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禱告而生:傾聽救主祈禱,活出禱告生命
商品資訊
系列名:經義闡明
ISBN13:9789575569303
替代書名:The Prayers of Jesus: Listening to and Learning from Our Savior
出版社:橄欖文化
作者:馬克.瓊斯
譯者:高阿丹
出版日:2022/03/15
裝訂/頁數:平裝/240頁
規格:21cm*14.8cm*1.2cm (高/寬/厚)
版次:1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與神有同樣本質的耶穌禱告,是否只是為人樹立禱告榜樣?還是說,與人有同樣本質(具有身體和靈魂)的耶穌禱告,是因為祂需要為自己也需要為我們禱告?那祂「需要」禱告是什麼意思?本書作者引用馬丁休(Hugh Martin, 1821-1885)所言,認為擁有人性及肉體的耶穌,必然使自己處於匱乏和軟弱中――以致於必須全然依神――在熱烈和懇切的禱告中操練和展現這樣的依賴。
若基督放棄禱告,祂的人性就有所虧缺。但祂對神禱告的全心敬虔並非僅止於表現人性。在我們禱告的主身上更強烈有力體現的是--原本一無所缺的神,真的成了有血有肉有淚且需要伏地禱告的人。
與神有同樣本質的耶穌禱告,是否只是為人樹立禱告榜樣?還是說,與人有同樣本質(具有身體和靈魂)的耶穌禱告,是因為祂需要為自己也需要為我們禱告?那祂「需要」禱告是什麼意思?
本書作者引用馬丁休(Hugh Martin, 1821-1885)所言,認為擁有人性及肉體的耶穌,必然使自己處於匱乏和軟弱中――以致於必須全然依神――在熱烈和懇切的禱告中操練和展現這樣的依賴。祂為女子所生,且生在律法以下――生在禱告的律法之下,就如祂處
在其它律例和義務之下――禱告的律法不外乎就是,凡人領受的沒有一件不是來自天上,也沒有一件不是向主所求(結卅六37)。
若基督放棄禱告,祂的人性就有所虧缺。但祂對神禱告的全心敬虔並非僅止於表現人性。在我們禱告的主身上更強烈有力體現的是--原本一無所缺的神,真的成了有血有肉有淚且需要伏地禱告的人。
專家推薦:
「本書內容首要關乎耶穌,禱告次之。書名副標『傾聽救主祈禱,活出禱告生命』正反映了本書內容。瓊斯引導我們傾聽耶穌的禱告,從中了解耶穌,既而了解禱告本質。本書可視為透過耶穌禱告的角度來檢視耶穌的基督論。瓊斯的目的不僅限於從耶穌的禱告中歸納出禱告原則;而是要我們更深刻認識耶穌是誰以及耶穌為我們做了什麼,使信徒都能將此應用在委身基督的禱告生活中。」
──Donald W. Whitney,美國南方浸信會神學院副院長以及聖經靈命學教授、《Spiritual Disciplines for the Christian Life and Praying the Bible》作者
「馬克.瓊斯再次辦到了!他將耶穌的榮美、威嚴以及奧妙提煉成好入口又能改變人的靈魂佳餚。除他以外,當今再無作者能以如此深入淺出、引人思辨且豐富紛呈的方式講論基督。翻開書,每一頁都栩栩如生地活現我們主的人性、軟弱、權柄以及榮耀。本書非讀不可!」
──Dan MacDonald,多倫多恩典教會主任牧師
「從我們救主的禱告一探祂的位格與工作―這真叫人拍案叫絕!本書美妙又滿足靈魂,不僅讓你更深入認識耶穌也教你如何禱告。如果你的靈魂乾枯,若你的禱告無力,這就是更新復甦的活水!」
──David Murray,美國清教徒改革宗神學院舊約及實踐神學教授
「馬克瓊斯透過深刻神學角度,解釋我們偉大的神和救主耶穌基督必須向祂的父禱告的原因,藉此激勵我們效法耶穌禱告。《為禱告而生》以史上偉大清教徒的教導為佐,以深刻扎心的文筆,大膽卻又符合聖經地探討這經常被人忽略的主題。」
──Lee Gatiss,英國教會協會理事長、《The Forgotten Cross》(被遺忘的十字架)作者
「渴望認識耶穌的基督徒將在《為禱告而生》中發現一場盛宴。馬克瓊斯奉上最頂級的靈修佳餚,使我們藉由深入了解天父兒子的禱告生命而能來到父面前。我不僅衷心推薦本書易讀的短篇章節,也推崇瓊斯極有歷史和神學份量的引言。」
──范德恩,美國西敏神學院教會歷史教授
「現今基督論能像馬克.瓊斯那樣讓人信服的論述真如鳳毛麟角。馬克.瓊斯不僅是學者,也是牧師,因此更能恰如其分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到他如何以牧者心腸及現實關懷來應用學者對基督論的細緻研討和關注旨趣。如同道成肉身時天國的親密觸地,基督論塑造並充實信仰的日常生活。我們從主―祂是聖潔的神卻也與凡人同列―學習最基本且美好的信仰委身行動。我想,沒有任何著作可以與此非凡研究相提並論了!」
──David Mathis,desiringGod.org 執行編輯,明尼阿波利斯/聖保羅城市教會牧師、《Habits of Grace》(恩典習性)作者
「禱告據說會揭露一個人的真實為人。因此,透過耶穌的禱告可以看清我們主的真實面貌。本書從頭到尾都關乎耶穌。所以,對於基督徒讀者來說,這本書也讓人欣喜滿足―每一頁都邀請我們更親密地認識基督。快打開來讀,並從中領受祝福吧!」
──Megan Hill,福音聯盟編輯、《Praying Together and Contentment》(一同禱告和知足)作者
若基督放棄禱告,祂的人性就有所虧缺。但祂對神禱告的全心敬虔並非僅止於表現人性。在我們禱告的主身上更強烈有力體現的是--原本一無所缺的神,真的成了有血有肉有淚且需要伏地禱告的人。
與神有同樣本質的耶穌禱告,是否只是為人樹立禱告榜樣?還是說,與人有同樣本質(具有身體和靈魂)的耶穌禱告,是因為祂需要為自己也需要為我們禱告?那祂「需要」禱告是什麼意思?
