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我有平常心:創巴仁波切遺教法寶:三乘法教系列之六―不壞覺醒之密續道(中)
商品資訊
系列名:經典開示
ISBN13:9789860609622
替代書名:The Profound Treasury of the Ocean of Dharma:The Tantric Path of Indestructible Wakefulness
出版社:眾生文化
作者:邱陽.創巴仁波切
出版日:2021/06/04
裝訂/頁數:平裝/360頁
規格:22cm*17cm*2.6cm (高/寬/厚)
重量:530克
版次:1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金剛乘是所有真諦之真諦。
在你說出勝義諦時,那真諦是這般真實,
即使沒說出口,它也依然真實,
那之中沒有任何謬誤的參照點。
金剛乘如海洋,乃真實之真諦。
--創巴仁波切
在金剛乘裡,你的存在狀態已轉化為最高層次,
結合了寂止中的正念和嚴謹,以及勝觀中最為寬廣的正知。
因此能察覺到一個更為宏大的整體世界。
在金剛乘裡,我們學著發展淨觀,
不只是將一切視為美好,而是再也沒有禁錮,
金剛世界是本初良善、無條件的自由,打從根本地燦爛輝煌。
光燦與神聖,這兩種特質在金剛乘佛教裡合而為一。
如果你真實面對自己,如果你處於當下,
伴隨著身、語、意的結合,某種實相就會開始為你顯現。
在你說出勝義諦時,那真諦是這般真實,
即使沒說出口,它也依然真實,
那之中沒有任何謬誤的參照點。
金剛乘如海洋,乃真實之真諦。
--創巴仁波切
在金剛乘裡,你的存在狀態已轉化為最高層次,
結合了寂止中的正念和嚴謹,以及勝觀中最為寬廣的正知。
因此能察覺到一個更為宏大的整體世界。
在金剛乘裡,我們學著發展淨觀,
不只是將一切視為美好,而是再也沒有禁錮,
金剛世界是本初良善、無條件的自由,打從根本地燦爛輝煌。
光燦與神聖,這兩種特質在金剛乘佛教裡合而為一。
如果你真實面對自己,如果你處於當下,
伴隨著身、語、意的結合,某種實相就會開始為你顯現。
作者簡介
邱陽.創巴仁波切(ChogyamTrungpa, 1940-1987)
是一位禪修大師、導師兼藝術家,在科羅拉多州博德市創辦北美洲第一所受佛教啟發的那若巴大學(Naropa University),並且發起創辦香巴拉訓練課程(Shambhala Training program)和香巴拉國際(Shambhala International)禪修中心。他出版許多著作,其中包括《覺悟勇士--香巴拉的智慧傳承》、《突破修道上的唯物》、《自由的迷失》、《動中修行》、《動中正念》、《最富有的人》、《我的未來我決定》、《創巴仁波切遺教法寶:三乘法教》系列書籍等。
彙編|茱迪絲.李芙(Judith L. Lief)
茱迪絲.李芙(Judith L. Lief)是邱陽.創巴仁波切的親近弟子,並且被授權認可為佛教傳統和香巴拉傳統的教師。李芙擔任邱陽.創巴仁波切的主要編輯超過25年。
譯者|趙雨青
台大經濟系學士,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MBA。曾服務於電信設備製造業、電子商務、企管顧問等行業。而立之後方遇佛法,暇餘學習佛法翻譯,作為聞、思、修道途的一部份(個人網誌http://bellachao.wordpress.com)。
審定|林姿瑩
為普賢法譯小組成員,參與佛法中英翻譯。
審定|楊書婷
普賢法譯小組發起人,官網:http://www.decode.org.tw/,個人網誌:「在靈感中翻譯佛法,在業力下努力微笑」。
是一位禪修大師、導師兼藝術家,在科羅拉多州博德市創辦北美洲第一所受佛教啟發的那若巴大學(Naropa University),並且發起創辦香巴拉訓練課程(Shambhala Training program)和香巴拉國際(Shambhala International)禪修中心。他出版許多著作,其中包括《覺悟勇士--香巴拉的智慧傳承》、《突破修道上的唯物》、《自由的迷失》、《動中修行》、《動中正念》、《最富有的人》、《我的未來我決定》、《創巴仁波切遺教法寶:三乘法教》系列書籍等。
彙編|茱迪絲.李芙(Judith L. Lief)
茱迪絲.李芙(Judith L. Lief)是邱陽.創巴仁波切的親近弟子,並且被授權認可為佛教傳統和香巴拉傳統的教師。李芙擔任邱陽.創巴仁波切的主要編輯超過25年。
譯者|趙雨青
台大經濟系學士,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MBA。曾服務於電信設備製造業、電子商務、企管顧問等行業。而立之後方遇佛法,暇餘學習佛法翻譯,作為聞、思、修道途的一部份(個人網誌http://bellachao.wordpress.com)。
審定|林姿瑩
為普賢法譯小組成員,參與佛法中英翻譯。
審定|楊書婷
普賢法譯小組發起人,官網:http://www.decode.org.tw/,個人網誌:「在靈感中翻譯佛法,在業力下努力微笑」。
名人/編輯推薦
英文版 編輯導言
《法海甚深寶藏》 系列第五、六冊彙編了關於金剛乘之見地與修行的法教。這些教導主要出自於1973年至1986年期間,持明邱陽.創巴仁波切在他的金剛界研習營(Vajradhatu Seminaries)期間所給予之開示 。而就在彙編這些書籍時,我了解到創巴仁波切已假設學員具備一定程度的背景知識,因此研習營的開示本身並未重複那些內容。所以我偶爾在書中加入其他資料,來彌補較為簡略之處。
就藏傳佛教法道中的小乘、大乘、金剛乘三個次第(梵:yanas,三乘)而言,金剛乘的法教或密續被視為無上的教導。持明創巴仁波切一生之中,嚴密地守護這些高深法教,只把這些教導分享給一些特定的弟子;這些弟子不論是在對佛法的智識理解或禪修覺受這兩種層面上,皆已打下良好的基礎。在此同時,持明也對香巴拉出版社社長山謬.柏雀茲(Samuel Bercholz)及其編輯們清楚表明,希望將他於金剛界研習營傳授的法道三次第法教彙編為三冊並公開出版,以作為學者和修行者可使用的資源。如今,這項工程終於在持明圓寂25年後完成。為世人呈獻這些法教的此刻,我們既激動興奮,同時也惴惴不安。
