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電子書
平均數的誤解(電子書)
70折

平均數的誤解(電子書)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20 元
優惠價
70294
閱讀器:書紐電子書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8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公司對媒體宣稱,年終平均6個月,基層員工群起反彈:哪有這麼多?
◎客戶滿意度達84%──聽起來很棒,但抽樣可能一開始就沒找上給差評的人。
◎優衣庫最在乎的數字不是熱賣品,而是哪些衣服試穿後又被放回──用意是?

公司會議上,常出現以下數據:「我們的客戶平均每個月光顧2.3次。」
接下來大家可能繼續討論:如何把這個平均數提高到2.4次。

但決策者忽略的是,這個平均數背後,可能有兩種意義:
你的顧客確實每個月光顧二到三次,多數都是常客。(這結果真的很棒!)

但也可能是其中10%客戶,每個月光顧20次,剩下90%每三個月只光顧1次。
這時要做的,不是把平均數拉高到2.4,
而是如何找到這10%的忠實顧客,留住他們甚至提高此數字。

作者伊恩.雪帕德目前是英國最大寢具零售商Bensons for Beds董事長,
擔任過多個世界級品牌的高階主管,
包含跨國電信公司沃達豐(Vodafone)、歐洲最大連鎖電影院歐典(Odeon)。

他推出了客戶忠誠度計畫,並將下滑的市占率轉變為強勁的增長──
這些都基於他對消費行為的敏銳捕捉。

◎商業人士該如何解讀數據?

‧企業經常參考「客戶平均光臨次數」、「平均消費金額」,
但如果樣本中有極端值,計算出來的平均數反而會誤導你。

例如:「某商品的平均庫存期為3週」,看起來很合理,
但其中或許有分店高達20週,如果只看平均數,便難以發現問題。
所以你必須參考中位數和標準差。

‧分店業績大幅提升,是因為行銷策略奏效了?
評估成效不應單看店鋪銷售額成長,而是利用對照組,
把採取行銷策略與未採取的門市拿出來比較,才能判斷。

◎什麼樣的數據才有參考價值?

‧客戶滿意度達84%──聽起來很棒,真的嗎?
除了請客戶直接評分(但他可能出於禮貌而填高分),
也可以調查淨推薦值:客戶是否會向朋友推薦(這個比較準確)。
還可以問一個具體的問題:「你今天找到想買的東西了嗎?」

‧你可以不懂演算法,但要利用它:
優衣庫(UNIQLO)的每件商品都有「RFID電子標籤」,
一籃商品放上自助結帳機,就能自動感應客戶買什麼。
還能用來追蹤,有多少比例的衣服被拿進試衣間試穿後,又被消費者放回架上。
這才是商品開發人員最該參考的指標。(都試穿了為何不買?)

商業人士該如何解讀數據?什麼時候不該只看平均數?
對簡單的表面數據稍加挖掘,才不會被各種「均值」誤導。

作者簡介

伊恩.雪帕德(Ian Shepherd)
目前擔任英國最大寢具零售商Bensons for Beds董事長。過去二十幾年,在多個世界級的消費品牌中擔任高階主管,包括英國天空公司(Sky)、英國跨國電信公司沃達豐(Vodafone)、遊戲商Game、連鎖電影院歐典(Odeon)等。
他根據對消費行為的敏銳捕捉,以及對數據與客戶關係之間的洞察力,推出客戶忠誠度計畫,為傳統零售商建立新的收益,並將下滑的市占率轉變為強勁的增長。

張翎
2003年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大學。現就職於大型國有銀行,從事外匯交易工作。業餘從事圖書翻譯。
主要譯著有:《創新金融:如何為公共利益融資》、《哈耶克舌戰凱恩斯》、《改變歷史的企業家》、《印度經濟史》、《商品投機400年:從鬱金香到比特幣》等。

