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制的終結:辛亥革命簡史(插圖版)
商品資訊
系列名:楊天石近代史研究六種
ISBN13:9789620448713
出版社:香港三聯書店
作者:楊天石
出版日:2021/10/01
裝訂/頁數:平裝/392頁
規格:23cm*17cm*2.6cm (高/寬/厚)
版次:初
商品簡介
本書為著名歷史學家楊天石先生“近代史研究六種”之一,為全景式研究辛亥革命歷史的經典之作。
作者以清新的語言、扎實的史料,簡明而不失其要地說明了辛亥革命的來龍去脈。全書充滿了歷史事件和人物的動人細節,還原了當時的歷史場景,更配以大量插圖,營造出很強烈的現場感。內容並不是陳舊的史料鋪陳,而是挖掘新材料提出新思考。作者採擇眾說而又保持自己的獨立見解,處處彰顯犀利獨到的觀點。
辛亥革命爆發已一百一十年,相信這部認真、充分、強力的作品,能給期望瞭解那段歷史的人最直接的幫助。
“楊天石近代史研究六種”書目:
晚清史要
孫中山新探
帝制的終結:辛亥革命簡史
民國風雲
蔣介石及其日記解讀(五卷本)
思潮與人物
作者簡介
楊天石
一九三六年出生於江蘇興化。一九五五年畢業於無錫市第一中學。一九六〇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專門化。現為中央文史研究館資深館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北京)清華大學兼職教授、浙江大學客座教授。國家圖書館民國文獻保護工程專家委員會顧問、中華詩詞研究院顧問、《中華書畫家》雜誌顧問、上海《世紀》雜誌顧問、廣東《同舟共進》雜誌編委。中央文史研究館三十四卷本叢書《中國地域文化通覽》副主編之一。曾任中國文化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為《中國文化詞典》副主編之一。
長期研究中國文化史、中國近代史、民國史、國民黨史。合著有《中國通史》第十二冊,《中華民國史》第一卷、第六卷等。個人著作有《楊天石近代史文存》五卷本、《揭開民國史真相》(七卷本)、《楊天石文集》、《尋求歷史的謎底——近代中國的政治與人物》、《海外訪史錄》、《從帝制走向共和——辛亥前後史事發微》、《朱熹及其哲學》、《朱熹》、《朱熹——孔子之後第一儒》、《王陽明》、《泰州學派》、《南社史三種》、《半新半舊齋詩選》、《橫生斜長集》等。主編有《〈百年潮〉精品系列》(十二卷)、《中日戰爭國際共同研究》(四卷)等。
楊天石參與寫作的多卷本《中華民國史》獲國家圖書獎榮譽獎。個人著作《尋求歷史的謎底》獲國家教委所屬高校出版社及北京市優秀學術著作獎。《找尋真實的蔣介石——蔣介石日記解讀》第一輯,獲全國三十一家媒體及圖書評論家協會十大圖書獎以及香港十大好書獎,第二輯獲南方讀書節最受讀者關注的歷史著作獎,第三輯及第四輯獲《亞洲週刊》十大好書獎。楊天石著作所得的獎勵還有孫中山學術著作一等獎、二等獎、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學術著作獎等。其《帝制的終結》獲《新京報》二〇一一年度好書獎,是當年該報獎勵的唯一歷史圖書。
名人/編輯推薦
無論對民國史的研究,還是對民國人物的研究,楊天石先生都有許多突破。
——張玉法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先生的文章以“學有根柢”的淵博知識為基礎,盡可能地廣收博採有關資料,分析與立論敏銳而明快,人們即使原來持有某些不同見解,一讀之後,也會有一種“炎暑飲冰”的爽快感。
——狹間直樹 日本京都大學
作為歷史學家,楊天石先生的優點在於,他具有發現重要問題,在中國乃至廣闊的海外發掘最新的資料,並在有限的時間裡完成獨創性論文的能力。這種能力並非一日可就,它的背後是敏銳的歷史感和日積月累的知識與教養。
——山田辰雄 日本慶應大學
通過這本書,我看到楊老師的“論從史出”達到了當代轉型研究理論代表的水平。
——吳思 歷史學者
我們講傳統史學要有史實史德,所謂的史德就是注重材料不要歪曲,所謂的史實就是有一定的借鑒,我覺得這本書恰恰在這兩方面是很難得的,是堂堂正正的。
序
新序
中國政治體制發展史上有兩件大事:一是秦王朝的廢分封,設郡縣;一是辛亥革命時期的廢皇權,建共和。
