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秋末獻禮,精選書展75折起
電子書
失去之後(電子書)
70折

失去之後(電子書)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00 元
優惠價
70210
閱讀器:書紐電子書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6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直視失去,與傷痛和解
重新發現愛依然存在
陪伴自己走過哀傷,找回最珍貴的生命禮物

懷孕五個月時失去腹中寶寶,陷入巨大悲傷的漩渦。
愈掙扎,愈瀕臨窒息。
「為什麼是我?」
「我做錯了什麼?」
失去,讓人自責、羞愧、憤怒、害怕、絕望……
傷痛卻因此成為鬆開自我綑綁與家族心結的契機。

作者以接納情緒的態度,試著與焦慮、哀傷和恐懼共處。
哀悼失去,表達脆弱,
反而能讓心變得柔軟、同理別人,更加活在愛與親密連結之中。


「清理個人的傷痛,同時也是在療癒集體的。而當社會集體觀念改變之後,個人的生活也會愈來愈好。活著的人並沒有遺忘死者,還在協助他/她們完成未竟之事;已經逝去的也在療癒著在世的人,幫助我們如何──真正活著。」

作者簡介

Claire Chien

臺灣大學工商管理學系企業管理組畢業。工作幾年後發現自己不適合高度競爭的商業環境,從此踏上了自我探索與心靈成長的漫漫長路。雖然辛苦,但沿途的風景實在太值得,決定一直待在旅程上。

2007年初到英國攻讀專業的心理治療與心理占星課程。
倫敦攝政學院Regent's College(原隸屬於英國威爾斯大學,現已改制為倫敦攝政大學Regent's University London)心理治療&諮商碩士學位。
倫敦心理諮商與心理治療教育學院(Centre for Counselling and Psychotherapy Education)學士後超人格心理學解夢文憑課程(Post Graduate Diploma in Spiritual Guidance through Transpersonal Dreamwork)。
倫敦心理占星學院(The Centre for Psychological Astrology)最後一班由麗茲‧格林(Liz Greene)等國際占星大師親身講授的文憑課程。

擁有多年一對一心理諮商、心理占星教學與命盤諮詢的經驗。目前與先生定居英國。

名人/編輯推薦

林靜宜 傳記作家、HCW三奕設計協同主持人
周慕姿 心曦心理諮商所所長
黃惠萱 心理師、「心理師與女人聊心室」專欄作家
衷心推薦

目次

前言

第一章 事件發生

為什麼是我──自憐、自卑、自我懷疑
自覺是個失敗者
不懂安慰的人
同情是在傷口上灑鹽
憤怒的野獸
憤怒的隔壁通常住著「責備」

第二章 走過失去與哀悼

全天下最難的事
哀悼的方式沒有對錯
絕望的谷底
沒選擇中的選擇
再次面對恐懼
黑暗總會過去

第三章 失而獲得

生命殘酷,上天慈悲
掙扎,才能創造出新生命
放手、放手、放手
展現脆弱才能體會親密
破碎的心反而拼出更大的心形
洗滌出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第四章 家族女性的故事

蛇髮女妖──梅杜莎的原型
伊娜娜的地獄之旅
重新連結內在小孩與身體
梅杜莎故事的完結篇──女性能量的淨化&救贖
男女性能量的平衡

結語

書摘/試閱

前言
二○一六年聖誕夜的前一天,我與先生(之後提到他會簡稱為S)興高采烈地去醫院照五個月的超音波。剛躺下來沒多久,醫生的表情就轉為凝重。她問我確定懷孕二十週了嗎? 因為胎兒看起來非常小。她緊急幫我們安排幾天後,在另一個專為胎兒設的部門做更詳盡的追蹤與檢查。懷著不好的預感,我們心驚膽跳地撐過了聖誕假期。檢查就排在我生日的前一天,就在那一天,我們發現胎兒已經沒有心跳了……那是我最難過的第二個生日;第一次是在十年前剛離婚的時候。

