爾2014年在臺灣上映的電影。主講人從夢的角度建構「癮」的某種樣貌。以顯夢的記憶遺漏為例,來比喻生命早年的創傷,我們也可以說,人們對於那些創傷記憶的情況,也是如同我們對於顯夢的記憶遺漏,那麼,就涉及到一個重要的想像和經驗――生命早年的創傷記憶可能被完全恢復嗎?雖然有些治療模式主張,需要回復這些記憶,但是從我們的經驗來說,這是欲達成的不可能的任務,也就是說,也許可以期待,用完全恢復記憶作為改變和治癒的主要訴求,但是,同樣的,會有記憶的缺失,且不意味著這些記憶殘跡會減損它們的價值。

《從深度心理學談某案例的整型成癮》(主講人:王盈彬/陳瑞君),談論這一個主題,牽涉到兩個主軸,一個是整型,一個是癮,內容以個案出發,結合精神分析的理論及其應用,試著探索一些生活現象和精神分析的連結方式,拋磚引玉的來引發各位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就像診療室裡很常採取的態度,沒有好壞、無關對錯,自由聯想著這個主題,就如同佛洛伊德開始創造的精神分析思維,從一個臨床現象的疑惑好奇開始,逐步探索建構接近真相的歷程。所有現實世界的行為、語言、想法、情緒的背後,都存在著潛意識世界運作的軌跡,而且兩方都在不停的交互影響。

《從深度心理學談論某電影裡的藥成癮》(主講人:王明智/陳瑞君),是從阿莫多瓦的「痛苦與榮耀」這部電影談論藥成癮,他們提及的,精神分析認為身心是個連續的光譜,會彼此投射,容受彼此所要傳達的訊息。許多因為身體痛苦前來求診的病人,會被轉診至分析治療,意味著身體痛苦背後想要表達的心理訴求。片中薩瓦多排山倒海的疼痛歷史讓人不禁咋舌,各色疼痛宛若宏大的身心交響曲,鋪陳出主角獨特的生命史詩。最後一句:「在各種痛苦襲來的夜晚,我相信上帝並向祂祈禱,但僅有一種疼痛襲來的日子,我是個無神論者。」讓人不禁玩味,究竟是哪一種痛苦呢?這種痛苦竟然超出神祇管轄的範圍,彷若被棄置,只能自己獨自承受,無人能知無人能解――或許這就是痛中之痛的「藥癮」之痛。阿莫多瓦透過這部電影,為我們做最深層的告白。

《從深度心理學談某案例的自傷成癮》(主講人:陳瑞君/王明智),某些案例自傷成癮的向度,若類比於之前的主題:性成癮、整型成癮及藥成癮來說,放在心理學及社會學的脈絡當中,直觀上,前三者好像成癮至少比自傷成癮來得有道理。性及藥物在感官上直接帶來生理及心理上的滿足及愉悅,因而,在一般人的常識當中,「癮」這件事情會變得容易理解:「癮是一種對快樂的渴求」,不論是來自性的歡愉或藥物的迷幻,乃至於整型成癮,看似也有一個充分的理由,因為透過整型可以滿足自己對美好事物的追求。當然,三場由淺入深的講座,我們知道沒有一種癮只基於單一表面的理由便可成立,我們也不知道這種對快樂渴求的癮,究竟是帶著我們離快樂更近,還是更遠了?而面對痛苦渴求的癮――「自傷」,又是離痛苦更遠,還是更近?

《從披頭四『黃色潛水艇』談起:藥成癮的心理防衛和掙扎出路》(主講人:蔡榮裕/吳念儒)提出了值得仔細提問和思索的是,相對於全盛時期,藉由迷幻藥而興起的迷幻搖滾,興起和沒落,是怎麼回事呢?何以如此迷幻、如此迷人的音樂,沒幾年就不再那麼吸引人了?那些樂團為何無法再維持呢?這跟迷幻藥的使用有什麼關連嗎?這是必然的結果嗎?是使用迷幻藥來加強創意的強度,容易擦搶走火?是很原始的心理被驅動後,就難以在現實層面上合理的合作,持續創作和創意的發揮?這些使用迷幻藥的歌手們,就初步的了解,並不是如同目前診斷條例裡的「反社會人格」,就算他們有著反權威、反政府和反戰,卻是愛與和平的追求靈性者。我無意說,他們一定得活得長長久久,而且要一直合作到天荒地老,不能因為意見和方向不同而分道揚鑣,但是,那些過程的爭議可不可解呢?

