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性是本能?最新科學角度解密媽媽基因
商品資訊
商品簡介
選擇成為母親,妳快樂嗎?
每個人都知道嬰兒是怎麼來到世上的,
但科學家才剛開始探索是什麼造就了媽媽。
從生物學和神經科學的角度重新理解所謂的母性本能。
如今,母職越來越被視為一種人生選擇,同時,女性也對「成為母親」這項古老任務更為猶疑。
「我真的會愛我的寶寶嗎?」「我是不是終究會變成最像我媽的那個人?」
更重要的是,「我會快樂嗎?」
這些問題不一定完全超出科學範疇,生物學或許可以嘗試回答是哪些力量在塑造母親。
成為母親將無可避免地受到許多外力影響,小至細胞內的轉變,大到來自整個文明的偏見。
在過程中,媽媽無論在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會很自然地改變,甚至有了幾近全新的媽媽腦或心臟。
即使是同一個媽媽,也會在每一次的生育之後,蛻變成各種不同樣貌的母親。
只是這些改變不一定經過媽媽本人同意。
身為擁有四個小孩的暢銷科普作家艾比蓋爾‧塔克,試圖結合最新的科學研究與自身經歷,去理解這些或好或壞的面向是如何產生的。
然後,繼續往前邁進。
「一本引人入勝的書……她以自己的經歷,包括緊急剖腹產和產後憂鬱,讓我們更能融入其中。」--The Wall Street Journal
「塔克以絕佳的寫作能力處理如此複雜的議題,替媽媽們帶來新的思考角度。」--The Washington Post
「為了尋找人類如何完成『為人母』這項可怕又古老的任務,塔克爬上了充滿不確定的科學之山,卻在離家更近的地方得到答案。」--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充滿熱情的書,帶領讀者一頭鑽進古怪卻令人著迷的母性世界。」--Discover Magazine
「塔克以聰明、多采多姿和溫暖的文字,記錄了女性成為母親時所面臨的複雜挑戰。」--Booklist
作者簡介
艾比蓋爾‧塔克Abigail Tucker
報導文章曾入選《美國最佳科學與自然寫作文集》(The Best American Science and Nature Writing)。專書著作《我們為何成為貓奴?這群食肉動物不僅佔領沙發,更要接管世界》(The Lion in the Living Room: How House Cats Tamed Us and Took Over the World,中譯本由紅樹林出版)不僅攻佔《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更獲《圖書館期刊》(Library Journal)和《富比士》(Forbes)雜誌評為2016年最佳科普選書,並榮獲邦諾(Barnes and Noble)書店「挖掘新人獎」(Discover Great New Writers),至今已翻譯為十三種語言出版。擔任《史密森尼》(Smithsonian)雜誌通訊記者,現與丈夫及四個(都很棒!)的小孩生活在美國康乃狄克州紐哈芬。
相關著作:《我們為何成為貓奴?這群食肉動物不僅佔領沙發,更要接管世界》
黃于薇
畢業於成功大學外文系,現為文字手工業者,每日編織譯文,餵養書稿,育有二貓一子。
序
-序言-
老鼠和媽咪
「感覺就像我長了一顆新的心臟。」
這句話,是我的死黨艾蜜莉在她女兒出生那天對我說的。當時我聽到這番新手媽媽的傻氣發言,還翻了個白眼。但十年過後,我自己也成了三個孩子的媽;當我在紐約市西奈山醫院(Mount Sinai Hospital)搭乘滿載的電梯,前往心臟病學專家探究母體心臟奧祕的研究室時,腦海中忽然浮現艾蜜莉這番話。
