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12/26年度盤點作業,門市店休一天,網路書店將暫停出貨,12/27將恢復正常營業,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藝術超乎想像的力量
滿額折
藝術超乎想像的力量
藝術超乎想像的力量
藝術超乎想像的力量
藝術超乎想像的力量
藝術超乎想像的力量
藝術超乎想像的力量
藝術超乎想像的力量
藝術超乎想像的力量
藝術超乎想像的力量
藝術超乎想像的力量
藝術超乎想像的力量
藝術超乎想像的力量
藝術超乎想像的力量
藝術超乎想像的力量
藝術超乎想像的力量
藝術超乎想像的力量
藝術超乎想像的力量
藝術超乎想像的力量
藝術超乎想像的力量
藝術超乎想像的力量
藝術超乎想像的力量
藝術超乎想像的力量
藝術超乎想像的力量
藝術超乎想像的力量
藝術超乎想像的力量

藝術超乎想像的力量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40 元
優惠價
79347
促銷優惠
聖誕歡樂頌
庫存:2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特色】
★紐約時報暢銷書、彭博年度最佳書籍!
作家/謝哲青、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終身講座教授/謝仁俊、
精神科醫師、專欄作家/沈政男、
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GENE思書齋齋主/黃貞祥、
《恆毅力》作者/安琪拉.達克沃斯、
《紐約時報》得獎記者/查爾斯.杜希格、
創意行銷大師/賽斯.高汀、
《在大腦外思考》作者/安妮.墨菲.保羅、
國際知名設計師/英格莉.費特.李、
《失去山林的孩子》作者/理查.洛夫
——國內外名家讚譽連連!

★參觀博物館,可以解決孤獨、癡呆和許多其他身心健康問題?
每個月只需享受一次藝術體驗就可以延長壽命十年?
音叉產生的振動聲波可以消除壓力,虛擬實境遊戲可以提供意想不到的治療效果?
藝術不是有錢有閒人的娛樂或享受,而是真正能為我們帶來身心靈健康的非凡力量!

【內容簡介】
藝術不僅為人帶來精神層面的影響,而是明確地在大腦內造成生理改變!
帶你暢遊藝術如何真實改變我們身體與心靈,創造愉悅與奇蹟!

你曾經聆聽一段動人音樂時感動萬分?
看到布滿星星的夜空時感到讚嘆不已?
或是在作畫時,內心無比平靜?
我們無時無刻不接觸藝術,卻很少停下腳步思考這些感受從何而來。
每天短短二十分鐘的微美感體驗,就能產生意想不到的療癒效果……

許多人認為藝術是一種娛樂或是奢侈行為,但這本書徹底推翻了藝術無用論,證實繪畫、舞蹈到寫作等各種活動,藝術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藝術為人帶來的影響,不僅僅是精神層面的,而是明確地在大腦內造成生理改變!
本書援引許多突破性的研究和跨領域的見解,以及藝術改善個人身心建康的精采故事,既是發現之旅,也是新美學科學的權威指南。
無論參與哪一種形式的藝術甚或是創作,都可以觸發神經化學物質、釋放荷爾蒙和腦內啡,從而解放情緒,一旦了解這個過程,就可以巨幅改善我們的心理健康、社群關係並提升自我。


★各界讚譽連連!
■「這本書讓我大吃一驚! 這是一本具權威而實用的神經藝術指南——如果你以前沒有聽說過這個術語,那麼你更有理由與這兩位才華橫溢的作者一起暢遊有關藝術如何改變大腦和身體的最新科學。」
——安琪拉.達克沃斯/《恆毅力》作者

■「你的藝術之腦將改變你對周圍和內心創意世界的看法。」
——查爾斯.杜希格/《紐約時報》得獎記者

■「這是一本關於人性、快樂和創造力背後的科學的開創性書籍。藝術,是用來形容讓我們變得更好的魔法詞語。」
——賽斯.高汀/創意行銷大師

■「對於那些被一幅畫迷住了,或者被一首音樂感動得落淚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了一趟引人入勝的旅程,讓我們了解當我們遇到藝術的變革力量時,大腦中會發生什麼事。」
——安妮.墨菲.保羅/《在大腦外思考》作者

