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溝通:豐盈生命的教育(簡體書)
商品資訊
系列名:非暴力溝通系列
ISBN13:9787522200712
出版社:華夏出版社
作者:(美)馬歇爾‧盧森堡
出版日:2021/10/01
裝訂/頁數:平裝/152頁
規格:24cm*17cm (高/寬)
版次:一版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在《非暴力溝通·豐盈生命的教育》中,馬歇爾展現了他的願景:“一個被諸多豐盈生命的組織滋養和支撐的世界。”當每個組織和個人的目標,都是為了服務於生命本身,而非其他目的,我們努力的結果才會如我們所期待。我們能感知到周圍的生命的感受和需要,我們的言行才能與生命互動,彼此因受到滋養而豐盈。如果我們意識裡只有對錯、分數、收入、績效,而沒有“人”,我們必然無法直接響應和支持彼此的感受,生命將變得枯竭,“內卷”、抑鬱、自我傷害就會如影隨形。
作者簡介
馬歇爾·盧森堡(1934-2015),馬歇爾因在促進人類和諧共處方面的突出成就,於2006年獲得了地球村基金會頒發的和平之橋獎。他早年師從心理學大師卡爾·羅杰斯,後來發展出極具啟發性和影響力的非暴力溝通的原則和方法,不僅教會人們如何使個人生活更加和諧美好,同時解決了眾多世界範圍內的衝突和爭端。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NVC列為全球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領域非暴力解決衝突的高效實踐之一。
所著《非暴力溝通》一書中文版已入選香港大學推薦的50本必讀書籍。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NVC列為全球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領域非暴力解決衝突的高效實踐之一。
所著《非暴力溝通》一書中文版已入選香港大學推薦的50本必讀書籍。
序
每個人都渴望活出生命的豐盈。
當我們第一次睜開眼睛,揮動自己的四肢,調適自己的感官,在親人欣喜的眼光中,用我們自己的節奏,縱情哭叫。那時的我們,對世界充滿好奇,無所畏懼。
隨著我們慢慢長大,在探索世界的同時,能夠葆有這種豐盈飽滿、本自具足的天性,大約是教育希望達成的目標吧。
如果你也像我一樣,對這個目標有所憧憬,我滿懷欣喜地向你推薦《非暴力溝通·豐盈生命的教育》。
我接觸到非暴力溝通大約在十多年前,那時的我正在經歷一段生命的暗淡時期。曾經美好的婚姻漸漸充斥著隔閡與冰冷,曾經激勵我的職業目標也一下子失去了吸引力,整個人就像被困住,進退維谷、動彈不得。非暴力溝通幫助我把珍貴的注意力從產生衝突的想法中移開,回到自己的內心,讓我重新獲得對生活的熱情。接下來,在初生般喜悅的探索中,之前的現實問題居然迎刃而解。在這個過程中,我意識到之前我接受的教育更多地教會了我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類似“人性”規律的教育卻是缺失的。非暴力溝通拓展了我的視野,讓我的目光超越了解決問題的層面,看到人們相互依存、融合的可能性,我眼裡的世界也更加整全和清晰。欣喜之余,我多麼渴望每個人在學校裡就能學到這些,支持其一生的幸福!
然而當我環顧四周,“人”的教育的缺失依然在現今的孩子們身上重復。“抑鬱症”變得常被提及,學生自殺事件時常出現在新聞裡,學習者時常因為迷茫而失去朝氣,“內卷”和焦慮成為教育討論的高頻詞。孩子們到底是如何在家長和教育者關切的目光中,一步一步地離開了原有的豐盈狀態?我們如何幫助孩子們找回他們該有的豐盈狀態?
在《非暴力溝通·豐盈生命的教育》中,馬歇爾展現了他的願景:“一個被諸多豐盈生命的組織滋養和支撐的世界。”當每個組織和個人的目標,都是為了服務於生命本身,而非其他目的,我們努力的結果才會如我們所期待。我們能感知到周圍的生命的感受和需要,我們的言行才能與生命互動,彼此因受到滋養而豐盈。如果我們意識裡只有對錯、分數、收入、績效,而沒有“人”,我們必然無法直接響應和支持彼此的感受,生命將變得枯竭,“內卷”、抑鬱、自我傷害就會如影隨形。
馬歇爾從不試圖柔化他對教育的尖銳觀點:“我要熱切倡導的是一種根本的轉變——價值觀的改變,是整個基底系統的完全革新。”正是價值觀決定了一個人一次次的人生選擇,決定了生命的走向。一邊是生命的豐盈,一邊是生命的枯竭,這個選擇不是無比簡單直接嗎?
