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思考:跳脫常識,在沒有答案的世界裡找到自己的路(電子書)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50 元優惠價
:70 折 245 元
閱讀器:書紐電子書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7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內容簡介】
◎前Google董事長寫給年輕世代的未來指南!Google、YouTube、寶可夢GO和伊隆.馬斯克教我的事!
◎面對越來越多沒有前例可循的課題,許多「標準解答」已然失效,這時代需要的是不再被常識束縛的量子思考!
因為敢於顛覆地圖和AR的既定觀念,才創造出風靡全球的寶可夢GO;
因為早一步看見網路的可能性,才有了Google具革命性的各項服務;
因為不囿於二選一的窠臼,YouTube才能以驚人的速度解決可能的侵權問題;
因為發現電動車的特殊之處並盡早布局,伊隆.馬斯克才得以領先群雄……
這些科技發展之所以能深入生活、帶來新的價值,
全都是因為敢於天馬行空、甚至令人覺得不合邏輯的量子思考!
※什麼是「量子思考」?
在量子的世界裡,萬物都是機率、波動和能量的結合。
「量子思考」指的是現有常識難以理解、令人驚異的思考;往往給人一種天馬行空的跳tone感,甚至覺得不合邏輯。
※如何學會量子思考?
一、以目前為止所累積的各種知識和經驗為基礎,在腦中建立參考架構(知識體系);
就像把分屬不同類別的文件一一歸檔在擁有許多抽屜的巨大櫃子,
需要時,馬上就能從正確的抽屜裡找到相應的知識。
二、跳脫常識的框架,了解「還有許多自己無法理解的事物存在」,
並容許各種超乎想像、不合邏輯的「怎麼可能」。
三、接觸量子力學、閱讀相關領域的入門書,
用自己認為最輕鬆有趣的方式了解即將引領未來的最新科技,以擴張腦中的參考架構。
30年前,若有人說「未來人人將隨身攜帶掌上型裝置,不但能隨時搜尋資訊、提供最佳建議,還能跨越地域和時差,與陌生人建立聯繫」,想必會被視為癡人說夢。如今,許多曾經的「怎麼可能」「不合常理」早已成為日常的一部分,並以飛快的速度繼續進化。
正如同量子力學與量子電腦。儘管目前仍是常識難以理解的存在,但量子電腦的開發和競爭早就在各國熱烈展開,也勢必成為下一個世代的科技主流。人類也一樣,未來將面臨的課題與挑戰絕對不同於現在。想繼續站穩腳步、不被時代淘汰,擁有敢於不同「跳脫常識」的量子思考是不可或缺的。
本書將從令人驚豔的實例開始,除了帶領讀者一窺量子科技的堂奧,也將告訴大家如何培養量子思考,讓掌握新思維的你可以:
‧面對難題時,不必只能二選一,還能想出第三個,甚至更多解法!
‧無論時代怎麼變化,都有辦法應變,不會因為長江後浪推前浪而死在沙灘上。
‧比別人更快看到未來可能的發展,並搶得先機。
‧讓心更寬廣、思考更有深度;不畫地自限、不受既有常識束縛。
【各界推薦】
水丰刀(閱部客創辦人、知名YouTuber)
王嘉萍(暖暖高中圖書館主任)
──好評推薦
◎前Google董事長寫給年輕世代的未來指南!Google、YouTube、寶可夢GO和伊隆.馬斯克教我的事!
◎面對越來越多沒有前例可循的課題,許多「標準解答」已然失效,這時代需要的是不再被常識束縛的量子思考!
因為敢於顛覆地圖和AR的既定觀念,才創造出風靡全球的寶可夢GO;
因為早一步看見網路的可能性,才有了Google具革命性的各項服務;
因為不囿於二選一的窠臼,YouTube才能以驚人的速度解決可能的侵權問題;
因為發現電動車的特殊之處並盡早布局,伊隆.馬斯克才得以領先群雄……
這些科技發展之所以能深入生活、帶來新的價值,
全都是因為敢於天馬行空、甚至令人覺得不合邏輯的量子思考!
※什麼是「量子思考」?
在量子的世界裡,萬物都是機率、波動和能量的結合。
「量子思考」指的是現有常識難以理解、令人驚異的思考;往往給人一種天馬行空的跳tone感,甚至覺得不合邏輯。
※如何學會量子思考?
一、以目前為止所累積的各種知識和經驗為基礎,在腦中建立參考架構(知識體系);
就像把分屬不同類別的文件一一歸檔在擁有許多抽屜的巨大櫃子,
需要時,馬上就能從正確的抽屜裡找到相應的知識。
二、跳脫常識的框架,了解「還有許多自己無法理解的事物存在」,
並容許各種超乎想像、不合邏輯的「怎麼可能」。
三、接觸量子力學、閱讀相關領域的入門書,
用自己認為最輕鬆有趣的方式了解即將引領未來的最新科技,以擴張腦中的參考架構。
30年前,若有人說「未來人人將隨身攜帶掌上型裝置,不但能隨時搜尋資訊、提供最佳建議,還能跨越地域和時差,與陌生人建立聯繫」,想必會被視為癡人說夢。如今,許多曾經的「怎麼可能」「不合常理」早已成為日常的一部分,並以飛快的速度繼續進化。
正如同量子力學與量子電腦。儘管目前仍是常識難以理解的存在,但量子電腦的開發和競爭早就在各國熱烈展開,也勢必成為下一個世代的科技主流。人類也一樣,未來將面臨的課題與挑戰絕對不同於現在。想繼續站穩腳步、不被時代淘汰,擁有敢於不同「跳脫常識」的量子思考是不可或缺的。
本書將從令人驚豔的實例開始,除了帶領讀者一窺量子科技的堂奧,也將告訴大家如何培養量子思考,讓掌握新思維的你可以:
‧面對難題時,不必只能二選一,還能想出第三個,甚至更多解法!
