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修訂二版)
異位性皮膚炎完全解析
Faded Glamour by the Sea
素養閱讀10分鐘
Networking Essentials Companion Guide V3: Cisco Certified Support Technician (Ccst) Networking 100-150
潮浪基隆WAVE KEELUNG
中醫拔罐輕圖典(簡體書)
對位法精義 LUN0001
偏方治病輕圖典(簡體書)
小狼,什麼事兒?(平裝)(簡體書)
做個懂得成長的女人-女性31

TOP
1
0
紅利積點抵現金,消費購書更貼心
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修訂二版)
滿額折
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修訂二版)
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修訂二版)
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修訂二版)
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修訂二版)
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修訂二版)
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修訂二版)
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修訂二版)
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修訂二版)
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修訂二版)
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修訂二版)
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修訂二版)
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修訂二版)
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修訂二版)
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修訂二版)
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修訂二版)
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修訂二版)
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修訂二版)
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修訂二版)
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修訂二版)
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修訂二版)
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修訂二版)
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修訂二版)
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修訂二版)
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修訂二版)
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修訂二版)

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修訂二版)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00 元
優惠價
79316
促銷優惠
特殊書展B
庫存 > 10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9 點

電子書同步在下列平台販售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中央研究院副院長黃進興院士

【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全新改版

 

在二十世紀後現代主義的浪潮下

西方傳統史學節節敗退、面貌全非

 與之相應的是逐步興起的後現代史學新論

西方史家如何回應這場後現代主義的挑戰?


★詮釋「後現代主義」與「歷史學」的史學研究集大成者

★中央研究院副院長──黃進興院士後現代史學研究精華

★一部梳理西方史家如何回應後現代主義浪潮的經典之作

 

十九世紀是西方史家的黃金年代,史學網羅各個領域,是各個學科的重要泉源,而以科學史學著稱的蘭克史學,更是當時史學界的核心。然而,當二十世紀的後現代主義來襲時,史學界的形勢驟變,轉而成為眾學科的「附庸」;後現代學者宣稱的「歷史之死」宛如喪鐘般,迴盪於史學界中。 

 

「後現代主義」是何方神聖?歷史學如何受到後現代主義影響?

 

傳統史學的蛻變──後現代主義下西方史家的回應

二十世紀下半葉,發軔於建築、藝術等領域的後現代主義席捲史學界,本以為只是學術史上尋常的新舊交替,後現代主義卻是要全盤否定史學的存在!換句話說,在後現代主義者的眼中,講求史實的西方傳統史學將不復存在,甚至認為「歷史」不過是史家的語言遊戲。面對後現代主義的挑戰,西方史家如何應對?

書中即以西方史家對後現代主義的回應為核心,闡述在「歷史之死」的後現代主義環境下,西方傳統史家如何抵禦後現代主義,並從中吸取理論、化為自用,為歷史學拓展出不一樣的道路。比如被視為後現代史學發源的海頓.懷特(Hayden White),又或是有著「後現代史學祭酒」之名的傅柯(Michel Foucauli)

在西方史家的奮鬥之下,熔後現代主義與歷史學的「後現代史學」問世,它逐漸脫去蘭克史學以來的實證史學,接納虛構的歷史。看似為史學開拓了新領域,卻也令史學陷入真實與虛構的拉扯之中。

因此,本書試圖檢討後現代主義對史學的影響,並梳理西方史家在這場衝擊之下,如何熔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為一體、拓展史學新道路,帶領讀者一探後現代主義與歷史學之間的羈絆與聯繫。

 

中國近代史學──「新史學」的誕生與來自西方史學的危機

除談論西方史家與後現代主義的關聯外,本書亦兼顧中文讀者的閱讀背景,從中參以中國史學議題,並援引西方史家的理論概念,為讀者梳理中國近代史學的轉變。

在清末變局之下,標榜著「經世致用」的中國傳統史學受到極大的打擊,正當眾學者手足無措時,梁啟超以「新史學」為名號開史學改革之先,引入十九世紀西方史學中的「實證主義」,以史料為史學、改革中國治史方式。本以為能繼續地順利承繼西方史學,然西方史學界在十九、二世紀時同樣陷入「歷史主義危機」中,再加上以史料為核心的治史改革,使中國傳統史學從正統學門,逐漸流於單一的「史料學」。在此種情景之下,中國史學該如何發展呢?