儘管我們明白出版研習營的金剛乘法教為持明的心之所向,但這仍然是一項重大的決定。在此之前,金剛乘法教的手稿僅限那些已親聞教導的資深弟子才能夠取得,而即使是研習營中關於小乘和大乘(mahayana)法教的手稿,也不公開給從未參加過研習營的人。學生們為了獲准參加金剛界研習營,都被要求需完成數年的準備,內容含括佛教傳統智識研習和禪修此二方面。此外,研習營期間,學員在領受金剛乘法教之前,也必須先通過小乘和大乘的實修和研習課程,各歷時一個月。唯有在學員充分浸潤於此二乘後,才能開始學習金剛乘法道。最後,待完成研習營的修學後,學員終於能提出請求,由持明認可而正式進入金剛乘,並領受灌頂以開始修持金剛乘的前行法(preliminary practices,藏:ngöndro,音譯「翁[鼻音]卓」)。
■金剛界研習營
創巴仁波切強調,在踏上更為高深的法教之前,有必要先對佛教傳統基礎有所了解,而金剛界研習營的訓練正說明了這一點。持明投入大量的心思,構想如何安排金剛界研習營的架構,尤其是如何將研習營塑造為適於傳授金剛乘法教的環境。在一場與譯者賴瑞.梅莫斯坦(Larry Mermelstein)的座談中,持明提到:「金剛界研習營是我最重要的成就。」賴瑞問持明,這麼說的原因是否在於研習營的形式結合了學習(藏:shedra,講經院)和實修(藏:drubdra,禪院),同時也包含日常生活的勞動。持明回答:「正是如此。在西藏,我們從未把它們融合在一起。它們一直都是分開的。」賴瑞問:「是什麼讓你想要將它們合在一起?」持明回答:「我的上師堪布岡夏.旺波(Khenpo Gangshar Wangpo)為我將這些融合在一起。我和堪布一起生活的那段期間,他將這些層面全部結合為一。」
金剛界研習營的時程表,由數週的密集禪修及數週的研習所交替進行而組成,同時創巴仁波切也與每位學員有著親近且直接的交流。這為仁波切在金剛乘法教的開示,創造了一個強而有力且具保護性的器皿。創巴仁波切所有的研習營裡,都是在一種融合智識與直覺了解的創意氛圍中,將學術的學習和直接的禪修體驗結合在一起。持明在研習營的環境中所給予的講授、團體討論、實修課、廚房與清潔工作,以及非正式的碰面等,都具有一種直指教法(direct dharma transmission)的特質。
創巴仁波切總共教導了十三次的研習營。學員參加這些為期三個月的研討營之前,必須先研讀預修教導。仁波切每一年會以過往研討營的教導以及該年學員預先研讀的內容為基礎,再增添新的教導。而在研習營期間,學員不只要學習當時所傳授的課程,也要學習先前所有研習營講授過的法教。談到這個流程時,持明說,他打算逐年擴展先前研討營的法教,所有法教最後將集結成一個強而有力的佛法庫。創巴仁波切鼓勵學員們研讀前幾年研習營的文稿,並提醒要點:「如果你能夠清楚且正確地學習它們,我們就不必再重提那些基本原則。」(1975年研習營抄本,第22講)
雖然每一場研習營的講授主題不同,但所有研習營仍然有著相同的基本結構,也就是在三乘上依序進展。談到這個取向時,創巴仁波切說:「每一年,我們都舉辦新的研討營,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觀點看待三乘這種方式肯定對我有所啟發,我想學員也會發現這相當激勵人心。」(1974年研習營抄本,第22講)持明鼓勵學員在對三乘下工夫時,要把三乘看作一個完整體,乃是一以貫之的法道。不論使用什麼方法,他總是孜孜不倦地提醒學員不要忘記小乘,不要忽略大乘,不要對佛法挑三揀四,而應當時時刻刻將三乘視為一體。
■1973年的研習營
創巴仁波切1973年在懷俄明州的傑克遜霍爾(Jackson Hole)鎮舉行第一場金剛界研習營時,決定將金剛乘的法教公開傳授給西方弟子。對仁波切而言,這乃是意義重大的一大步,而非輕率之舉。同時,他對自己終於能夠傳授這些法教,感到極為欣喜雀躍。談到這個決定時,持明說:「其實,從我來到這個國家開始,我就等著討論這個主題等了好久;對於能夠根據我的傳達風格與你們在溝通上的敞開程度而傳授一套完整的知識,這想法令我十分雀躍,而且完全無法保證結果如何。不管怎麼說,這情況就好像海市蜃樓,我們有著不同凡響的強大夢想,而這或多或少可能會稀釋了金剛法教的精華。」(1973年研習營抄本,第20講)
在1973年的研習營期間,持明強調了金剛乘的力量、錯誤詮釋金剛乘法教的危險,以及守密的重要性。當第一批金剛乘弟子完成了研習營的訓練而即將離營之際,持明囑咐他們:「我希望未來你們能夠向他人傳授自己的修學,但這有一個例外——我希望諸位對我們談過關於密續的部分守口如瓶⋯⋯如你們所知,這當中沒有什麼令人難為情的事,在許多方面來說,都只是佛教那些老生常談的同樣東西。但是,這些相當基本的東西卻總能創造出許多的力量,同時也含有大量的神妙和能量。我們應該要非常小心謹慎。」(1973年研習營抄本,第27講)
■秘密的法教
金剛乘中有所謂秘密的傳統。在西方,我們傾向把「秘密」視為是負面的,表示某個人有所隱藏。我們可能會把「秘密」視為一種故意混淆視聽的技巧,或是作為區分某個擁有特殊知識之精英團體的方法。但在金剛乘的脈絡中,「秘密」並不帶有這些含意。
■建立一個穩當的基礎
根據創巴仁波切的說法,金剛乘之所以需要「秘密性」,並非建立在「有所隱藏」之上。相反地,其重點在於,如果一個人沒有先建立穩當的基礎,且缺少適當的指引,那麼當他遇上金剛乘法教時,可能會認為它們是誤導的,甚至是有害的。
如同所有的佛陀法教一般,金剛乘的法教是智慧與悲心的展現。然而,這些強而有力的法教可能會腐敗,成為更加助長自我和其對權勢之渴望的燃料。為了避免這種可能,持明提到,一定程度的謹慎和守密是合理的。
■自密
創巴仁波切也介紹「自密」(self-secrecy)這個概念,這是「秘密」概念的延伸。「自密」是指金剛乘本身具有一種固有機制,能保護金剛乘法教免於腐敗,並且避免誤導那些尚未準備就緒的學生。「自密」的概念在於,雖然人們可以輕易取得許多傳統的密續文本,以及關於金剛乘各種面向的書籍,但是為了能真正了解其內容,我們需要從一位成就大師那裡領受直接的教導。密續上師手中便握有開啟金剛乘法教寶藏之鑰。
■保護直指教法之清淨
