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定價
:NT$ 480 元
優惠價
90432
庫存:4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臺灣囡仔了解家鄉事的最佳讀本★
最完整的家鄉導覽手冊,
最系統的中小學社會領域知識,
認識與愛上養育我們的土地,只需這一本!
*系統性+批判思考:從島嶼誕生開始,圖解臺灣五大地形的特色與成因,理解整體脈絡!

*全方位+自我精進:文圖輕鬆詳實,好讀好記,孩子一步步獨立學習!

*跨領域+多元理解:地形、森林、海洋、天氣、產業與人地關係,不同角度認識臺灣!

*三步驟建立知識網:圖文對照 → 提問 → 找出關鍵點,這樣學,不會忘!

各界好評推薦!
吳鳳(金鐘獎主持人)/ 林怡辰(彰化縣原斗國小教師)/ 敏迪(國際新聞 Podcaster)/ 溫美玉(溫老師備課 Party 創辦人)/ 謝哲青(作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魏德聖(導演)(按照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全方位X系統性X 跨領域
學地理,最好的方法就是系統性理解
掌握地形成因、了解地理特徵,就不用記數字、背地名!

為什麼臺灣是高山島?平原這麼少?

看了許多書,也努力記,但每次被問到這類問題,舌頭瞬間打結……怎麼辦?

看圖學地理!地理是空間與時間的產物,了解它的最好方法是實地探境。不過由於許多地方無法親身經歷,就用精彩的插畫照片幫助學習!

《少年讀臺灣──臺灣地理》每頁都有精彩插畫與照片,比如「為什麼臺灣是高山島?平原這麼少?」這個疑問,我們帶你這樣學──

*圖、文一起看!先在世界板塊圖裡找臺灣,再搭配臺灣誕生圖目擊臺灣島誕生──時間大約六百萬到兩百萬年前,與世界其他地方相比,臺灣島山多又高還很年輕!

*提問!山多又高、是高山島……那這些特點跟平原少有沒有關係?

*找出關鍵點!
河流!河流又急又快,從山出谷迅速入海,無法沖積成大平原,這是臺灣平原面積比較少的原因之一。另外臺灣右邊是深海……

此外還有
*宜蘭沒有水庫,為什麼從來不缺水的祕密。
*香Q的池上米,好吃的祕訣跟地理有關?!
*黑潮其實很清澈,那為什麼以「黑潮」?

最後,還會告訴你:島上兩千三百萬人哪裡來?臺北什麼時候超越臺南成為最大城市?為什麼中國與臺灣都有「東石」這地方?以及這些看起來跟地理沒關係的知識,為什麼會收入本書裡!

帶著你的好奇,翻開《少年讀臺灣──臺灣地理》,跟著書中精采圖文認識臺灣!

作者簡介

吳立萍、賴佳慧/文
吳立萍
曾任職地誌類及兒童類雜誌、出版社編輯,現為自由工作者,著有深度旅遊相關書籍,並從事兒童書籍及期刊編撰。作品載於自由時報、世界地理雜誌等。著有《我的臺灣小百科》、《My Taiwan Journal》、《少年讀臺灣:臺灣生態》(金鼎獎兒童及少年圖書類著作人獎入圍)等。

賴佳慧
文字工作者,著有《在野臺灣人》(遠流出版)、《過新年、迎新丁》、《敬義民、祭黃蝶》(遠足文化)等書。

繪者簡介
程宜方、顏寧儀、吳建豐、邱意惠等/繪
程宜方
喜愛圖像創作,成立「小島研究站」專頁,分享插畫創作,包含自然動物、奇思妙想的生活體驗與親子故事。

顏寧儀
自從被送了第一隻綠繡眼之後,愛上鳥類,現在家裡養了六隻鳥,並且還在自家窗口開了鳥餐廳,鳥餐廳生意極好,還因此開了分店。
畢業於倫敦藝術大學。插畫家,因為喜歡鳥,畫什麼都要加幾隻鳥進入畫面,作品散見於書籍雜誌及商業合作,也獲得美國3x3、英國AOI等插畫大獎。
ig #ningiyen_illustrator