■「藝術常常被認為是『可有可無』,但這本書表明,藝術對於美好生活來說是絕對必要的,每個人都應該讀這本書。在其中,你將學習如何恢復創造力、治癒身體、舒緩心靈,並改變你周遭的環境。」
——英格莉.費特.李 /國際知名設計師

■「這本書可以幫助我們塑造出更豐富的生活和更新的世界。這是對藝術、自然世界和我們的神經健康不可分割性的最佳描述。」
——理查.洛夫 /《失去山林的孩子》作者

★Amazon讀者好評不斷!
■「延長我們的壽命不是最終目標,改善生活品質的同時延長我們的壽命才是。這是一本很棒的讀物。」

■「本書舉出了一系列豐富多樣的例子,涵蓋了從研究某些顏色、聲音和動作如何改變腦波模式到神經美學如何為醫學、建築和教育實踐提供資訊的方式,應有盡有。引人入勝、內容豐富且鼓舞人心,極力推薦!」

■「這本書充滿了令人驚嘆的資源,既提供大量資訊又能激發靈感。甚至因為閱讀了這本書,我改善了生活以及與丈夫的關係。」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蘇珊.麥格薩曼Susan Magsamen
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應用神經美學中心的「國際藝術及心靈實驗室」的創辦人兼執行長,同時也是神經病學助理教授。
她曾在私營和公共部門工作,以藝術和文化的方式,解決健康、兒童發展、勞動力創新、社會公平等不同領域的問題。

艾薇.羅斯Ivy Ross
Google 硬體產品部的設計副總裁,同時也是一位著名藝術家,曾獲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獎學金,其創新的金屬珠寶作品被十二間國家博物館永久收藏。她相信藝術與科學的結合可以創造奇蹟,並將偉大的想法變為現實。
曾在《財富》雜誌舉辦的「最具影響力女性高峰會」上擔任講者,並被《彭博商業周刊》選為「領導力新面孔」之一;《快公司》雜誌二〇一九年一百名最具創意商界人士名單中排名第九。

【譯者簡介】

魯宓
德州大學美術碩士,近年譯有《人生賽局》《你不需要治療,只需說出口》《守密》《沒有不好的你》。

前言 人性的語言

藝術才是真正的全球語言……訴說著我們對於探索、療癒與轉變的需要。提升我們平凡的生活,讓我們想像出無限的可能。 ——李察.坎姆勒(Richard Kamler),藝術家與社運人士