推薦序一
懂得洞察數據,做行銷才能無往不利

《經濟日報》數位行銷專欄作家、講師、企業顧問╱鄭緯筌

說到平均數、變異數,也許你會覺得一個頭兩個大,但與此同時,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過這樣的說法──「內容為王,數據為后」。這句話的道理很簡單,因為內容和數據之間存在相輔相成的關係,亦即優質的內容可以產生有價值的數據(如觀看時間、點擊率、用戶回饋等),而這些數據又可以用來優化未來的內容。故而這種循環,能不斷提高內容的相關性和效果。
話說回來,我們身處在這個瞬息萬變的年代,廣告費用越來越昂貴,成效卻屢見低落。各行各業只有持續產製獨特的內容,加上懂得洞察數據,做行銷才能無往不利。
很高興有機會可以搶先拜讀《平均數的誤解》這本書,當我翻閱書中的篇章時,立刻被本書提到的案例,以及作者對數據分析的深刻洞察力、在商業領域應用的深入探討所吸引。
作為一位資深的職業講師和企業顧問,我時常在公部門、企業與大學院校,講授數位行銷與文案寫作等相關課程,自然深知數據在塑造商業策略和決策過程中的重要性。這本書不僅是數據分析的專業指南,更是如何在快速變化的商業世界中,保持競爭力的啟示錄。
身為企業顧問,我平時需要為客戶想方設法,找到解決問題的良方。回首自己的職業生涯,我曾協助多家新創企業,利用數據分析重新定位市場策略。其中,有一家科技公司讓我印象深刻:原先他們依賴傳統的市場調查方法,但效果平平。後來我介入輔導,透過分析社群媒體數據和線上消費者行為,發現了未被充分開發的藍海市場。這個有趣的洞察,不但幫該公司調整產品線和行銷策略,最終也讓銷售額顯著成長。
顯而易見,數據分析可以揭示消費者行為、偏好和趨勢,幫企業精確的識別和理解目標市場,使企業更有效的定位其產品和服務,並針對特定的消費者群體進行行銷。
另一個有趣的案例,則是某家位於臺灣中部的機械公司,透過數據分析優化其供應鏈。過去,該公司經常面臨庫存過剩或短缺的問題,經過我與管理團隊開會檢討後,協助他們引入先進的數據分析工具,透過預測分析來優化庫存水準和生產計畫。結果不到半年的光景,該公司不僅降低了庫存成本,還提高了客戶滿意度和市場的回應速度。
當我在閱讀《平均數的誤解》這本書的時候,一方面很欣賞作者的邏輯思考能力與文采,另一方面也勾起我許多有關輔導客戶的回憶。綜觀本書,不僅提供了翔實的理論說明,更透過多個案例,來講解數據分析在職場上的多元應用。
最後,我想鼓勵每一位讀者,無論你是企業決策者、管理階層,或希望未來能成為獨當一面的市場行銷專家、數據分析師,都應該好好閱讀這本書。它能提供寶貴的知識和靈感,幫讀者在數據驅動的商業世界中取得成功。讓我們在這個人工智慧時代一起擁抱數據的力量,進而開啟智慧型企業的嶄新篇章。

推薦序二
談到「平均數」這個指標,你是苦惱還是興奮?

「資料科學家的工作日常」粉專版主╱張維元

在這個大數據與人工智慧的時代,資料科學與統計學的技術到位,引領業界進入快速成長的商業環節。其中「統計學」作為一門強大的工具,逐漸成為數位時代下,輔助決策不可或缺的工具。
也許你學過統計學當中的各種公式,但你真的能從中掌握數據反映的趨勢嗎?統計學的價值不僅展現在數字和圖表之間,更是在解讀這些數據背後的故事,洞悉潛在的商業機會。它不僅提供了對過去的解釋,還能預測未來的趨勢,使企業得以提前應對市場變化。
隨著資料科學不斷發展,企業在分析數據時面臨的挑戰也在增加。更多企業為了搭上這班數位轉型的列車,必須從數據中提煉出更多的商業智慧、優化流程,進而提升企業競爭力。這種轉變不僅是技術的進步,更是商業思維的變革。想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不僅需要創新的產品和服務,還需要精準的數據分析。

基於數據驅動加速商業的成長飛輪

數據的驅動力對商業的影響,展現在提高效益和降低成本上,以及創造價值和打造品牌忠誠度的過程中。這包括從客戶著手,透過深入了解客戶的需求和行為,發現商業增長的關鍵;以及在庫存、門市和經營業績之間,建立微妙平衡,以增加收益。
企業透過數據分析,能更精準的預測市場需求,制定更靈活的供應鏈策略,降低庫存風險,提高營運效率。數據驅動商業的重要性越發凸顯,因為它不僅提供了對過去的解釋,還能預測未來的趨勢。企業要更加靈活和敏捷,以應對市場的變化。
書中提供的案例,呼籲企業要積極應用數據,將其納入日常經營和決策的每一個層面,這不僅是技術的問題,更是企業文化的轉變。數據不僅是資料科學家的專利,更應該是每個部門、每個員工的共同資產,共同參與和推動數據文化的建立。

