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古典詩詞的女兒-葉嘉瑩
電子書
Good Inside教養逆思維:看見孩子脫序行為中的內在需求(電子書)
70折

Good Inside教養逆思維:看見孩子脫序行為中的內在需求(電子書)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70 元
優惠價
70259
閱讀器:書紐電子書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7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這不是一本簡單的教養指南,而是革新教養思維的重量級好書!
★一出版即空降亞馬遜、《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第一名
★《時代》雜誌讚譽作者為「千禧世代的教養訓練專家」
★《逆思維》作者亞當・葛蘭特大力推薦!親職教練/親子KO L口羊太太、閱讀推廣人/國小教師林怡辰、美國諮商教育與督導博士 留佩萱、米露谷心理治療體系 陳品皓心理師、幼思職能治療所負責人 童童老師、親職教育講師 魏瑋志(澤爸)誠摯推薦!

「注意!閱讀本書極有可能讓你成為更好的父母!無論你是在努力讓你的小寶貝冷靜下來,還是讓你青少年的孩子敞開心扉,貝琪博士都是教養的智慧泉源。她在肯定你的最佳本能和挑戰你重新思考你的最壞反應之間取得了理想的平衡。」──《逆思維》作者亞當・葛蘭特

就算你不小心吼了孩子,你仍是Good Inside(內在良善)的好父母;就算孩子行為失控,也都是Good Inside(內在良善)的好孩子。

孩子的失控行為,只是冰山一角,
表面之下,是孩子等待被理解的整個內心世界⋯⋯
一旦我們告訴自己:「好吧,放慢點⋯⋯我的內在良善⋯⋯孩子的內在也良善。」我們的教養方式,就會與任由挫折感和憤怒支配時截然不同。記住:無論孩子如何失控鬧情緒、不遵守規矩,無論父母怎麼崩潰、屢屢說出事後總是會後悔不已的話⋯⋯你和孩子都是完好的。

教養出健康有自信孩子的最重要課題,現在學絕不嫌晚!
本書前半部分享十大教養原則,後半部針對教養現場狀況(出門拖拉、鬧彆扭哭鬧、不吃飯、撒謊、害羞不願打招呼⋯⋯)提出具體的教戰守則(問題情況、目的成果、戰術計畫,含可使用的遊戲和參考對話劇本),幫助你建立和孩子的「連結資本」,學習在面臨挫折和衝突時,肯定彼此的真實感受,進而培養回歸平靜的韌性。

★專業推薦
◎本書以好懂又清晰的觀點,引領我們在貼近而深入的視角中,重新理解孩子每一個行為背後的原因,進而在關係中獲得啟發與療癒,誠摯推薦。──米露谷心理治療體系陳品皓心理師

◎非常喜歡,也非常推薦「Good Inside」。而雖然中文名稱取作《教養逆思維》,但看完後,我卻覺得這是一本完美銜接「傳統教養」與「新時代教養」的著作。銜接的部分在於,當我們越意識到傳統教養帶來的負面影響,卻對於「不想打罵」,但又希望孩子能修正行為這件事有困惑時,我相信這本書能提供相當完整的方向及方法。──幼思職能治療所負責人童童老師