你知道藝術的昇華力量。你曾經沉浸於一段音樂、一幅畫作、一部電影或戲劇之中,而且感覺內心有了轉變。你讀過一本讓你非常感動的書,必須介紹給你的朋友;你聽到一首動人的歌,一聽再聽,記住了每一個字。藝術帶來了歡樂、啟發、健康、了悟,甚至救贖。這些經驗也許難以解釋,但你很清楚其真實性。
但現在有了科學證據:藝術對我們的生存至為重要。
我們知道藝術以其無數形式療癒生理與心靈。我們找到了證據,知道藝術如何強化生活與建立群體,也知道美感經驗如何時時刻刻影響我們基本的生理。
科技的進展讓我們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研究人類生理,越來越多不同領域的研究者探索藝術與美感如何影響我們,開創了新領域來大幅改變我們對藝術力量的了解與解讀,名為「神經美學」(Neuroaesthetics),或更廣義的「神經藝術」(Neuroarts)。
簡言之,藝術與美感改變了我們,所以能夠轉變我們的生活。
這本書適合所有人——不論是對藝術或美學沒有太多經驗,或其中的常客,目標是與你分享神經藝術的基礎,希望能豐富與啟發你與你的家人、你的同事、你的群體。
我們很多人會認為藝術只是一種消遣或逃避,抑或是某種的奢華,但本書將讓你看到藝術遠遠不僅如此。它可以用來徹底改變你的日常生活;可以協助處理嚴重的生理與心理健康問題,且效果驚人;還可以幫助你學習與成長。
在紐約上州的一個家庭,一位有嚴重阿茲海默症的男人聽到了來自於他以前的歌曲播放清單之後,五年以來,首次認出了兒子;芬蘭一位年輕的母親對剛出生的嬰兒唱歌,幫助她從產後憂鬱症中復原的速度比吃抗憂鬱藥更快;維吉尼亞州的急救人員以繪畫來舒緩工作上的創痛;軍人以繪製面具來治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以色列一家癌症醫院在設計時,考慮了感官經驗來幫助病患能更快康復。
世界各地的醫療保健工作者開出的處方包括了參觀博物館;數位設計者與認知神經科學家合作尋找注意力失調與強化腦部健康的新療法,並使用虛擬實境程式來減輕疼痛。研究顯示,感官豐富的環境可以幫助我們學習得更快,許多學校、職場與公共場所也因此重新構思與設計。
這些全都是因為神經美學的進步。
如二十世紀末正式成立的神經科學促進了人們對腦部的了解,神經藝術的領域在藝術對於腦部影響上建立了重要的證據,還有更多有待發現。對於人類生物學的發現將有助於藝術性的個人治療與健康課程,並成為主流醫療保健與公共衛生的一部分,醫療人員與保險公司將看到越來越多關於藝術真的能夠幫助我們療癒與成長的證據。
單純、迅速、簡單的「藝術行為」可以強化你的生活。我們已經可以看到小型的美感行為,如人們用特定的氣味來減輕反胃、調節光源來平衡能量、用特定的音調來降低焦慮。如同利用運動來降低膽固醇、增加腦部的血清素,二十分鐘的塗鴉或哼歌可以對生理與心理狀態提供立即的幫助。事實上,許多研究顯示,藝術與美感對於健康的快速生理效益,讓我們考慮把本書名為「二十分鐘玩藝術」。
我們覺得本書是一個萬花筒,每一則故事與資訊形成了多采與美麗的圖案。只要稍微轉動萬花筒,繽紛的觀感就會改變,展現前所未見的無限可能。
不是以某種理想主義或理智的方式,而是真實、穩固、有效的方式。
本書將讓你看到怎麼做。

目次

前言 人性的語言
評估你的美感心態指數

第一章 神經藝術的四大核心
腦內世界
神經藝術核心概念之一:神經可塑性
神經藝術核心概念之二:豐富的環境
神經藝術核心概念之三:美感三交集
神經藝術核心概念之四:預設模式網路
關注身體對環境的感受

第二章 培養心理健康
聲音頻率:自然的壓力消除
軟化焦慮的堅硬邊緣
看見與相信
自然、滋養的景觀設計
言語的重要
日常藝術處方

第三章 恢復心理健康
身體會記住你曾有傷
打開封存的艱困時刻
三幅畫療法
隱藏的傷口
種族的心理創傷
心與腦的療癒劇場
協助孩童發展神經迴路
療癒心智與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
羞愧與恥辱的殺傷力

第四章 療癒身體
有藝術處方可用
藝術幫助我們避免疾病與改善健康
活得更好的藝術
復原與修補
舞蹈醫療
音樂創作與回憶
觀看與聆聽的療法
在死亡中關注生命
降低疼痛、改善心情

第五章 擴大學習
藝術優勢:童年階段
藝術與可塑性
建立執行功能
善用多巴胺
玩耍於藝術的學習
支持神經多樣性的腦
透過造物來學習
從工作中學習

第六章 充實生活
培養好奇心與歡迎驚奇
讓自己走上讚嘆之道
讓自己置身於豐富環境
重新連接你的創意
創造儀式來重寫你的內在腳本
引發新奇感與驚訝
用藝術來充實生活

