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跨地域、跨文化的全球商務溝通指南公開讚美是客套話還是真推崇?負面評價是直接給負評,還是迂迴表達不認同?簡報應鉅細靡遺說明,還是點到為止說重點?提建議案是先闡述理論,還是先提執行建議?決策形成應多數決,還是高層直接下指令?專案時程必須嚴格按表操課,還是可彈性調整?意見相左時是正面衝突解決,還是迴避衝突?領導風格是平權式領導,還是階級嚴明不容逾越?了解不同的文化維度,才可能開始一場高效的商務溝通八個文化量表(the eight-scale model) 1. 溝通:低情境,或高情境2. 評估:直接給負評,或迂迴給負評3. 說服:先說明理論,或先提供建議4. 領導:講求平等,或注重階級5. 決策:集體共識,或高層主導6. 信任:工作導向,或關係導向7. 歧異:正面衝突,或迴避衝突8. 時程:線性時間,或彈性時間「你有兩隻眼睛,兩隻耳朵,一張嘴,你應該按照比例使用他們」,這句中國俗諺,不只對中國的孩子們來說很睿智,對所有希望突破文化藩籬、改善工作效益的人也一樣。與來自別的文化的人交流時,試著多看、多聽、少說。聽了再開口,學習後再行動。我們看不懂的,很可能不只是外國人的文化,對於自己的文化,也一樣毫無自覺。於是戴著自己的文化有色眼鏡來看待其他人,依此作出錯誤判斷或誤判,無意間為自己製造了許多困難和挫敗。企業想要成功,你必須具有與全世界的人順利合作的能力,那麼你就要能夠和知道如何欣賞文化差異,同時也要能尊重個別差異。行為的文化模式與信仰,經常影響我們的覺察(我們所看見的)、認知(我們的想法),以及行動(我們的行為)。這本書的目標即在協助你,改善你解讀文化這三個面向的能力,以及提升你的處理效益。作者以循序漸進的方式,穿插歷史、哲學、語言學、文學等等文化根源解說,抽絲剝繭,帶領大家理解各種文化風格形成的原因和內涵,搭配豐富生動的商場實際案例,系統化說明由文化差異所引發的最為常見的商業溝通挑戰。提供最有效的處理手法,解決因跨文化誤解而產生的棘手問題,甚或能完全避免問題發生。法國有句諺語," Quand on connait sa maladie, on est à moitié guéri." 意思是,當你知道你得的是什麼病時,你也就離痊癒不遠了。同樣的道理也可以應用在大多數跨文化亂局裡。只要能建立起你自己的覺察力,一旦你對你的團隊有了覺察,在改善合作關係的道路上,就已經成功跨
歐盟於2021年倡議「數位十年」(Digital Decade)願景,以「數位羅盤」(Digital Compass)模型,具體化展現「數位能力、安全永續基礎建設、企業數位轉型、數位化公共服務」等四個發展方向。積極推動數位歐洲計畫(Digital Europe Programme),提升歐盟整體數位能力,加強歐盟公民、企業與公共行政部門的競爭優勢,支持產業、中小企業與公共行政部門的數位轉型,彌平數位科技研究與市場採用技術之間的差距,在強化歐盟韌性與數位主權的過程中,逐步達成歐盟永續發展與數位轉型的雙重目標。隨著新冠疫情、物價通貨膨脹、氣候變遷加劇及全球地緣政治情勢緊張等情勢變遷因素,包含數位轉型與綠色轉型的「雙軸轉型」策略,已經成為當前最重要的兩項技術應用趨勢。數位科技的快速發展驅使全球重視「數位經濟、數位轉型、數位發展」等新興議題,各國政府及企業紛紛推出與數位經濟相關的倡議、發展目標與計畫。由於各國的軟硬體基礎設施具備差異性,因此對於諸多數位議題的思考方式也各有其側重之處,研析各國大型政策計畫的運作機制與執行情況,將有助於瞭解計畫執行思維,包括重點發展產業及具體優先發展項目等施政方針及方向。南韓政府於2020年推動「數位新政」,預期透過建置基礎建設、輔導企業導入數位技術等政策,達成引領產業進入數位經濟的終極目標。臺灣政府近年來陸續推出「智慧國家方案」及「臺灣2050淨零排放」等施政,規劃透過補助、輔導等措施,協助產業推動雙軸轉型策略,提升整體競爭力並克服相關社會問題。南韓政府擁有與臺灣相仿的產業競合環境,觀察相關計畫之規劃內容及執行經驗,應可獲取值得借鏡之處。臺灣的經濟發展環境,不容忽視外在地緣政治及氣候變遷等因素的影響,新冠疫情、美中貿易戰、俄烏戰爭、ESG發展等情勢,更彰顯強化彈性適應風險「韌性」能力的重要性,疫情後的企業也更應該追求具彈性適應力的「韌性」以取代「效率」。韌性是「企業遭受重大中斷時,能夠回復原狀的能力」,世界經濟論壇認為「企業韌性」是「企業能夠盡量維護到重大衝擊前的營運水準的能力或者能維持繼續營運的能力」。英國標準組織BSI將組織韌性定義為「能夠預測、準備、應對、適應環境的持續變化,以及突發性的營運中斷,讓組織能繼續生存和繁榮發展的能力」。因此衡量「韌性企業」或「韌性供應鏈」的重點,不再是著重於回復中斷前的「恢復能力」,而是重視是否能夠隨著環境