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叔南遊記(電子書)
商品資訊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蔣叔南
1885-1934
蔣希召,字叔南,別號雁蕩山人、雁蕩亦澹蕩人、仰天窩人,以字行。浙江樂清人。清末保定陸軍速成學堂第一期肄業,光復會、同盟會會員。投身辛亥革命。任國民革命軍八九團團附,時團長為蔣介石。一九一五年始,致力於開發家鄉名勝雁蕩山。曾集資開鑿進山通道,聯同胞弟蔣季哲、鄉人潘耀庭等復興雁蕩舊觀,又植樹萬本,開發新景,此地觀光事業為之一新。
著作頗豐,計有《雁蕩山攝影集》、《雁蕩新便覽》、《雁山一覽》、《蔣叔南遊記》、《蔣叔南詩存》和《雁蕩山志》等,已由盧禮陽先生點校刊行數種。
編校者簡介
盧禮陽
浙江永康人。現供職於溫州市圖書館,任《溫州讀書報》主編。近年致力於溫州歷史文獻的整理。著有人物傳記《馬敘倫》,編校《黃群集》、《蔣叔南集》、《劉景晨集》(與李康化合作)、《雁蕩山志》、《王毓英集》等。
目次
莊序
梁序
自序
天台山遊記
方城山遊記
武夷山遊記
普陀山遊記
黃山遊記
曲阜遊記
泰山遊記龍洞靈岩附
房山遊記
湯山遊記明陵八達嶺附
嵩山遊記
武州山遊記
恒山遊記
天台山重遊記
洞庭山遊記
南雁蕩山遊記
續雁蕩十記
雁蕩新便覽
黃跋
蔣叔南台版附記
書摘/試閱
其奇秀靈怪,知之獨詳,搜之靡遺,每以自喜;而天台未嘗寓目,蓋夢想迄今,近二十年矣。十月初旬,小陽時候,天氣晴明,乃往遊天台。於海門整裝,以月之五日午刻乘小輪抵臨海,是為余遊台行程之發軔也。
內地交通未便,行旅艱難,遊客對於帶物件亦當煞費斟酌,日用各物備帶則困於搬運,少尤覺其不便。於海門出發時,整飭臥具、食料、寒衣、盥漱器、文具而外,並李白詩一部,台州府之水陸道里記兩本,十二倍遠鏡一付,帶照相機一架,紫竹簫一支,雨衣一襲,芒鞋三雙,白蘭地兩瓶,皆余之旅行中所必不可缺者。一肩行李,幸尚不覺十分繁重也。
舟抵臨海之江下街,台州鹽稅局長陳君守庸遣价來迓。余在海門曾以天台之行電告守庸,乃寄居守庸寓所,其家人皆出見,兒女環呼伯伯,同鄉周汀如、黃叔箎、茅芝生諸君皆來會晤。他鄉遇故知,其樂何如!飯後往遊東湖。東湖在臨海城東,湖雖不大而彷彿南海之瀛台,背山倚城,形勢絕佳。湖側為樂育堂,湖心為飛丹閣,清太守劉璈所建築,廳上懸一聯云:「好水好山,出郭門不半里而至;宜晴宜雨,比西湖第一樓何如?」俞曲園先生手筆也。餘聯額極多,大概皆劉蘭洲作。飛丹閣之中層懸一聯云:「鳶飛魚躍,上下察也;霞蒼露白,溯洄從之。」余愛誦焉。由東湖回,晤新軍?長陳君魯珍,警察所長張君叔玉,而台友楊梓青先生及王君鯉門皆來相見,挽余在臨海徘徊數日。余急欲往天台,且天時難得,毋能久留,殊抱歉也。
六日。早六時,乘肩輿上天台大道,同行者為郴州李君子雲、平鎮陸君復初。余貪看風景,將輿布撤去,見者皆目笑之。臨海距天台約百里程,沿始豐溪行,路旁兩山夾峙,下為溪流,溪畔林樹繁盛,蒼松翠竹密佈,兩岸牧童牛背,漁子船頭時出沒於林間,益以霜葉如染,吾意造化小兒不知費。卻幾許胭脂,淡描濃抹,著意設色,掩映松竹,美麗無倫,竟日行來,是一絕豔極長之手卷展向眼底也。