第七章 創造群體
藝術是演化
再次連結文化
孤獨與連結
與我們的社會化頭腦同步行動

結語 藝術的強大轉化力量
感官擴展與探索
新感官中樞:進入混合實境
個人化與代言人的興起
建立永續的領域
你的美感生活

書摘/試閱

第二章 培養心理健康

我想我們所追尋的是一種活著的經驗,讓我們在純粹物質層面的生命經驗中,可以與自己最內在的存在與現實產生共鳴,真正感受到活著的喜悅。 ——約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作家與教授
我們有位朋友是一名成功的律師,她在辦公室裡放了幾本著色書,在頭腦需要休息時使用;大學的諮商老師建議壓力過大的學生去上陶藝課來減輕焦慮。對蘇珊而言,編織、園藝與拼貼讓她保持穩定並與自己的感受保持連絡;艾薇會隨時在皮包裡放一把音叉,因為C與G音的共鳴可以舒緩壓力時刻。 我們所有人都在生活中有難以應付的時刻,焦慮與疲憊襲擊我們。減輕壓力如飲食和睡眠一樣重要。在這些時刻,藝術與美感有很大的用處,只要你知道如何使用。藝術活動可以改變生理與情緒狀態,增進心理健康。 當藝術成為日常的練習,就像補充營養、運動鍛鍊、重視睡眠,你將釋放一項與生俱來的工具,可以用來幫助你處理內心的高低起伏。最好的消息是,你不需要是一名偉大的藝術家,或需要很優秀才可以體驗到益處。在一項研究中,卓賽爾大學創意藝術治療教授吉麗嘉.凱莫(Girija Kaimal)發現,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不論是什麼程度,只要進行四十五分鐘的藝術創作,就可以減少壓力荷爾蒙皮質醇。藝術創作在心理上有鎮定效果,吉麗嘉解釋,「在進行研究時,有一位藝術治療師在場,提供幫助以進行真實的自我表達。沒有批評或期待,而是鼓勵參與者專注於過程,使他們感到安心,以減輕壓力與焦慮。」她提醒我們,任何人都可以在家用簡單的材料嘗試,只要創作時不要帶著價值判斷。 藝術為個人以及集體情緒狂熱提供許多有效的療法,以及提供更有效的自我情緒管理來改善心理狀態;降低壓力荷爾蒙反應、強化免疫功能、增加心血管反應來改善生理狀態。這才只是開始而已。 過去二十年來,有數千項研究結果顯示藝術的參與,包括創作與觀賞,可以改善我們的心理狀態。例如黛西.范科特(Daisy Fancourt)的研究。她是英國倫敦學院大學的心理學與流行病學研究者,研究藝術對健康的影響,包括二○二○年英國數萬人參與的突破性研究。她與兩位研究夥伴使用複雜的統計方法來計算生活中的各種變數,發現每週參與藝術活動超過一次的人,或每年參與文化活動至少一、兩次的人,對於生活的滿意度超過了那些沒有參與的人,而且在整個社會經濟階層都是如此。接觸藝術的人有較低的心理壓力、較好的心理功能,與越來越好的生活品質。 為何如此? 許多人相信我們是「有感受的思考生物」,但神經解剖學家吉兒.泰勒(Jill Taylor)卻指出,人類其實是「會思考的感受生物」。我們總是充滿各種情緒,對外在或內在刺激會產生複雜的神經化學反應。我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樣的感受:連結、踏實、自在、安詳而且安全;我們努力保持正向、心胸開放,在情緒上能夠處理任何情況。世界衛生組織對心理健康的定義說明了一切:「一種安詳的狀態、個人實現自己的能力、能夠應付生活的日常壓力;工作上有成果,能夠對自己的群體有所貢獻。」 但我們無法一直實現或維持所期望的心理健康品質。這種情況並非少數。全球約十億人為心理問題掙扎。憂鬱症是主要的失調原因,焦慮、孤獨與負面壓力都在上升當中,對於生理健康有極糟糕的影響。一整個世代的青少年與年輕人都經歷著大流行程度的心理失調。 自從這些統計數字出爐之後,心理疾病的增加速度首次超過了生理疾病。