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批判性思維的認知與倫理(簡體書)
滿額折

批判性思維的認知與倫理(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79 元
定價
:NT$ 474 元
優惠價
87412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批判性思維的“批判”是一種懷疑和論證、辨析和評估、探索和綜合的能力,也是這一能力的實踐行為。這樣的“批判”既是認知的,也是倫理的,既是審慎的知識驗證,也是實踐理性的判斷。批判性思維的根本作用在於幫助人們對日常生活中的大事小事都能盡量辨別真相,然後做出對錯、是非或正邪的判斷,從而增強生活中明辨是非的能力和理性參與力量。基本的批判性思維是不輕信和不自欺。
全書分為三個部分,一部分討論的是自欺與欺人的可能關係。第二部分討論的人的情感、情緒、欲望如何影響真實思考和正確判斷,主要體現為“認知偏誤”和“捷徑思維”。第三部分討論人的思考方式如何應對逆境現實和受其何種影響,常見的表現形式包括樂觀幻覺、偏見、歧視、歪理、假話、貪腐、偽善、不實宣傳、集體沉默、裝聾作啞、心知肚明地附和謊言和說假話。

作者簡介

徐賁,美國加州聖瑪麗學院英文系教授,復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兼職教授。著作包括Situational Tensions of Critic-Intellectuals(1992)、Disenchanted Democracy(1999)、《走向後現代和後殖民》 (1996)、《文化批評往何處去》(1998,2011)、《知識分子:我的思想和我們的行為》(2005)、《人以什麼理由來記憶》(2008)、《通往尊嚴的公共生活》(2009)、《在傻子和英雄之間:群眾社會的兩張面孔》(2010)、《什麼是好的公共生活》(2011)、《統治與教育:從國民到公民》(2012)、《懷疑的時代需要怎樣的信仰》(2013)、《政治是每個人的副業》(2013)、《明亮的對話:公共說理十八講》 (2014)、《聽良心的鼓聲能走多遠》(2014)、《頹廢與沉默:透視犬儒文化》(2015)、《閱讀經典:美國大學的人文教育》(2015)、《經典之外的閱讀》(2018)、《人文的互聯網:數碼時代的讀寫與知識》(2019)。

名人/編輯推薦

“封閉的頭腦”需要一把能開鎖的鑰匙,“開放的頭腦”猶如花朵,需要澆灌和呵護。《批判性思維的認知與倫理》是深圳讀書月年度致敬作者、《新京報》年度好書作者徐賁的新作,幫助人們培養辨別真相,增強明辨是非的能力。
本書是批判性思維的示範讀本。

