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的傳奇史:拜金6000年,黃金如何統治我們的世界(電子書)
商品資訊
商品簡介
黃金長久以來如此深得人心,
純淨高潔和完美無瑕
卻也隱藏著殖民、征服等血淚
如此珍貴的它卻深刻地改變我們的世界……
市面上唯一一部講述有關黃金的自然與文化的歷史
重磅推薦
臺灣吧執行長 蕭宇辰
Podcast節目歷史下酒菜主持人 Wendy
知名Youtuber cheap
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 楊彩玲助理教授
全世界現在開採的黃金,平均用於首飾和金融投資兩類,另有百分之十用於牙科等產業。
人會佩戴黃金,可能代表他們相信金屬能夠保護或修飾身體,這與他們相信用金器飲食就絕對不會遭到毒害是同一樣道理。
從歷史上來看,配戴黃金首飾並非僅是用來炫耀,而是表現出對於身體方面的重視。
世俗的統治者自古至今,都有頒發戒指、杯子或獎牌等金信物給親信或僕人的特權,奠下以「金牌」作為比賽獎品的觀念基礎,在近代歐洲的發展中,形成現代奧林匹克比賽頒發的記名(金、銀、銅)金屬獎牌制度。
黃金是一種元素、一種重金屬,現在的科學家相信,宇宙裡存在的黃金,很有可能來是由恆星死前(超新星)碰撞而產生而來,最大的金塊就是在地底礦坑中發現的。1983年在巴西帕拉發現的「加拿」金塊或許只是一小部分,卻是目前世界存在的最大金塊,內含52.332公斤的黃金。黃金如此珍貴,讓人趨之若鶩地遍地在找尋黃金,在各種傳聞中,常會出現一種跟藏寶有關的老生常談,話說只要有正確的古地圖,就能找到海盜埋藏的寶物。但其實沒有證據可以證明:海盜會在地圖上畫一堆標記,再用大大的X暗示著埋藏寶藏的位置。
黃金長久以來如此深得人心,是基於什麼固有的特性呢?為什麼我們長途跋涉、費盡千辛萬苦,就是為了把它弄到手?金元素特有的原子屬性,使黃金在光線反射時呈現出特殊光澤。另外,黃金穩定性極高,這也是它不會褪色的原因。因此,漂亮、閃閃發光的黃金,正是因其金屬特性而適合用作為裝飾。之所以使人覺得純淨高潔和完美無瑕,或許是因為黃金從不生鏽或褪色,彷彿永不腐朽。從手工藝方面來說,其延展性長久以來備受推崇,可將黃金變成極細的金線,但也因為此特性,黃金這金屬太軟、太容易改變形狀,而無法用來製作成工具。即使用來鑄幣,也必須使用含有其他堅硬耐用金屬的合金。這種明明毫無用處卻價值高昂的金屬,自古以來似乎都具有某種超越這個物質世界的特質。
本書不是一部黃金通史,而是要探討黃金在歷史沿革和人類的想像當中,扮演了哪些角色。事實上,黃金這金屬扮演著相當多元的角色,因此很難用某種眼光去理解。我們將在書中逐一抽絲剝繭,深入研究人類渴求黃金的歷史。這本書會依據黃金的各式用途,以及黃金激發及形成的幾個可探尋領域,將本書內容分成以下六章:了解人們如何用黃金來裝飾打扮、蘊含哪些宗教意義、如何變成錢幣、有哪些相關科學知識、如何化作藝術,又有哪些傳說中與現實中的危險。
作者簡介
蕾貝卡.左拉克Rebecca Zorach
美國依利諾州埃文斯頓(Evanston)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瑪莉.珍.克洛(Mary Jane Crowe)藝術史教授,著有《熱情的三角形》(The Passionate Triangle)(2011)及《血、奶、墨、金:法國文藝復興時期的富足有餘》(Blood, Milk, Ink, Gold: Abundance and Excess in the French Renaissance)(2005)等書。
小麥可.菲利普Michael W. Philips Jr.
獨立電影製作人、影評人與影展策劃。
代表作品包括《刺激》(1973)、《計程車司機》(1976)、《第三類接觸》(1977)、《心靈之聲》(1981)、《變色天使》(1991)、《狂情生化人》(1994)、《冒名頂替》(2001)、《逍遙騎士和憤怒的公牛:性、毒品和搖滾一代如何拯救好萊塢》(2003)、《蟲洞效應》(2007)。其中《刺激》於1974年獲第4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計程車司機》於1977年獲第4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提名。
譯者簡介
黃懿翎
名人/編輯推薦
臺灣吧執行長 蕭宇辰
Podcast節目歷史下酒菜主持人 Wendy
知名Youtuber cheap
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 楊彩玲助理教授
目次
尋找黃金國
埃及黃金地圖
黃金有什麼特別?