這一切有很具體的漣漪效應,包括學校與職場缺席率增加,以及更高的離婚率。一種集體的絕望與越來越多人失去希望也是警訊。所謂「絕望疾病」的增加,包括吸毒與酗酒、酒精性肝病與自殺。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心理狀態有時會讓我們難以為繼。感覺什麼都沒意義,置身於霧中,筋疲力竭。你也許易怒而難過,不想談自己的感受,感覺與其他人失去連結。也或許你能明確指出自己被壓力事件(如友誼受創)壓垮的那一刻,但在其他時刻,你不知道心情為何會轉變,彷彿你的身體與心理被挾持了,體重大起大落,感覺難以承受。有時候,這些感受非常頑固,你似乎無法掙脫。 「我包羅萬象/我乘載了無數個我」詩人惠特曼如此寫道。他沒有在開玩笑,我們的身體演化出廣泛的情緒反應來協助生存。人類究竟有多少種情緒?曾有心理學家推測我們可能有多達三萬四千種情緒。有趣的是,這些情緒會視我們的心理需求而調整。美國心理學家羅伯.普拉奇克(Robert Plutchik)認為我們有八種基本情緒——快樂、悲傷、接納、厭惡、恐懼、憤怒、驚訝、期待——在這當中又有數千種不同的程度。例如憤怒可以從輕微的惱怒到狂怒,中間有許多細微的區分。 我們的照顧者、老師、同事與社會文化通常會教導我們忽略複雜的自我,應該要控制或壓抑情緒,這有點像要胃停止消化食物。情緒會出現,就像心跳一樣必然,就像肺會吸收空氣中的氧;你無法阻止情緒產生,因為那在心理學上是不可能的,也不應該當成目標。 況且,情緒本身不是問題,而是有用的生物通訊,跟著我們演化了無窮久來幫助人類生存。被困在情緒中才是問題,所以目標應該是協助情緒的流動。所謂的心理健全就是即使是面對有困難的情緒,內心仍有能力與資源來度過這些生命的日常起伏。 渴望了解感受與情緒,激發了許多理論與辯論,許多人對此課題有不同的心理學看法。我們對於情緒行為理解的差異,大部分是源自於很難研究人類或動物潛在神經基礎,但腦部造影的新科技進步卻對此貢獻了很大的幫助。 要了解藝術為何是促進心理健康的有效工具,首先要區分情緒與感受。 情緒是你對於環境刺激、內在需求與驅動力的最初反應,感受是你的身體正在經歷的感知:通常情緒與相關的行動最先出現在腦部與身體,然後才是對這些情緒狀態的主觀感知,有時甚至沒有。情緒比意識上對感受的認知更早發生,而這些情緒狀態時常在我們的意識覺察之外。 想像你在商店裡挑選食物,聽到店裡的廣播放了一首兒時的流行歌曲。你忙著查看商品,但體內卻有其他的反應。你的腦瞬間被啟動,不同區域的血液流量增加,愉悅的神經化學物質如多巴胺隨著獎勵系統釋出。你站在水果區前方,突然想到了中學時的好友,你們會一起扯開嗓門唱這首歌。你的嘴角露出微笑,一股溫暖的正面感受籠罩著你。你正在體驗一種與愉悅有關的複雜情緒:懷舊。一首歌,改變了你整個心情。 我們時常沉浸在影響感知與改變心理狀態的經驗中。我們的感官總是用交談的方式建立起對世界獨特的印象與感受。因為藝術的本質是強烈的感官訊息輸入,它觸及多重系統,並有著獨特的能力,可以觸及互相連結的神經迴路,讓我們能處理情緒、命名與表達感受,甚至觸及無意識的心理。 這是非常有價值的,當面對無可避免的情緒糾結與生活起伏時,讓藝術上場來協助我們強化正面的情緒,如愉悅與快樂,能幫助我們迎接整體性的安適感。同時,藝術也可以幫助我們減輕壓力,因為壓力會改變我們對日常內在與外在刺激的感知。