前言 輕信與自欺:批判性思維的陷阱

批判性思維是一種注重驗證的思考方式,不只是理性、透徹地思考外在的事情,而且還要反及思考者自己,是一種反省式思考,一種關於思考的思考。批判性思維不是真理思考(truth thinking),而是一種優質思考(good thinking)。它的結果不是絕對正確的真理,而是可靠的知識、是非善惡的判斷、明智的決定、合理的行為和慎思的行動。批判性思維是認知、情感和倫理的結合,也應該是知與行的合一。
批判性思維的可靠知識、是非判斷和合理行動都必須由驗證來確定,驗證不等於識謊,而是為了排除懷疑,獲得可信的結論。而且,如美國哲學家邁克爾·林奇(Michael Lynch)在《失控的真相》(The Internet of Us)一書中所說,驗證是一種社會性的信任考量,是“在知識關係中建立信任感,並在這個基礎上進行信息交換”。驗證是一種排錯的認知方式,體現人的自由意識和自主性 (autonomy) ,而提升自由意識和增加自主性則是人文啟蒙的根本目標。
雖然我們可以把批判性思維追溯到古代哲人具有反思意識的哲學思考方式,如蘇格拉底的辯詰(Socratic questioning),但我們今天所說的批判性思維是一種在1970年代出現,1980年代發展起來的思維訓練,前後分成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注重的是邏輯思維,強調基於邏輯、理性與清晰的批判性分析。美國“全國優秀批判性思維理事會”(National Council for Excellence in Critical Thinking) 1987年的宣言便是這樣強調的:“批判性思維是一種智力訓練的過程,要求能夠積極和熟練地運用概念、應用、分析、綜合和/或評估從觀察、經驗、反思、推理或交流中收集或產生的信息,作為信念和行動的指南。在其示範形式中,它注重超越學科劃分的普遍知識價值:清晰、準確、恰當、一致、相關性,合理證據,適當理由,深度,廣度和公正。”
這個階段的批判性思維逐漸暴露出它的局限性,它的“邏輯中心論”受到越來越多的批評。它的主要缺陷在於把思維當作一種可以排除思考者復雜且矛盾的人性因素的邏輯程序。它錯誤地暗示,一旦正確的思維過程建立起來,每個理性之人都會按照這個過程來思考,因此,思考的合理性可以排除不同的個人因素,如情緒、心態、情感、稟性、習慣、境遇的影響等等。這樣看待人的思維是不全面的。
我們現在知道,必須重視被邏輯中心論不當排除的其他思維因素,否則不能培養一種更為周全和深入的批判性思維。美國哲學和歷史學家克裡·沃爾特斯(Kerry S. Walters)在《邏輯中心論之外的批判性思維》(Beyond Logicism in Critical Thinking,1994)一文中指出,只是強調邏輯,會忽視人的習慣、心理定式、想象、本能、直覺、心態和心境等因素在思維中的作用。人的內心不是各種原始激情的一塊空地,而是具有無限豐富性和復雜性的神奇天地,構成了人類認知的內在精神狀態,有待於轉換為人的內心力量。本書關注的是那種“邏輯中心論之
外”的批判性思維。它並不排斥第一階段的批判性思維,而是將其視為一個首要的但不是唯一的部分,並對它在一個不同的層次上予以擴充。
事實上,兩個階段的批判性思維之間是有聯系的,例如,第一階段的批判性思維在處理非形式邏輯謬誤的時候——如情緒性謬誤(訴諸害怕、陰謀論、自我中心等)和形象性謬誤(訴諸權威、因人廢言、替罪羊等)——就已經涉及了第二階段的本能習慣和心理定式。然而,第一和第二個階段的批判性思維在認知因素、看問題角度、運作範圍和實踐目標等方面都有著明顯的不同:前者關注的是邏輯和推理,後者也關注情感和本能。前者只講邏輯的歸納法(induction)和演繹法(deduction),後者則更關注這兩種邏輯之外的捷徑思維(abduction)。前者強調的是人的理智潛能,後者重視的是人的心智和思維習慣。前者是為了識別思考的邏輯謬誤,後者則是為了避免認知的人性陷阱,本書所討論的就是這種批判性思維的陷阱。而且,前者較多用於論辯或論證的話語邏輯分析,而後者則更廣泛地涉及對社會現象和行為的認知、判斷和評價。許多現象或行為並不能只是用話語邏輯來分析或解釋,如刻舟求劍、守株待兔、疑人偷斧、買櫝還珠、邯鄲學步、因小失大、燈下黑、自欺欺人等等。這些現象和行為需要另一種涵蓋更廣、更有實踐性的批判性思考,這是本書所特別要介紹和討論的。