本書作者引用馬丁休(Hugh Martin, 1821-1885)所言,認為擁有人性及肉體的耶穌,必然使自己處於匱乏和軟弱中――以致於必須全然依神――在熱烈和懇切的禱告中操練和展現這樣的依賴。祂為女子所生,且生在律法以下――生在禱告的律法之下,就如祂處
在其它律例和義務之下――禱告的律法不外乎就是,凡人領受的沒有一件不是來自天上,也沒有一件不是向主所求(結卅六37)。
若基督放棄禱告,祂的人性就有所虧缺。但祂對神禱告的全心敬虔並非僅止於表現人性。在我們禱告的主身上更強烈有力體現的是--原本一無所缺的神,真的成了有血有肉有淚且需要伏地禱告的人。
專家推薦:
「本書內容首要關乎耶穌,禱告次之。書名副標『傾聽救主祈禱,活出禱告生命』正反映了本書內容。瓊斯引導我們傾聽耶穌的禱告,從中了解耶穌,既而了解禱告本質。本書可視為透過耶穌禱告的角度來檢視耶穌的基督論。瓊斯的目的不僅限於從耶穌的禱告中歸納出禱告原則;而是要我們更深刻認識耶穌是誰以及耶穌為我們做了什麼,使信徒都能將此應用在委身基督的禱告生活中。」
──Donald W. Whitney,美國南方浸信會神學院副院長以及聖經靈命學教授、《Spiritual Disciplines for the Christian Life and Praying the Bible》作者
「馬克.瓊斯再次辦到了!他將耶穌的榮美、威嚴以及奧妙提煉成好入口又能改變人的靈魂佳餚。除他以外,當今再無作者能以如此深入淺出、引人思辨且豐富紛呈的方式講論基督。翻開書,每一頁都栩栩如生地活現我們主的人性、軟弱、權柄以及榮耀。本書非讀不可!」
──Dan MacDonald,多倫多恩典教會主任牧師
「從我們救主的禱告一探祂的位格與工作―這真叫人拍案叫絕!本書美妙又滿足靈魂,不僅讓你更深入認識耶穌也教你如何禱告。如果你的靈魂乾枯,若你的禱告無力,這就是更新復甦的活水!」
──David Murray,美國清教徒改革宗神學院舊約及實踐神學教授
「馬克瓊斯透過深刻神學角度,解釋我們偉大的神和救主耶穌基督必須向祂的父禱告的原因,藉此激勵我們效法耶穌禱告。《為禱告而生》以史上偉大清教徒的教導為佐,以深刻扎心的文筆,大膽卻又符合聖經地探討這經常被人忽略的主題。」
──Lee Gatiss,英國教會協會理事長、《The Forgotten Cross》(被遺忘的十字架)作者
「渴望認識耶穌的基督徒將在《為禱告而生》中發現一場盛宴。馬克瓊斯奉上最頂級的靈修佳餚,使我們藉由深入了解天父兒子的禱告生命而能來到父面前。我不僅衷心推薦本書易讀的短篇章節,也推崇瓊斯極有歷史和神學份量的引言。」
──范德恩,美國西敏神學院教會歷史教授
「現今基督論能像馬克.瓊斯那樣讓人信服的論述真如鳳毛麟角。馬克.瓊斯不僅是學者,也是牧師,因此更能恰如其分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到他如何以牧者心腸及現實關懷來應用學者對基督論的細緻研討和關注旨趣。如同道成肉身時天國的親密觸地,基督論塑造並充實信仰的日常生活。我們從主―祂是聖潔的神卻也與凡人同列―學習最基本且美好的信仰委身行動。我想,沒有任何著作可以與此非凡研究相提並論了!」
──David Mathis,desiringGod.org 執行編輯,明尼阿波利斯/聖保羅城市教會牧師、《Habits of Grace》(恩典習性)作者
「禱告據說會揭露一個人的真實為人。因此,透過耶穌的禱告可以看清我們主的真實面貌。本書從頭到尾都關乎耶穌。所以,對於基督徒讀者來說,這本書也讓人欣喜滿足―每一頁都邀請我們更親密地認識基督。快打開來讀,並從中領受祝福吧!」
──Megan Hill,福音聯盟編輯、《Praying Together and Contentment》(一同禱告和知足)作者
作者簡介
馬克.瓊斯(Rev. Dr. Mark Jones)
馬克.瓊斯牧師是荷蘭萊頓大學博士(PhD, Leiden Universiteit),自2007年擔任加拿大溫哥華信心改革宗長老教會(PCA)的牧師,同時任教於南非的自由州大學(University of the Free State)。他經常在南非的威克里夫神學院(John Wycliffe Theological College)以及世界各地的神學院演講,也常於部落格Reformation21.org發表文章,最近正努力寫作與改革神學和「Sheer Christianity」相關主題的書籍。
馬克.瓊斯牧師是荷蘭萊頓大學博士(PhD, Leiden Universiteit),自2007年擔任加拿大溫哥華信心改革宗長老教會(PCA)的牧師,同時任教於南非的自由州大學(University of the Free State)。他經常在南非的威克里夫神學院(John Wycliffe Theological College)以及世界各地的神學院演講,也常於部落格Reformation21.org發表文章,最近正努力寫作與改革神學和「Sheer Christianity」相關主題的書籍。
目次
致謝
引言 我們禱告的主
1. 耶穌在母親懷裡禱告
2. 耶穌禱告口稱「阿爸,父!」
3. 耶穌在暗中禱告
4. 耶穌以主禱文禱告
5. 耶穌在靈裡歡喜禱告
6. 耶穌確知其禱告必蒙垂聽
7. 耶穌為父的榮耀禱告
8. 耶穌祈求自己得榮耀
9. 耶穌為永生禱告
10. 耶穌為我們禱告,叫我們認識神也認識祂自己
11. 耶穌祈求得享未有世界以先祂已擁有的榮耀
12. 耶穌禱告求神的自我啟示
13. 基督禱告祈求選民榮耀祂
14. 耶穌禱告求父保守教會
15. 耶穌禱告祈求祂的門徒滿有喜樂
16. 耶穌為祂在世上的門徒禱告
17. 耶穌祈求門徒得以成聖
18. 耶穌祈求教會得以合一
19. 耶穌祈求我們得以領受祂的榮耀
20. 耶穌祈求祂的子民得以與祂同在
21. 耶穌懷著信心禱告
22. 耶穌在極大困苦中禱告
23. 耶穌祈求拯救