吳建豐
復興商工美工科畢業,現為自由工作者。曾做過室內設計、建築裝潢等工作,畫過卡通背景、雜誌插圖、廣告及產品海報、童書繪本、書籍封面。繪有《神奇樹屋》系列書籍等。

邱意惠
現職平面視覺設計、編排與插畫/圖表製作,並協助各類型專刊製作。
插畫以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知識相關為主,以達教育傳播之效。作品見於各出版社刊物及媒體,也略涉網路及公關等其他領域。
平日喜歡聽音樂及在影片搜尋和分享平臺研究新的事物,並以"every day may not be good but there is something good in every day."鼓舞自己正向思考。

賴進貴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審定

目次

一、臺灣島誕生了
二、凹凸有致的番薯島
三、站在臺灣的屋頂
四、又短又急的河川
五、擁擠的平地
六、到海邊走走
七、海上的離島老前輩
八、老天的臉色
九、土地上的人

書摘/試閱

【內文試閱】
臺灣島誕生了 !
你知道臺灣本島、澎湖、金門、馬祖、蘭嶼與綠島,
什麼時候誕生在這地球上嗎?
它們當中誰最早出現?
又是怎麼出現的呢?
 
許多人都說臺灣本島像個番薯,也有人說像海裡的大鯨。它的兩頭尖,中央寬,看起來果然和番薯有幾分相似,但它可不是一出生就這副模樣喔!是經過了好幾千萬年慢慢從海裡隆起、擠壓成型的。剛出生的臺灣本島是什麼樣子呢?它又是怎麼誕生的呢?

讓我們回到一億年前,現今臺灣的位置還是一片汪洋,一直到了七千萬年前,古太平洋板塊不斷往歐亞板塊擠壓,硬是拱出小小的隆起,這就是臺灣本島的前身(圖①)。

大約五千萬年前,古太平洋板塊不再繼續往歐亞板塊擠,而是朝反方向拉;這一拉,不但在歐亞板塊東南角拉出南中國海板塊,也使得後來海底出現好幾條裂縫,底下灼熱的岩漿湧出來,愈積愈多,最後冒出海面,冷卻後形成澎湖群島(圖②)。

古太平洋板塊「走」了,但是歐亞板塊的「壓力」還沒解除呢!換成菲律賓海板塊以每年大約7公分的速度,從東南方朝歐亞板塊擠過來。這撞擊力道實在太強了,不但使海底岩漿迸射,還不斷的堆積,形成冒出海面的小火山島,像現在位於花東沿海的海岸山脈,以及臺東外海的綠島、蘭嶼等,都是在這時期誕生的(圖③)。這時臺灣本島還只冒出一點點頭,樣子跟現在不同;倒是周圍的離島們,大都已是今天的模樣了。

到了大約六百萬到兩百萬年前左右,最精采的一幕開始了。菲律賓海板塊的撞擊力道增強,將原本只冒出一點點頭的臺灣再往上拱,臺灣本島終於誕生!而南北一條像脊椎骨似的中央山脈,也是在這一連串的撞擊中形成的。(圖④)

臺灣本島是板塊硬擠出來的!有沒有證據呢?島上東南側有一道很長的花東縱谷,它就是菲律賓海板塊和歐亞板塊交接的地方。直到今天,菲律賓海板塊仍在繼續推擠,我們通常感覺不到,但有時撞得太劇烈,就會形成有感地震;每次地震,你不妨
留意一下新聞,震央是不是經常都在板塊交接的附近?

●現在的臺灣。因為菲律賓海板塊不斷的推擠,中央山脈及其他山脈,也每年大約以0.5公分的速度「長高」。也許臺灣將來的形狀不再像個番薯,而會是其他模樣!