就像人的健康是不得病一樣,本書討論的批判性思維是不輕信和不自欺。不健康的人不一定知道自己有病;同樣,不能批判性思維的人不一定知道自己輕信和自欺,因此也不能辨別真相,不能對事情做真實、可靠和有效的思考。如果說高血壓、高血糖、肥胖等等是健康的陷阱,那麼,認知偏見、捷徑思維、私利的羈絆、情緒的昏智、心理的缺陷等等便是批判性思維的陷阱。讓人落入健康陷阱的往往是暴飲暴食、懶於鍛煉、不良生活習慣,或者根本不知道該如何過健康的生活。同樣,讓人落入批判性思維陷阱的則經常是人云亦云、自欺欺人、狂妄自大、思想懶惰,或者根本就不知道人應該如何思考。
與健康有所不同的是,健康的意義主要在於個人(當然還有關心、愛護他的親人),但批判性思維的意義則不僅在於個人,而且在於社會。正如英國哲學家斯泰賓(L. Susan Stebbing)在《有效思維》(Thinking to Some Purpose)一書裡所說,“我堅信,一個民主國家極其需要清晰的思維,它沒有由於無意識的偏見和茫然的無知而造成的曲解”。她強調的是“無意識”的偏見和“茫然”的無知,也就是說,一旦無意識變得有意識,茫然變得了然,偏見和無知就會能得到克服和消除。這是一種典型的啟蒙思維方式,它相信,人只要明白了,就不會再糊裡糊塗地過日子;只要體驗過自由,就不願再回到奴役的狀態;只要學會辨別真假,就能避免再上當受騙。這個啟蒙信念本身也許就是一個需要驗證,也值得我們先在自己身上驗證一下的想法。
我們無法阻止別人說謊欺騙,但我們可以讓自己變得比較不輕信和易騙。這就需要我們從不欺騙自己開始做起。但是,不自我欺騙和不被人欺騙並不像我們可能想象的那麼容易。在人際關係高度傳媒化的今天,謊言、欺詐和騙局比以前任何時候都更容易,電子郵件、移動電話、網絡群體,社交網站,讓人際交流和說服機制變得更為間接。不照面的往來使得人們一直依賴的辨謊和測謊機能——察看眼神、辨別臉色、聽話聽音、知根知底、口碑聲譽——要麼無法施展,要麼失去了效能。人們有了更多在別人面前隱藏自己身體弱點的方法(整容、化妝、偉哥),也有了更多掩飾真實意圖和動機的手段(政治宣傳、商業廣告、形象包裝、軟實力、公關、微笑服務、形象工程、親民姿態),外表與真相的區別變得越來越模糊,在許多人看來,也越來越無關緊要了。在誠信缺失、道德淪落、虛無主義和犬儒主義盛行的假面化社會裡更是如此,虛假和說謊成為一種大眾文化,一種對全社會的道德戕害。
這些都是造成普遍欺騙問題的原因,但是,只是關注或強調這些原因,只是從外部力量的影響作用來看欺騙,就會忽視欺騙的本質特性,那就是,人生來就是善於自欺和欺人的動物,人同時也是輕信的動物。欺騙和輕信同時是人性的組成部分,二者都源於適應人類生存需要的進化過程。康德說,“人性這根曲木,絕然造不出任何筆直的東西”。知道並承認人性的曲木無直材,這對我們認識和應對欺騙具有特別的意義。陳獨秀在1917年的《近代西洋教育》一文中說,“生來本性的力量誠然不小,後來教育的力量又何嘗全然無效?譬如木材的好丑和用處大小,雖然是生來不同,但必經工匠的斧斤雕鑿,良材方成棟梁和美術的器具,就是粗惡材料,也有相當的用處。教育的作用,亦復如此”。我們沒有理由不相信教育和啟蒙的作用。
康德在《純粹理性限度內的宗教》中斷言人有為惡的“自然傾向”,這是因為他看到,自然的人性(情緒、欲望、心理、本能)蘊含著破壞性的衝動,而道德並不是自然的,道德是文明的成就,是對人性之惡的約束,道德彌補了自然的不足。人性中有不善的東西,但是,人可以用自己的理性,而不是祈求神恩,來限制和改變這些不善的東西。康德一生所思考的就是如何用理性去代替宗教。他的倫理哲學是理性的,不需要借助傳統的神學。他認為,宗教雖然滿足了人的道德需要,對規範人們的道德行為發揮作用,但卻是建立在錯誤的基礎上,不能涵蓋所有人的道德需要。不管信不信宗教,人都有道德需要。他為此提出了今天已經被廣為接受的“定然律令”(人是目的,不是手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定然律令”是每個人自己心裡的聲音,是自由人對自己的要求,顯現的是每個人的理性自我。這是合情合理思考後,你內心所真正相信的,是人的理智為自己確定的規則。你不可以殺人,因為你不想被人所殺;你不可以欺騙,因為你不想被人欺騙;你不能背信棄義,因為你不想別人對你背信棄義。
批判性思維的倫理原則正是這樣一種基於定然律令的將心比心。作為一種世俗的啟蒙和人文教育,批判性思維提升人的自由意識,增強對自然人性復雜性和矛盾性的認知,理所當然地成為一種道德教育。它的倫理價值與認知價值是相得益彰,相輔相成的。批判性思維的認知和倫理可以形成一個整體的思想目標:讓人性中那些好的、理性的部分得以增強,成為可靠的力量,幫助克服人性中生來具有的弱點和自私,也使得世俗啟蒙有可能完成宗教教誨所無法成功完成的任務。