目次

目 錄

5 》 【序】癮的深度心理學:
從電影、歌曲和臨床案例裡談潛意識|薩所羅蘭

第一部份:癮的深度心理學有多深?
15 》 愛,癮「性」埋名|吳念儒
39 》 整型之癮|王盈彬
76 》 關於海洛因成癮的「痛苦與榮耀 」|王明智
120 》自傷成癮:活在身體軀殼裡的垂死靈魂|陳瑞君
142 》藥成癮的心理防衛和掙扎出路|蔡榮裕

第二部分:癮的潛意識,想要昇上天或下餓鬼道?
187 》有一種豐富叫做「永遠都不夠」|彭奇章
196 》從過癮、爽、高潮、到成癮的寛廣路上,
我們看見了什麼在受苦或愉快嗎?|蔡榮裕

第三部分:尋找各種「為什麼」的人生謎題
219 》在或不在的斯芬克斯|陳建佑
223 》網路(遊戲)成癮:
在網路與成癮之間尋找遊戲的空間|魏與晟
230 》成癮人生 · 人生成癮|劉又銘

235 》第四部分:延伸閱讀

附錄
239 》薩所羅蘭
242 》尋找【薩所羅蘭】的謎題:
為什麼剛起步,就很過癮了?|薩所羅蘭

書摘/試閱

【內文試閱】
|蔡榮裕
從過癮、爽、⾼潮、到成癮的寛廣路上, 我們看⾒了什麼在受苦或愉快嗎︖
從佛洛伊德⼀度研究古柯鹼的故事談起。他開創精神分析之前,是在神經科學的研究領域裡打 拼,在顯微鏡底下畫著神經細胞的模樣。當時是假設,如果能夠了解更多,⼀些神經系統的疾病就 可以解決了。事情不是那麼單純,⼀百年後,很多神經系統的疾病仍是難解。
不過,科學就是這樣在進展中。他也曾研究古柯鹼,那時不知道這藥物的所有特性,後來發現 這是可以讓⼈成癮的藥,只是被他⼈捷⾜先登,⽤這作為眼睛⼿術的麻醉藥,讓他很扼腕。 回到被泛稱為「癮」的這件事。⽇常⽣活裡,包括說聽讀寫或有了某些想法和故事,覺得很 「爽」,各式的爽都有不同的身體反應作為基礎,產⽣不同「質」和「量」的感受,從覺得平靜安 適到⾼潮如海洋般的興奮。
當我們說⾼潮般的興奮,對於嬰孩到⼤⼈之間的漫長⼈⽣,如何在身體的反應基礎上,轉換成 ⼼理上的「舒適」,到「如海洋般的感受」,其實是如光譜般的寛廣,這是臨床上充滿複雜性,以 及在第⼀線現場⼯作時,會遭遇各式困難的原因。
不過,在這裡,不是要談⼯作困難的理由,作為避開的⽅式,⽽是從如何⾯對這些複雜性和多 ⾯性出發,來想像我們在處理相關問題時,所遭遇的困難有多麼困難,但依然可以嘗試在這些困難 裡,找到⾃⼰的想法和動⼒,繼續往前⾛下去。
我相信臨床⼈員,是知道這些困難和感受的,⽽這是否帶有⾃虐般的爽呢︖⼤家可以在內⼼深 處會⼼⼀笑即可。
我無意在現有的知識裡創造新理論,只是嘗試把這些眼前的事項,再深入去探索並和其它概念 相互比對,作為我初步了解「癮」是什麼的起點。
