瀨戶內國際藝術祭與地方創生:以藝術重生的產廢之島,見證負面遺產如何成為居民的希望之海!
商品資訊
系列名:Act
ISBN13:9786267520772
替代書名:瀬戸内国際芸術祭と地域創生:現代アートと交流がひらく未来
出版社:馬可孛羅文化
作者:狹間惠三子
譯者:周奕君
出版日:2025/03/29
裝訂/頁數:平裝/288頁
規格:21cm*15cm*1.8cm (高/寬/厚)
版次:1
商品簡介
三年一次的國際藝術祭,
將瀨戶內諸島美麗的自然與人文藝術交響,
不僅讓瀨戶內海成為「希望之海」,
更揭示了地方創生的美麗未來。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Setouchi Triennale),是以瀨戶內海島嶼群為舞台所舉辦之當代藝術國際藝術節。每三年舉辦一次,首次舉辦為2010年,第二屆於2013年舉辦、第三屆於2016年舉辦,第四屆於2019年舉辦。
▎本書中對於藝術祭的歷史背景、瀨戶內海今昔,已落成美術館、現有的地景藝術,以至於島上人們因藝術結合而生的力量等等……絕對是喜愛這場藝術祭的深度讀者行前必須先做的功課。
▎本書在於揭露「瀨戶內國際藝術祭與地方創生成功的關鍵」,而非只是「2025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導覽指南」。
這是一個關於改變的故事,
一個用創意、資源整合與社會參與來重塑地方價值的案例。
這不只是理論,而是正在瀨戶內海真實發生的奇蹟。
二○○○年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取得成功之後,日本的地方型藝術節百花齊放,大多以居民已高齡化的農村或離島為舞台,不僅透過當代藝術來活化地方,也結合如自然環境、住民職業、當地歷史、飲食十罐等日本傳統文化,充分展現地方悠久的魅力。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是一場以海之復權為主題,結合現代美術、當地文化、自然風景的大型藝術展覽,於二○一○年首度舉辦即創下九十三萬參觀人次的好成績,直到二○一九年已有來自世界各地三十二個國家共兩百三十組藝術家參與,為日本最大的藝術節,更是創下一百八十億日圓驚人的經濟產值。島上商業熱絡,移入居民也愈來愈多,因為地方創生不是單一活動結束即結束,而是一種長期發現的動態過程。
作者以其區域經濟與城市政策的專業背景,結合歷年統計資料、真實問卷回饋與關係人訪談,實事求是地揭露成功的關鍵,其中更珍貴的是直視背後的反對聲音,並以平實流暢的敘事方式呈現多元觀點,讓人得以深入了解每屆藝術祭的幕後全貌。
而每三年一次舉辦的藝術祭,不僅期望能將瀨戶內諸島美麗的自然與人文藝術交響,讓瀨戶內海成為「希望之海」;而源自於諸島傳統文化、自然景觀的藝術作品,更向世界展現瀨戶內海無窮的魅力。
這場藝術革命,從瀨戶內海開始,但其精神可以適用於世界上任何地方。因為它的成功不只是來自美學,更是來自對土地的理解、對社群的尊重,以及對改變現狀的勇氣。
專文推薦
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教授∣蕭瑞麟
圖文創作者∣下港女子
各界好評推薦
都市偵探、建築學者∣李清志
藝術家∣王文志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張正衡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副教授∣于國華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劉維公
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專任助理教授∣王忠融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狹間惠三子
大阪商業大學公共學部教授。出生於大阪府堺市。於大阪市立大學研究所取得都市研究博士(後期)學位,專攻城市創造。曾在民間公司如Suntory任職,後來擔任堺市副市長,專業領域涵蓋城市政策、文化政策和區域經濟,並透過田野調查致力於永續城市與地區的發展。
現為立命館大學衣笠綜合研究機構教授、西日本旅客鐵道株式會社監事、NPO法人KODOMO環境活動協會代表理事等。主要著作包括《變動中的繁盛——我「創造」和遊玩的城市》(共著,學藝出版)、《時代的情緒・世代的情緒——我歸來的年代》(共著,NHK出版)等。
譯者簡介
周奕君
曾任職出版社編輯、藝術雜誌編輯。
現居淡水與貓貓們生活。
yichun164@gmail.com
名人/編輯推薦
推薦序
當藝術成為改變世界的力量
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教授 蕭瑞麟
從藝術出發,為地方創生點燃希望