懷孕五個月才失去肚中的寶寶讓我傷心欲絕,我只想在墓地裡和孩子一起永遠躺下。回想剛剛離婚時,連一丁點面對分離與痛苦的能力都沒有,只好匆匆離開娘家臺灣與夫家香港的一切,繞過大半個地球逃到歐洲來。十年後我發現自己不一樣了。這一次,我決心不再逃跑,鼓起勇氣回應死神的凝視,望向那深邃不可見底的瞳孔。我發現裡面除了駭人的黑洞──只要掉進去了,很可能永遠逃不出來──也隱約閃爍著一絲神祕的光線。

幾年前為了完成心理治療的碩士論文,在倫敦參加了羅曼尼遜的工作坊。他說我們之所以想寫這些題材,其實是被召喚的,並不是自己以為有興趣、決定要寫什麼,而是那個主題來找我們,跟存在於家族過去、祖先、文化共業、集體潛意識等的未竟事物有關。

記得電影《魔戒》第三集中,被亞拉岡召喚的亡靈戰士,因為背棄了當初的承諾而無法得到安息,除非後代有人記得他們,獲得實踐承諾的機會,亡魂才能得到真正的釋放。當時論文的進度嚴重卡住,只希望透過工作坊獲得些許突破。還記得輪到我在課堂上給老師做個案練習當示範的時候,接受到的訊息是──要完全投降與臣服於召喚我的主題。

沒想到幾年過去了,才能真正明白在工作坊收到的訊息。因為離婚,我念了心理治療,進而完成關於解夢的畢業論文,現在又因為小產而讓這本書誕生。當初我選擇臣服的時候,絕對想像不到會透過這些事件的發生來幫助我完成召喚的主題。或許離婚與小產都是冥冥之中注定的,唯有如此,有些故事才有機會被訴說,有些訊息才能被傳達與聽見。

本來以為我在寫書,後來變成書在帶領我成長、改變。執著且放不下的、情緒上過不去的就寫不出來,只好擱筆,靜靜等待,直到有新的領悟或突破為止。雖然到現在我都還是不知道命運的點究竟如何串連起來的? 自己又是為何承擔了這樣的角色?

或許我永遠不會明白、也不需要明白,只要用敬畏的心情……臣服於召喚。

這本書的主題很沉重,圍繞著失去與哀悼,人生中最難面對的重大失去:婚姻與孩子,我都經歷過了。傳統的社會文化不提供一個溫暖的懷抱,安慰受傷的靈魂;不是怪人做錯了什麼,就是冠上天生命不好的汙名。學校教育也沒教導過怎麼陪伴正在哀悼的人,除了節哀順變,身邊的家人、朋友幾乎沒有人知道該跟我說什麼。離婚之後我也自責了好多年,不斷追問自己究竟做錯了什麼,為什麼這樣的事會發生在我身上? 現在我知道,不需要承
擔社會對於遭遇不幸的人所加諸的無聲撻伐,或是莫須有的批判與苛責,反而更應該正視陪伴與同理心的重要性。

如果你/妳正面臨生命中很難面對的失去,身邊卻沒有人懂得陪伴,希望這本書可以提供一些支持;如果你/妳想好好陪伴正在經歷失去的朋友,希望看完這本書後也有些幫助。

註解
◎ 羅曼尼遜(Robert D. Romanyshyn)是美國已經榮譽退休的心理學教授,著有《受傷的探索者:與靈魂連結的探索研究》(The Wounded Researcher: Research with Soul in Mind )等書籍,並於世界各地舉辦工作坊與講座。

第一章:事件發生
【為什麼是我──自憐、自卑、自我懷疑】
記得懷孕沒多久時,醫院寄來一份手冊,說明懷孕十二週時可以做的抽血檢查包含唐氏症、愛德華氏症、巴陶氏症等染色體異常篩檢。還記得那時快速地翻過去,覺得這些狀況不會發生在我的孩子身上;就算身邊或報紙經常有意外的新聞,還是覺得這些事離我很遙遠。