⾸先,回到⼀個基本命題:我們如何定義所看到的和體會的「癮」是什麼呢︖我無意⼀下⼦就 跳進,現有的精神醫學診斷裡,雖然那是我作為精神科醫師熟悉的說法。我也另有⼀個專業角⾊認 同,就是嘗試從精神分析的潛意識(或無意識)裡,尋找這些現象裡有什麼深度⼼理學,值得我們 探索和想像。不過我需要先說明⼀下基本⽴場,才能有助於各位了解,我所主張的優點和不⾜的地 ⽅。
我們假設的理解⽅式是:「⽣命早年失落創傷」⽽「苦痛」,到需要產⽣「過癮」、「爽」、 「⾼潮」和「強迫式重複」(repetition compulsion),以及再發展到嚴格定義的「癮」的過程。這是 ⼀個光譜般的視野,不是只有「正常」或「不正常」的兩種分野。
或許兩種分野可以讓我們很快看⾒了什麼,卻無法讓我們看清楚︔畢竟「看⾒」什麼和「看清 楚」什麼,也是具有如同光譜般的寛度。 ⼀般來說,值得我們注意的是,當我們要在複雜多元的處境裡,看清楚某件事或某個東西時,需要忽 略多少周邊和背景的情境︖例如,談論森林裡某⼀朵美麗的花時,我們需要忽略多少周邊的花草樹 ⽊︖
如果「癮」是⼀朵森林裡的花,被我們看⾒了,我們描述它時,我們要多「盲⽬」於其它的,才 能看⾒「癮」的模樣呢︖尤其「癮」和「爽」,如前述,在⽣活裡並不是如⼀朵花的明確界限,⽽是 和⽣活情境、社會情境和⼼理感受等,相互交織糾纏的景象。
我們可以只看⾒要看的「爽」或「癮」的某種現象,⽽失焦其它周邊的花花草草,然⽽周邊可 能也有著它們的重要性,我們會說要注重「脈絡」,只是我們可能無法⾺上就知道,它們有多少相 關的意義。
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說,就是從這樣的態度出發,尤其眼前⾯對的是,難以處理的問題時,更需 要假設,我們看⾒的⽬標,只是我們盲⽬於其它,才讓我們以為是看清楚了,其實卻是忽略了什麼。
對於這些困難的個案,我們也許需要改變原本的想法――⼀般都是期待治療者可以有答案,來應 對或處理眼前的難題,但能想得到的答案或「詮釋」,⼤都是難以奏效,因此是否真正的難題是,我 們連對⽅在想什麼都不是很清楚,我們雖想要同理對⽅,但對⽅的想像是什麼,他⾃⼰可能也忘了。
重點也許要調整為,不是伊底帕斯式的只給答案卻流於盲⽬,⽽是需要再重新找出「謎題」。當 年創傷下的困惑,以「為什麼」的型式,留下⼈⽣謎題和吶喊,或許才更是我們需要了解的⽅向。否 則,連謎題是什麼都不知道,我們卻要依著對⽅的需求給答案,這裡的對⽅可能是個案,也可能是參 與會議前受挫折的我們⾃⼰。
我們想做的是,把死掉的獅身⼈⾯獸「斯芬克斯」(Sphinx)找回來,讓它復活,再重新出謎 題,讓我們了解個案的迷惘、疑惑、謎題和「為什麼」。我們不⾃許是伊底帕斯,可以回答謎題, ⽽是把斯芬克斯再找回,讓它死⽽復活,畢竟知道謎題是什麼,才有可能找出什麼是答案。
尤其我們⾯對的,「癮」和「創傷」,它們的起源和命運,是如此成謎......