聲音頻率:自然的壓力消除 一九九○年代末,艾薇是美泰兒玩具公司資深副總裁,她負責女孩玩具的設計與產品研發部門。一天,她要一組研究員與同事坐下來觀看幾個五歲大的女童玩洋娃娃。這組人花了數個月時間研發玩具的新玩法,現在是見真章的時刻。女童們的反應可算是冷淡。事實上,她們似乎越玩越失去興趣。艾薇注意到一位同事開始踱步。那位女士顯然開始緊張起來,艾薇可以感覺得到她內心壓力的累積。 艾薇從她的背包裡拿出兩根音叉與一個曲棍球的球盤。在一家玩具公司工作,帶著曲棍球球盤也許不算太奇怪,但同事好奇地看著艾薇把兩根音叉插在厚厚的橡皮圓盤上,發出低沉的共鳴聲。然後艾薇把振動的音叉舉到同事的雙耳旁邊。三十秒之後,那位女士發出長長的、解脫般的嘆息。「哇……謝謝你。」她說,「太奇怪了,我感覺好多了。你做了什麼?」 艾薇使用了一種聲音療法來幫助同事減輕壓力。 壓力不是一種感受或情緒,而是對於情緒的一種心理反應。壓力的起因可能是具體或心理的。可能是真的——一隻老虎!——或想像的—那個黑影看起來很像老虎!壓力是聰明的生理策略,演化來幫助我們度過真實的危險,但也很容易失控。 艾薇的同事對於玩具有可能會失敗有著強烈的情緒反應。想像的情景引發了她的壓力——雖然她覺得很真實,她甚至還不知道這項兒童實驗的結果,但擔心會是負面的。這是壓力的起因,身體也起了反應。 壓力循環的第一階段是警訊。她的身體記錄了恐懼的情緒,認為有危險的事情要發生了。在神經生物學上,這會啟動自主神經系統,透過下視丘、腦垂體與腎上腺,激發身體的戰鬥、逃跑或僵住模式。荷爾蒙如皮質醇與腎上腺素激增,她的心跳加快、血壓上升,血糖也可能會激增來準備使身體採取行動,如逃跑。但她不能跑走,所以她留在房間裡,越來越不自在。這一切都在眨眼之間完成,在她意識到自己產生反應之前。 如果這種壓力反應不迅速解除——把這個經驗帶回家度過週末——她就會進入第二階段,也就是所謂的適應。身體準備長期抗戰,繼續分泌壓力荷爾蒙,這可能會導致失眠、肌肉疼痛、消化不良,甚至過敏或小感冒。她也可能無法專注或開始缺乏耐心、易怒。 第三階段——復原可能很快就會發生,身體能克服壓力起因,回到體內平衡狀態。 身體對於壓力反應的處理相當聰明、熟練。不論是真實或想像的壓力起因,身體可以快速有效地度過壓力循環的三階段。對日常壓力起反應是正常的,但壓力反應若持續升高,對我們的健康就有不良效果。被困在壓力狀態時,身體缺乏資源,你會感到筋疲力竭,在某些情況下會感到憂鬱,也可能發生其他不健康的分心手段如吸菸、喝酒與暴食,這些都是想靠改變腦中化學物質來讓自己的感覺好些:透過尼古丁、酒精與吃巧克力時所分泌的愉悅腦部化學物質,如腦內啡、神經荷爾蒙多巴胺與血清素。以上大多提供了短期的舒緩,但長期下來會有不良的健康影響。 有越來越多人被困在壓力反應中,無法度過循環。美國心理學會發布警訊,「大規模的心理健康危機」影響了所有年齡層,其中最讓人擔憂的是年輕人的狀況。報告顯示,Z世代青少年(十三歲到十七歲)與Z世代成年人(十八歲到二十三歲)在生活中面對極大的不確定性、不穩定的地緣政治、經濟動盪、氣候變遷威脅、全球疫情,還有系統性的暴力、性別認同與種族歧視等問題。因為持續擔憂而產生的高度壓力,許多人表示有慢性壓力與焦慮的症狀。 極端的壓力會導致「過勞」。這是一種心理症狀,對長期的慢性壓力起反應後出現,所以變得筋疲力竭、冷漠疏離,而且憤世嫉俗。通常與工作有關,但也可能發生在生活的其他方面,包括為人父母、照顧他人,甚至是社區服務。對參與醫療保健的數百萬人尤其強烈,包括幫助病患或年長親人。一份二○二○年來自美國退休者協會與國家護理聯盟的報告發現,家庭照料者的心理與生理健康狀況比五年前惡化許多。那是在新冠疫情之前的情況,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顯示,有三億四千九百萬人被歸類於「需要照料」。 聲音是減輕壓力最有效的美感經驗之一,這聽起來讓人驚訝,但當你考慮到聲音對身體的作用,就非常合理。三種元素構成了聲音:發聲物、空氣分子與耳膜。當一個物體產生聲音,空氣分子彼此振動形成了聲波——我們聽到的就是聲波,每秒鐘的振動次數稱為頻率。人類可以聽到的頻率範圍介於二十赫茲到二萬赫茲,也就是說,當你揮手時,你聽不到空氣振動的聲音,那是因為頻率太低了。 