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墨留香:民國文人書法性情
商品資訊
系列名:20世紀中國
ISBN13:9789888812844
出版社: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
作者:管繼平
出版日:2022/12/20
裝訂/頁數:平裝/456頁
規格:25.6cm*18.5cm*2.2cm (高/寬/厚)
商品簡介
九十位大師
有趣的生平軼事與交遊故事
三百多幅書法
專業功底分析文人書法特點
民國,一個大師輩出的時代,章太炎、蔡元培、陳獨秀、魯迅、胡適……一個個都是風標獨立、個性粲然之人物;民國文人,處於新舊文化的交匯點,無論碩學大儒還是新文化運動幹將,無不既有着深厚的國學造詣,也廣受時代新風的熏陶。這一時期的文人書法承前啟後,各領風騷。
文人書法有別於專業書家,章法、筆墨也許並無刻意的安排和講究,但以凸現文人個性文化、注重趣味和書卷氣為特色,點畫間盡現氣韻風骨與灼灼情懷,讀之別有一番意趣。
作者簡介
管繼平
一九六二年生於上海,筆名推仔、易安閣,自嘲為「書法家中的作家,作家中的書法家」。上海報業集團高級編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上海市作家協會理事,上海市文聯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上海市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上海楹聯學會副會長,上海市黃浦區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顧振樂藝術館館長。
著有:《一窗明月半床書》、《上海老辰光》、《民國文人書法性情》、《上海說事》、《遊嬉:老上海弄堂》、《梅花知己:民國文人印章》、《管中窺書》、《紙上風範:近世文人書法》、《尺素風雅:近世文人書札》、《李叔同致劉質平書信集》(編註本)等。
名人/編輯推薦
2. 文人書法有別於專業書家,但凸顯文人個性文化、注重趣味和書卷氣為特色。
序
序 1
馬相伯 骨豐肉潤 入妙通靈 001
沈曾植 今日天驕識鳳麟 005
林 紓 譯才並世數嚴林 009
張 謇 古雅多情張寶寶 015
陳三立 來作神州袖手人 021
嚴 復 庾信文章老更成 025
陳 衍 三坊七巷多才子 030
辜鴻銘 菊殘猶有傲霜枝 035
康有為 天地江河無不變 039
鄭孝胥 何當擲筆睨天際 043
吳稚暉 清奇靈動 別有天趣 048
羅振玉 甲骨書法第一人 052
張元濟 故向書林努力來 057
蔡元培 亦舊亦新 兼容並包 062
章太炎 其人在儒俠之間 068
梁啟超 最可惜一片江山 072
冒鶴亭 不狎魚龍狎海鷗 077
楊 度 屋小樓閒好著書 082
陳衡恪 何必低首求同群 086
經亨頤 萬古長松不改容 091
王國維 舊德醉心如美酒 096
劉季平 試言隸草我無三 102
黃炎培 做官作書何曾殊 106
于右任 小紅低唱我吹簫 111
陳獨秀 驟雨旋風聲滿堂 115
譚延闓 臨十三行大有風神 121
弘 一 一輪圓月耀天心 126
章士釗 言論界裡有孤桐 132
馬叔平 不樸不華是謂真 137
魯 迅 無情未必真豪傑 142
葉恭綽 那知北海有傳人 147