這是什麼意思和如何做,我以下會稍做陳述,這是值得⼀直深究的主題。
以臨床經驗和現有的⽂獻來說,我們是假設,那些被稱為「癮」的現象,是某種「強迫式重 複」,不過,就算有這種說法,我們仍試著從成癮過程的「精神⼼理學」著⼿,⽽不是全然偏重 「精神病理學」,⽬的是讓⼤家⼀起來思索,就像⼈⽣某些時候的困頓,需要坐下來冷靜想想,⼈ ⽣是怎麼回事︖這是有著⾃知的和不⾃知的因⼦相互作⽤,因⽽⾛到⽬前的樣⼦︔不必然需要覺得 是有病了,才想要探索⾃⼰何以是⽬前的樣⼦。可以把各式的「癮」,當作是⽣命歷程裡,遭遇各 式⼼理創傷後,為了活下去⽽推動的防衛⽅式,這是⽣命的必然,各式的「癮」以不同的質或量, 存在我們⽇常⽣活的⼀部分。
但是會有強度強到違法的藥癮,或其它強烈的癮,至今我們還在探索其中的⼼理歷程。我們所 知仍有侷限,但我們就是純粹從「⼼理學」的角度來探索,並不是排斥⽣理因素的論點,只是⽣理 因素的論點不是我們這場活動的焦點。 爽、過癮到成癮︐都有著身體的基礎 我藉⽤精神分析家Joyce McGougall曾寫過的書《愛欲的多重樣貌》(The Many Faces of Eros, 1995),和論⽂《性學和新性學》(Sexuality and the Neosexual,2000)裡的概念,作為基礎,來說明 「癮」這件事,還有那些值得再發現的想像。
我相信⼤家都有過「爽」、「過癮」和「⾼潮」的身體反應,曾經歷過不同程度的快感。⽽藥 物成癮更有著強烈的激昂或平靜的身體反應。這些身體反應構成了⼼理覺得愉快的基礎,雖然從身 體的知覺,到⼼理的感受之間,仍有漫長複雜的⼼理機制,需要再被探索和想像。隱身其中的理路 細節,我們仍是陌⽣的,使得我們處理相關事項時,充滿著迷離和困惑:⼈為什麼會這樣⼦︖ 談到身體的反應,在精神分析理論裡,佛洛伊德主張,孩童是從摸著⾃⼰的⽣殖器,感到為什 麼這麼好玩、愉悅,開始了求知欲的旅程。從這種說法來推論佛洛伊德的論點,他認為孩童對於知 識好奇的起源,是來⾃對於⾃⼰的身體,尤其是性感帶開始的,起點可說是:為什麼身體(或雞雞)摸起來這麼舒服︖
這是⽣命早年就開始的求知之旅,嬰孩當時受限於語⾔能⼒,因此留下來的是,如他的⽂章 《記憶、重複與修通》(Remembering,Repeating and Working Through,1914)裡表⽰的,⽣命早年 的記憶,並不是以語⾔型式記得,因此不是以說得出來的故事來記得,⽽是透過身體來記得。
前述的,身體舒服感覺的獲得或失去,⾃然有著它的重要基礎,影響著後來的⾏為和⼼理感 受,雖然意識上仍很難說清楚,但從臨床來看,它們都變成了具有⾃⼰的「主體性」和「⾃主 性」。
「主體性,就⼀個⼈來說,是有如憲法般的象徵意味,⼤家認定的憲法是不變的,可 能是⼀些字彙或想法的不變,但它的意涵卻需要有⼀群⼤法官們,與時俱進地再詮釋或補 充,那些字彙和想法的內容。或是讓後來新增的概念,容納進原來的想法和主張裡,但不 覺得有違背當初要保護的,某些重要概念和⼼態。
我們假設,⼈的主體性,是在於覺得什麼才是⾃⼰的感受和想像,這也是不斷演變的 現在進⾏式,但有⼀個從最初就被⾃⼰認定是,最重要且最核⼼的因⼦,只是這種核⼼因 ⼦的⼼理因素,依精神分析家們不斷的探索,是可以推論到,還無法有說話能⼒之前,母 嬰之間的互動,所隱隱形成的⾏動的記憶,⽽不是語詞的記憶。
