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台地區教育發展藍皮書2024
商品資訊
ISBN13:9789888912179
替代書名:Blue Book of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Hong Kong, Macau, and Taiwan
出版社:中華教育
作者:李盛兵-主編; 卓澤林-副主編
出版日:2024/12/01
裝訂/頁數:精裝/424頁
規格:23cm*17cm*1.9cm (高/寬/厚)
版次:1
商品簡介
匯聚港澳台地區最新數據,分析三地教育制度的實踐和發展前景,為推動教育提供基礎。
本書收集2024年的最新統計數據,總括香港、澳門及台灣三地的基礎教育、高等教育、教師教育、學前教育等方面的發展,審視三地教育制度的成效,展望不同教育制度的發展前景。本書的內容有助教育規劃及工作者了解不同教育制度的發展,比較其中的優劣,為了解三地教育的過去,掌握教育現在的實踐,及在未來建立持續發展、不斷進步的教育制度提供扎實的理論基礎。
作者簡介
李盛兵,華南師範大學粵港澳大灣區教師教育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比較教育研究》、《Higher Education Forum》、《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iton》等中外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60餘篇,專著6部,包括《研究生教育模式嬗變》(1997)、《跨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2010)、《漢語高效率國際推廣》(2013)、《漢語國際教師手冊》(2013)、《高等教育國際化研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廣東高等教育》(2020)。研究領域是研究生教育、高等教育國際化。
序
(序)
教育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之基。新時代加快建設教育強國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是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支撐。在國家教育部、港澳台教育主管部門和其他地方教育部門的聯合推動下,港澳台三地教育依託「背靠祖國,面向世界」的優勢與機遇在國際上獲得高度認可;同時,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港澳台三地教育所取得的成就對當前教育強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2024年正值新中國成立75週年,華南師範大學聚焦教育強國建設總體目標,牽頭編著《港澳台地區教育發展藍皮書(2024)》,令人振奮、鼓舞人心,我謹致以熱烈祝賀和
良好祝願!
《港澳台地區教育發展藍皮書(2024)》聚焦港澳台三個地區的教育體系,從地區教育發展的經驗和特點出發,探究新時代港澳台如何助力教育強國建設,是對教育高質素發展的新探索、新研究。本書包括港澳台三個地區教育發展主題,每個主題囊括學前教育、基礎教育、高等教育、教師教育和職業教育,以及終身教育等各級各類教育,對三個地區的重要教育政策、舉措和教育統計數據進行全面觀察與縱深分析,描繪出港澳台三個地區教育發展的全景,主題突出、觀點鮮明,既有宏大敘事,又有微觀案例,從歷史—現實—未來的時間序列回顧三地教育實踐歷程、分析機遇挑戰、展望未來發展走向,有助於相關研究者、政策制定者更好把握我國港澳台三地教育發展狀況,為構建高質素教育體系提供參考資料和決策依據。
站在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科技之變的關鍵節點上,回顧港澳台三地教育改革發展的成績、經驗與教訓,展望三地教育發展的未來戰略與走向,非常必要。在國際、國內複雜形勢下,港澳台三地教育現代化發展正在進入新階段。三地教育如何立足已有的普惠化、多樣化、國際化優勢,迎接挑戰、主動興變,推動教育強國建設,非常值得內地及港澳台教育學者研究與思考。對於港澳台三地教育研究,我認為應堅決落實和維護中央對港澳台三地教育的管治權,持續推進內地和港澳台三地教育交流合作提質增效,牢牢堅持三個「立足」。