‧無論時代怎麼變化,都有辦法應變,不會因為長江後浪推前浪而死在沙灘上。
‧比別人更快看到未來可能的發展,並搶得先機。
‧讓心更寬廣、思考更有深度;不畫地自限、不受既有常識束縛。
【各界推薦】
水丰刀(閱部客創辦人、知名YouTuber)
王嘉萍(暖暖高中圖書館主任)
──好評推薦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村上憲郎
前Google美國總公司副董事長、前日本Google董事長,現任株式會社村上憲郎事務所董事長。
1970年自京都大學工學部畢業後,進入日立電子,以微電腦系統工程師的身分展開職涯。1978年離開日立電子,進入美國迪吉多電腦日本分公司(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 Japan, DEC Japan),在這段時期學到關於AI的相關知識。1986年起,轉調至位於麻州的DEC美國總公司人工智慧中心,時間長達5年。1991年回到日本DEC後,獲任命為行銷本部長及董事。
之後曾擔任數家美商資通企業的日本法人代表。2003年4月,進入Google,擔任美國總公司副董事長兼日本Google董事長,全面掌管Google在日本的所有業務。2009年1月出任榮譽董事長,2011年1月1日卸任,之後成立村上憲郎事務所至今。
現在除了擔任多家企業的獨立董事,也兼任大阪市立大學大學院都市經營研究科教授、國際大學全球通信中心(GLOCOM)客座教授,以及大阪工業大學客座教授。
著有《村上式簡單英語學習法》《村上式簡單工作術》《一輩子都不會餓肚子的工作法》等書。
〔譯者簡介〕
林詠純
臺灣大學物理系、地質系雙學士,日本九州大學藝術工學府碩士。曾在民間研究機構擔任日文研究助理,現為專職日文譯者。譯有《想要脫窮,先買張股票吧!》《理智斷線》《成長心態》等書。
村上憲郎
前Google美國總公司副董事長、前日本Google董事長,現任株式會社村上憲郎事務所董事長。
1970年自京都大學工學部畢業後,進入日立電子,以微電腦系統工程師的身分展開職涯。1978年離開日立電子,進入美國迪吉多電腦日本分公司(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 Japan, DEC Japan),在這段時期學到關於AI的相關知識。1986年起,轉調至位於麻州的DEC美國總公司人工智慧中心,時間長達5年。1991年回到日本DEC後,獲任命為行銷本部長及董事。
之後曾擔任數家美商資通企業的日本法人代表。2003年4月,進入Google,擔任美國總公司副董事長兼日本Google董事長,全面掌管Google在日本的所有業務。2009年1月出任榮譽董事長,2011年1月1日卸任,之後成立村上憲郎事務所至今。
現在除了擔任多家企業的獨立董事,也兼任大阪市立大學大學院都市經營研究科教授、國際大學全球通信中心(GLOCOM)客座教授,以及大阪工業大學客座教授。
著有《村上式簡單英語學習法》《村上式簡單工作術》《一輩子都不會餓肚子的工作法》等書。
〔譯者簡介〕
林詠純
臺灣大學物理系、地質系雙學士,日本九州大學藝術工學府碩士。曾在民間研究機構擔任日文研究助理,現為專職日文譯者。譯有《想要脫窮,先買張股票吧!》《理智斷線》《成長心態》等書。
序
【序】
〈前言 在沒有正確解答的時代裡,找到解決方法〉
這本書要介紹的是:
‧面對不知道是否有正確答案的課題時,找到正確解答的方法。
或者是:
‧在乍看仍持續著「成功」的情況下,早一步發現課題的方法。
我將這樣的思考法命名為「量子思考」。
如果你不畏懼波濤洶湧的變化,想往前踏出一步;如果你積極看待新技術的登場,想提升自己的能力以熟練運用;如果你立志創業與革新,那麼我希望你能拿起這本書。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大家習慣把「失落的10 年」掛在嘴邊,後來不知不覺變成「20 年」,轉眼間又變成了「30 年」。在長達30 年的時間裡,萬物皆漲,但薪水不漲,再怎麼救經濟,效果都很有限,可說是大家最直截了當的感受。
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呢?我想已經有人列出許多原因,如果非得提出一項,我認為應該是這樣的:
就日本的情況來說,從150 年前的明治維新以來,彷彿就像是在「超英趕美」似的,致力於解決「開發中國家」所背負的課題。最快的方法,就是盡可能更快引進更多歐美等已開發國家所找到的「正確答案」。
這種方式確實奏效,讓日本在20 世紀初成功邁向「近代化」,躋身足以與歐美列強比肩的行列。只是「成功」也因為第2 次世界大戰的緣故,不得不在75 年前重新來過。
這時人們所採用的速成方法,同樣是盡可能以更快的速度,更大量地引進歐美各國所發展出的各種民主制度、企業經營與技術開發法,並把它們當成「正確答案」。
這種方式再度奏效,日本在1980 年代成為全球第2 經濟大國,經濟榮景攀升到前所未有的巔峰。
但正如大家所知道的,後來泡沫經濟崩潰,接著又遭遇金融危機,日本陷入人稱「失落的30 年」的經濟停滯期,而且再也無法脫離。為什麼呢?因為日本已不再是開發中國家,也不是戰敗國,而是成為「課題」的「已開發國家」。
因此我認為,「失落數十年」唯一的原因,在於現在的我們必須面對的,是不管再怎麼找都沒有前例可循的課題;而別人已經發現的「正確答案」,根本無法有效處理這種狀況。
我決定在這本書提出「量子思考」的建議,也是基於這樣的背景。
「量子」是「quantum」一詞的翻譯,書中將會對此進行詳細的說明。
最近報紙經常報導的量子電腦,是備受期待的次世代電子計算機。剛好現在也是量子電腦登場的時機,因此我想趁著這次機會介紹「量子思考」。
我想各位都曾聽過,現在的電子計算機,使用的是0 與1這兩種位元(2 進位的一位)來運算。至於量子電腦,則使用量子位元(quantum bit)來運算。讀到這裡,看到「位元(2進位的一位)」這些字眼,或許會想:
「嗯,雖然聽過,但我是文組的,不必懂這麼多也沒關係。」
其實本書撰寫時,也考慮到許多讀者很容易產生這種想法。
前面闡述了我對「失落的30年」的看法。我認為,許多人所擁有的「數理恐懼症」也是根本原因之一;此外,克服「數理恐懼症」也可說是量子思考的第一步。
不過,本書並沒有打算一味貶低「數理恐懼症」,而是在充分考慮這種狀態確實存在的情況下,循序漸進地介紹有關數理的內容,所以請不要太害怕,鼓起勇氣讀下去。
當然,考慮到也有理工背景的讀者,針對這些讀者閱讀時可能會有的發現和理解,因此撰寫時,同時也埋入了許多課題,等待各位讀者的挑戰。
而所謂「循序漸進」是什麼樣的方式呢?那就是:
「首次閱讀本書時,有些地方可以跳過。」
為了讓讀者知道哪些地方可以跳過,書中也做了「記號」。
