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盲點(上).新編(電子書)
商品資訊
ISBN:9789888674619
EISBN:9789888674619
出版社: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作者:陶國璋
出版日:2020/06/24
裝訂:電子書
檔案格式:PDF
商品碼:2222221236992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1)為甚麼我會常常覺得煩悶、容易陷入情緒低落?
(2)為甚麼我會常常覺得自己是失敗者?
(3)為甚麼我會感到生活厭膩,不斷原地踏步?
(4)為甚麼我打機二十四小時之後,會有一種心倦感?
(5)為甚麼我會覺得周遭都是壓力?
(6)為甚麼我會害怕與陌生人相處?
(7)為甚麼我會生於世上,卻又毫無意義?
(8)為甚麼我會覺得自己最重要?
(9)為甚麼我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10)為甚麼我會對別人的不幸無動於衷?
(11)為甚麼我會害怕孤獨,不斷找人傾談、給朋友發訊息?
(12)為甚麼我會不斷重蹈覆轍,無法改變自己的錯失?
(13)為甚麼我會患上拖延症?
(14)為甚麼我會畏懼別人的眼光?
(15)為甚麼我會無端端難過起來?
(16)為甚麼我會易於鍾情?
(17)為甚麼我會很難愛上別人?
(18)為甚麼我會覺得失戀的流行曲擊中我的心扉?
(19)為甚麼我會每個星期天都要逛商場?
(20)為甚麼我會喜歡商場多於大自然?
(21)為甚麼我會貪新厭舊,不斷更換手機?
(22)為甚麼我會不能停止玩遊戲機?
(23)為甚麼我會愛上自拍、打卡?
(24)為甚麼我會愛上動漫?
(25)為甚麼我會愛上cosplay?
(26)為甚麼我會愛上PS4的賽車女郎?
(27)為甚麼我會愛上虛擬世界的慘淡氛圍?
(28)為甚麼我會愛上社交平台?
(29)為甚麼我會希望扮演別人,而不願意做自己?
(30)為甚麼我會不停上網搜尋?究竟在找些甚麼?
(31)為甚麼我會變成了宅男/宅女?
(32)為甚麼我會因身邊沒有智能電話而感到若有所失?
(33)為甚麼我會在旅行抵達酒店時,第一句話是:Wi-Fi 的號碼是甚麼?
(34)為甚麼我會戀上陰暗、死亡的意象?
(35)為甚麼我會不願意長大,永遠擁抱童年?
(36)為甚麼我會覺得不快樂?
三十六個為甚麼,只有一個答案,就是我們缺失了對生活的熱情。我們缺失了對生活的熱情,卻又因為遺忘了愛,忘記了怎樣去愛,所以我們不斷「打卡」、不斷留連社交平台、不斷淘寶、打電玩遊戲、自拍、逛商場、扮演他人……或者害怕與別人相處、拖延事情、覺得人生苦悶、抑鬱、自憐、自傷……
愛為何這麼重要?
首先,我們從心理學的角度,了解需要愛的心理要求。
人是社會性動物,愛是一種穩定的人與人合群相處的潤滑劑。我們會愛親人、熟悉的朋友,在某些機緣下,我們也會對陌生人有所關懷,即使大家從不相識,亦無利益關係,基於同類、基於互惠利他,人類會自然要求相親相愛。綜合言之,愛源於人類需要合群的安全感。
一位美國心理學家進行了一個實驗,他把幾個陌生人關在一個黑暗的房間裏,觀察他們的行為。一般人可能會以為,在黑暗中和陌生人待在一起應該會因害怕而畏縮,但事實上,實驗中的人們反而主動去觸碰其他陌生人。這是因為人們在漆黑一片、可能存有潛在危險的情況下,都希望找到能協助自己的人。又因為相互間很陌生,他們只有表現出愛,才能找到安全感,使自己得以生存。
在另一個實驗中,參與者進入了一個被完全隔絕的房間。他不能與外界有任何交流,既沒有可以與其傾談的對象,也沒有諸如電話一類的傳訊工具,只能獨自在一個空間裏生活數天。實驗證實,大多數參與者在實驗開始後的兩至三天會開始自言自語或做白日夢,繼而出現一些異常舉動,甚至是精神錯亂。