利用數據串聯商業觀點與統計視角

統計學是一種能串聯人類視角與數學觀點的科學,運用量化方式,讓人類擁有探索龐大數據的能力。無論是「均值回歸」還是「預測的科學」,都凸顯出統計學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不可替代性。
透過本書,讀者不僅能迎接數據時代的挑戰,還能站在數據的浪潮之巔,創造出更多的商業價值。統計學對於讀者而言不再是一座高山,而是一條通向商業成功的捷徑。本書的獨特價值在於,它不僅是灌輸理論,更有助於培養實用技能,為讀者打開統計學的大門,讓每個人都能參與並受益於這場數據革命。

推薦序三
數據分析加上商業思維,做出更好決策

數據專書作者、知識遊牧公司負責人╱彭其捷

本書從「平均數的誤解」作為出發點,開宗明義點出許多人在工作上,常套用平均數來分析數據的缺點。例如在商業市場中,大多數的訂單經常來自於忠實顧客,而非新顧客,因此如果單純將不同群的顧客以平均消費指標作為代表,反而局限了分析的可能性,導致許多重要商業觀點被忽略。
本書作者在書中反覆強調,商業上須納入更多元的數據分析視角來觀察,除了平均數之外,也應加入中位數、標準差等的描述性指標,或納入一些資料科學的技巧,例如數據分類、數據預測等,打造以數據為導向的企業,幫助我們挖掘更多商業數據特徵。
我曾對數千位成年人進行數據分析教學工作,許多人從學校畢業後,便對於統計、數據議題產生抗拒感;然而,如果想透過數據做出更好的決策,相關的基礎概念是不可或缺的。
本書將原本艱澀的數據相關名詞,以淺顯易懂的例子解釋,並闡述數據分析的各種應用。書中整理了大量的數據分析思維案例,像是:資訊增益、貝氏定理、倖存者偏差、相關性不等於因果、均值回歸等,將各種分析關鍵字搭配商業場景說明,讓讀者像看故事書一樣,得到流暢的閱讀體驗。
你可能會懼怕數據相關的技術名詞,但無須太過擔心,透過書中的案例引導,你會發現這些概念並沒有想像中困難。
舉例來說,本書針對許多人陌生的「演算法」主題,用淺白的方式舉例,說明自動化推薦演算法技術的商業效益,即透過電腦的輔助,提供更客製化的資訊給特定對象(如潛在客戶)。本書幫助讀者從應用端的視角,了解各類技術的價值所在,並思考未來的商業應用。
我認為,並非所有人都須成為資料科學家,但對於工作中會接觸到數據的人,如果能提升數據應用的思維層級,就可以有效的提升決策品質,提升打勝仗的能力。
我在職場打滾的十多年經驗中,每天都會接觸到各類的數據決策場景。如果我們還是習慣只使用「平均值」這把武器,並不足以面對各種挑戰。本書彙整了許多重要的商業數據分析方法,搭配易懂的語彙,幫助讀者習得重要的理論素養,是本書的核心價值。



前言 如何從大量數據中挖掘價值?

在行銷會議上,「我們的客戶平均每個月光顧2.3次」等說法不絕於耳。這數字真是算得夠精確。接下來,大家很可能會繼續討論,公司應該如何將平均數提高到2.4次,卻不太會深挖隱藏在平均數背後的數據。
平均數究竟是什麼?這個數字意味著什麼?我們應該如何解釋「客戶的每個月平均光顧次數」?在這個簡單的統計數字背後,又隱藏了哪些重要資訊?不妨設想以下兩種場景:

‧場景一:大多數客戶確實每個月光顧2~3次。
你的客戶大都是常客,你可以透過深入研究客戶對產品的使用回饋,增加客戶的光顧次數,將平均數從每個月2.3次提高到更高水準。
‧場景二:事實上,有10%的客戶每個月光顧了20次,而其餘90%的客戶每3個月才光顧1次。在這種情況下,客戶的月平均光顧次數也正好是2.3次,但反映的經營狀況卻截然不同。
面對如此現實,你一定很想知道,為什麼有些客戶會如此頻繁的光顧?他們與大多數普通客戶有何不同?抑或那些極少光顧的客戶其實也經常買東西,只不過他們是你競爭對手的常客?