如果有人告訴你,一片荒蕪沒落的島嶼,能夠憑藉藝術變成國際矚目的文化地標,你會相信嗎?《瀨戶內國際藝術祭與地方創生》這本書,正是一個關於改變的故事,一個用創意、資源整合與社會參與來重塑地方價值的案例。這不只是理論,而是正在瀨戶內海真實發生的奇蹟。
幾年前,我帶領政大的研究團隊,與TVBS採訪小組一起前往瀨戶內藝術祭,進行地方創生的實地調研。這趟旅程起初只是一次學術與媒體的探索,但沒想到,這座藝術群島竟成為我們心中難以割捨的連結。意外的是,TVBS的報導後來獲得金鐘獎,讓這段關於藝術與地方重生的故事,傳遞給更多觀眾。而對我來說,這不僅是一次研究調查,更是一場個人的深刻體驗,讓我真正理解地方創生的意義。
瀨戶內藝術祭的魅力,不只是藝術本身,而是「跳島旅行」的獨特節奏。每當搭船穿梭於島嶼之間,那些沉睡的舊倉庫、廢棄的學校、被遺忘的村落,透過藝術煥然一新。我在島上遇見了許多人——策展人、藝術家王文志、市府官員、小蝦隊義工、外國遊客、返鄉開餐館的廚師、布偶藝術家,甚至還有一位來自東京的女生,原本只是喜歡跳島旅行,最後決定搬來這裡,將這片藝術群島當作她的家。這些人的選擇與故事,讓我深刻體會到,地方創生並不只是政府政策,而是真實發生在人們生活中的改變。
這場藝術革命的關鍵不在於砸大錢重建,而是來自於三個核心概念——儉樸創新、地方創生、社會創新。當我們讀完這本書,你會發現,藝術的價值遠超過我們原先的想像,它能夠翻轉地方、重塑社群,甚至改變我們對未來的想法。
儉樸創新:不靠大手筆,卻能創造大價值
改變地方,一定需要龐大的資源投入嗎?瀨戶內藝術祭的故事,顛覆了這個迷思。這場藝術祭的成功,並非來自華麗的建設,而是來自聰明的轉化,把廢墟變成展覽館,讓被遺忘的島嶼變成國際藝術舞台。
最具代表性的案例,便是「地中美術館」。它沒有浮誇的外觀,而是巧妙地將安藤忠雄的建築哲學與瀨戶內海的自然環境融合,讓參觀者「體驗」光影流動,而非只是單純「觀看」藝術。這就是儉樸創新的力量——不依賴昂貴的建材,也不追求華而不實的裝飾,而是讓土地本身成為藝術的一部分,讓藝術與環境共存。
這本書提醒我們,創新不必等到「資源充足」,關鍵在於如何運用已有的條件,發揮最大的影響力。這種思維不只適用於地方振興,也適用於商業經營、創業,甚至是個人生活的選擇。
地方創生:藝術不是高高在上,而是每個人的生活
藝術祭的意義,不僅是吸引遊客,更是讓當地人重新發現自己的文化價值,並且產生歸屬感。瀨戶內藝術祭的初期,許多居民對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感到陌生,甚至有些排斥。然而,隨著展覽、工作坊和社區活動的推進,他們不再只是旁觀者,而是逐漸成為藝術創作的一部分。
「小蝦隊」志工計畫,便是一個讓人動容的例子。這群來自當地與世界各地的志工,負責維護作品、導覽遊客,甚至直接參與藝術創作。從一開始的觀望,到後來成為藝術祭不可或缺的角色,這種轉變正是地方創生最動人的部分——當人們意識到自己的土地值得驕傲,那麼改變便開始了。
這也提醒我們,地方創生不只是政府的責任,而是需要每個人的參與。無論在哪座城市、哪個社區,只要願意投入心力,了解在地文化、參與社區建設,每個人都能成為改變的推動者。
社會創新:藝術不只是美,還能改變世界
我們常常把藝術視為一種「欣賞」的對象,但瀨戶內藝術祭告訴我們,藝術是一種行動,可以推動社會變革。
書中特別強調了「相關人口」(Related Population)的概念。這些人不一定住在當地,但透過長期關注、參與,他們成為地方的一部分。例如,許多曾經來參加藝術祭的遊客,後來成為藝術家駐村,甚至乾脆搬到這些島嶼定居。這不僅僅是旅遊經濟,而是一種全新的社會結構。
來自臺灣的藝術家王文志,便是一個鮮明的案例。他的竹編裝置作品,不只是單純的雕塑,而是與當地社區共同創作的結果。這樣的藝術不只是擺設,而是讓每個參與的人都成為其中的一部分,讓作品成為社群的一部分。
這提醒我們,藝術不該局限於博物館與畫廊,而應該走進生活,成為改變社會的方式。無論是在社區發展、企業經營,甚至個人的生活選擇,「藝術即行動」的概念,都值得我們思考與學習。
不只是藝術祭,更是一場改變的契機
讀完這本書,你會發現,瀨戶內藝術祭的成功不只是來自美學,而是來自對土地的理解、對社群的尊重,以及對改變現狀的勇氣。然而,這場藝術運動的成功,也引發了一個重要的反思——許多都市紛紛仿效,卻往往流於表面,忽略了與當地社群的深層結合。
真正的地方創生,並非簡單地搬來藝術裝置、舉辦展覽,而是要找到與自身土地相適應的發展模式。瀨戶內的經驗告訴我們,社會創新必須從社區的真實需求出發,讓藝術成為地方故事的一部分,讓居民不只是觀眾,而是積極參與其中的共創者。
這場藝術革命,從瀨戶內海開始,但它的精神可以適用於世界上任何地方。當我們看到一個地方正在消失,我們可以選擇無視,也可以選擇像瀨戶內藝術祭一樣,用創意與行動,讓這個地方重新發光發熱。
或許,下一個改變世界的地方,就從你所在的城市開始。
這是一本講究執行力的經驗寶典
圖文創作者下港女子
二○一九年初次造訪瀨戶內國際藝術祭,遊歷高松、直島、男木島、女木島、豐島與小豆島。雖然穿梭於各島間的旅程因船班時刻顯得有些倉促,但每趟在渡輪上回望波光粼粼的瀨戶內海,並細品每座小島獨特的魅力,成為至今最難忘的旅遊經驗之一。自此,我深深著迷於總策劃福武總一郎先生所說的,「何謂幸福的地方?應該是指『年長者可以展露笑容的地方』吧。」