●板塊是什麼?
1960年代前後,有專家提出有關「板塊」的學說,認為地球表面100公里厚的部分由岩石組成,稱為「岩石圈」,並分裂成好幾大塊,稱為板塊。
這些板塊依照組成岩石的性質不同,可以分為大陸板塊和海洋板塊,大陸板塊密度較小,浮在地球表面,例如歐亞板塊;海洋板塊則完全位在海洋底下,例如菲律賓海板塊。
板塊下方是灼熱可移動的物質,稱為軟流圈。軟流圈會帶動板塊漂移或互相推擠,有時會將上面的陸地拱起成高山;有時也會帶動板塊分離,裂縫進一步冒出岩漿產生新的岩石圈。板塊交界的地方通常也是地震最頻繁的地方。下面是板塊運動的三種類型:

*聚合型
海洋板塊往大陸板塊堆擠、向下隱沒。海溝、火山島弧大多出現在這裡。地震震源從很淺到大約700公里深都有。
*張裂型
兩塊板塊漂移分離,形成張裂型的板塊邊緣,經常出現在海底,這裡的震源深度多在100
公里以內。
*錯動型
兩塊板塊相遇時,彼此滑動,這裡不會生成新的岩石圈,也不會有岩石圈被破壞。
地震深度通常很淺。

看圖想一想,為什麼臺灣常地震?經常地震的地方,如:日本、印尼或土耳其,它們又位在什麼樣的板塊上?

……………………………………………………………………………
站在臺灣的屋頂
臺灣本島是座多山島,
五大山脈從北向南縱走,一一排列;
中央山脈像是脊椎骨,其他山脈陪在兩側,
一座一座像是在比高。

如果有機會登上臺灣本島的高山,會發現天際線立刻不同:青綠色的山連綿不斷,像沒有盡頭似的;大大小小的山彼此相連,形成一串串的山脈;其中中央、玉山、雪山、
阿里山與海岸山脈,是最主要的五大山脈。
臺灣本島的山脈又多又高,還不約而同以南北方向穿越整座島嶼,島中間的山最高,其餘的漸漸往四周變緩、變矮,最後由丘陵銜接平原,與海岸線相連。

●山與山脈
 山跟山脈不太一樣, 山是一座座的獨立山峰;一連串的山連在一起則形成了山脈。臺灣本島有五大山脈,它們由巨大的板塊運動形成,擠成一座座高山,彼此相連。臺灣本島面積3 6 , 0 0 0 平方公里, 竟擠了近二百七十座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除了高山多、山勢險峻,不同山還有各自的地景風貌,就像有自己的個性。

臺灣本島的五大山脈中,中央山脈是身形最「長」的老大哥。從北部的宜蘭蘇澳鎮的烏岩角,一路綿延到最南端的屏東縣鵝鑾鼻,豎立在臺灣島中央偏東的位置,全長大約340公里。除了最長,中央山脈還擁有最多座山,其中包辦了許多高山―超過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就有一百八十幾座。不僅如此,臺灣本島有九座山被登山者視作此生必登之山,簡稱「五嶽三尖一奇」,其中有一半以上位在中央山脈上。

如果你想找個好位置欣賞中央山脈,知名的合歡山是不錯的觀景點。合歡山在中央山脈的中段,攀登難度不高,主峰高度約3,417公尺,視野開闊。天氣晴朗時,可以將周圍的中央山脈面貌看得很清楚。

假如你是登山好手,也可選擇攀登中央山脈的最高峰「秀姑巒山」,由最頂端眺望山脈群峰。秀姑巒山海拔高度超過3,800公尺,距離最高山玉山很近,這地帶板塊推擠劇烈,因此高山較密集。

●走,登山去!
 在網頁搜尋引擎打「中央山脈」四個字,後面就會出現「大縱走」,那是什麼呢?原來是攀登整座中央山脈的特定路線。除了玉山,這也是許多登山客的夢幻路線。最先進行大縱走的,是一群熱愛登山的人,當時為了慶祝中華民國建國六十週年而發起。那次的大縱走開啟了大眾的登山風氣,之後許多人開始愛上登山──用「腳」認識臺灣!