只是偏偏後來是需要藉助語⾔,來描繪那些⾏動的記憶,或可能以⾝體功能的變化, 來呈現它的記憶。⽽後來發展出來的語⾔,只能⼀直不斷地描述它們。也就是,後來的語 ⾔能⼒和⼼理狀況,會影響著如何描述那些⾏動或⾝體的記憶,因此顯得無可確定性,但 是主體性和無可確定性是連動的,相聯結的。因此主體性雖是動態變化的現在進⾏式,卻 不是毫無章法讓⼈覺得錯亂。如果有出現錯亂,可能是有其它問題的⼲擾了。」
這些不被意識上記得,卻是潛藏在身體反應裡的記憶,是構成後來各式從爽、過癮、⾼潮和成 癮的重要基礎,只是這個說法仍是淺薄的,還缺乏⼼理學的深度,需要更多的觀察和描繪,這些經 驗和感受才能鋪陳出具有縱深的課題。
我也主張,唯有更寛廣縱深的深度⼼理學的建構,才會有溫度,⼈和⼈之間的溫度。
另外,Joyce McGougall在《性學與新性學》裡談到,為了獲得滿意的性和愛的關係,個⼈是嘗試符合或順從⽗母的潛意識,同時也得處理和那些「原始幻想」的奮戰,那是很原初的⼼理戰爭, 是在「前⽣殖期」的「雙性」的幻想,被迫⾯對⼀些痛苦的感受,例如,閹割、滅絕感、混淆的性 認同、空虛和內在死亡感等,孩童需要⾃⼰發明⼀些⽅法,透過愛欲的創意,⽽讓這些感受能夠被 轉型或蛻變(transformation)。 想像一下︐孩童的內心世界是多麼忙碌 我採⽤Joyce McGougall的描繪:在孩童⽣命早年的內在⼼理世界裡,並不是如⼀般想像的,⼀ 帆風順,就算「外在環境」很妥適,孩童仍有著他們的內⼼爭戰,經歷著內⼼世界的奮戰,為了讓 ⾃⼰可以活下去,在未來可以有「性」和「愛」的滿⾜。可以假設,這些⽣命早年的⼼理奮戰,它 的創意、⽅法和遺留下來的產物,會是後來的爽、過癮、⾼潮或成癮的某些潛在原因。只是後來的 外在現實會變動,⽽內⼼世界巧妙地,以某種特殊的記憶⽅式,牢牢記得。
必須坦⽩說,這種說法是⾼度濃縮,縮時影⽚那般,交待了孩童內在世界的某個角落,正在上演的故事。但是記憶的⽅式,以及對受苦的迴避,使得這些經驗不是意識上可以感受得到,因⽽被 假設,是在潛意識裡以無意識的⽅式,展現在後來的⽇常⽣活。這些假設仍只是如前述的這些描 繪,讓我們看⾒了想像的領域,卻也可能盲⽬於不少被忽略的素材,⽽建構出來的縮時影⽚。
我們需要了解的是,就算我們有了這些想像,是否就真的構成了,我們「了解」個案⽬前⾏為 和感受的成因︖這仍是疑問,就算有了這些說法可以讓當事者知道,卻可能無濟於事,無法造成⽴ 即的改變。
就算如此,並不妨礙我們持續在這⽚內⼼世界的地圖上,畫出更細節的內容。在還無法妥適解 決我們常遇到的問題前,也許這是⼀段必經的路程。⼤家也是⼀起在快速⾏駛的⽕⾞上,描繪著窗 外景⾊,給坐在靠⾛廊位置的⼈聽,讓他們想像窗外是什麼樣的世界。
當我從爽、過癮、⾼潮和成癮,這個想法來談論藥物成癮時,即是意味著,我是假設,要了解 「藥物成癮」這個⾼度難題,是值得從⽇常⽣活裡的其它感受談起,讓我們想像它們之間,質和量 的異同,以及這些異同與嚴重成癮之間,連動關係是什麼︖這些複雜的成癮⾏為,很難只以單⼀因 素來說明,⽽是多元因素的相互連動,或動⼒式的(dynamic)相互消長和影響。
至於從「正常」到「不正常」之間,是有很多可能性,不是只有兩端點的答案。值得參考Joyce McGougall針對「性」相關的說法,她認為如果要說是「性倒錯」(perverse),是只侷限於那些⾏ 為和他⼈的關係,以及那些性相關的⾏為,是否並未考量到他⼈的欲望和需求︖例如,孩童的性虐 待、強暴、暴露狂、偷窺狂與戀屍等。