悲哀的是,很多時候這樣的選擇根本不存在,我們常常只看得見讓生命枯竭的選項。在我學生時代所受的教育中,或者明說或者暗示,周圍涌來的信息大都是“你只要搞好學習,別的不用管”“別的你可以隨便玩玩,但分數才是正事兒”。漸漸的,我就像戴了一副單色眼鏡,看不到無法用分數的標尺量化的“人”的色彩。作為結果,在我做選擇的時候變得有意無意地忽略了諸如情意、包容、靈動這些讓我變得豐盈的信息,生命逐漸在成年走向了枯竭的一邊。
在本書中,我看到馬歇爾如何幫助老師們找到舒適的方式與學生相處,學生們如何找回學習的主動性,學習帶著愛與自己相處、與他人相處、與世界相處。我心裡那個美好的圖景,逐漸變得具體而實在起來。
在第二章和第三章中,馬歇爾介紹了非暴力溝通具體的溝通步驟以及解決問題的案例,邀請讀者體驗這種視角和溝通方式所帶來的實際價值,幫助讀者去掉單色眼鏡,看到多彩的世界,重新擁有選擇的自由。文中介紹的同理心的說與聽的能力,為學習者創造了愛與包容的容器,讓學習者在願意打開心扉的瞬間得到有效響應,真切感受到生命的豐盈並得到成長。
沒有了強制,沒有了打分評級,師生之間會如何互動?第四章“在師生之間創建伙伴關係”和第五章“創造互助的學習社群”介紹了如何在師生關係和學校架構上貫徹馬歇爾所倡導的價值觀。師生共同制定學習目標、評估教學成果的闡述讓我耳目一新。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習者,就是把生命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習者。同時,作為教育環境,這種關係和架構的呈現本身就是一種無言的訴說,讓學習者潛移默化地得到浸潤,把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協作和賦能活成生命的“本該如此”。
當我們第一次睜開眼睛,揮動自己的四肢,調適自己的感官,在親人欣喜的眼光中,用我們自己的節奏,縱情哭叫。那時的我們,對世界充滿好奇,無所畏懼。
隨著我們慢慢長大,在探索世界的同時,能夠葆有這種豐盈飽滿、本自具足的天性,大約是教育希望達成的目標吧。
如果你也像我一樣,對這個目標有所憧憬,我滿懷欣喜地向你推薦《非暴力溝通·豐盈生命的教育》。
我接觸到非暴力溝通大約在十多年前,那時的我正在經歷一段生命的暗淡時期。曾經美好的婚姻漸漸充斥著隔閡與冰冷,曾經激勵我的職業目標也一下子失去了吸引力,整個人就像被困住,進退維谷、動彈不得。非暴力溝通幫助我把珍貴的注意力從產生衝突的想法中移開,回到自己的內心,讓我重新獲得對生活的熱情。接下來,在初生般喜悅的探索中,之前的現實問題居然迎刃而解。在這個過程中,我意識到之前我接受的教育更多地教會了我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類似“人性”規律的教育卻是缺失的。非暴力溝通拓展了我的視野,讓我的目光超越了解決問題的層面,看到人們相互依存、融合的可能性,我眼裡的世界也更加整全和清晰。欣喜之余,我多麼渴望每個人在學校裡就能學到這些,支持其一生的幸福!
然而當我環顧四周,“人”的教育的缺失依然在現今的孩子們身上重復。“抑鬱症”變得常被提及,學生自殺事件時常出現在新聞裡,學習者時常因為迷茫而失去朝氣,“內卷”和焦慮成為教育討論的高頻詞。孩子們到底是如何在家長和教育者關切的目光中,一步一步地離開了原有的豐盈狀態?我們如何幫助孩子們找回他們該有的豐盈狀態?