只須對這些簡單的表面數字稍加挖掘,就可以為企業領導者創造出巨大價值。這裡有趣的不是一組數據的平均數,而是變異數(variance,表示一組數字與其平均數的分散程度)。當有人告訴你,你的客戶平均每年在你的店裡消費3次,消費金額約為100英鎊(按:依2024年1月初匯率計算,1英鎊約等於新臺幣39.32元),成為客戶的時間為兩年半時,此人所提供的數字,其實遠非事情的全貌。
在現實中,幾乎沒有客戶會這樣行事。現代資料科學(data science)的強大之處就在於,能透過複雜的演算法,帶你領略數據真正的豐富性,同時領悟其背後的深意,而不是僅滿足於一些簡單的數字。

掌握數據,更能刺激消費
行銷會議上提到的所有平均數背後,蘊藏著大量的基礎數據。當我們探討全球消費行業的發展時,數據始終是一個重要話題。一家企業有沒有掌握全部數據?其客戶忠誠度計畫是否有效?為客戶帶來哪些確切的好處?企業有沒有利用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和人工智慧等尖端科技來提高利潤?企業如何以客戶為中心?它又如何利用大數據來實現這一點?
人人都有充分的理由去關注數據。目前,科技進步帶動了網路電商的崛起。電商不須承擔昂貴的店鋪租金,也不必拘泥於傳統投資形式,這對世界各地的消費行業實體店鋪構成了巨大挑戰。這些新興電商的優勢並不只如此,他們的手裡還掌握著大量的客戶數據。想在網上購物,客戶必須提供自己的電子郵件地址,多半還須提供真實住址。電商獲取客戶的個人數據,已成為一種預設行為。毋庸置疑,他們必定會好好利用該優勢,建立各種預測模型,以判斷客戶。與競爭對手實體店相比,電商更有能力去刺激每位客戶消費。
不過,當股東和分析人士提出該如何利用客戶資訊創造價值的問題時,作為消費類企業的管理者,如果我們表現出一副厭煩和不置可否的樣子,也是情有可原的。畢竟,需要我們不斷投資的新領域總是層出不窮,諸如新聞稿中提到的「人工智慧」等,聽起來讓人感覺更靠得住。
對於忙碌的管理層而言,不重視數據分析工作,其實是可以理解的,因為相關的「負面」影響日趨明顯,也時常遭人詬病。比如在國外的一些選舉中,大數據會被用來影響輿論,甚至是操控輿論,且全球網路巨頭不斷蒐集人們個人資訊的現象,也令人觸目驚心。
不過,我們也應該考慮到在真實世界中,下列相關的應用實例:

‧企業利用電腦分析客戶在郵件中的措辭,例如「我的快遞仍未收到」等,從眾多郵件中優先篩選出緊急郵件,以確保客服團隊在服務客戶時,做出最合理的時間安排。
‧零售商根據客戶的消費模式準確建模,預測重點客戶從何時開始疏離該品牌(或轉向競爭對手),並在與該客戶溝通時,制定有針對性的溝通內容。
‧零售商建立銷售預測模型,確保為每一家店鋪分配合適的新品庫存數量。
‧電影院根據消費者對個別電影的放映需求,採取即時動態定價機制,從而大幅提高單次電影放映的平均利潤。

打造以數據為導向的企業
上述所有案例,以及本書後文中探討的許多案例,皆以數據為基礎。當一家企業採用了以數據為導向、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模式後,就會為企業帶來真實、確切的利潤。巧妙利用我們手頭的經營資訊,可以顯著提高企業的盈利能力和現金流。這種改變並不是擁有博士頭銜的矽谷天才和超級電腦的專利。放眼當今世界,在各行各業中,不論是線上銷售還是線下銷售,都充斥著以數據為中心的經營策略。
那麼,消費產業中的企業如何轉型為以數據為導向?這是擺在許多企業管理團隊面前的一大難題,也是一個勢在必行卻又難以落實的問題。舉例而言,在零售行業中,許多企業管理者往往會相當關注與供應商的關係,重視採購和銷售工作;而在做決策時,他們卻很少將真實的客戶數據納入考慮範圍。在這些企業中,一代又一代的領導者憑藉自己的產品知識、談判能力、經營和組織能力,不斷的為企業開闢新的局面,但他們從未認真考慮,應該如何從大量的客戶數據中挖掘價值。
對於許多管理團隊而言,「討論數據」讓人感到奇怪而陌生。結果,一些企業在這方面完全沒有任何投入。但也不乏有的企業很清楚自己應該做什麼,他們在聘請行業專家或顧問的同時,也在自行研究,開啟了以數據為導向的經營時代。