如何使⽤這個概念,來想像藥物成癮的歸類和分類呢︖是否也以涉及和他⼈的關係來決定呢︖ 不過,這不只是⼼理層次的課題,也有法律和社會政治的意⾒。 我們如何理解個案的早年創傷這件事︖ 個案⽣命早年的創傷,是如同⽪膚的傷⼜,後來留著瘡疤那般嗎︖這是了解早年創傷的⼀個角 度,但⽣命早年的孩童,因記憶能⼒、語⾔能⼒和⼼理承受能⼒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很難以如身體 受傷⽽留下疤痕來比喻。從精神分析診療室的經驗來說,⽣命早年的創傷經驗,會隨著時間的演 變,有不同的想像和感受,很難說什麼是最原始的當年感受。也就是,⽣命早年在「歷史事實」 (historic truth)上所經驗的事實,和「⼼理真實」(psychic reality)上所經驗的,並不必然是相等 同。不過,這是很難從「現實原則」來了解的現象。
我以《⽣命荒涼的所在,還有什麼︖》⼀書裡的論點,來補充我們作為第⼀線⼯作者,所⾯臨 的困局並值得再思索的說法:
「這種將眼前的複雜問題,歸因於某些簡化式的因⼦和⽅向,⼤都是依循著她所說的故 事,雖然我們其實沒有能⼒判斷,她所說的故事有多少的遺漏,有多少的增添,是否還有 其它更創傷的故事被她遺忘,或者由於太受苦⽽難以變成想法,也難以⽤話把它說出來? 因為太創傷的故事,想它和說它,都是⼀次次的煎熬和痛苦。如前述的治療室的現象是常 出現的,認為個案眼前的問題有⼀個情結,⽽那就是最主要的作⽤因⼦,如同⼀串粽⼦的 繩頭。 ⼀般來說,伊底帕斯情結或其它情結的概念,可能助⾧了這種感覺,好像只要⼀步⼀ 步發現⾃⼰有了什麼情結,或者這位個案和母親的關係,是⽬前所有問題的來源,談論母 嬰關係的重要性,也會助⾧這種主張。這種主張的背後假設是,情結或這位個案受母親的傷害,是所有問題的源頭,如同⼀串粽⼦綁在⼀起的那個結。在這種假設下,會讓治療師 不由⾃主的,就往個案提供的她和母親的故事裡深⼊⾛,⽽這種故事的⽅向,是讓造成問 題的材料愈來愈多,好像更鞏固更成形了原先預設的因和果,讓這個結是愈來愈堅固,愈 明顯了原先的主張,她⽬前的問題和以前的問題更是緊緊相扣。因此整個治療的過程,就 形成了如同⼀串粽⼦般的⽐喻,以為只要從那個結的所在出⼒拉起來,那麼所有潛藏的問 題,就如同粽⼦般被拉出來了。
治療師常推論,只要把粽⼦拉出來,就表⽰把潛意識變成意識的記憶了,並且進⼀步 假設,個案知道問題的來源後,她的問題就可以解決,或者就⾒到了光,⿊暗就不⾒了。 不過在臨床上,這只是我們過於簡化臨床實情的⽅式,通常這樣⼦期待時,也會讓治療師 和個案覺得努⼒較有⽅向,好像只要⼀路直⾏就可以了。如此,卻忽略了個案告訴我們的 故事。他們很認真的直⾏,只要和他們意⾒不同的同事,就常被當作是妨害她努⼒的 ⼈。」
我們就從這些想法著⼿來描繪,⽣命早年的創傷記憶,和後來的「強迫式重複」或「癮」的關 聯性。我再以Joyce McGougall在《性學與新性學》裡,「孩童的失落」談起。她說,孩童觀察周遭 其他⼈,當他們發現了「差異」,例如,為什麼爸爸有突出的陽具,⽽媽媽卻沒有︖哥哥也有那⼀ 根,但⾃⼰怎麼沒有︖為什麼會這樣呢︖孩童於是開始她的⼈⽣想像之旅,這是⽣命早年就啟動出 發的⽣命之旅。