持明也談到,「保密」也發揮了保護弟子領受灌頂之清淨性的作用。他說,「保密」是重要的,因為它讓金剛乘的直指教法發揮應有的力量,而不被弟子既有的概念和成見所阻礙。換句話說,直指教法原本能對弟子帶來衝擊力,使其進入一個更立即、更甚深的了悟,這樣的衝擊效力可能會因弟子所依賴的概念性理解而減弱。創巴仁波切指出:「有時候『秘密』這東西非常有效。如果事情一直是保密的,那麼當人們開始領受教導時,他們會有幸並未得到任何預先的警告。由於他們還沒有發現任何相關的文獻、體驗或其他類似的事,所以沒有任何的成見。因此,直指教法會是直接又突然的,不帶任何先入之見。這就像打噴嚏:只有在打噴嚏的幾秒前,你才會得到警告。這一點很重要。如果人們已經聽了太多,就不會受到衝擊。那可就糟透了。」(1983年研習營抄本,第13講)
■向西方弟子公開法教的決定
從持明對保密這項傳統的恭敬度可知,對他而言,把金剛乘的耳傳法教公開傳授給西方弟子,是一項強力的宣言。以我們現今的狀態來說,創巴仁波切當時對這些金剛乘法教的特質如此堅持,似乎不太尋常。畢竟,即便是在1970年代早期,都翻譯出版了越來越多藏傳佛教的相關書籍,許多上師廣遊四方,以賜予加持、舉辦法會,最高深的金剛乘法教已漸漸公諸於世。但是,創巴仁波切對於修道之唯物主義的力量深感憂慮。他並不樂見金剛乘法教如市集的牛奶那般被兜售。持明無意用東方的異國風情、西藏文化的虛飾或宗教篤信來滿足西方人的迷戀。因此他採取保守的作風,對弟子們嚴格要求。他決心在適當的環境內傳授佛法,謹慎考量且細心準備每一步。
創巴仁波切也充分了解許多藏傳佛教的傳統方針,像是哪時候傳授金剛乘的法教、哪些人能夠領受法教等,這或許是他採取這些防範措施的原因。在談到三昧耶(梵:samaya)或保護法教完整性的誓戒時,創巴仁波切說:「根據三昧耶中的一項誓戒,將金剛乘傳授給那些尚未準備就緒之人,即違犯了戒律。而根據另一項三昧耶的說法,不對那些已經準備就緒之人傳授金剛乘的法教,也違犯了三昧耶。而現在,我已經決定要遵守第二項三昧耶。我已經從我的傳承、我的上師那裡得到那麼多的鼓勵,而且關於我的弟子們準備得如何,我也會依循我個人的本能直覺。」(1981年研習營抄本,第21講)
創巴仁波切在決定要傳授金剛乘法教後,他完全沒有保留。他讓弟子們決定自己是否能應付他所要傳授的東西。他說:「在傳授金剛乘法教時,唯一的問題是,如果我把一切全盤托出,你聽得下去嗎?這由你決定。就我個人而言,我會無所保留⋯⋯在我傳授的法教裡,沒有所謂的審查機制。唯一能審查的是你自己的心。這就像蒙特祖馬的復仇 ——如果你沒辦法應付墨西哥的食物,你就會拉肚子。」(1981年研習營抄本,第21講)
■金剛乘的傳法和傳法之前的法教
就持明的弟子而言,為了獲准成為密續弟子,首先必須完成一次研習營的課程,承諾投入金剛乘的法道,並且請求持明接受其為弟子。如果持明應允,就會授予該弟子金剛乘的灌頂,准許他們開始修持前行修法;這個前行修法可能要花上數年的時間才能完成。弟子可以請求參與灌頂(梵:abhisheka,藏:wang)儀式,正式進入金剛壇城,即金剛乘修行者的圈子。
持明極為強調學習金剛界研習營集結法教的重要性,這些集結的法教不僅是修持前行之基礎,也是修行者在法道上有益行者加深理解的助伴。由於研習營的法教是在領受傳法和開始修持金剛乘前行之前所授予的,因此它們也可被視為傳法前的法教。它們只是一個開始。持明把聽聞金剛乘法教比喻為「聽說有某條魚的存在」——「這就像你才剛聽說,有某條魚的存在。之後你還必須跟漁夫談談,那個漁夫還要捕到這條魚。不但如此,接著你還得煮魚、吃魚。而目前為止,你只是剛聽說有這麼一條魚。」(1983年研習營抄本,第14講)創巴仁波切表明,在金剛界研習營的講授裡,他單純只是介紹密續的理論,這些講授是要真正開始進入金剛乘的先行部隊。綜觀創巴仁波切的所有教導,他強調,在許諾要追求任何傳統的修道訓練之前,都必須先研習該傳統的法教,以了解如此的承諾究竟含括了什麼。
頭幾場的研習課程為傳授金剛乘的法教奠定了基礎,但是它們並未真正授權學員進行金剛乘的修行和訓練。而在1973年舉辦的第一屆金剛界研習營結束的幾個月後,持明為第一批弟子授予灌頂,讓他們能開始修持金剛乘的前行。此後,於每一期研習營結束之際,創巴仁波切都會給予金剛乘的灌頂。學員為了具備領法的資格,必須完成研習營的修學和訓練,且領受小乘的皈依戒和大乘的菩薩戒。有些學員在完成研習營的金剛乘相關課程後,選擇不領受灌頂,或覺得自己尚未準備就緒。有些學員則未獲准領受灌頂,或是被鼓勵要多專注在小乘或大乘的修習,抑或被告知仍需再等待。
■小乘和止觀禪修的重要性
持明一再強調小乘(hinayana)的法道以及持續培養正念、正知的至關重要性,這些對修持並了解金剛乘是不可或缺的基礎。在他所有的開示中,持明一再回頭強調奠定寂止(奢摩他,或稱正念)和勝觀(毘婆奢那,或稱正知)根基的必要性。創巴仁波切的研習營中,以數週密集的止觀(梵:shamatha-vipashyana,寂止與勝觀)禪修,與數週的學習交替進行,為學員帶來一種活力充沛的型式,其中的禪修能夠為學習提供知識,而學習也能使禪修更為豐富。透過數日團體共修所營造的修行氛圍,創造出某種容器,使得學員能以更深入、更個人、更深切的方式聽聞佛法。這種氛圍的力量,使上師和弟子的心,有了交會的可能。
■大乘的慈心與修持自他交換的必要性
創巴仁波切也強調,為了正確地進入金剛乘,修行者必須了解敞開、慈心、悲心等大乘法教,並修持「自他交換法」(sending and taking,施受法或自他交換法,藏:tonglen)等修心法門。他強調,進入金剛乘所不可或缺的準備工作,重要的是要從自助自救的心態,進展至大乘的助人心態,或至少具備對他人敞開的態度。根據金剛乘的教導,學生可以經由結合小乘和大乘的訓練和修學,同時為自己、也為他人創造某些東西。他提到,藉由如此的修學和訓練:「你能夠為密續建造一個堅實的基礎。這就好比用岩石建造房屋的過程,你因為大量運動而變得身強體健,但那房子卻是為其他人所建,而非為了你自己。當然,等房子完工後,你可能偶爾到房子裡走走,但它不是你的。這是所有人的房子,而且它如天空般無邊無際。這是我們所要邁進的方向。」(1974年研習營抄本,第27講)
■指引的必要性