一是立足長遠、從長計議。港澳台三地教育的長遠目標是什麼?我覺得包括以下三點:首先,港澳台三地未來教育體系是愛國主義教育體系。這是「一國兩制」的基本要求,也是港澳回歸後教育的必然要求與選擇,更是台灣歸來後的必然趨勢。港澳台三地教育體系必須以愛國主義教育為核心,樹立對傳統文化的文化自信,培養具有國家認同、民族自豪感和國際視野的新時代人才,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因此,要根據港澳台教育發展的歷史與現狀,研究三地愛國教育的路線圖。其次,港澳台三地未來教育是更加優質的教育。高質素是新時代教育發展的主要目標。港澳教育質素在回歸以來取得了較大的提升,但是還需要對一些質素不高的教育領域或學校進行精準研究,實現港澳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台灣為推動基礎教育發展,在職業教育、教育創新與實驗、多元戶外教育、美感教育和電子化教育等方面開展了系列探索,取得明顯成效,但各級各類教育應找準自身定位,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充分發揮自身發展優勢,促進兩岸教育的合作,共同探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再次,未來港澳台三地教育是公平、多樣的教育。在多樣發展上,三地教育做得比較出色,但是在公平性上,由於資本主義教育性質決定了學校的貧富不均、質素不一、差距懸殊,造成程度不一的社會割裂和階層再生產。
二是要立足整體。港澳台三地教育不是單方面的事情,它跟三地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是緊密聯繫的;研究三地教育,不能不研究三地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三地和世界、內地的聯繫。港澳台三地教育實行的是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制度,學校類型既多樣且複雜。另外,三地的教育研究也不僅僅包括學校、課程、教材,以及教師這些方面(這些方面是重點),還包括制度、管理構架,對港澳台三地教育的研究需要立足三地教育發展全貌進行整體性研究。同時,港澳台三地教育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體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已經在提升整體受教育水平、增強國際競爭力,以及深化與內地教育合作交流三個方面取得突出成績,為建設教育強國作出了卓越貢獻,體現着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獨特實踐。
三是立足人心回歸。人心回歸一直是香港和澳門回歸後一個關鍵性問題,也必將是台灣歸來後面臨的重要問題。教育在人心回歸上具有重要作用。三地教育研究與其他區域教育研究一個最大的不同就是要推動三地人心回歸。因此,港澳台三地教育研究要立足人心回歸,研究影響港澳台人心回歸的內外部因素,內地與港澳台教育研究者一道探索出旨在促進人心回歸的教育體系和工作體系,解決港澳台教育面臨的一些迫切問題,為三地人心真正回歸作出更大的貢獻。
研究港澳台三地教育,也不僅僅是把目光局限於港澳台的區域屬性,更要把視角放在國家發展大局當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這個重大任務,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着力點」。高質素教育體系能夠培養出適應新時代發展需求的人才,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礎,是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堵點、卡點的突破口。港澳台三地教育在發展新質生產力方面有着自身的優勢和潛力。三地教育體系相對內地而言具有較高的國際化水準,能夠引進較先進的國際教育理念、教學方法和課程體系,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國際視野和思維模式;港澳台三地高校和科研機構在科技創新方面具有較強的實力,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技術支撐和成果轉化;港澳台三地教育體系注重與產業的深度融合,能夠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港澳台三地建立了較為完善的職業教育體系和終身學習體系,能夠為在職人員提供持續學習和提升技能的機會,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人才保障。通過借鑒港澳台經驗、加強區域合作、支持港澳台教育發展等措施,我們也可以推動內地與港澳台三地教育體系的融合發展,共同構建高質素的教育體系,實現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隨着全球化及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浪潮的席捲,教育領域正經歷着前所未有的變革。港澳台三地教育作為中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現狀和趨勢不僅影響着當地人才培養和社會進步,也折射出中國教育的多元化發展和對外開放的步伐。《港澳台地區教育發展藍皮書(2024)》基於強烈的教育實踐關懷、鮮明的政策邏輯、詳實的數據資料進行謀篇佈局,分析港澳台三地教育體系的發展現狀、主要戰略和發展特色,並對未來發展趨勢進行展望,有助於引發學者關注三地教育在國家教育事業中的地位和作用。對此,我衷心期盼《港澳台地區教育發展藍皮書(2024)》成為教育專家學者、實踐工作者的交流載體和平台,與國內外教育界同行共同探討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港澳台三地教育新理念、新經驗、新模式,探索提升人才培育與地區發展需求的對接程度,推動我國教育高質素發展,培養能應未來社會所需及祖國所用之人才,為教育強國建設貢獻更大力量。