作者簡介

黃進興


中央研究院副院長、院士。
研究中國近世思想史、宗教文化史、西方史學理論,著有《歷史主義與歷史理論》、《優入聖域:權力、信仰與正當性》、《聖賢與聖徒》、《從理學到倫理學》、《學人側影》等書,著作有英文、日文、韓文等多語譯文。

修訂二版序

  據出版社告知,拙作擬再版,故要求略加修訂。以下則就本書的際遇,略書數語。拙作繁體字版原刊行於臺北2006年;兩年後,北京三聯書店復發行簡體字版;不意竟獲彼岸前輩學者謬讚,謂拙作「對這些學者的理論及其影響的論述,不是停留在表面,而是直透根底,國內學界總體上無出其右者。」蓋乃不虞之譽。 

或許緣此之故,對岸標竿學誌──《歷史研究》方邀請我撰述〈後現代代主義與中國新史學的碰撞〉(2013)一文。按西方學風瞬息萬變,常令局外人目眩神移。曾幾何時,後現在主義的思潮從風吹草偃之姿,逐漸平息,甚或部分已消融為主流意識,而視為當然爾。拙作的評價則不免毀譽參半。從甫刊行,即受到少數前輩學者的側目,認為後生小子逐風競異,殊不可取。另方面,我之前的導師陶晉生院士,則勉勵有加,鼓勵我寫成英文,因為我的表達方式,概念性太鮮明,並不太適合中文歷史學界閱讀。但是由於精力有限,我並沒有進行這項工作。

取而代之,則是2015年應臺灣師範大學,及2016年北京大學之邀,發表了〈歷史的轉向:二十世紀晚期人文科學歷史意識的再興〉,上述兩篇論文最後均收入近作《歷史的轉向:現代史學的破與立》(香港中文大學2021、臺北允晨公司2022)之中。有興趣的讀者容可取閱,其中的變化則不再贅述。

總之,鑑於數十年學風的變遷,個人有項心得與觀察,可與讀者分享。縱使探討固有的史學,取資異文化作為參照系,往往令人一新耳目,啟發良多。 

回溯我的史學涉獵始自《歷史主義與歷史理論》(1992),終迄《歷史的轉向》(2021),加上本書(2006),恰構成個人史學探討的三部曲,投入時間綿延逾四十年,經歷了不同史學浪潮的起伏。於今回顧,不失為極具樂趣的智識之旅,敝帚自珍,但願與本國史學工作者共勉之。又拙作再版訂正,承蒙林易澄博士協助以及陳盈靜女士的訂正,謹此一併致謝。

黃進興謹誌於南港中央研究院 

2022111  

目次

修訂二版序
前言:往事不可追憶
第一章 緒論:後現代主義與「歷史之死」 
第二章 反人文主義的史學:傅柯史觀的省察
第三章 「歷史若文學」的再思考:海頓‧懷特與歷史語藝論
第四章 閱讀理論與史學理解
第五章 「文本」與「真實」的概念:試論德希達對傳統史學的衝擊
第六章 敘事式歷史哲學的興起
第七章 後現代史學的報告(代結論)
附錄 中國近代史學的雙重危機:試論「新史學」的誕生及其所面臨的困境

Preface to the Second Edition
Preface
1.Postmodernism and “the Death of History”
2.The Historiography of Anti-Humanism
3.“History as Literature” Reconsidered
4.Reading Theory and Historical Understanding
5.Text and Truth
6.The Rise of Narrative Philosophy of History 
7.A Report on Postmodern Historiography (in lieu of conclusion)
Appendix: The Dual Crises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iography: Remarks on the Birth of the “New History” and Its Predicament

書摘/試閱

「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 係世紀末西方文化的一個殊相。它包羅萬千,且無雅俗之分;在學術上,更跨越各個領域,是故要賦予一個簡單的定義,並非易事。

按「後現代主義」較早見諸文學與建築評論。惟觀之後續的發展,卻非該領域可以矩矱。基本上,「後現代主義」為衍發性的概念(evolvingconcept)。時序上,發軔於上一世紀50 年代的建築、藝術與文學的評論,1960 年代則在思想與哲學園地發榮滋長,1970 年代以降,便席捲社會科學;而作為一門古老的學問,史學則殿其後,方受波及。

正由於各個學科的開展,前後不一,「後現代主義」的意涵遂無時無地在遞變,以致甚難捉摸。即使就較早的發祥地而言,建築與文學的步調並不齊一,甚至有南轅北轍的現象。例如:建築係由形式轉向裝飾與敘事,但文學卻趨向純粹的形式主義。之所以有如此的歧異,追根究柢在於各個領域所認定的「現代主義」(modernism),頗有出入,導致繼起者「後現代主義」竟有不同的面貌。

本來學術史裡頭,典範更迭、新舊交替原非新鮮事,而「江山代有才人出」更是司空見慣。惟「後現代主義」的出現,卻迥異於先例。它志不在修正或取代前身,而是要全盤否定該學門存在的根由。這些後現代小子競相宣布:「藝術之死」、「文學之死」、「哲學之死」,史學雖一時負嵎頑抗,終究難逃噩運。舉其例:傅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 1969 年刊行了《知識考古學》(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該時的書評者立謂「敲響了歷史的喪鐘。」似乎唯恐天下不亂。而後現代主義者動輒招致「歷史殺手」的惡名,恆是實情。

其實,已逝的過去(the past) 何嘗有死生可言,這些後現代主義者主要意謂傳統意義下的史學業已不存;他們堅稱逝者如斯,歷史的符碼無復負載真實的過去, 史學道破了只是擬像(simulacra) 或語言遊戲罷了。遵此,史家所使用的語言取代了歷史的事實,驟成史學首要考察的課題。若此「語言的轉向」(the linguistic turn),不禁令人掛心作為學術訓練的實證史學是否氣數已盡?