在《非暴力溝通·豐盈生命的教育》中,馬歇爾展現了他的願景:“一個被諸多豐盈生命的組織滋養和支撐的世界。”當每個組織和個人的目標,都是為了服務於生命本身,而非其他目的,我們努力的結果才會如我們所期待。我們能感知到周圍的生命的感受和需要,我們的言行才能與生命互動,彼此因受到滋養而豐盈。如果我們意識裡只有對錯、分數、收入、績效,而沒有“人”,我們必然無法直接響應和支持彼此的感受,生命將變得枯竭,“內卷”、抑鬱、自我傷害就會如影隨形。
馬歇爾從不試圖柔化他對教育的尖銳觀點:“我要熱切倡導的是一種根本的轉變——價值觀的改變,是整個基底系統的完全革新。”正是價值觀決定了一個人一次次的人生選擇,決定了生命的走向。一邊是生命的豐盈,一邊是生命的枯竭,這個選擇不是無比簡單直接嗎?
悲哀的是,很多時候這樣的選擇根本不存在,我們常常只看得見讓生命枯竭的選項。在我學生時代所受的教育中,或者明說或者暗示,周圍涌來的信息大都是“你只要搞好學習,別的不用管”“別的你可以隨便玩玩,但分數才是正事兒”。漸漸的,我就像戴了一副單色眼鏡,看不到無法用分數的標尺量化的“人”的色彩。作為結果,在我做選擇的時候變得有意無意地忽略了諸如情意、包容、靈動這些讓我變得豐盈的信息,生命逐漸在成年走向了枯竭的一邊。
在本書中,我看到馬歇爾如何幫助老師們找到舒適的方式與學生相處,學生們如何找回學習的主動性,學習帶著愛與自己相處、與他人相處、與世界相處。我心裡那個美好的圖景,逐漸變得具體而實在起來。
在第二章和第三章中,馬歇爾介紹了非暴力溝通具體的溝通步驟以及解決問題的案例,邀請讀者體驗這種視角和溝通方式所帶來的實際價值,幫助讀者去掉單色眼鏡,看到多彩的世界,重新擁有選擇的自由。文中介紹的同理心的說與聽的能力,為學習者創造了愛與包容的容器,讓學習者在願意打開心扉的瞬間得到有效響應,真切感受到生命的豐盈並得到成長。
沒有了強制,沒有了打分評級,師生之間會如何互動?第四章“在師生之間創建伙伴關係”和第五章“創造互助的學習社群”介紹了如何在師生關係和學校架構上貫徹馬歇爾所倡導的價值觀。師生共同制定學習目標、評估教學成果的闡述讓我耳目一新。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習者,就是把生命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習者。同時,作為教育環境,這種關係和架構的呈現本身就是一種無言的訴說,讓學習者潛移默化地得到浸潤,把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協作和賦能活成生命的“本該如此”。
目次
致謝
序
前言
第一章 走向豐盈生命的教育
引言
豐盈生命型組織
豐盈生命型教育
根本的轉變
教育中的非暴力溝通:分享場地
第二章 表達豐盈生命的信息
幫助學生做好準備
道德評判對學習的影響
用價值判斷做評估
非暴力溝通的組成要素
做出清晰的觀察而不帶評論
練習一:觀察還是評論?
識別和表達感受
練習二:表達感受
不表達感受的風險
把感受與需要相聯繫
你需要什麼?
練習三:確認需要
提出讓生命更美好的請求
請求和要求的區別
練習四:表達請求
過程就是目標
無論我們說什麼,人們都可能聽到要求
教育中的非暴力溝通:讓每個人都開心
第三章 同理心傾聽
同理心
用語言表達我們所聽到的話
確認聽到的請求
用同理心連接
當人們不知道如何自我表達,或者不願自我表
達,用同理心與之建立連接
練習五:這是同理心聆聽嗎?
……
第四章 在師生之間創建伙伴關係
第五章 創造互助的學習社群
第六章 轉化我們的學校
序
前言
第一章 走向豐盈生命的教育
引言
豐盈生命型組織
豐盈生命型教育
根本的轉變
教育中的非暴力溝通:分享場地
第二章 表達豐盈生命的信息
幫助學生做好準備
道德評判對學習的影響
用價值判斷做評估
非暴力溝通的組成要素
做出清晰的觀察而不帶評論
練習一:觀察還是評論?
識別和表達感受
練習二:表達感受
不表達感受的風險
把感受與需要相聯繫
你需要什麼?