中央山脈身體最長,不過高度卻輸給了玉山山脈。

在玉山山脈的家族裡,身高3,952公尺的玉山主峰,是臺灣最高的山峰,也是東亞
第一高峰;玉山群峰還有東峰、西峰、南峰與北峰,除了西峰,每一座都超過3,800公尺。因此,玉山成為登山人士此生必登的聖山,更是臺灣人心中最具代表性的象徵。新臺幣一千元的鈔票上,就有玉山雄峻的身影。

玉山上還有一座全臺灣最高的建築物──玉山氣象站。它位在3,858公尺的北峰上,是遠望主峰的最佳位置,許多登山者會在這裡稍作停留。

●為什麼山上氣溫比平地低?
 每次寒流來,氣象預報總會說「玉山、合歡山等高山可能會下雪」,這是因為海拔愈
高、溫度愈低。但為什麼高山的溫度會比平地低呢?首先,空氣會保存熱,高山上空
氣稀薄,熱不容易被留下來;而且地面會蓄積太陽光的熱能,高山離地面比較遠,能保留的熱就更少了。

雪山主峰其實很高,和玉山主峰差距不到100公尺。日治時期日本人叫它「次高山」,玉山是「新高山」,從名字就可以知道它們的排名了。高度雖然比不上玉山,雪山卻擁有一座全島海拔最高的湖泊─翠池。在沒有汙染的環境裡,翠池的水清澈透明,像一面鏡子倒映著四周的青色山巒,顯現出碧玉一般翠綠呢!

中央、玉山與雪山這三大山脈家族,可說是囊括了臺灣本島所有最高的山,喜歡爬山的人,還選定了其中一百座山峰,定為「臺灣百岳」。包括最高的玉山主峰、次高的雪山主峰,還有開車可以到的合歡山,都列在這一百名以內。不過,除了少數幾座像合歡山交通比較方便的大山,大部分的百岳都不是很好爬。因此想要征服臺灣本島高山,領略山勢之美,除了得好好認識山,平日也要做好登山與戶外求生訓練,以免發生憾事。

●雪山的聖線
把山最高的地方連起來會形成一條線,那是山的「稜線」。1927年,那時的臺灣還是日本人統治,有位日本籍的山嶽會總幹事第一次從大霸尖山攀登到雪山,爬完後寫了一篇文章:「⋯⋯這神聖的稜線啊!誰能真正完成大霸尖山至雪山的縱走,戴上勝利的榮冠⋯⋯」從此雪山的「聖稜線」盛名不脛而走。

五大山脈中,有一座山脈像是「外來家族」似的,以一道很長的花東縱谷,和大家區隔開來,那就是位於東部的海岸山脈。
還記得嗎?花東縱谷是菲律賓海板塊和歐亞板塊的交界處。這麼一來,誰和誰的「親戚」關係比較近,就一目了然。位在東邊的海岸山脈屬於菲律賓海板塊,原本有一連串海底火山;而其他位在西邊的山脈:中央、玉山,雪山與阿里山山脈,幾乎都是歐亞板塊的一部分。也因為如此,海岸山脈的地質,反而跟綠島、蘭嶼相同。

比起玉山山脈與雪山山脈,阿里山山脈不算高,最高峰大塔山,海拔僅2,663公尺。但因為擁有絕佳的日出與雲海風景,以及許多長相奇特的巨木,加上豐富的原住民文化特色,因此成為聞名中外的觀光勝地,名氣一點也不輸給同樣平易近人的合歡山。

阿里山還有一個有名的特色,即是森林鐵路,是世界僅存三條登山鐵路之一。這條鐵路興建於日治時期,一開始是用來運送木材,整條鐵路從海拔30公尺處爬升到2,216公尺高,可看到不同氣候的植物和地形景觀。

●海岸山脈的誕生過程
菲律賓海板塊蓋過南中國海板塊時,劇烈的衝擊力量,使下方的南中國海板塊熔化成岩漿,並沿著菲律賓海板塊的裂縫向上冒出,形成一連串海底火山。菲律賓海板塊持續向西北方向移動─它先擠壓歐亞板塊的邊緣,使得古中央山脈再度隆起;另一方面,先前形成的海底火山也逐漸接近歐亞板塊,最後與臺灣本島擠在一起,形成今天的海岸山脈。

●臺灣有沒有「活」火山?
由於火山的活動週期(例如兩次噴發的間隔時間)可能隔好幾百萬年,時間長到人類無法記錄,因此用最近一次噴發時間來判斷一座火山是不是會噴發的活火山,並不是一個準確的方法。