《法海甚深寶藏》這三部書是以小乘、大乘和金剛乘的進展所鋪陳的佛法道路,而事實上,這條法道其實是一段連續不斷的旅程。每個人踏上這段旅程的方式都是獨一無二的。它是個人的,私密的,且正如持明所說:「親愛的,這由你決定!」有些人偏好小乘法道的直截了當和簡樸;有些人為大乘的慈愛和智慧所吸引;有些人則沉浸於金剛乘的深奧和力量。但不論你立志要修持哪種層次的法教,若能與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一起共事,那將是彌足珍貴的。
尤其對金剛乘來說,與嚮導共事是格外重要的。關於佛教密續的書籍為數眾多,已超過任何人所能閱讀的數量,然而金剛乘的核心在於,它是一種由上師為弟子親授教法的口耳傳承。正是透過這種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才能傳授這些法教的精妙之處。古語有云:「上師開啟教言寶藏之門。」眾多的偉大法教尚存於世,這非常幸運,能投入佛法並開始修行,也是件好事。倘若你因受到鼓舞而想再更進一步,那麼與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共事就是至關重要的。這位嚮導能夠為你體現這些法教,並指引你如何前進。
■密續道的架構
以下概略說明《法海甚深寶藏》第三部的架構,首先是從大乘到金剛乘的過渡,接著談到金剛乘見地的不同面向,最後則從頭到尾完整敘述金剛乘的法道。
■趨入金剛乘
《法海甚深寶藏》第三部首先討論由大乘到金剛乘的過渡,同時談到進入密續道的含意。創巴仁波切在此段教導與《法海甚深寶藏》整個系列中,一再強調小乘和大乘的必要性,以及把三乘視為一趟連續旅程的重要性。他尤其重視寂止和勝觀的力量。接著,創巴仁波切透過傳統藏傳佛教的觀點,並兼以香巴拉願景(Shambhala vision)之視角與東方大日所代表的象徵,檢視金剛乘的不同面向 。他介紹「本初善」(basic goodness)和打造覺醒社會的概念,並教導密續道的定義與金剛乘導向的基本特質。
■上師與弟子的關係
本書介紹密續上師或金剛上師的概念。創巴仁波切闡明金剛上師的角色,以及師徒關係在金剛乘法道上所扮演的核心角色。他也介紹「淨觀」(sacred outlook,字面意義為「清淨顯相」、「神聖的顯相」),以及上師、本尊、護法三根本(three roots)的概念。創巴仁波切在此教導中清楚指出,為了在金剛乘的法道上前進,修行者必須與一位經驗豐富的上師合作,並且培養虔心和信任。他揭示了金剛乘修持如何將修行者看待世界的凡俗觀點轉化為淨觀,同時此淨觀的特色是廣袤自在、溫暖柔和,毫無掙扎或瞋怒的。接著,他將淨觀的發展回溯至大乘和修心法門(藏:lojong,音譯「婁炯」),並連接到了無執著和虔敬心的力量。創巴仁波切也探討了金剛身、金剛語和金剛意的開展。
■祖古準則金剛上師
在本段教導中,創巴仁波切接續探討金剛上師這個概念,而概述了祖古準則,以及他本身的創巴傳承歷史。
■精要的法教
持明在探討密續乘之前,進一步地介紹金剛乘的關鍵概念。他詳細探討了幾個錯綜複雜的內涵,包括「虛空」(space,藏:ying,空、界)與「覺性」(insight,藏:rikpa,明了、本覺),以及三身(kayas)或稱三佛身與八識的關係。之後他將焦點轉到從虛空中生起的能量與情緒,以及如何當下斬斷這些能量與情緒,並安住於光明空性之中。
■全然的誓言
此段教導以強而有力的方式,清楚說明金剛乘修行者與上師所應當要投入的程度。此外也詳細探討了三昧耶——三昧耶既是一種具有保護性的準則,也是應持守的戒律。創巴仁波切強調三昧耶的力量,以及弟子、上師、本尊的無二無別,並警告修行者敗壞密續法教的危險和後果。
■壇城準則
在金剛乘的修持和圖像學裡,壇城準則舉足輕重。創巴仁波切闡明了壇城準則,以及外、內、密壇城的法教。此外,他也概述五方佛壇城,無論以密續圖像學,或是以密續對實相的了解來說,五佛部壇城都是箇中關鍵。
■前行修法
弟子在正式踏上金剛乘的道路之前,必須先完成一系列的前行修法(preliminary practices),藏文稱之為「翁卓」(ngöndro)。在本段教導中,創巴仁波切解釋四種共與不共的前行法,以此讓修行者離於分別概念,並且在無分別智(nonconceptual wisdom)當中扎根。他談到,虔心或上師瑜伽的修持,是一條具有加持、突破觀點,且無念(nonthought)的法道。
灌頂
一旦弟子和金剛上師建立了關係、生起了虔心,並因修持金剛乘前行而打下了基礎,那麼該弟子就可以請求進入金剛世界,或稱之為金剛壇城。在這個部分,創巴仁波切討論金剛乘灌頂的本質,解釋傳統灌頂儀式的象徵手法和環節。他以金剛上師與弟子間所締結的強大三昧耶,來探討灌頂的過程。他指出,弟子對金剛上師和密續法教的誓諾,所映照的正是金剛上師對弟子既嚴厲鞭策、卻又充滿悲心的誓言。
■金剛乘的修行
密續的修行有許多不同形式,但可簡化為兩個要素,即觀想(有相)修持和無相修持(formless practice,藏:tsen-me),也稱為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在此,創巴仁波切談到金剛乘的儀軌,或稱成就法(梵:sadhana),也談到觀想修持和無相修持的本質。由於金剛乘的觀想含括各種本尊,因此創巴仁波切特意將密續對本尊的看法,以及有神論的觀點加以區分,並強調無神論觀點的重要性。
■密續的旅程:下部密續
根據寧瑪派(藏:Nyingma)的傳統,我們可使用九乘的體系來檢視藏傳佛教的法道。九乘之中,聲聞乘(shravakayana)和緣覺乘(pratyekabuddhayana)屬於小乘;大乘或菩薩乘(bodhisattvayana)屬於大乘;事部(kriyayogayana)、行部(upayogayana)、瑜伽部(yogayana)、瑪哈瑜伽(mahayogayana)、阿努瑜伽(anuyogayana)、阿底瑜伽(atiyogayana)等六乘則屬於金剛乘。持明在這個部分討論事部、行部和瑜伽部等前三個密續乘,也就是所謂的下部密續(lower tantra)。
■密續的旅程:大手印
