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依賴
對愛上癮,所有能量都聚焦在對方身上,害怕被拋棄——
•我是的嗎?
•我就想知道,我是不是?
•你到底愛不愛我?
•你是全心地在呢,還是一只腳已經跨到門外?
反依賴
對逃避愛上癮,只有小部分能量放在對方身上,害怕被吞沒——
•我有多安全,我會被吞沒嗎?
•我可以說不嗎?
•我能得到足夠的空間嗎?
•我可以活出我自己嗎?
過度依賴讓你失去自己,適度反依賴讓你真正地成為自己——有渴望的自由、獨處的時間、做自己的空間,有能力解決多維度的情感難題,遇見真實的親密。
作者簡介
莎蘭·漢考克
國際兩性關係、婚姻關係治療師
擁有40余年實務經驗的親密關係導師
武志紅、孫瑞雪力薦的親密關係導師
名人/編輯推薦
·武志紅老師力薦:“莎蘭老師的工作坊,兼備理性的自洽和感性的流動。如果你想了解親密關係的奧秘,想化解自己在親密關係中的難題,想懂得自己和伴侶是怎麼回事,也想擁有莎蘭老師這種時刻處於理性和感性的整合狀態,那麼莎蘭老師這本由課程而來的書,就是非常值得你學習的。”
·莎蘭老師是國際知名婚姻關係治療師,本書是莎蘭老師中國工作坊經驗精華 練習 療癒效果。
本書與你一起,
構建深情,開啟真正的英雄之旅:
·幫助你得到你想要的關係,以及你本來值得擁有的關係; 同時也會幫助你看到你做些什麼能讓你的關係變得更好。
·幫助你和你的伴侶,並將你的收獲延伸到你的工作、生活中——你不僅會在工作中變得更加高效,更有創造力,而且也能處理那些你在家庭中不知道如何處理的事情。
·無論你是在一段新的關係中,還是在原有的關係中,所有的關係都可以改善。假如你現在是單身,並且正在考慮找一個合適的人生伴侶,這本書就會給你實際的幫助,帶領你做出恰當的選擇。
·翻開這本書,就像開啟一趟探索和療癒的旅程。有一點,我希望在我們開始旅程之前就告訴你:無論是對於你想要改變的關係,還是你想要開始的關係,你需要先采取行動。不要一直抱怨你的伴侶,期待著對方的改變,那是永遠都不會成功的。
序
武志紅推薦序
真正的親密,是兩個真我的遇見
關係就是一切,一切都是為了關係。
這裡的關係,指的是所有類型的關係,有人際關係,也有我們和社會乃至萬事萬物的關係。所有的關係中,難維系的,該是親密關係了。
親密關係會喚起我們強烈的渴求,也因此會引出各種強烈的人性的表達與糾結。在親密關係中,我們有一種基本渴求,這當然也是人際關係的本質:想感覺到自己,同時也想感覺到別人。當呈現這種渴求時,我們的內在會無比敏感,同時又非常脆弱。我們常常把這一部分稱為“內在小孩”。但這並不準確,它更像一種狀態。
如果這一部分可以在一種安全的關係中打開,那會非常非常美。這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渴望的體驗:非常純凈地連接另外一個人。
只是,連接並非我們的需要,此外我們還有各種各樣的需要,例如自由的需要。我們想成為自己,同時也深深地需要愛,不只是接受愛,也付出愛,愛的能量有交流、有平衡。同時,我們內在的這種渴求,還會衍生出失望、失敗和拒絕。這些讓我們感覺到痛苦。我們還是小孩的時候,我們的這種渴求都是敞開的,但如果痛苦太多,我們就會切斷連接。因為很多人在家庭中沒有得到歡迎, 甚至感受不到歡迎。很小的時候我們看這個世界覺得不安全,覺得自己好不要有需要,所以我們把所有需要包起來,包成一包,放到了心中的“地下室”。
但是,這些需要一直都在等待一個機會跳出來對我們說“看看我吧”。這是一股很大的能量,把它壓在“地下室”,只會讓它更強大。所以,當戀愛中感覺到安全時,所有的需要都會跳出來,所有壓抑的東西都會跳出來,而且是一股很大的能量。
我們該如何處理呢?