換個說法,就是「第2次讀的時候,請試著努力讀讀看」。本書採用這樣的編排,就是希望大家讀第2次時,可以「循序漸進」加深對數理相關內容的理解。
當然,即使第1次閱讀時並沒有跳著讀,本書在理科相關內容的編寫上依然會注意要循序漸進。
說明數理內容時,如果遇到「無論如何,還是用公式說明比較清楚」的部分,仍會出現簡單的公式,但都不超過國高中數理科的範圍。在公式登場前,也會解說相關使用規則等,所以請務必當成克服數理恐懼症的好機會。
進行論述時,本書會盡可能避免「大量使用數理詞彙以當成障眼法」,把意義不明,甚至缺乏內容的言論,寫得好像有多意味深長似的。本書雖是介紹思考法的書籍,但仍有不得不介紹公式的必要性,正是因為絕對想避免出現這種詐術。
只需要理解最低限度且必要的數理內容,就能往下讀,這是我對本書的期許。就這個目的來看,也希望各位非理科出身的讀者能鼓起勇氣,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克服對數理的恐懼。
面對不知道有無正確答案的課題時,希望本書能幫助各位提升靠自己的大腦思考的能力;在看不見未來的時代,也能鼓起勇氣、往前踏出一步。
〈前言 在沒有正確解答的時代裡,找到解決方法〉
這本書要介紹的是:
‧面對不知道是否有正確答案的課題時,找到正確解答的方法。
或者是:
‧在乍看仍持續著「成功」的情況下,早一步發現課題的方法。
我將這樣的思考法命名為「量子思考」。
如果你不畏懼波濤洶湧的變化,想往前踏出一步;如果你積極看待新技術的登場,想提升自己的能力以熟練運用;如果你立志創業與革新,那麼我希望你能拿起這本書。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大家習慣把「失落的10 年」掛在嘴邊,後來不知不覺變成「20 年」,轉眼間又變成了「30 年」。在長達30 年的時間裡,萬物皆漲,但薪水不漲,再怎麼救經濟,效果都很有限,可說是大家最直截了當的感受。
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呢?我想已經有人列出許多原因,如果非得提出一項,我認為應該是這樣的:
就日本的情況來說,從150 年前的明治維新以來,彷彿就像是在「超英趕美」似的,致力於解決「開發中國家」所背負的課題。最快的方法,就是盡可能更快引進更多歐美等已開發國家所找到的「正確答案」。
這種方式確實奏效,讓日本在20 世紀初成功邁向「近代化」,躋身足以與歐美列強比肩的行列。只是「成功」也因為第2 次世界大戰的緣故,不得不在75 年前重新來過。
這時人們所採用的速成方法,同樣是盡可能以更快的速度,更大量地引進歐美各國所發展出的各種民主制度、企業經營與技術開發法,並把它們當成「正確答案」。
這種方式再度奏效,日本在1980 年代成為全球第2 經濟大國,經濟榮景攀升到前所未有的巔峰。
但正如大家所知道的,後來泡沫經濟崩潰,接著又遭遇金融危機,日本陷入人稱「失落的30 年」的經濟停滯期,而且再也無法脫離。為什麼呢?因為日本已不再是開發中國家,也不是戰敗國,而是成為「課題」的「已開發國家」。
因此我認為,「失落數十年」唯一的原因,在於現在的我們必須面對的,是不管再怎麼找都沒有前例可循的課題;而別人已經發現的「正確答案」,根本無法有效處理這種狀況。
我決定在這本書提出「量子思考」的建議,也是基於這樣的背景。
「量子」是「quantum」一詞的翻譯,書中將會對此進行詳細的說明。
最近報紙經常報導的量子電腦,是備受期待的次世代電子計算機。剛好現在也是量子電腦登場的時機,因此我想趁著這次機會介紹「量子思考」。
我想各位都曾聽過,現在的電子計算機,使用的是0 與1這兩種位元(2 進位的一位)來運算。至於量子電腦,則使用量子位元(quantum bit)來運算。讀到這裡,看到「位元(2進位的一位)」這些字眼,或許會想:
「嗯,雖然聽過,但我是文組的,不必懂這麼多也沒關係。」
其實本書撰寫時,也考慮到許多讀者很容易產生這種想法。
前面闡述了我對「失落的30年」的看法。我認為,許多人所擁有的「數理恐懼症」也是根本原因之一;此外,克服「數理恐懼症」也可說是量子思考的第一步。
不過,本書並沒有打算一味貶低「數理恐懼症」,而是在充分考慮這種狀態確實存在的情況下,循序漸進地介紹有關數理的內容,所以請不要太害怕,鼓起勇氣讀下去。
當然,考慮到也有理工背景的讀者,針對這些讀者閱讀時可能會有的發現和理解,因此撰寫時,同時也埋入了許多課題,等待各位讀者的挑戰。
而所謂「循序漸進」是什麼樣的方式呢?那就是:
「首次閱讀本書時,有些地方可以跳過。」
為了讓讀者知道哪些地方可以跳過,書中也做了「記號」。
換個說法,就是「第2次讀的時候,請試著努力讀讀看」。本書採用這樣的編排,就是希望大家讀第2次時,可以「循序漸進」加深對數理相關內容的理解。
當然,即使第1次閱讀時並沒有跳著讀,本書在理科相關內容的編寫上依然會注意要循序漸進。
說明數理內容時,如果遇到「無論如何,還是用公式說明比較清楚」的部分,仍會出現簡單的公式,但都不超過國高中數理科的範圍。在公式登場前,也會解說相關使用規則等,所以請務必當成克服數理恐懼症的好機會。
進行論述時,本書會盡可能避免「大量使用數理詞彙以當成障眼法」,把意義不明,甚至缺乏內容的言論,寫得好像有多意味深長似的。本書雖是介紹思考法的書籍,但仍有不得不介紹公式的必要性,正是因為絕對想避免出現這種詐術。
只需要理解最低限度且必要的數理內容,就能往下讀,這是我對本書的期許。就這個目的來看,也希望各位非理科出身的讀者能鼓起勇氣,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克服對數理的恐懼。
面對不知道有無正確答案的課題時,希望本書能幫助各位提升靠自己的大腦思考的能力;在看不見未來的時代,也能鼓起勇氣、往前踏出一步。
目次
【目次】
前言 在沒有正確解答的時代裡,找到解決方法
第1章 洞見未來的「量子思考」
在Google見證所謂的「跳脫常識」
3件事例的共通點與天才們的思考法
領先日常的「未來」世界
第2章 「跳脫常識」到底是什麼感覺?
新時代的關鍵字「量子」
常識與非常識
平常使用的電腦是「常識」的延伸
Column 微分是什麼?
為了將「量子」的力量發揮到極限
第3章 通往量子思考的方法――「參考架構」
如果只是「學會」知識,未免太可惜
我如何建立自己的參考架構
伊隆.馬斯克大顯身手的理由
如何建立豐富的參考架構
不管所學為何,未來都已近在眼前
第4章 量子電腦,21世紀商業與科技的基礎
量子電腦的原理:只看有趣的地方就可以了
「量子類比電腦」為人工智慧傾注新的希望
等不及要實用化的「量子數位電腦」
量子電腦到底有多厲害?
可以用量子力學定義自我意識嗎?
量子力學無限且超越常識的可能性
量子力學與腦科學,以及邁向未來
搶先一步理解量子力學的祕訣
第5章 透過「量子思考」解讀商業與科技的現在與未來
第4典範:大數據改變了世界什麼?
計算機果然只專精於計算!