創巴仁波切傳授噶舉傳統的大手印(mahamudra)或無上瑜伽乘(anuttarayoga)的法教時,是基於六密續乘的脈絡,同時融合了寧瑪派和噶舉派兩種傳承的法門。創巴仁波切於教導中,將無上瑜伽乘視為大手印傳統的最高成就,同時也是密續下三乘和上三乘之間的橋樑。持明在此講述了大手印的見地和修持,並且為〈羅卓.泰耶之歌〉(The Song of Lodrö Thaye)做了論釋。〈羅卓.泰耶之歌〉是偉大的蔣貢.工珠仁波切(Jamgön Kongtrül the Great)精闢甚深的證道歌,匯聚了基大手印(ground mahamudra)、道大手印(path mahamudra)和果大手印(fruition mahamudra)之精要。
■密續的旅程:上部密續
瑪哈瑜伽乘、阿努瑜伽乘和阿底瑜伽乘等上三部密續被稱為「佐欽」(藏:dzokchen,大圓滿),創巴仁波切稱這些法教為「瑪哈阿底」(maha ati)。瑪哈阿底可用來指第九乘的阿底瑜伽,或是指整個上部密續(higher tantra)。「瑪哈阿底」是這一整條佛教法道上的巔峰,持明指出,瑪哈阿底的法教或許看似錯綜複雜、強大逼人,抑或無可企及,然而事實上,它們是難以想像的簡單、極其單純,而且徹底直接。
在本部書中呈現的法教,帶有一種口語的特質和直接性。創巴仁波切不僅說明了能彰顯密續道不可思議之處的世界觀和修行法門,其講授方式更讓現代弟子能夠了解、契入這些法教。
《法海甚深寶藏》 系列第五、六冊彙編了關於金剛乘之見地與修行的法教。這些教導主要出自於1973年至1986年期間,持明邱陽.創巴仁波切在他的金剛界研習營(Vajradhatu Seminaries)期間所給予之開示 。而就在彙編這些書籍時,我了解到創巴仁波切已假設學員具備一定程度的背景知識,因此研習營的開示本身並未重複那些內容。所以我偶爾在書中加入其他資料,來彌補較為簡略之處。
就藏傳佛教法道中的小乘、大乘、金剛乘三個次第(梵:yanas,三乘)而言,金剛乘的法教或密續被視為無上的教導。持明創巴仁波切一生之中,嚴密地守護這些高深法教,只把這些教導分享給一些特定的弟子;這些弟子不論是在對佛法的智識理解或禪修覺受這兩種層面上,皆已打下良好的基礎。在此同時,持明也對香巴拉出版社社長山謬.柏雀茲(Samuel Bercholz)及其編輯們清楚表明,希望將他於金剛界研習營傳授的法道三次第法教彙編為三冊並公開出版,以作為學者和修行者可使用的資源。如今,這項工程終於在持明圓寂25年後完成。為世人呈獻這些法教的此刻,我們既激動興奮,同時也惴惴不安。
儘管我們明白出版研習營的金剛乘法教為持明的心之所向,但這仍然是一項重大的決定。在此之前,金剛乘法教的手稿僅限那些已親聞教導的資深弟子才能夠取得,而即使是研習營中關於小乘和大乘(mahayana)法教的手稿,也不公開給從未參加過研習營的人。學生們為了獲准參加金剛界研習營,都被要求需完成數年的準備,內容含括佛教傳統智識研習和禪修此二方面。此外,研習營期間,學員在領受金剛乘法教之前,也必須先通過小乘和大乘的實修和研習課程,各歷時一個月。唯有在學員充分浸潤於此二乘後,才能開始學習金剛乘法道。最後,待完成研習營的修學後,學員終於能提出請求,由持明認可而正式進入金剛乘,並領受灌頂以開始修持金剛乘的前行法(preliminary practices,藏:ngöndro,音譯「翁[鼻音]卓」)。
■金剛界研習營
創巴仁波切強調,在踏上更為高深的法教之前,有必要先對佛教傳統基礎有所了解,而金剛界研習營的訓練正說明了這一點。持明投入大量的心思,構想如何安排金剛界研習營的架構,尤其是如何將研習營塑造為適於傳授金剛乘法教的環境。在一場與譯者賴瑞.梅莫斯坦(Larry Mermelstein)的座談中,持明提到:「金剛界研習營是我最重要的成就。」賴瑞問持明,這麼說的原因是否在於研習營的形式結合了學習(藏:shedra,講經院)和實修(藏:drubdra,禪院),同時也包含日常生活的勞動。持明回答:「正是如此。在西藏,我們從未把它們融合在一起。它們一直都是分開的。」賴瑞問:「是什麼讓你想要將它們合在一起?」持明回答:「我的上師堪布岡夏.旺波(Khenpo Gangshar Wangpo)為我將這些融合在一起。我和堪布一起生活的那段期間,他將這些層面全部結合為一。」
金剛界研習營的時程表,由數週的密集禪修及數週的研習所交替進行而組成,同時創巴仁波切也與每位學員有著親近且直接的交流。這為仁波切在金剛乘法教的開示,創造了一個強而有力且具保護性的器皿。創巴仁波切所有的研習營裡,都是在一種融合智識與直覺了解的創意氛圍中,將學術的學習和直接的禪修體驗結合在一起。持明在研習營的環境中所給予的講授、團體討論、實修課、廚房與清潔工作,以及非正式的碰面等,都具有一種直指教法(direct dharma transmission)的特質。
創巴仁波切總共教導了十三次的研習營。學員參加這些為期三個月的研討營之前,必須先研讀預修教導。仁波切每一年會以過往研討營的教導以及該年學員預先研讀的內容為基礎,再增添新的教導。而在研習營期間,學員不只要學習當時所傳授的課程,也要學習先前所有研習營講授過的法教。談到這個流程時,持明說,他打算逐年擴展先前研討營的法教,所有法教最後將集結成一個強而有力的佛法庫。創巴仁波切鼓勵學員們研讀前幾年研習營的文稿,並提醒要點:「如果你能夠清楚且正確地學習它們,我們就不必再重提那些基本原則。」(1975年研習營抄本,第22講)
雖然每一場研習營的講授主題不同,但所有研習營仍然有著相同的基本結構,也就是在三乘上依序進展。談到這個取向時,創巴仁波切說:「每一年,我們都舉辦新的研討營,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觀點看待三乘這種方式肯定對我有所啟發,我想學員也會發現這相當激勵人心。」(1974年研習營抄本,第22講)持明鼓勵學員在對三乘下工夫時,要把三乘看作一個完整體,乃是一以貫之的法道。不論使用什麼方法,他總是孜孜不倦地提醒學員不要忘記小乘,不要忽略大乘,不要對佛法挑三揀四,而應當時時刻刻將三乘視為一體。
■1973年的研習營