★亞馬遜讀者好評
☆任何父母、保姆及需要常常跟孩子相處的人,一定要讀這本書。我一讀完,處理兩歲和四歲女兒的事情就覺得容易多了。我先生發現我讀書前後的差異後,也跟著讀,現在我們家的氣氛變得很和諧。
☆我花了很多時間學所謂「正向教養」,可是那些教養風格和教養語言不太像我平常會說的話,我無法內化,也無法持續使用。後來我發現貝琪博士用簡單明瞭的方式幫我了解孩子的內在變化,還有我可以怎麼幫孩子,這讓我覺得必須讀她的書。
☆讀了貝琪博士的書之後,我的人際關係大幅好轉。雖然這本書主要是寫給幼兒和兒童的父母,但我認為,如果想要了解所愛之人,並建立有意義的深刻連結,任何人都可以從這本書裡找到寶貴的洞見。
☆我先生對教養書本來沒什麼興趣,才剛讀第2章沒多久,我先生就崩潰哭了。那個段落正好在解釋教養的惡性循環:父母的批判會演變成你對自己的批判,並且擴及你對職場和婚姻的態度,然後由你的孩子繼續傳承下去。我先生深受震撼,在頓悟後開始有所改變,他跟孩子的關係變好很多。
☆快去買書!!!我已經好幾個月沒吼孩子了,而且親子關係非常好。我保證貝琪博士會教你怎麼補救身為父母的「教養罪過」,怎麼成為更好的父母。
☆這是目前為止讀過最好的人際關係 / 教養書。書中的方法適用於孩子、家人,甚至同事。我只能說早日學會建立健康關係對未來真的會很有幫助。就連我三歲的女兒也發生了很好的轉變。她還會學書裡的方法,告訴大家,我們家的狗狗是偶爾會搞砸事情的好狗狗。去買書吧!你不會後悔的!
☆剛開始讀這本書時,你以為只是可以學到更多教養小孩的方法,但很快你會發現,在閱讀過程中你其實也是在重新教養自己。最後你會變得更有自信,更能與人連結,更能鼓起勇氣打破我們置身其中的各種惡性循環,好好接受挑戰,養育生命賜予你的好孩子。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教養訓練師貝琪・甘迺迪博士(Dr. Becky Kennedy)
臨床心理師,也是三個孩子的母親。她改變了人們對教養孩子的既定印象,《時代》雜誌譽為「千禧世代父母的教養訓練專家」。她的特長是深入挖掘孩子的感受和想法,並轉譯成父母在家可輕易實踐的教養策略。她希望賦予父母更多知識,幫助他們更堅定地處理所有教養難題。
貝琪博士在 Instagram 上聚集了破百萬的忠誠支持者,他們一起舉辦了一系列受歡迎的教養工作坊,同時她還製作了廣受好評的Podcast節目、電子報,還有一本如廁訓練手冊。本書是她第一本正式出版的著作。
「與貝琪博士一起重新發現Good Inside(內在良善)」是每週更新的Podcast節目,2021年4月開播當週,就空降為Apple Podcast兒童與家庭類排行榜冠軍,列入「矚目新品」清單,2021年6月在iTunes 熱門Podcast總榜中名列第二十六,同時也是2021年度Apple Podcast最佳節目之一。每週她都會針對一些教養難題提供具體策略,每一集都很簡短,因為她知道大家的空檔都不多。
貝琪博士在杜克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系取得最高榮譽學士學位,並成為Phi Beta Kappa榮譽學會成員,後來她在哥倫比亞大學取得臨床心理學的博士學位。
想了解更多貝琪博士的相關資訊,請到她的網站:www.goodinside.com

<譯者簡介>
簡瑜
曾任出版社編輯、心靈講座與商業課程翻譯。現為運動科技開發與數據分析顧問,但真正主業是兩位孩子的父親。編譯有《Good Inside教養逆思維》《未來十年微趨勢》《真確》《影響孩子一生的金錢對話》等書。教養撞牆期幸運接觸到貝琪博士,讓我得以看透(看見)孩子脫序行為後的吶喊和良善。
徐彩嫦
政治大學英國語文學系畢。現在每天與文字之靈合作,探索、傳達世界與人性的複雜。歡迎賜教:itzelth936@protonmail.com

前言 幫助你在教養路上脫胎換骨,不再懷抱沮喪和罪惡感

「貝琪博士,我五歲的孩子正處於一個階段,她對妹妹很刻薄,對我們很無禮,在學校裡情緒崩潰。我們感覺完全卡住了。你能幫忙嗎?」
「貝琪博士,為什麼我的孩子經過馬桶訓練後,突然在家裡到處小便?我們嘗試使用獎勵和懲罰,卻沒有任何改善。你能幫忙嗎?」
「貝琪博士,我十二歲的孩子從來不聽我的話!這讓人很生氣。你能幫忙嗎?」

是的,我可以幫忙。我們可以克服這些難題。

作為長期從事私案諮詢的臨床心理學家,我與尋求協助的父母合作,解決那些讓他們感到沮喪、精疲力竭和絕望的棘手情況。儘管從表面上看,這些情況是獨特的―愛耍嘴皮的五歲孩子、已接受過馬桶訓練卻退步的幼兒、挑釁的青少年―但潛在的希望是相同的:所有父母都想做得更好。基本上父母不斷在告訴我:「我知道我想成為怎樣的父母,但不知道如何達到這個目標,請幫助我銜接兩者之間的距離。」