孩童的想像是什麼︖這是⼈⽣的重要謎題。我們只能在後來的⾏動裡,推論當年⽣命之旅的可能 想像,以及後來被迫只能選擇「男性」或「女性」裡的其中⼀種性別的影響。她認為,依著佛洛伊德 的「雙性」(bisexuality)觀察,對於孩童來說,只能選擇其中⼀種「性別」,開啟了⼈⽣失落的漫 長旅程。
我是接受她這種觀察和想像,不是要把⼈⽣病理化,⽽是注視這種可能性對⽣命品質的影響。 相對比佛洛伊德在《哀悼與憂鬱》裡描述的,因為失去重要客體的失落,⽽引發的「哀悼」或「憂 鬱」,Joyce McGougall的說法,是發⽣在孩童⽣命更早期的⼼理事件。 因為發⽣在更早年,使得它的影響⼒,更顯得難以⽤「現實原則」的價值判斷來思索,「為什 麼他不這樣做就好了︖」如果要探索⽣命早年的創傷和⽬前問題間的連動關係,是增加我們的困難 度。但我們又無法冒然說,⽬前的⾏為和⽣命早年的經驗是無關的。
如果依著Joyce McGougall,對於孩童的失落創傷的說法,它所帶來的是更困難的⼼理處境,不 只是⼀般的哀悼,⽽是傾向憂鬱的反應。這裡所說的「憂鬱」,是⼀個光譜般的概念,不全是精神 醫學診斷條例裡的「憂鬱症」。不過也不能全然無關於憂鬱,只是這是外顯的症狀和反應,真正的 內在⼼理課題是「失落」。 「其中所隱含的⾃⼰和客體的關係,佛洛伊德曾提出這種觀點,『如果耐⼼聆聽憂鬱者 各式各樣的⾃我控訴,我們最終很難避免有這樣的印象:這些最嚴厲的控訴幾乎不適⽤在 病⼈⾝上,但在微不⾜道的修正後,卻適⽤在某些⼈⾝上,某個病⼈所愛、曾愛或應該愛 的⼈。每次我們檢驗事實時,這個推測都被證實。因此,我們發現了臨床圖像的要點:我 們感知到⾃我譴責是針對所愛客體的譴責,這個所愛客體已經遠離⾃⾝,移向病⼈的⾃ 我。』」
以及,佛洛伊徳在《哀悼與憂鬱》裡提到: 「憂鬱者展現出哀悼者所缺少的部分――異常的減少關注⾃⼰,⾃我(ego)⼤規模 的耗竭貧乏。哀悼是世界變得貧乏和空虛;憂鬱則是⾃我變得貧乏和空虛。病⼈表現出⾃我無 價值感、無法達成任何成就與道德卑劣感;他責備⾃⼰、誹謗⾃⼰、期待被放逐和懲罰。.......在 憂鬱者⾝上,我們看到⼀部份的⾃我對抗另⼀部份的⾃我,嚴厲批評它,視它為⼀個客體。我 們懷疑這個批判的代理者――其從⾃我分裂出來――可能在其他情境下也顯⽰出其獨⽴性,這 需要往後的觀察才能確認。我們必須真正的找到區分此代理者和⾃我之其他部分的基礎。 我們很熟悉的這個代理者常被稱為『良⼼』。」
前述的說法是勾勒著⽣命早年的創傷,尤其是失落所帶來的創傷。依⽬前的研究,以藥物成癮 和憂鬱症的「共病」為例,常是依著較嚴重的憂鬱症的診斷⽽說,但如前所述,「憂鬱」作為⼀種 ⽇常現象,有著光譜般不同程度的效應,⽽且我們主張,癮和這種廣義的憂鬱,是有所關聯,但是 屬於什麼樣的關聯,仍是個值得再探索的課題。這種假設是依著⽣命早年必然會有的失落感⽽來。
這些涉及的是,⽣命早年的失落創傷後,有著如比昂(Bion)所說的,碎⽚般的存在(如⼀般 說的『⼼碎』般),以及其中無聲漫延的「無可命名的畏懼」(nameless terror)。也就是,當年的 經驗,除了佛洛伊德在《記憶、重複與修通》這篇有關技術的論⽂裡提到的,真正的早年記憶不在 故事裡,⽽是在各式⾏動裡之外,再結合比昂的概念:從⾏動表現出來的,躲在⼈和⼈之間枝枝節 節或⽚⽚斷斷裡,因此不是可以⼀⽬了然。
