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特色★探討民國首部佛教期刊《佛學叢報》如何以有別於傳統「以佛經為主」的型態宣揚佛學、又如何影響中國近代的佛教知識傳播★本書榮獲以下獎助肯定:2021年 胡適獎學金/2016年 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獎助/2015年 欽哲基金會「傑出佛學研究獎」/2015年 國立政治大學「廖風德學術研究獎」/2015年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黃彰健院士學術研究獎金序序/劉季倫 管嬣出家,法號上道下禮。我是她就讀政治大學歷史所碩士班時的導師。如今她將她的碩士論文略加刪削,去蕪存菁,整理出版。囑我為序,義不容辭,乃有是序。 管嬣此書,寫「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佛門中人的應變之道。在那個猿鶴蟲沙、玉石俱焚的亂世,多少佛子,哀民生之多艱,與斯人之徒共運而同命。太虛行「阿彌陀佛的革命」,與章太炎並稱「革命黨的二太」;僧鐵禪護持孫文,畢永年歸命牟尼;釋印順撰《佛法概論》而見疑,釋夢參拒還俗而繫獄。所謂「假使熱鐵輪,在汝頂上旋,終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其生也如寄,其往也如歸。管嬣發揚民國時期佛門之探索與奮鬥,表斯人之典型,特垂範於將來。豈僅是鉛槧事業而已哉。 1521年,馬丁路德於沃姆斯(Worms)參加聽證會,據傳Georg von Frundsberg 對馬丁路德說:「小和尚,你走的可是一條艱辛的路啊。」(“Little monk, it is an arduous path you are taking.”)《地藏菩薩本願經》裏也說:「世尊:我觀是閻浮眾生,舉心動念,無非是罪。脫獲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惡緣,念念增益。是等輩人,如履泥途,負於重石,漸困漸重,足步深邃。若得遇知識,替與減負,或全與負。是知識有大力故,復相扶助;勸令牢腳,若達平地,須省惡路,無再經歷。」道禮暨後起之佛門龍象,當此泥途,固須為眾生籌,求能牢腳步,省惡路。今見道禮學業有成,歡喜讚歎之餘,油然生Georg von Frundsberg 之感:想此去路漫漫其修遠,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好在道禮寫作此書,南針在抱,典型不遠;我於是知道禮必能成正果,開眾生。是為序。 劉季倫 于2022年7月書籍簡介1912年發刊的《佛學叢報》為民國首部佛教期刊。由主辦革命黨重要刊物《時報》的狄葆賢(1873-1941)所辦,從1912年10月出版至1914年6月為止,共出十二期,史瑞戈(Gregory Sco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