諮詢的過程,由父母和我從一起解讀某個失序行為開始。行為是一條線索,顯示一個孩子或往往一整個家庭系統辛苦掙扎的癥結點。透過調查行為,我們更進一步認識孩子,了解孩子的需求、缺少什麼技能,發現父母的引爆點和可成長的領域。我們從「我的孩子有什麼問題,你有解決辦法嗎?」轉移到「我的孩子面臨什麼挫折,我能扮演怎樣的協助角色?」同時希望父母思考:「在這種情況下,我接下來的挑戰是什麼?」
我的工作主要是幫助父母從絕望和挫敗走出來,轉換為希望、授權、甚至自我反思―這一切都不依賴普遍提倡的教養策略。你不會見到我建議暫時隔離、好寶寶貼紙、懲罰、獎勵或忽視,作為對孩子挑戰行為的回應。我推薦什麼呢?首先,我們必須理解孩子這些脫序行為只是冰山一角,表面之下是孩子的整個內心世界,等待著被理解。 「不一樣」的教養觀念

當我在哥倫比亞大學攻讀臨床心理學博士並在診所工作時,我對孩子進行遊戲治療。雖然我喜歡諮詢孩童,但很快就對與父母的有限接觸感到沮喪。我常常希望也能與父母合作,而不只是直接諮詢孩子,但與父母僅有輔助性交談。同一時間,我也為成年人提供諮詢,而我被一種不可否認的連結所吸引:這些成年人明顯在童年時期曾經出了問題―兒時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或者行為背後的求救訊號,卻未得到回應。我意識到,如果觀察一下成年人需要但未曾得到的東西,我就可以用這些知識來指導我對兒童和家庭的工作。

當我開立私人診所時,我只為成年人提供治療或親職教育。在我自己成為媽媽後,我增加了親職教育方面的工作量,不論是一對一的諮詢或每月持續的教養小組討論。後來,我參加了一個為臨床醫生提供的培訓專案,該專案宣稱將提供一種「證實有效」和「黃金標準」的方法,來處理兒童的紀律和問題行為。它所教授的方法感覺很有邏輯性,也很「乾淨俐落」,我在結業前學到了今日教養專家經常提倡的類似干預措施。當時我覺得學到了一個完美的系統,可以消除脫序行為,鼓勵更多社會觀感良善行為―基本上,就是更順從、更方便父母的行為。但幾週後我突然發現:這感覺很糟糕。每當我聽到自己提供這種「證實有效」的指導時,我就感到胃部不適。我無法擺脫這樣的疑慮:如果有人對我施行這些干預措施,我肯定不好受,它們不可能是教養孩子的正確方法。

沒錯,這些制度合乎邏輯,但它們側重於消除「不良」行為,並以犧牲親子關係為代價強制執行。例如:鼓勵用暫時隔離來改變行為⋯⋯在孩子們最需要父母的時候硬是把他們拆散,這會是最佳解決辦法?基本的人性在哪裡呢?

我意識到這些「證實有效」的方法是建立在「行為主義」的原則之上,行為主義是一種學習理論,注重可觀察到的行為,而不是感覺、思想和衝動這些無法察覺的心理狀態。行為主義將塑造行為置於理解行為之上,把行為看作是全景,而不是潛在未滿足需求的表達。這就是為什麼我意識到這些「證實有效」的方法讓我感覺如此糟糕―它們混淆了訊號(孩子真正發生的事情)和噪音(行為)。畢竟,我們的目標不是要塑造行為,而是養育人類。

這股認知一出現,我就無法擺脫。我知道一定有一種與家庭合作的方式,既有效又不會犧牲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連結。於是我開始全心投入,把所知道關於依附、正念和內在家庭系統(IFS)的所有理論方法―它們成為我私人諮詢的依據―轉化為一種與父母合作,具體、易做,而且易於理解的方法。
事實證明,將教養思維從「後果」轉向「連結」,並不意味著將家庭掌控權讓給孩子。雖然我抵制暫時隔離、懲罰、後果和忽視,但我的教養方式沒有任何放任或軟弱之處。我的方法提倡堅定的界限、父母的權威和穩健的引導,同時保持積極的關係、信任和尊重。 深刻的思考,實用的策略(以及如何使用本書)