將洞見轉化為利潤
企業的領導者是時候開始了解數據分析,對企業和團隊經營的重要意義了。
本書的目的就在於此。我之所以寫這本書,並不是為了把一個外行人士變成數據迷,廢寢忘食的構建神經網路(neural network),或興高采烈的進行顯著性差異(statistical significance,又稱統計顯著性)測試。這既不可能,也沒必要。
相反的,我的目的是為企業管理者提供一個新的角度,看看數據能帶給我們什麼,透過案例展示一些能提高利潤的技巧,以及一些簡單流程,讓管理者的工作能更加趨近於以數據和客戶為中心。
在企業向「以數據為中心」轉型的過程中,有能力處理大的資料集(data set),並完成複雜分析工作的專家是必不可少。你須聘請這樣的專家,或透過其他方式讓他們為你工作。這本書雖然不能將讀者變成專家,但有助於幫讀者打開思路,還能幫你勇敢邁出轉型的最艱難一步──改變企業文化,和與你肩負相同使命的夥伴形成統一戰線。
我將透過簡述本書三大部分的主要內容,介紹如何將數據分析打造成企業的核心業務。
第一部的主要內容是數據分析。當企業擁有豐富的客戶和業務數據時,究竟可以做些什麼?將這些資訊轉化為利潤的最佳方式是什麼?一些熱門和「時下」分析技術的真正含義是什麼?若企業領導者對數據一無所知(從上學起就沒有思考過任何統計問題),應如何提升自己,以有效管理以數據為中心的企業?
第二部的主要內容是數據蒐集。對許多零售企業和飯店業者而言,獲取客戶數據並不像電商那般容易,但釋放數據分析的潛力依然至關重要(這一點我們會在第一部中談論)。
那怎麼做才能確保我們盡可能了解客戶、店鋪和庫存數據,並確保得到的資訊是安全、可用且有用的?我會帶領讀者回顧一些明顯或隱蔽的數據來源,幫你提高企業管理能力。我們還會和讀者一起探索一些能讓你的企業獲得真正優勢,以便在競爭中獲勝的數據來源。
最後,在第三部中,我們主要探討如何打造以數據為中心的企業。我們都知道,幫助企業管理者形成精明洞見是一回事,將這些洞見轉化為利潤是另外一回事。
這需要企業決策層徹底轉變經營模式,從根本上改變企業文化。我們須採取許多務實措施,將數據作為企業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將數據轉化為價值,還得與實際客戶、產品和供應商重新建立聯繫,這才是數據背後的真正內涵。我們必須將數字構建的理論世界與真實世界聯繫起來,形成線下客戶和線上客戶的體驗回饋,只有這樣才能透過數據分析,將洞見轉化為利潤。
在此,我希望能透過一種對企業管理者而言熟悉且有效的方式,介紹上述三個部分的內容。在此過程中,我們會遇到一些技術問題。不過,這些都不是只有技術長(Chief Technology Officer,簡稱CTO)才聽得懂的高深問題,所以不要緊張。在分析數據時,我們甚至還會遇到一些數學問題,但我會以最淺顯易懂的方式加以解釋,保證每個人都能看懂。我們不必感到恐懼或焦慮,而應該讓其自然而然的成為企業策略的一部分。
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你會發現有些章節存在一些單獨標出的、解釋書中涉及的重要術語和概念的部分。如果這讓你聯想到學生時代數學課上不愉快的經歷,不妨在初次通讀時直接略過,這些內容並不會妨礙你理解這本書。不過,在重讀本書時,我還是建議你試著仔細閱讀這些內容。這些概念並不屬於單純的「數學」概念,它們對於轉換思維方式很有幫助。