24. 耶穌為祂的仇敵禱告
25. 耶穌大聲哭喊禱告
26. 耶穌的最後禱告
附註
一般索引
經文索引
引言 我們禱告的主
1. 耶穌在母親懷裡禱告
2. 耶穌禱告口稱「阿爸,父!」
3. 耶穌在暗中禱告
4. 耶穌以主禱文禱告
5. 耶穌在靈裡歡喜禱告
6. 耶穌確知其禱告必蒙垂聽
7. 耶穌為父的榮耀禱告
8. 耶穌祈求自己得榮耀
9. 耶穌為永生禱告
10. 耶穌為我們禱告,叫我們認識神也認識祂自己
11. 耶穌祈求得享未有世界以先祂已擁有的榮耀
12. 耶穌禱告求神的自我啟示
13. 基督禱告祈求選民榮耀祂
14. 耶穌禱告求父保守教會
15. 耶穌禱告祈求祂的門徒滿有喜樂
16. 耶穌為祂在世上的門徒禱告
17. 耶穌祈求門徒得以成聖
18. 耶穌祈求教會得以合一
19. 耶穌祈求我們得以領受祂的榮耀
20. 耶穌祈求祂的子民得以與祂同在
21. 耶穌懷著信心禱告
22. 耶穌在極大困苦中禱告
23. 耶穌祈求拯救
24. 耶穌為祂的仇敵禱告
25. 耶穌大聲哭喊禱告
26. 耶穌的最後禱告
附註
一般索引
經文索引
書摘/試閱
引言 我們禱告的主
身為作者和牧者,我不希望我的讀者看到比內容更艱澀的引言就對本書怯步。從耶穌的禱告生命中我們能學習的可多了。然而,要理解以及欣賞我們禱告的主,必須透過合乎正道的基督神學(即基督論)來認識祂。單就基督論這幾個字都能叫人心生畏懼,但基督論其實就是研究基督的位格(基督是誰)以及其工作(基督做了什麼)。因此,如果讓我帶你讀完整篇引言,我相信這必能幫助你了解耶穌的禱告。但若你覺得引言的術語有點太專業,也不是非要讀完引言才能享受本書(或從中學習)喔!
所有基督徒都有其基督論。但是你對基督位格的理解是否幫助你充分理解基督的禱告生命,明白祂恐懼畏神地向祂的父「大聲哀哭、流淚」(來五7)的禱告是何其真實而非裝模作樣?
從早期的教會、神學家―甚至有許多是我們熟知的偉大名字―就已經開始琢磨該如何解釋拿撒勒人耶穌的禱告生命。約翰.安東尼.麥吉金(John Anthony McGuckin)在他深入闡述亞歷山大的區利羅(Cyril of Alexandria)和涅斯多流(Nestorius)的基督論的研究中指出,「區利羅會說,耶穌的禱告生命主要是一種實用的操練,為要教導和造就我們。」
與神有同樣本質的耶穌禱告,是否只是為那些觀其言行的人樹立榜樣?還是說,與人也有同樣本質(有身體有靈魂)的耶穌禱告,是因為他必須為自己也必須為我們禱告?若是後者―這也是我所認同的見解―那我們說祂「需要」禱告是什麼意思?這些都是重要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帶我們直入基督論的核心。
如果耶穌的禱告不是必要的,那麼我們就會對祂的身分有所誤解。仔細檢視基督禱告的內容以及祂教導事工的涵義,正顯示了祂的禱告正是祂順服與倚靠父而生活的核心。面對試探和考驗時,耶穌尋求神,相信神有能力也必然會在祂需要幫助時伸出援手。但那不僅全然是人也是神的耶穌,怎麼也會有這種(禱告)「需求」呢?
* 解讀迦克墩
西敏小要理問答第二十一問提供了一個關於基督位格寶貴的總結:「神選民唯一的救贖主就是主耶穌基督(約十四6),祂從永恆就是神的兒子(詩二7),成了人(賽九6);自此祂是神也為人,有神人二性在同一位格,直到永遠(徒一11)。」
這個答案不僅看似真實,正統基督徒也不會否定其內容。但是在歷史上關於基督位格的說法(一個位格,兩個本性),即便在正統神學家之間,也並非如此單純。神學爭議觸發了迦克墩會議(A.D. 451),結果產生了(文筆優美的)迦克墩信經。有些人認為迦克墩會議廓清了基督位格的正統觀點。大致上來說確實如此,但這並不表示故事就此完美結束或完全結案。
毫無意外的,在這個爭論上對立的主要兩造,亞歷山大學派和安提阿學派,可能都對迦克墩的結論頗不滿意。哪一造真的「贏了」仍有爭議。有人認為亞歷山大派和安提阿派各自強調的重點都已呈現在信經裡。亞歷山大派(亦即「區利羅黨」)強調基督位格之合一以及其神性;而安提阿派則著重於二性之間的區別,為要凸顯一位全然是人的耶穌。亞歷山大派的危險是它可能偏向歐迪奇(Eutyches)異端,他們對基督的觀點因為過分強調基督的神性而貶抑其人性,因此損及神人二性各自的完整性。另一方面,安提阿派立場則有涅斯多流主義傾向,他們對基督的觀點因為過於切割神人二性,以致威脅基督位格之合一。
然而當考慮到涅斯多流是為了(神人二性)合一的緣故,而願意承認馬利亞即是區利羅所堅持的 theotokos(「神之母」;或「神之生育者」),儘管有人質疑涅斯多流此「認信」有多少可信度―但這些思考都讓此議題更加複雜。此外,涅斯多流本身的神學也不見得真的威脅基督神人二性的合一。換言之,涅斯多流本人應該沒有宣揚以他為名的異端。此外,區利羅的主張有時候與其說是亞歷山大派,不如說更偏向安提阿派。不論這段歷史劇怎麼演,此信經與改革宗的信仰告白以及要理問答,都主張一個位格兩個本性。而更迫切的問題聚焦在此二性如何在一個位格中合一。
* 西方的發展軌跡
暫且不論東方教會的基督論如何發展―儘管東方教會的基督論本身很重要且值得研究―西方教會總是將基督身上不可分割的二性做出區別,基督既與人同質也與上帝同質。然而,西方教會中的不同傳統對此二性之關係有著頗歧異的見解。例如,羅馬天主教神學家通常認為基於位格中的神人合一,基督出生後即擁有榮福直觀;也就是說,基督是憑所見異象而非憑信心行事。路德宗神學家則選擇另一更偏激的進路。他們認同羅馬天主教神學家,認為基督在道成肉身時即刻領受所有恩賜。然而,他們又堅持神性的屬性在道成肉身時即傳遞給基督的人性。
或許路德宗最細膩的版本會主張屬性的交通是單向的。換句話說,是神性傳遞給人性,反過來則不可能。即便如此,羅馬天主教和路德宗神學都將人性昇華到一個程度,以至於在耶穌的生命中不可能自我降卑。這樣一來,他們就無法充分解釋基督的人性為何會成長。事實上,這論述會使人質疑基督的降卑是否真實:基督真的需要學習與受教嗎(賽五十4)?