參與親職工作時,我經常說「兩者皆對」:實用、基於解決方案的策略,也能促進更深層的癒合。許多教養理念迫使父母做出選擇。以犧牲親子關係為代價來改善孩子的行為,或者優先考慮關係,卻同時犧牲一條通向更好行為的明確道路。採用本書提供的方法,父母不僅可以確實改善外部行為,內心也可以感覺更踏實。他們可以強化與孩子的關係,看到行為和合作的改善。

接下來你閱讀的內容,都將依循「兩者皆對」的核心原則發展。這個原則有理有據,有許多相關的策略,也有實證效果,而且可憑創意直覺化使用,它優先考慮父母的自我照顧和孩子的福祉。案主來到我的辦公室,可能是為了尋找一套解決孩子行為的策略,他們離開時卻得到了更寶貴的東西:對孩子行為背後的細微理解,以及將這種理解付諸實踐的一套工具。我希望在讀完本書後,你也會有同樣的收穫。我希望你能帶著新的自我同理、自我調節和自信脫胎換骨,並感到有能力幫孩子配備這些重要品質。

本書是一個教養模式的開端,它既關乎幼兒發展,更注重家長的自我發展。前十章由我的教養原則組成。不論是在家裡與自己的三個孩子、在諮詢室與案主和他們的家庭,以及在社交媒體上與我多年來連結的許多家長,我都依循這套原則。提出這些原則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孩童和父母的癒合,並提供實用的策略,以獲得更溫和的教養體驗。這些原則的核心是透過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父母不僅可以改善行為,還可以改變整個家庭的運作方式和親密關係。

書的後半分成兩部分,首先,你會發現我稱之為「建立連結資本」的策略。這些是在親子關係中增進連結和親密的久經考驗的策略。不管是什麼問題―即使只是家裡的氣氛不好,而你又摸不著頭緒―你都可以實施這些干預措施中的一個,開始扭轉局面。接著,我們將進入處理具體的兒童行為問題,許多促使父母尋求我諮詢的常見狀況:從兄弟姊妹之間的爭執、發脾氣、撒謊,到焦慮、缺乏自信和害羞,無所不包。不是每一種策略都適用於每一個孩子,只有你才知道你孩子的個別需求,但這些策略將協助你在挑戰出現時以不同的方式思考,並使你有能力以對你感到合適、對你孩子有安全感的方式解決這些問題。 * * *

讀者應該不會感到意外,我從來不是一個喜歡權衡或犧牲的人。我相信你可以既堅定又溫暖,既講究紀律也給予肯定,既注重連結亦可扮演一個穩固的權威。而且我相信,最終,這種方法對父母來說也是「感覺正確」的―不僅僅是邏輯上的,而是在他們的靈魂深處。因為我們都希望看到孩子成為好孩子,看到自己成為好父母,並努力實現一個更和諧的家庭。而這一切都是可能的,我們不需要選擇妥協,就可以擁有這一切。

目次

前言 幫助你在教養路上脫胎換骨,不再懷抱沮喪和罪惡感
Part1 貝琪博士的教養原則
第1章 內在良善
第2章 兩者皆對
第3章 了解父母的職責
第4章 幼年的滋養和傷痕,身體會記住
第5章 現在為時不晚
第6章 有韌性比快樂重要
第7章 行為是一扇窗,透過窗才能看見原因
第8章 降低羞恥感,增進連結
第9章 對孩子說真話
第10章 照顧自己

Part2 建立連結和解決行為問題
第11章 建立連結資本
第12章 孩子不聽話時怎麼辦?
第13章 孩子鬧情緒時怎麼辦?
第14章 孩子攻擊性發脾氣時怎麼辦?
第15章 當手足競爭,應該關注個別需求
第16章 當孩子故意反抗時,先冷靜下來
第17章 當孩子抱怨時,是在表達無力感
第18章 將謊言視為願望,孩子就會比較願意說實話
第19章 陪孩子跳進恐懼和焦慮的地洞
第20章 當孩子猶豫不決和害羞,陪他做好準備
第21章 重視過程而不是成果,培養孩子的恆毅力
第22章 吃飯時間和飲食習慣
第23章 當孩子相信自己的感覺,才能表達意願
第24章 孩子哭了怎麼辦?
第25章 建立自信
第26章 讓孩子跟完美主義和平共處
第27章 讓孩子相信自己很安全,才能緩解分離焦慮
第28章 「安心按鈕」幫助孩子獨立入睡
第29章 面對善感的孩子,先制止再陪伴
結語 這不只是一本教養書,也是引領你發現自己內在良善的指南