物聯網帶來的生產性消費者時代是什麼?
關於「ICT」的2種教育:理解與活用
該對機器的「智慧化」感到恐懼嗎?
終章 量子思考創造的未來
盡量嘗試新事物吧!
懂得高等數學的人,請加入人工智慧事業的行列
憑著量子思考在AI社會存活下來
結語 請持續且勇敢地挑戰未來
前言 在沒有正確解答的時代裡,找到解決方法
第1章 洞見未來的「量子思考」
在Google見證所謂的「跳脫常識」
3件事例的共通點與天才們的思考法
領先日常的「未來」世界
第2章 「跳脫常識」到底是什麼感覺?
新時代的關鍵字「量子」
常識與非常識
平常使用的電腦是「常識」的延伸
Column 微分是什麼?
為了將「量子」的力量發揮到極限
第3章 通往量子思考的方法――「參考架構」
如果只是「學會」知識,未免太可惜
我如何建立自己的參考架構
伊隆.馬斯克大顯身手的理由
如何建立豐富的參考架構
不管所學為何,未來都已近在眼前
第4章 量子電腦,21世紀商業與科技的基礎
量子電腦的原理:只看有趣的地方就可以了
「量子類比電腦」為人工智慧傾注新的希望
等不及要實用化的「量子數位電腦」
量子電腦到底有多厲害?
可以用量子力學定義自我意識嗎?
量子力學無限且超越常識的可能性
量子力學與腦科學,以及邁向未來
搶先一步理解量子力學的祕訣
第5章 透過「量子思考」解讀商業與科技的現在與未來
第4典範:大數據改變了世界什麼?
計算機果然只專精於計算!
物聯網帶來的生產性消費者時代是什麼?
關於「ICT」的2種教育:理解與活用
該對機器的「智慧化」感到恐懼嗎?
終章 量子思考創造的未來
盡量嘗試新事物吧!
懂得高等數學的人,請加入人工智慧事業的行列
憑著量子思考在AI社會存活下來
結語 請持續且勇敢地挑戰未來
書摘/試閱
【內文連載】
〈第3章 通往量子思考的方法──「參考架構」〉
如果只是「學會」知識,未免太可惜
近年來,「博雅教育」或「成人通識」獲得的關注越來越多。
博雅教育指的是具實踐性的知識與學問基礎,主要源自於古希臘羅馬時代的「自由七藝」,分別是文法學、修辭學、邏輯學、算數、幾何學、天文學、音樂。從古至今,人類一直致力於學習這些學問,並將這些學問當成面對沒有答案的問題,或找出新疑問的途徑。
從身邊的例子來看,我們在義務教育中學習的國語、數學、社會、自然、美勞、音樂等必修科目,可說是博雅教育最基礎的學問。
分辨美與真、設定問題、深化思考等領域,就在這些科目的前方無邊無際地展開。
然而就我的觀點來看,博雅教育雖然是社會人士的必修科目,但能有意識活用這些科目的人卻實在太少。
因為步入社會後所學習的博雅教育,若無法在自身的知識體系(參考架構)中獲得適當的位置,就只是零碎的知識而已。
◆ 參考架構,建立量子思考的基礎
原本應該介紹「量子思考」,卻開始說明博雅教育,其實是有原因的。
我認為,充分活用博雅教育的方法──也就是建立參考架構,與克服數理恐懼症並對此有基本理解一樣,都是培養量子思考時不可或缺的。
參考架構,就是「知識的參考體系」。
光從字面上來看,或許讓人一頭霧水。簡單來說,就是從日常學習與生活所獲得的知識、經驗、資訊中,找出有所關聯的內容,並將它們串聯起來的狀態。
你可以想像成在自己腦中建立起有如網際網路般的連絡網。
「參考架構」也是心理學名詞,指的是在腦中建立一套機制,將來自外部的資訊,長期且正確地保存在腦中適當的「抽屜」裡,並能依需要找出來,做為認識或判斷事物的依據。
我也以類似這樣的概念,有意識地在腦中建立參考架構。「來自外部的資訊」指的是從人與人的溝通或從日常生活中取得的經驗、來自不同地方的見聞與刺激、透過他人與書本等管道獲得的知識等。
簡單來說,我想告訴大家的是,將來自外部的資訊正確地輸入腦中,建立類似「巨大層狀知識結構」的體系非常重要。只要能建立起這樣的體系,之後就能學會量子思考。
◆ 充分耕耘任何人都擁有的「腦內資料庫」
事實上,建立參考架構的作業不需要從零開始。因為我們可以活用過去所學到的知識與經驗來建立參考架構。
這時最有幫助的,是求學時代曾學過的數學、理化、社會、英文、音樂、美勞等科目。
想必其中應該有自己不擅長的科目,甚至當初念書時還曾忿忿不平地認為:
「就算學會這種東西,出了社會也用不到吧?」
問題來了。我們認為「出了社會也用不到」的這些知識,真的完全沒用、只是白白浪費時間嗎?或許每個人的答案都不一樣,但對我而言,絕對不是白費工夫。
儘管表面上看起來,各科目的學習只是單純地把知識塞進學生腦中,但它們其實是根據一定的脈絡,在彼此相關的狀態下進行。就這樣,我們透過各科目的學習,無意識地在腦中建立起參考架構。
如果再把時間往前回溯,從出現在母親的子宮裡開始,到眼下你拿起這本書來讀的這一瞬間,腦中建立參考架構的作業從未停止過。
只不過,出社會之後的學習與體驗,不像學生時代那樣會有人幫忙安排,所以無法在有系統和關聯的狀態下,被動地建立並擴大參考架構。
因此,我希望各位社會人士在建立參考架構時,能以明確且有意識的方式,建立更精緻、更具特定意圖的結構。
「我對參考架構有點概念了,但這與量子思考有什麼關聯呢?」
接下來,就為這些有此疑問的讀者提早揭開謎底吧。目前為止所介紹的「量子思考」,就是以「有意識建立高品質(包含量子領域在內)的思考架構」為基礎,並構築於此的思考方式。
如何建立豐富的參考架構
各位是否能理解建立在腦中的知識參考體系,也就是參考架構的重要性?