第一章 黃金飾物
亡者配戴的金飾
活人配戴的金飾
金織布
其他領域
第二章 黃金、宗教與權力
金上題字
石頭與骨頭
從裡到外
第三章 以金為幣
古金幣
中國黃金 vs. 中國貨幣
金本位制
第四章 金藝求精
美洲早期的象徵意義與材料
歐洲的工藝技巧與價值
現代藝術裡的黃金
第五章 從煉金到外太空:黃金的科學用途
煉金術與造金
黃金與醫學
電子學及黃金的高科技用途
現代的海水煉金術與騙局
第六章 禍哉黃金
奴隸制度、戰爭與開採金礦的環境代價
二十一世紀初的黃金之禍
書摘/試閱
二十一世紀初的黃金之禍
過去數十年內的金價飛漲,背後有幾個原因:由於新進入市場的黃金不多,所以只要需求增加,供應有限,就會導致價格上揚。投資人在2008年金融危機等經濟動盪的時期都相信:即使貨幣貶值,黃金仍能保值,所以轉而投資黃金。中國與印度等國家的經濟呈指數成長,意味著有更多的人有更多的錢能夠投資。印度一度企圖透過懲罰性地提高關稅,來打壓黃金進口,卻只是導致走私更加嚴重,最近甚至出現一些逗趣的案例,如有人在飛機廁所裡藏了價值110萬元的黃金,或有旅客將467克(16.5盎司)的黃金藏在胸罩裡遭逮捕。
過去數年來,格倫.貝克(Glenn Beck)及肖恩.漢尼提(Sean Hannity)等美國保守派時事評論家,不斷慫恿觀眾拿錢投資黃金。貝克建議觀眾投資的標的,是金麗國際有限公司(Goldline International)的古董金幣,金麗又恰好是他電視及廣播節目的贊助公司。但金麗公司在金幣與金條之間的相對價值方面,有誤導客戶之實,因此法院於2012年命令公司將450萬美元退還給受騙的客戶。
投資人可以靠著炒作黃金股市致富,但也可能嚐到苦果。1999年至2002年間,金價出現歷史低點,時任英國財政大臣(British Chancellor of the Exchequer)、後來成為首相的戈登.布朗(Gordon Brown)做了件不甚光彩的事情,他將英國金庫裡半數的黃金拍賣售出。後來金價上漲,布朗被控導致英國「損失」數十億英鎊。他當時拍賣的黃金,如今已高出當時數十億。事後諸葛相當容易,但情況不能單純那樣理解,因為英國政府賣出黃金後,將所得利潤投資了有價證券,即使價值不及黃金具有的潛力,仍算是價值連城。也有人說布朗當時拍賣黃金,是為了阻止銀行倒閉。因此我們也能說他當時做得並沒有錯,《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的亞倫.比堤(Alan Beattie)則寫道:「任何想要玩玩的投機份子都來碰碰運氣,看能不能把這塊閃亮的金屬賺到手。因為富有國家的政府都認為,把黃金留在身邊幾乎可以說是毫無意義的。」他主張冀望政府投資一種市場,尤其是像黃金這麼反覆無常的市場,實在相當愚蠢。這主題應該會持續發酵,引發熱議。
黃金的需求增長會產生一些嚴峻的後果。祕魯、巴布亞紐幾內亞、剛果民主共和國這三個地方清楚使我們明白,二十世紀的人會因為貪圖黃金,產生哪些人類與環境應付的代價。
祕魯馬德雷德迪奧斯地區(Madre de Dios)從2000年開始已出現一股淘金熱,非法開採金礦導致逾4萬公頃的亞馬遜雨林遭受破壞。當地的非法礦工約有3萬名,其中多數都是只能靠著挖礦或在礦區經營服務業,才有辦法養家活口的人。根據一份美國研究團隊的調查顯示,那裡充斥著強迫勞動、僱用童工、忽視勞工健康與安全等問題,不只如此,迫使少女成為雛妓的性販賣也很猖獗。
巴布亞紐幾內亞境內的波耳蓋拉(Porgera)金礦區,每年將600萬公噸的廢棄物倒入波耳蓋拉河(Porgera River),使大量重金屬流到下游。這若發生在高度發展的國家,應該屬於不法行為。波耳蓋拉金礦區自1990年開放以來,已有逾5萬人湧入,但大多數人只是在礦區裡翻找低純度的金礦。當地居民多年來不斷控訴,有礦業公司的保全人員殺害並虐待這些「非法」礦工。
即使後來礦區於2006年轉手賣給加拿大的礦業龍頭──巴里克黃金公司(Barrick Gold),情況也幾乎未見改善。人權觀察組織(Human Rights Watch)指控巴里克黃金公司的保安部隊四處凌虐滋事,更有集體強暴非法勞工的事件頻傳,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及聯合國(United Nations)的研究團隊都證實了這些指控。儘管哈佛/紐約大學研究團隊於2010年10月已明白地向加拿大政府報告類似的調查結果,加拿大下議院(the House of Commons)卻仍因許多金礦企業大力地施壓,而未能通過相關法律,無法規範加拿大企業必須適度接受海外人權紀錄的監督。縱使巴里克黃金公司有採取一些措施來遏止虐待事件,仍舊發生多次暴動,最近一次發生於2013年12月,起因是有四名當地居民遭到私人保安部隊和政府警察殺害。