你聽到的聲音是源自於耳膜振動時,內耳中的液體也跟著被振動。因此耳塞或遮住耳朵會妨礙你的聽覺,移動的空氣分子無法觸及你的耳膜。 內耳的液體讓細胞纖毛彎曲,然後轉變成神經脈衝送到腦部。這些脈衝透過神經網路穿過腦部,激發強烈的情緒與回憶——立刻改變心情與行為。 聲音振動能夠讓身體恢復體內平衡,脫離戰鬥、逃跑或僵住反應。艾薇用音叉來探觸同事的生理,幫助中斷壓力循環。她的同事就可以恢復較平靜與心胸開放的狀態,看到真正的挑戰:需要調整或重新設計玩具。 艾薇是從約翰.波羅爾(John Beaulieu)那學到這個方法,他是在心理健康上使用聲音療法的先驅。約翰受過心理學與音樂學的訓練,四十多年前治療嚴重心理疾病的病人時,觀察到了聲音的效果。現在他結合了傳統談話療法與聲音來幫助病人。 「有人來找我說想要消除憤怒與壓力,或不想要悲傷,」約翰告訴我們。「我對他們說,你必然擁有所有情感,不可能只要這個,不要那個,你永遠都會有壓力。所有人都有,這只是意味著要適應改變。」情緒就是動態的能量,每一種情緒都有其頻率。心理學把這種頻率稱為「感受基調」。艾薇那天帶去上班的C音與G音音叉,能夠與地球的核心頻率產生共鳴,這是所謂的鬆弛振動。世界各地都會使用這些頻率,因為這兩個音之間的比率或音程能產生一種宇宙性的和諧感。 聲音是處理壓力的極佳工具,可以在潛意識層面運作,不需要特別專注或配合,就可以恢復體內平衡。聲音的頻率立刻觸及意識的認知,實際改變了你身體的振動。 也許剛聽到會難以理解,但不妨這麼想:這個世界以及其中的一切,都在持續地振動。據說尼可拉.特斯拉(Nikola Tesla)向一位朋友解釋,「如果你想尋找宇宙的祕密,要朝能量、頻率與振動去想。」愛因斯坦濃縮成一個基本的物理定律:E=MC2。一切都是能量。 愛因斯坦的公式揭露了一項宇宙現實——世上一切都是能量,你永遠不是靜態的,你持續在改變,回應著穿過你的能量與振動。你在細胞層級上回應著穿過你的共鳴,就像測量心臟電子脈衝的心電圖或顯示腦部能量的腦波圖,你也是可測量的能量。 約翰在病人的療程中使用許多來源的聲音能量——音叉、鼓、手製的弦樂器—但他謹慎地不讓聲音變成音樂。「聲音是振動與頻率,音樂也是,但音樂是有組織或組合而成的聲音,有所區別。」他說明。「音樂也有很強的個人歷史聯想。」(就像先前提到在商店裡的懷舊之情)。 現在全世界都有聲音療法。其中有一種被稱為「振動音效療法(vibroacoustic therapy)」,可以治療生理與心理的疼痛。振動音效療法使用一種低頻正弦波,這是最單純的振動形式,靠著一部有喇叭的設備傳入體內。這種療法得到美國食品藥物署的許可來緩解疼痛、增加血液循環、促進身體靈活。 芬蘭有一項研究是用振動音效療法來減輕慢性疼痛病患的壓力。根據研究指出,壓力會影響疼痛感知,所以對身體有持續性不適的人來說,擔憂與恐懼會讓疼痛更強烈。不僅疼痛感更強,也讓他們被困在壓力反應中,可能會導致焦慮與憂鬱。經過振動音效療法後,這些病患能放鬆下來,心理狀態也改善不少。身體的疼痛也許還存在,但他們對疼痛的情緒改變了,也變得更為堅強了。 學者們正在研究一項科學理論:關於聲音頻率如何增加身體自然產生的一氧化氮、探索聲音減輕壓力的生物學機制。一九九八年諾貝爾生醫獎頒發給三位研究者,他們發現一氧化氮是心血管系統的主要訊號分子。這種分子產生於細胞,一旦釋出,血管就會擴張、促進血流。一氧化氮強化細胞活力與血管流動,也許可以說明身體的放鬆效果。幾項較小的研究顯示,聲音頻率如音叉或哼歌,可以讓細胞釋出一氧化氮。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347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