我們需要認識到,這主要有兩種呈現形式。
一種形式是依賴,也叫作對愛上癮。另一種形式是它的對立面, 叫反依賴,也叫作對逃避愛上癮。當然,一個人可能同時擁有這兩種形式。
依賴是你相信生命中的滿足來自關係,如果沒有愛,就像 人沒有空氣沒有食物、魚沒有水一樣。依賴型的人非常需要接觸: 身體上的接觸、精神上的接觸、深層的接觸。依賴型的人總想靠近對方,越靠近越好,他們不認為空間是有價值的。如果沒有依賴, 他們會非常抑鬱,非常空虛寂寞。對依賴型的人而言,接觸就是空氣和食物。重要的是,要有一種深層的接觸。膚淺的連接他們不但不需要,甚至還會讓他們非常受挫。
依賴型的人進入關係後,總渴望能有更深層的關係,他們對於這一點有很多想法,會希望彼此忠誠,一夫一妻,絕不希望別人介入。
童年時,他們會有很強的被拋棄感,導致他們對關係中的分離非常敏感。比如,你期待伴侶什麼時候給你打電話,但他沒有打, 那等待的一小時已不是一小時,而像是一輩子,好像永遠要這樣等下去,並且你好像很確定你沒有得到你想要的愛。這時,你會很不舒服,可能會覺得很自卑。
依賴型的人有一種傾向,總是在掃描,而且是在掃描恐懼——
•我是的嗎?
•我就想知道,我是不是?
•你到底愛不愛我?
•你是全心地在呢,還是一只腳已經跨到門外?
依賴型的人會非常夸張,因為他們的雷達掃描頻率已調到,總是在掃描不安全。因為小時候有太多不安全感,所以他們有一種很深的感受——我需要關係,如果需要得不到滿足,我就會死掉。依賴型的人,所有能量都聚焦在對方身上。
相反,反依賴型的人,只有小部分能量放到戀人身上,70%~ 80%的能量都放在其他部分。
反依賴型的人,在關係以外有很多需要,他們需要自由,需要獨處的時間,需要空間去做自己的事情。
如果一個反依賴型的人遇到一個依賴型的人,他會覺得很沉重,因為他覺得自己得負責。初這種負擔來自父母,我們必須照顧他們,覺得親子關係是強烈的束縛。我們在反依賴時會非常為難, 因為有很依賴自己的父母,或小孩,或伴侶。
反依賴型的人,總是設法把事情做好,他們通過管理的方式來處理事情。他們會說,如果我把 20%精力放到伴侶身上,那麼我就可以把其他事情做好。但如果你是依賴型的人,你會對他們的這一點非常討厭,你會反對被管理。所以,一個反依賴型的人需要關係,但又擔心被困住,覺得關係像美好的監獄。他會擔心,如果他向一個人敞開,就必須照顧對方。
反依賴型的人,小時候他們的異性父母(異性父母,指性別與孩子不同的父母,對女兒來說指父親,對兒子來說指母親)或者很傷心,或者很需要滿足,卻沒辦法從自己伴侶那裡得到滿足,於是很傷心、很受挫折的異性父母(常見於媽媽),就會找自己的孩子,以得到滿足。對孩子而言,一方面覺得自己很特別,一方面覺得自己被入侵了, 孩子從小就學到:做自己父母的“父母”。
但是,孩子自己的需要被忽略了。
所以,談到關係中的需要,依賴型的人知道自己的需要,但這會讓反依賴型的人非常不舒服,他們很難說“不”。他們解決這一 問題的方式是,要進入愛,但只進入一點,因為他們覺得如果進入太深,自己就會“消失”。這叫作被吞沒創傷,這是很深的恐懼, 而不是一點點恐懼。
依賴型的人渴望愛,就像渴望氧氣,但這會讓反依賴型的人感到窒息,覺得對方的需要就像海嘯,會把自己淹沒。
依賴的背後,是害怕被拋棄。反依賴的背後,是害怕被入侵、被吞沒、被吃掉。反依賴型的人感受到依賴型的人的需要時,會感覺自己被凍結了。而依賴型的人感受到反依賴型的人的這種感覺時,就會想死。依賴型的人會追著反依賴型的人跑,而反依賴型的人懼怕被吞沒,所以跑得更快。
健康的關係中,你可以處於依賴的位置,也可以處於反依賴的位置。一對情侶可以在這兩個位置自由遊走。在不健康的關係中, 角色是固定的,一個永遠是依賴的,一個永遠是反依賴的。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這種力量是失衡的。
不幸的是,依賴型的人往往比反依賴型的人力量小,所以常常是反依賴型的人在控制關係,決定親密度的百分比是多少。這會讓依賴型的人抓狂,覺得很無助、很憤怒。為了要掩蓋這種感覺,他們會對抗,這會導致更嚴重的憤怒,甚至完全失控。
反依賴型的人也會有雷達,他們會感覺——
1.我有多安全,我會被吞沒嗎?
2.我可以說不嗎?
3.我能得到足夠的空間嗎?
4.我可以活出我自己嗎?