書摘/試閱

第21章 重視過程而不是成果,培養孩子的恆毅力
四歲的布瑞登正在拼十二片的拼圖。他的爸爸伊森在旁邊。布瑞登找到相鄰的三塊拼圖,急著找第四塊,可是一直沒找到對的。伊森看不下去,忍不住開口:「布瑞登,那塊不行啦,你沒看到拼不起來嗎?連顏色都不對啊!」布瑞登看了看爸爸,把拼圖丟到一邊說:「我就是不會拼啦!我討厭拼圖!」在這次事件後不久,伊森在諮商時告訴我,布瑞登常常在事情變難時放棄,或是要求父母幫他完成艱難的部分,這次拼拼圖只是其中一例。

學習有個弔詭的地方:當我們越能接受未知,越能忍受錯誤和掙扎,就會越有機會成長、成功、得到成就。這個道理無論大人小孩都適用,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我們應重視:以平常心看待困難、將錯誤當成學習機會、培養恆毅力等心法。當孩子越能忍受挫折,就越能持續完成費解的拼圖、解決棘手的數學題,或是在寫作文時保持專注。當然,這些技能也能用在課業以外的領域,因為無論是面對沮喪時刻、與意見不合的人溝通,或是完成個人目標,容忍挫折的能力都至關重要。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能發展恆毅力,就必須學會容忍他們的困窘―我想這是我們都不願面對的真相。有時,當我女兒遇到困難,我會提醒自己,她正在看我怎麼面對她的挫敗,而這也會影響她怎麼看自己的挫敗。換句話說,如果我可以接受她在困頓中掙扎,讓她自己想出解決辦法,而不是直接幫她解決,她就越能接受挑戰。如果看到她為了解數學題煩惱,我覺得沒關係,她也會接受為數學題煩惱的自己。如果我在她學綁鞋帶時表現出有耐心的樣子,她也會有耐心地學習綁鞋帶。我希望父母知道,在孩子進行困難任務時,或是我們在他們面前進行困難任務時,我們的表現―冷靜、自制、從容不迫、無怨無悔,且竭盡所能面對過程中的一切―會比這章提出的任何方法或劇本影響更深遠。

挫折總是很難處理,常常讓小孩和大人都很崩潰,投降喊出:「我做不到!」「我不想再試了!」「你幫我做!」培養恆毅力的困難點在於,我們必須不執著於「完成」「快速」「正確」「做好事情」,而是先面對當下發生的事,先接受我們不知道要怎麼完成它,先專注於我們的努力過程而非結果。當我們懂得用「成長型思維」待人處世,事情會變得簡單許多,我們可以從中學到用勤奮、持之以恆的研究來培養能力;失敗和掙扎不是學習的敵人,而是學習過程中的關鍵元素。成長型思維模式最早由心理學家卡蘿.杜維克(Carol S. Dweck)提出,我們可以藉此思維來幫孩子學習接受挑戰、忍受挫折。這個理論說明,任何人只要持續精進學習的事物,就會有進步,面對阻礙時更應該如此。相反的,具有「固定型思維」的人相信,天分是與生俱來的,會就是會,不會就是不會,如果你做某件事失敗,那表示你永遠都學不會這件事。果不其然,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和大人!)樂於接受挑戰,從錯誤中學習,遇到困難的事比較能堅持下去,因為他們相信努力就能進步。成長型思維教我們,即使結果不如預期,要怎麼努力改進依然操之在我。基本上,越不執迷成功,就越能樂意嘗試新事物,然後發展、成長,而這正是通往各種成功的關鍵。