數據分析,可成為管理者的利器
在了解數據的過程中,我們會舉例分析。其中有些案例的資訊是公開的,另一些則因為涉密而做了匿名處理。但所有案例,都是將數據轉化為利潤的有效、真實案例。
在閱讀本書時,你可以一邊讀、一邊與自己的團隊探索──沒有任何案例比自己的企業更適合研究。透過對自己手邊資訊進行力所能及的分析,你就擁有率先實踐本書理論的機會。
作為一門新興的重要學科,資料科學還有更複雜的分支,如機器學習等。它總是帶給人一種神祕感,讓人彷彿看到在企業高階主管的待辦事項中,又出現了一個未知的新任務。
而諮詢顧問和外包團隊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有時甚至會讓事情變得更糟。他們會極力讓你相信,資料科學是你無法理解的領域,你只能花大錢來購買他們的分析服務。
千萬別被這群高智商的聰明人耍了。讀了本書後你就會發現,機器學習技術其實透過一個Excel表就能完成。從解決問題的角度考慮,我們討論的某些話題的確比較複雜,最好是交由專家完成,但從理解的角度考慮,並沒有任何問題是難以理解的。如果我們的企業管理團隊願意擁抱資料科學,也有能力向專家提出關鍵問題,就一定能讓企業發展得越來越好。
如果一切進展順利,企業向以數據為中心轉型的過程一定會成為業界的佳話。由數據的怪異分布可推導出許多有趣的解釋,從而形成新的產品和服務創意,產生新一輪業務數據,引領企業的業務不斷向前發展。如果一家企業認為,數據分析應該是專家在年報中討論的內容,和真實業務相去甚遠,那麼就失去了價值。作為推動企業發展、建立客戶關係的重要組成,數據分析其實可以成為管理者手中的利器。
現在,讓我們從本書的第一部開始,一起探索那些有可能改變企業命運的技術。

目次

推薦序一 懂得洞察數據,做行銷才能無往不利╱鄭緯筌
推薦序二 談到「平均數」這個指標,你是苦惱還是興奮?╱張維元
推薦序三 數據分析加上商業思維,做出更好決策╱彭其捷
好評推薦
前言 如何從大量數據中挖掘價值?

第一部 商業人士如何看待數據?
第一章 認識一些重要概念
第二章 均值回歸:偶爾表現差的會回歸正常
第三章 名為「假設」的陷阱
第四章 別輕易對客戶貼標籤
第五章 預測模型:關注購買意願更強的客戶
第六章 帶傘未必會下雨
第七章 貝氏定理:買手機的機率有多大?
第八章 現實中的資料科學

第二部 什麼數據才有價值?
第九章 誰是你最該爭取的客戶?
第十章 爭取客戶忠誠度,填補數據空白
第十一章 庫存、門市和經營業績
第十二章 市占率:由外向內看

第三部 利用數據進行策略轉型
第十三章 數據「孤島」和「電郵工廠」
第十四章 數據轉型的核心流程
第十五章 自力更生還是花錢外包
第十六章 想改變,得犧牲一些賺錢的門道

結語 對變革的恐懼,從數據裡找答案
致謝

書摘/試閱

報告中的平均數,合理嗎?

任何以數據為中心的零售商,都有一個值得深入討論的問題:如何優化每家門市的產品銷售範圍?零售商都知道,從本質上講,庫存產品意味著積壓資金,因此,確保將能給企業帶來收入的產品放進倉庫,是取得經營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
零售商通常會利用各種系統,確保在正確的時間,將正確的產品送到正確的門市裡。但這些系統有的相當複雜,有的卻只憑直覺或慣例預測,給出類似於「這是該門市每年此時通常需要的產品數量」的提示。
所以,預測結果不盡如人意也就不奇怪了。比如,英國零售商瑪莎百貨(Marks & Spencer)在分析整個秋冬季的銷售收入令人失望的原因時,將其歸咎於物流部門的操作失誤,因為他們沒有將合適尺寸的大衣送到該送去的門市。
而許多零售商在初次進行以數據為驅動的庫存水準調查時,都深刻的體驗了「均值恆錯」的教訓。他們通常會發現,報告中所謂合理的總體庫存平均數字,其實還包含一大堆滯銷產品。這些產品在門市裡存放多年,長期占用營運資金,早已布滿灰塵。
在解決這一問題時,一家食品零售商採取了極富創意的做法,並使用了不同的技術組合。根據會員卡的數據,零售商了解客戶在哪些門市消費、在購物車裡放入哪些產品。但零售商並沒有利用這些數據,簡單的建立一個總體數據模型,而是先細分門市類型。例如,哪些門市的主要客戶屬於下班後購物的人群、哪些門市的客戶主要為周邊居民等。
零售商先分類門市(請注意,沒有人監督門市分類工作,所以對具體劃分的類型也沒有規定),然後為每種類型的門市建立庫存的預測模型,這種做法提高了公司的整體業績和效益。