此外,一旦路德宗和羅馬天主教的基督論將基督人性昇華到一定程度,我們就不得不懷疑基督到底還能擁有什麼樣的禱告生命?基督出於需求而禱告時,是否真的得到神的幫助?
改革宗神學家與羅馬天主教和路德宗基督論意見相左之處,由他們所主張的「有限無法掌握無限」之原則可見一斑。回應路德宗的主張,此原則強調基督的有限人性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都無法含納無限屬性(例如:全在和全知性)。因此,基督那包含身體與靈魂的人性,在在遭受限制。就算祂的人性與神性在位格中合一也無法改變這個事實。即使在祂高升的景況中,基督得榮耀的人性仍然與祂的神性有所區別,無法達到或全然掌握神性。因為如果基督的人性含括神性,基督就不再是神 – 人(譯註:神 – 人 God-man 為基督論專有名詞,表達道成肉身之第二位格。)
位格中二性之間的關係出於其自主性。神性不必然「吞沒」人性,抹滅其存在以致空有肉身軀殼。在基督裡所有神性與人性之間的交通都出於自主,因此當祂出於人性限制承認其有所不知(參可十三32),我們必須牢記,這是因為神性不需要向人性揭示一切(這也不可能發生)。一個位格中神人二性之間的自主關係維護了基督人性之完整,因此祂的禱告切切實實就是一個需要為其靈魂禱告的人的禱告。
* 改革宗基督論
改革宗神學家堅持基督二性各別的完整性,如前所述,而神格本質是不可交流的。因此,就算基督是個完美的人―是不可見的神之可見形像―祂的人性依然是有限的。批判改革宗基督論的人認為這論點近乎涅斯多流派的論點,因此對改革宗神學家來說,堅持基督的神人二性在一個位格中合一至關重要。按照此說,神的兒子取了一個人性而非一個人的位格。這非位格化(anhypostatic 或 impersonal)的假設,主張人性只有在聖道(Logos,譯註:道即聖子)的位格中才實存。基督的人性是位格化(enhypostatic)的,亦即當聖道承受人性時,基督的(非位格)人性在道成肉身的剎那才具體位格化(becomes personal,或「identied」有其身分)。換言之,人性依聖道而存在且因聖道而「位格化」(personalized 或 hypostatized)。也因此我們不會說是(基督的)某個本性自行其事,而是(基督的)位格各按不同本性而行事。
亞歷山大派的神學家,特別是區利羅,堅持位格的身分即為聖道(Logos)。因此,對區利羅來說,聖道驅動人性的一切所作所為,但這個論點帶出不少問題。此模式的潛在問題關乎如何維持人性之完整。換言之,我們如何說基督真實經歷人所經歷?此外,將受苦之責歸諸聖道卻又肯定神之無感不動情(impassibility,譯註:神無感於任何外在因素),這樣是說不通的。因此,許多改革宗神學家用「位格」的概念來指涉同時擁有二性的基督,而非單純的簡化(去位格)聖道(Logos simpliciter)。道成肉身構成了一個複雜(complex)甚至複合(composite)的位格,昭示了基督的神 – 人二性。
從基督位格的觀點出發,改革宗神學家論及「屬性相通」,其中也涉及「行動相通」,因為這兩個概念放在一起表達了位格的所作所為。西敏信仰告白如此解釋這些概念:「基督按照祂的神人二性執行其中保職分,各本性做合乎其本性的事;然而,基於位格的聯合,聖經有時將此一本性的作為,歸算於由彼一本性所命名之位格。」(西敏信仰告白八章第7條)
「位格」並非只透過其人性而行動,好似人性不過是祂的工具;神 – 人反而是依照其神人二性而行動。這個教義的觀點是改革宗正統與羅馬天主教神學家爭論的源頭,因為羅馬天主教認為基督只按照祂的人性執行中保職分。
羅馬天主教神學家,例如羅伯.白敏,認為基督並非依神性而只依人性作中保。改革宗神學家則認為,若基督只依人性執行其中保職分,那麼不管在道成肉身之前或之後,其他一般人也可以同等有效地擔任中保。改革宗神學家將基督的二性定根在位格的合一中,因而否認基督的中保之職僅出於一般人性的作為。不,基督的中保之職是耶穌基督,神 – 人之職。
白敏又推論,若基督按照祂的神性執行中保職分,那麼聖父與聖靈都也成了中保。改革宗神學家則回應,按照這種推理,既然聖子成了肉身,那麼父和聖靈也都成了肉身。有些用詞是本質屬性的:三個位格同享神的屬性因為此三位格都是神。但有些用詞是位格屬性的:父不是被生出的,但子是。聖靈出於父和子,但父不出於聖靈,依此推類。因此,在共享的神性本質之下,位格屬性(personal properties)仍有所不同。
肯定基督以一個位格中的神人二性執行中保職分―幫助我們理解像使徒行傳二十章28 節這類經文的陳述,此處提到教會是神用自己的血所贖回。基於屬性與行動相通的原則,改革宗神學家毫不諱言神的死―儘管基督的神性不可能受苦也不會死―因為基督的工作屬於整個位格。完全的基督(whole Christ)是神也是人,因為這樣的說法關乎位格,但是就基督整體來看(whole of Christ)就不能既是神又是人,因為必須維持二性之間的區別。2 如此一來,我們能否高唱那榮耀詩歌《怎能如此》,尤其是「我主我神,竟為我死」?但基於屬性相通的教義,「當然可以」!
