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社會心理學(群眾與應用):從愛情理論到侵犯行為,再從旁觀者效應到偏見歧視,一本書呈現當代社會心理學的面貌
滿額折

社會心理學(群眾與應用):從愛情理論到侵犯行為,再從旁觀者效應到偏見歧視,一本書呈現當代社會心理學的面貌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80 元
優惠價
79379
庫存:2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1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為什麼明明聽到求助聲,卻猶豫要不要行動?
◎為什麼災難中有人逃離,有人做出犧牲行為?
◎不公待遇法律能制裁,內心偏見要如何管制?
◎從心理的角度看,人們到底為什麼要服從呢?

「幾乎有多少位社會心理學家,就有多少種關於社會心理學的定義。」──Elliot Aronson

▎人類是「社會性動物」
什麼是愛的本質和來源?
為什麼有些人不會處理人際關係?
良好的交流就能產生良好的關係嗎?
如何知道自己是否處在良好關係之中?

➔人類的終極幸福和絕望都取決於人際關係
【佛洛伊德理論】人格發展中親子關係的作用。
【發展心理學】人格是如何被一個人的依戀經歷形塑的。
【認知心理學】嬰兒先天的認知能力促進了關係的形成。
【社會心理學】人是如何影響他人,又是如何被他人影響的。
【健康心理學】無論要對生理或心理健康進行介入,都要考慮人際關係。
【五因素人格模型】其中的「外向性」和「親和性」明顯與人際關係有關。

▎分手的4種策略──別從過程入手,我們聚焦具體戰術!
◎直接和他人導向
【關係現狀交談】很高興我們能好好談談,我們不適合,應該分手。
【協商式告別】我們應該很難有未來,這不是誰的錯,我們分手吧!
◎直接和自我導向
【單刀直入】我不在乎你想要什麼,我們之間結束了,少廢話。
【歸因衝突】全都是你的錯!呸!誰叫你跟每個人都這麼曖昧!
◎間接和自我導向
【以退為進】我這一個月會很忙,你做自己的事吧,不要管我了。
【知難而退】也許我公開羞辱我的伴侶,他就會懂了並離開我!
◎間接和他人導向
【偽君子式】我們不是老死不相往來,相信你永遠是我的朋友!
【輕描淡寫】雖然沒有特別說什麼,但我可以我們肯定結束了。

▎旁觀者效應
【責任分散】心理依賴導致見危不助
如果現場有兩位旁觀者,那麼每人承擔50%的責任。如果現場有100位旁觀者,那麼每人僅承擔1%的責任。在場人數越多,每個人的責任就越少。
【多數的忽略】漠不關心形成抑制作用
當緊急情況發生後,有其他人在場並且都鎮定自若做著各自的事情,就會造成沒有什麼緊急事件發生的知覺,個體也會跟隨他人鎮靜下來而不予理睬。
【角色期望】期待更合適的角色站出來
皮亞利文的實驗也證明了這一點。他們請一個人來扮作病人,在地鐵上假裝因突然發病而倒在地上。另外安排一個人打扮成醫生模樣,事先待在跌倒者附近。在這種情況下,其他乘客因為看到有旁觀者在場,便很少提供幫助。
【社會抑制作用】相互觀望造成集體冷漠
有其他人在場時,個人會因為他人的評價和注視而感到不安。因此,出於評價恐懼,大家都不想成為一個示範者,而在等待著一個示範者出來,然後以此決定自己的行為。
【社會影響的結果】模仿他人行為的傾向
當在場的其他人無行動時,個人往往會遵從大家一致的表現,採取一種「不介入」的態度,這是由於周圍環境或者團體的壓力所產生的一種符合團體壓力而改變自己態度與行為的從眾社會心理現象。


本書特色:本書深入探討人際關係、侵犯行為、親社會行為、群體行為、社會影響、偏見與歧視等主題。全書內容豐富,涵蓋了多個領域的概念、理論、實證研究和影響因素等重要內容,是一本涵蓋廣泛、具有深度的專業書籍,旨在幫助讀者深入了解社會心理學的相關議題並進行思考與討論。

作者簡介

鍾毅平,教授,畢業於心理系,認知心理學博士。著有《認知心理學高級教程》、《社會行為研究》以及學術論文《社會認知中印象形成的系列實驗研究》。

楊碧漪,畢業於社會心理學系,副教授、社會心理學碩士研究生指導教授。主要研究社會心理學、消費與廣告心理學,曾主編《青春心育――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譚千保,畢業於基礎心理學系,獲博士學位,現任教育學院副院長。主要從事兒童心理及其發展、社會認知研究。曾發表論文50餘篇,出版專著(含合著)4部。主要教授課程:發展心理學、心理發展與教育、社會心理學。