以前心理占星的課堂上有同學問:「為什麼是我?」老師麗茲・格林總是反問:「為什麼不是你/妳?」小產剛剛發生時我也忍不住一直問:為什麼是我?為什麼壞事接二連三?為什麼有些人一輩子看起來平平順順、有些人的命運特別乖舛?但真的有人一輩子都躲得過疾病、意外,沒有被偷、被搶、遇到詐騙集團、分手、外遇、離婚……?就算保險買再多、房子再堅固、安排再周全,我們縝密的計畫在意外的面前永遠像紙牌般──輕輕一推就全盤倒了。

有天在網路上聽到一個作家的演講分享,他說自己是家裡眾多兄弟姐妹中身體最健康、足球踢最好的那一個,父親非常期望他成為足球明星,但大約十歲時他得了小兒麻痺,從此這個夢想離他遠去。那時候他心裡非常不平衡,希望兄弟姐妹、甚至村裡的其他小孩也得病,最後還是只有他一個人。當時他的父親說:「這是家裡發生最不幸的事了。」但他父親錯了,父親自己在一次工傷意外中,整個脖子幾乎被從天而降的木頭切斷,所有人都不相信他撐得過當天晚上,還好他撐過了許許多多個晚上,雖然從此全身癱瘓。

懷孕剛滿三個月時,我們高興地跟家人、朋友分享,短短兩個月後居然是這麼令人震驚又心碎的消息。當我躺在病床上,醫生告訴我寶寶沒心跳了,我問醫生懷孕五個月後失去孩子的機率是多少?她說大約是百分之一,但很多人都不說,所以比例可能更高。我確實不知道怎麼開口,一方面怕老人家傷心難過;一方面也覺得這是該藏起來的秘密,省得面對很多嘴巴沒說、卻充滿質疑與批判的眼光。而「很多人都不說」──尤其在中國文化裡「家醜不可外揚」,明明發生不幸的事卻讓人感到羞愧,好像這樣的事發生在自家身上,難免被冠上「上輩子做不好,這輩子還債」、「祖上沒積德」、「天生命不好」……的負面印象。

剛開始我也覺得很丟臉,雖然醫生告訴我們,孩子的這種染色體異常純粹是運氣不好,與父母的年齡或基因都無關。長輩們還是難免認為是我等到年紀太大才想要生小孩的錯;有些朋友是新時代書籍的忠實信徒,認為流產是因為我的女性能量不夠,還沒準備好當媽媽,或是潛意識裡根本不想要小孩。好長一段時間我都在責怪自己,可能因為是高齡產婦,身體不夠好。大腦這時像當機的迴路,不斷繞啊繞,試圖找到哪裡出了錯,當初做了什麼、還是沒做什麼,才有今天的下場……彷彿找到原因就可以避免犯錯,不再經歷同樣的痛苦,生命從此又在掌控預期之中。明明知道問「為什麼」會陷入長篇大論的申論題或最後無解的數學題,還是像飛蛾般拚命縱身往火堆裡去,以為自責就可以讓內心的痛苦或罪惡感減少一些。

就像經歷意外創傷之後常見的反應──受到驚嚇的身心會有一段時間處於恐懼的陰影下。我像是踩在自我懷疑的高空繩索上,一不小心就會失去平衡,跌落黑暗絕望的谷底──萬一真的是我的身體有問題怎麼辦?萬一下一個小孩又出事怎麼辦?萬一小產沒休養好從此不孕怎麼辦?會不會這次的哀傷、恐懼、焦慮太強烈,連下次的懷孕都不可能了……

註解
◎ 西方占星學有很多派別,心理占星(psychological astrology)特別強調將占星學與深度心理學(例如榮格的理論)、人文主義心理學還有超人格心理學的整合運用。
◎ 麗茲・格林(Liz Greene)是世界知名的心理占星師,也是倫敦CPA(The Centre for Psychological Astrology)的創辦人之一,本身是心理學博士與榮格心理分析師,出版了許多著名暢銷的心理占星書籍。