本書在從批判性思維角度來探討認知謬誤和道德過失時,關注的是三個方面的形成因素:一、欺人與自欺的心理特征;二、人與生俱來的情緒和情感影響;三、不良生存環境的弱智效應。它們構成了本書的三個部分。簡而言之就是:心理定式、情緒變化、環境影響。這三個方面經常是交織在一起的,區別處理純粹是為了討論的需要。我認為,批判性思維需要同等重視這三方面因素對人們日常思考和判斷的不良影響。
第一部分討論的是自欺與欺人的可能關係。人其實並不能有意識地欺騙自己,倘若一個人在意識中知道是在欺騙自己,那他就已經明白那是欺騙,所以並沒有真的受騙。自我欺騙只能發生在無意識中。人下意識地欺騙自己,滿足一些根本的心理需要——獲得良好的自我感覺、維持可意的自我形象,避免羞恥感和罪孽感,以及因此而產生的焦慮、恐懼、不安。即使那些做壞事的人,也會在心裡為自己的行為辯解,將自己的錯誤行為正當化和合理化,當然,在別人面前也會這麼做。
若要心安理得地欺騙別人,就得先說服自己,這種說服經常先發生在下意識裡,然後才形諸語言。發生在下意識裡的自我說服經常是一種自我欺騙,是心理學“認知失調”研究的主要內容。認知失調的平息和消除機制有一種“自我說服”(通過解釋來接受)的作用,能產生各種歪理、狡辯、逃避、推諉和似是而非的欺騙說辭。
特定的社會裡普遍可見的自欺是打上政治和道德環境印記的。在哪些問題上必須保持沉默,對哪些事情應該如何對待,哪裡有不能踩的紅線,人們彼此心照不宣,但卻一起假裝不存在這樣的事情。他們知道某些事情是虛假的,但合謀無視這個虛假,緘口不言,甚至辯解說這是維護自己“沉默的權利”,是“消極自由”。這種相互配合的自欺形成了心理學家艾爾芬·詹尼斯(Irving Janis)所說的“集體迷思”和喬治·奧威爾所說的“雙重思維”。
第二部分討論人的情感、情緒、欲望如何影響真實思考和正確判斷,主要體現為“認知偏誤”和“捷徑思維”(heuristics,捷思)。人的自然情感、情緒、欲望(愛、崇拜、羨慕、虛榮、貪婪、妒忌、仇恨、憤怒、恐懼、驕傲、怨恨)都可能使得我們在不理智的狀態下變得輕信和弱智。認知偏誤經常是捷徑思維所致,造成推理和判斷的認知短路、障礙和失靈,產生系統性偏誤。
在人們普遍缺乏警覺,思考不設防的社會裡,認知偏誤會造成大面積的個人和集體思維素質低下,也讓各種欺騙、謊言、不實宣傳有機會在社會中如魚得水、暢行無阻。認知偏誤多種多樣,例如同樣一件事,原諒自己,苛求他人;許多人這麼想,我也跟著這麼想(從眾效應);處在優秀的團體會比單獨看起來更優秀(啦啦隊效應);疑人偷斧(確證偏見)、一動不如一靜(當下為好效應);事後諸葛亮(後見之明偏誤)、以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公正世界錯覺);記仇不記恩(負面偏誤);壞事更會發生在別人身上(樂觀偏誤)、壞事更會發生在我頭上(悲觀偏誤);你要往東,我偏往西(逆反心理);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錨定效應);反復宣傳,即成真理(可獲性層疊);胳膊肘往裡拐(部落化偏見);零錢比整錢花得快(面額效應);不同意我的觀點就是對我有敵意(敵對效應);我的敵人的敵人就是我的朋友(非敵即友偏見)。有誰能說自己從來沒有犯過這樣的偏誤?
認知偏誤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但卻是需要克服的。認知偏誤不僅會降低人們的認知能力,也可能危害人們的心理健康,如造成焦慮、仇恨、暴力、敵意、狂妄自大、唯我獨尊、盲目樂觀、白日夢、抑鬱厭世、自殺傾向。堅持認知偏誤經常會成為一種病態的偏執。雖然幾乎每一種具體的“偏誤”都會自然發生,但沒有不能糾正的,因此並不是必然的。經過辨誤和糾正,偏誤可以變得不那麼自然和自動發生,並在這個意義上降低它對理性和可靠思維(批判性思維)的實際影響。這被稱為“認知偏誤矯正”(Cognitive bias modification,CBM),既指矯正健康人的認知偏誤,也指對有心理疾病者進行心理治療(Cognitive bias modification therapy,CBMT)。
第三部分討論人的思考方式如何應對逆境現實和受其何種影響,常見的表現形式包括樂觀幻覺、偏見、歧視、狡辯、謊言、虛假、偽善、不實宣傳、裝聾作啞、集體沉默、麻痹冷漠、犬儒主義等等。受到關注的不只是這些行為和現象本身,而且更是為之辯護和將之合理化、正當化的方式和說辭。在一個虛假而不道德的社會裡,自欺和欺人是整個社會假面化和犬儒化的結果,也是原因。在一個不能說真話的社會裡,必須戴著假面生活,彼此心照不宣地說假話已經成為第二天性,喪失了誠實行事的榮譽心,也喪失了虛偽做人的羞恥感。這樣的社會裡不是全然沒有真實,可是,殘存的真實不得不退縮到一些私人領域,而在公共領域裡,罕見的真實不過利害權衡的結果,而不再是批判性道德自律和群體規範的結果。這一部分的最後四章歸結了批判性思維的四個方面:人文教育、啟蒙與人性、認知與判斷、倫理與合理性,其中的引言是對批判性思維的認知和倫理的理論性總結。批判性思維不僅要求認知的真實,而且還要求倫理的真善和情感的真誠。它是以要批判和改變什麼來界定的,它要批判和改變的是欺騙、偽善和虛假。