目次

第七章 人際關係
第一節 人際關係概述
第二節 人際吸引
第三節 愛情
第八章 侵犯行為
第一節 侵犯行為概述
第二節 侵犯行為的理論
第三節 侵犯行為的影響因素
第四節 侵犯行為的控制
第九章 親社會行為
第一節 親社會行為概述
第二節 親社會行為的理論解釋
第三節 緊急情況下的助人行為
第四節 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因素
第五節 增強助人行為的方法
第十章 群體行為
第一節 群體概述
第二節 群體對個體行為的影響
第三節 群體決策
第四節 社會困境:合作與衝突
第十一章 社會影響
第一節 社會影響概述
第二節 從眾
第三節 眾從
第四節 依從
第五節 服從
第十二章 偏見與歧視
第一節 偏見和歧視的定義
第二節 偏見與歧視的原因
第三節 偏見與歧視的主要表現
第四節 偏見與歧視的消除
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第一節 社會影響概述
一、社會影響的定義
社會影響的概念有廣義與狹義的區別,從最廣的角度來看,奧爾波特(G .W. Allport)認為,社會心理學是了解和解釋個人的思想、情感、行為怎樣受到他人存在的影響,包括實際存在、想像中的存在或隱含的存在的影響(1954年)。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阿隆森(Elliot Aronson)直接、簡單的認為社會心理學就是一門研究社會影響的科學。同樣,美國的鮑邁斯特(Roy F. Baumeister)和布希曼(Brad J. Bushman)也認為社會心理學是「一門對人們如何影響他人以及怎樣受他人影響進行科學研究的學科」。因為社會影響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從某種意義上來看,人的社會心理與行為就是社會影響的結果。比如,我們的自我呈現,有時我們會逢迎他人,有時卻又在他人面前自我抬高,這無疑受到了當前的這個人對我們的影響;在群體心理現象裡的社會促進與社會抑制,即我們的行為效率有時高、有時低,也是受到了他人、群體的影響;尤為明顯的是態度裡面的說服,更是要影響他人。但是,我們永遠不會是社會影響的成品,我們會終身受制於社會影響。
社會影響的研究與整個社會心理學研究的區別是什麼,並沒有一個直接的答案。在這裡我們把社會影響列為一章,指的是狹義上的定義,具體而言,社會影響(social influence)是指一個人或一個群體運用社會力量(social power)來改變他人的行為。將社會影響定義為是改變他人的行為,是為了將其與說服區別開來,說服指的是透過勸導改變他人的態度,並沒有牽涉到他人行為的改變。社會力量是人(包括群體)影響他人行為和信仰的一種能力,這主要表現在有時一個人的行為要與其他人的態度、信念和行為保持一致,這是從眾,從眾主要牽涉到個體屈從於多數人觀點。但是,有時候個體不僅不受多數人的影響,反而對多數人產生了影響,這就是眾從。人們經常需要向別人提出一些請求,如何才能使別人更好的滿足自己的請求,這就要靠依從的技術。我們是生活在群體、社會中的,而任何群體都有其層次結構,每個人在群體中的地位是不一樣的,「官大一級壓死人」,上級命令下級,下級通常會聽從,這就關於服從。從眾、眾從、依從與服從是社會力量的產物,也是本章要介紹的社會影響的主要類型。在這個過程中,社會力量是社會影響的潛在因素,而社會影響則是達成了的實際效果,是人由於他人的存在或行動在信念、態度、行為、情緒等方面產生的變化。有影響源的個人或群體是影響者,試圖影響或實際上成功影響了的對象則是目標靶。在這個過程中,影響者擁有社會力量去影響目標靶,社會力量就是影響者使用的各種方式。