練習三:確認需要
提出讓生命更美好的請求
請求和要求的區別
練習四:表達請求
過程就是目標
無論我們說什麼,人們都可能聽到要求
教育中的非暴力溝通:讓每個人都開心
第三章 同理心傾聽
同理心
用語言表達我們所聽到的話
確認聽到的請求
用同理心連接
當人們不知道如何自我表達,或者不願自我表
達,用同理心與之建立連接
練習五:這是同理心聆聽嗎?
……
第四章 在師生之間創建伙伴關係
第五章 創造互助的學習社群
第六章 轉化我們的學校
書摘/試閱
如果我們的目標只是改變人們的行為,或是得到我們想要的,非暴力溝通不適合我們。如果我們渴望他人只有在他們真心願意,並帶著愛去做的時候,才對我們的請求說“是”,非暴力溝通是為我們準備的。
非暴力溝通的目標是建立有質量的連接,讓每個人的需要都得到滿足,我們使用這種語言,並不是試圖讓人們做我們想讓他們做的事。當人們相信我們竭力追求的是有質量的關係——以誠實和同理心為基礎的關係——以及我們的目標是讓所有人的需要都得到滿足,他們會相信,我們的請求確實是請求而非命令。
因此,之前那個想重新安排教室的老師,如果渴望了解為何學生不願意挪動座位,她或許會發現,那位學生視力有問題,想要留在教室前面坐。在雙方對話的過程中,其他學生有可能就會自願挪動自己的座位為化石展臺留出空間。這樣每個人的需要都得到了滿足,沒有人會被批評或陷於內疚。
關於要求,我自己的孩子們給我上了意義深遠的一課。不知何故,我覺得作為家長,我的職責就是發號施令。我的孩子們讓我學到,我盡可以提任何要求,他們仍舊什麼都不會照做。
如果你覺得因為你是家長、老師、校領導,你就有責任改變他人,讓他們規規矩矩,那確實是一堂有深度的教我們謙卑的課。我的孩子們讓我學到,我無法讓他們聽命行事,而只能讓他們後悔沒有照做。他們更讓我明白,我如果傻到讓他們後悔沒照做,他們之後的行為會讓我更加後悔。
無論我們說什麼,人們都可能聽到要求
當然,無論我們如何嘗試避免要求式溝通,仍然有人會聽到要求和批評。當我們身居要職,我們談話的物件又曾與發號施令的權威打過交道,我們說的尤其容易被聽成要求。
例如,一所高中的領導請我向老師們演示如何用非暴力溝通語言跟不聽話的學生對話。安排我去見的是40個被校方稱為有“社交與情感障礙”的學生。
我的經驗是,當我們給人們貼了標簽,我們與他們互動的方式會讓他們更有可能做出讓我們最擔心的行為。然後我們用這種行為來證明我們的診斷是正確的。如果你是一個學生,被貼上了“社交與情感障礙”的標簽,是不是無論讓你幹什麼你都想要抗拒?所以,當我走進教室,看到有差不多一半學生從窗戶向外探身,衝著院子裡的朋友大聲喊著污穢的話語時,我一點也不吃驚。
我開始這樣提出我的請求:“我想讓你們所有人都坐過來,這樣我能告訴你們我是誰,我今天想跟大家一起做什麼。”大約一半的學生照做了。我不確定是否所有的學生都聽到了我的聲音,所以我重復了我的請求。余下的學生們也陸續回到了他們的座位,只剩下兩個年輕人還站在窗邊。不巧的是,這兩個是班裡塊頭最大的。
我對他們倆說:“勞駕,哪位先生願意告訴我你聽到我說了什麼?”其中一位帶著一臉厭惡,輕蔑地說:“呵,你說我們得過去坐下。”我暗想:“糟糕!他把我的請求理解成命令了。”
我接著對他說:“先生……(我已經知道,一個像他那樣有強健的肌肉,特別是身上還有文身的人,一定要用‘先生’的稱呼)你是否願意告訴我,怎樣才能讓你覺得我希望你做的事,聽起來不像在說‘你必須照做’?”他說:“啊?”已經習慣於從權威那裡聽到要求,顯然對他來講把我的請求聽成請求而非要求並不容易。
所以我試著換了種方式問道:“我如何才能讓你覺得我想讓你做的事,聽起來不是在發號施令?”