每年都有數千位孕婦和產婦因為發生危及性命的心臟衰竭,而被送進急診室,症狀包括頸靜脈怒張和呼吸困難等。她們的心臟幾乎無法正常輸送血液,這種病症稱為「周產期心肌病變」,目前成因不明;但像這樣的重大疾病若發生在一般人身上,最後往往需要立即進行心臟移植,或是就此畫下人生句點。
不過,命運之神對這些初為人母的患者另有一番安排。約有百分之五十的媽媽會自行好轉,是這類疾病當中治癒率最高的族群。有些媽媽甚至在短短一兩週之內,心臟功能就恢復到像新的一樣。成人的心臟組織很難自行修復,但不知為何,新手媽媽們能像蠑螈長出新尾巴那樣再生心臟細胞。
在西奈山醫院的這間研究室,有位名叫希娜.喬德里(Hina Chaudhry)的心臟病學專家自認已經找到原因。她和研究團隊對懷孕的小鼠進行手術,模擬心臟病造成的傷害,之後再切除牠們的小心臟做解剖,結果就如他們所預料:母鼠心臟細胞中的DNA和母鼠本身並不相符。
這些神祕細胞來自尚未出世的小鼠。在孕期當中,小鼠寶寶的細胞會透過胎盤進入母鼠體內,在媽媽的血管中到處亂晃;當心臟出現損傷時,這些細胞偵測到發炎反應,就直奔母鼠受損的心臟。這情況有點像我在削晚餐要用的帕馬森乳酪絲時削到自己的手,二女兒衝過來拿OK繃給我。
「這些細胞會全部聚集過來,」喬德里表示,「就像追熱式飛彈那樣衝回心臟。」
胎兒的幹細胞在母體胸腔內增殖,轉變為血管;這些管狀組織甚至更像是心臟學界的聖杯,因為健全的心肌細胞是心臟病學專家數十年來努力想在研究室裡再造的東西。母體傷殘的心臟,很有可能是藉由這個全新的組織復原。
感覺就像我長了一顆新的心臟。
喬德里在旁邊的電腦螢幕上叫出一段放大很多倍的影片,畫面中是游離的小鼠胎兒細胞,被放在培養皿裡頭。因為加了綠色螢光蛋白,它們看起來很像一盤放在灰色肉汁裡的新鮮豌豆。
她按下播放鍵,這些豌豆開始出現脈動、顫抖,彷彿發出剛貢、剛貢的聲音,就像電影《熱舞17》(Dirty Dancing)裡的派屈克.史威茲。我瞇起眼睛看著,開口問道,到底為什麼胎兒的細胞要這樣跳來跳去?
喬德里露出微笑:「它們在跳動。」
───
不光是心臟而已。母親的身體就像她家的客廳,散落著小孩的廢棄物和殘餘物。科學家在各種不可思議的地方找到胎兒細胞,就像我發現電視機後面塞著某人的護脛,或是在洗衣籃裡撿到小王冠。孩子進駐我們的肺臟、脾臟、腎臟、甲狀腺和皮膚,他們的細胞深入我們的骨髓和乳房。
這一待,往往就是永遠。科學家在解剖年老婦女的遺體時,發現裡面還留有淘氣的胎兒細胞,但她們最小的孩子都已經是中年人了。代理孕母在分娩許久之後,體內都還散落著陌生人後代的基因。
這種現象稱為「母胎微嵌合」(fetal microchimerism);「微」是因為這種胎兒細胞通常非常微量,在孕婦體內,每立方公釐的血液中只有些許胎兒細胞,在產後婦女體內的含量更少。
「嵌合」(chimera)一詞原本是指希臘神話中的怪物「奇美拉」,是融合各種常見動物特徵、衍生出全新面貌的生物。
我盯著電腦螢幕,上面顯示著這種古希臘怪物的青銅雕像。牠有著羊腿、獅心、龍翼和三顆頭,其中一顆頭還會噴火吐息。
這才不是怪物,我心想。我幾乎每天早上看起來都這麼恐怖,這就是人母。
───
雖然母胎微嵌合早就出現在演化史上,也常見於從貓到牛的各種哺乳動物媽媽身上,但現代的研究人員才剛開始了解這個現象。所以,對於地球上人數約莫二十億左右的人類媽媽,科學界還有許多事情有待研究。但從某方面來說,媽媽的數量遠遠超過這個數字,因為微嵌合也會反過來進行;母親的游離細胞會進入胎兒體內,透過孩子持續存在。我有一位非常要好的朋友在三年前死於癌症,但由於這個現象,她有一小部分的細胞目前正在念小學二年級。