但初進入關係時,他們是彼此吸引的。一般來說,依賴型的人不會找依賴型的人,反依賴型的人不會找反依賴型的人。
上述文字,是我的一次課程筆記,這次課程的授課老師是莎蘭·漢考克。
我不知道你有沒有被戳成篩子的感覺。從 2010 年起,我多次上過莎蘭老師的課程,那時她的名字叫“瓦蘇”,“莎蘭”是她後來改的名字。我直接接觸的老師中,有兩位外國老師對我影響很深, 一位是斯蒂芬·吉利根老師,一位就是莎蘭老師。
我的《身體知道答案》一書,深受吉利根老師的影響。我的《為何愛會傷人》一書,則是深受莎蘭老師的影響。在《為何愛會傷人》中,有十來篇文章的內容或靈感,都來自莎蘭老師的親密關係課程。這些文字已經夠戳心,但實際上,莎蘭老師課程的魅力,遠遠不是文字所能表達的。
我曾上過莎蘭老師的一次為期12 天的課程,分兩次,一次6 天。
這 12 天課程中,我有了一次不可思議的經歷:幾乎沒有走過一次神,全神貫注於其中,同時又非常放鬆。
這不是我一個人的體驗,課上不少同學表示,他們也是如此。每一次參加莎蘭老師的工作坊,都能帶給我這樣的體驗。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莎蘭老師總是能時間懂得你的體驗,並能碰觸你的體驗,而她自己的語言又飽含著情感。很多老師也是能做到這一點的,而莎蘭老師同時又是非常具有邏輯性的一位女老師。
也因此,莎蘭老師的工作坊,兼備理性的自洽和感性的流動。我們經過精心打磨,隆重推出莎蘭老師的親密關係課程。
至少到目前為止,莎蘭老師的親密關係課程,是我上過的關於親密關係的極好的課程。
如果你想了解親密關係的奧秘,想化解自己在親密關係中的難題,想懂得自己和伴侶是怎麼回事,也想擁有莎蘭老師這種時刻處於理性和感性的整合狀態,那麼莎蘭老師的這本由課程而來的書, 就是非常值得你學習的。
自序
獲得圓滿的親密關係是可能的
我叫莎蘭·漢考克,在過去 40 多年的時間裡,我是一名專注於愛情及性愛方面議題的親密關係治療師和教練。
在工作的這些年中,我幫助了許多伴侶及單身人士,讓他們擁有了更好的關係。不僅如此,我也幫助人們了解到“我們在生命中值得擁有非常美好的關係,即便我們沒有在童年時期學到良好的關係應該是什麼樣的”。
本書將幫助你得到你想要的關係,以及你本來值得擁有的關係; 同時也會幫助你看到你做些什麼能讓你的關係變得更好——不是單純給你一個禮物,而是需要你參與到這個過程中。這很重要,“因為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有更多選擇性,以及有權選擇自己想要什麼樣的親密關係的時代”。
這並不是不可能的,我們有選擇。但是我們需要看到如何以對自己好的方式來運用這個選擇。我可能無法讓你相信“我真的會擁有一段親密關係”這樣的信念,但是會一步一步地帶領你、支持你、鼓勵你找到生命中的圓滿,以及你想要創造的“圓滿的親密關係”。
圓滿且充滿活力的親密關係包含健康與快樂,而親密的性關係也是親密關係的一個重要部分。
希望你擁有信心和勇氣,願意通過自己的參與和分享來創造非常有愛、快樂健康的親密關係。當你這樣做的時候, 我會指引你,因為我知道你可能自己也不清楚,你將探索到的這些在愛情生活中找到的圓滿,會延伸到所有與你親近、有連接的那些人身上。
通常我們會覺得,如果我有了一段我想要的關係,可能對於我 的父母和孩子來說是難以接受的。但實際上我發現的情況完全相反: 當我變得開心幸福時,這種開心和幸福會傳遞給所有在我生命中出 現的人。因為我們往往更加在乎別人,我們對人更加友善、更加溫 暖,當人們感受到我們心中的溫暖時,他們就會敞開自己。
所以,這本書會幫助你和你的伴侶,並將你的收獲延伸到你的工作、生活中——你不僅會在工作中變得更加高效,更有創造力, 而且也能處理那些你在家庭中不知道如何處理的事情。
我們正處於一個全新且讓人興奮的時代,一個讓男人和女人都充滿選擇權利的時代。如果我們開心,並且可以擁有圓滿的親密關係,那麼生命的所有面向都會有所改變。我是如何知道的呢?因為我親身經歷過這一切。
我曾經經歷過不開心的親密關係,我的人生受到了干擾,無法專注工作,毫無創造力。當然,我有專注地回看自己努力的過程, 之後我的關係發生了轉變,我感到更加有力量,可以面對我人生更深層的那個部分,以及健康的部分。
