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3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7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十四年短暫榮光的秦帝國,究竟留下了什麼?
◎劉邦從草莽登上皇位,是偶然還是歷史必然?
◎這場文明的接力,為何會深刻影響千年中國?
權威視角縱覽秦漢歷史,領略古代中國的治理智慧
在思想與制度的交會中,解讀四百多年的盛衰密碼
【秦帝國的興起與覆亡】
秦王嬴政於西元前221年完成六國統一,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帝國。然而,短暫的繁榮之後,秦因其暴政而迅速滅亡,國祚僅十四年。內容涵蓋呂不韋與嬴政的關係、六國統一的過程、新帝國的經營方略,以及民生政策與國力發展的矛盾。楚漢相爭使混戰結束,秦帝國終被劉邦建立的漢朝取代。本書亦探討了暴政與強權的代價,深刻剖析秦滅亡的根源。
【西漢的穩定與擴張】
第二卷專注於西漢王朝的興衰,以張蔭麟先生的研究為核心,呈現了漢朝前期從恢復民生到積極擴張的歷程。劉邦在建立漢帝國後,以休養生息政策恢復經濟,文景之治成為穩定基石。漢武帝時期則進一步開疆拓土,展現了強大的軍事與經濟力量,同時推行新經濟政策與文化思想統一,確立了儒家正統地位。然而,武帝死後的昭宣治世只是短暫延續,隨後外戚專權、政治腐敗逐漸侵蝕帝國根基。
【東漢的復興與衰落】
光武帝劉秀重建統一後,推行輕徭薄賦政策,國力逐漸恢復。然而,外戚與宦官的政治鬥爭成為東漢政局的主旋律,並導致皇權衰微與社會動盪。同時,羌人入侵、「黨錮之禍」等內外矛盾加劇了帝國的困境。儘管東漢時期學術、宗教(佛教和道教)以及對外交通有一定發展,但是整體上帝國逐步走向衰落,最終瓦解於三國時代的亂世之中。
【秦漢歷史的深遠意義】
附錄部分收錄了張蔭麟與呂思勉對秦漢歷史的其他文章,為本書提供了更多視角與深度。秦漢時期是中國大一統帝國的起點,奠定了後世政治制度與文化思想的基礎。本書透過對秦漢四百多年歷史的回顧,探討了從專制集權到文化思想整合的過程,並對暴政、改革、社會變遷等問題進行了深刻反思,幫助讀者了解大一統帝國的光輝與代價,並從中思考歷史對當代的影響。
本書特色:本書匯集近代中國史學大師張蔭麟與呂思勉對秦漢時代的研究精華,梳理了從秦統一六國到東漢衰亡的四百多年歷史。全書分為三卷,前兩卷由張蔭麟先生詳述秦朝與西漢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重要發展,第三卷則由呂思勉先生補充東漢歷史,展現出完整的秦漢變遷脈絡。書中觀點明晰,融合學術研究與敘事,極具可讀性。
◎劉邦從草莽登上皇位,是偶然還是歷史必然?
◎這場文明的接力,為何會深刻影響千年中國?
權威視角縱覽秦漢歷史,領略古代中國的治理智慧
在思想與制度的交會中,解讀四百多年的盛衰密碼
【秦帝國的興起與覆亡】
秦王嬴政於西元前221年完成六國統一,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帝國。然而,短暫的繁榮之後,秦因其暴政而迅速滅亡,國祚僅十四年。內容涵蓋呂不韋與嬴政的關係、六國統一的過程、新帝國的經營方略,以及民生政策與國力發展的矛盾。楚漢相爭使混戰結束,秦帝國終被劉邦建立的漢朝取代。本書亦探討了暴政與強權的代價,深刻剖析秦滅亡的根源。
【西漢的穩定與擴張】
第二卷專注於西漢王朝的興衰,以張蔭麟先生的研究為核心,呈現了漢朝前期從恢復民生到積極擴張的歷程。劉邦在建立漢帝國後,以休養生息政策恢復經濟,文景之治成為穩定基石。漢武帝時期則進一步開疆拓土,展現了強大的軍事與經濟力量,同時推行新經濟政策與文化思想統一,確立了儒家正統地位。然而,武帝死後的昭宣治世只是短暫延續,隨後外戚專權、政治腐敗逐漸侵蝕帝國根基。
【東漢的復興與衰落】