如果各位已有「參考架構」的概念,並具備在腦中建立這種架構的目標意識,那麼接下來,我們就可以在這個前提之下,介紹建立培養量子思考能力的參考架構方法論。
這裡提供以下幾種方法:
1、透過書籍、影片等途徑吸收知識
2、學習博雅教育
3、學習量子力學相關知識
4、培養英語能力
5、學會閱讀財務三表(損益表、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與合約,做為社會人士的基本素養。
◆ 現在還來得及克服「數字恐懼」
我還想補充另一個方法,做為第3 項「學習量子力學相關知識」的前提條件,那就是前面不斷強調的「克服對數字的恐懼」。
我想透過本書幫助自覺不擅長數理的人,能在面對即將來臨的未來時徹底消除對數字的恐懼,並破除一般視為常識的「文/理二分法」,因為這麼做,將有助於形成參考架構。
我認為,不擅長數理科目的人之所以會害怕數字,多半是因為過去學習相關科目時遭受了嚴重的挫折。
即使是理組出身的人,在談論量子力學或量子物理學時,也很有可能一頭霧水。
就如同前面介紹的,量子力學與量子物理學的某些部分確實會背離我們的日常感受。就算過去念的是理組,或許也會產生甚至可說是「恐懼」的抵抗感。
由此可知,就算是理組出身的人,也會覺得量子的世界充滿各種「沒想到」,所以即使是不擅長數理的人,也不需要認為「因為我念文組」而畫地自限。
而可預見的是,量子電腦與其他充分發揮量子力學的技術,將以無法讓人用「我聽不懂」為藉口的驚人速度,逐漸成為生活中俯拾即是的事物,所以各位最好先有這樣的心理準備:在即將來臨的時代,把「我不擅長數理」當藉口,不僅對建立參考架構並沒有幫助,甚至會連活躍於最尖端的起跑線都站不上去。或者說,如果沒有這樣的準備,就會被時代拋在後頭。
接下來,終於要向各位說明如何打造量子思考的基礎,也就是建立豐富參考架構的方法。本書將由已廣泛學習各種(一知半解的)文理知識的我,以淺顯易懂的說明,幫助各位擊退對數理的恐懼,並有如身歷其境般掌握量子力學的基礎。
話雖如此,有些人可能仍認為「培養量子思考什麼的,還早啦」「還需要多一點時間克服對數理的恐懼」的狀態,所以不需要一開始就試圖完全理解。請抱持「一知半解就夠了」的想法,「不認真」(就好的方面來說)地閱讀吧!
◆ 書籍・影片①:成人更應該不斷輸入知識
如果想建立參考架構,並在未來的日子裡不斷擴張,首要就是獲得做為材料的知識與資訊。簡單來說,就是「讀書」「尋找更深入的訊息」=「觀看深度報導或紀錄片」。
資訊來源不一定非得是文章。
在網路時代,透過影片學習也是建立參考架構的方法之一。除了每天播放的時事新聞,也必須對稍微冷門的領域抱持興趣,不斷致力於充實自己的知識參考體系。
這時候,有項不能忘記的重點,那就是一知半解,換句話說,不以深入理解為目標,而是以似懂非懂的心情,專注在掌握接近本質的部分。
不需要徹底理解所有的細節,也不需要記在腦海裡。
即使是乍看之下與自己人生無關的領域,也可能在一知半解地學習、豐富思考架構後,成為解決眼前某種課題的突破口。
而且就算目前找不到相關性,也可能在往後的人生中帶來某種幫助。
接觸新的領域時,請別忘了將它與腦中參考架構的某個位置進行「連結」。就算現在無法理解細節,但只要有「或許與那項資料有關」「這樣的見解或許也能應用在那個領域」之類的聯想力就已足夠。
事實上,許多看似無關的領域,卻擁有類似的基礎。如果要用一個詞彙形容這種共通的部分,或許可稱之為「本質」吧!
本質有很多種,從各個系統衍生的領域就更多了。接觸全新領域能讓各個系統擴張,並提升知識階層架構的價值。
我想,前面提到馬斯克與特斯拉如何大顯身手的部分,就應該足以說明這麼做的效果了。
◆ 書籍・影片②:利用科幻小說光明正大地「偷窺」別人的參考架構
我與編輯討論這本書時,被問到:
「您有沒有推薦什麼能幫助理解、建立參考架構的書呢?」
當時我的回答是「科幻小說」。因為「科幻小說」能直接看見作者的想像力,而想像力可說是參考架構的結晶。
如同前面提到的,我獲得了在DEC 美國總公司人工智慧技術中心的工作機會,主要的工作內容是前往全美的大學與研究機構拜訪研究者,收集最尖端的研究資訊。
在走訪的過程中,我發現人工智慧研究者的研究室與其周遭(走廊或公共空間)往往擺滿了堆積如山的科幻小說。就我當時拜訪的好幾間研究室來說,不只能看到最新的熱門科幻作品,也能看到海外的相關作品與經典科幻名著。
當時的我不太能想像這些人竟然喜歡閱讀科幻小說,於是向某位老師請教。他告訴我一個合理的原因,那就是:
「現實生活中不太可能出現的創造性產物,卻能在科幻小說的描寫中與現實結合。這樣的創意,也為我們的研究提供找到全新突破口的指引。」
的確,科幻作品描寫的世界雖建立在現實生活的基礎上,但仍與現實有著某些歧異。那個世界也許擁有高度發展的科學技術,可能以歷史為基礎描寫某種「假設」,也可能有新的生物或細菌⋯⋯卻都能說是作家根據自己的參考架構所勾勒出來的世界。
科幻作品中這些跳脫常識的創意,與其背景知識之間的連結,剛好能刺激研究者產生跳脫常識的想法,並應用在自己的研究領域中,也能幫助我們建立、擴充參考架構。
無論是書籍、漫畫還是電影,接觸他人的想像力與參考架構,都是有助於擴充自己參考架構的絕佳機會。
請一邊欣賞這些作品,一邊實踐吧!