我從自己及學員的經驗中發現,當我們在自己身上努力的時候,我們會做得更好,更加成功,我們事業有成,而且身體也很健康。實際上,我們並不需要活在不開心的關係中,為了生活茍且活著,或者對改變感到無助。
你要相信,無論你是在一段新的關係中,還是在原有的關係中, 所有的關係都可以改善。假如你現在是單身,並且正在考慮找一個合適的人生伴侶,這本書就會給你實際的幫助,帶領你做出恰當的選擇。
比如,你想找一個什麼樣的伴侶?你和這個伴侶想建立一種什麼樣的關係?我會給予你支持、技巧及必要的理解,讓你擁有鮮活、成長且富有創造力的伴侶關係。
翻開這本書,就像開啟一趟探索和療癒的旅程。有一點,我希望在我們開始旅程之前就告訴你:無論是對於你想要改變的關係, 還是你想要開始的關係,你需要先采取行動。不要一直抱怨你的伴侶,期待著對方的改變,那是永遠都不會成功的。
我在中國工作了十多年的時間,我發現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甚至中年人,開始更加打開自我,他們願意更深入地去學習如何享受親密關係,如何使之成為開心和享受的源頭。
在關係中,許多都是關於責任和義務的,這也是我們關係中的一部分。當然,在傾其所能地孝順父母和貢獻家庭的同時,我們也可以有做自己的空間,而且可以活在一種自己創造的良好關係中。這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我觀察到的是,在許多關係中,不只是一個成年男性和一個成年女性之間,更多的時候人們是在關係中尋找自己童年時期未曾被滿足的“父母”。
我們會在本書中講到更多相關的部分。我想要啟發以及鼓舞大家的是:要承認現在就是這樣的時期,可以讓真正獨立的男性和女性相遇,他們可以溝通、討論,以及面對問題,共同找到一種創造性的解決方法。這是上一代人所不擅長的。
這是一個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都非常振奮的時期,可以擁有成熟、獨立並且圓滿的成年伴侶關係。我很高興,我會幫助你一步一步地前進,你並不孤單,你也一定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獲。
目次
武志紅推薦序 真正的親密,是兩個真我的遇見 1
自序 獲得圓滿的親密關係是可能的 9
PART 1 破解親密關係的三大謎團
No.1 為什麼我們在關係中感受不到親密 003
美好的親密關係,從認識自己開始 004
練習 :錨定你的身體 005
No.2 為什麼我們在內心無法感受到愛 010
保護層可以給弱小的我們以保護 011
保護層也使我們避開了親密 012
停止偽裝,保持坦率和真實 013
No.3 什麼是真正的親密關係 017
雙方都可以做真實的自己 018
做自己,並不會傷害他人 020
練習 :深層的滋養和滿足 022
PART 2 識別親密關係的兩大模式
No.1 依賴者〔為什麼我們總是擔心被拋棄〕 027
依賴,是因為害怕被拋棄 027
依賴者渴望被愛,卻難以接納愛 030
如何擺脫被拋棄感 032
No.2 反依賴者〔為什麼我們總是在愛中失去自由〕 035
反依賴,是因為害怕被入侵 035
反依賴者容易出軌 037
如何擺脫憤怒和內疚感 039
No.3 識別〔快速找出自己的親密模式〕 043
依賴者和反依賴者的表現 044
從父母那裡找找答案 046
No.4 療癒〔擁有安全的邊界可打破固有模式〕 050
練習 :我們可以擁有安全邊界 050
練習 :內心柔軟的地方,是療癒開始的地方 052
PART 3 做好親密關係的多種情緒管理
No.1 理解憤怒〔憤怒是為了保持獨立和學會分離〕 059
父母的控制欲,讓孩子爆發憤怒 059
陷入“憤怒—驚恐—內疚”模式 061
成為獨立的人,無須通過極度憤怒 063
No.2 合理期待〔不再逃避或隱忍你對親密的需求〕 068
需求扭曲 :放大需求vs縮小需求 068
依賴者要認識到“我可以照顧自己” 070
反依賴者要認識到“我有需求並不可恥” 074
No.3 直面恐懼〔恐懼使深入連接成為可能〕 076
依賴者的恐懼 :分離 077
反依賴者的恐懼 :失去自己 081