創巴仁波切1973年在懷俄明州的傑克遜霍爾(Jackson Hole)鎮舉行第一場金剛界研習營時,決定將金剛乘的法教公開傳授給西方弟子。對仁波切而言,這乃是意義重大的一大步,而非輕率之舉。同時,他對自己終於能夠傳授這些法教,感到極為欣喜雀躍。談到這個決定時,持明說:「其實,從我來到這個國家開始,我就等著討論這個主題等了好久;對於能夠根據我的傳達風格與你們在溝通上的敞開程度而傳授一套完整的知識,這想法令我十分雀躍,而且完全無法保證結果如何。不管怎麼說,這情況就好像海市蜃樓,我們有著不同凡響的強大夢想,而這或多或少可能會稀釋了金剛法教的精華。」(1973年研習營抄本,第20講)
在1973年的研習營期間,持明強調了金剛乘的力量、錯誤詮釋金剛乘法教的危險,以及守密的重要性。當第一批金剛乘弟子完成了研習營的訓練而即將離營之際,持明囑咐他們:「我希望未來你們能夠向他人傳授自己的修學,但這有一個例外——我希望諸位對我們談過關於密續的部分守口如瓶⋯⋯如你們所知,這當中沒有什麼令人難為情的事,在許多方面來說,都只是佛教那些老生常談的同樣東西。但是,這些相當基本的東西卻總能創造出許多的力量,同時也含有大量的神妙和能量。我們應該要非常小心謹慎。」(1973年研習營抄本,第27講)
■秘密的法教
金剛乘中有所謂秘密的傳統。在西方,我們傾向把「秘密」視為是負面的,表示某個人有所隱藏。我們可能會把「秘密」視為一種故意混淆視聽的技巧,或是作為區分某個擁有特殊知識之精英團體的方法。但在金剛乘的脈絡中,「秘密」並不帶有這些含意。
■建立一個穩當的基礎
根據創巴仁波切的說法,金剛乘之所以需要「秘密性」,並非建立在「有所隱藏」之上。相反地,其重點在於,如果一個人沒有先建立穩當的基礎,且缺少適當的指引,那麼當他遇上金剛乘法教時,可能會認為它們是誤導的,甚至是有害的。
如同所有的佛陀法教一般,金剛乘的法教是智慧與悲心的展現。然而,這些強而有力的法教可能會腐敗,成為更加助長自我和其對權勢之渴望的燃料。為了避免這種可能,持明提到,一定程度的謹慎和守密是合理的。
■自密
創巴仁波切也介紹「自密」(self-secrecy)這個概念,這是「秘密」概念的延伸。「自密」是指金剛乘本身具有一種固有機制,能保護金剛乘法教免於腐敗,並且避免誤導那些尚未準備就緒的學生。「自密」的概念在於,雖然人們可以輕易取得許多傳統的密續文本,以及關於金剛乘各種面向的書籍,但是為了能真正了解其內容,我們需要從一位成就大師那裡領受直接的教導。密續上師手中便握有開啟金剛乘法教寶藏之鑰。
■保護直指教法之清淨
持明也談到,「保密」也發揮了保護弟子領受灌頂之清淨性的作用。他說,「保密」是重要的,因為它讓金剛乘的直指教法發揮應有的力量,而不被弟子既有的概念和成見所阻礙。換句話說,直指教法原本能對弟子帶來衝擊力,使其進入一個更立即、更甚深的了悟,這樣的衝擊效力可能會因弟子所依賴的概念性理解而減弱。創巴仁波切指出:「有時候『秘密』這東西非常有效。如果事情一直是保密的,那麼當人們開始領受教導時,他們會有幸並未得到任何預先的警告。由於他們還沒有發現任何相關的文獻、體驗或其他類似的事,所以沒有任何的成見。因此,直指教法會是直接又突然的,不帶任何先入之見。這就像打噴嚏:只有在打噴嚏的幾秒前,你才會得到警告。這一點很重要。如果人們已經聽了太多,就不會受到衝擊。那可就糟透了。」(1983年研習營抄本,第13講)
■向西方弟子公開法教的決定
從持明對保密這項傳統的恭敬度可知,對他而言,把金剛乘的耳傳法教公開傳授給西方弟子,是一項強力的宣言。以我們現今的狀態來說,創巴仁波切當時對這些金剛乘法教的特質如此堅持,似乎不太尋常。畢竟,即便是在1970年代早期,都翻譯出版了越來越多藏傳佛教的相關書籍,許多上師廣遊四方,以賜予加持、舉辦法會,最高深的金剛乘法教已漸漸公諸於世。但是,創巴仁波切對於修道之唯物主義的力量深感憂慮。他並不樂見金剛乘法教如市集的牛奶那般被兜售。持明無意用東方的異國風情、西藏文化的虛飾或宗教篤信來滿足西方人的迷戀。因此他採取保守的作風,對弟子們嚴格要求。他決心在適當的環境內傳授佛法,謹慎考量且細心準備每一步。
創巴仁波切也充分了解許多藏傳佛教的傳統方針,像是哪時候傳授金剛乘的法教、哪些人能夠領受法教等,這或許是他採取這些防範措施的原因。在談到三昧耶(梵:samaya)或保護法教完整性的誓戒時,創巴仁波切說:「根據三昧耶中的一項誓戒,將金剛乘傳授給那些尚未準備就緒之人,即違犯了戒律。而根據另一項三昧耶的說法,不對那些已經準備就緒之人傳授金剛乘的法教,也違犯了三昧耶。而現在,我已經決定要遵守第二項三昧耶。我已經從我的傳承、我的上師那裡得到那麼多的鼓勵,而且關於我的弟子們準備得如何,我也會依循我個人的本能直覺。」(1981年研習營抄本,第21講)
創巴仁波切在決定要傳授金剛乘法教後,他完全沒有保留。他讓弟子們決定自己是否能應付他所要傳授的東西。他說:「在傳授金剛乘法教時,唯一的問題是,如果我把一切全盤托出,你聽得下去嗎?這由你決定。就我個人而言,我會無所保留⋯⋯在我傳授的法教裡,沒有所謂的審查機制。唯一能審查的是你自己的心。這就像蒙特祖馬的復仇 ——如果你沒辦法應付墨西哥的食物,你就會拉肚子。」(1981年研習營抄本,第21講)
■金剛乘的傳法和傳法之前的法教
就持明的弟子而言,為了獲准成為密續弟子,首先必須完成一次研習營的課程,承諾投入金剛乘的法道,並且請求持明接受其為弟子。如果持明應允,就會授予該弟子金剛乘的灌頂,准許他們開始修持前行修法;這個前行修法可能要花上數年的時間才能完成。弟子可以請求參與灌頂(梵:abhisheka,藏:wang)儀式,正式進入金剛壇城,即金剛乘修行者的圈子。
持明極為強調學習金剛界研習營集結法教的重要性,這些集結的法教不僅是修持前行之基礎,也是修行者在法道上有益行者加深理解的助伴。由於研習營的法教是在領受傳法和開始修持金剛乘前行之前所授予的,因此它們也可被視為傳法前的法教。它們只是一個開始。持明把聽聞金剛乘法教比喻為「聽說有某條魚的存在」——「這就像你才剛聽說,有某條魚的存在。之後你還必須跟漁夫談談,那個漁夫還要捕到這條魚。不但如此,接著你還得煮魚、吃魚。而目前為止,你只是剛聽說有這麼一條魚。」(1983年研習營抄本,第14講)創巴仁波切表明,在金剛界研習營的講授裡,他單純只是介紹密續的理論,這些講授是要真正開始進入金剛乘的先行部隊。綜觀創巴仁波切的所有教導,他強調,在許諾要追求任何傳統的修道訓練之前,都必須先研習該傳統的法教,以了解如此的承諾究竟含括了什麼。