以上討論顯示,相較於天主教和路德宗對基督位格的論點,改革宗基督論有其獨特的重點。大多數的讀者不會覺得以上討論有什麼太大的爭議。然而,在某些清教徒的傳統中,又特別地重視聖靈角色與基督位格的關係,為了更合理一致地闡述基督二性之間的關聯。
* 聖靈在基督論中的角色
大部分基督徒認為基督能夠行神蹟是因為祂是神,其真實性無庸置疑。然而,舉例來說,如果我們主張基督的神性必然且總是透過人性來行動,使祂能夠行使神蹟,那麼論及聖靈在基督生命中所擔任角色的大量經文會成為一個嚴重的問題。這是區利羅的基督論立場無法完全解決的問題。區利羅既然堅稱唯獨聖道能夠有效地主導基督人性的工作,他所主張的神人二性之間的不對等關係,將使聖靈在耶穌生命中的工作成為多餘。連十七世紀的蘇西尼主義者(譯註:否定傳統三位一體定義的異端,他們認為基督和聖靈都不是神,只有父是神)也意識到古典基督論的這種歧異張力。他們質疑,如果基督全然是神,那為什麼還要賜給祂聖靈?
在此論點上,約翰.歐文(1616-1683)在基督論上的天分更形熠熠生輝。羅馬天主教或路德宗神學家都無法充分解釋聖靈在基督生命中究竟扮演什麼樣有意義的角色。說穿了,他們對神人二性關係的論點無法充分解釋基督為何要無限量領受聖靈。羅馬天主教和路德宗神學家往往不知如何解釋基督為什麼要領受恩賜和恩典(例如信心與盼望)。但是歐文(和其他人一樣)用他自己的方式解釋基督神人二性之間的關係。就我所知,在他之前可沒有人能如此清晰地詳解這個關係。歐文的首要關注之一就是維護基督神人二性的完整性。為此,他大膽宣稱,神子對人性唯一直接的作為就是使之自立自存。任何施加於基督人性上的其他行動都是來自聖靈。基督行使神蹟是藉由聖靈的能力,而非直接援引祂自己的神性能力。
換句話說,神性並非直接憑藉位格合一而行動,而是間接藉由聖靈而運行。對基督神蹟的傳統理解,一般都認為是基督憑自己的神性行神蹟。但是按照歐文(及其他人)的見解,聖靈是直接賦予基督恩賜的始作俑者。這種對聖靈及基督人性間關係的理解,保護了耶穌基督的人性也回應了諸多釋經學上的問題。
有些基督徒似乎認為基督的神性取代了祂的靈魂。這想法雖好,卻是錯誤的。基督是完全的人,祂以其理性靈魂作為其道德行動的直接原則。換言之,基督有作為人的自我意識。有人可能認為子的位格就是基督的自我意識,但是如某些改革宗神學家所主張,位格不是一個行動,而是事物(存有)之模式或其本身。重要的是,基督的人性―無論身體還是靈魂―都不因其神性而失喪。正因如此,基督的人性需要聖靈才能與神交通。祂向神祈禱絕非只是一般人的禱告,甚至也不只是神 – 人對父神的禱告;基督的禱告專指神的兒子依靠聖靈大能向父所發出的禱告。從基督口中發出到神面前的每一個禱告,都需要聖靈大能在其人性上運行,叫祂說出父賜予祂的話。我們期待能效法我們的主,跟祂一樣:在聖靈裡禱告。
聖靈是成了真人的基督進行在地事工時不可分離的夥伴。因此,在基督一生中的所有重大事件中,聖靈都擔當舉足輕重的任務。聖靈是道成肉身從神而來的直接效力因(efficient cause,太一18、20;路一35)。這對基督來說這是個合宜的「開始」,因為先知以賽亞曾說彌賽亞被賦予聖靈(賽四二1,六一1)。
新約裡有好幾處都證實了以賽亞的見證,例如,有經文指出基督領受聖靈是沒有限量的(約三34)。基督受洗時,聖靈降在祂身上(太三16);在路加福音四章,聖靈扮演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引領耶穌去受試探,並在整個過程自始至終都扶持著祂(1、14 節)。在同一章中,耶穌讀以賽亞書六十一章1-2 節(「主耶和華的靈在我身上」),宣告這個預言應驗在祂自己身上(路四21)。基督依靠聖靈的大能行使神蹟(太十二28;徒十38)。希伯來書九章14 節或可解讀為,基督並非憑著自己的靈而是靠著聖靈的能力將自己獻上為祭。就如基督的死,基督的復活也歸因於聖靈(羅八11),祂是「按聖善的靈說……以大能顯明是神的兒子」(羅一4;另參提前三16;彼前三18)。正因為聖靈是基督進行在地事工時不可分離的夥伴,基督因此無疑是在聖靈的幫助下呼求(就是祈求)祂的父,由此原則可知羅馬書八章26-27 節必隱含了這樣的基督論重點。關於頻繁提及耶穌事功中聖靈角色的各處經文,改革宗的釋經傳統或能提供最好的解釋。
* 結論
如上所述的基礎基督論,馬丁休(Hugh Martin,1821-1885)認為耶穌
必然要使自己處於公認的匱乏和軟弱中―以致於必須全然依靠神―在熱烈和懇切的禱告中操練和展現這樣的依賴。祂為女子所生,且生在律法以下―生在禱告的律法之下,就如祂處在其他律例和義務之下―禱告的律法不外乎就是,凡人領受的沒有一件不是來自天
上,也沒有一件不是向主所求(結卅六37)。
基督倚靠聖靈的能力以其人性行使出合乎真實人性的信心、愛心、敬畏、喜樂以及所有恩賜。因此,祂自然想要開口請求和懇求祂天上的父。祂也會憑著祂對父的認識頌讚神。此外,祂會展現一種尋求神的神聖決心,將與神團契的責任置於所有責任之先。換句話說,唯有在與神的團契中,真實合式的人性才得以實現。
若基督放棄禱告,祂的人性就有所虧損。但是,正如我們將看到,祂對神禱告的全心敬虔並非僅止於表現人性。在我們禱告的主身上更強烈有力體現的是―神真的成為肉身的人(約一14)。
身為作者和牧者,我不希望我的讀者看到比內容更艱澀的引言就對本書怯步。從耶穌的禱告生命中我們能學習的可多了。然而,要理解以及欣賞我們禱告的主,必須透過合乎正道的基督神學(即基督論)來認識祂。單就基督論這幾個字都能叫人心生畏懼,但基督論其實就是研究基督的位格(基督是誰)以及其工作(基督做了什麼)。因此,如果讓我帶你讀完整篇引言,我相信這必能幫助你了解耶穌的禱告。但若你覺得引言的術語有點太專業,也不是非要讀完引言才能享受本書(或從中學習)喔!