當然,要讓地方成為主角並躍升為國際知名的藝術觀光勝地,並非一蹴可幾。福武財團自一九九一年投入直島計畫,並逐年擴展,二○二五年已涵蓋瀨戶內群島與沿岸地區共十七個區的會場規模。背後凝聚了企業、政府、地方居民與志工難以細數的心力,才得以興起這場以「海洋復興」為題的地方革命。
在二○二五年瀨戶內國際藝術祭開展前夕,讀完狹間惠三子教授《瀨戶內國際藝術祭與地方創生》一書。他以區域經濟與城市政策的專業背景,結合歷年統計資料、真實問卷回饋與關係人訪談,實事求是地揭露成功的關鍵,其中更珍貴的是直視背後的反對聲音,並以平實流暢的敘事方式呈現多元觀點,讓人得以深入了解每屆藝術祭的幕後全貌。
究竟需要舉辦多少場居民說明會,才能讓島民將藝術祭視為家務事看待?藝術家與志願者團體「小蝦隊」應抱持何種心態與地方共處,才能避免藝術作品淪為強加於居民的文化裝置?總策展人如何在堅持藝術本質的同時,確保一流的藝術展品成功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政府的行政部門又該如何在有限度的人事輪替下,讓每一屆的經驗得以延續?
這是一本講究執行力的經驗寶典,透過一系列策畫的實務過程、明確的角色分工與合作模式,不僅能幫助各地藝術團隊在理想與現實之間穩住陣腳,也讓藝術祭的參與者從不同視角理解——我們能夠順利展開跳島之旅,正是建立在展期之外近千天的努力與耕耘。
我特別喜歡作者採訪瀨戶內小蝦志工隊事務局長甘利彩子時,他分享的一段話,「一開始去島上拜訪時,對於每座島的規矩和特有風俗根本一無所知。因此,我只好一邊被島上的自治會長和婦女會長斥責、一邊從頭學習。這一切就從和島民相遇時,充滿精神地打招呼做起。」
如何透過藝術振興地方?就讓我們從展露笑顏開始,踏上書中的幕後旅程吧。
目次
第一章 面對「地方消滅」的危機——當代藝術喚醒了地方資源
1 倡議「海洋復興」的瀨戶內國際藝術祭
2 地方型藝術節先驅「大地藝術祭」
【聽聽他怎麼說】北川富朗:藝術祭是二十一世紀的社會運動——藝術耕耘在地
第二章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的發展——超越「近代的汙點」,展望二十一世紀
1 日本的門戶「瀨戶內海」——地緣政治上的優勢與豐富多彩的歷史
2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海域騷動不安
3 直面近代化的負面遺產——煙害之島╱產廢之島╱痲瘋之島與藝術祭
【聽聽他怎麼說】福武總一郎:善用已有,創造未有
第三章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的管理——營運與設施
1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的誕生
2 官民合作動起來——執行組織的角色定位
3 如何匯集經營資源
4 知識積累——傳承「過程」的批評與失敗
5 與城市規畫同行
【聽聽他怎麼說】真鍋武紀:熱心的人才與各司其職。最終關鍵在於人與人的信賴關係
第四章 參與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的人們——遊客∕藝術家∕居民∕支持者
1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的遊客半數是二度造訪
2 吸引藝術家常駐之地∕人們——將島上沉睡的故事重新打造為藝術品
【聽聽他怎麼說】王文志(台灣):即使作品消失了,與藝術祭的連結仍在
3 居民參與的方式發生變化——從被動到主動
4 志願支持者——從觀看到支援
【聽聽他怎麼說】濱田惠造:這就是「地方到底有什麼?」的答案
第五章 從交流到定居——為島嶼生活注入新活力
1 帶來變化的「相關人口」
2 從交流到定居
3 藝術祭是集結人才的契機
【聽聽他怎麼說】大西秀人:目標是延續百年,同時促成新產業與文化
第六章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的國際性
1 日本藝術節的特色與國際化的挑戰
2 外國訪客主要來自台灣、中國、香港
3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在國際媒體的曝光
4 藝術節在亞洲的傳播
第七章 從公共政策來看瀨戶內國際藝術祭
1 思考外界對藝術祭的提問
2 打造永續發展的地域——藝術祭與城市規畫
終章 地方型藝術節與社會創新
1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的樂趣
2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的成功關鍵
3 做為社會創新一環的瀨戶內國際藝術祭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