我們抱怨宣傳的虛偽和洗腦、譴責商業的貪婪和欺詐、嘆息人際的誠信喪失,我們厭惡和害怕上當受騙,但是我們可曾想過,騙子的成功並不只是因為騙術的強大,還因為我們自己有可供騙子方便利用和騙術展現魅力的認知偏誤、情感弱點和欲望失控?人的思維方式不是由外部環境定型的,個人想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卻指望先有外部環境的改變,若不是不改變的托詞,至少也是不現實的。改變思維方式必須從每個人自己做起,這就需要我們對自己進行認知和心智教育的啟蒙,這樣的啟蒙也會幫助和促進民主法治、憲法治國。民主法治和憲法治國的透明、公正、問責、言論自由與媒體自由原則和機制,有利於保證真實成為自由民主的構成部分,也有利於在公共生活中維護真實,遏制欺騙。這對全體國民的公民道德和守法教育是有益的。真實對於民主公民的意義體現為知情公民,在今天的互聯網信息爆炸的時代,知情公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不只是能夠獲得信息的公民,而更是對虛假信息有鑒別和抵制能力的公民。
本書把欺騙和不真實中的自欺與欺人放在一起討論,但側重於自欺和輕信。討論力求以現實生活中的事例或現象為議題,引述一些哲學、倫理學、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等的研究成果,希望能夠展現欺騙現象的復雜性,也為讀者提供用自己的經驗來擴展和延伸的思考空間。批判性思維的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它是經驗性的,但並不局限於經驗。一方面,人的思考離不開經驗,人對於理性、常識、邏輯的選擇本身就是基於經驗的需要,經驗為批判性思維提供了豐富而復雜的內容。另一方面,局限於經驗無法產生具有普遍意義的批判性思維。因此,本書既討論相關的理論,也包括許多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舉一反三的經驗事件。這樣搭配是為了避免一種錯誤的印象:輕信自欺和上當受騙是我們早已熟知的現象,不能揭示什麼我們還未知道的東西,雖然有趣,但未必深刻。其實,經常是因為司空見慣,所以忽略了根源性的認知和倫理道理。
由於自我欺騙發生在下意識裡,意識難以充分察覺,意識所能認知和矯正的自我欺騙幻覺或錯覺畢竟是有限的,這種努力所能取得的永遠只是局部的成效。但是,只要我們相信,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抵制欺騙的誘惑對自己和社會都是有益的,那麼我們就會把這種努力繼續下去。這是因為,人倘若不能在意識裡創造他所想要的,便只能在下意識中復制他所不想要的。

目次

前言 輕信與自欺:批判性思維的陷阱 / 001
第一部分 認知與自欺和欺人
第一章 無處不在的自我欺騙 / 013
第二章 認知失調是怎樣一種自我欺騙 / 039
第三章 認知迷誤與道德過失 / 057
第四章 人為什麼對謊言深信不疑 / 081
第五章 開放社會中的認知驗證和考驗 / 103
第二部分 情緒·欲望·認知
第六章 捷思—偏誤與輕信和自欺 / 131
第七章 說理謬誤和認知偏誤 / 154
第八章 認知錯覺和認知偏誤 / 173
第九章 情感的昏智與認知 / 196
第十章 社會情緒的認知與倫理 / 216
第三部分 困頓的世界,難測的人心
第十一章 逆境憂患與抑鬱現實主義 / 239
第十二章 心靈雞湯與樂觀幻覺 / 260
第十三章 上當受騙的環境力量:批判性思維與人文教育 / 277
第十四章 迷信、偏見和愚昧:批判性思維與啟蒙和人性 / 300
第十五章 社會生活中的真實和真相:批判性思維的認知與判斷 / 332
第十六章 人際關係中的信任和真誠:批判性思維的倫理和合理性 / 349
後 記 / 385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412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