頭幾場的研習課程為傳授金剛乘的法教奠定了基礎,但是它們並未真正授權學員進行金剛乘的修行和訓練。而在1973年舉辦的第一屆金剛界研習營結束的幾個月後,持明為第一批弟子授予灌頂,讓他們能開始修持金剛乘的前行。此後,於每一期研習營結束之際,創巴仁波切都會給予金剛乘的灌頂。學員為了具備領法的資格,必須完成研習營的修學和訓練,且領受小乘的皈依戒和大乘的菩薩戒。有些學員在完成研習營的金剛乘相關課程後,選擇不領受灌頂,或覺得自己尚未準備就緒。有些學員則未獲准領受灌頂,或是被鼓勵要多專注在小乘或大乘的修習,抑或被告知仍需再等待。
■小乘和止觀禪修的重要性
持明一再強調小乘(hinayana)的法道以及持續培養正念、正知的至關重要性,這些對修持並了解金剛乘是不可或缺的基礎。在他所有的開示中,持明一再回頭強調奠定寂止(奢摩他,或稱正念)和勝觀(毘婆奢那,或稱正知)根基的必要性。創巴仁波切的研習營中,以數週密集的止觀(梵:shamatha-vipashyana,寂止與勝觀)禪修,與數週的學習交替進行,為學員帶來一種活力充沛的型式,其中的禪修能夠為學習提供知識,而學習也能使禪修更為豐富。透過數日團體共修所營造的修行氛圍,創造出某種容器,使得學員能以更深入、更個人、更深切的方式聽聞佛法。這種氛圍的力量,使上師和弟子的心,有了交會的可能。
■大乘的慈心與修持自他交換的必要性
創巴仁波切也強調,為了正確地進入金剛乘,修行者必須了解敞開、慈心、悲心等大乘法教,並修持「自他交換法」(sending and taking,施受法或自他交換法,藏:tonglen)等修心法門。他強調,進入金剛乘所不可或缺的準備工作,重要的是要從自助自救的心態,進展至大乘的助人心態,或至少具備對他人敞開的態度。根據金剛乘的教導,學生可以經由結合小乘和大乘的訓練和修學,同時為自己、也為他人創造某些東西。他提到,藉由如此的修學和訓練:「你能夠為密續建造一個堅實的基礎。這就好比用岩石建造房屋的過程,你因為大量運動而變得身強體健,但那房子卻是為其他人所建,而非為了你自己。當然,等房子完工後,你可能偶爾到房子裡走走,但它不是你的。這是所有人的房子,而且它如天空般無邊無際。這是我們所要邁進的方向。」(1974年研習營抄本,第27講)
■指引的必要性
《法海甚深寶藏》這三部書是以小乘、大乘和金剛乘的進展所鋪陳的佛法道路,而事實上,這條法道其實是一段連續不斷的旅程。每個人踏上這段旅程的方式都是獨一無二的。它是個人的,私密的,且正如持明所說:「親愛的,這由你決定!」有些人偏好小乘法道的直截了當和簡樸;有些人為大乘的慈愛和智慧所吸引;有些人則沉浸於金剛乘的深奧和力量。但不論你立志要修持哪種層次的法教,若能與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一起共事,那將是彌足珍貴的。
尤其對金剛乘來說,與嚮導共事是格外重要的。關於佛教密續的書籍為數眾多,已超過任何人所能閱讀的數量,然而金剛乘的核心在於,它是一種由上師為弟子親授教法的口耳傳承。正是透過這種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才能傳授這些法教的精妙之處。古語有云:「上師開啟教言寶藏之門。」眾多的偉大法教尚存於世,這非常幸運,能投入佛法並開始修行,也是件好事。倘若你因受到鼓舞而想再更進一步,那麼與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共事就是至關重要的。這位嚮導能夠為你體現這些法教,並指引你如何前進。
■密續道的架構
以下概略說明《法海甚深寶藏》第三部的架構,首先是從大乘到金剛乘的過渡,接著談到金剛乘見地的不同面向,最後則從頭到尾完整敘述金剛乘的法道。
■趨入金剛乘
《法海甚深寶藏》第三部首先討論由大乘到金剛乘的過渡,同時談到進入密續道的含意。創巴仁波切在此段教導與《法海甚深寶藏》整個系列中,一再強調小乘和大乘的必要性,以及把三乘視為一趟連續旅程的重要性。他尤其重視寂止和勝觀的力量。接著,創巴仁波切透過傳統藏傳佛教的觀點,並兼以香巴拉願景(Shambhala vision)之視角與東方大日所代表的象徵,檢視金剛乘的不同面向 。他介紹「本初善」(basic goodness)和打造覺醒社會的概念,並教導密續道的定義與金剛乘導向的基本特質。
■上師與弟子的關係
本書介紹密續上師或金剛上師的概念。創巴仁波切闡明金剛上師的角色,以及師徒關係在金剛乘法道上所扮演的核心角色。他也介紹「淨觀」(sacred outlook,字面意義為「清淨顯相」、「神聖的顯相」),以及上師、本尊、護法三根本(three roots)的概念。創巴仁波切在此教導中清楚指出,為了在金剛乘的法道上前進,修行者必須與一位經驗豐富的上師合作,並且培養虔心和信任。他揭示了金剛乘修持如何將修行者看待世界的凡俗觀點轉化為淨觀,同時此淨觀的特色是廣袤自在、溫暖柔和,毫無掙扎或瞋怒的。接著,他將淨觀的發展回溯至大乘和修心法門(藏:lojong,音譯「婁炯」),並連接到了無執著和虔敬心的力量。創巴仁波切也探討了金剛身、金剛語和金剛意的開展。
■祖古準則金剛上師
在本段教導中,創巴仁波切接續探討金剛上師這個概念,而概述了祖古準則,以及他本身的創巴傳承歷史。
■精要的法教
持明在探討密續乘之前,進一步地介紹金剛乘的關鍵概念。他詳細探討了幾個錯綜複雜的內涵,包括「虛空」(space,藏:ying,空、界)與「覺性」(insight,藏:rikpa,明了、本覺),以及三身(kayas)或稱三佛身與八識的關係。之後他將焦點轉到從虛空中生起的能量與情緒,以及如何當下斬斷這些能量與情緒,並安住於光明空性之中。
■全然的誓言
此段教導以強而有力的方式,清楚說明金剛乘修行者與上師所應當要投入的程度。此外也詳細探討了三昧耶——三昧耶既是一種具有保護性的準則,也是應持守的戒律。創巴仁波切強調三昧耶的力量,以及弟子、上師、本尊的無二無別,並警告修行者敗壞密續法教的危險和後果。
■壇城準則
在金剛乘的修持和圖像學裡,壇城準則舉足輕重。創巴仁波切闡明了壇城準則,以及外、內、密壇城的法教。此外,他也概述五方佛壇城,無論以密續圖像學,或是以密續對實相的了解來說,五佛部壇城都是箇中關鍵。
■前行修法