關於「⼈和⼈之間」,更精準的說法是,那些破碎的「部分客體」四處投射⽽展現出來的⾏ 動,由於破碎⽽無法整合,各⾃為政,各⾃成長,那些被覺得是「⾃⼰」的,也都是⽚斷破碎,這 是不⾃覺的過程,使得那些⾏動看來是某種阻抗現象,阻抗著邁向整合的路途。 臨床上常常只感受到個案有著無⽌盡的失望,對診療室外的⼈事物,包括對治療本身和對治療 師也是如此。但是個案仍不斷的述說,讓治療得以持續下去,雖然治療師覺得幫不上忙,或更像是 幫不完的忙,不論是談論著⾃⼰或他⼈,過去的故事或未來的⼼事。
佛洛伊德在《有⽌盡與無⽌盡的分析》裡傳遞的:「無⽌盡的⼼思」,也可以說,就是請⼤家 不斷地說,尤其是作為診療室裡的個案,⽽治療師也以話語來回應。雖然我們也需要配備其它能 ⼒,例如沈默的等待,或忍耐著無理無情的期待――或許這就是精神分析取向專業職⼈的宿命。
我試著以2020年9⽉11⽇下午,我們(陳瑞君、魏與晟、蔡榮裕)在花蓮慈濟醫院精神部的演 講時,對於前述現象提出的「餓鬼道」的概念,來說明我們在⾯對這些失落個案的想像。我重述當 時的部分內容,作為結論,但不是探索的結束,⽽是新的開始。
「我先來描述⼀下它的形象之⼀,這餓鬼是肚⼦很⼤很⼤的意象,需要吃很多東西才會飽 ⾜,它的脖⼦很細很長,嘴巴有些⼤,但嘴巴裡都是⽕,當東西放進嘴巴裡,幾乎都被⽕燒光 了。如果有未燒光的,也難以透過細長的脖⼦進到肚⼦裡,因此它就是⼀直挨餓,⼀直處於需 要很多東西,卻始終無法進到它所需要的地⽅。 也許有⼈會覺得這意象是在貶抑當事者,帶有歧視的意味,不過我想說的是,這是佛教描 述⼈如果不好好修⾏,有可能會在轉世時,墮進『餓鬼道』。在這裡我無意強調這個轉世論, ⽽是覺得這個意象,頗像某些個案⼜中的媽媽,或者說這意象貼近他感受裡媽媽的形象。 雖然他不曾如此意識化、具象化他的媽媽,⽽是處於某種無法讓媽媽滿意的狀態。無論他做什 麼,給了什麼,好像都不是媽媽要的,或是她⾃⼰要的卻很快就變得毫無價值。他甚至覺得毫無被感謝的機會,媽媽就⾺上變得再需要其它的,他永遠無法清楚,媽媽要什麼︖
我不是建議要以『餓鬼道』的形象,來詮釋他媽媽的舉⽌,或詮釋他對治療者也是這般。 我只是想說,如果回到我們在地的了解,可以⽤這個故事來比喻,當然,也可以引⽤其它國度 的故事,不過佛教在台灣算是發展得不錯,因此佛教的某些意象和說詞,已經是我們的⽇常⽤ 語,例如『放下』和『放下屠⼑,⽴地成佛』的說法。
在診療室裡,我相信每天勢必會聽到很多次,不同的個案⾯對難解的困局,總是以⾃⼰要 『放下』,來表達⾃⼰無法做到的遺憾。
我引述『餓鬼道』這個比喻,是想要提議,我們是需要觀察⾃⼰,以什麼潛在⽅式,來理 解個案所述說的故事。從督導經驗來說,我發現受督者常是透過在地⽣活裡熟悉的象徵和故 事,作為⾃⼰記得個案故事的⽅式,也就是,被我們⾃⼰熟悉的故事再翻譯過,作為我們了解 這種現象的基礎。
這種現象非常重要,因為實情上,我們不可能只是依靠著已有的精神分析外來語來了解個 案,就算我們能充份掌握那些外來語......」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42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