第二章 走過失去與哀悼
【再次面對恐懼】
引產一個月後回到醫院複診,再次進到等待照超音波的地方。周圍還是充滿大肚子的孕婦,或是剛剛會爬、會走的孩子,同樣熟悉的場景現在卻令人心碎。本來的我也是雀躍地期待見到肚中的小生命,至今才不過短短一個月,我還沒準備好在這麼哀傷的心情下回到這裡,更不要說再次躺在病床上等醫生做檢查,只要她眉頭一皺,我馬上就緊張地說:「出了什麼問題嗎?」

就像剛出車禍的人再次上路會覺得膽戰心驚,小產後只要有一丁點身體疼痛或經期不正常,我就馬上聯想到癌症或是其他很嚴重的狀況,治療師說這種把焦慮過度放大到像世界末日的反應是為了逃避感受痛苦,心裡被強烈的擔憂占據,就沒有空間感覺了。雖然覺得她說得很有道理,但趨樂避苦是人的本能,如果感受痛苦這麼容易,也不會有那麼多人吸毒或喝酒來逃避了。

當初和S討論是否要嘗試懷孕時,我們都考量到彼此年紀大了,這樣的選擇要面臨的恐怕是失望多於期盼;但從沒想到懷孕五個月才失去寶寶,這樣的傷口實在太痛、太痛了,痛到恐懼被強烈地啟動,只想把自己關在房間裡把門鎖上,不敢踏出去外面的世界。

S現在的工作是在醫院裡服務剛做完重大癌症手術的病人。儘管體內的癌細胞已經切除清理乾淨,病患們還是活在癌症隨時可能回來的恐懼與焦慮之中。醫院提供了團體治療讓病人學習如何因應焦慮,調整接下來的生活方式。S與我分享一個他在團體裡要病人練習的想像:趁著假期飛到南非的野生動物保護園區,正在享受優美壯闊的景觀時,突然發現原野上不知何時冒出了一頭大獅子,該怎麼辦?雖然我不是癌症患者,但小產後S像是工作與家裡都有同樣的病人,我完全活在被焦慮與恐懼淹沒的世界裡,擔心這頭大獅子無時無刻會突然跑出來把我生吞活剝。頭腦為了保護我們,會不斷把過去受傷的情境投射到未來之中,一有可能的危險出現就提醒我們趕快逃命。如果「百分之一」這樣的機率都可以遇到,出車禍、飛機摔下來、被恐怖份子攻擊……也不是完全沒有可能發生。這頭大獅子此刻再真實不過,就在我耳邊嘶吼咆哮著。

被巨大的恐懼淹沒時,就像被拖入湍急的暗流漩渦中,愈掙扎愈向下沉沒,快要窒息。那時候理智盡失,連一點逃離的能力都沒有。在每個焦慮到失眠的深夜裡,只能絕望地躺在地板上動也不能動,我還是會想盡辦法、用盡最大的力氣,打斷在腦海中不停衍伸出來的萬一、萬一、萬一……一直停留在不斷重複循環的負面想法中是沒有盡頭的,能夠察覺到自己落入了恐懼模式,就是從中抽離的第一步。

只要活著的一天就會有恐懼,美國存在主義治療的心理大師亞隆認為每個人最終要面對的是對於死亡的恐懼。一般人可能會完全否認或根本沒有意識到,但它終究會透過各種隱晦的偽裝展現出來,或演變為長期焦慮、擔憂、失眠甚至更嚴重的神經症。一般人在接近四十歲左右的時候,再也不能假裝自己還年輕、未來的日子還很多,不用去思考死亡或時間有限的問題,這是為什麼對某些人來說,中年危機造成的衝擊很大—都還沒有真正開始活著,卻可能再過不久一切都要結束了。如果人生只是這樣白白走一遭,到底意義何在?因為這樣的原因求助心理諮商師的協助,在歐美國家是很常見的。

其實很多現代人都深受焦慮的嚴重困擾,整日活在對於未來的擔憂之中,卻完全不知所措、無法因應,生命在真正結束之前早已被焦慮侵蝕光了。到了老年最大的遺憾,就是因為恐懼而沒有把握時間和機會去做更多的冒險與嘗試,讓人生變得豐富且有意義。