從客戶需求量出發

在透過模型測算合理庫存水準時,一家DIY零售商的做法十分有趣。根據各門市的歷史數據和服務區域,該DIY零售商在對不同門市的庫存需求水準建立模型時,提出了最小工程量(minimum project quantity)的概念。例如,在浴室油漆產品的庫存中,如果某種顏色的庫存低於塗刷一間浴室所需的平均油漆用量,那麼在庫存中保留這一點零頭,其實沒有任何意義。
這種從客戶需求量出發的考量角度,完全改變了零售商建立的最佳庫存模型的輸出結果。客戶對許多產品的最低需求量,有可能遠高於門市的庫存需求。在意識到這一點後,為了保留滿足最小工程量的庫存,零售商就要想辦法縮小產品的種類。而這本身,又是另一個非常有趣的建模過程。

哪些庫存從未減少?

綜觀公司所有業務數據,當你從中選擇適當的數據建立模型時,還應該注意,哪些產品是賣不動的,哪些產品的庫存是從未減少的。藝術家在創作藝術作品時,往往會考慮物體之間的間隙,即負空間(negative space)。同樣的,在我們評估公司業務數據時,也可以將其中某些負面數據,當作公司業務中的負空間。
那些客戶考慮購買但最終沒有購買的產品數據,就是一個很好的負空間案例。如果你了解到,某些產品表面上具有吸引力,經常被客戶拿起來仔細挑選,最終卻並未實際購買,那麼,這些數據實際上向你傳達了很有用的資訊。在一家時裝店裡,貨架上的一件衣服也許看起來不錯,但摸起來手感不舒服,所以客戶還是寧願將其放回貨架上,也不願意花錢買回家。
針對這種負空間,我們應該如何測算?
在你公司的網站上,查找被客戶瀏覽過但未被購買的產品,是一個顯而易見的辦法。你可以查看,客戶點擊哪些商品的頁面,停留了一段時間,閱讀了評論區,甚至將商品添加到購物車,但最終沒有購買。透過這一系列資訊,你可以了解到網站的可用性(比如產品的圖片是否充滿吸引力)、出售產品的完整性(客戶是否選中某款產品,但因為缺乏相應尺寸或花色而選擇放棄)、產品價位以及同業競爭情況。
事實上,客戶在網站購物時,也經常會拿你的產品與競爭對手做比較,這本身就是極具價值的潛在數據來源。現今的技術,已經可以做到允許品牌追蹤其競爭對手的行銷動態、產品價位變化,甚至是某些特定單品的庫存缺貨情況。這些數據都可以為品牌帶來大量商機。
但由於網路數據容易獲得,過度的分析線上數據,也可能將企業引至錯誤的方向。網路數據無法告訴你「哪些衣服的手感不好」,雖然退貨數據可能可以說明一定問題。這部分的數據,也是與負空間相關的有趣資訊。
想真正了解客戶認真考慮但還是選擇放棄的產品,我們須結合門市數據和網路數據來檢視。可是,我們又如何知道,門市中的哪些衣服是被客戶試穿過,但最終沒有購買的?
借助技術手段,或許可以得到答案。例如,在優衣庫(Uniqlo)等服飾店中,除了衣服的價格標籤之外,RFID電子標籤(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應用也正在逐漸普及。商家可以利用掃描器,監控帶有RFID電子標籤的服裝在店內的行動軌跡。RFID標籤對於服裝而言是獨一無二的,且也可應用於其他場景。最常見的應用是,只須將所有帶有RFID標籤的衣服堆放在掃描臺上,收銀機就可以自動讀取衣服的價格。這種付款方式,比人工逐一掃描價格標籤要方便得多。
不過,我們之所以討論,是為了弄清楚RFID標籤及相關技術是否可作為測算負空間的另一種數據來源。透過掃描RFID標籤,門市就能監控那些進過試衣間被試穿的衣服。將該數據與銷售數據對比,就可以準確的了解客戶的購買行為。
RFID技術的應用,讓我們聯想起前文提到的一個畫面:有了這種技術,大型服裝店的老闆或經理,就能快速的了解客戶試穿過哪些衣服但最終並未購買,從而擁有與獨立零售商老闆相同的經營體驗。
在本章中,我們把客戶的個人數據和消費紀錄放在一邊,研究了數據在其他方面的應用價值,例如分配門市庫存,以及測算雖被試穿卻沒賣出去的產品,所形成的負空間數據等。
至此,還剩一個資料庫等待我們去探索:外部數據,以及外部數據為公司帶來的價值。

客戶是否會向朋友推薦你的品牌?