成長型思維的好處之一是有助於培養「學習耐受力」―這個詞聽起來好像有點怪―學習既然是好事,為什麼會難以忍受?請記住,孩子每天都在學習,而學習並不容易。你可以想像一個時間軸,起點是「不知道」,終點是「知道」,兩點之間都是「學習」。處於「學習」這個區間並不舒適,在我們年幼時尤其如此。希望自己一下就學會是很正常的,很多人常常覺得自己在這個區間待得比預期還久;衝動之下想回到「不知道」的原點也很正常,因為這樣我們就不必花費力氣或經歷失敗、尷尬的風險。學習暴露我們的弱點,讓我們覺得自己不堪一擊,因此我們必須勇敢。

為了幫孩子成為更好的學習者(我認為比「聰明」或「正確無誤」更重要),我們必須幫他們好好待在「不知道但還在努力學習」的區間,而這取決於我們怎麼回應孩子的挫敗。我經常提醒自己,父母的職責不是讓孩子離開「學習」區間,直接抵達「知道」終點……而是幫孩子學會待在「學習」區間,忍受「還不知道」這件事。即便從成人的角度看起來很簡單,我們也不能幫孩子解決問題,輕蔑他們的掙扎,或是對他們的奮鬥失去耐心,我們得讓孩子自己來。當他們能在學習區間待越久,他們就會越有好奇心和創造力,既能懂得努力,也懂得實行各式各樣的想法。

教養策略

深呼吸
感到灰心時,深呼吸對我們最有幫助。這麼做可以舒緩神經系統,讓我們的適應機制發揮作用。看到孩子氣餒時,不必跟他說深呼吸,先示範給他看就好。三歲的孩子因為沒辦法用叉子叉起食物而生氣時,可以先把視線移開,大聲地吸氣吐氣。六歲的孩子學不好字母發音時,也可以先在他們面前做幾次深呼吸。記住,我們調節情緒的方式是孩子自我調節的範本,我們的深呼吸正好讓孩子知道,他可以安全、冷靜地與挫敗共處。另一方面,深呼吸也可以讓我們自己安定下來,這樣比較不會對孩子不耐煩或發脾氣。

複誦口訣
我喜歡口訣。複誦口訣可以消解令人難受的時刻和情緒(例如遇到挫折的時候),讓我們先專注於小而可控的事物。因此,口訣也能幫孩子安定身心。但與其直接強迫孩子唸口訣,我們不妨用經驗傳承的方式教他唸,像這樣:「你知道嗎?我六歲時,也曾因為學不會一件事覺得超級難過!現在想想還是感覺很糟。不過我記得我爸,也就是你阿公教過我,當他覺得灰心喪志的時候,他會把手放在胸口,深呼吸,告訴自己:『這個本來就很難,不是我的錯。』然後我也開始這樣對自己說。如果你也想試試,那會滿酷的!……聽起來像是廢話,可是很有用。你看,像這樣……」如果孩子年紀比較小,可以用以下口訣:「我做得到」「我喜歡挑戰」「我可以做困難的事」「我不怕麻煩」。

挫折不是失敗徵兆,而是學習機會
從很早以前,我就開始跟孩子說:「你知道學習是很難的事情嗎?我是說真的!你、我或是任何人想學任何一樣新東西,都難免會感到沮喪。」如果孩子看起來有聽進我說的話,我還會說:「很奇怪喔,如果你覺得很灰心,想著『呃啊我做不到』『呃啊我想要早點結束』,這些感覺就會騙大腦,讓我們以為自己做錯了什麼,可是啊,會有這種感覺其實表示我們學對了、做對了!這種情況跟我們一般想的不同,所以我們要時時注意,提醒自己,學東西很痛苦是很正常的。」那麼要怎麼運用這個概念呢?例如,孩子穿衣服時,我知道他們在這過程中可能遇到不順,在他們開始之前,我會說:「喔,你等一下要穿衣服是嗎?我們先來為不順的感覺做準備……」然後我會用孩子在一旁剛好可以聽清楚的音量,小聲對自己說:「貝琪,學新東西很難……新的事物本來就不容易……沒關係,我可以做困難的事……」

讓成長型思維模式融入家庭價值觀
如果一個家庭可以用成長型思維模式建立一套家庭價值觀,無論是在孩子或你自己覺得艱難時或遇到挑戰時,都會很有幫助。以下是四個我喜歡的價值觀,我常常寫下來放在工作區或廚房,讓全家人都可以看到:

一、我們家喜歡挑戰。
二、在我們家,付出努力比想出正確答案更重要。
三、在我們家,有不知道的事代表要學習新事物。我們熱愛學習新事物,所以會樂意接受任何「我不知道」的時刻。
四、在這個家,我們會提醒自己,與困難的事物共處可以幫大腦成長。我們喜歡讓大腦成長。

一旦你建立了屬於自己的價值觀,記得要常常提到這些觀念,尤其在「犯錯」或有所不知的時候。像我自己就常常在做飯時談論成長型思維(呃……我想這次應該是搞砸了!這是新食譜,對我來說當然是新挑戰,我們是喜歡挑戰的家庭。現在我學會下次可以怎麼做得更好,這樣就很棒了!)。孩子在受挫時可能會感到「孤單」,或是覺得自己「不夠好」,如果可以讓他看到你掙扎的樣子,展現出你的恆毅力,孩子就更有可能會內化你想教的能力。

重視適應過程大於成功結果 恆毅力是待在知道與不知道之間持續學習的能力,也是留在開始與完成之間持續堅持的能力。當我們強調這項能力,我們真正想要孩子學會的,是適應令人難受的感覺,而不是要他們學會追求成功。這樣的話,孩子在取得任何成功結果前的努力過程中,感覺會比較自在。不過這也代表父母要改變心態,告訴自己:「我不必教孩子順利地穿好襯衫……我要教的是穿衣服不順時怎麼安頓自己;我不必教孩子怎麼做好數學題目,我要教的是在解數學難題時怎麼調節身心。」

情緒預防針、排練、「我有跟你說過……的故事嗎?」
培養恆毅力時,情緒預防針是非常關鍵的策略,因為預測沮喪的感覺會從何而來,有助於孩子的身體先做好準備。排練也會很有用,因為可以先練習特定技巧。舉例來說,你預期孩子在做串珠手鍊時會覺得氣餒,可以先假裝你在串珠時遇到困難,暫停下來,練習深呼吸和唸口訣(我可以做困難的事),等不順的情況實際發生時,孩子的神經系統就會有所準備,適應困難的機制也會提前發揮作用。最後,可以跟孩子分享你遇到挫敗的故事,或是演出受挫的樣子,這樣正在掙扎的孩子比較不會覺得孤單。畢竟,如果周遭的人看起來都一切順遂,要培養恆毅力會特別困難。想更了解情緒預防針和「我有跟你說過……的故事嗎?」,第11章有更多相關內容。更多關於排練的內容,請看第19章。

後續發展:這套方法怎麼幫助孩子?

伊森開始讓身體冷靜下來。他把手放在胸口,做了幾次深呼吸,告訴自己他很安全,然後重新面對兒子。首先,為了修復關係,他說:「嘿,我剛剛太激動了,那是我的問題,不是你的錯。我很抱歉那樣對你說話。」幾分鐘後,他感覺時機到了,便與布瑞登分享:「你知道嗎?有件事我不曾跟你說,其實我覺得拼圖很難!設計的人本來就是要把它們設計得很難!我覺得我應該多跟你說這類的事。有時候我們以為事情很難是因為我們做錯了什麼,其實那表示我們做對了!」

「我不管,」布瑞登說:「我不要拼了!」

伊森並未就此放棄,他想起要教孩子重視過程,而不是成功結果,於是又試了一個新方法:他默默拿起幾塊拼圖,在一旁試著自己拼,同時裝作苦惱的樣子,有時沒拼對,有時嘆氣,有時大聲說:「呃啊,這也太難了!」伊森以為布瑞登會拆穿他說:「爸爸,我知道你在假裝。」可是布瑞登沒那麼說,而是好奇地偷瞄爸爸。伊森知道不能直接跟兒子說教,所以他繼續假裝,小聲唱起自編的口訣:「合不起來,放一邊,換一片……」同時把一塊拼圖放下,換試另一塊,快完成時,布瑞登靠近伊森,提出想放下最後一片拼圖的要求。伊森認為這是一次重大勝利。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0 259
閱讀器:書紐電子書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