光武帝劉秀重建統一後,推行輕徭薄賦政策,國力逐漸恢復。然而,外戚與宦官的政治鬥爭成為東漢政局的主旋律,並導致皇權衰微與社會動盪。同時,羌人入侵、「黨錮之禍」等內外矛盾加劇了帝國的困境。儘管東漢時期學術、宗教(佛教和道教)以及對外交通有一定發展,但是整體上帝國逐步走向衰落,最終瓦解於三國時代的亂世之中。
【秦漢歷史的深遠意義】
附錄部分收錄了張蔭麟與呂思勉對秦漢歷史的其他文章,為本書提供了更多視角與深度。秦漢時期是中國大一統帝國的起點,奠定了後世政治制度與文化思想的基礎。本書透過對秦漢四百多年歷史的回顧,探討了從專制集權到文化思想整合的過程,並對暴政、改革、社會變遷等問題進行了深刻反思,幫助讀者了解大一統帝國的光輝與代價,並從中思考歷史對當代的影響。
本書特色:本書匯集近代中國史學大師張蔭麟與呂思勉對秦漢時代的研究精華,梳理了從秦統一六國到東漢衰亡的四百多年歷史。全書分為三卷,前兩卷由張蔭麟先生詳述秦朝與西漢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重要發展,第三卷則由呂思勉先生補充東漢歷史,展現出完整的秦漢變遷脈絡。書中觀點明晰,融合學術研究與敘事,極具可讀性。
作者簡介
張蔭麟(西元1905~1942年),無字,自號素痴,亦常作筆名,著名學者、歷史學家。求學期間,以史、學、才出眾而聞名,與錢鍾書、吳晗、夏鼐並稱為「文學院四才子」。於西元1942年10月24日病逝,年僅37歲。一生著述散見於報章雜誌,僅留存有一部專著《中國史綱》。
呂思勉(西元1884~1957年),字誠之,筆名駑牛。歷史學家,被視作「現代四大史學家」之一。著有《呂著中國通史》、《中國社會史》、《先秦學術概論》、《史學四種》、《呂思勉遺文集》、《三國史話》、《歷史研究法》等。
呂思勉(西元1884~1957年),字誠之,筆名駑牛。歷史學家,被視作「現代四大史學家」之一。著有《呂著中國通史》、《中國社會史》、《先秦學術概論》、《史學四種》、《呂思勉遺文集》、《三國史話》、《歷史研究法》等。
序
前言
在春秋戰國這個漫長的分裂時期之後,西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掃平了六國,將中國帶入了一個大一統時代。然而,秦王朝卻極為短命,它歷二帝一王,國祚僅十四年。
秦的暴政使得它的統一很快就被混戰所取代。秦末,國民暴動,諸侯並起,經楚漢相爭,戰火才終於平息。最終,項羽自刎於烏江邊,而劉邦則登上皇位,成為漢帝國的開國之君。劉邦建立的漢王朝是古代中國最強盛的朝代之一,與約略同時期的歐洲古羅馬帝國並列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漢初的文景之治,使凋敝的民生慢慢恢復。漢武帝之時,漢王朝開始開疆拓土,征伐不斷。武帝死後,又有昭、宣兩代治世,但是隨後,漢王朝就漸漸陷入了皇權旁落、外戚掌政的境地,直至王莽篡漢。不過王莽的新朝亦是曇花一現,僅僅存在了十四年。在多年的分裂和內戰過後,西元25年,全國重新統一於光武帝劉秀之手。劉秀與他的繼位者明、章二帝輕徭薄賦,以安靜為治,國家在他們手上漸漸復甦。但是和帝之時,外戚復起,隨後東漢落入了外戚與宦官爭權的漩渦之中,再加上羌人作亂和「黨錮之禍」,原本強盛的漢王朝終於衰落,中國歷史進入了三國時代。
秦漢兩朝是中國大一統帝國的開端,奠定了後世政治制度的基礎。在這個時期裡,無論是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上,還是在社會生活和民族關係上,中國都在經歷著一場前所未有的大變革。正因為這樣,從古至今從不缺乏對這段歷史進行反思和研究的人,他們都希望能從中得出些許教訓,以供當世之用。
近代以來,秦漢歷史研究的佼佼者,當推張蔭麟和呂思勉。本書的內容即選自兩位先生的著作。在這本書中,他們以過人的筆力和見識,明白透澈地將秦漢兩朝四百餘年的歷史,在讀者眼前緩緩鋪陳開來。他們的記錄,詳略得當而援引不著痕跡;他們使用的文詞,簡潔平易而又耐人尋味。