所有基督徒都有其基督論。但是你對基督位格的理解是否幫助你充分理解基督的禱告生命,明白祂恐懼畏神地向祂的父「大聲哀哭、流淚」(來五7)的禱告是何其真實而非裝模作樣?
從早期的教會、神學家―甚至有許多是我們熟知的偉大名字―就已經開始琢磨該如何解釋拿撒勒人耶穌的禱告生命。約翰.安東尼.麥吉金(John Anthony McGuckin)在他深入闡述亞歷山大的區利羅(Cyril of Alexandria)和涅斯多流(Nestorius)的基督論的研究中指出,「區利羅會說,耶穌的禱告生命主要是一種實用的操練,為要教導和造就我們。」
與神有同樣本質的耶穌禱告,是否只是為那些觀其言行的人樹立榜樣?還是說,與人也有同樣本質(有身體有靈魂)的耶穌禱告,是因為他必須為自己也必須為我們禱告?若是後者―這也是我所認同的見解―那我們說祂「需要」禱告是什麼意思?這些都是重要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帶我們直入基督論的核心。
如果耶穌的禱告不是必要的,那麼我們就會對祂的身分有所誤解。仔細檢視基督禱告的內容以及祂教導事工的涵義,正顯示了祂的禱告正是祂順服與倚靠父而生活的核心。面對試探和考驗時,耶穌尋求神,相信神有能力也必然會在祂需要幫助時伸出援手。但那不僅全然是人也是神的耶穌,怎麼也會有這種(禱告)「需求」呢?
* 解讀迦克墩
西敏小要理問答第二十一問提供了一個關於基督位格寶貴的總結:「神選民唯一的救贖主就是主耶穌基督(約十四6),祂從永恆就是神的兒子(詩二7),成了人(賽九6);自此祂是神也為人,有神人二性在同一位格,直到永遠(徒一11)。」
這個答案不僅看似真實,正統基督徒也不會否定其內容。但是在歷史上關於基督位格的說法(一個位格,兩個本性),即便在正統神學家之間,也並非如此單純。神學爭議觸發了迦克墩會議(A.D. 451),結果產生了(文筆優美的)迦克墩信經。有些人認為迦克墩會議廓清了基督位格的正統觀點。大致上來說確實如此,但這並不表示故事就此完美結束或完全結案。
毫無意外的,在這個爭論上對立的主要兩造,亞歷山大學派和安提阿學派,可能都對迦克墩的結論頗不滿意。哪一造真的「贏了」仍有爭議。有人認為亞歷山大派和安提阿派各自強調的重點都已呈現在信經裡。亞歷山大派(亦即「區利羅黨」)強調基督位格之合一以及其神性;而安提阿派則著重於二性之間的區別,為要凸顯一位全然是人的耶穌。亞歷山大派的危險是它可能偏向歐迪奇(Eutyches)異端,他們對基督的觀點因為過分強調基督的神性而貶抑其人性,因此損及神人二性各自的完整性。另一方面,安提阿派立場則有涅斯多流主義傾向,他們對基督的觀點因為過於切割神人二性,以致威脅基督位格之合一。
然而當考慮到涅斯多流是為了(神人二性)合一的緣故,而願意承認馬利亞即是區利羅所堅持的 theotokos(「神之母」;或「神之生育者」),儘管有人質疑涅斯多流此「認信」有多少可信度―但這些思考都讓此議題更加複雜。此外,涅斯多流本身的神學也不見得真的威脅基督神人二性的合一。換言之,涅斯多流本人應該沒有宣揚以他為名的異端。此外,區利羅的主張有時候與其說是亞歷山大派,不如說更偏向安提阿派。不論這段歷史劇怎麼演,此信經與改革宗的信仰告白以及要理問答,都主張一個位格兩個本性。而更迫切的問題聚焦在此二性如何在一個位格中合一。
* 西方的發展軌跡
暫且不論東方教會的基督論如何發展―儘管東方教會的基督論本身很重要且值得研究―西方教會總是將基督身上不可分割的二性做出區別,基督既與人同質也與上帝同質。然而,西方教會中的不同傳統對此二性之關係有著頗歧異的見解。例如,羅馬天主教神學家通常認為基於位格中的神人合一,基督出生後即擁有榮福直觀;也就是說,基督是憑所見異象而非憑信心行事。路德宗神學家則選擇另一更偏激的進路。他們認同羅馬天主教神學家,認為基督在道成肉身時即刻領受所有恩賜。然而,他們又堅持神性的屬性在道成肉身時即傳遞給基督的人性。
或許路德宗最細膩的版本會主張屬性的交通是單向的。換句話說,是神性傳遞給人性,反過來則不可能。即便如此,羅馬天主教和路德宗神學都將人性昇華到一個程度,以至於在耶穌的生命中不可能自我降卑。這樣一來,他們就無法充分解釋基督的人性為何會成長。事實上,這論述會使人質疑基督的降卑是否真實:基督真的需要學習與受教嗎(賽五十4)?