周沿商制,分封王室宗親到各征服或歸附的地區進行統治,在全國範圍內建立以宗親為主、功臣為輔的統治體系。周初,有大大小小、可以世襲的諸侯國幾十個之多。至東周時,發展至一百四五十個。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將較小的鄉邑合併為31縣。公元前221年,秦國的嬴政統一中國,自尊自大,將甲骨文時期就有的兩個字,合為一個新詞——“皇帝”。既代表最高威權,又代表最大榮光。他自稱“始皇帝”,幻想由此二世、三世,代代相傳,永遠相續。鑒於商周時期的弊端,他不再分封諸侯國,而將全國分為36郡,郡的政務長官稱為“守”,軍事長官稱為“尉”,郡以下設縣,縣的長官稱為“令”或“長”。凡郡、縣長官均由皇帝或朝廷直接任免,隨宜遷調,不再世襲,也不受貴族勢力的干預或影響。自此,諸侯紛爭的局面基本結束,各種權力集中於皇帝一人,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與皇權專制政體形成。
“百代皆行秦政法”,自秦以後,皇權專制體制雖然受到歷代思想家的批判,各種“無君”、“非君”思潮起伏綿延,不絕如縷。激烈的思想家們指斥“君立而虐興”,甚至視君權為“天下之大害”。直到1894年11月24日,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誓詞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這才提出了反對皇權專制政體,建立新型民主國家的號召。1906年秋冬之間,孫中山、黃興、章太炎等人在日本制訂《中國同盟會革命方略》。其中的《軍政府宣言》提出“恢復中華,建立民國”等四大任務。中稱: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國民政府,凡為國民皆平等以有參政權。大總統由國民公舉。議會以國民公舉之議員構成之。制訂中華民國憲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
這短短的幾行文字,確立了革命性質,國民平等、政府組成、國家領導人及討論國家大事的議員由選舉產生,“憲法”必須“人人共守”等基本民主原則,這就徹底否定了個人獨斷的皇權專制政體,是具有破天荒意義的創舉。它的制訂和公佈,標誌著民主共和理想的確立和新一代共和知識分子的誕生。到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在武昌發動起義,繼之以各省響應,風雷滾動。1912年1月1日,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被推為臨時大總統,亞洲第一個共和國終於出現在世界東方。2月12日(十二月二十五日),隆裕太后召見群臣,率領小皇帝溥儀宣佈退位。至此,歷經12帝,295年的清朝統治結束,中國延續二千餘年的皇權專制政體被劃上了休止符。這是中國政體史上又一次偉大的變革。由於這一切都發生在舊曆辛亥,因此,這一革命遂被稱為“辛亥革命”。從創立興中會至此,時間不過流逝了17年,真可謂彈指一揮間。中國歷史還會有綿遠的未來,但它的民主大航向卻自此鎖定,任何人都無法動搖、改變。
我研究辛亥革命始於1958年,那時我在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專門化三年級讀書。正值“大躍進”和“教育革命”高潮,學生不怎麼上課,自己編書、寫書。我曾兩次參加《中國文學史》(紅皮本和黃皮本)的編寫,執筆部分都有南社歷史的內容。南社是辛亥革命時期成立的革命文學團體,研究南社可以看成是我研究辛亥革命的開始。兩次編寫《中國文學史》期間,我參加編注《近代詩選》。為了選詩、注詩,我大量閱讀過辛亥革命前後許多人的別集和那一時期期刊和報紙。1960年畢業離校,開始以業餘時間寫作《南社》一書。1973年,我應邀到近代史研究所協作編輯《南社資料》,做義工幾近4年。1978年4月,我被調入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執筆撰寫《中國同盟會成立後的革命鬥爭》等相關章節,後又參加統改全書,重寫武昌起義等章。這是我對辛亥革命研究的深入時期。1981年,有關辛亥革命的上下兩卷合為《中華民國的建立》先後出版。我於轉入撰寫第六卷《北伐戰爭與北洋軍閥的覆滅》之餘,還應邀為蔡美彪先生主持的《中國通史》寫了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兩部分初稿,後來併入《清代通史》出版。