舒剛波
國家教育部港澳台事務辦公室副主任
2024年11月23日
目次
序
香港篇
香港基礎教育的發展 5
香港高等教育的發展 25
香港教師教育的發展 46
香港學前教育的發展 74
香港職業專才教育的發展 98
香港持續教育的發展 127
澳門篇
澳門基礎教育的發展 151
澳門高等教育的發展 181
澳門教師教育的發展 218
澳門學前教育的發展 238
台灣篇
台灣基礎教育的發展 271
台灣高等教育的發展 313
台灣學前教育的發展 336
台灣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 360
台灣終身教育的發展 391
書摘/試閱
香港篇
香港,一個東西方文化交匯的國際都市,其教育體系不僅承載着深厚的中華文化傳統,也融合了國際教育的先進理念。香港憑藉其開放包容的教育環境、豐富的教育資源以及高質素的教育水準,成為了全球備矚目的國際教育樞紐。
近年來,香港特區政府高度重視教育質素的提升,通過加大教育投入、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推動課程改革等措施,不斷提高教育教學的整體水準。同時,香港教育在應對快速變化的社會環境方面展現了高度的靈活性和前瞻性。香港特區政府積極應對學齡人口變化,通過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推動小班教學等方式,確保每位學生都能享受到高質素的教育資源。此外,香港特區政府高度重視愛國主義教育,增強香港學生的國家意識和民族情懷,為香港的長期繁榮穩定提供了堅實的人才保障。隨着「一國兩制」方針的深入實施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推進,香港不斷加強與內地的教育交流合作,為香港教育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香港教育在培養具有深厚國家認同感的公民、推動國家高質素發展,以及維護國家統一和社會穩定等方面,承載着舉足輕重的責任與擔當。持續精進教育體系,深化愛國主義教育,培育具備全球競爭力的卓越人才,並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是香港教育未來發展的重要使命。
香港基礎教育的發展
香港特區政府一直重視教育品質,投放大量資源,改善基礎教育,支持優質教育發展。隨着全球競爭日趨激烈,世界各地聯繫愈見緊密,教育工作更顯重要。因此,特區政府投放在教育上的開支不斷增加。教育經常開支在過去十年間(即2015/16至2024/25財政年度)累計增加48%,每年平均增幅約4.4%,顯示香港政府對投資教育的決心和承擔。在2023/24年度,特區政府教育預算總開支為1,147億港元,其中經常開支為1,040億港元,比去年增加63億港元,佔政府總經常開支預算約18.6%。政府通過大幅增加教育經費,改善香港教育質素。在教師人手方面,由2022/23學年起,改善公營小學中層管理人手及理順公營小學校長和副校長的薪酬。在多項措施推行下,公營及直接資助中小學的整體師生比例進一步改善,分別由2012/13學年的1:14.2及1:14.3下降至2022/23學年的1:10.9及1:12。香港基礎教育發展有一定的成效,不能忽視的原因是持續地投入資源,這保證了香港基礎教育穩定地沿路前進。
香港特區政府為公營學校學生提供十二年免費小學及中學教育。由2009/10學年起,政府在官立、資助及按位津貼中學提供免費高中教育,學生在中六參加香港中學文憑考試。政府並已全面資助職業訓練局為修畢中三學生開辦的全日制課程,為他們提供主流教育以外的另一個免費進修途徑。基礎教育以公營六年小學及六年中學為主,包括由政府直接營辦的官立學校,以及由政府全額資助並由法團校董會或校董會管理的資助學校和按位津貼學校(大多由宗教團體、慈善團體或宗親會營辦)。此外,香港還有可收取學費及按學生人數獲政府資助的直接資助計劃學校、自負盈虧的私立學校,以及國際學校,為家長提供更多選擇。截至2023年11月,香港共有594所小學(包括34所官立小學、422所資助小學、21所直資小學和117所私立小學),以及512所中學(包括31所官立中學、358所資助中學、2所按位津貼學校、59所直資中學和62所私立中學)。香港特區政府提供整全及多元化的小學及中學教育,以配合香港學生的不同需要,讓他們建立穩固的知識基礎、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和態度,並發展學會學習的能力,達至全人發展和終身學習的目標。筆者以下將列十個重點介紹香港基礎教育在2023年的各方面發展。