史家對後現代理論的反應, 最典型莫若艾爾頓(G. R. Elton, 1921-1994)。他堅守「史料至上」的觀點,而對時下的理論(尤其後現代理論)加以冷嘲熱諷,至謂馬克思主義(Marxism) 與解構論(deconstruction) 的結合彷彿「伏特加(vodka) 摻入迷幻藥(LSD)」,一發不可收拾。他並把傅柯、德希達(Jacques Derrida, 1930-2004) 等人歸類為「理論販子」(theory­mongers),對懷特(Hayden White, 1928-2018) 亦不假辭色。艾氏原以維護正統史學自居,他之所以義憤填膺是可理解的。他且堅信後現代理論宛如時尚,可預言的:若非倏忽隨風飄逝,即被另個極端的流行所取代;但史家必須學有所本(史料批評),切不可捨本逐末,為之目眩神搖。

義籍微觀史家(microhistorian) 京士堡(Carlo Ginzburg, 1939- ) 尤力挺實證史學,直斥德希達的學說為「廉價的虛無主義」(cheap nihilism);他認為任何形式的懷疑論只會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甚不值史家一顧。老牌史家史東(Lawrence Stone, 1919-1999) 亦呼籲史家應並肩作戰,對抗日益囂張的「理性逆流」。但他們的奔走,並未能抵擋後現代主義的侵襲;反而因為聚光效應,後現代史學有愈演愈烈之勢。這由後現代的用辭充斥了坊間的史學論文可見一斑;舉其例:「文本」(text,巴特)取代了「作品」(work),「論述」(話語)(discourse,傅柯)取代了「解釋」(explanation),「空間」(space) 或「場景」(occasion) 取代了「時間」(time),「間斷性」(discontinuity) 取代了「連續性」(continuity),「解構」(deconstruction,德希達)取代了「結構」(structure),「修辭」(rhetoric,懷特)取代了「論證」(argument),「書寫」(writing,德希達)取代了「闡釋」(interpretation),諸如此類,不勝枚舉。最後竟連原處邊陲地帶的中國史、臺灣史皆受波及。

總之,激情的吶喊,並無法取代理性的思維。史家若不想隨波逐流,亦不想坐困愁城,猶得冷靜面對後現代主義嚴峻的挑戰,方不致進退失據,籌措無方。以下則嘗試選取若干與史學相關的後現代主義者,擬先略加疏解,再評估其優劣得失,期得正視後現代主義,並稍作回應。

循此,下文擬先檢討傅柯。傅氏兼有理論與實踐的長材,素被目為後現代史學的標竿人物,其影響居高不下。其次,則擬欲討論懷特。懷氏的歷史語藝學(poetics),為「歷史若文學」扳回一城,不但改變了傳統史著的評估標準,尚且道出寫作風格,方是史學優劣的喫緊處。該章純由「史學」的角度,以評介懷特的功過得失。另方面,第六章則改從「歷史哲學」的觀點,重新勾勒懷特如何催生「敘事式歷史哲學」(narrative philosophy ofhistory),以解消傳統「分析式歷史哲學」(analytical philosophy of history)的命題,並成為新時代歷史哲學的表率。此外,巴特(Roland Barthes, 1915-1980) 的「作者之死」,則拋出迥異於往昔的資料或史實的閱讀角度,令人為之側目。無獨有偶地,德希達的「解構」及「書寫」概念,進而摧毀了「史源中心觀點」,試圖建立嶄新的歷史進路。

本書末章則對後現代史學做一個提綱挈領的報告,希冀上述的反思可涵蓋後現代史學的動向,並掌握其精神。最終的附錄部分,則是供出個人關懷後現代史學的底蘊,但願所謂的「雙重危機」並非無的放矢,故作聳人聽聞之辭。末了, 必須稍作說明, 本書的篇章每取蘭克史學(Rankeanhistoriography) 破題,著眼點即是:蘭克(Leopold von Ranke, 1795-1886) 素被目為現代史學的奠基者,其所招致的影響至被媲美為史學上的「哥白尼革命」(Copernican revolution) 。自蘭克以下,近代史學雖幾經翻轉,惟直迄二十世紀中葉, 力倡觀念史學的柯林烏(R. G. Collingwood, 1889-1943) 猶懼其「陰魂未散」,不敢掉以輕心。而後現代史學亦常援蘭克史學為對照面,職是之故,必須預作交代,方能求本探源,彈無虛擲。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316
庫存 > 10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