他想了一會兒我問的話,回答道:“我不知道。”
我接著說:“此刻我們之間正在發生的事,就是我今天想談的話題很好的例子。我相信如果人們可以說出他們想要的,而非發號施令,人們能更愉快地在一起相處。但是,我不知道我說什麼你才會相信,當我告訴你我要什麼,並不是說你就得這麼做,如果不照做我就要找你麻煩。”他好像聽懂了我的話,我松了口氣。他跟他的朋友走到其他人中間,我們一起度過了收獲頗豐的一天。
……
非暴力溝通的目標是建立有質量的連接,讓每個人的需要都得到滿足,我們使用這種語言,並不是試圖讓人們做我們想讓他們做的事。當人們相信我們竭力追求的是有質量的關係——以誠實和同理心為基礎的關係——以及我們的目標是讓所有人的需要都得到滿足,他們會相信,我們的請求確實是請求而非命令。
因此,之前那個想重新安排教室的老師,如果渴望了解為何學生不願意挪動座位,她或許會發現,那位學生視力有問題,想要留在教室前面坐。在雙方對話的過程中,其他學生有可能就會自願挪動自己的座位為化石展臺留出空間。這樣每個人的需要都得到了滿足,沒有人會被批評或陷於內疚。
關於要求,我自己的孩子們給我上了意義深遠的一課。不知何故,我覺得作為家長,我的職責就是發號施令。我的孩子們讓我學到,我盡可以提任何要求,他們仍舊什麼都不會照做。
如果你覺得因為你是家長、老師、校領導,你就有責任改變他人,讓他們規規矩矩,那確實是一堂有深度的教我們謙卑的課。我的孩子們讓我學到,我無法讓他們聽命行事,而只能讓他們後悔沒有照做。他們更讓我明白,我如果傻到讓他們後悔沒照做,他們之後的行為會讓我更加後悔。
無論我們說什麼,人們都可能聽到要求
當然,無論我們如何嘗試避免要求式溝通,仍然有人會聽到要求和批評。當我們身居要職,我們談話的物件又曾與發號施令的權威打過交道,我們說的尤其容易被聽成要求。
例如,一所高中的領導請我向老師們演示如何用非暴力溝通語言跟不聽話的學生對話。安排我去見的是40個被校方稱為有“社交與情感障礙”的學生。
我的經驗是,當我們給人們貼了標簽,我們與他們互動的方式會讓他們更有可能做出讓我們最擔心的行為。然後我們用這種行為來證明我們的診斷是正確的。如果你是一個學生,被貼上了“社交與情感障礙”的標簽,是不是無論讓你幹什麼你都想要抗拒?所以,當我走進教室,看到有差不多一半學生從窗戶向外探身,衝著院子裡的朋友大聲喊著污穢的話語時,我一點也不吃驚。
我開始這樣提出我的請求:“我想讓你們所有人都坐過來,這樣我能告訴你們我是誰,我今天想跟大家一起做什麼。”大約一半的學生照做了。我不確定是否所有的學生都聽到了我的聲音,所以我重復了我的請求。余下的學生們也陸續回到了他們的座位,只剩下兩個年輕人還站在窗邊。不巧的是,這兩個是班裡塊頭最大的。
我對他們倆說:“勞駕,哪位先生願意告訴我你聽到我說了什麼?”其中一位帶著一臉厭惡,輕蔑地說:“呵,你說我們得過去坐下。”我暗想:“糟糕!他把我的請求理解成命令了。”
我接著對他說:“先生……(我已經知道,一個像他那樣有強健的肌肉,特別是身上還有文身的人,一定要用‘先生’的稱呼)你是否願意告訴我,怎樣才能讓你覺得我希望你做的事,聽起來不像在說‘你必須照做’?”他說:“啊?”已經習慣於從權威那裡聽到要求,顯然對他來講把我的請求聽成請求而非要求並不容易。
所以我試著換了種方式問道:“我如何才能讓你覺得我想讓你做的事,聽起來不是在發號施令?”
他想了一會兒我問的話,回答道:“我不知道。”
我接著說:“此刻我們之間正在發生的事,就是我今天想談的話題很好的例子。我相信如果人們可以說出他們想要的,而非發號施令,人們能更愉快地在一起相處。但是,我不知道我說什麼你才會相信,當我告訴你我要什麼,並不是說你就得這麼做,如果不照做我就要找你麻煩。”他好像聽懂了我的話,我松了口氣。他跟他的朋友走到其他人中間,我們一起度過了收獲頗豐的一天。
……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