張蔭麟先生曾說,他著中國史時所樹立的目標有三個:「其一,融會前人研究結果和作者玩索所得以說故事的方式出之,不參入考證,不引用或採用前人敘述的成文,即原始檔案的載錄亦力求節省;其二,選擇少數的要點為主題,給每個所選的要點以相當透澈的敘述,這些要點以外的大事,只概略地涉及以為背景;其三,社會的變遷、思想的貢獻,和若干重大人物的性格,兼顧並詳。」現在看來,張蔭麟先生的著作確實達成了這樣的目標。至於秦漢的歷史究竟能為現在的人們帶來什麼樣的感觸和思考,卻要待讀者朋友自己去細細體會了。
在春秋戰國這個漫長的分裂時期之後,西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掃平了六國,將中國帶入了一個大一統時代。然而,秦王朝卻極為短命,它歷二帝一王,國祚僅十四年。
秦的暴政使得它的統一很快就被混戰所取代。秦末,國民暴動,諸侯並起,經楚漢相爭,戰火才終於平息。最終,項羽自刎於烏江邊,而劉邦則登上皇位,成為漢帝國的開國之君。劉邦建立的漢王朝是古代中國最強盛的朝代之一,與約略同時期的歐洲古羅馬帝國並列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漢初的文景之治,使凋敝的民生慢慢恢復。漢武帝之時,漢王朝開始開疆拓土,征伐不斷。武帝死後,又有昭、宣兩代治世,但是隨後,漢王朝就漸漸陷入了皇權旁落、外戚掌政的境地,直至王莽篡漢。不過王莽的新朝亦是曇花一現,僅僅存在了十四年。在多年的分裂和內戰過後,西元25年,全國重新統一於光武帝劉秀之手。劉秀與他的繼位者明、章二帝輕徭薄賦,以安靜為治,國家在他們手上漸漸復甦。但是和帝之時,外戚復起,隨後東漢落入了外戚與宦官爭權的漩渦之中,再加上羌人作亂和「黨錮之禍」,原本強盛的漢王朝終於衰落,中國歷史進入了三國時代。
秦漢兩朝是中國大一統帝國的開端,奠定了後世政治制度的基礎。在這個時期裡,無論是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上,還是在社會生活和民族關係上,中國都在經歷著一場前所未有的大變革。正因為這樣,從古至今從不缺乏對這段歷史進行反思和研究的人,他們都希望能從中得出些許教訓,以供當世之用。
近代以來,秦漢歷史研究的佼佼者,當推張蔭麟和呂思勉。本書的內容即選自兩位先生的著作。在這本書中,他們以過人的筆力和見識,明白透澈地將秦漢兩朝四百餘年的歷史,在讀者眼前緩緩鋪陳開來。他們的記錄,詳略得當而援引不著痕跡;他們使用的文詞,簡潔平易而又耐人尋味。
張蔭麟先生曾說,他著中國史時所樹立的目標有三個:「其一,融會前人研究結果和作者玩索所得以說故事的方式出之,不參入考證,不引用或採用前人敘述的成文,即原始檔案的載錄亦力求節省;其二,選擇少數的要點為主題,給每個所選的要點以相當透澈的敘述,這些要點以外的大事,只概略地涉及以為背景;其三,社會的變遷、思想的貢獻,和若干重大人物的性格,兼顧並詳。」現在看來,張蔭麟先生的著作確實達成了這樣的目標。至於秦漢的歷史究竟能為現在的人們帶來什麼樣的感觸和思考,卻要待讀者朋友自己去細細體會了。
目次
前言
編者按
第一卷 秦朝篇/張蔭麟
第一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第二章 秦漢之際
第二卷 西漢篇/張蔭麟
第一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第二章 漢初的學術與政治
第三章 改制與「革命」
第三卷 東漢篇/呂思勉
第一章 後漢的政治
第二章 兩漢的制度
第三章 秦漢的武力
第四章 兩漢對外的交通
第五章 兩漢的學術
第六章 佛教和道教
第七章 兩漢的社會
附錄 上
附錄 下
編者按
第一卷 秦朝篇/張蔭麟
第一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第二章 秦漢之際
第二卷 西漢篇/張蔭麟
第一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第二章 漢初的學術與政治