一、以生為本的教育施政
香港基礎教育在2023年的一大施政焦點是照顧學生。因應近年多宗虐兒新聞轟動全城,香港特區政府於2023年6月2日就《強制舉報虐待兒童條例草案》刊憲,將教育、社福及醫護界列入強制舉報範圍中,並公佈於十八個月後實施,期間進行諮詢。據立法會特別財委會文件,2023年有1,457宗新登記保護兒童個案,較2022年的1,439宗多18宗,升幅約1.3%。在2023年的新登記個案中,涉身體傷害/虐待的個案最多,有602宗;其次是涉性侵犯的個案,有509宗;第三多是涉疏忽照顧的個案,有310宗。傷害兒童的人共1,539人,當中仍以父母/兄弟姊妹/繼父母/祖父母/親屬佔最多,有986人;其次是家族朋友/朋輩的父母/同學/朋友/朋輩,有201人;屬照顧者/學校老師/職員/學校宿舍職員/補習老師/教練/宗教人士增至134人。2023《施政報告》公佈政府會為強制舉報者提供培訓及擬備指南,同時增加兒童緊急留宿宿位,提供緊急安置;並於2024年4月會大幅提高寄養家庭獎勵金,鼓勵熱心人士參與成為寄養家庭。教聯會於2023年11月20日舉行記者會,就條例草案提出一系列倡議,如為「虐兒」、「豁免舉報機制」和「合理舉報門檻」等詞彙要求訂立更清晰的指引及解說,以免造成前線執行混亂和濫報;同時,要求政府提示相關專業團體按需檢視和修訂專業實務守則或指引。
香港與內地已由2023年2月6日起全面通關,跨境學生亦逐步有序恢復每日從內地往返香港參與面授課堂,中學跨境學生由2月8日起恢復回港上課,小學、幼稚園和特殊學校跨境學生將由2月22日起回校上課。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博士於中學跨境生復課首天早上到訪深圳灣管制站了解跨境學生過關情況,並到天水圍的順德聯誼總會翁佑中學,與跨境生進行交流,了解他們的回校情況。透過各區學校搜集2023年2月22日當天跨境學生的資料,當天全港中學、小學及幼稚園的跨境學生合共15,760人,中學生佔9,395人,小學生及幼稚園學生則分別佔6,001人及364人。對比疫情前2018/19學年9月局方的跨境學生人數為27,055人,即中學生有7,602人、小學生有17,974、幼稚園學生有1,479人。疫後跨境學生人數下跌了11,295人,跌幅約41.7%。為方便跨境學生獲得更全面的照顧,教育局在3月29日表示學校由4月17日起毋須再為跨境學生提供即時網上課堂或其他在家學習的過渡安排,即所有跨境學生應在復活節假後回港上課。
為向香港中學文憑試考生提供多元出路,教育局於2023年3月1日提醒應屆考生,「內地高校招收香港中學文憑考試學生計劃」由即日起接受報名。據國家教育部有關2023/24學年文憑試收生計劃的安排,有132所內地高等院校將依據香港中學文憑考試成績,擇優取錄參加2023年文憑試的香港學生,免卻同學參與內地聯招試的需要。與此同時,政府在2021年推出「學校推薦直接錄取計劃」,作為對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提出提高大學收生靈活度建議的回應。2023年7月6日,教育局公佈第2屆學校推薦直接取錄計劃收到來自382所中學的720份有效提名,八所教資會資助大學在香港中學文憑考試成績公佈前,向256名獲取錄的學生發出直接取錄通知。其中,239名學生接受取錄,並於2023年9月入讀其所選讀的教資會資助學士學位課程,涵蓋的學科範疇廣泛,包括:建築、測量與城市規劃、人文學科、商科、計算科學與工程、教育、環境研究、設計、藝術、語文、法律、醫學與健康、音樂、理學、社會科學等。
另一方面,截至11月全港中小學於2023年已有超過30宗學生自殺個案,情況比過去五年嚴重,以往每年只有14至25宗相似個案。面對中小學生自殺問題愈益嚴峻,醫務衞生局、教育局、社會福利署跨部門合作,由2023年12月至2024年1月在全港中學推出三層應急機制,以及早識別和支持有自殺風險的學生為目標。在第一層面,學校透過校內跨專業團隊,檢視有精神健康需要的學生情況,優先照顧及輔導較高自殺風險的學生,提供協助、尋求專業治療服務等。第二層,由政府以跨部門、跨專業及跨界別合作方式,組織校外支援網絡,為學校短期內增強「外援」。第三層,是由校長轉介有嚴重精神健康需要的學生予醫管局精神科服務。與此同時,教育局在2023/24學年推出適合高小及初中的《精神健康素養資源套》,並籌備初小及高中的資源套,積極加強學生對精神健康的認知,協助學校推廣精神健康。2023《施政報告》公佈的相關新措施包括:委託非政府機構或大專院校為教師舉辦身心健康課程,支持教師提升專業能力,協助教師在課堂中推廣精神健康;設立一站式熱線及網上輔導服務,為學生及家長在處理學生朋輩間的衝突或校園欺凌問題時,提供意見及支持;又通過加強專業支援照顧學生多元需要,包括優化資助特殊學校輔導教師人手編制,並推展至群育學校,為有自閉症的學生提供額外學習及成長支援;並會加強支持非華語學生中文學習及生涯規劃校本支援服務,幫助他們更好融入校園生活及社會。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