《中華民國的建立》出版後,我先後訪問日本、美國、韓國、英國及我國的香港、台北等地,所至之處,都繼續收集辛亥革命的相關史料,思考相關問題。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為了迎接這一紀念,並總結多年來的研究成果,我從2010年開始寫作本書。2011年由湖南岳麓書社、香港三聯書店分別出版,經多位專家評議,榮獲《新京報》當年唯一的一本歷史類好書獎,其致敬詞云:
今年,關於辛亥革命的寫作紛紜雜陳,即便如此,楊天石先生撰寫的《帝制的終結》依舊憑靠扎實的寫作,填補空白的史料搜集,還有諸多耳目一新的觀點。
《帝制的終結》對辛亥革命的背景和歷史進程進行了全景式的展開,寫作簡明而不失其要,採擇眾說又發出自己的獨立聲音,顯示出深厚的學術積累和敘述功力,是大家寫“小書”的成功嘗試。
說老實話,我雖然畢業於名校,但史學並非本行,得到如此褒獎,常感汗顏。這本書,非朝夕之功,而是我五十餘年持續鑽研的結果,《致敬詞》稱:“在幾十年的學術研究中,很多未被學界利用的新資料,經他之手,重躍紙上”,又稱:本書有些觀點具有啟發和警醒作用,例如關於“辛亥革命的領導力量”,“有形”與“無形”的“專制主義”,等等,我都感到,這些並非泛泛褒詞,而是知書之言,於我心有戚戚焉。
本書繁體版,2011年曾以書名《終結帝制:簡明辛亥革命史(插圖本)》在香港三聯書店出版,初版中有少數錯字。此次書店再版此書,並將本書作為個人“近代史研究六種”中一種,使我得到了一次糾謬的機會,謹表謝意。
謹以本書,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
楊天石
2020年10月
目次
新序 001
再版序 辛亥之夢 004
初版序 辛亥革命的特點與領導力量 006
第一章 孫中山由體制內改革轉向體制外革命
一 體制內改革的試探―上書李鴻章 018
二 「振興中華」偉大口號的提出 022
三 對清廷的最初一擊―廣州起義 027
四 倫敦被囚與《倫敦蒙難記》的寫作 030
五 結交日本朝野 036
第二章 體制內改革—戊戌維新運動及其失敗
- 改良思潮的興起 042
二 康有為的變法理論與公車上書 047
三 各地維新活動 051
四 變法高潮與「百日維新」 062
五 圍園除后密謀的失敗 072
第三章 革命、改良兩派的合作與破裂
一 康有為力圖以武力使光緒皇帝復位 086
二 梁啟超的文化宣傳活動及其思想新趨向 089
三 兩派的合作與破裂 091
四 唐才常與自立軍起義 096
五 孫中山與惠州起義 099
第四章 清廷的新政和袁世凱集團的崛起
一 清廷推行新政 110
二 袁世凱集團的崛起 118
第五章 新型知識階層的興起與國內革命團體的出現
一 新型知識階層走上政治舞台 126
二 拒俄運動與革命宣傳熱 134
三 黃興與湖南地區的華興會 148
四 湖北地區的科學補習所與日知會 150
五 蔡元培與江浙地區的光復會 153
六 陳獨秀與岳王會等其他革命小團體 155
第六章 中國同盟會的成立
一 孫中山組建中華革命黨與訪問第二國際 160
二 中國同盟會的成立 164
三 《民報》的出版與三民主義理論體系的提出 171
四 革命派與改良派的論戰 179
五 革命報刊的繼續發展 193
第七章 同盟會成立後的起義與暗殺活動
一 萍瀏醴起義 204
二 同盟會的兩廣起義 207
三 光復會的浙皖起義 211
四 四川和東北的起義 215
五 廣州新軍起義與三二九起義 217
六 暗殺活動 221
第八章 同盟會的內部矛盾與中部總會的成立
一 同盟會內部矛盾的發生 228
二 無政府主義派別的出現 229
三 共進會 233
四 五省革命協會的籌創與光復會的重建 235
五 東京同盟會本部的再興 240
六 同盟會中部總會的成立 242
第九章 立憲運動與清廷的集權
一 五大臣出洋與清廷預備立憲 246
二 立憲政團的組建 248
三 清廷的官制改革 252
四 宣統即位、載灃攝政與國會請願運動的興起 253
五 「皇族內閣」的建立 265
第十章 各類群眾鬥爭的發展與保路、保界運動
一 城鄉人民自發鬥爭 270
二 抵制美貨與收回利權運動 273
三 保路運動 280
四 保界拒約運動 289
第十一章武昌起義,民國建立,清朝覆滅
一 武昌首義 298
二 各省響應 312
三 南北議和 324
四 列強動態 330
五 民國建立 336
六 清帝退位 350
結 語 帝制終結,專制難除
附 錄 一 辛亥革命與共和知識份子—對一種傳統觀點的質疑 362
二 孫中山是平民知識份子革命家 374
三 師其意不用其法—孫中山與馬克思主義三題 378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