此外,一旦路德宗和羅馬天主教的基督論將基督人性昇華到一定程度,我們就不得不懷疑基督到底還能擁有什麼樣的禱告生命?基督出於需求而禱告時,是否真的得到神的幫助?
改革宗神學家與羅馬天主教和路德宗基督論意見相左之處,由他們所主張的「有限無法掌握無限」之原則可見一斑。回應路德宗的主張,此原則強調基督的有限人性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都無法含納無限屬性(例如:全在和全知性)。因此,基督那包含身體與靈魂的人性,在在遭受限制。就算祂的人性與神性在位格中合一也無法改變這個事實。即使在祂高升的景況中,基督得榮耀的人性仍然與祂的神性有所區別,無法達到或全然掌握神性。因為如果基督的人性含括神性,基督就不再是神 – 人(譯註:神 – 人 God-man 為基督論專有名詞,表達道成肉身之第二位格。)
位格中二性之間的關係出於其自主性。神性不必然「吞沒」人性,抹滅其存在以致空有肉身軀殼。在基督裡所有神性與人性之間的交通都出於自主,因此當祂出於人性限制承認其有所不知(參可十三32),我們必須牢記,這是因為神性不需要向人性揭示一切(這也不可能發生)。一個位格中神人二性之間的自主關係維護了基督人性之完整,因此祂的禱告切切實實就是一個需要為其靈魂禱告的人的禱告。
* 改革宗基督論
改革宗神學家堅持基督二性各別的完整性,如前所述,而神格本質是不可交流的。因此,就算基督是個完美的人―是不可見的神之可見形像―祂的人性依然是有限的。批判改革宗基督論的人認為這論點近乎涅斯多流派的論點,因此對改革宗神學家來說,堅持基督的神人二性在一個位格中合一至關重要。按照此說,神的兒子取了一個人性而非一個人的位格。這非位格化(anhypostatic 或 impersonal)的假設,主張人性只有在聖道(Logos,譯註:道即聖子)的位格中才實存。基督的人性是位格化(enhypostatic)的,亦即當聖道承受人性時,基督的(非位格)人性在道成肉身的剎那才具體位格化(becomes personal,或「identied」有其身分)。換言之,人性依聖道而存在且因聖道而「位格化」(personalized 或 hypostatized)。也因此我們不會說是(基督的)某個本性自行其事,而是(基督的)位格各按不同本性而行事。
亞歷山大派的神學家,特別是區利羅,堅持位格的身分即為聖道(Logos)。因此,對區利羅來說,聖道驅動人性的一切所作所為,但這個論點帶出不少問題。此模式的潛在問題關乎如何維持人性之完整。換言之,我們如何說基督真實經歷人所經歷?此外,將受苦之責歸諸聖道卻又肯定神之無感不動情(impassibility,譯註:神無感於任何外在因素),這樣是說不通的。因此,許多改革宗神學家用「位格」的概念來指涉同時擁有二性的基督,而非單純的簡化(去位格)聖道(Logos simpliciter)。道成肉身構成了一個複雜(complex)甚至複合(composite)的位格,昭示了基督的神 – 人二性。
從基督位格的觀點出發,改革宗神學家論及「屬性相通」,其中也涉及「行動相通」,因為這兩個概念放在一起表達了位格的所作所為。西敏信仰告白如此解釋這些概念:「基督按照祂的神人二性執行其中保職分,各本性做合乎其本性的事;然而,基於位格的聯合,聖經有時將此一本性的作為,歸算於由彼一本性所命名之位格。」(西敏信仰告白八章第7條)
「位格」並非只透過其人性而行動,好似人性不過是祂的工具;神 – 人反而是依照其神人二性而行動。這個教義的觀點是改革宗正統與羅馬天主教神學家爭論的源頭,因為羅馬天主教認為基督只按照祂的人性執行中保職分。
羅馬天主教神學家,例如羅伯.白敏,認為基督並非依神性而只依人性作中保。改革宗神學家則認為,若基督只依人性執行其中保職分,那麼不管在道成肉身之前或之後,其他一般人也可以同等有效地擔任中保。改革宗神學家將基督的二性定根在位格的合一中,因而否認基督的中保之職僅出於一般人性的作為。不,基督的中保之職是耶穌基督,神 – 人之職。
白敏又推論,若基督按照祂的神性執行中保職分,那麼聖父與聖靈都也成了中保。改革宗神學家則回應,按照這種推理,既然聖子成了肉身,那麼父和聖靈也都成了肉身。有些用詞是本質屬性的:三個位格同享神的屬性因為此三位格都是神。但有些用詞是位格屬性的:父不是被生出的,但子是。聖靈出於父和子,但父不出於聖靈,依此推類。因此,在共享的神性本質之下,位格屬性(personal properties)仍有所不同。
肯定基督以一個位格中的神人二性執行中保職分―幫助我們理解像使徒行傳二十章28 節這類經文的陳述,此處提到教會是神用自己的血所贖回。基於屬性與行動相通的原則,改革宗神學家毫不諱言神的死―儘管基督的神性不可能受苦也不會死―因為基督的工作屬於整個位格。完全的基督(whole Christ)是神也是人,因為這樣的說法關乎位格,但是就基督整體來看(whole of Christ)就不能既是神又是人,因為必須維持二性之間的區別。2 如此一來,我們能否高唱那榮耀詩歌《怎能如此》,尤其是「我主我神,竟為我死」?但基於屬性相通的教義,「當然可以」!