全世界有超過九成的女性成為媽媽,但直到非常近期,仍很少有科學家對我們體內的變化產生半點興趣,尤其是神經科學這類尖端研究領域。要怪的話,就怪科學界當權者一直以來的大男人主義傾向吧。有些思想家認為,這種忽略特定族群的狀況要追溯到達爾文(Charles Darwin),因為他自幼無母,可能受不了思考太多關於我們的事情,可憐哪。一直到二○一四年,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才承認在研究上「過度依賴雄性動物和細胞」,指示應涵蓋雌性樣本,在某些情況下也包括媽媽們。
關於媽媽的科學研究,還有另一個長期存在的缺失,那就是這類研究不僅為數甚少,還經常是研究寶寶的幌子;作為人類的原型,寶寶(我們都懂)不僅可愛得多,也比較不會受到文化和性格等煩人的變因妨礙,而且只要有餅乾就願意花時間配合。相較於快速成長中的嬰幼兒,媽媽通常都被認為無趣又容易預測,很難產生什麼讓人熱血沸騰的假說。在自然界中,有時鯨魚寶寶等動物會將海面浮標和其他不會動的大型圓球物體錯認為媽媽,科學家可能也有類似的想法。
現在終於有越來越多學者(其中許多是年輕女性)開始進行研究,像是在寶寶頭上安裝微型攝影機,或是把麥克風縫在寶寶的連身服裡。他們的尖端實驗工具包括媽媽生活中最平凡無奇的東西,例如家庭相簿、早餐麥片和無毒黏土等等。研究人員發現,媽媽本身並不是那麼平凡無奇,反而可能比任何人想像得都更為奇妙且複雜。
這就是喬德里的心臟研究如此引人注目的原因:她提供了無可辯駁的證據,證明只要觀察得夠入微,就會發現媽媽和其他人非常不同。
科學家仍在努力了解微嵌合這種機制背後的原因,以及對於女性的意義。雖然喬德里和研究團隊希望他們的微嵌合研究最終能夠發展出新的心臟療法,為更多病患帶來曙光,目前仍沒有人確定這些胎兒細胞在媽媽體內到底有什麼作用。
但願這些細胞是要幫助我們。「這是演化生物學,」在二○一二年發表第一篇微嵌合論文的喬德里表示,「胎兒發展出保護母親的機制。」母親是確保胎兒日後存活最關鍵的有機體。胎兒細胞確實好像很認真在做好事,彷彿有個行善額度要趕快用完似的。除了心臟之外,它們還會修復媽媽皮肉上的傷口,比方我剖腹產的傷口,可能就是胎兒細胞幫忙修補的;它們還幫助我們避免罹患各式各樣的重大疾病。荷蘭有一項為期十年的研究,追蹤一百九十位年齡介於五十幾歲到六十幾歲之間的女性,發現體內可以測出胎兒細胞殘留的受試者,在各種死因上的死亡率都比較低。甚至有人認為,這些群聚的幹細胞可以延緩老化,就不需要買一罐上萬的臉霜來保養了。
有個著名案例是這樣的:醫生在一位婦女嚴重受損的肝臟中發現,兒子留在她體內的細胞幫她重建了整片肝葉。(這個案例最特別的地方在於,這位母親並沒有孩子。她的兒子從未出生,卻在流產之後繼續活在她的體內。)
不過,在某些情況下,寶寶的細胞可能會惡作劇。大家如果看過小孩子玩扮演遊戲,就會明白讓他們一直改換造型不是什麼明智之舉。這些貪心的胎兒細胞(雖然細胞實質上沒有意志,但即使是科學家,在講到寶寶的細胞時也常將它們擬人化)可能會和某些癌症聯手,尤其是乳癌,為的是暗中讓媽媽的泌乳量增加到最多。它們可能會侵擾甲狀腺,好讓我們的體溫升高來溫暖它們,進而造成各種代謝失調的毛病。雖然寶寶們有著可愛的娃娃音,但實際上他們可能是把我們當成娃娃一樣操控玩弄,甚至有點欺負我們。(有些演化生物學家還認為,我三個小孩的細胞也可能正在我體內互毆;坦白說,就算是真的我也不意外。)
媽媽們只要曾經看過孩子貼心地剪紙製作派對彩屑要幫她慶生、結果一轉身就把彩屑塞到洗碗機裡,都會了解這種甜蜜的背叛;這也就是為什麼我讀到母親腦部含有母胎微嵌合的證據時,忍不住睜大眼睛多看一遍。
過去十年來,我的生活出現許多異樣:突然變得喜歡柔嫩的臉頰、碧藍的眼睛、深深的酒窩和傻氣的笑容,就算想好完美的計畫卻總是漏東忘西,原本的我好像被另一個自己取而代之。躲藏在我腦袋裡的胎兒細胞,是否能為這些異狀帶來解答?