行六十里,至百步村之紫雲道院。院住有警備隊,在隊中午餐。此處向為土匪出沒之所,光緒中世天台邑宰某上任,經此為匪所截,乃派兵駐守焉。自此再十五里至杜潭,抵天台縣界,經橫山嶺,十里沙洋,達天台縣,宿於西門外清溪鎮之信行寺,警備隊管帶李少雲處。少雲因公早日下鄉,其公子寶康年方十二,應對有序。天台縣警佐屠君馥如,與余別已四年,晚飯後訪之。余以孑身突來天台,馥如頗訝異,乃以遊山告之,並請為我覓天台山志及方外志。時同座有地紳王君舜生,為余遣人四處尋覓不得,後得一天台山全圖,陋劣不堪寓目;及訪天台縣志,據云僅有兩部,一存縣署,一為某君家藏,取?頗費事。旋與馥如侈談別後事及地方情形。十時回信行寺,聞李世兄言,天台山志舊本有無不得而知,昔年曾有人倡議修輯,旋作旋輟,未告厥成也。天台齊巨山先生之天台遊記自以為極其詳盡,而台人展轉抄傳,視為鴻秘,不肯輕易示人。余此行在臨海得之,以主者之囑託為守秘密,然觀覽一過,並無何等秘事記載在內,且?有水陸道里記兩相參照,慰情聊勝,明日入山以當羅盤,尚不至茫無把握耳。
七日。五更已過,余即披衣起,匆匆出門,沿城西散步數十分時,回房靜坐。今日登山,辭輿步行,馥如派一巡警為嚮道,乃飭行李先至國清寺,余乃向赤城進發。沿赭溪西北折不半里,赤城山在望矣,曉日暄映,如宮牆渥丹,層層整列,其左肩一角斜坡陡下,絕類危城之蜒蜿於山阿,頂上浮屠高聳,自山麓仰盼,直幹重霄,約七里許已達山腰之紫雲洞,亦曰洞天第六,號稱紫玉清平之天洞,闊而淺,洞頂危崖稍突凹,為覆簷之狀,其色如赭,其質似石非石,似土非土,且間有小石,大如梅子,若鑲嵌然。崖間有「赤城霞」三字,是畫蛇添足也。洞內構屋三椽,一龐姓老者居之。展問居址,余告之,彼即轉詢雁蕩洞府情形,談即行出洞。自左側危崖上升,石級皆成梯形,逐級盤旋,頗峻險,約三百餘步抵玉京洞,狀如紫雲而較淺小,其階前有金錢池碑,池失所在矣。其北轉側為洗腸井,相傳為曇猷尊者洗腸處。右為岳王廟,寂無人居。更上右側一洞若斗大,上塑魁星像,額懸「天開文運」四字,文運果開於擎足聳額之偶像乎?其旁有「丹樓如霞」石刻,以白石為之,日光正照,題者姓氏不能明察。赤城雖極挺拔,實似樓而不似城也。更西小徑折上百餘步而至餐霞洞,甫及洞口,舉頭即見洞之左壁嵌有「秋霜比潔」石刻,係民國四年大總統獎給節婦孫天祚之妻齊氏者。聞孫氏世居城內,二十歲即寡,苦節撫孤子,既長,子罹神經病,墜於國清寺前之豐干橋以死,氏乃葬其夫於洞中,墳式怪異,光滑如磨,皆其手作,而厝其子於其旁,自作小樓,靜居三十七年,足不出洞門一步,今已七十六歲矣。節婦素能書畫,遭變後已絕筆不復作。聞余語聲,探首觀望,其窗如竇。余乃詢其身世,亦歷舉以告,不勝今昔之感也。山頂浮屠為梁岳王妃所建,相傳藏舍利二十八顆,不可獲見,乃折回山下,取便道由山徑歷西塘山後村而達國清,計程約七里。
四山環繞,萬木籠,山麓一浮圖高插雲表,下有七寶如來整列溪畔。一路亭依溪而建,亭內古木參天,路平如砥,不數十步一橋如虹橫跨雙澗,橋盡處琳宮梵宇,璨璀叢開,是即國清寺之入口也。
進寺,至客堂少坐,昭宣和尚、梅開和尚皆來招待,詢別後起居。午飯畢,梅開導余列觀蓮船室、羅漢堂、藏經閣、大徹堂、香積廚各處,此普通叢林之建築,大概如斯。蓮船室側壁嵌大鵝字碑,云係右軍所書,未知然否。方丈堂旁有三賢堂,內塑寒山、拾得、豐干三大師像。香積廚前有漏沙鍋,室內貯大鐵鍋一口,徑約丈餘,底有一孔。相傳釋迦牟尼說法,文殊普賢行台,觀音大士執爨,五百羅漢故難大士,以砂和米中,大士即以杖觸破鍋底,沙漏米存,水亦不洩,乃留此聖蹟,殆未可盡信也。方丈堂前有額曰「晉唐古方丈」,儀徵阮文達手筆也。時已亭午,匆匆飯畢,辭梅開。由寺側渡澗北上金地嶺,不數步而李子雲、少雲昆仲及其世兄乘馬自後趕至,連袂登山,此行為不寂寞矣。