弟子在正式踏上金剛乘的道路之前,必須先完成一系列的前行修法(preliminary practices),藏文稱之為「翁卓」(ngöndro)。在本段教導中,創巴仁波切解釋四種共與不共的前行法,以此讓修行者離於分別概念,並且在無分別智(nonconceptual wisdom)當中扎根。他談到,虔心或上師瑜伽的修持,是一條具有加持、突破觀點,且無念(nonthought)的法道。
灌頂
一旦弟子和金剛上師建立了關係、生起了虔心,並因修持金剛乘前行而打下了基礎,那麼該弟子就可以請求進入金剛世界,或稱之為金剛壇城。在這個部分,創巴仁波切討論金剛乘灌頂的本質,解釋傳統灌頂儀式的象徵手法和環節。他以金剛上師與弟子間所締結的強大三昧耶,來探討灌頂的過程。他指出,弟子對金剛上師和密續法教的誓諾,所映照的正是金剛上師對弟子既嚴厲鞭策、卻又充滿悲心的誓言。
■金剛乘的修行
密續的修行有許多不同形式,但可簡化為兩個要素,即觀想(有相)修持和無相修持(formless practice,藏:tsen-me),也稱為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在此,創巴仁波切談到金剛乘的儀軌,或稱成就法(梵:sadhana),也談到觀想修持和無相修持的本質。由於金剛乘的觀想含括各種本尊,因此創巴仁波切特意將密續對本尊的看法,以及有神論的觀點加以區分,並強調無神論觀點的重要性。
■密續的旅程:下部密續
根據寧瑪派(藏:Nyingma)的傳統,我們可使用九乘的體系來檢視藏傳佛教的法道。九乘之中,聲聞乘(shravakayana)和緣覺乘(pratyekabuddhayana)屬於小乘;大乘或菩薩乘(bodhisattvayana)屬於大乘;事部(kriyayogayana)、行部(upayogayana)、瑜伽部(yogayana)、瑪哈瑜伽(mahayogayana)、阿努瑜伽(anuyogayana)、阿底瑜伽(atiyogayana)等六乘則屬於金剛乘。持明在這個部分討論事部、行部和瑜伽部等前三個密續乘,也就是所謂的下部密續(lower tantra)。
■密續的旅程:大手印
創巴仁波切傳授噶舉傳統的大手印(mahamudra)或無上瑜伽乘(anuttarayoga)的法教時,是基於六密續乘的脈絡,同時融合了寧瑪派和噶舉派兩種傳承的法門。創巴仁波切於教導中,將無上瑜伽乘視為大手印傳統的最高成就,同時也是密續下三乘和上三乘之間的橋樑。持明在此講述了大手印的見地和修持,並且為〈羅卓.泰耶之歌〉(The Song of Lodrö Thaye)做了論釋。〈羅卓.泰耶之歌〉是偉大的蔣貢.工珠仁波切(Jamgön Kongtrül the Great)精闢甚深的證道歌,匯聚了基大手印(ground mahamudra)、道大手印(path mahamudra)和果大手印(fruition mahamudra)之精要。
■密續的旅程:上部密續
瑪哈瑜伽乘、阿努瑜伽乘和阿底瑜伽乘等上三部密續被稱為「佐欽」(藏:dzokchen,大圓滿),創巴仁波切稱這些法教為「瑪哈阿底」(maha ati)。瑪哈阿底可用來指第九乘的阿底瑜伽,或是指整個上部密續(higher tantra)。「瑪哈阿底」是這一整條佛教法道上的巔峰,持明指出,瑪哈阿底的法教或許看似錯綜複雜、強大逼人,抑或無可企及,然而事實上,它們是難以想像的簡單、極其單純,而且徹底直接。
在本部書中呈現的法教,帶有一種口語的特質和直接性。創巴仁波切不僅說明了能彰顯密續道不可思議之處的世界觀和修行法門,其講授方式更讓現代弟子能夠了解、契入這些法教。
目次
序
第十七世法王噶瑪巴 序/ 慈悲與虔敬的願力
第九世堪千 創古仁波切 序/ 覺悟者的金剛語傳承
第七世雪謙‧冉江仁波切 序/ 狂智者的偉大心靈遺產
祖古 東杜仁波切 序/ 聖者一生的智慧精髓
戴安娜.茱迪絲.木克坡 序/ 是伏藏問世的時候了!
英文出版者 序/ 成佛之旅的藍圖
前言:薩姜.蔣貢.米龐仁波切 /上師之愛,如此豐饒
英文版 致謝詞/ 永不放棄!
英文版 編輯導言/ 趨入金剛乘,創造覺醒社會
音譯體例:梵語與藏文的發音
[第八篇] 灌頂
第33章、傳法
第34章、臣服
第35章、進入金剛壇城
第36章、穩定、光明與喜樂
第37章、四種主要灌頂
[第九篇] 金剛乘修持
第38章、觀想與成就法修持
第39章、無神論觀點的重要性
[第十篇] 密續之旅:下部密續
第40章、事部瑜伽:信任實相
第41章、事部瑜伽:淨化
第42章、事部瑜伽:灌頂
第43章、事部瑜伽:修持
第44章、行部瑜伽:無飾之感知
第45章、行部瑜伽:灌頂
第46章、行部瑜伽:修持
第47章、瑜伽乘:完整的結合
第48章、瑜伽乘:灌頂與修持
[第十一篇] 密續之旅:大手印
第49章、大手印
第50章、虔心:大手印的先決條件
第51章、重新看待現象世界
第52章、與開放虛空結合
第53章、持守
第十七世法王噶瑪巴 序/ 慈悲與虔敬的願力
第九世堪千 創古仁波切 序/ 覺悟者的金剛語傳承
第七世雪謙‧冉江仁波切 序/ 狂智者的偉大心靈遺產
祖古 東杜仁波切 序/ 聖者一生的智慧精髓
戴安娜.茱迪絲.木克坡 序/ 是伏藏問世的時候了!
英文出版者 序/ 成佛之旅的藍圖
前言:薩姜.蔣貢.米龐仁波切 /上師之愛,如此豐饒
英文版 致謝詞/ 永不放棄!
英文版 編輯導言/ 趨入金剛乘,創造覺醒社會
音譯體例:梵語與藏文的發音
[第八篇] 灌頂
第33章、傳法
第34章、臣服
第35章、進入金剛壇城
第36章、穩定、光明與喜樂
第37章、四種主要灌頂
[第九篇] 金剛乘修持
第38章、觀想與成就法修持
第39章、無神論觀點的重要性
[第十篇] 密續之旅:下部密續
第40章、事部瑜伽:信任實相
第41章、事部瑜伽:淨化
第42章、事部瑜伽:灌頂
第43章、事部瑜伽:修持
第44章、行部瑜伽:無飾之感知
第45章、行部瑜伽:灌頂
第46章、行部瑜伽:修持
第47章、瑜伽乘:完整的結合
第48章、瑜伽乘:灌頂與修持
[第十一篇] 密續之旅:大手印
第49章、大手印
第50章、虔心:大手印的先決條件
第51章、重新看待現象世界
第52章、與開放虛空結合
第53章、持守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