感受恐懼,走出負面循環 084
No.4 停止指責〔人人都需要“再來一次”按鈕〕 086
練習 :看到自己的恐懼是什麼 086
練習 :看到恐懼的根源在哪裡 090
依賴者如何處理自己的恐懼 091
反依賴者如何處理自己的恐懼 094
善用“再來一次”按鈕 095
No.5 滿足渴望〔關注 撫摸 欣賞 接納的神奇力量〕 099
童年不被滋養的人,都有被愛的渴求 100
關注 撫摸 欣賞 接納的神奇力量 103
PART 4 走出親密關係的七大困境
No.1 空窗期〔如何跟自己成為好朋友〕 109
男性需要男性好友,女性需要閨蜜 111
練習 :感受你的內在,成為自己的好朋友 112
No.2 代際傳遞〔如何避免重復父母的互動模式〕 115
在關係中總是重復父母的模式 115
你不用重復父母的互動方式 116
No.3 外遇〔如何應對婚外情帶來的挑戰〕 121
談談外遇的成因 121
有過外遇,關係還能修復嗎 123
正確處理對外遇的渴望 126
No.4 三角關係〔如何避免孩子成為關係的受害者〕 128
女兒成為父親的“妻子” 129
兒子成為母親的“丈夫” 132
No.5 單身〔如何找到合適的另一半〕 136
為什麼我們單身 136
練習 :創造吸引正確伴侶的可能性 139
練習 :真愛的出現都是剛剛好 142
No.6 放手〔什麼時候離開一段關係合適〕 145
選擇留下還是離開 145
這些情況下,不妨學會放手 146
No.7 保鮮〔如何讓關係長久擁有鮮活生命力〕 152
可以做自己,也有共同要做的事 152
看到並修復關係中的傷痛觸發循環 155
練習 :找到創造性療癒傷痛的方式 157
PART 5 重視親密關係的五大性主題
No.1 愛情中真正的門當戶對,是性的門當戶對 163
性真的有這麼重要嗎 163
你有享受性愉悅的權利 167
No.2 羞恥〔我對性有羞恥感怎麼辦〕 170
對性的羞恥感是怎麼來的 170
你有談論性的自由 171
No.3 差異〔男女對性的看法為何如此不同〕 177
“為什麼男人總是想著性” 177
“為什麼女人總是對性不感興趣” 180
不能完全期待對方給予我們愉悅感 181
No.4 放鬆〔如何打開身體感受,享受當下〕 183
頭腦層面,讓自己安靜 183
情緒層面,平撫心情 185
關係層面,不要專注於一個人 185
練習 :保持呼吸節奏 188
No.5 溝通〔如何表達我想要或不想要〕 190
大方表達自己的喜好 191
真誠表達自己的欣賞 194
No.6 陰陽〔如何擁有美好的性體驗〕 198
為什麼性會如此困難 199
陰陽平衡,綻放美好的性 199
書摘/試閱
No.1
依賴者
〔為什麼我們總是擔心被拋棄〕
為了能夠被愛或值得被愛,我們形成了“變得優秀”,甚至是“變得完美”這樣的信念。但是我們從未詢問過自己,當我們帶著這些信念的時候,關係發生了什麼變化?
依賴,是因為害怕被拋棄
我們一直在做的一件事是,不斷地努力成為更優秀的人,有時甚至可能以控制伴侶的方式呈現出來。如果一個人感覺到被控制,這對於關係來說就是非常致命的。
如果冷靜下來更深入地去看,我們會發現,我們不確定自己是否做得足夠好,不確定自己是否可愛。這是內心深處的一種恐懼。這種恐懼的核心就是一個底層的信念,“如果我不夠好,另一半就會離開我”。這很可怕,我們都不希望孤獨終老。在這種恐懼 中,我們無法放鬆,因為我們永遠都不知道像“另一半就會離開我” 這樣的事會在什麼時候發生。
我們經常感到不安,然後經常問伴侶是否愛自己。我們開始變得疑神疑鬼:或許他愛上了別人?他會告訴我嗎?我們無法在內心深處停歇下來,因為這個“我不夠好”的信念從很多方面來看,都意味著我們不信任自己。
這也揭示了一個更深的層面:為了讓自己安心,我們不斷地在他人身上找答案或者反饋。而當沒有得到反饋時,我們就會陷入恐懼。
在這種情況下,生活中的關係是什麼樣的呢?我們變得非常苛求和依賴。我們經常問自己的伴侶:你愛我嗎?你還愛我嗎?
如果在一段新的關係中,你說“告訴我你愛我”,你的伴侶可能會跟你說“我愛你”。一段時間之後,你又開始有不安全感,再次跟你的伴侶確認“你是否愛我”,你的伴侶可能會告訴你:“我沒有辦法一直告訴你‘我愛你’,你到底要我做什麼才能相信我愛你?”