◆ 博雅教育:接受傳統教育的人,更應該積極學習
博雅教育也有助於建立充實的參考架構。尤其是接受傳統高等教育,也就是認真讀完4 年制大學的人,更應該有意識地持續接受博雅教育。
博雅教育就相當於「追究沒有答案的事物」以及「提出新的問題」這2種能力。
但學校的課程多半未充分培養學生博雅教育的素養,只要與其他國家的大學課程比較就知道了。
舉例來說,在美國,以博雅教育為主的學院是學生主要的升學選擇。學生在這裡廣泛培養一般素養,學習博雅教育的基礎後,才選擇法學或醫學等各自想精進的研究所。
這種傾向在哈佛大學與加州大學等頂尖大學更是明顯。
海外重視博雅教育,優秀的年輕人在進入專業領域前,更應該確實學習。
反之,我國現行的教育中,很早就把學生分成文組或理組;一進大學就分成法學或醫學等學系。一旦選擇了某一門學問,就只顧著埋頭鑽研,完全不看其他事物。所以很遺憾的,就現狀而言,我們很難培養博雅教育的素養。
這樣的教育體系,雖然比其他國家的學生更有機會學會別人推導出來的答案(知識),卻缺乏機會學習如何提出新的問題、如何面對沒有答案的事物。
接受現行的教育,雖能獲得高度專業的知識,卻有想像力貧乏的傾向,難以透過廣泛的視野,從各方面檢視眼前的課題並克服。
不得不說,這種教育方式讓我們在「產生高度創造力的革命性創意」這方面,遠遠落後先進國家。
我們所面對的課題,應該是對博雅教育理解不足吧?話說回來,傳統教育原本就連博雅教育的概念都沒有,或許正因為沒有這樣的概念,才會陷入難以建立並擴充參考架構的窘境。
因此,請各位讀者致力於學習博雅教育,藉此建立並擴充參考架構吧!這麼一來,就能拓展視野,獲得不論時代如何改變都能適用的思考力。
可納入參考架構的不只有語言。拿藝術家為例,他們就是以繪畫或音樂等為主體,建立自己的參考架構。
人類是透過語言思考的生物,所以難免會想將事物語言化;但要透過博雅教育相關領域擴充參考架構時,不拘泥於語言或許也是很重要的事。
◆ 英語①:「英語」是無可避免的
接下來要討論的是「英語」。但這裡並不是像量子力學那樣,要請大家在自己的參考架構裡擴充英語此一領域,而是為了建立更豐富的參考架構,必須「使用」英語學習。
隨著網路的發展,無論是最新的消息、最尖端的技術,或是最新的科幻作品,發生在全世界各個角落的事情都能很快地傳播出去,即時共享。無論各位是否同意英語已經取得全球性語言的地位,確實有無數資訊只能透過英語取得、無數書籍只能用英語閱讀。
就現狀而言,如果只是等待別人提供翻譯成國語的資訊,那麼別說取得資訊的速度了,就連其品質與內容都會產生偏差。
我想強調的是,現在光憑「學習」英語,已不足以獲得必要的英語能力,現在需要的基礎英語能力,必須達到能「使用」英語學習的程度。
進入近代後,由於東西方交流帶來的碰撞,許多前輩在接受前所未有的刺激之餘,也透過自身厚實的知識,將歐美國家的各種知識翻譯成國語,使得後世的子孫們,得以用熟悉的語言在自己的國家接受高等教育。
然而時至今日,我們不得不承認,只能以國語接受高等教育是完全不夠的,難有優勢不說,在某些方面反而變成了枷鎖。
此一事實明顯表現在國內大學在國際評鑑的排名始終難以提升。
在這裡要為各位介紹的,就是「國際文憑」(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IB),它是一個非營利性的國際教育基金會,且其文憑的國際認可性很高,受到世界許多國家的知名大學承認;其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它的大學預科課程(Diploma Programme, DP)。
這是一個2 年制、以16 到19 歲學生為對象的課程,只要通過結業考試、取得及格以上的成績,就能取得獲國際承認的大學入學資格(國際文憑資格)。
原則上,國際文憑的課程以英語、法語或西班牙語進行。
◆ 英語②:國中英語就夠用了
想要以英語學習各種知識,只要有國中程度就夠了(字彙量倒是另一回事)。
「但我連國中程度的英語能力都沒有啊!」
我彷彿聽到有人這麼說。針對這樣的讀者,我有1種學習法想推薦給各位。
請先購買7 年級的英語課本。話說,最近的課本也都會另外製作由母語者朗讀的音檔(或是製成光碟,或是直接透過課本上的QR code 連結),也請一併準備好。
各位要做的事情,就只有每天花1 小時聽音檔,同時跟著朗讀者的聲音把教科書的內容讀出來。不必要求自己「記得」,只要專心致志地跟著朗讀就好,彷彿跟著和尚朗誦經文一樣。
過了1 個月,無論走在路上,還是搭乘大眾運輸工具,這1 個小時的英語課文就會開始在腦中「播放」。到了這種程度,就可以進入下1 個小時。
讀完7年級的範圍後,接著再讀8年級、9年級的課文。
只要經過大約1 年,大腦就會開始在走路或搭車時「播放」國中3 年的英語課文。這就是「學會國中英語」的證據,如此一來,你就能擁有「使用」英語學習所需要的英語能力。
附帶一提,姑且不論字彙量,這種程度的英語已經足以輕鬆應付海外出差。
因為你等於已培養出足以應付諸如國際線與國內線的轉機、辦理飯店入住手續、在餐廳點餐等海外出差時需要的英語能力。
換句話說,只要大約在出差前1 週,及早訓練理解機場廣播、飯店入住手續、點餐等海外出差需要的英語表現,就足以應付相關的需求。
就像這樣,如果只需要「反覆朗誦國中課本,直到不管走路還是搭車都會在腦中自動『播放』英語」,即使是覺得「培養出足以使用英語學習的程度很難」的人,應該也能試著進行,不是嗎?
〈第3章 通往量子思考的方法──「參考架構」〉
如果只是「學會」知識,未免太可惜
近年來,「博雅教育」或「成人通識」獲得的關注越來越多。
博雅教育指的是具實踐性的知識與學問基礎,主要源自於古希臘羅馬時代的「自由七藝」,分別是文法學、修辭學、邏輯學、算數、幾何學、天文學、音樂。從古至今,人類一直致力於學習這些學問,並將這些學問當成面對沒有答案的問題,或找出新疑問的途徑。
從身邊的例子來看,我們在義務教育中學習的國語、數學、社會、自然、美勞、音樂等必修科目,可說是博雅教育最基礎的學問。
分辨美與真、設定問題、深化思考等領域,就在這些科目的前方無邊無際地展開。
然而就我的觀點來看,博雅教育雖然是社會人士的必修科目,但能有意識活用這些科目的人卻實在太少。
因為步入社會後所學習的博雅教育,若無法在自身的知識體系(參考架構)中獲得適當的位置,就只是零碎的知識而已。
◆ 參考架構,建立量子思考的基礎
原本應該介紹「量子思考」,卻開始說明博雅教育,其實是有原因的。
我認為,充分活用博雅教育的方法──也就是建立參考架構,與克服數理恐懼症並對此有基本理解一樣,都是培養量子思考時不可或缺的。
參考架構,就是「知識的參考體系」。
光從字面上來看,或許讓人一頭霧水。簡單來說,就是從日常學習與生活所獲得的知識、經驗、資訊中,找出有所關聯的內容,並將它們串聯起來的狀態。
你可以想像成在自己腦中建立起有如網際網路般的連絡網。
「參考架構」也是心理學名詞,指的是在腦中建立一套機制,將來自外部的資訊,長期且正確地保存在腦中適當的「抽屜」裡,並能依需要找出來,做為認識或判斷事物的依據。
我也以類似這樣的概念,有意識地在腦中建立參考架構。「來自外部的資訊」指的是從人與人的溝通或從日常生活中取得的經驗、來自不同地方的見聞與刺激、透過他人與書本等管道獲得的知識等。
簡單來說,我想告訴大家的是,將來自外部的資訊正確地輸入腦中,建立類似「巨大層狀知識結構」的體系非常重要。只要能建立起這樣的體系,之後就能學會量子思考。
◆ 充分耕耘任何人都擁有的「腦內資料庫」
事實上,建立參考架構的作業不需要從零開始。因為我們可以活用過去所學到的知識與經驗來建立參考架構。
這時最有幫助的,是求學時代曾學過的數學、理化、社會、英文、音樂、美勞等科目。
想必其中應該有自己不擅長的科目,甚至當初念書時還曾忿忿不平地認為:
「就算學會這種東西,出了社會也用不到吧?」
問題來了。我們認為「出了社會也用不到」的這些知識,真的完全沒用、只是白白浪費時間嗎?或許每個人的答案都不一樣,但對我而言,絕對不是白費工夫。
儘管表面上看起來,各科目的學習只是單純地把知識塞進學生腦中,但它們其實是根據一定的脈絡,在彼此相關的狀態下進行。就這樣,我們透過各科目的學習,無意識地在腦中建立起參考架構。
如果再把時間往前回溯,從出現在母親的子宮裡開始,到眼下你拿起這本書來讀的這一瞬間,腦中建立參考架構的作業從未停止過。
只不過,出社會之後的學習與體驗,不像學生時代那樣會有人幫忙安排,所以無法在有系統和關聯的狀態下,被動地建立並擴大參考架構。
因此,我希望各位社會人士在建立參考架構時,能以明確且有意識的方式,建立更精緻、更具特定意圖的結構。
「我對參考架構有點概念了,但這與量子思考有什麼關聯呢?」
接下來,就為這些有此疑問的讀者提早揭開謎底吧。目前為止所介紹的「量子思考」,就是以「有意識建立高品質(包含量子領域在內)的思考架構」為基礎,並構築於此的思考方式。
如何建立豐富的參考架構
各位是否能理解建立在腦中的知識參考體系,也就是參考架構的重要性?