而剛果民主共和國的情況甚至更糟。1998年時,盧安達(Rwandan)和烏干達(Ugandan)軍隊,聯合對抗剛果1996年成立的獨裁政府,爆發第二次剛果戰爭(the Second Congo War),造成350萬人因暴力、攻擊、飢餓及醫療資源短缺而喪命。2002年簽訂一連串條約後,多數地區都已停戰,但東北部的伊圖里(Ituri)地區仍不斷發生暴力衝突,那裡又恰好蘊藏著全世界最豐饒的金礦。大規模屠殺在當地屢見不鮮,根據英國廣播公司(BBC)估計,1998年至2006年間,單單伊圖里地區就有6萬多人被殘忍殺害。
地方勢力的水火不容,並非是使衝突加劇的唯一原因。跨國企業一心想要挖到大量金礦,談判時總會將多次犯下戰爭罪行、違反人權的武裝份子帶在身邊,他們提供民兵組織資金和物資,民兵組織則帶他們找到金礦。這使飽受戰爭蹂躪地區所生產的「衝突金礦」(conflict gold)找到管道,將價值百萬元的剛果黃金經由烏干達送到歐洲煉金廠。可怕的是,這些歐洲企業選擇視而不見,漠視因拒絕調查金礦來源,使得戰爭罪犯得以繼續剝削剛果民主共和國人民的事實。
那些富裕的國家已開始採取一些手段,來降低因開採金礦而導致的危害。2013年,瑞士當局針對煉金廠賀利氏(Argor-Heraeus)啟動刑事調查,控告他們於2004年至2005年間加工的3公噸黃金,是來自剛果民主共和國武裝份子控制的區域。美國2010年的「陶德-法蘭克華爾街改革與消費者保護法」(Dodd-Frank Wall Street Reform and Consumer Protection Act)則要求企業主動公開說明,他們的產品是否包含剛果民主共和國或鄰近國家的衝突礦產,並規定企業必須於2016年之前,進行縝密、獨立的供應鏈檢驗,了解其中是否包含衝突礦產。政府機關、民間組織及產業界為了指導採礦企業如何維護營運安全、遵守人權規範、尊重基本自由,而共同為礦業公司制訂「安全與人權自願原則」(Voluntary Principles on Security and Human Rights)。
經過土木工程(Earthworks)及樂施會(Oxfam)等社會運動團體的努力之後,已迫使四百多間珠寶公司承諾,自2005年開始,絕不從環保與人權紀錄惡劣的公司手中購買黃金。自發性組織責任珠寶業委員會(Responsible Jewellery Council)則鄭重宣布,他們會追蹤公司產品中的黃金來源。但由於這屬於自發性,因此即使企業違規也無法訴諸法律,批評者的控訴規定形同虛設。
或許靠著公眾輿論,才是最有效督促公司承擔更多責任,確保黃金來源的方式。跨國顧問公司資誠企業管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Pricewaterhouse Coopers)曾於2013年7月調查了近七百間的企業,了解這些公司是否都有用心遵守新的「陶德-法蘭克」的規定。多數企業都表示擔心若是違反規定,他們可能會流失客源、遭到消費者的抵制、重創品牌聲譽,進而影響收益。
但無論是企業集團、政府機關或民間組織的努力,都尚未碰觸到問題核心,即開採金礦本身就會對環境及礦工造成傷害,只要有人願意出高價買黃金,就會有人為了挖出更多金礦而辛苦從事黑工。
本書先從黃金在人類史上最早的用途,亦即做成飾品配戴來談起。但即使人與黃金數千年來不斷交互影響,也陸續發現黃金的各種用途,每年開採出來的黃金大多仍是被做成飾品;事實上,有人預估只要回收閒置的珠寶和故障的電子產品,就能滿足產業全數的黃金需求。人類總想把黃金戴在身上的欲望,基本上是環境和人類都須付出高昂代價的罪魁禍首。史黛芬妮.波伊德(Stephanie Boyd)於《紐約客》(New Yorker)中介紹馬德雷德迪奧斯的文章裡提到,「如果環境破壞、少年雛妓和強迫勞動才是生產黃金的真實成本,那麼或許黃金婚禮對戒,並非真的象徵愛與信任。」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