這種不安全感是非常強大的,無論我們在外在得到什麼樣的答案,似乎都無法化解。這種深層的不安全感源於內在,我們無法讓自己冷靜下來,並且產生依賴。
而這種依賴製造了一種焦慮的狀態,一種隨時隨地恐懼的狀態,讓我們覺得自己所需要、所愛的伴侶可能某一天因為某些事情會離開我們,或者對方會生病。
糟糕的情況是,我們覺得伴侶隨時可能會遇到別人。我們一直在監視著我們的伴侶、跟蹤我們的伴侶,一旦對方不在我們身邊、不在我們的視線中,我們就會緊張。這叫作“被拋棄的恐懼”。
我們需要療癒這種“被拋棄的恐懼”帶來的傷痛,因為它是我們內在非常脆弱的一個部分。我們大多數人的依賴需求——希望得到安全感或不斷確認——都源自我們的童年。
實際上,當我們觸碰到被拋棄的感受時,是觸碰到那個小時候的內在。即便我們擁有成年人的身體,但是意識還停留在孩童的階段。
意識層面覺得如果失去父母的愛和父母給予的安全,我們可能就無法生存下來。基於此,當被拋棄的感受出現時,我們很容易陷入驚恐,因為我們會認為“沒有你的確認,我不會得到你的愛, 我可能無法生存,即便我生存下來,生命也是暗淡無光,毫無意義的”。
所以我們如同驚弓之鳥一般,非常焦慮,以至於我們習慣性地苛求或者控制他人。這在關係中是非常痛苦的,這會將伴侶越推越遠。
當然,如果我們的伴侶離開了我們,需要尋求依賴的我們就會立刻覺得更加恐懼,然後更努力地去確定自己與對方之間的連接。我們需要了解,我們其實正在面對一種非常嚴重的情況:一個人非常努力地想要跟某人有連接,而對方卻漸行漸遠。
很少有人願意談及這一點,如果我們願意,如果我們可以找到這些焦慮、恐懼的原因,那會容易很多。我們做不到,是因為我們一直將這樣的感覺推到無意識的深淵之中,以至於當這種情況發生時,我們都不清楚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的。而我們無法承擔這種驚恐,就如同受驚嚇的孩子沒有得到食物和空氣一般,我們需要擁有對方才能存活下來。
依賴者渴望被愛,卻難以接納愛
關係中有兩大模式,其中之一是依賴者模式。我們先來看看關係中的依賴者。
關係中的依賴者源自我們的保護層,了解這一點對我們來說會很有幫助。我們每一個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有依賴的情況。這沒有對與錯,我們也不需要因為是關係中的依賴者感到羞愧。
依賴者模式是很多女性具有的模式。依賴者模式讓很多女性十分相信連接感很深的親密關係會讓她們的人生幸福,如果她們沒有這樣的親密關係,或是她們曾經擁有過,而現在失去了,那麼生命就失去了意義。
從這個角度來看,依賴者全然專注於愛,全然專注於關係。換言之,關係就是依賴者人生中重要的一件事情,他們為這樣的愛而活,他們的生命就是由這份愛喂養的。可以想象,他們感到恐懼, 並想到可能會失去愛的時候,他們就像被推入極其驚恐的空間,因為如果沒有愛,那就沒有生命,沒有喜悅。
依賴者是向外尋找一切,他們覺得愛是從外在得到的。他們從來都沒有這樣的概念——他們一直尋找的愛在他們的內在。
當我們開始為此尋找解決辦法的時候,我們會想:一個依賴者如何在自己的內在找到愛呢?
依賴者就是一個缺乏愛或者說缺乏足夠的愛的孩子,在對愛的無盡渴求中長大。但也有很奇怪的一點——許多時候依賴者得到愛之後,卻很難接納這份愛。這是因為依賴者會有一種“我不值得擁有”的感覺,這讓他的情況更加複雜。
依賴者會不斷地向伴侶要求和爭取他們需要的愛,一旦得到了這份愛,他們又開始進入自我意識的神經肌肉鎖結狀態。事實上, 他們沒有辦法真正地接納這份愛,就像饑餓的孩子無法進食一樣。因為這觸碰到他們內心比依賴更深層的部分——“我自己不夠好” 的信念。這是非常難以療癒的。因為在無意識運作時,療癒難以發生。但當我們覺察到了這一點,療癒就會變得簡單。
而這種無意識的運作是一種強大的自我傷害的方式。因為依賴者會無意識地選擇那些會拒絕自己的人,因為從某種程度上這匹配了他們的深層信念——“我不值得被愛”。
所以我們需要看到,如果我們想要從根本上轉變我們外在的關係,我們需要在內在轉化。這種內在轉化從改變自己的負面信念系統開始。
如何擺脫被拋棄感
那麼,依賴者模式到底源自哪裡?它可能來自被拋棄感。
孩子出生之後,許多時候父母忙於工作,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或者親戚來照顧孩子。即便照顧者都非常喜歡這個孩子,但是孩子個情緒上的連接還是與自己父母的連接。
如果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離開,即便有恰當的原因,對孩子來說也是非常難以理解的。這種情況下,孩子的感覺是怎樣的呢?他感覺自己被拋棄了——自己所愛的、所需要的父母離開了自己,可能只有在周末才能相見。