如果各位已有「參考架構」的概念,並具備在腦中建立這種架構的目標意識,那麼接下來,我們就可以在這個前提之下,介紹建立培養量子思考能力的參考架構方法論。
這裡提供以下幾種方法:
1、透過書籍、影片等途徑吸收知識
2、學習博雅教育
3、學習量子力學相關知識
4、培養英語能力
5、學會閱讀財務三表(損益表、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與合約,做為社會人士的基本素養。
◆ 現在還來得及克服「數字恐懼」
我還想補充另一個方法,做為第3 項「學習量子力學相關知識」的前提條件,那就是前面不斷強調的「克服對數字的恐懼」。
我想透過本書幫助自覺不擅長數理的人,能在面對即將來臨的未來時徹底消除對數字的恐懼,並破除一般視為常識的「文/理二分法」,因為這麼做,將有助於形成參考架構。
我認為,不擅長數理科目的人之所以會害怕數字,多半是因為過去學習相關科目時遭受了嚴重的挫折。
即使是理組出身的人,在談論量子力學或量子物理學時,也很有可能一頭霧水。
就如同前面介紹的,量子力學與量子物理學的某些部分確實會背離我們的日常感受。就算過去念的是理組,或許也會產生甚至可說是「恐懼」的抵抗感。
由此可知,就算是理組出身的人,也會覺得量子的世界充滿各種「沒想到」,所以即使是不擅長數理的人,也不需要認為「因為我念文組」而畫地自限。
而可預見的是,量子電腦與其他充分發揮量子力學的技術,將以無法讓人用「我聽不懂」為藉口的驚人速度,逐漸成為生活中俯拾即是的事物,所以各位最好先有這樣的心理準備:在即將來臨的時代,把「我不擅長數理」當藉口,不僅對建立參考架構並沒有幫助,甚至會連活躍於最尖端的起跑線都站不上去。或者說,如果沒有這樣的準備,就會被時代拋在後頭。
接下來,終於要向各位說明如何打造量子思考的基礎,也就是建立豐富參考架構的方法。本書將由已廣泛學習各種(一知半解的)文理知識的我,以淺顯易懂的說明,幫助各位擊退對數理的恐懼,並有如身歷其境般掌握量子力學的基礎。
話雖如此,有些人可能仍認為「培養量子思考什麼的,還早啦」「還需要多一點時間克服對數理的恐懼」的狀態,所以不需要一開始就試圖完全理解。請抱持「一知半解就夠了」的想法,「不認真」(就好的方面來說)地閱讀吧!
◆ 書籍・影片①:成人更應該不斷輸入知識
如果想建立參考架構,並在未來的日子裡不斷擴張,首要就是獲得做為材料的知識與資訊。簡單來說,就是「讀書」「尋找更深入的訊息」=「觀看深度報導或紀錄片」。
資訊來源不一定非得是文章。
在網路時代,透過影片學習也是建立參考架構的方法之一。除了每天播放的時事新聞,也必須對稍微冷門的領域抱持興趣,不斷致力於充實自己的知識參考體系。
這時候,有項不能忘記的重點,那就是一知半解,換句話說,不以深入理解為目標,而是以似懂非懂的心情,專注在掌握接近本質的部分。
不需要徹底理解所有的細節,也不需要記在腦海裡。
即使是乍看之下與自己人生無關的領域,也可能在一知半解地學習、豐富思考架構後,成為解決眼前某種課題的突破口。
而且就算目前找不到相關性,也可能在往後的人生中帶來某種幫助。
接觸新的領域時,請別忘了將它與腦中參考架構的某個位置進行「連結」。就算現在無法理解細節,但只要有「或許與那項資料有關」「這樣的見解或許也能應用在那個領域」之類的聯想力就已足夠。
事實上,許多看似無關的領域,卻擁有類似的基礎。如果要用一個詞彙形容這種共通的部分,或許可稱之為「本質」吧!
本質有很多種,從各個系統衍生的領域就更多了。接觸全新領域能讓各個系統擴張,並提升知識階層架構的價值。
我想,前面提到馬斯克與特斯拉如何大顯身手的部分,就應該足以說明這麼做的效果了。
◆ 書籍・影片②:利用科幻小說光明正大地「偷窺」別人的參考架構
我與編輯討論這本書時,被問到:
「您有沒有推薦什麼能幫助理解、建立參考架構的書呢?」
當時我的回答是「科幻小說」。因為「科幻小說」能直接看見作者的想像力,而想像力可說是參考架構的結晶。
如同前面提到的,我獲得了在DEC 美國總公司人工智慧技術中心的工作機會,主要的工作內容是前往全美的大學與研究機構拜訪研究者,收集最尖端的研究資訊。
在走訪的過程中,我發現人工智慧研究者的研究室與其周遭(走廊或公共空間)往往擺滿了堆積如山的科幻小說。就我當時拜訪的好幾間研究室來說,不只能看到最新的熱門科幻作品,也能看到海外的相關作品與經典科幻名著。
當時的我不太能想像這些人竟然喜歡閱讀科幻小說,於是向某位老師請教。他告訴我一個合理的原因,那就是:
「現實生活中不太可能出現的創造性產物,卻能在科幻小說的描寫中與現實結合。這樣的創意,也為我們的研究提供找到全新突破口的指引。」
的確,科幻作品描寫的世界雖建立在現實生活的基礎上,但仍與現實有著某些歧異。那個世界也許擁有高度發展的科學技術,可能以歷史為基礎描寫某種「假設」,也可能有新的生物或細菌⋯⋯卻都能說是作家根據自己的參考架構所勾勒出來的世界。
科幻作品中這些跳脫常識的創意,與其背景知識之間的連結,剛好能刺激研究者產生跳脫常識的想法,並應用在自己的研究領域中,也能幫助我們建立、擴充參考架構。
無論是書籍、漫畫還是電影,接觸他人的想像力與參考架構,都是有助於擴充自己參考架構的絕佳機會。
請一邊欣賞這些作品,一邊實踐吧!