與其把恐懼當成敵人、拚命想要消滅它,在心理治療裡認為更有效的做法是:聆聽內心恐懼的聲音,把它當作是朋友,帶著同理心與尊重的態度,邀請它坐下來與我們聊一聊。很可能會發現恐懼不過是盡責地想要保護我們,才會不斷設想各種可能發生的危險,以免我們再度受傷而感到痛苦。它是讓人生存下來的重要本能之一。

但恐懼如果變得像保鑣一樣過度保護、守著門口把我們囚禁起來,就會癱瘓掉行動力與生命的其他可能性。我們需要學習與恐懼共處,既不要徹底切割或壓抑它,也保持一點客觀的安全距離,耐心且溫柔地詢問內心這個恐懼的聲音:此刻需要的是什麼?怎麼樣才能獲得安撫?能夠向身邊值得信任的人,真實表達恐懼的感覺,才有可能得到適當的支持,這可以讓恐懼從高分貝的咆哮,慢慢轉變成一個可以溝通協商的聲音。

英國有一種舞蹈治療「Five Rhythms」(有人譯為五韻禪舞)我非常喜歡。與其稱之為跳舞,不如說是透過肢體動作表達出任何內心的感受。無關乎跳得好不好,每個人都只專注在音樂與身體的移動當中。只要有課的日子,就算是下著大風雪的冬天、需要來回坐個幾小時的地鐵和公車,我一樣準時報到。每週兩小時的時光就像上教堂一樣,結束之後,覺得一週以來生活上所累積的挫折與壓力都得到很好的淨化。

小產後休息了兩、三週,確定身體恢復正常,就又馬上去跳舞。不論是哀傷、痛苦、憤怒或恐懼,都可以隨著音樂,一寸寸自內心深處移到指尖、腳底被舞動出來釋放掉。在剛開始最哀慟的那幾個月,幾乎沒有任何事情可以安慰我的心情,唯獨在跳舞的時候,才有稍稍喘息的機會,甚至重新感受到生命的喜悅。

某一次,我跳到好不容易讓頭腦安靜下來,全然進入舞蹈與能量當中,感覺自己就是草原上的羚羊。連結到身體的能量也讓我連結到動物般的本能,享受著生命力跳動的自由與快感。記得在電視上看到有個醫學研究說,覺得焦慮或壓力大到無法負荷時,跳舞或攀岩是很好的活動。我們得完全專注在當下的每一個片刻,因此可以打斷在腦海中不斷惡性循環的憂慮,這才有機會從中脫離出來。

大獅子永遠會隨時出現,難道羚羊因為恐懼,就終日躲在黑暗的角落裡顫慄地發抖嗎?在風和日麗的天氣,可以悠閒覓食時就盡量享受;當恐懼提醒牠逃命,就用上最強勁的腿力與耐力奔跑。羚羊不會一直躲在洞穴裡擔心著:下次要走什麼路線逃命?什麼逃法才能躲得過攻擊?躲不過攻擊該怎麼辦?也不會因為獅子的威脅,就放棄找尋美好的伴侶,或是更多的食物與水源地。

我們都知道遲早會有死亡的那一天,雖然不知道何時會來、會用什麼樣的方式發生,在那一天真正到來之前,唯一能做的就是暫時把恐懼放在一旁,專注在當下,只有當下才是我們能夠把握的。如果擔心未來會有不好的事情發生,也唯有當它們真的發生了,再來面對處理就好了。這樣做才有可能把對死亡的恐懼轉換成最大的祝福:提醒我們學習好好活著、善用現在的每一天;儘管要能夠做到活在當下是很不容易的,呼吸、靜坐或瑜珈等都是很好的輔助工具,只要長期不斷地努力練習就會做得愈來愈好。

註解
◎ 歐文・亞隆(Irvin D. Yalom)是當代著名的存在主義治療取向的心理治療師,著有《愛情劊子手》等暢銷心理小說與專業的心理學教科書籍。
◎ Five Rhythms是由Gabrielle Roth一九七七年在紐約逐漸發展出來的,目的在透過動態的舞蹈與肢體動作,透過身體去激發創造力與更整體的連結。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0 210
閱讀器:書紐電子書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