事實上,真正發生在媽媽腦中的事情比這還要更奇怪,這本書的內容也是如此。
───
第一次思考柔韌的母性本能背後,有什麼樣剛硬的自然科學原理,是我幾年前到亞特蘭大埃默里大學(Emory University)採訪一間知名田鼠研究室時的事情。首席研究員賴瑞.楊(Larry Young)告訴我,草原田鼠(Microtus ochrogaster)腦部會產生獨特的化學作用,讓牠們透過哺乳動物一套基本而古老的機制和伴侶結下終身的配偶關係:那就是當雌鼠成為母親時啟動的母性迴路。以人類來說,老媽媽的某些大腦部位也有類似的迴路交錯,這或許能解釋我們為什麼會有想稱呼情人為「寶貝」的詭異渴望。
雖然當時已經懷了第二胎,但我一直認為(也可能是我一直要自己這樣相信),母職是一種可以選擇的生活方式,而不是生物性的困境;那是一張標籤,不是一種狀態;是我許多帽子當中的一頂,可以偶爾戴上,而不是占據我的整個腦袋和接受昂貴教育培養出來的內在。但是楊對於成為母親的形容,彷彿是一場看不見又鮮為人知、會改造女性大腦的細胞級革命。
好吧,好吧──的確,過去幾年內,我在擔任全職雜誌作家的情況下歷經兩次懷孕,一路勉強走來,確實感覺不只是有點不對勁。我的心神似乎有點渙散,思緒經常一下子就被抽離拋棄,就像一張張的嬰兒濕紙巾。
但只要我能多睡一點,一定就會好轉了。我的大腦會恢復靈活,就像我的身體有一天(我天真地盼望)也能重新穿上懷孕前穿的牛仔褲;它們被我收在衣櫃的最底層,伸手可得,卻又如此遙不可及。其實,直到那天以前,我的舊牛仔褲還遠比我的新大腦更讓我煩悶。
這種對表象的關注完全是可以理解的。成為母親之後,外表的變化顯而易見,想不注意都難,即使小孩沒在我身上貼滿海盜貼紙也一樣。我三次懷孕增加的體重總和遠超過四十五公斤,至於減重……總之沒減掉這麼多。(不過,還是有更慘的例子:藍鯨懷孕會增重四萬五千多公斤。)我的肚腹兩側,仍然遍布閃電般的妊娠紋。
孕期當中,我們整個身體都在持續變化。痣的顏色可能會變深,聲音可能會變低八度(就像克莉絲汀.貝爾[Kristen Bell)在懷孕期間錄製《冰雪奇緣》(Frozen)時一樣─如此說來,那首折磨無數父母而在家長界惡名昭彰的主題曲,有些地方原本可能還要更高亢刺耳)。此外,鼻子變寬、足弓塌陷、腳趾甲脫落、頭髮變色或變捲,這些都不奇怪,還可能會像吞了炸彈氣旋那樣打嗝。我們的肝臟可能會發生膽汁滲漏,導致身體癢得要命。而且,因為體溫上升以及呼出的二氧化碳增加,我們還會變成蚊子眼中無比可口的目標。
這些全身性的變化可不容小覷。小威廉絲(Serena Williams)因此無法獲得法國網球公開賽的參賽資格,碧昂絲(Beyoncé)也因此放棄參加科切拉音樂節(Coachella),而且這些變化可能會存在很久、很久─或許是一輩子。某篇科學文獻相當刻薄地記載了有如蛋頭先生(Humpty-Dumpty)的典型媽媽體態:腹圍變大,腿圍縮小。我們也發現,老人家說的「生一個孩子、掉一顆牙」似乎真有其事;相較於未曾生育的女性,媽媽們似乎更容易缺牙,不論原因是體內鈣質流失還是沒空按時看牙。媽媽們在上了年紀以後,也比較容易有不良於行的問題。要往好處想的話,那就是曾經哺乳的媽媽中風機率比較低。
不過,比起媽媽內心的變化,這一切混亂都顯得稀鬆平常。
寫在牆上的字如果不去細讀,看起來就只是塗鴉。牙齒掉光的老媽媽們與阿茲海默症的關係也和別人不同;近年有項研究調查了一萬四千多名婦女,發現生過三胎以上的女性罹患失智症的機率比其他族群少百分之十二。
不過,並非所有關於神經方面的消息都是正面的。有許多危險且尚不明朗的心理問題困擾著媽媽們,尤其是在剛成為母親的過渡階段。雖然有五成以上的新手媽媽順利度過「產後情緒障礙」(baby blues),但每五位媽媽就有一人演變成真正的產後憂鬱症,科學家目前還不清楚這些病症的形成機制或原因。不只是生產前後,在往後的歲月裡,媽媽們精神抑鬱的機率也比較高。關於女性為什麼普遍比較容易發生情緒障礙,母親這個身分或許能夠解開這道謎題。舉例來說,女性在產後第一個月罹患躁鬱症的機率,是人生中其他時期的二十三倍。
這些情況都強烈暗示著,我們大腦中發生的事情就和討厭的外貌變化一樣極端。當媽媽的神經細胞吸收到分娩所產生的奇異化學物質,就會讓細胞基因表現受到活化或抑制,導致身體變化、腦部成長。結果就是,腦部在短短幾個月內經歷一番突如其來的翻新改裝,就像HGTV居家樂活頻道的住宅改造節目一樣,讓我們對原本習以為常的各種刺激有了不同的解讀,像是陌生人的臉、紅色、緊身T恤上面的氣味──我們以全新的奇異方式去感受這些事物。突然之間,孩子的笑容成了世界的開始與終結,我們原本的欲望機制被全面改造。
所以,成為母親後,最重大的改變不是我們的外表。
而是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