馬寅初 只留清白在人間 152
許壽裳 丹心浩氣終黃土 157
馬一浮 不如讓我回西湖 162
沈尹默 書法由來見性真 167
劉師培 腹中貯書一萬卷 171
謝無量 一片清機出自然 176
周作人 前世出家今在家 180
熊十力 寧拙毋巧自天真 186
馬敘倫 書如成俗虎成貓 191
蔣夢麟 承舊學不拒新潮 196
黃 侃 八部書外皆狗屁 201
夏丏尊 白馬湖畔有清風 206
柳亞子 詩人畢竟是英雄 211
沈兼士 沉鬱雅致 古樸雋永 216
錢玄同 質樸厚重 寬展舒和 221
嚴獨鶴 抱璞懷玉 亦莊亦諧 226
陳寅恪 不採蘋花即自由 231
袁克文 風流不作帝王子 237
劉半農 教我如何不想她 241
胡 適 但開風氣不為師 245
趙元任 回頭方羨老僧閒 250
郭沫若 以手寫口 龍蛇亂走 254
顧頡剛 恨不能讀盡天下書 259
梁漱溟 傲骨一身不隨波 263
陸澹安 願作鴛鴦不羨仙 268
吳 宓 三洲人士共驚聞 273
容 庚 儒雅蘊藉 含而不露 279
葉聖陶 有童心無稚筆 284
董作賓 用古文字 作新篇章 288
錢 穆 大巧若拙 大辯若訥 292
林語堂 半似狂生半腐儒 297
馮友蘭 哲學家的韌性 302
傅斯年 上窮碧落下黃泉 306
茅 盾 書貴瘦硬方通神 311
王獻唐 商盤周鼎盡網羅 316
郁達夫 生怕情多累美人 321
徐志摩 畢生行徑都是詩 325
張伯駒 名士學人布衣身 329
豐子愷 日月樓中日月長 334
朱自清 荷塘月色下的匆匆背影 338
鄭振鐸 一代才華化電花 343
瞿秋白 枉拋心力作英雄 348
老 舍 晚年逢盛世 筆掃舊風流 353
潘光旦 不空不色喚人醒 358
聞一多 千古文章未盡才 363
俞平伯 只因曾讀數行書 368
夏承燾 風流「山賊」是詩人 372
曹聚仁 曾聞濤聲驚永夜 377
魏建功 老友畢竟是書生 382
沈從文 勝過鍾王 壓倒曾李 387
台靜農 夢到梅花即是君 391
梁實秋 賞心只須兩三枝 396
高二適 惟望書家噪一高 401
顧廷龍 筆筆平凡筆筆神 405
施蟄存 一生為學開「四窗」 410
傅 雷 一怒而安天下民 415
蘇淵雷 一泓缽水驚風雨 421
錢鍾書 更窮勝賞上山亭 427
張充和 古色今香靜生姿 432
主要參考書目 438
跋 442
港版小跋 444
代跋 「再說一句話」...243
書摘/試閱
序
中國文化是棵大樹,中國字就是這棵大樹的種子。中國字美麗如畫。中國字是感覺,是心態,是人間景象、人生夢寐,無論倥傯和安穩,還有豐潤和蕭疏,都一樣美麗如畫。
在中國,每個字是一朵花、一片葉,弦上指尖的音、棋枰中的子,容光一抹、驀然一瞥,手舞足蹈和心跳;還是風箏、響箭,日頭和山脊,空中鳥跡、瓦上輕雷,明月清風酒、溫良恭儉讓。總之,所有的人事和風景,都被中國字飽含了。用中國字寫成的文章,也是我們身處在其間的世界,青是山綠是水的世界。紅塵撲面,人影綽約,都被寫到了,用不着井井有條。就這星羅棋佈、洪波湧起的樣子,才是真實的世界,無論出現在紙上,還是出現在心裡。中國字像是畫出來的,自然用毛筆書寫會很好看。千百年來都是這樣,中國字被寫得情懷溫潤,詩意琳琅。
才過去的一百年裡,許多人還是這樣對待和期待中國字。那是我們的父輩,甚至是祖父輩啊,都寫得真好。他們可能是最後一批用毛筆寫中國字的中國人了,而且大多已經離去。想到這裡,深感無助,甚至不知道自己的人生和文化夢想,究竟被伶仃地擱在哪裡了?