如果孩子不和父母住在一起,他可能就會覺得“如果我更加可愛的話,爸爸媽媽就會在我身邊陪著我了”。孩子會將一切原因都歸咎到自己身上,因為還不知道如何建立界限。
可見,如果父母缺位,即便有恰當的原因,孩子所收到的信息仍然會是“我們沒有和你在一起,是因為你不值得讓我們和你在一起”。而這個信息往往會深深地植入孩子的內心。
還有一種情況:孩子和父母住在一起,但是父母有很大的壓力, 或者父母之間的關係發生了問題,沒能給予孩子本應該得到的關注度。這種關注度的匱乏也是拋棄的一種形式。
每一種被拋棄的背後,我們都會覺得一定是自己哪裡不夠好才導致的,這也證明了自己不夠優秀,或者不夠可愛,所以我們一直在心裡背負著這種被拋棄的感覺。
即便一段關係正處於順利的階段,這種感覺也往往如同陰影一般,跟隨在後。一旦我們的伴侶沒空或者正忙於工作,或沒有足夠的時間陪伴我們,給我們足夠的關注度,這陰影就會籠罩我們的場域,從而讓我們感覺到痛苦、憤怒和受傷害。這也會觸發我們生命中所累積下的被拋棄的傷痛。
這可能會變成我們無法承載的一種緊張能量,所以我們要去了解這些傷痛,了解這些傷痛是從何而來。
我們好對伴侶訴說這些傷痛背後的故事,讓伴侶了解我們, 同時我們也要理解伴侶。這是一種有效的策略,可以幫助我們有效地表達自己的感受。這樣,我們就不會感覺到壓抑,也不會用負面的方式表達出來,這樣才能將被拋棄感脅迫著的情緒上的安全感解放出來。
No.2
反依賴者
〔為什麼我們總是在愛中失去自由〕
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害怕失去自由的恐懼和害怕被控制、被操控的恐懼。我們來分析一下這背後的模式。
反依賴,是因為害怕被入侵
關係中的另一大模式,是與依賴者模式相反的反依賴者模式。反依賴者是非常恐懼親密關係的,有些人一旦和某人過於親密,或者開始擁有親密關係時,就感覺受到了威脅。
他們如何面對這一點呢?他們開始隔離。即便他們嘴上不說, 但是他們一旦與他人開始親近,下一秒就會想消失。他們的防御系統開始啟動,不顧一切地想遠離他人,獨自一人。
大多數情況下,反依賴者非常重視他們的自由,害怕被入侵。與依賴者相反,他們很少專注在關係中,他們不相信通過別人的愛可以解決自己的問題。
他們感覺自己需要自主權。他們需要有自己完整的人生,比如有自己的項目、工作,甚至是精神生活。他們喜歡運動,喜歡旅行。
反依賴者害怕一段關係中有太多的要求,害怕他們親近的人的需求遠超出他們所能給予的。
和一個人在一起,他們便覺得自己有義務,以至於他們經常要做許多讓自己感到不舒服的事情,這讓他們感覺自己在背叛自己。所以,親密關係對他們來說是具有威脅性的。同時,他們又不想傷害任何人。
一旦他們覺得自己有義務要出現,或者承擔某種責任並不斷地給予,自然地,他們就會關閉自己的內在。他們感覺到怨恨和憤怒, 卻也無從表達,因為他們覺得這樣的情緒是不好的。
反依賴者的一大特徵就是冷漠,即便他們身體和你一起在這個當下,但是他們的情緒和精神世界可能都不在。依賴者對這樣的情況非常敏感,即便伴侶在身邊,他們也能感覺到伴侶的心不在焉, 從而開始一系列精神上的掙扎。
反依賴者的一個問題是,他們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退縮、無連接、冷漠,以及在某種程度上的遊離。他們毫無感知,反而會說:“你的問題是什麼?我在這兒啊。”
反依賴者容易出軌
很明顯,反依賴者的產生有一個很深的根源:在成長中與父母沒有良好的親密關係。
一種典型的、常見的情況是:一個男孩在家庭的親密關係中有缺失,有鴻溝。導致這一點的原因,可能是父母之間關係不好,可能是父親不在家,可能是男孩需要照顧自己的母親。
比如,母親可能需要兒子的照顧,讓兒子來做自己的“伴侶”。母親從心理層面讓兒子來替代自己伴侶的角色,兒子就要關注母親的這種需求。
有時母親的需求不僅僅是需求本身,而可能轉變成憤怒,然後矛頭轉向男孩,讓他無法對抗。這個男孩不僅替代了母親伴侶的角色,還要照顧好母親情緒上的需求。
當這種情況發生在這個男孩身上時,他別無選擇,能做的就是接納自己的母親,關閉自己內在的情緒。
當這個男孩長大成人,遇到自己心儀的女性後,哪怕感受到一丁點兒對方的需求,他往往就會大發雷霆或者暴怒,將所有原本應該發泄卻又不能發泄給母親的憤怒全盤轉向自己的伴侶。
而這時,這個女性有權利提要求,因為這才是關係正常的樣子。
但是,反依賴者恐懼別人對他們的任何需求。這導致反依賴者在心理上進入到極大的壓力狀態中。一般來說,這時反依賴者會怎麼做呢?他們會進入回避模式,或者保持距離模式。