了解客戶與企業之間的複雜關係,讓我們得以挖掘、測量和分析數據。如果客戶對品牌的看法,能對企業的成敗產生如此之大的影響,你作為企業高階主管,就應該去了解。
相關研究方法不勝枚舉,其中關於利弊的分析,完全可以寫出一本書。我們這裡長話短說,簡單總結一下,企業獲取有用客戶態度數據的主要方法。

‧客戶滿意度調查:幾十年來,品牌一直在透過各種形式,調查客戶對於當天的服務有多滿意,並記錄客戶的回饋。這是形成客戶滿意度數據的一種簡單方式,但並非沒有爭議。其爭論的焦點在於,調查該在什麼時間點進行,以及如何進行。因為有大量證據表明,不同的調查時間和不同的調查方式,都會導致截然不同的調查結果。而且,也有不少人對此類調查結果的實際意義提出質疑:客戶真的誠實而公正的回饋了自己的看法嗎?抑或只是出於禮貌,隨便給出10分中的7或8分?
‧淨推薦值:為了獲得更有價值、更真實的客戶觀點,一系列的衡量指標應運而生。其中,淨推薦值涉及一個略顯尖銳的調查問題。這項指標關注的並非客戶的滿意程度,而是客戶是否會向自己的朋友推薦該品牌。它剔除了那些作為禮貌性回應的7分和8分,將9分和10分視為支持者(advocacy),將1至6分視為反對者(detractor)。淨推薦值的得分計算也很簡單,就是用支持者的百分比減去反對者的百分比,從而得到一個範圍在-100%到+100%之間的比例。
創造一個更有意義的指標,這種做法的初衷是值得肯定的。而且,淨推薦值的確也被許多企業所採納。但是,該指標仍然存在著一定爭議。而且,其形成過程也可能被操控。很多客戶都曾有過這樣的經歷,導購人員或服務工程師會反覆強調9分和10分的重要性,並直接告知客戶,「評分會影響其個人收入」。所以,作為一種衡量指標,淨推薦值非常容易受到影響,稍微改變一下詢問方式或調查時間,評分結果就會產生很大的改變。
‧其他的衡量方法還有很多,除了調查整體滿意度,還可以向客戶提出具體問題。例如:你找到今天想買的東西了嗎?

重新審視倖存者偏差

關於客戶滿意度的數據,還有要特別注意的地方:當我們衡量某項數據時,須對使用的樣本多加留意。為什麼提到要多留意樣本?舉個例子來說明。
假如我告訴你,服用某種重症藥物的病人100%都活了下來,想必你會很高興。但如果我繼續告訴你,調查對象只包括那些能活著填表的病人時,你一定會發現,這個研究方法存在一個明顯的漏洞:任何在服用藥物後死亡的病人,都已經被排除在我的研究之外。這意味著,不須調查該項研究的結果。
這就是我們在本書第一部探討的倖存者偏差。雖然這種做法聽上去很愚蠢,但在你的公司中,也許類似的事其實已經做了幾十遍。畢竟,我們提到的客戶滿意度或淨推薦值數據,都是建立在已經在你店裡購物過的客戶身上,而沒有在你店裡購物的客戶並不包含在樣本之內。這並非指你的調查結果沒有價值,只是告訴你在解釋這些數據時必須謹慎。
舉例而言,一家航空公司公布一項調查數據,稱乘坐該航空公司某條美國航線的乘客中,有84%的人對該航空公司的服務表示滿意。這聽起來非常棒,可是調查結果下面還印了一行小字,指出該調查是在航空公司的航班上進行。
也就是說,選擇乘坐其他航空公司飛機的乘客,根本就沒有參與該項調查。得知實情後可以看到,這個聽上去還不錯的故事,實際上是在暗示,在該航班上,有16%的人寧願乘坐其他航空公司的航班。顯然,這並不是什麼好消息。
此外,關於84%的滿意度,其真實性究竟如何?是不是因為所有其他不滿意的乘客,都選擇了其他的航空公司,才導致滿意度評分這麼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0 294
閱讀器:書紐電子書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