中國字非常要緊。毛筆寫的中國字非常要緊。我們注意和着力的是文字排列的邏輯性,而漠視中國字本身。我們誤會了中國文化。由中國字生根、開枝、散葉、開花和結果的中國文化,生來是萬象的一部分,絢爛也好,平淡也好,都有着無限生機和可能性。這是這個世界上真正睿智的文化。就像大樹,蔥蘢和蒼莽,立地和參天,從來不是所謂的邏輯性可以講清的。孔子老子莊子,還有屈原,對中國字的感覺,我們是寫不出來了。那是寫在竹簡上的,比寫在紙張上還要奇異的感覺。即使是很晚出現的《紅樓夢》,我們也寫不出來。我們不缺作家,但沒有詩人;不缺學者,但沒有文人。上世紀那樣星漢燦爛的用毛筆字感覺中國字的詩人和文人,離我們越來越遠,這種應該感覺到的哀傷,也很少有人感覺到了。
讓人欣慰,繼平也想到這裡,也感覺到了哀傷。一些年來,他所能遇見的上世紀詩人和文人的偉大的字,用毛筆寫下的那些偉大的中國字,他都讀了。還把讀了的感覺寫成了這本書。既然偉大的文化、偉大的字可以穿越時空,那麼,今人就沒有理由停頓自己的嚮往,嚮往憑着隔世的字和文化的光芒走進不朽的詩人和文人的心。文化首先不是功名的利器,文化是一個人成為真正的人的最初和最後的基石。為此我們常感哀傷。唐代詩人王灣有句非常好的詩:「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我們就依照他的感覺,流連以往。我們的文化感覺不夠,我們嚮往從我們的父輩和祖父輩那裡獲得力量和情懷,獲得信心和前程。
在這裡,我衷心祝賀和感謝繼平寫了這本書。因為這本書的意義,遠遠不止它是一本書。
陳鵬舉
二○一○年五月二十六日
馬相伯 骨豐肉潤ᅠ入妙通靈
同道藝友夢石兄,藏有馬相伯先生之書法墨寶,令我甚感興趣。馬相伯先生是我國近現代著名的教育家,二十世紀初,他所創辦的震旦學院以及隨後的復旦大學,乃是我國最早的私立大學。而當時北京的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的前身)則為清政府的官辦大學,這兩所中國最早的大學,一公一私,一北一南,揭開了我國現代教育的序幕。
應我所求,前些日夢石兄將馬相伯的書法傳來一圖供我拜觀,這幅馬老珍跡為行楷書的條幅,筆實墨沉、枯濕相間,整幅作品寫得寬博秀逸,自然蘊藉。上款題贈的是「省三先生」,筆者查了一下,清末民初,字號「省三」的名人也不少,最著名的大概應算是劉銘傳,字省三,他是一位淮軍名將,也是清末政府派往台灣的第一任巡撫。但馬相伯先生書贈的「省三」,顯然不應是劉銘傳,而較有可能的是當年同樣熱心教育事業
的王豐鎬。王豐鎬(字省三)是清末的一位洋務人才,曾辦過鐵路、煤礦,主管過洋務局、農工商礦局等。一九二五年五卅慘案後,他響應張壽鏞的倡議,捐出自己滬西法華鄉的地產六十畝,以建築校舍,創辦了光華大學(即今日延安西路上的東華大學)。那時的中國長期積弱,落後捱打,所以許多有識之士都紛紛以辦學來救亡圖存,興我中華。說起來王豐鎬的捐資辦學義舉,或許還是受到馬相伯先生的影響,因為早在上世紀之初,馬相伯就曾毀家助學,將祖遺家產良田三千畝,上海英、法租界地基八處(時值銀十餘萬兩),全部捐獻給天主
教江南司教收管,作為創辦「中西大學堂」的基金。因為馬相伯當時認為:「個人之建設,勢不能久,故託耶穌會團體,以期長久。」
馬相伯先生出生於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的一八四○年,其父母均信奉天主教,故尚在襁褓時的他,即受了天主教洗禮,成為天主教徒。父親精擅醫術也工書法,母親則自馬相伯的幼
年起,就授其誦讀《聖經》,並開始教他以《聖經》中的宗教倫理來處世為人。五歲時,他也入家鄉的私塾學習四書五經,並臨帖寫字,直至十二歲他離開家鄉丹陽來到上海,進入法國人教會辦的徐匯公學讀書。那時他對各種自然科學尤其是數學特別感興趣,二十三歲時進入耶穌會,在耶穌會的幾年,不僅學習了神學和經院哲學,還學習了中國文學和拉丁文學、天文學等。三十一歲時,他經過耶穌會通考,獲「特優」證書,成為中國第一位神學博士。
今天我們說起馬相伯先生,總念念不忘他當年創辦復旦大學之功。一九○二年馬相伯創辦了震旦學院,就在馬相伯精心打造的震旦學院卓有成效、聲譽鵲起後,法國天主教耶穌會
的一些人漸漸露出覬覦之心,他們陰謀篡奪學校領導權,改變學校性質。為此,馬相伯被迫解散學校,並請好友、時任兩江總督及南洋大臣的周馥支持,撥發一萬兩銀子及吳淞官地七十畝為建新校地址,又在嚴復、薩鎮冰、袁觀瀾等一批學者的幫助下,在一九○五年五月,終於又創辦了復旦公學(一九一七年更名為復旦大學),取名復旦者,既有隱含恢復震旦之情,又是取自我國古代的一首《卿雲歌》:「日月光華,旦復旦兮。」後來張壽鏞、王豐鎬先生創辦光華大學時,也同樣借鑒了此句出典作為校名,兩所大學取名「復旦」、「光華」,均寓含了發憤圖強、復興中華的強烈願望。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