比如,男性反依賴者經常會工作到深夜,因為這樣才能避免和妻子之間的親密關係,他們希望盡可能地減少和妻子在一起的時間。
這也是反依賴者容易有出軌情況的一個原因。反依賴者不想負責任,他們希望可以保持在自己的規則裡。他們一般會有許多不同情況的外遇關係。
反依賴者有外遇很可能是母親造成的。反依賴者喜歡有外遇, 但並不希望談及它,他們希望那些只屬於自己。他們害怕去做,但又不得不去做的事,是處理對他人造成傷害的感受。
這對反依賴者來說是一種非常深的傷痛。反依賴者如果想要療癒這種傷痛,就必須面對不舒服的真相,也就是面對與母親之間的關係。這是極其痛苦的,因為即便他們照顧了母親,他們還是會被母親拋棄。
所以大多數情況下,傷痛變得很相似。被入侵和被拋棄是等同的。
在本質上,一個男孩被母親的需求干預,同時還對母親的情緒感到窒息,終卻被拋棄。除非他意識到自己內在所承載的一切, 否則永遠都不會理解為什麼自己那麼恐懼,為什麼自己一直謀劃疏離,或是憤怒,抑或逃避。
如何擺脫憤怒和內疚感
在許多關係中我們發現了有趣的一點,一般來說依賴者不與依賴者在一起,反依賴者不與反依賴者在一起。依賴者和反依賴者注定要相遇,即便這是痛苦的情況。
當反依賴者和依賴者成為衝突的雙方時,他們就會感覺一切毫無可能性。大多數情況下,他們的溝通會變得極其困難。從我的個人經驗來說,這就是離婚開始的地方。但是我想真心地告訴你,這也是療癒開始的地方。
當反依賴者和依賴者都陷在自己的模式中時,他們往往無法溝通,通常會開始爭吵。反依賴者會推開依賴者,因為依賴者的需求太多了,他太愛控制了。而依賴者執著於向反依賴者提出各種要求, 且不尊重對方的界限。因此情況會變得更加糟糕,情緒也不斷地上升,終沒人知道該如何解決問題。這樣的情況終將導致分手或者離婚。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其實不一定要用離婚來解決問題。這也是一個可以帶來巨大改變的時刻,深刻的理解可以發生,從而讓我們從自己的模式中脫離出來。
反依賴者模式非常難以打破,因為反依賴者常常陷在內疚和憤怒中出不來。
如果反依賴者不滿足別人的需求(這裡的“別人”對於孩子來說可能是母親,對於成年人來說可能是戀人),而是跟隨自己的感覺走,一段時間之後,他們會陷入無盡的內疚。因為即便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擁有了自己的自由,也無法享受這份自由。他們是自由的,卻不是內在的自由,他們的內在仍然背負著內疚的重擔。
如果反依賴者開始對抗自己的母親、伴侶和家庭,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們會得到自己的自由,但同時也會覺得很愧疚,無法真正享受這份自由。
相反,如果放棄自己的自由,他們就會在連自己都無法控制的、巨大的怨恨與憤怒之中掙扎。他們很憤怒,這種憤怒的根源是沒有被愛的感覺,因為他們要放棄幼小的自己去照顧別人。無論是為自己的父母還是家庭,他們都做出了巨大的犧牲。所以他們的憤怒和冷漠會在親密關係中浮現。
實際上,反依賴者面對親密關係時會通過易怒、無情、隔閡、不屑一顧或冷漠等方式來表現他們的恐懼——如果再次敞開心扉,再次變得脆弱的話,那就會被控制、被虐待、被操控。所以他們想盡一切辦法,運用各種疏離他人的技巧來保護自己。
就像前文提到的,其中一個非常有效的疏離技巧就是外遇。因為如果你有了外遇,你就不需要只依賴於某一個人,你可以到處留情。通常,這是男性在情緒療癒和修復的道路上的問題之一。這不是一種容易改變的模式。
不過,從我多年來幫助別人療癒的工作上來說,反依賴者還是有被療癒的可能性的。我們找到了非常有效的方法。我們發現,當反依賴者感覺到沒有被要求,而是被尊重時,他們的防御就開始融化,而且也願意慢慢地進入親密關係中。認識到這一點,有利於我們打破那些自我防御的模式。
我以前是一個依賴者,我和一個完全反依賴者結了婚,同樣他也有我們前文提過的那些和母親之間的問題。我小時候被父親拋棄,他被他的母親干預,但我們擁有完美的婚姻。
當我們可以與對方溝通這些問題,展現自己的傷痛和恐懼的時候,我們就學會了如何尊重彼此,停止觸發對方的雷區,並且更加關心對方。當我們進入過往的模式中時,我們可以立刻辨別出當下的情況,花些時間來分享這背後的故事。
總之,依賴者需要在自己的內在找到一個可以自我安撫的空間,必須要打破強行與反依賴者保持連接的模式。而反依賴者需要意識到自己一直生活在屏障後面,這種隔閡不可能帶來良好的親密關係,他們需要一點點慢慢地嘗試從屏障後面走出來,以更加誠實的方式面對自己的伴侶。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