俄國小說家杜斯妥也夫斯基(Dostoyevsky, 1821-1881)曾受囚牢之苦,他在《地下室手記》中描述,監獄中最可怕的刑罰並不是毒打、虐待;他親見獄中最強悍、最冥頑不靈的罪犯,都懼怕關入暗室獨自囚禁,罪犯被獨囚數天或數月之後,精神會崩潰。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人類對被隔離的恐懼,長期的孤獨使人在生理上出現了許多異常的反應,並且在精神上處於一種不穩定的狀態。隔離感帶來的痛苦,成為一種驅使力(drive),驅使人主動地消除這種隔離感;人們會與他人建立一種親和關係,其建立的方法便是「愛」。
愛可以被視為一種自我求生機制,它減少了人因被隔離而承受的痛苦,鼓勵或推動人繼續生存下去。此外,試想在石器時代,狩獵或對付野獸的工具還未發展成熟,人唯有相互依賴,共同對付外界的侵襲,才能降低危險對人造成威脅的機率,增加生存機會。唯有建立愛,才能聯合別人,抵抗危機。
一位學生來到辦公室,問:我分辨不清喜歡和愛上的分別,每回見到他,內心有點愉悅,離別時又好像沒有依依不捨的感覺,究竟我是喜歡他,還是愛上了他?我一本正經回答:「喜歡是淡淡的愛,愛是深深的喜歡……」說完之後,我也覺得太滑調了,說了好像沒說,學生帶着迷惘的表情離開。「愛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這是使徒保羅的名句,信徒都能背得朗朗上口,很熟悉,也很合理,不過,它並沒有回應人類的愛的現象為何如此曲折、如此糾結。本書希望透過哲學的思維態度,對愛的現象作批判性的考量—雖然哲學這種理性分析的態度,從來就與感性的愛情絕緣;不過哲學既求解惑,自覺有一種責任,強探力索之餘,冀解眾多苦杯於萬一。
目次
序 三十六個為甚麼
第一章 輕不着地的時代
一、世界的新圖像
(一)科技成了霸權
(二)壓縮的新時空
(三)離不了電腦的成長模式
(四)自然被數碼化掉
(五)人類不能明白的人工智能
二、消費文化症候群
(一)消費塑造了可愛
(二)三個願望的新版本
(三)主體模糊化
三、身份焦慮的普世化
(一)愛的故事上集
(二)愛的故事下集
(三)精英主義的後遺症
四、活在輕不着地的困境
(一)輕與重
(二)生命的一次性
第二章 拒絕成長的「孩子」
一、成長是一次冒險
(一)母子的共生結構
(二)失去母體的破裂感
(三)鏡像理論
(四)個體化的衝動
二、水仙花的世代
三、幼兒的依附階段(attachment period)
(一)安全型依附(secure attachment)
(二)對抗型依附(resistant attachment)
(三)逃避型依附(avoidant attachment)
(四)混亂型依附(disorganized attachment)
四、不願成長的「孩子」世界
(一)角色扮演
(二)電玩狂熱(上)
(三)電玩狂熱(下)
(四)擁抱虛擬的愛
(五)御宅族與隱蔽青年
(六)小確幸與流行「膠」
(七)鼓吹漂泊感的流行曲
第三章 愛的境域
一、愛的四種基本模式
(一)柏拉圖式愛(愛洛斯)
(二)博愛(神恩主愛)
(三)德性之愛
(四)西方人本主義與普世價值
(五)儒家與人文精神
二、人間世之愛
(一)母愛
(二)父愛
(三)兄弟姐妹之愛
(四)朋輩友情
(五)鶼鰈之情
(六)愛國與民族感情
(七)鄉土情誼
(八)人與動物間的互愛
(九)藝術的狂飆
(十)形上神秘之情
(十一)其他
第四章 戀戀風塵
一、愛情神話
(一)維納斯的降生
(二)邱比特與賽姬
二、解構愛情
(一)迷醉
(二)初吻
(三)褪色
(四)冷漠
(五)性中樞
(六)墨鏡
(七)男女攻防
(八)同情
(九)受創
(十)不再戀愛
(十一)夜照亮了夜
(十二)訴說
(十三)爭吵
(十四)緣分感
(十五)相思
(十六)犯賤
(十七)忘不了
(十八)哭泣
(十九)一夜情
(二十)避風港
(二十一)嫉妒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