以上討論顯示,相較於天主教和路德宗對基督位格的論點,改革宗基督論有其獨特的重點。大多數的讀者不會覺得以上討論有什麼太大的爭議。然而,在某些清教徒的傳統中,又特別地重視聖靈角色與基督位格的關係,為了更合理一致地闡述基督二性之間的關聯。
* 聖靈在基督論中的角色
大部分基督徒認為基督能夠行神蹟是因為祂是神,其真實性無庸置疑。然而,舉例來說,如果我們主張基督的神性必然且總是透過人性來行動,使祂能夠行使神蹟,那麼論及聖靈在基督生命中所擔任角色的大量經文會成為一個嚴重的問題。這是區利羅的基督論立場無法完全解決的問題。區利羅既然堅稱唯獨聖道能夠有效地主導基督人性的工作,他所主張的神人二性之間的不對等關係,將使聖靈在耶穌生命中的工作成為多餘。連十七世紀的蘇西尼主義者(譯註:否定傳統三位一體定義的異端,他們認為基督和聖靈都不是神,只有父是神)也意識到古典基督論的這種歧異張力。他們質疑,如果基督全然是神,那為什麼還要賜給祂聖靈?
在此論點上,約翰.歐文(1616-1683)在基督論上的天分更形熠熠生輝。羅馬天主教或路德宗神學家都無法充分解釋聖靈在基督生命中究竟扮演什麼樣有意義的角色。說穿了,他們對神人二性關係的論點無法充分解釋基督為何要無限量領受聖靈。羅馬天主教和路德宗神學家往往不知如何解釋基督為什麼要領受恩賜和恩典(例如信心與盼望)。但是歐文(和其他人一樣)用他自己的方式解釋基督神人二性之間的關係。就我所知,在他之前可沒有人能如此清晰地詳解這個關係。歐文的首要關注之一就是維護基督神人二性的完整性。為此,他大膽宣稱,神子對人性唯一直接的作為就是使之自立自存。任何施加於基督人性上的其他行動都是來自聖靈。基督行使神蹟是藉由聖靈的能力,而非直接援引祂自己的神性能力。
換句話說,神性並非直接憑藉位格合一而行動,而是間接藉由聖靈而運行。對基督神蹟的傳統理解,一般都認為是基督憑自己的神性行神蹟。但是按照歐文(及其他人)的見解,聖靈是直接賦予基督恩賜的始作俑者。這種對聖靈及基督人性間關係的理解,保護了耶穌基督的人性也回應了諸多釋經學上的問題。
有些基督徒似乎認為基督的神性取代了祂的靈魂。這想法雖好,卻是錯誤的。基督是完全的人,祂以其理性靈魂作為其道德行動的直接原則。換言之,基督有作為人的自我意識。有人可能認為子的位格就是基督的自我意識,但是如某些改革宗神學家所主張,位格不是一個行動,而是事物(存有)之模式或其本身。重要的是,基督的人性―無論身體還是靈魂―都不因其神性而失喪。正因如此,基督的人性需要聖靈才能與神交通。祂向神祈禱絕非只是一般人的禱告,甚至也不只是神 – 人對父神的禱告;基督的禱告專指神的兒子依靠聖靈大能向父所發出的禱告。從基督口中發出到神面前的每一個禱告,都需要聖靈大能在其人性上運行,叫祂說出父賜予祂的話。我們期待能效法我們的主,跟祂一樣:在聖靈裡禱告。
聖靈是成了真人的基督進行在地事工時不可分離的夥伴。因此,在基督一生中的所有重大事件中,聖靈都擔當舉足輕重的任務。聖靈是道成肉身從神而來的直接效力因(efficient cause,太一18、20;路一35)。這對基督來說這是個合宜的「開始」,因為先知以賽亞曾說彌賽亞被賦予聖靈(賽四二1,六一1)。
新約裡有好幾處都證實了以賽亞的見證,例如,有經文指出基督領受聖靈是沒有限量的(約三34)。基督受洗時,聖靈降在祂身上(太三16);在路加福音四章,聖靈扮演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引領耶穌去受試探,並在整個過程自始至終都扶持著祂(1、14 節)。在同一章中,耶穌讀以賽亞書六十一章1-2 節(「主耶和華的靈在我身上」),宣告這個預言應驗在祂自己身上(路四21)。基督依靠聖靈的大能行使神蹟(太十二28;徒十38)。希伯來書九章14 節或可解讀為,基督並非憑著自己的靈而是靠著聖靈的能力將自己獻上為祭。就如基督的死,基督的復活也歸因於聖靈(羅八11),祂是「按聖善的靈說……以大能顯明是神的兒子」(羅一4;另參提前三16;彼前三18)。正因為聖靈是基督進行在地事工時不可分離的夥伴,基督因此無疑是在聖靈的幫助下呼求(就是祈求)祂的父,由此原則可知羅馬書八章26-27 節必隱含了這樣的基督論重點。關於頻繁提及耶穌事功中聖靈角色的各處經文,改革宗的釋經傳統或能提供最好的解釋。
* 結論
如上所述的基礎基督論,馬丁休(Hugh Martin,1821-1885)認為耶穌
必然要使自己處於公認的匱乏和軟弱中―以致於必須全然依靠神―在熱烈和懇切的禱告中操練和展現這樣的依賴。祂為女子所生,且生在律法以下―生在禱告的律法之下,就如祂處在其他律例和義務之下―禱告的律法不外乎就是,凡人領受的沒有一件不是來自天
上,也沒有一件不是向主所求(結卅六37)。
基督倚靠聖靈的能力以其人性行使出合乎真實人性的信心、愛心、敬畏、喜樂以及所有恩賜。因此,祂自然想要開口請求和懇求祂天上的父。祂也會憑著祂對父的認識頌讚神。此外,祂會展現一種尋求神的神聖決心,將與神團契的責任置於所有責任之先。換句話說,唯有在與神的團契中,真實合式的人性才得以實現。
若基督放棄禱告,祂的人性就有所虧損。但是,正如我們將看到,祂對神禱告的全心敬虔並非僅止於表現人性。在我們禱告的主身上更強烈有力體現的是―神真的成為肉身的人(約一14)。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