◆ 博雅教育:接受傳統教育的人,更應該積極學習
博雅教育也有助於建立充實的參考架構。尤其是接受傳統高等教育,也就是認真讀完4 年制大學的人,更應該有意識地持續接受博雅教育。
博雅教育就相當於「追究沒有答案的事物」以及「提出新的問題」這2種能力。
但學校的課程多半未充分培養學生博雅教育的素養,只要與其他國家的大學課程比較就知道了。
舉例來說,在美國,以博雅教育為主的學院是學生主要的升學選擇。學生在這裡廣泛培養一般素養,學習博雅教育的基礎後,才選擇法學或醫學等各自想精進的研究所。
這種傾向在哈佛大學與加州大學等頂尖大學更是明顯。
海外重視博雅教育,優秀的年輕人在進入專業領域前,更應該確實學習。
反之,我國現行的教育中,很早就把學生分成文組或理組;一進大學就分成法學或醫學等學系。一旦選擇了某一門學問,就只顧著埋頭鑽研,完全不看其他事物。所以很遺憾的,就現狀而言,我們很難培養博雅教育的素養。
這樣的教育體系,雖然比其他國家的學生更有機會學會別人推導出來的答案(知識),卻缺乏機會學習如何提出新的問題、如何面對沒有答案的事物。
接受現行的教育,雖能獲得高度專業的知識,卻有想像力貧乏的傾向,難以透過廣泛的視野,從各方面檢視眼前的課題並克服。
不得不說,這種教育方式讓我們在「產生高度創造力的革命性創意」這方面,遠遠落後先進國家。
我們所面對的課題,應該是對博雅教育理解不足吧?話說回來,傳統教育原本就連博雅教育的概念都沒有,或許正因為沒有這樣的概念,才會陷入難以建立並擴充參考架構的窘境。
因此,請各位讀者致力於學習博雅教育,藉此建立並擴充參考架構吧!這麼一來,就能拓展視野,獲得不論時代如何改變都能適用的思考力。
可納入參考架構的不只有語言。拿藝術家為例,他們就是以繪畫或音樂等為主體,建立自己的參考架構。
人類是透過語言思考的生物,所以難免會想將事物語言化;但要透過博雅教育相關領域擴充參考架構時,不拘泥於語言或許也是很重要的事。
◆ 英語①:「英語」是無可避免的
接下來要討論的是「英語」。但這裡並不是像量子力學那樣,要請大家在自己的參考架構裡擴充英語此一領域,而是為了建立更豐富的參考架構,必須「使用」英語學習。
隨著網路的發展,無論是最新的消息、最尖端的技術,或是最新的科幻作品,發生在全世界各個角落的事情都能很快地傳播出去,即時共享。無論各位是否同意英語已經取得全球性語言的地位,確實有無數資訊只能透過英語取得、無數書籍只能用英語閱讀。
就現狀而言,如果只是等待別人提供翻譯成國語的資訊,那麼別說取得資訊的速度了,就連其品質與內容都會產生偏差。
我想強調的是,現在光憑「學習」英語,已不足以獲得必要的英語能力,現在需要的基礎英語能力,必須達到能「使用」英語學習的程度。
進入近代後,由於東西方交流帶來的碰撞,許多前輩在接受前所未有的刺激之餘,也透過自身厚實的知識,將歐美國家的各種知識翻譯成國語,使得後世的子孫們,得以用熟悉的語言在自己的國家接受高等教育。
然而時至今日,我們不得不承認,只能以國語接受高等教育是完全不夠的,難有優勢不說,在某些方面反而變成了枷鎖。
此一事實明顯表現在國內大學在國際評鑑的排名始終難以提升。
在這裡要為各位介紹的,就是「國際文憑」(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IB),它是一個非營利性的國際教育基金會,且其文憑的國際認可性很高,受到世界許多國家的知名大學承認;其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它的大學預科課程(Diploma Programme, DP)。
這是一個2 年制、以16 到19 歲學生為對象的課程,只要通過結業考試、取得及格以上的成績,就能取得獲國際承認的大學入學資格(國際文憑資格)。
原則上,國際文憑的課程以英語、法語或西班牙語進行。
◆ 英語②:國中英語就夠用了
想要以英語學習各種知識,只要有國中程度就夠了(字彙量倒是另一回事)。
「但我連國中程度的英語能力都沒有啊!」
我彷彿聽到有人這麼說。針對這樣的讀者,我有1種學習法想推薦給各位。
請先購買7 年級的英語課本。話說,最近的課本也都會另外製作由母語者朗讀的音檔(或是製成光碟,或是直接透過課本上的QR code 連結),也請一併準備好。
各位要做的事情,就只有每天花1 小時聽音檔,同時跟著朗讀者的聲音把教科書的內容讀出來。不必要求自己「記得」,只要專心致志地跟著朗讀就好,彷彿跟著和尚朗誦經文一樣。
過了1 個月,無論走在路上,還是搭乘大眾運輸工具,這1 個小時的英語課文就會開始在腦中「播放」。到了這種程度,就可以進入下1 個小時。
讀完7年級的範圍後,接著再讀8年級、9年級的課文。
只要經過大約1 年,大腦就會開始在走路或搭車時「播放」國中3 年的英語課文。這就是「學會國中英語」的證據,如此一來,你就能擁有「使用」英語學習所需要的英語能力。
附帶一提,姑且不論字彙量,這種程度的英語已經足以輕鬆應付海外出差。
因為你等於已培養出足以應付諸如國際線與國內線的轉機、辦理飯店入住手續、在餐廳點餐等海外出差時需要的英語能力。
換句話說,只要大約在出差前1 週,及早訓練理解機場廣播、飯店入住手續、點餐等海外出差需要的英語表現,就足以應付相關的需求。
就像這樣,如果只需要「反覆朗誦國中課本,直到不管走路還是搭車都會在腦中自動『播放』英語」,即使是覺得「培養出足以使用英語學習的程度很難」的人,應該也能試著進行,不是嗎?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