儘管如此,我們還是可以從地底下岩漿多少、地震頻率、山有沒有噴發氣體等火山活動,來判定火山狀態:死火山地底下沒有岩漿,不會再噴發;休火山底下有岩漿,但火山活動並不活躍;至於活火山,除了庫存岩漿,還有規律的地震週期,像臺灣的大屯山和龜山島就屬於活火山。

●從火山誕生的地形
先翻到第9頁的「世界板塊圖」,回想一下:為什麼臺灣本島多地震?
因為臺灣就位在板塊交界的地方,也就是「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全世界有90%的地震都發生在這裡,並且有許多火山。因此,臺灣本島擁有不少從火山形成的地形。
例如海岸山脈原本是海底火山,現在成為臺灣本島的一部分。北部七星山、紗帽山,外觀大不同,但都是大屯火山群。外觀沒有火山口的九份、金瓜石一帶,也屬於火山地形。另外連綠島、澎湖這些離島,更都是火山活動所產生。

*七星山─尖尖的火山
陽明山是臺灣北部知名的旅遊景點。這個包含了大屯山、七星山、面天山等二十多座山的火山群,是臺灣最大的火山群,稱為「大屯火山群」。其中許多山有尖尖的錐狀山
頭,例如有七座山頭的七星山。紗帽山─圓圓的火山除了錐狀火山,大屯火山群還
有另一種火山:鐘狀火山。比如紗帽山,遠看像一頂中國古代官員頭頂的烏紗帽,也像一口掛在寺廟裡的鐘。

 *九份、金瓜石─沒有火山口的火山
除了大屯火山群,臺灣本島還有一個不太像火山的火山群─基隆火山群。範圍包含新北市的九份和金瓜石,現今是以礦產遺址聞名的山城。基隆火山群,誕生年代和大屯火山群差不多,不過形成的方式卻很不同,是「悶葫蘆」。當時,灼熱的岩漿沿著地層裂縫往上湧升,大約到接近地表的地方就停住了,然後逐漸冷卻成岩石,並且在岩層間產生了一連串變化,成為金、銅礦藏十分豐富的地方。

 *綠島與蘭嶼─海上的火山島
綠島、蘭嶼這兩個小島,與海岸山脈有「親戚」關係喔!它們原本都是菲律賓海板塊上的一連串海底火山,海岸山脈在前半段,綠島和蘭嶼位在中間部位。當初它們全部位在海上,後來海岸山脈撞上了歐亞板塊,與臺灣本島連在一起;綠島和蘭嶼則像是與海岸山脈隔絕似的,成為海上的小島。

 *澎湖─流出的熔岩變成方山
到澎湖旅遊,請不要錯過各式各樣奇形怪狀的小島喔!其中桶盤嶼、員貝嶼等小島的山壁,像一大把直立排列的鉛筆,也像擠在一塊的希臘神殿柱子,上方則像廣場一樣平坦。這種小島有個很貼切的名字──「方山」,是由火山熔岩形成的一種地形。
大約在一千多萬年前,澎湖海底地殼發生張裂活動,冒出的熔岩流得很快,在海底漫流成一大片,遇到冰冷的海水後,由於溫度突然降得太低,因此從表面向下裂開,形成一根根柱子形狀的結構。後來再被板塊擠出海面,才有了今天的樣子。

 *不同的火山岩石
岩漿從地底冒出地面之後,遇到冰冷的海水或溫度較低的空氣,會逐漸冷卻成堅硬的岩石,由於是火山熔岩形成的岩石,所以稱為「火成岩」。常見的火成岩有三種,分別是玄武岩、安山岩與花崗岩。有趣的是,當它們還是岩漿時,噴發的方式也完全不同。
例如大屯火山群爆發時,熔岩四散迸射,過程相當火爆,等到冷卻凝固之後所形成的岩石為「安山岩」。而像澎湖群島的方山噴發力較弱,熔岩由火山口慢慢湧出,形成平台狀的「玄武岩」,過程較為溫和。至於「花崗岩」則形成於地底,是「悶葫蘆」型火山熔岩的產物之一。不過,臺灣本島上只有少量花崗岩,主要分布在離島金門及馬祖。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432
庫存:4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