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獲美國歷史學會詹姆斯‧亨利‧布雷斯特德獎(James Henry Breasted Prize)第一部西方科學視角的早期中國環境史專書國在山河破!自然生態對人類發出的深沉吶喊,重新思索「農業」是否為人類生存最好的選擇?人類從狩獵採集到農耕養殖,是自然演進?或人為操弄?人類是眾多動物中的區區一種,竟發展為支配所有物種?本書從早期中國的環境生態著手,探究地理環境、國家戰爭、社會制度,王權如何讓多元生態系轉為單一生態系?如何讓「以農立國」的概念深植人心?農業的發展帶來政治權力的拓展?勞動力增加促進國家集權的穩定?本書跨足歷史、考古、環境等學科,透過發出在「農業主導中國前,中國的自然生態為何」的哉問,視角從「中國傳統農業史觀」轉向「政治是否重構環境生態」,先秦至秦朝的歷史對於理解歷朝以至現代在改造環境上的運作,有著重要的意義。早期中國從仰韶文化開始,到龍山文化、再到商、周時期,作者討論原本豐富多樣的生態系統,如何在人類社會的介入之下,轉變成單一的農耕體系。在這個過程中,王權透過馴化的動植物裡內含的能量,獲得足以支撐政治和國家運作的勞動力和資源。人類是如何建立自己的生態系統?權力團體又是如何透過改造自然環境不斷汲取資源與勞動力,從而興起並逐步壯大?本書尤其著重秦國從邊陲小國到成為中國第一個王朝的歷程,綜合大量最新的出土文獻與科學研究,佐證國家的形成需仰賴一個能管理並擴大農業生態系統的複雜政治體系,才得以成為可能。然,經過數千年的墾殖、掠奪,當今世界甚至化分為多個武裝敵對國家,環境與資源益發被破壞,難以建立永續發展。作者抱持對當代環境的關懷,從歷史探討人類如何轉化自身環境,進而說明政治問題與環境問題是密不可分的,這是全世界需共同反思如何改善的關鍵問題。
糧食就是生命!而江湖啊,水的流域。二○○五年,震驚社會的「白米炸彈客」楊儒門宣判入獄,也是在這時,吳音寧開啟了與楊儒門的書信往來。《江湖在哪裡》藉由這起事件,從媒體對事件的挖掘報導談起,真實在「實況報導」中消失殆盡,取代的是各種臆測,也「現形」了台灣島嶼,農業成為藍綠政治對決的犧牲品。本書不僅是一頁台灣農業史,更是這塊土地曾有的豐美記憶與耕者的斑斑血淚。作者以感性的筆觸、佐以詳盡的文資史料,從家鄉溪州出發,帶領讀者走過政權更迭前後、走過「多吃麵,少吃米」,走過紅葉少棒年代,走過左翼社會主義、走過偉大的領袖,走過國際孤立本土認同,從蔗糖、香蕉到鳳梨罐頭,印證了「稻米就是生命」。★「Books From Taiwan 2008」國際版權推薦書★2007年《中國時報》開卷年度十大好書獎★2007年8月誠品選書‧特聘金鼎獎與金蝶獎書封設計師得主 楊啟巽,重新打造新款封面,以稻米作為設計發想主軸,單純的農業,不應該有那麽多的人為因素干擾,故在書名間,牽起象徵造成阻礙的線段,形塑稻米從生長到落地,須面臨的困境。並選用較具纖維成分的封面紙張,佐以燙金呈現顆顆米粒,顯現層次。‧一窺台灣農業發展史,以農業狀況,現形台灣島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