第三章 改制與「革命」
第三卷 東漢篇/呂思勉
第一章 後漢的政治
第二章 兩漢的制度
第三章 秦漢的武力
第四章 兩漢對外的交通
第五章 兩漢的學術
第六章 佛教和道教
第七章 兩漢的社會
附錄 上
附錄 下
書摘/試閱
第一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一 呂不韋與嬴政
秦皇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群才。收兵鑄金人,函谷正東開。銘功會稽嶺,騁望琅琊台。刑徒七十萬,起土驪山隈。尚採不死藥,茫然使心哀!連弩射海魚,長鯨正崔嵬。額鼻象五嶽,揚波噴雲雷。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萊?徐巿載秦女,樓船幾時回?但見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李白《古風》之一)
這首壯麗的詩是一個掀天揭地的巨靈的最好速寫。這巨靈的來歷,說來話長。
當長平之戰前不久,有一個秦國王孫,名子楚,被「質」在趙。他是太子安國君所生,卻非嫡出,他的母親又不得寵,因此趙人待他很冷薄,他連王孫的排場也維持不住。但是陽翟(韓地)大賈呂不韋在邯鄲做買賣,一看見他,便認為他是「奇貨可居」。
不韋見子楚,說道:「我能光大你的門庭。」子楚笑道:「你還是去光大自己的門庭吧!卻來光大我的!」不韋說:「你有所不知,我的門庭要等你的來光大。」子楚明白了,便和他商量兩家光大門庭的辦法。當時,安國君最愛幸的華陽夫人沒有生育的希望,安國君還沒有立嗣。不韋一面獻上鉅款,替子楚結交賓客,沽名釣譽,一面輦了鉅款,親到秦國,替他安排。不久華陽夫人便收到許多子楚孝敬的珍寶,不久她便時常聽到人稱讚子楚的賢能,不久她的姊姊便走來憂慮她的前途,大意說道:「妹妹現在是得意極了,但是可曾想到色衰愛弛的一天?到時有誰可倚靠!就算太子愛你到老,他百歲之後,繼位的兒子要為自己母親吐氣,你的日子就不會好過。子楚對你的孝順,卻是少有的。何不趁如今在太子跟前能夠說上話,把他提拔起來,將來他感恩圖報,還不是同自己的兒子一般?」華陽夫人一點頭,子楚的命運便改變了。
不韋回到邯鄲時,子楚已成了正式的王太孫,不韋也被任為他的師傅。他們成功之後,不免用美人醇酒慶祝一番。邯鄲在戰國時以美女著名,不韋的愛姬,尤其是邯鄲美女的上選,妙擅歌舞。有次她也出來奉酒,子楚一見傾心,便要不韋把她相讓。不韋氣得要死,但是一想過去的破費和將來的利益,只得忍氣答應。趙姬既歸子楚,不到一年(正當長平之戰後一年),產了一子,即是後來做秦王和秦始皇帝的嬴政。當時傳說,趙姬離呂家之時已經懷了嬴政。但看後來不韋所受嬴政的待遇,這傳說多半是謠言。
嬴政於西元前246年即王位,才十三歲。這時不韋是食邑十萬戶的文信侯,位居相國;他從前的愛妾已做了太后,並且和他私續舊歡。不韋的權勢可以想像。他的政治野心不小,他招賢禮士,養客三千,打算在自己手中完成統一的大業。但嬴政卻不是甘心做傀儡的。他即位第九年,太后的姘夫嫪毐在咸陽反叛,他用神速的手段戡定了亂事以後,乘機把太后的政權完全褫奪,並且株連到呂不韋,將他免職,逐歸本封的洛陽。過了兩年,嬴政又把他貶到蜀郡。在憂忿夾攻之下,不韋服毒自殺。
不韋以韓人而執秦政,他所客養和援用的又多三晉人,和他結交的太后又是趙女,這種「非我族類」的勢力是秦人所嫉忌的。不韋罷相的一年(秦王政十年),適值「鄭國渠」事件發生,更增加了秦人對外客的疑懼。鄭國也是韓人,為有名的水利工程師。當初韓廷見亡國的大禍迫在眉睫,便派他往秦,勸秦廷開鑿一條連接涇水和洛水的大渠,想藉此消磨秦的民力,延緩它的對外侵略。這渠才鑿了一半,鄭國的陰謀洩漏。其後雖然因為嬴政知道這渠也是秦國的大利,仍舊聽了鄭國的話完成它,結果闢田百萬多頃,秦國更加富強;但是鄭國陰謀的發現,使秦宗室對於遊宦的外客頗有忌憚。嬴政於是下了有名的「逐客令」,厲行搜尋,要把外籍的遊士通通趕走。這命令因為李斯的勸諫而取消。但是不韋自殺後,嬴政依舊把所有為他送喪的三晉門客都驅逐出境,由此可見,逐客令是和不韋有關的,也可見不韋的坍臺是和種族之見有關的。