國清寺開始於陳,門額「國清寺」三字秀勁無兩,相傳為魏王宏書。寺前一塔厥形六角,九級,高十餘丈,為隋煬帝建。塔下可通,惟不能上升,自下仰望,頂透一孔,天如星點,於此想見井觀天者之景象焉。國清最初名天台寺,後改今名。天台為佛教一宗,創於智獃,隋煬帝賜號曰智者大師,蓋自北齊慧文禪師悟龍樹之旨,以授南嶽慧思,思傳之智者,其道大顯,正宗法華,故又稱法華宗,旁及餘經,建立三止、三觀、六即、十乘等法,為後學津梁。其著述有三大五小等部,展轉演暢,不可具述。每春間放戒,清眾數常千人。寺之左右,靈禽祥雲,靈芝八桂霞,五環繞,其形狀亦平常,尖山各無異殊之點,惟氣象雄厚,深藏不露,所以能廣開道場歟。國清之左右多勝蹟,余欲趕往高明寺住宿,不及遍觀,以俟重來。
金地嶺下寒流淙淙,溪底石質光滑,蜒蜿東行,其源從塔頭坑而來,嶺頂有路亭,係新建尚未落成者。自國清至此已行十里,步步上升,形若長蛇。自半嶺回視國清,浮屠尚高聳有致。遠觀始豐溪及天台縣城,亦一覽無餘。東岡上兩岩突起,作開闔之狀,曰招手岩。昔智者大師夢登金地嶺,有僧立此岩上招之,覺悟,僧狀為定光佛,乃於其下建定光庵,今已毀圮,僅存故址,而岩亦以得名。更東岡上為船岩。自此東南折五里下嶺,渡幽溪,抵高明寺。
智者大師居佛壟,講淨名經,經忽為風捲,飄颺空中,乃追蹤至此,愛其山巒秀發,清溪當前,乃就其地以營淨居,號淨名寺,不知何時改為今名,以其後倚高明山也。寺亦屢經盛衰,今住持定融和尚極力振作之。右為翻經堂,左為不瞬堂。堂前為西方殿,殿壁嵌有董思白書楞嚴海三昧儀壇碑記。記為虞淳熙撰,玄奧古樸,耐人玩讀。萬曆時無盡燈大師重興此寺,於天台宗中特起高明一派,可謂高明極盛時代。此碑即為無盡燈楞嚴道場作也。寺左不數十步,有大石曰般若石,相傳智者嘗修真於此,石為黑色,頂一圓徑約尺餘,作白色,云即智者趺坐處。石側一石壁立,高約二丈,上題「松風閣」及「伏虎」,字大尺餘,皆無姓氏。北首石壁上有大佛字摩崖,大徑二丈,筆亦豐健。右為圓通洞,無盡燈大師會在此洞註圓通疏,因以得名。洞係四大石疊成,向北石縫僅可容身,即洞門也,洞大約丈餘南向。洞門有二古松,夭矯從石縫隙挺出。倚松下瞰,深澗千尺,蒼翠欲滴。洞內一僧靜修於此,法號霞義,係四川人,來自峨眉。余乃與言金頂佛光之勝,霞義能避穀二十餘日,日夜不睡,惟靜坐耳。詢其所持,係金剛經也。洞下仄徑攀扶而上,一石橫亙,大可丈餘,上「看雲」二大字,下「無盡燈」。更上,石壁有「幽谿」摩崖,字大約一尺,結構端勁。據定融云,相傳係智者大師手筆,始於前年發現者也。自此西折上訪筆,回視圓通洞,松從石出,石從壁起,與黃山風景中之清涼臺頗相類,出照相機欲攝一影,惜已暮色蒼涼,鏡內光線暗晦,擬俟明日補作也。再數十步達筆,上豎一塔,高約三尺,題曰「明玉大德」。筆下有殘碑,題為明玉禪師寫經筆銘。齊巨山記云:無盡大師輯台山方外志告成,而筆亦老禿就死,以一坏土葬焉。蓋亦相傳之誤,而未見其題記也。自此度清涼橋回寺晚飧。月色當階,皓潔如水,乃?洞簫至清涼橋度曲玩月而歸。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