二、「自動化」的社會影響
(一)社會影響是一個連續體
根據他人或群體對人們形成壓力大小的程度,人們被真正勸導的情況是不一樣的,即社會影響的大小會有所不同。例如,我們有時可能公開表示贊同他人的態度,答應別人的請求,與別人的行為保持一致,但私底下卻不以為然。還有些時候,我們面對這些壓力無動於衷,甚至盡力抗爭。而在另外一些場合,他人的觀念或行為卻深深的影響了我們的內在想法,這時,我們緊緊的與他人保持一致。整體來看,社會影響是一個連續體。
(二)社會影響是無意識、自動進行的
早在兩千多年前,亞里斯多德就提出了「人是社會性動物」的論斷。群體、社會對人是極其重要的,這一點是人的許多心理與行為的基礎。人很容易受到來自他人微妙的、習慣性的影響。比如,看見別人打哈欠,我們就會無意識跟著打哈欠;聽到別人笑,我們也跟著大笑;看見別人痛苦,我們的表情也很痛苦等等。這樣的模仿在許多動物族群,如鴿子、猴子、倉鼠和魚裡都有。
英國聖安德魯斯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報告說,他們在南非對野生綠猴進行試驗,給每群猴子兩盤分別染成粉紅色和藍色的玉米粒。其中一群猴子的粉紅色玉米粒用苦味蘆薈汁浸泡過,而另一群猴子的藍色玉米粒被浸泡過。兩群猴子都很快學會迴避苦味的那一盤玉米粒。
等到有27隻小猴出生並且長大到能吃固體食物時,研究人員做了改變:仍然是不同顏色的兩盤玉米粒,但味道都正常。接下來2個月裡,成年猴子和小猴都對本群體原本愛吃的那種顏色的玉米粒表現出強烈偏好,雖然現在兩盤玉米吃起來都一樣。實際上,有26隻小猴只吃自己母親所吃的那一種玉米。
該小組的研究發現座頭鯨能夠像人類一樣學習交流捕獵經驗。當座頭鯨遭受食物危機之後,一種最新捕獵技巧快速傳播至英國和美國海域40%的座頭鯨群體。當座頭鯨最喜愛的食物青魚大量減少時,牠們不得不尋求新的獵物。之前座頭鯨會在水下吹泡泡,驚擾青魚並使牠們聚集在一起,座頭鯨利用「泡泡技巧」能夠在一個位置很容易的捕食到大量魚類。但在1980年代,科學家發現一條座頭鯨懂得一種全新的捕食策略,牠多次用尾鰭拍打水面,之後潛入水中吹泡泡,結合之前的捕食方法。2007年,科學家發現這種「尾鰭打水面」捕食方法出現在美國緬因州海域,科學家認為牠們開始捕食一種特殊的獵物──玉筋魚。座頭鯨主要在斯特勒威根海域使用這種捕食策略,魚類在這裡產卵,並且數量非常充足。英國聖安德魯斯大學研究員說:「我們的研究顯示座頭鯨群體中具有至關重要的『文化傳播』,牠們不僅彼此間學習歌唱,還能有效的適應生態變化並學習新的捕食技巧。」在美國麻薩諸塞州海灣保護區內,人們長期觀察座頭鯨的行為,獲得7萬多筆觀察紀錄。科學研究小組在分析這些資料後發現,在27年裡,用尾鰭拍打水面的技巧擴散到了當地37%的鯨當中。採用新技巧的座頭鯨,絕大多數看起來是從其他鯨那裡學習到了技巧。

三、社會影響的基礎
在社會互動過程中,人們會想方設法的去影響他人,以達成自己的意願,因為他人那裡有我們需要的東西,具體來說,我們要從他人那裡獲取我們想要的感情、金錢、機會、工作乃至公平正義。同樣,我們這裡也有別人想要的東西,別人也會試圖來影響我們。無論是誰,影響能否成功取決於人們使用的社會力量,社會心理學家對此關注、研究已久,認為社會力量的主要類型有:
資訊力(informational power):基於資訊內容本身的影響力。即目標靶在某個方面對問題認識不清,影響者只要對目標靶把相應的道理講清楚,就能夠產生有效的社會影響,對影響者來說,就是以理服人。
專家意見力(expert power):基於專門知識和能力的影響力。在目標靶看來,影響者是專家,在某個專門領域有著比自己豐富得多的知識經驗,而對影響者產生了信任。目標靶在受專家影響的過程中,可能並沒有對專家的意見進行仔細的辨識,只是相信專家這個人,而使得專家形成了有效的社會影響。
參照影響力(referent power):基於對他人或者群體的認同,希望與他人或群體相似的影響力。目標靶由於喜歡他人或對他人很尊敬,心甘情願的願意受他人影響。或者對某個群體非常認同,極力的想成為其中一員而對群體言聽計從。
強迫力(coercive power):基於施加懲罰或者以施加威脅之上的影響力。目標靶受到了影響者對自己懲罰的威脅,為了避免懲罰自己做出了某種改變。
獎賞力(reward power):基於提供或許諾正性結果之上的影響力。影響者為了讓目標靶有所改變,答應給予目標靶想要的獎賞,目標靶為了獲得獎賞而發生了相應的變化。
正當性權力(legitimate power):基於普遍的社會規範而對人們形成的期望的影響力。包括:第一,社會地位的規範。如果影響者是上級,目標靶是下級,則上級可以命令下級,下級要服從上級。第二,互惠的規範。即「來而不往非禮也」,如果他人這次幫助了你,你下次有機會就要幫助別人。影響者先為你做一件事,是試圖讓你為他(她)做某事。第三,公平的規範。即「付出就有回報」的信念,你努力工作了,就該得到相應的報酬。第四,社會責任感的規範。即別人無助時,人們有義務幫助那些依靠你的人。
在上述社會力量中,專家意見力和參照影響力的效用較好,而強迫力和正當性權力中的社會地位的效用較差。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379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