一 呂不韋與嬴政
秦皇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群才。收兵鑄金人,函谷正東開。銘功會稽嶺,騁望琅琊台。刑徒七十萬,起土驪山隈。尚採不死藥,茫然使心哀!連弩射海魚,長鯨正崔嵬。額鼻象五嶽,揚波噴雲雷。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萊?徐巿載秦女,樓船幾時回?但見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李白《古風》之一)
這首壯麗的詩是一個掀天揭地的巨靈的最好速寫。這巨靈的來歷,說來話長。
當長平之戰前不久,有一個秦國王孫,名子楚,被「質」在趙。他是太子安國君所生,卻非嫡出,他的母親又不得寵,因此趙人待他很冷薄,他連王孫的排場也維持不住。但是陽翟(韓地)大賈呂不韋在邯鄲做買賣,一看見他,便認為他是「奇貨可居」。
不韋見子楚,說道:「我能光大你的門庭。」子楚笑道:「你還是去光大自己的門庭吧!卻來光大我的!」不韋說:「你有所不知,我的門庭要等你的來光大。」子楚明白了,便和他商量兩家光大門庭的辦法。當時,安國君最愛幸的華陽夫人沒有生育的希望,安國君還沒有立嗣。不韋一面獻上鉅款,替子楚結交賓客,沽名釣譽,一面輦了鉅款,親到秦國,替他安排。不久華陽夫人便收到許多子楚孝敬的珍寶,不久她便時常聽到人稱讚子楚的賢能,不久她的姊姊便走來憂慮她的前途,大意說道:「妹妹現在是得意極了,但是可曾想到色衰愛弛的一天?到時有誰可倚靠!就算太子愛你到老,他百歲之後,繼位的兒子要為自己母親吐氣,你的日子就不會好過。子楚對你的孝順,卻是少有的。何不趁如今在太子跟前能夠說上話,把他提拔起來,將來他感恩圖報,還不是同自己的兒子一般?」華陽夫人一點頭,子楚的命運便改變了。
不韋回到邯鄲時,子楚已成了正式的王太孫,不韋也被任為他的師傅。他們成功之後,不免用美人醇酒慶祝一番。邯鄲在戰國時以美女著名,不韋的愛姬,尤其是邯鄲美女的上選,妙擅歌舞。有次她也出來奉酒,子楚一見傾心,便要不韋把她相讓。不韋氣得要死,但是一想過去的破費和將來的利益,只得忍氣答應。趙姬既歸子楚,不到一年(正當長平之戰後一年),產了一子,即是後來做秦王和秦始皇帝的嬴政。當時傳說,趙姬離呂家之時已經懷了嬴政。但看後來不韋所受嬴政的待遇,這傳說多半是謠言。
嬴政於西元前246年即王位,才十三歲。這時不韋是食邑十萬戶的文信侯,位居相國;他從前的愛妾已做了太后,並且和他私續舊歡。不韋的權勢可以想像。他的政治野心不小,他招賢禮士,養客三千,打算在自己手中完成統一的大業。但嬴政卻不是甘心做傀儡的。他即位第九年,太后的姘夫嫪毐在咸陽反叛,他用神速的手段戡定了亂事以後,乘機把太后的政權完全褫奪,並且株連到呂不韋,將他免職,逐歸本封的洛陽。過了兩年,嬴政又把他貶到蜀郡。在憂忿夾攻之下,不韋服毒自殺。
不韋以韓人而執秦政,他所客養和援用的又多三晉人,和他結交的太后又是趙女,這種「非我族類」的勢力是秦人所嫉忌的。不韋罷相的一年(秦王政十年),適值「鄭國渠」事件發生,更增加了秦人對外客的疑懼。鄭國也是韓人,為有名的水利工程師。當初韓廷見亡國的大禍迫在眉睫,便派他往秦,勸秦廷開鑿一條連接涇水和洛水的大渠,想藉此消磨秦的民力,延緩它的對外侵略。這渠才鑿了一半,鄭國的陰謀洩漏。其後雖然因為嬴政知道這渠也是秦國的大利,仍舊聽了鄭國的話完成它,結果闢田百萬多頃,秦國更加富強;但是鄭國陰謀的發現,使秦宗室對於遊宦的外客頗有忌憚。嬴政於是下了有名的「逐客令」,厲行搜尋,要把外籍的遊士通通趕走。這命令因為李斯的勸諫而取消。但是不韋自殺後,嬴政依舊把所有為他送喪的三晉門客都驅逐出境,由此可見,逐客令是和不韋有關的,也可見不韋的坍臺是和種族之見有關的。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